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2024-05-05

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关于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近期,市委办公室组织专题调研组赴雷公、烟店、辛榨、接官、赵棚等五乡镇抽样调查了**个农户,具体了解了他们20**年及20**年两年收入情况,预测了该市20**年农民收入状况,分析研究了明年农民增收的措施和办法。

一、**户农户20**年农民收入特点

据调查统计,**户农户共有人口***人,劳动力***人,耕地***.*亩。从**户调查统计资料来看,20**年农民收入有如下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增幅较大。从调查的**户来看,20**年人平纯收入为****元,比20**年的****元增加***元,增长**.*%。是自****年以来首次出现两位数的增幅。

2、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年,**户农户预计可获取劳务收入******元,占总收入******元的**.**%。典型的如辛榨乡白杨村朱佐锋等**户农户,20**年预计可获劳务收入******元,占总收入的******元的**%。打工收入最多的是白杨村*组杨天军家,他家*口人,*个劳动力,共有*个劳力外出打工,其中*人在北京建筑工地打工,*人在广东深圳打工,年可获打工收入*****元,占家庭总收入*****元的**%。

3、粮食生产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年,**户种植业收入为******元,占总收入******元的**.**%,其中粮食收入为******元,占总收入的**%,粮食生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20**年提高*个百分点。

4、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必要补充。20**年,**户牧业收入为******元,占总收入******元的**%,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较20**年提高*个百分点。

二、20**年农民收入高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今年,国家扶农政策力度大,农副产品市场行情好,农民收入呈现高幅增长是一种必然。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导致农民收入高幅增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政策因素增收。今年,由于农业税税率下降*个百分点及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户共减免农业税****元,获得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款****元,水稻良种补贴****元,政策因素合计增收*****元,人平**.*元,占增收比率为**.*%。

2、价格因素增收。今年与去年相比,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上涨。中籼稻由去年的**-**元/百斤上涨至**-**元/百斤,每百斤上涨**元左右;小麦由去年的**-**元/百斤上涨至**-**元/百斤,每百斤上涨**元左右;油菜籽由去年的每斤*-*.*元上涨至每斤*.*-*.*元,每斤上涨*.*元左右;生猪由去年的每斤*-*.*元上涨至每斤*.*-*.*元,每斤上涨*.*元左右;鸡由去年的每斤*元上涨至*元,蛋由去年的每斤*.*元上涨至*.*元,鱼由去年的每斤*.*元上涨至*.*元。仅中稻一项,按去年产量计算,**户可增收****元,人平因价格就可增收**.*元。**户因价格因素可增收*****元,人平可增收**.*元,占增收比率为**.*%。

3、发展产业化增收。今年,各地继续围绕优质稻、畜牧、林果三大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批农户通过与禾丰、午时药业、神丹等龙头企业对接,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增收明显。**户中,20**年比20**年多养猪**头,多养鸡***只,多养肉牛*头,多养鹌鹑****只,多养蜜蜂*箱,多种中国香稻、大蒜、金银花等经济作物**亩,仅此一项,**户共增收****元,人平增收**.*元,占增收比率为**.*%。

4、农作物增产增收。今年与去年相比,水源充足,病虫害较轻,农作物普遍增产。仅中稻一项,**户农户20**年中稻产量为******斤,比20**年的******斤增产*****斤,增长*.**%,**户共增收*****元,户平增收***元,人平增收**.*元,占增收比率为**.*%。增产最多的一户为接官乡颛庙村*组谢朝良家,他家种有中稻*.*亩,20**年产量为****斤,亩产****斤(每亩实有面积***平方米),比去年分别增收****斤、***斤,增长**.**%、**.**%,仅此一项,他家就增收***.*元

5、面积增加增收。由于政策扶持的力度较大,农产品价格回升较快,广大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高涨,部分农民过去抛荒的田块重新又种上了庄稼,过去的部分荒地、旱地被改种了水稻等农作物,还有部分转包田地的农户又重新收回了承包地。**户中,共有*户增加面积**.*亩,共可增收****元,人平可增收**.*元,占增收比率为**.*%。

三、存在的问题

今年,农民增收形势很好,农民普遍反映田有种头,农民有奔头,但实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1、农民收入不平衡,差距较大。**户农户中,人平纯收入最高的达到*****元,最低的只有****元。**户中人平纯收入在****元以下的有*户,占**%,****元以下的有**户,占**%,****元以上的高收入户有**户,占**%。部分高龄家庭收入仍然微薄,生活十分艰难。部分农户收入不低,但支出较大,如子女上学、就医看病、建房等,往往入不敷出。

2、农民增收渠道不多,门路不广。**户农户中,有*户仍然以纯农业收入为主,占**%,他们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只有****元,最低的仅有****元。纯农业收入中又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种植业收入中又以粮食收入为主,牧业、林业、鱼业及二、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很少。就我市现状来看,人均耕地不足*亩,人均占有耕地资源量太少。因此,依靠纯农业增收潜力很小。

3、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成为农民增收一大障碍。今年,以化肥、种子、农药、柴油等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投入成本。据调查,碳氨已由去年初的**元/百斤上涨至现在的**-**元/百斤,磷肥由**元/百斤上涨至**元/百斤,复合肥由**元/百斤上涨至***元/百斤,农膜由****元/吨上涨至*****元/吨,种子涨价**%左右。各类畜禽饲料价格也均随着粮食价格有较大上涨幅,仔猪、鸡苗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

四、关于20**年农民增收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年,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农民收入有显著提高。明年,政策扶持有限,市场价格上扬的希望不大,农民收入要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缺乏可靠的增长点。由此来看,明年农民增收的形势将会十分严峻,任务将十分艰巨。20**年,面临严峻的增收形势,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心态,明确新思路,抢抓新机遇,实施新举措,突破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力争明年农民收入人平增加***元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抓住五个方面:

一是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增收。要以国家的好政策为契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向,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落实好农业税全免政策,让种粮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坚持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继续加快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以产出和转化为重点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做好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妥善处理好土地经营权稳定与流转的关系,在保证农民合法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积极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率。继续引导各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开发“四荒”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宣传农民身边的致富典型,用典型引路,让典型现身说法,从而逐步消除广大农民思想上存在的“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树立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增收。目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推动不够,农村基础教育受到较大冲击;农民教育比较滞后,农民就业只能向二、三产业中的简单劳动领域转移,靠身体干活,靠体力吃饭,收入低下,就业不稳定,容易形成转移中的逆向反复。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需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制定农民教育规划,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投入和运作机制,培养一批市场型、技能型、现代型的新型农民。当前,要切实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加快推行高中义务教育;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要转移农民增收。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迫切需要尽快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跨出省门,冲出国门,到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去挣钱致富。目前,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可供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平台狭窄,可以承载就业的小城镇发展缓慢,要改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少、层次低、空间小、速度慢、管理差的现状,必须在抓好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同时,积极推进县域经济“一主三化”进程,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农民转移空间。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劳动力从纯粹的农业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环节转移。通过推进城镇化,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减轻大中城市的压力。通过推进经济民营化,积极鼓励农民启动资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富余劳动力转移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四是要解放农民增收。就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生产方式,进一步把农民从旧有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农村社会结构中解放出来。关键是要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牵制,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依靠农业现代化解放农民。突破传统工作方式的惯性,引导农民不围绕土地打转,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依靠正确的政绩观解放农民。突破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不对农户外出设卡刁难,不随意变更外出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依靠开明的观念解放农民。突破传统就业体制的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歧视农民工的政策,依靠城乡一体化解放农民。突破传统行政体制的障碍,精简机构,消除冗员,转变职能,建立有限政府,依靠精兵简政解放农民。

五是要维护农民利益保增收。就是在经济上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在公共服务上满足农民的必要需求,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具体来说,在经济上,护农、爱农、帮农,严厉打击坑农、伤农、害农行为。在公共服务上,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公益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政治上,要强化村民自治建设,建立农民自治组织,维护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重点是进一抓好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强化农民参与村级事管理。

篇2: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XX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 “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四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靠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个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XX年,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旱田节水浇灌溉项目5个,受益面积可达16.22万亩。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三年累计7113万元,开发建设项目30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27万亩。大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目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年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造林56.8万亩,建成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86台(套),到XX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6.77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63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农机动力 0.132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6.5%。

五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内部转移。目前,全市从事养殖业生产专业养殖户达4579户,占农户总数2.3%。从事山产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产等副业生产农户也不断增加。

篇3: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1 农民收入基本情况分析

1.1 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下发了6个1号文件, 落实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农民收入迅速增长, 并呈现出多元化增收新格局。2008年, 通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27元, 比2003年增长95.1%, 年均递增14.3%。其中,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各为1328元、3333元、349元和118元, 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25.9%、65.0%、6.8%和2.3%。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2008年, 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0.3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3%。其中, 出国进城13.9万人, 就地转移65.4万人。农民从事劳务收入2910万元, 占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87.3%, 人均1160元, 年均递增16.3%。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三大产业, 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2008年, 全市农民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21元、697元、231元和284元, 年均分别递增14.9%、10.5%、20.2和17.3%。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馈赠性收入、保障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三个方面, 包括子女赡养、亲友赠送、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税费减免和政策性补助。2008年, 全市共免除农业“两税”及其附加9614万元, 农民人均减负 (增收) 78元;获中央转移支付8294万元, 农民人均受益67元;落实各项政策补贴8040万元, 农民人均145元;各级政府提供的农村各类民生建设资金6360万元, 农民人均59元。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转让承包土地所获租金或专利、土地征用补偿、存款和有价证券所获利息。2008年,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19.5万亩, 农民人均获利58元;土地占用补偿5976万元, 农民人均49元;农民存款余额30775万元, 获取利息1354万元, 人均11元。

1.2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在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中, 通化各地加大了农民增收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781元, 增长幅度17.97%。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村产业延伸、农业产业化带动、各级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拉动。2008年, 全市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生产优质、绿色、有机、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人均增收391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50.1%, 其中, 粮食增产、农 (牧) 产品价格上扬、优质优价、特用特价各增收133元、127元、67元和64元;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等非农性经济渠道人均增收212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27.1%。其中, 发展非农性产业和劳务各增收42元和170元;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 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6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12.3%;通过各级政府与社会向农村投入支持性资金6720万元, 农民人均受益56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7.2%;新农村建设试点 (推进) 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660元, 比全市平均高出10.4%, 全市农民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人均增收14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1.8%;全市共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43个, 成员4.05万人 (户) , 2008年纯收益22206万元, 人均5483元, 比全市平均高出6.9%, 全市农民通过合作组织建设和运作人均增收12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1.5%。

2 当前农民增收的基本特点

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000年, 通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53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391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0.6, 2008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4100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0.36, 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迟缓。

2.2 农民收入结构不平衡

在2008年的全市农民收入基本构成因素中,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为1:2.51:0.26:0.09;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 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农村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33:0.11:0.13, 农民收入来源仍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 而家庭式的生产经营又以传统的种植、养殖、采集为主。工资性收入虽然因劳务增长加快而比重不断增加, 但按“三分天下”格局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转移性收入中的大部分属于税费减免和政策性补助, 涉及农村重大民生问题的保障性收入不多;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份额极小, 反映出农民家庭财产持有量少, 生活殷实程度不够。

2.3 农民收入的区域性差异很大

通过对地处通化市郊、县城和边远地区的33个行政村抽样调查, 2007年, 33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5199元, 比全市平均高出1.4%。其中, 市郊的10个村依托城市消费市场, 开发适销对路的反季蔬菜、果品、畜禽养殖、庭院加工、三产、劳务, 农民人均纯收入6670元, 比33个村总平均高出28.3%;县城所在地的11个村依托资源优势, 开发优质特用粮经作物、特色养殖和劳务经济, 农民人均纯收入5620元, 比33个村总平均高出8.1%;地处边远地区的12个村因区位偏离、基础条件差、社会资源不丰富等因素影响, 农民人均纯收入4591元, 低于总平均的11.7%。三者比例为1:0.84:0.69, 农民收入的地域性差距十分明显。

2.4 农村贫富差别较大

通化市现有农户33.2万户。其中, 专业大户3.16万户, 富裕户8.53万户, 普通户20.07万户, 贫困户1.44万户, 各占农户总数的9.5%、25.7%、60.5%和4.3%。百户农民抽样调查结果, 2007年, 农村专业大户依托规模化养殖业、加工业、建筑业, 人均纯收入18328元, 比全市平均高2.57倍, 其中, 养殖业和第二产业收入占其家庭纯收入比例为92%, 种植业和工资性收入占7.9%, 其他收入占0.1%;富裕户依靠特色种植、大宗养殖、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 人均纯收入8644元, 比全市平均高68.6%其中, 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和工资性收入各占家庭纯收入的20.6%、19.4%、17.2%、22.7%和15.2%, 其他收入占4.9%, 收入结构基本趋于平衡;普通农户依靠传统种植业和打零工谋生, 人均纯收入3466元, 比全市平均低32.4%, 其中, 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二三产业和劳务收入各占家庭纯收入的52.3%、3.6%、12.7%、12.0%和11.9%, 其他收入占7.5%, 种植业比重过大, 收入结构不合理;贫困户家庭收入低微, 人均纯收入1082元, 比全市平均低78.9%。四者比例为1:0.47:0.19:0.06, 农民的户间贫富相差十分悬殊, 专业大户的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拉动作用大。

2.5 规模化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

通过对百户不同类型的农户抽样调查, 在百户被调农户中, 建筑业户2户, 规模化养殖户3户, 农产品加工业户5户, 技能型劳务经济户9户, 特色种植户10户, 餐饮、服务业户7户, 多元化创收农户22户, 传统种植业户36户, 靠出卖简单劳动谋生户 (多为失地农民) 4户, 2008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分别为51544元、34438元、24507元、11689元、9713元、6565元、5135元、3539元和2711元, 农村的智能性和技能性产业开发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十分明显。

3 推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

3.1 明确增收目标

从调查分析结果看, 当前, 农民收入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不足、家庭财产不多、贫富差别明显。新时期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健康增长的基本奋斗应当是在未来5~10年, 加大产业带动、结构调整、基础建设和落实政策4项措施, 奠定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未来10~15年, 完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交流、建立机制4 项任务, 使农民生活普遍达到殷实、宽裕、安定和有保障水平;未来20~30年, 实现工农互补、城乡共融、缩小差距、消除贫困4个目标, 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

3.2 增强产业化带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当理性地纠正重提升、轻带动的不良工作倾向, 着力扶持那些对农民增收带动辐射强的为民型龙头企业, 通过分类指导、重点倾斜, 给以资金、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特殊扶持, 并严格限制为那些只专注自身提升而不为“三农”作贡献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进而带动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生产高效产品, 实现增收致富。

3.3 构筑区域特色经济格局

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当依托农产品加工业推进水稻基地建设, 优化水土资源, 发展绿优水稻生产, 带动基地农民增收;利用山区独特的山野资源优势, 大力兴建生态经济沟, 发展林下参果药菜菌和特色经济动物生产, 带动山乡农民增收;依托中心城市消费市场, 在市郊两区及其周边村镇发展保护地反季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养殖、庭院副食品加工等城市消费品生产, 带动城郊农民增收;依托食用酒精、食品保鲜、畜禽产业发展, 带动优质特用粮生产, 推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依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在各大小河流和湖泊, 养殖常规鱼种和珍稀冷水鱼等特产水殖生物, 带动水乡农民增收;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城乡建设和农村分工分业, 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3.4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 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 大力发展适于当地林区、低山丘陵、河谷平川等发展的种植、养殖生产技术;同时, 推进市场化、信息化、机械化发展进程, 加大能源、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创新农业和农村发展格局, 建设农业产品加工、农业餐饮、农业商贸、农业旅游等新产业;强化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服务组织发展;使夯实的农业基础与社会化的组织管理相结合, 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3.5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

在新时期,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及其流转和占补机制, 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民工就业及其子女就学政策, 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加强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农民维权、农业保险、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等社会公共制度建设,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份额;鼓励农民筑院建宅、买车购物, 增加财产性收入;号召农民摒弃传统陋习, 讲求文明和谐, 提倡时尚消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政策贯彻效力, 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林美卿等.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差异分析及存在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4) :35-39

[2]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29 (3) :4-9

篇4: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及思考

【关键词】石林县 农民收入 调查 思考

石林县是一个将近2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的欠发达县,约占到总人口的90%,石林县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活跃,扩大内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束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石林县自然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等诸多问题,使石林县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少,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普遍。

2.农户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偏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的质量和速度

我们把农民收入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四大块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如果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偏大,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小,是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因此,今后二三产业如果有更快更好的发展,那么,农民收入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农村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

目前,石林县市场竞争力不强,阻碍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不足。农产品不能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仅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输出,农民难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二是引导不足。由于缺乏产业化组织的引导,农民在结构调整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向性,容易造成产品积压和价格下跌,致使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加大;三是地方特色产品特而不优,优而不强,难以形成增收合力。

4.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随着改革的深化,这一差距又趋逐渐扩大之势。2005年,石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95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100元,两者相差4105元。

关注制约石林县农民增收的因素,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关键。

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结合石林县的情况,我们认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石林县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积极推行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石林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并将其做强做大。

(2)以税费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向制度创新要收益。

(3)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动力,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向农业外要收入。以小城镇建设带动扶持乡镇企业,再创农村非农产业辉煌,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营造更多就业空间,快速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乡发展后劲。石林县县级财政普遍拮据,只有通过发展县域经济,走二、三产业兴县之路,才能对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带动和支持。

2.强化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农村居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增加收入的关键所在。当前,石林县应该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要积极推行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1)建议调整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有效地控制流失率,防止学龄儿童的失学,保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争取接受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石林县要大力发展与农业和乡村企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开设职业技能课程,造就一代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

3.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石林县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和营运,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资金保障。

(2)各級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经济保障,要支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

(3)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4)要尽快建立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输入地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身的后顾之忧,并增加社会参与感。

4.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电、改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当前,在农村的投资重点应转向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推动农村自来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厨房革命。为此,各级政府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应将通电、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列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在农村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生活条件。

5.加大扶贫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1)加强农村财政扶贫力度,创新扶贫方式。要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经济扶贫”为项目扶贫,提高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财政扶贫效率。

(2)专款专用,加强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石林县农村扶贫工作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拮据,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常常被地方政府挪作应急资金,甚至被乡镇干部以种种借口所侵蚀。因此,必须实行法制化管理,必须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以法律与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严禁违法、违规操作。

篇5: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专题推荐:

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 “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五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内部转移。目前,全市从事养殖业生产专业养殖户达4579户,占农户总数2.3%。从事山产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产等副业生产农户也不断增加。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向外拓展转移空间。近年来,赴俄累计输出劳务1.6万人次,开发俄土地7000公顷,劳务收入8000万美元。此外,还向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输送劳务。

六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靠落实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

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政策,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权流转,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积极推进撤乡并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市乡(镇)由86个减少到64个,行政村由859个减少到626个,乡(镇)村两级干部减少1500人,减少行政支出1300万元。

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反弹。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村级民主选举、村民议事、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切实增强农民对村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源头上遏制农民负担反弹,农民负担呈逐年减轻趋势。2002年全市实行税费改革后,共减轻农民负担7706万元,人均减少114元,亩均减少10元。深化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农民增收纳入干部考核重要内容。把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包乡、包村、包片、包点、包户责任制,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将所包对象增收与否、增幅大小、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调动了农村干部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积极性,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水平。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性问题比较突出 结构制约。

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农业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脆弱。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不完善、不规范,带动能力弱。农村小城镇建设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强。在产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大,林牧渔业比重小。

市场制约。从国内市场看,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卖难十分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收,增收空间越来越小。从国际市场看,**农村开放度不高,毗邻俄罗斯的区位竞争优势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我市大豆、小麦价格超出国际市场价格20%—50%,已失去市场竞争能力。畜产品、蔬菜等虽有一定价格优势,但因规模、品质等问题,在短期内开拓国际市场难度较大。从**自身看,地处偏远,处于中心市场末梢,辐射面小;人口总量仅为173万,农业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会购买力规模不大,内需拉动力较弱;缺少规模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特别是缺少能够辐射全省、全国的“龙头”市场。

篇6: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

报告标题: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 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社会调研时间:2011暑假期间

社会调查地点:江苏沭阳

摘要:

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目前似乎都集中在提高农民收入上面。本文在农民收入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讨论一下农民收入的现状,农民收入的变化,以及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首先,是农民收入的来源,本文做了详尽科学的说明。而后指出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如何改变农村市场结构来造成农民收入的相对变化。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又带来了哪些变化,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村农民收入问题做了一次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民工变化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我镇几个村在住人口,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较多,除了大多数的男丁外出务工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妇女以及年纪较大的人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村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村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四是凝聚力。我村农民整体凝聚力不高,看上去像一盘散沙,缺乏必要的团结精神。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一)转移富余劳动力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关爱农民工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

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2003年至2010年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

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 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 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 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 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 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

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很值得推广。以往 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今后应当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力度,使农民工为改变家乡面貌,推进农村城镇化做出贡献

(六)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

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八)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初中学生作文下一篇:2022年迎新春广场文体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