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收入现状

2024-04-24

中国农民收入现状(精选6篇)

篇1:中国农民收入现状

法库之行

————农民收入现状

正在发展着的我们国家,仍然是广大农民朋友占着主体,所以农民的收入是影响着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的问题。

那么,现在我国农民的收入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呢?就拿我所调查的2007和2008年为例吧!

通过调查汇总,2007年农户家庭经营性人均收入1737元,占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按区域性划分:川道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870元,塬区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2422元, 后山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1993元。按产业结构划分:来自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372元,占79%;来自第二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1 元,占0.6%;来自第三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354元,占20.4%。

2008年前三季度,调查户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665元,同比增加 235 元,增长16.4%。按区域性划分:川道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750元,塬区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464元, 后山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864元。按产业结构划分:来自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334元,占80%,同比增长19%;来自第二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5元,占0.4%,同比增长 0.6%;来自第三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326元,占19.6%,同比增长28%

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各种收入均呈现的是不断增长趋势,那么增长的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来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爱农、惠农、暖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今年农产品价格的适度增长,激发了农民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民从种植业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三是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加;四是区级财政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剂。

这样一来,农民家庭收入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经济模式初具雏形。近年来,我们在有条件和基础的地方,特别是川道村大力发展三产,在坚持三产不放松的情况下,正确引导扶持塬区和后山村发展一产、二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力推进菜、果、畜等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已现雏形,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达到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推进村49个。2007年示范村产业规模扩大了3220亩,产业覆盖农户达到2590户,较上年增加102户,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到 3040元,较上年增735元,增长31%。槐树岭村发展花椒2200亩,2008年花椒平均亩产49公斤,总产量107.8吨,平均售价29元/公斤,总产值312.6万元,人均收入4335元,扣除每亩成本费用600元,净收入180.6万元,人均纯收入2505元,比200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59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开创了农村经济经营新模式。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会员67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2833户,占全区农户数的9.8%,覆盖了蔬菜、果品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等行业和领域,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管理的科技带头人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突出了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例如,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通过推广无核化处理、果树套袋、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生产的葡萄以每公斤2.8元比市场零售价还高出0.4元的价格批发,客商纷纷登门进购,葡萄供不应求。合作社成民王乖录种植葡萄9亩,2007年净收入49000元,2008年前三季度净收入54500元,人均纯收入13625元,远远高出其他村民收入,充分体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农民增收主题,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依托区域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板块经济,为农民增收打下产业基础是前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是产业发展的保障;着力构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是产业发展强劲动力。

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和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以统筹城乡经济,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稳一强二提三,运用二三产带一产” 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跳出单纯依托农业抓增收的局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施以农为本,以工带农,以旅促农的良性机制。在后山区有一定农业产业基础或已经形成规模特色农业的村,继续扶持壮大特色产业,抓好“四园五带六大品牌”建设。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形成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在城中村以姜谭工业园、石鼓工业园、马营工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个体工商、服务业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促进产业转化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抓好万亩果品基地建设;抓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抓好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控固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要保证在12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万吨以上。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坚持政府扶一点,农民拿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扶持原则.逐步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将支农资金、水利、扶贫开发、科技入户、贴息贷款、农民培训以及省、市下达我区的农业各项重点项目资金实行有效整合,力促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抓好水库和水利灌渠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首先,要抓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塬区和山区争取建成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面积。其次,要平整土地,培肥地力,扩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再次,要加强农业机械化装备,多方筹集资金,购置一批大型农业机械和可移动节水灌溉设施。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的发展是一片大好的形势。它更好的明天就等待我们去创造。

理学院

09物理

王旭 韩美 邢婉婷 石琳琳

相苏原 杨帅 冷雪松 王传文

篇2:中国农民收入现状

XXX

(XXX学院,XXX级,XXX,XXXX)摘要:本文是针对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关键词:我省 农民收入 现状与建议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

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

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仅以小麦为例,据调查来看,2001年小麦亩产成本255.03元,较上年增加8.8%,较1999年增加13.2%。分项来看,2001年小麦亩(亩产400公斤)费用188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子、农药、化肥、排灌、收耕费分别为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小城镇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镇发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镇建设具规模,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78——2001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从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农业转移人口被城镇吸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农化,小城镇发展仍显缓慢和滞后。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不足,影响了农业收入的提高。通过调查来看,农民增收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总量较少,平均每个乡镇不足一个合作组织,农民入会率低,会员数是不足农户总数的3%,内部组织程度不紧密,运行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数量的农民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了解不够,缺乏合作的基础和参与的热情。有些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红火时,他们把产品私下卖掉,不找合作组织,而市场疲软时,他们又把产品推给合作组织,对市场风险和后续发展考虑不充分。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农户依托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合作观念较为淡薄,合作意识不强。

(二)合作基础不扎实。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生产能力还不是太强,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积累不足,农民合作的内容单调,效果不明显,物质基础不牢靠。

(三)内部管理不完善。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活动交流的次数、时间、规模、质量亟待提高。

(四)保障乏力。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运行及管理,目前保障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虽然都在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究其如何抓、如何管、有哪些优惠政策,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针对现状建议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椖,是产品进入市场,实农民增收的“身份证”和“通行证”。要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此建议,一要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舆论宣传等各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类经营大户、科技带动户和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大力开展“无农药残留放心农产品”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标准化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按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的觉悟,真正做到生产者按标准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部分专家,按照上级的要求,尽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步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准进入加工厂。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有关文件,对不合标准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准进入我市,真正从源头抓好,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舆论引导,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鼓励参与、支持发展,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二、是坚持原则,加大扶持。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利”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税收、信贷、水、电、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篇3: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农民收入的概况分析

(一) 农民收入绝对水平偏低

2005年以前,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2010年人均纯收入上升为5919元, 折合为874.36美元 (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值为6.7695) , 平均每天不足2.4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2010年不变价) 的国家扶贫标准, 2010年贫困人口数量为1.28亿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13.4%, 占全国总人口 (除港澳台地区外) 的近十分之一。

(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57, 2010年两者之比达到1:3.23, 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13190.4元, 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长幅度来看,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2010年,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达到并稳定在历史最高值, 分别为1:3.31、1:3.33和1:3.23。

2. 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拉大

笔者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区域划分方法, 将我国31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部分, 并选取了2006—2010年四个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 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0年上海市和北京市最高, 分别达到31838.08元和29072.93元, 而收入水平较低的新疆和甘肃分别为13643.77元和13188.55元, 仅仅是上海的42.85%和41.42%。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区域之间的差距就更大,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达13977.96元和13262.29元, 最低的贵州和甘肃分别为3471.93元和3424.65元, 仅达到上海的24.84%和24.50%。

二、我国农民收入的构成分析

我国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其中, 家庭经营收入依然构成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但其比重逐年降低, 由1990年的75.56%下降到2010年47.86%, 而工资性收入呈现递增态势, 比重由1990年的20.22%上升到2010年41.07%。2010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7.86%, 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1.07%, 两项相加接近90%, 二者仍是农民收入的大头。此外,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逐步增加。据统计, 目前 (2010年) 农民靠农业增收仅占人均纯收入的29.12%, 林、牧、渔业占8.57%, 非农收入占62.31%。

三、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一) 内在原因──农民自身局限性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201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占5.73%, 小学程度占22.44%, 初中程度占52.44%, 高中程度占12.05%, 中专程度占2.93%, 大专及以上占2.41%, 平均受教育水平仅相当于初中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差距还很大, 如日本农民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占74.8%, 大学文化水平的占5.9%;德国农民中7%的具有大学文凭, 53%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

(二) 外在原因──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市场风险体制约束

1. 资源约束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 生产者所占有的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多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产收入的高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0.106公顷下降到了2008年的0.092公顷, 已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40%, 并且优质耕地少, 仅占全国耕地的1/3。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其中40%已受到不同程度地退化。

2. 制度约束

(1) 政府财政投入依然不足

近些年, 特别是2006年废除农业税以来, 我国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2011年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为9937.55亿元, 比2010年增加1807.97亿元, 增幅达到22.24%, 达到当年农业GDP的20.93%,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以1986—1988年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平均支持水平来看, 欧盟对农业的支持占农业GDP的63.4%, 其中法国占69.6%、挪威更是高达83.5%。

(2) 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结构: (1) 城市经济是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 而农村经济是传统的小农经济, 农业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展; (2) 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齐全,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3) 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以2011年为例,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9108元/人/年, 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5870元/人/年, 仅占城镇居民30.72%。

3. 市场风险体制约束

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 这种小农经济模式,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一方面农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优势发挥不出来, 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 很多农民由于自身局限性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导致种植的农产品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处于被动地位。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增强农村的人力资本

首先, 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由于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大多数农民不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在农村的科学技术的教育宣传及普及工作, 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大力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其次, 狠抓基础教育事业。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劳动力和希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再次, 做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政府应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 加大在农村的培训网点的建设, 使农民能在生产中充分发挥其技能从而增加脑力劳动的就业机会,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 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固机制

为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从立法的角度着手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特别是农民的土地, 加强农民地权的知识普及, 建立规范的征地价格以及补偿标准的听证制度等等, 从源头减少有些部门随意征收农民土地的现象; (2) 不断调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切实保障处于社会较底层的农民的利益, 国家应当赋予农民对于补偿范围、内容、标准及收益分配等问题的参与权, 并对征地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交给仲裁机构或法院裁决。

(三) 加强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 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 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力度, 这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能否得到及时的改善, 也将是农业稳定发展、农村欣欣向荣的重要物质保证。 (2) 逐渐消除城乡不平等的、不合理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 政府对城乡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建设应该一视同仁, 甚至应该偏向农村的投入以缩小城乡差距。 (3) 继续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推进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 继续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真正减轻农民的医疗、养老负担。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 到2020年要建成惠及全国各族人民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农村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数据, 对我国农民收入现状进行分析, 接着对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从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并提出了针对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篇4: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关键词: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引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1-1

1 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民收入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既反映农民的生产水平,又反映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改善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市多年来的农经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农民收入来源构成情况及变动趋势大体上有如下特点:

农民家庭全年总收入水平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农民总收入增长速度突然大幅度地翻倍增长,这主要是我国农村自2003年开始了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13年农民家庭总收入前三位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家庭经营收入虽然依旧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所占比重却在2013年开始减少,而农民外出打工和其他非借贷性收入所占比重却显著增长;农民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在近几年来直线上扬。从中可以看出国家进行的税费改革和退耕还林、低保户补助等政策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經济效益;农民纯收入水平在总体上逐年增长的同时,也呈现由高向低移动分布的变化特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430元到2013年的6205元,增长了近15倍,农民的纯收入是呈递增趋势。这是从数量上说,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村已涌现了一批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户。同时,农民收水平高的户数在不断增多,并且所占收入比重在大幅度地提高,而收入水平低的农户在逐年减少,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小;农民收入中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农村总收入中出售农产品收入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主要反映了生产收入中商品化的程度,农民出售的产品越多,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农民的现金收入也增多,从而直接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刺激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2 农民家庭生活消费变化情况

农民家庭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完善,消费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金额和实物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具体特点如下:

2.1 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当农民收入在2003年接近3000元时,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文化生活服务支出首次超过了食品支出。

2.2 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也出现了变化

随着农民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顺序也由最初的食品、衣着、燃料、住房、用品,变为现在的食品、用品、衣着、燃料、住房。虽然食品仍占居第一位,但所占当年人均生活消费水平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这也说明,农民消费生活总体上虽然具有温饱型的特征,但是食品支出下降,质量却有所改善。

2.3 消费领域不断扩大,保险、交通、通讯巨幅增长

在2003年后,农民消费领域比1987年扩大了不少,保险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等都同时出现了。尤其是2013年这两项支出更是突飞猛进。

2.4 部分农民家庭耐用品消费仅为了满足精神消费

农民近年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在逐步增加,但不少农民家庭购买了耐用消费品满足的是“精神消费”,是为了给人看,例如有农民买了冰箱以后并不开通使用,是因为使用的成本很高。

2.5 文教生活服务支出增加

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增长,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应下降,为何文化支出却大幅上升?多年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是物价上涨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民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上大学、参加技术专业培训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

3 促进农民消费合理化的建议

3.1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的增减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两大支点。

3.2 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地方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已成为农民的一项难以摆脱的经济负担,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合理消费,摒弃铺张浪费等陋习,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文化生活消费支出。

3.3 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消费与储蓄积累的关系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农民增加对储蓄的认识,以便增加储蓄,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

3.4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通过城镇连锁店和超市下乡方便广大农民购物,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民的消费兴趣。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让农民放心消费。

篇5: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一、新疆农民收入比较分析 1.从绝对数量分析,自1978年到2002年间的年份中,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1863元,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同期内为2000元,相差很大,这种差距在近两年表现的尤为突出,资料表明:

作 者:王永宁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金融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年,卷(期):2003“”(5)分类号:F32关键词:

篇6:中国农民收入现状

姓名:林礼德学号:c1206149

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闽侯县地处福州市近郊,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要挑起大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迫在眉捷的事情。因此现在我们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农村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调查目的: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本文分析了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闽侯县城镇居民(以甘蔗为主)、农民(以大湖乡为主)为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1)调查以随机走访农户与居民进行实地调查,主要采用谈话记录、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本次调查。

(2)查阅资料“闽侯县农民及城镇居民从1978年到2011年人均收入,重点是2000年以后农民及城镇居民的收入”。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闽侯县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闽侯县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260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10230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8.0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态势。1990-2000年,二者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段。2001-2011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200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其中2006、2008年分别高达2.80∶1、2.86∶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明显高于90年代,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县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山区,平原地区收入多于山区,且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农村住户调查,按经济地带分,1990年平原地区和山区农民纯收入之比为1∶0.82,2000年为1∶0.84,2010年为1∶0.68。从城乡差距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从农民的就业选择看,纯农业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

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四、主要问题的讨论:(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投资不足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形成了双层经营的模式。长期以来,双层经营中,“分”的部分强调过多,“统”的部分强调不足,或是对“统”的经济功能强调不足,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加上政府支农资金到位率不理想,农民实际上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微观投入的主体。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从再生产角度看,这些主要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对于扩大再生产所需的中长期投资,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系的建立等,靠农户是无法胜任的。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增长的收入大部分流向了生活领域,生产性投资下降,这些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二)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并对收入的形成与分配和使用具有很强的关联影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应该说,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市场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市场管理费及公路运输的收费等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整,农户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很难确保生产的持续性;

2、作为市场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仍不健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表现在: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仍未得到充分尊重,伪劣农资坑农现象时有出现。

3、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在供求机制方面,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当缓慢。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农民与政府和社会的对话地位很低,形不成对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抗衡力量和制约机制。农户的供给对市场价格影响甚微,而作为需方的国家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机构却组织严密,这种非对称性导致农民利益受侵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加快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土壤气候条件下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现在我们要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发挥各地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我县平原地区要加速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北部山区要充分发挥经济作物生产优势,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经营,把经济作物产业做优。

(二)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打造福州新市区”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福州城区、县城、汽车城、大学城、物流城等地流动,实现我县人口山区与平原地区呈正态分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我县现在的具体情况,我认为我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分为两步实施,第一步,即目前我县正在实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二、三产业,这只是职业上的转变阶段。由于这时的农民没有完全割断同土地的联系,职业的转变还不够彻底,会随时有可能打道回府。第二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职业上,而且在居住地上也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让那些能独立谋生且有生活来源的主要在城市或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流动工彻底脱离农村,变农民身份为市民身份,不仅有利于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

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例如闽侯竹岐大春农业食用菌公司,就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作用,大大增加了附近村镇农民的收入,很好的起到了带头致富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农”

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通过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不少专家认为,应把通过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作为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寻个突破口。因为,第一,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扭转当前城乡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第二,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乡村工业和乡村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步形成规模,由此为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城镇化过程中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产生新的就业空间,从而大大扩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就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第四,推进城镇化可以节约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降低农村工业化的成本。我国农村大部分乡镇都偏远、分散,且人口规模小,县市的分布也比较分散,客观上对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推进城镇化进程,无疑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做到,一是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的一批新农村小城镇,使城乡要素形成流动,尽快构成经济增长点,如加快建设荆溪小城镇、白沙新城、青口小城镇、上街大学城等。二是加快甘蔗新县城建设步伐,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放开农民进城经商、办厂和居民的农转非限制(主要指有条件在城里买房居住和从业),加速我县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经济发展也尽快形成扩张能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

(五)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

第一,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第二,要搞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第三,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改进贷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力争经过3—5年时间使信用社业务全面发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六)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第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和支持农民到城镇进行投资、经商活动。第二,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突出地是要落实现行优惠政策,根据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出新的扶持办法,在税收、资金、水电、土地等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坚决维护个体私营从业者的合法权益。第三,县乡政府要选择一批经营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私营企业,挂牌保护,促其快速发展。

注释:

[1]《党的十大大报告》

上一篇:影片《千与千寻》观后感心得下一篇:请给自己一个微笑美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