关爱教育论文: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范文

2024-05-13

关爱教育论文: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范文(通用12篇)

篇1:关爱教育论文: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范文

关爱教育论文:

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残疾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对残疾儿童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教师要能够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操练、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

【关键词】关爱教育;心理操练;挫折教育

关爱是特殊教育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

一、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

1.生理上的残疾。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们在听力,视力,走路,说话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无法自理,学习是困惑的,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去读写。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前功尽弃,走向极端。

2.思想上的迷茫。残疾儿童思想局限性很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少正确的定位,没有具体而又长远的目标,对前途对未来是很迷茫的。残疾儿童的思想波动常常通过外表展现出来,那就是痛苦和喜悦。

3.心理上的残疾。残疾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容易自卑,感到自己不如人;他们容易失落,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他们容易懦弱,毅力和恒心不能维持很久。

4.学习上的困惑。由于生理机能的某一种或几种缺陷,残疾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学习成功时,他们的喜悦也是常人所无法体验的,万一失败了,他们会气馁,始终觉得自己不如人,感觉真是什么用也没有了。这时生活的信心随时可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消失。

二、实施关爱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生活。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残疾儿童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起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2.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操练”。残疾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中保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理品质,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4.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残疾儿童由于身残智障等原因,在学习上的困难很大。知识要想顺利地输入学生的大脑,再通过手语或文字表述起来,这个过程是个反复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能深入学生的学习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而化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学生一道体验成功与收获。

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本身来说,我们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关爱教育,使我们的特殊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篇2:关爱教育论文: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范文

郑州航空港区实验小学 贺玲彩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听了武汉十一中的特级教师华林飞的《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的主题报告,从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智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报告的过程中,我听得格外仔细,希望通过这次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充充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希望能够从华老师这里得到启发,为自己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新时代下,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们把我们现在时代的人分为80后、90后之类,而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现在的学生与我们那个时代思想有着截然的不同。华老师在这里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作为德育副校长,为了能够让学生穿校服,做了一场关于服饰历史和国家兴亡的晨会报告,结果却被学生否定,一个理科班的学生,直接告诉这位副校长,“老师,你讲得都是文科类的,我们这些理科班的学生怎么可能知道?”华老师就虚心地问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直接说:“这个简单,你就说柯南和哈利波特都穿校服,不就行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但我却在内心赞同孩子的说法,这两个人物正是生活在孩子们思想中的重要人物。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也属于年轻的90一代,所以,我才可以孩子们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他们在想什么,这是现在我所拥有的优势,也是今后应当不断保持的状态。为了让我们这些听报告的老师对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智慧认识,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几条建议。

一、学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教育回归生活 结合华老师的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我想对于了解学生,回归生活,应该就是我刚才在上面的文字中所说到,要时刻和学生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促进心与心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二、学会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建构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在是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了,需要我们在情景中去教育学生,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周给学生们讲一个励志故事,因为我想通过这些故事来鼓励教育我班的学生,让他们在故事中得到成长,不过,我还需要学习华老师的体验教学思想,让学生们真正地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才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这些道理。

三、学会关爱生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我们是老师,但是我们同样也是人,华老师认为我们老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需要做好,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是否幸福,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四、学会互动技巧,互惠共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我想我从中的体悟是我们要平等地和学生们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真正和他们共同地成长起来。

五、学会改变自己,不断调整心态,懂得宽容与忍耐

华老师列举了好几个自己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学生,他是如何转化他们的,从他故事中我感到华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和忍耐,恰恰是这点,让一个个有问题的孩子转化成优秀的学生,成就美好的未来。我想在未来的教学中,务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毕竟我们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更多需要的关心和爱护。

六、学会励志,掌握有效励志方式,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

关于志向的思考,对于新带的班级,无论良莠,华老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写周记,比如第一篇周记就是《我的梦想》。他还会每周给学生讲一个励志故事,来提升学生对志向的认识,督促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想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才会让学生们真正成长起来。

七、掌握关爱技巧,用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

爱,不能是无方向的,盲目的,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比如处理一些学生矛盾,不能直接找他们谈话,而应该选择不同声色的方式挽救他们的关系,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尝试的,从中去感受关爱的快乐。

八、学会以善致善,尽量减少“反教育现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的确不乏反教育的现象,我们很多时候不应该直接告知学生某些缺点,也更不能直言不讳的说出学生的问题,这样反而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反而对学生不好,而华老师的“对面的女孩或者男孩看过来”的方法,互相指出错误,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九、学会捕捉教育时机,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十、学会制度创新,变人治、法治为自治

篇3:关爱教育论文: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范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关爱也如此。”“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为幼儿创设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关爱他人的机会,使幼儿在点点滴滴的感受中学会关爱。《弟子规》是从孩子对父母的关爱说起,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挖掘弟子规中的关爱教育,在品读经典的时候树立关爱意识,促进和谐发展,滋养孩子的生命。

一、父母呼,应勿缓———关爱亲人

1. 孝亲意识

我们从教育孩子关爱父母、亲人入手。教育幼儿对父母要有礼貌;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当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应该恭敬倾听;父母责备教诫时,我们应当虚心接受,不强词夺理;外出离家,需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不让父母担心。做事时,考虑对错,不让父母担心。让孩子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2. 爱亲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学会关爱父母。例如:我们每个月会给孩子发一张关爱行动表,每周一个关爱小任务:帮妈妈端碗、洗脚、拿拖鞋,在节日对爷爷奶奶说句祝福的话,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给端杯茶,说句暖人心的话语等。我们教给幼儿学习按摩方法,帮亲人按摩;告诉孩子,他们的生日,其实是母亲的受难日,在生日那天给母亲送上“孝亲果”。在重阳节活动中,我们邀请爷爷奶奶来玩,让孩子们和爷爷奶奶共同分享快乐,并以给爷爷奶奶捶背、分享食物、赠送感恩卡等形式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亲所好力为具”等弟子规的含义。日常生活中关心家人活动感动了每个幼儿,也感动了每位家长,增进了亲子关系。

关爱是付出,是给予。应该让孩子体验到付出和给予的乐趣。当孩子为关爱父母做出努力时,应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不要让孩子只在接受中感到快乐,要让他懂得付出也能带来快乐。关爱就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滋生的。

二、兄道友,弟道恭———关爱同伴

兄弟姐妹,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在幼儿园与同伴也应该以礼相待,这样才能赢得众人的喜欢。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

1. 互帮互助

互帮互助是一个班集体团结向上的标志,更是孩子们爱的表现。孩子刚入学时,常常表现出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会也不懂去考虑其他同伴的感受,表现为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碰,同伴有困难时不知道应该去帮助。在学习《弟子规》及日常渗透关爱教育之后,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能够主动地去帮助同伴了,有孩子摔倒时,会有几个孩子同时跑过去扶他,有人拍土、有人安慰;当玩具掉在地上时,几个孩子也会不约而同地去捡起来;户外活动时有孩子帮同伴拿玩具;集体收拾玩具时更是大家一起动手等,在班里主动帮助别人的现象越来越多。关爱同伴是一个孩子关爱行为习惯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2. 谦让合作

谦让是一种美德,正如《孔融让梨》中的孔融,他虽年纪小,但懂得谦让,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在我们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也逐渐变得谦让了。

在一次小书吧游戏时,我发现孩子们喜欢选择小书吧的新书。由于新书数量少,妞妞没有拿到新书,这时欣欣拿到了新书,她走到妞妞面前说:“你没有书吗?这个给你看吧!”“我们一起看吧!”于是她俩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我抓住机会向其他孩子讲述我看到的这一幕,并肯定了她们的做法,对她们进行了表扬。谦让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相互的关爱。

3. 互利分享

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你的关心,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孩子把玩具分享给同伴,同伴也会把玩具分享出来,这样就可以玩两个玩具。在我们班里就有一个“喜欢我,把我带回家”的玩具区角,里面放了每个孩子的玩具,每天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分享意识。

三、称尊长,勿呼名———关爱老师

1. 尊师意识

每天早上来幼儿园,孩子们都会热情地给老师打招呼,给老师带来一天的好心情;集体活动中,孩子们的小眼睛盯着老师,他们听得入神,参与活动投入;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高高举起小手,开动小脑筋想办法;绘画与数学活动中,他们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老师喉咙不舒服时,他们压低声音交流,让教室里保持安静。孩子们用自身良好的表现关爱着老师。

2. 爱师行为

学习了《弟子规》,孩子们对老师的爱更加深切了。一次,我上班晚到了,刚进教室,孩子们兴奋得从座位上蹦起来:“陈老师回来啦!陈老师回来啦!”教室里热闹得像在过节,孩子们高兴得不知如何形容。钰钰关心地问我:“陈老师,你是不是病了啊?他们都说你去医院了。”听到这里,大家都安静下来,瞪大了眼睛望着我。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次,我身体不适,上完一节体育课坐在椅子上休息时,雯雯跑过来,把桌上的水杯递给我,并对我悄悄地说:“陈老师您辛苦了,快喝水吧,这样你就不会累了!”一瞬间,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头。菲菲去医院补牙了,中午回到教室,小手里拿了三根牛奶棒,凑到我的耳边说:“这是我带给你们吃的。”菲菲妈妈说,“孩子一定要带给老师吃,她说老师很辛苦的。”听了菲菲妈妈的话,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天同覆,地同载———关爱自然

一个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和自然,同是天地所生,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同体。关爱自然,建立美好家园。

1. 亲近自然

孩子们关爱自然,从身边做起。幼儿园里的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老师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的管理。孩子们每天自觉地照顾自然角。他们会看看花草有没有长高、长大,是不是“口渴”了?他们会给花草浇浇水、施施肥,给小动物们换换水。孩子们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爱护花草、小动物的情感也得到了培养。

冬天,孩子们用纸盒、棉花、稻草等为小鸟做了各种各样“温暖的家”,并送到树上,等着小鸟们来住,培养孩子关爱动物的情感;“给大树穿冬衣”,孩子们用稻草为小树穿上冬衣,抵御严寒,培养孩子关爱植物生命的情感。

雨天过后,老师带领孩子观察动物、植物以及人们的变化;在种植园里种植各种农作物,让孩子们在种植和收获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并了解到植物与环境与人的关系:什么季节种植什么植物,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人的生存离不开植物……这些活动都激发了幼儿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情感。

2. 保护自然

环保教育,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孩子从不乱扔垃圾、不乱摘花草树木、不乱打动物这样的小事做起,从细微着手潜移默化地让他们了解保护自然的重要。孩子洗脸刷牙时,老师引导孩子节约用水,给他们讲水来之不易。让孩子知道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哪些垃圾还能够再被利用,怎样利用。在教室里放置了不同的垃圾桶,让孩子进行垃圾分类,并了解通过收集垃圾循环利用,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保护了环境。当植树节到来时,老师带领孩子给小树施肥、松土、浇水,让孩子在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产生热爱小树的情感,做到不摇小树,让小树快乐成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自觉美化地球、关爱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爱是博大的,爱心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一个有爱心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去同情人、关心人、与人合作,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所有的生灵。

篇4: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关键词】关爱教育;心理操练;挫折教育

关爱是特殊教育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

一、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

1.生理上的残疾。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们在听力,视力,走路,说话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无法自理,学习是困惑的,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去读写。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前功尽弃,走向极端。

2.思想上的迷茫。残疾儿童思想局限性很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少正确的定位,没有具体而又长远的目标,对前途对未来是很迷茫的。残疾儿童的思想波动常常通过外表展现出来,那就是痛苦和喜悦。

3.心理上的残疾。残疾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容易自卑,感到自己不如人;他们容易失落,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他们容易懦弱,毅力和恒心不能维持很久。

4.学习上的困惑。由于生理机能的某一种或几种缺陷,残疾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学习成功时,他们的喜悦也是常人所无法体验的,万一失败了,他们会气馁,始终觉得自己不如人,感觉真是什么用也没有了。这时生活的信心随时可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消失。

二、实施关爱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生活。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残疾儿童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起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2.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操练”。残疾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中保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理品质,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4.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残疾儿童由于身残智障等原因,在学习上的困难很大。知识要想顺利地输入学生的大脑,再通过手语或文字表述起来,这个过程是个反复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能深入学生的学习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而化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学生一道体验成功与收获。

篇5:关爱教育论文: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范文

一、为什么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

(一)特殊儿童我们都知道的原因,他们生理上或多或少都区别于一般正常儿童。由于他们先天的原因也好或者由于后天人为的原因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都有异于正常儿童。对于普通孩子非常轻松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他们来说可能要比较困难。如果比较严重的话,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路上要付出更多,要接受更多身体上的付出,即使这样,都很难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二)特殊儿童思想上的问题要比身体上的问题更突出。要先让每个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本身是最大的挑战,也是特殊学校老师们最应该做的。只有通过爱让他们接受自己从而慢慢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也是接受他们的,才能把他们心灵最低处的小窗户打开,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拉近和我们的距离。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一是好解决,还有的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关注,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思想上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关爱,关爱让他们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他们思想的眼界才会更宽广。

每个特殊学校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一般孩子脆弱的多,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敏感。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都会存在一种自卑感,特别是生理上的短缺会直接导致他们心理上自卑,感觉自己不如人。他们更容易失落、更容易敏感,更容易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更容易放大这个社会的负面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他们更不容易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弱化自己本来的正面的东西,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们的思想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给予更多关爱的理由。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他们要付出的是一般学校普通学生几倍甚至更多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可能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所以,这种情况对于老师的要求更比较高了,老师们绝对不能以以看待普通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们。

二、怎么更大程度的给予他们爱

(一)需要数学老师真正走近学生。特殊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住校的模式,很少有特殊学校招收走读生,一方面减轻了这些学生家长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每一个特殊学校里的学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最多的是帮助、鼓励和老师对他的爱。特别是,这些学生都比较信任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和他们接触的时间最久。首先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要求要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客观的对待这些孩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些孩子,教育学习知识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当他们的守护者,给予他们无尽的爱,让他们不至于对这个社会有炎凉的看法,这样,才能让特他们主动的拥抱社会,才有可能在将来真正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老师们要自习观察每个学生的生活规律,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生活细节,要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过一段时间行程汇总,做这样的分析能够从长时间跨度上分析了解学生,更好的把我学生,这样也才能更好的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关爱。

(二)多从思想上下功夫。数学思想或者思维的建立,有利于他们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前章已经说明思想的把握对于这些特殊教育学生的重要性。每一个数学老师要勇于做特殊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当他们因为失落在校园里某个角落发呆的时候,当他们因为自惭形秽而自暴自弃的时候,当他们因为别人的冷风热潮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这些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哪里,我们的老师是否已经察觉并采取了措施,我们是否用爱去化解了这些问题,还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有因为我们关心不够导致的。思想上的问题,无声无息,有时会很那觉察到,但是,一旦问题出现,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起来还有些棘手。最有效的是从一开始就要给这些孩子们倾注足够的爱,从思想上一些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小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我们还要及时捕捉这些孩子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鼓励。老师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而这些超长能力能否被发现,能否获得发展,能否给这些孩子以自信式的鼓励,关键看我们老师能否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只要爱达到了,他们的潜力一定能发挥出来。对于这些特殊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老师们也得重视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带动他们的思想健康起来。比如,多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培养自己慢慢坚强的品质。

三、后记

篇6:学生呼唤教育的关爱

----社会呼唤关爱“民生”!教育可否呼唤关爱“学生”!

解决学生“放学去做作业的补习班”办法:放学可以在学校留一节课做作业,同学可互相交流,老师可辅导,这比上补习班好!家长也减轻负担了!

----学生呼唤“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开进学校,开辟作业问题解答专栏,学生们学知识、做作业、畅游“电子图书馆”知识库,对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自觉悟程度大为有益!

学生的呼唤:社会关爱教育!教育关爱学生!

篇7:关爱教育的困惑散文

“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这是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乌塔》一文中的作者——旅居德国的华人汪晓洁,与独身旅游欧洲的14岁小姑娘乌塔在罗马相遇的一段对白。

阅读至此,我感触颇深:为什么一名德国的小学生能自己挣钱独闯整个欧洲?为什么前些年报道的中日儿童夏令营,中方的孩子却在自家的“后花园”败下阵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起来的,这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多大关系呢?就此,笔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面教育方式入手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家庭是个“安乐窝”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与呵护已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为了让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家长事事代劳,还唯恐呵护不佳,服侍不周:孩子一伸足,家长便蹲下为其纳履;孩子一张口,美味佳肴即上桌……使许多孩子失去劳动锻炼和手脑相长的机会,更别提培养孩子今后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家庭-——就渐渐成了孩子成长的“安乐窝”和“避风港”。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桃花心木》一文中,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借种树喻育人”指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所谓的“不确定”是指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遭遇。而这些吃穿不愁,起居无忧,一帆风顺在“安乐窝”里成长的孩子,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遇到挫折时,他们的骨子里能有多少生存和竞争意识?有多少礼让与合作精神?又有多少能耐去担负起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和义务?

【二】校园是座“安全岛”

这些年来,为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杜绝学生事故发生,教育部门单线行列均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每学期分发好几次《安全公约》或《告家长书》,在校园里头“安全”出现的频率最高。确保学生安全固然重要,但某些“安全”条文让人茫然,如要求学生“不玩火、不玩电、不爬树、不游泳”等严格规范,忽视了火与电等危险物品使用方法的教育,体育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及遇险时应变能力与自救能力的培养等等。不可否认,当前正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教师课改任务十分繁重,学校经费又非常紧张,所有这些技能知识的教育培训全都落在老师的肩膀上是难以承担的。但如果我们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譬如消防部门多进学校组织学生演练防火自救技能;交管部门与学校联手展开交通知识竞赛;社会各界能热情帮助学校完善体育设施等。如此,我们的校园就不再是围墙里的一处“孤岛”,我们的学生也不再是笼里的“小鸟”。

【三】社会是个“保护巢”

为保护未成年的安全,我们出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等。这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全社会只是“保护”,而不进行参与未成年安全教育,那这种保护,也只能说是把“小鸟关在笼子里”,而不放飞天空进行翱翔训练,最终也会让他(她)们失却蓝天的灵性,如家鸡般遥遥望着一片蔚蓝,有翅膀而无法飞行的无奈……但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参与到保护未成年安全教育中来,那可就不一般。如上就曾提及让一部分部门的.参与,我们还可利用寒暑假期间,通过教育部门领导,学校组织,邀请一些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展训练性自我保护活动,如此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长此以往,不仅能发挥未成年的特长,而且能使他们在日后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能取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如果说学校加强安全教育,是为了防范危险事故发生,那么缺乏自救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一味地把孩子揽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怀抱,那只是把不安全因素和发生危险的周期往后推移,到时候要救助他们恐怕也来不及了。

篇8:刍议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关键词:关爱教育,因材施教,尊重人格

由于每个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这就要求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体现这类儿童的特殊性和需求广泛性。通常来说,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语言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等几大方面,无论何种特殊教育,最终目的和任务都在于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发展其能力和潜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共通性,因此关爱教育在特殊教育中同样适用,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因此关爱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尚未成熟。首先,从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角度来看,理论概括度不高,不少成果还滞留于经验层面。再从学科定位的角度分析,学科理论分化程度较低,并没有突出反映特殊教育活动各主要方面及其关系。再次,关爱教育在特殊教育中落实不到位,教师往往将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挪用到特殊教育之中,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以及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二、关爱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体现

(一)应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因此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同样具备接受教育的权力。首先,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同等对待。特殊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特殊儿童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与正常儿童同等的校园生活。小学阶段是儿童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个体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这样说,小学教育是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智力或身体的先天缺陷就轻视教育培养工作的价值。其次,教师应针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关爱。例如,在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时,对聋童进行听力培养时,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时,都应表现出同样的耐心和关爱。

(二)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差异性做调整和补充,同时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评价方法上根据儿童的个别化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其次,教师以关爱教育为前提实施因材施教时要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大教育的观点完善特殊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具体可从两方面做起。(1)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随之成长,由于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带来的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极易诱使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处境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多给予关爱和鼓励,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应讲求解决策略,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又要在严格教育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为学生个性特长的挖掘创造必要的条件。当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时,其人格也得到尊重,学生在关爱尊重的环境下更能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

关爱教育是特殊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作为特殊教育中的主导力量,教师要以平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篇9:刍议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关键词:关爱教育;因材施教;尊重人格

由于每个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这就要求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体现这类儿童的特殊性和需求广泛性。通常来说,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语言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等几大方面,无论何种特殊教育,最终目的和任务都在于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发展其能力和潜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共通性,因此关爱教育在特殊教育中同样适用,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因此关爱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尚未成熟。首先,从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角度来看,理论概括度不高,不少成果还滞留于经验层面。再从学科定位的角度分析,学科理论分化程度较低,并没有突出反映特殊教育活动各主要方面及其关系。再次,关爱教育在特殊教育中落实不到位,教师往往将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挪用到特殊教育之中,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以及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二、关爱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体现

(一)应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因此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同样具备接受教育的权力。首先,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同等对待。特殊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特殊儿童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与正常儿童同等的校园生活。小学阶段是儿童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个体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这样说,小学教育是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智力或身体的先天缺陷就轻视教育培养工作的价值。其次,教师应针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关爱。例如,在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时,对聋童进行听力培养时,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时,都应表现出同样的耐心和关爱。

(二)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差异性做调整和补充,同时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评价方法上根据儿童的个别化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其次,教师以关爱教育为前提实施因材施教时要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大教育的观点完善特殊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具体可从两方面做起。(1)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随之成长,由于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带来的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极易诱使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处境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多给予关爱和鼓励,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应讲求解决策略,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又要在严格教育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为学生个性特长的挖掘创造必要的条件。当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时,其人格也得到尊重,学生在关爱尊重的环境下更能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

关爱教育是特殊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作为特殊教育中的主导力量,教师要以平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张佐香.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9).

篇10:关爱残疾孩子 走近特殊教育

(2011-05-25 11:57:58)转载标签: 杂谈 ▼

分类:工作笔记

特殊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更为用心,每天都会为孩子写下成长记录。

“可爱的孩子们不在乎汗水湿透小衣衫,以天真无邪的笑脸向命运挑战。枫叶红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期盼的果实。小迪打开了心灵封闭的窗户,和小朋友手拉手做游戏;小斐变得越来越灵活,自己吃饭穿衣玩玩具;小雨终于坐了下来,认真地画画、写字„„”这是一个智障孩子家长写的诗,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残疾孩子亦然,在第21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也走进了一群特殊的孩子和家长以及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中间,从各方面了解了这个平常不为人知的群体里的感人故事。

无忧的孩子 沉重的家

一样的年龄,一样都是父母的宝贝,走进西安市蓝海豚特殊教育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孩子和普通幼儿园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天真可爱,在教室和楼道里玩耍,唯一不同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长陪在身边,孩子的一日生活和康复训练都是在家长的全程陪同下进行的,据老师们介绍,从外表看,他们这里的孩子看着都很正常,也很漂亮,但他们都是孤独症、智障儿童,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尽相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康复教育计划,正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就能够学会的行为,对于这些孩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建立,这里的孩子许多都有语言障碍,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以情绪就常常不容易控制,孩子们因为个体的差异,很难像普通幼儿园那样进行集体教学,记者看到在个训课时,孩子们单独和老师一对一的在小隔室里上课,老师通过指令训练着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这里的老师告诉记者,孤独症孩子的教育训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里长征”,孩子的变化是非常细微的。这种孩子其实他们自己内心是很快乐的,只是家长的压力很大,最痛苦的是家长。在这里,记者注意到一个叫轩轩的男孩,他五岁了,长的算是一个小帅哥,大大的眼睛很机灵,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这本来算是一对幸福的母子,但和这位妈妈交流时,她流出了心酸的泪水,这个可爱的孩子不仅患有孤独症,而且还有癫痫病,每天除了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之外,还要吃许多治疗癫痫病的药,药物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时的许多内容是相克的,孩子常常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现在妈妈最担心的是孩子以后去哪里上小学,普通小学肯定是进不去,西安市的启智学校虽然属于义务教育,但因为名额太少,而且收的都是恢复比较好的孩子,所以大多数该享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孩子还是无缘享受自己的权利。而且这些孩子也无法享受任何的社会保险,所有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只能家长来独自承受。

特教=教师+康复指导师+训练师+保姆

特殊教师的得名,源于他们服务对象的特别:他们的学生,清一色都是那些因为先天或后天的种种不良因素导致的精神智力障碍、言语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发育性障碍儿童。老师们说:“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受损或低下,很多时候需要特教老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和帮助。”在记者问到老师们的职业理想时,这些年轻的女老师们沉默了,她们说:“很少想过,每天只想着如何让孩子进步和改变。看到孩子们有了改变,我们和家长一样欣慰。”

所以,跨入这个行业的基本门槛就是无穷大的爱心和对职业的认知度。

在日常的康复教学工作中,特教老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改善孩子存在的障碍,提高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首先需要采用相关专业的评估系统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测评,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状况、障碍程度、生长发育史、家庭背景等资料,制定较为合理的个别化教育训练目标、计划,设计训练活动的内容和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孩子在课程中的反应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很多时候,老师要根据某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设计一整套课程、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备等等。这种差异化对待,实际上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补偿缺陷、减轻障碍、提高能力和发展优势的教育。这就要求特教老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超强的责任感和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老师们说:“与普通教师不同,作为一名特教,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智力和语言能力越容易开发,如果错过了最佳教育期,对特殊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来说,后续的努力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特教老师往往要在同一时段兼具教师、康复指导师、训练师以及保姆等多重身份。特殊的学生构成和年龄层构成,决定了特殊教师的繁重工作量。面对孩子的发展和目前尚不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以民办特殊教师更为严重。据记者了解,西安市特教老师的待遇普遍都很低,而且大多没有编制,不享受普通教师的任何福利。每天和家长在一起,面对家长沉重的期待,老师的精神压力会更大。老师们说这个行业是一个阳光事业,但前途却很渺茫,甚至找不到出路。

无论怎样,他都是我永远的孩子

在采访到孩子家长时,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有着不同的状态,有的谈起孩子会潸然泪下,有的则会低下头长长的叹息,有的面对现实已经比较坦然和乐观,但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他们却流露出一种共性,那就是流淌在心底的对孩子永不放弃的爱和执着。“无论怎样,他都是我永远的孩子”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他们比普通家长更加用心,每天都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分析记录,总结,和老师沟通,给孩子写成长日记,老师们笑着说,如果中国所有的家长都能像特殊孩子家长那样对孩子用心,教作会容易做的多。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坚强的父母的心灵语录:

“自从孩子被确诊为智障后,我便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带孩子来到康复机构,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为了在最佳治疗期内让孩子得到康复,我一直在争分夺秒,努力地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学习和进步,孩子每天的进步对我来说都是大大的惊喜。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小费妈

“以前我不愿带孩子出去,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神,怕孩子被人歧视,仔细想想,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对孩子来说是残忍的,我尝试着“只要自己改变,孩子就能改变”。现在的我越来越能包容孩子、理解孩子、爱孩子。甚至有时觉得孩子现在这样就挺好,不奢求让他成为“正常”孩子,因为他比正常孩子快乐、自在,每当看到他天真的笑脸,就觉得自己好幸福,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 小武爸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拥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错,孩子更没有错,错的是世俗的眼光,这些孩子他们只是以不同的生命特质存在着,他们同样也是天使,如果每个人能给这些孩子一些宽容和爱,能以平常心来接纳他们,孩子的生活也许会越来越好。” ——小强妈

“有了一个特殊的孩子,我的神经曾几欲崩溃,但从痛苦的深渊里挣脱出来之后,我开始全身心的,由衷的去爱护,去接纳这个老天给我的特殊礼物。在这期间,当老师们告诉我,我的孩子各方面发展极不均衡时,我认真的记录,没有惊讶,没有失望,没有悲观。是的,我的孩子不缺胳膊不少腿,没有多长眼睛多长嘴,他是那么完美,那么善良而又充满灵性,他只是以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生存着,作为他的母亲,我爱他,如他所是!” ——小花妈

“有许多人曾问我,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时,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我说没有,永远不会。而且我认识的所有特殊孩子的父母也和我一样,他们一直在努力,虽然有时几乎看不到希望,但只要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看到孩子开心快乐,我们就很知足。珍惜眼前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可以竭尽全力的照顾孩子,但我们最担心的是当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 ——浩浩爸

“虽然孤独症孩子看上去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孩子们,几乎每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意思不是说孩子们都不正常,相反是说孤独症并非那么不正常。不正常的是一些看待孩子的眼睛,是一些唠叨孩子的嘴。特别是那种执着和一个动作的持久的反复,在幼年孩子身上是非常常见的。孤独症儿童在一段时间里会反复一种行为,比如,撕纸巾。普通孩子小时也会有,还有旋转,越小的孩子更喜欢不停地旋转,这司空见惯。孤独症孩子的执着与反复,比普通孩子的相似行为来得强度更大。我总觉得,孤独症者其实都是某方面的天才。天才就是和常人很不一样,所以难以被常人理解。于是天才就被埋没了。那些有些与孤独症者表现相似行为的孩子,都是某方面很有天赋的,他们的那些成人难以理解的表现,一定和其天赋有关系,但是成人看不明白,只想着规范孩子,于是无数的天赋也被埋没了。天才与天赋,如果想不埋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理解与包容。如果你弄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最好就不要去干涉他,不要去限制他,就让他充分享受其中,因为那个过程,对于他的天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最蠢的人,就是那种自以为是喜欢去规范别人纠正别人引导别人一个“正确方向”的人。哪个孩子生在这样人家,真的是金子埋进了沙。除非这孩子拥有天生的顽强内驱力,否则就只有被埋没的命运。” ——洋洋妈

特教机构生存艰难,许多孩子只能“圈养”在家中

因为孩子,许多妈妈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职业,将治疗和教育这类孩子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在西安市里有许多这样由智障孩子妈妈创建的康复机构,她们以微薄的力量在为自己的孩子和更多的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给家庭带来希望。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智障孩子在适龄阶段大多被排斥在义务教育的人群之外,同时也属于捐资助学活动支助的边缘群体,他们大多在一些民间自建的机构里艰难的生活和成长着,有的甚至封闭在家里,他们的父母常常游离于工作和孩子之间,既要承受事业上的压力,又要承受漫长的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所以家长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但因为对孩子的爱,每个家庭都在努力,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让孩子融入社会,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在采访中,许多特教机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介绍:能在民办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只是极少数,“每年2万-3万元的费用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的”。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成本远高于普通儿童,康复中心在必须通过社会支助才能勉强收支平衡,“有时还要倒贴”。国家、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支持还不多,“如果康复教育的学费按实际成本收取的话,相信很多家庭是背不起这个经济压力的。另一方面,现在提供给孤独症儿童的多是学前培训,孩子一到入学年龄,不适合再留在康复中心,普通学校又不收,很多孩子又被重新关回家里,直到父母放弃治疗”。

家长们也表示,他们中许多来自陕西及其它省的偏远地区,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只能在机构附近租房子住,每个月2000元的费用,加上房租、生活费,他们被压得喘不过起来,更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失去了最佳治疗期。很多家长认为,孤独症是因为孤独才引起的症状,所以只要让孩子不孤独,病自然就好。其实儿童孤独症是严重的儿童精神疾病,比痴呆和弱智更能损害孩子的智力,没有什么特效方法和药物,无论国内和国外,孤独症患者都是一个终身教育训练过程。所以,孤独症患者带给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要比其他各种残疾更大、更长久。与盲、聋、肢体障碍等其他残疾相比,孤独症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患孤独症的孩子多在3岁左右被确诊,这一时期正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3—6岁”一直是专家们建议的最佳训练期。通过努力,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孩子有望在学龄期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如果超过6岁还没有改善就希望不大了。

融合社会——最深切的渴望

在采访中,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特殊孩子能更多的接受社会的融合,而不是局限在特教机构里,孩子更需要的是和正常孩子的交流,从正常孩子身上得到好的影响和感召,能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里设立特教班一直是特教老师和家长的愿望,但要实现他们的愿望却是举步维艰,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当下,政府对特殊的孩子关注也在从原来的疏离发展到靠近,各种媒体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倡导,但大家给予这些孩子的最多的都是同情,其实孩子们最需要的却是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接纳,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普及相关的知识,营造一个宽容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此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给特殊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篇11: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刘海燕,女,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 ,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

通过入户走访,刘海燕的祖父母告诉我们,刘海燕父母在她六岁就外出打工,刘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带大,父母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祖父母年岁以高,没有文化,只管好三顿

饭,

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

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2、极度的自卑:

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亮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海燕。

3、环境的影响:

刘海燕生活在农村,经济极不发达,这些农民都只解决温饱,在这个大杂院生活的邻居素质都不高,根本不重视读书,尤其是女孩。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师与其他亲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了,改变了过去胆小、忧郁的“受气小媳妇”形象,重现了一名儿童所应有的天真与活泼。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 似的恶性循环。

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因年龄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涛竟为此在父母走前两天没吃什么饭,令父母又一次喜忧参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4、教师要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作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能够经常家访,与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们的认识。在学校里,我经常找她谈心,经常鼓励她,我还交代班委干部关心她,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增强他的自信心。

六、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篇12:教育案例:关爱学生(本站推荐)

教育工作是一种育人的工作,而育人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影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阳光下有这样一群教师》一书列举了多个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案例,对关爱的方式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了“与爱同行

与责任同在”------------爱和责任是一名教师永恒的追求,只有中下努力的种子,才能享受成长的快乐。

孔子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荀子爱学生,留下“青出于蓝而胜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爱学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要把少年儿童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为革命的“新后代”;陶行知先生爱学生,在艰难之中创办育才学校,让穷人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爱生”并不容易。有时,教师一个粗暴的动作,甚至一个责备的眼神,尽管不是十分刻意,却能在师生之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中华民族优秀的师德传统有几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灿烂辉煌。那么,在工作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关爱每一个学生呢?读过《阳光下有这样一群教师》后,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示范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和特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关系融洽,能使班级气氛活跃,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要面对做错事的学生,劈头盖脸地对学生进行指责,未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学生,要注意一事一批,学生犯了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将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他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为教育学生,他责令学生找到鸟巢,见一个鸟巢里面几只雏雀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年您严厉批评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自我教育是批评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批评是教师奉献给学生的一份财富。

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上一篇:代理招聘协议书下一篇:高中新生开学典礼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