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2024-04-08

【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第4课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17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口算:

8×600=

300÷50=

2×25= 400×5=

240÷60=

68÷4=

2.笔算:

25×12÷2=

25×(12÷2)=

122×÷2=

122×(8÷2)=

二、练习指导。1.练习二第11题。

(1)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积与什么相等?它的面积如何计算?(2)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它的底和高的积应该是多少?(3)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指导。2.练习二第12题。(1)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

(2)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2)先求什么?再如何计算?怎样列式? 4.练习二第14题。

(1)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

(2)说说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注意:底和高的对应)(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练习二第15题。(1)让学生取出红领巾,提问:要想求出这个红领巾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只与底和高有关)(2)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3)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指名1-2人回答。6.练习二第16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思考题

提示:2个大三角形合起来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 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 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 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8平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篇2:【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 18 页练习三1-8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学重、难点:熟练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一下梯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怎样求梯形面积?

二、练习指导。1.练习三第 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 4 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 3 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2.练习三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练习三第 3 题

(1)学生独立审题,师说明什么是横截面。(2)如何求这个零件的横截面的面积?(3)指名回答,集体订正。4.练习三第 5 题

学生操作时注意提醒学生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它的高在哪儿。5.练习三第 6 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何列式?(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6.练习三第7题。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7.练习三第8题。(1)学生独立审题。

(2)你打算如何计算?有不同的解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第4题。

四、全课小结。

篇3:【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片段一:口答直角三角形面积, 初步积累活动经验

生:1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上面的部分移到下面, 变成一格. (课件演示)

师:不错的想法, 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再补上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思路很清晰.看来, 通过“移”和“补”都能算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底是6厘米, 高是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大一点的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你知道吗?

生:12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算出来的?

生:我给它补上一个三角形, 变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所以那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课件演示)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举举手.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也可以移动变成一个长方形.

师:面对两种方法, 大家自然会在心中琢磨, 哪种方法更方便呢?

生:补上一个同样的三角形.

师:其实那么多同学选择“补”的方法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接着请大家来看一个更大的直角三角形. (出示:底是12厘米, 高是10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面积是60平方厘米, 我也是先补上一个三角形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再除以2.

师:你的表达简洁明了.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 想要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补上一个直角三角形, 变成一个长方形. (实物演示)

师:既然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那么如果给我们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不能!

师:这只是大家的直觉, 我们手上正好有这样的材料, 不妨试试看.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

研究新的数学问题, 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 否则, 所谓的探究也只是毫无目的的盲动.这一片段的教学, 我在方格图中依次呈现大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 学生凭借方格图通过“移”或“补”, 轻松求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 在不经意间已经生成了“拼一个同样的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积这一方法, 初步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最后由直角三角形推广到任意三角形, 自然切入新课, 在此基础上, 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便水到渠成.

片段二:自主探索, 逐步顿悟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拿出1号三角形纸片, 谁来说说, 这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纸片?

生:底是6厘米, 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呢?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生: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可我们每人只有一个三角形啊, 怎么办?

生:同桌两人合作.

师:那就请和同桌一起拼一下.

(学生活动)

师:看着你桌面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你会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生:9平方厘米.

师:怎么算的?

生: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三角形面积是9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

师:借助已有的经验, 我们轻松算出了1号三角形纸片的面积.我们桌面上还有一张长方形纸片, 在这张纸片上有一个2号三角形, 你还能像刚才的1号三角形纸片那样拼吗?

生:不好拼!

师:这下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可以在三角形边上画出一个一样的三角形.

师:大家一起试一试.

(学生画, 展示)

师:现在, 看着画成的平行四边形, 你能算出2号三角形的面积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 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

师:我们用拼的方法算出了1号三角形的面积, 用画的方法算出了2号三角形的面积.那如果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三角形又该怎么办呢? (大屏幕出示一个三角形) 先想一想, 在作业本上写出来.

师:你算的面积是多少?

生:2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可以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发现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再除以2.

师:想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指一指吗?

(指名学生指)

师:大家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

(课件出示)

师:再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谁来说说,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生:底×高÷2. (板书)

生:底×高÷2. (板书)

师:这里底乘高求出的是什么?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从“三角形纸片”到“作业纸上的三角形”再到“屏幕上的三角形”, 三种不同情境中的三角形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一次次自觉修正自己的方法, 最终顿悟出根本“不用拼”, 可以直接想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孩子们的灵性和智慧,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更是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

一、操作:为学生积累大量的表象

布鲁纳认为, 动作———表象———符号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 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序列.由动作而积累表象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如何不断积累图形表象, 特别是积累大量图形变式的表象, 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经历与图形有关的各种操作活动.

回首有限的教学时空, 采用的仍是司空见惯的教学形式———拼、算, 但其根本立场和视角已然发生改变:从学生看方格图中的直角三角形说面积到算任意三角形的面积, 其间, 没有引人入胜的情境、光彩夺目的课件、丝丝入扣的推理, 只是朴素地组织学生在操作中逐步摸索未知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细细琢磨学生的三次操作, 那是层次不同的三次“拼、算”, 从我提供的材料上便可见端倪, 学生每“拼”一次并成功算出三角形纸片的面积都促其思维不断拔节.在此, 学生的收获不只是有形的公式, 更多的是积累了无形的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鲜活经验.

有关脑科学的研究表明, 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能被激活, 学习效果将大为增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融入动手操作, 有助于同时激活大脑的左右半球, 从而使学生对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认知体验更为深刻.上述教学过程不仅通过操作活动让抽象的结论在具体感知中自然得出, 而且引导学生经历了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拓展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由此获得的体验无疑是深刻的.

二、顿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美妙

本课教学中, 在学生自主探索, 深入探究时, 我一次次的追问不经意间创设了一种情境, 给了学生自悟的空间, 使一部分学生在和同伴的竞争与合作中顿悟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进而带动大部分学生.这样学生得来的知识不会突兀, 因为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其间有个渐悟的心路历程, 而这段路是学生自己走过来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 远比教师空洞地说教来得扎实, 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这种自悟素质也会令其享用一生.其实备课初我曾保守地设想, 倘若学生此时仍不能顿悟出一般方法, 那么我将给予更多的三角形纸片, 继续组织学生比赛算面积.我坚信, 当学生经历足够多的操作后, 顿悟一定会自然形成, 好在实践已不争地支持了我的预设.

篇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84

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标,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建构起数学模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拼、割补的方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探索创新精神,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三对三角形纸片(每对都是全等的),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课开始趣已生

1.激活先前经验,引发转化思想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1)提问:怎样计算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分别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丽积=底×高

(2)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转化方法”。在后面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内容时,常会用到这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这三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尤其是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目的是激活学生先前的经验,引发转化的思想,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如下三对三角形的图形。

提问:(1)这些图形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2)现在,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们能从学过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先设计一种推导方案,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设计意图:从灵活使用教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新课的探究之中。]

二、激思导学,探求方法,让课进行趣正浓

1.引导操作实验,探索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探究题:试一试,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独立思考与操作,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提出探究性的问题,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自主地、能动地、自由地、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操作实验,自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组织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1)小组讨论: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组际交流:请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有哪些转化推导方法?

(3)汇报方法: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转化推导方法,哪个组先来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转化推导方法: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③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掌握不同的转化推导方法,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在讨论交流中增强交往能力。]

3.小结探究成果,概括计算公式

提问:根据以上几种不同的转化推导方法,你们能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共同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从而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师生共同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实践应用,总结评价,让课结尾趣犹存

1.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85做一做,P86第1、2题。

(2)变式练习:看谁能灵活解决问题!P86第3题。

(3)综合运用:看谁能解决实际问题!

①86第4题;

②把例题改为:学校有200名新人队的少先队员,要为他们制作红领巾,需要购买多少红布呢?

(4)拓展练习:看谁能攀登知识高峰!(题目略)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2.归纳总结

(1)今天大家探究学习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三角形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转换的方式有哪些?

(3)在学习这一知识时,要提醒自己或大家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对探究内容作必要的归纳和总结,提出提醒自己或大家学习这一知识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3.评价激励

(1)在探究学习中,哪些同学有进步?哪些同学有新方法、新见解?

(2)在合作学习中,哪个小组合作得比较好?有哪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设计意图: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表现(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作出激励性评价、表扬,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篇5: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五上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以旧带新:注意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分散解决。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铺垫。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讨论等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我这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师:对,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师:你拼时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 生: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了。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生:我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并且交流拼法,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4、第二次操作实践

师:说的真好,刚才同学们把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组,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也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我们刚学过的平行四过形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了,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前面的拼摆操作,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推导的? 生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下面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师: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 生: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为什么除以2呢?

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师:大家同意吗?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板书s=ah÷2(生齐读)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

师:(出示课件)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感受数学的价值。

(2)我们经常见到类似标志的标志牌,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3×4÷2=6(平方分米)2.5×4.8÷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2.5分米? 如果这条底边是4.8分米还可以怎样列式。(2.5×4.8÷2)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3)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注意危险减速慢行注意行人

师:我们学校的上下两个路口在放学时经常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4)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 师:你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在书中画一画。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揭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规律。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下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师: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和总结,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先以红领巾导入,再复习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各抒己见激起学习兴趣,新知以旧带新。

教学过程:课件演示各类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图。动手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去探究发现。再课件演示验证、加深认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纵观本节课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旧引新,衔接自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师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摸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教学难点分散解决,让学生学得轻松。新课伊始,教师就设计了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了极好的铺垫。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讨论等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的结尾部分设计了一组有坡度的练习,这就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以充分地运用,并在运用中体现公式的应用价值,从而呈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充分体现了“动手做数学的”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地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例2 S=ah÷2 =100×33÷2 =1650(cm2)

九、实践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的想法与做法:

一、本节课的导入,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

二、为了落实学目标,让学生在拼摆过程中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没有说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学生直接归纳出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合这两种情况,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就会拿出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问学生:这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回答不能,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样强调了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突破了重难点,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在试讲时发现学生对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我把这个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我力争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同桌互相说,使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理解还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明确三角形的底与高必须相对应,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

三、本节课我不但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自始至终从引入到探究,直到运用环节始终贯穿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四、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还存在许多不足

1、老师的语言不够严密,应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评价语言不及时、不到位,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对学生的问题有包办代替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改进。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82~8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1:长方形的面积是30×20=600(平方厘米)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0÷2=300(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正方形边长为3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2:正方形的面积是30×30=900(平方厘米)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900÷2=450(平方厘米)师:如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0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

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20=8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0÷2=4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即做到复习旧知,又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探索做好铺垫。

5、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不会计算的面积图形中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6、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生1边演示)

生2边汇报: 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注明: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画虚线表示。)

【设计意图】:让各组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小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整理思维、理顺思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生: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让学生齐读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追问,让学生更进一步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的理解,为下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板书)

4、介绍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知识的介绍,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举起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出示例2)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注明:“4.8分米”是边提问边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生:3×4÷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5÷2呢? 生:因为2.5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高。

师:如果与2.5分米对应的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板书)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口到人民路口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应用,又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变形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略)÷2 五:布置作业:

课本P86--87页第2、4、5题

篇6:【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17页的内容。本课内容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建立猜想、归纳发现和抽象出公式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学生在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在四年级认识了三角形,并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相对独立的解决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2、教学对象的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思维较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赞许。同学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也有一定的默契程度。他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计算,而且刚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多媒体的展示下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探索,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他们的个体自我潜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开发和发展。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播放设备、ppt软件、学具、三角形模具、剪刀。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通过对例4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它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操作进行初步的归纳,进而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抽象出面积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位同学都是一名少先队员,胸前都佩戴着红领巾请大家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我们要制作这个红领巾,需要多少材料,你觉得要知道什么呢?(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4,让学生明确题意。

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及涂色的三角形,你能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2、先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1)数方格的方法:

(教师做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数出正确的结果。)(2)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个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刚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让学生回答每个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猜猜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

(三)、自主探究:

1、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完成表格。(1)出示例5,学生明确题意

(2)学生每人课前把第123页的三角形剪下来,与例5中相应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要提醒每个小组注意:三种三角形都要齐全)(3)再分别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并把小组内得到的数据综合在一张表里。

(4)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由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2、讨论交流,得出公式。

(1)根据刚才的操作情况以及表中的数据,出示讨论题,小组开展讨论: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课件演示将每组中两个三角形重叠,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不管选择哪种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必须完全相同。)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课件可以闪烁相应的底和高。得出: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2)教师可以追问: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可以看作什么图形的面积?算出底和高的乘积后,为什么还要除以2?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3、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半广以乘正从”的理解。(即底的一半乘高)引导学生通过割补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不仅轻松学到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拓展应用

1、请学生量出自己红领巾的底和高,求出面积大约是多少?

2、完成教材16页的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3题。

可以让学生直接口答,练习三第2题第2个图形可增加一条高。使学生体会到求三角形面积是底与它所对应的高。

3、在方格纸上设计几个面积8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84~P85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二、三角形的面积

1、动手拼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吗?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试试看。(学生动手拼图)师:你们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师:你是用几个三角形拼成新的图形的?(两个)板书:两个 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师:是不是随便两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这样的图形呢?(学生疑惑)

师:大家试试看。

师:你拼成新图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完全一样)

教师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你拼成的新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关系)

请一个学生上黑板前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再演示说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高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所以再除以2就得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3、学生齐读公式

4、质疑。师:要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已知条件?(三角形的底和高)师:是不是随便给出三角形的一条底和高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

5、练习。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6、通过练习大家有什么样的结论?

教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用三角形对应的底乘对应的高。否则求出来的结果是错误的。

四、课堂小结。

篇8:【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一、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1. 在教学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时候, 我们得出了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平分, 这是为什么呢?

如图1,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

所以BD=CD.

又因为S△ABD=BD·AE,

S△ACD=CD·AE, 所以S△ABD=S△ACD.

2.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问题, 那如果AD不是△ABC的中线时, △ABD与△ACD的面积比是什么?

由上面的推理学生马上明白△ABD与△ACD的面积比等于底BD与CD的比,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知识点:同高不同底的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的比, 学生能类比的总结出同底不同高的三角形的比等于高的比.

3. 变式训练

(1) 如图2, 在△ABC中, 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 且S△ABC=4 cm2, 则S阴影的值为______.

(2) 如图3, 在△ABC中, AB=AC, ∠A=36°, BD平分∠ABC交AC于点D, 下列结论中: (1) BC=BD=AD; (2) (3) BC2=CD·AC; (4) 若AB=2, 则BC=-1.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个. (包头市2010年中考题)

二、在四边形中的应用

1. 如图4,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对角线AC与BD相较于O, 有4对全等的三角形, 那△AOD与△AOB是什么关系呢?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所以OB=OD, 如果把OB与OD选作底, 那么△AOD与△AOB是等底同高的三角形, 所以S△AOD=S△AOB, 这样我们得到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各等B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

2. 根据上面得到的规律, 我顺势提问“如图5在菱形ABCD中, 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 利用刚才的规律, 你还能得到关于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因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所以S菱形ABCD=4S△AOD=4×OD·OA=4××2BD·2AC=BD·AC.由此我们得出知识点S菱形=对角线相乘除以2.我继续引导, 如图6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能这样计算吗?让学生探究.因为AC⊥BD, 所以S四边形ABCD=S△ABD+S△CBD=BD·AO+BD·OC=BD (OA+OC) =BD·AC由此由同底不同高的三角形的知识得出知识点: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3. 变式训练

如图7, 点P是矩形ABCD的边AD的一个动点, 矩形的两条边AB, BC的长分别为3和4, 那么点P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AC和BD的距离之和是 () .

解:连接PO, 因为ABCD是矩形, 所以AC=BD, OA=OC=AC, OB=OD=BD,

又因为AB=3, BC=4, 所以AC=5, 所以OA=OD=

因为S△AOD=S△AOP+S△DOP=OA·PE+OD·PF=OA (PE+P F) , 所以 (PE+PF) =4.所以PE+PF=

这利用了等底不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和得到了PE+PF的和.再此基础上顺便提出问题“点P在移动的过程中, PE+PF的和会改变吗?”通过刚才的推理, 发现不变, 如果点P与点A或点D重合时, PE+PF的和就是直角三角形ABD斜边上的高.

三、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

已知抛物线y=-x2+bx+c过A (1, 0) , B (0, 5) ,

(1) 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如图8, 若动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O出发, 沿O到C的方向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s) (0

通过代入法, 解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4x+5, 进而得到A (1, 0) , B (0, 5) , C (-5, 0) ,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5.

直线BC把△PCH分成面积之比为2∶3的两部分, 有两种情况, S△CEH∶S△CPE=2∶3或S△CEH∶S△CPE=3∶2, 体现了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学生通过上面的知识发现如果把HE与EP选作两个三角形的底, 那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同高不同底的三角形, 那面积比就转化为底的比,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而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解:设P (-t, 0) , 因为E在直线BC上,

所以E (-t, -t+5) , 所以EP=-t+5.

又因为H在抛物线上

所以H (-t, -t2+4t+5) , 所以HP=-t2+4t+5,

所以HE= (-t2+4t+5) - (-t+5) =-t2+5t.

当HE∶EP=2∶3时, 即时,

解得t1=, t2=5 (舍去) ,

当HE∶EP=3∶2时, 即时,

解得t1=, t2=5 (舍去) .

当t=时, 直线BC把△PCH分成面积之比为2∶3的两部分.

通过本题总结出一下知识点: (1) 在坐标系中选三角形的底或高时, 选与坐标轴平行的边. (2) 利用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把面积比的问题转化为线段比的问题, 化繁为简. (3) 用解析式表示点的坐标.

有人说过, 在数学的题海里, 老师下海, 学生上岸,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习题的选择上要选“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习题, 通过习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善于发现, 有所前进, 有所收获, 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摘要:同高等底、同底等高、同高 (或等高) 不同底、同底 (或等底) 不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解三角形、四边形以及二次函数习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总结出的知识点能在综合题里直接应用, 与二次函数结合关于三角形面积的问题化繁为简, 在同类题里能举一反三, 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篇9:【五上~单元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合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三角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合作交流汇报。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

生2: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4: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每个三角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相反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需要除以2。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经验证都一致)

(学生在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安排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教学反思

优点之处:

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的建构,达到提高、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为以后学习梯形以及多边形的面积做了很好的铺垫。

不足之处:

评价单一,激励性评价语少。

还有许多别的方法我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探讨,没有拓展。

有不足,才会有进步,我会继續努力,争取做到最好!

(作者单位 古交市第三小学)

篇10:《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探索规律。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教具、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2、习导入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是多少?(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老师用一条线段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连接起来,这个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已经学过了几种三角形?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3、通过重合验证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

4、出示三个三角形,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如下图)覆盖方格图,现在同学们能够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我们称这种计算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学生分组数方格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初步感知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相等。)

5、“如果我们河头镇的地形是一个三角形,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他的面积,方便吗?象这种数方格的方法既麻烦又不准确,那我们能否像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样,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6、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出示课题)【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复习导入设计精妙,利用本课的重点,删繁就简,既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利用一环紧扣一环的情境设计,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感受到来自知识的挑战,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课

1、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学生独立尝试。

四人一小组,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2)交流尝试结果。

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拼成了哪些图形?

让操作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并贴在黑板上展示。【评:让学生在操作、感受、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只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使学生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继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3)引导探索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已经拼成了几种图形?”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来观察一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三种情况),“这边的平行四边形是由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每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只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归纳总结规律。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4、思想教育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研究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实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已经论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评: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结论的得出,是在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教师这一举措,完全的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数学知识彻底的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有效的提高课堂的生命活力。】

5、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试一试: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1)底是4.2米,高是2米。(2)底是6分米,高是3分米。(3)底是1.6米,高是5米。

2、做一做:

指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

3、说理题。

金坛经济开发区有一块三角形土地准备拍卖,底是80米,高是60米。底价为每平方米200元。如果有一位开发商准备用50万元买这块土地,你认为钱够不够?请说明理由。

【评:练习设计层层深入,形式多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提高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小结

学生小结,质疑问难。

五、作业(略)

【总评:本课教材挖掘得深,知识间的联系把握的准,整节课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师生间的和谐默契配合、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给人一种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感觉。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2 教师在确定教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又注重发展性领域目标和情感目标,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数学的表达和交流。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环节紧凑,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中心。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操作,有合作、有独立、有分析、有概括、有猜想、有验证。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

4、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上一篇: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落户无棣下一篇:材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