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2024-04-29

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这一次面对的是全校的领导和同科全体英语老师,心理的紧张感和压力感是可想而知的。

我根据比赛内容选择了8年级Unit5 Lesson35课,这是一篇高段对话课,讲课之前,我首先梳理了本册书之前已学过的内容,尤其重点分析了本单元教材,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和拓展部分。这是一篇对话教学,我主要从两方面对本课进行认识、实践与思考。第一个是对话教学的认识、思考与实践,我们都知道一篇对话教学首先要理解这个对话,然后通过模仿操练,最终上升到一个运用语言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对话,我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问题,Where does this young man want to go? 引导学生听整段录音,回答这个关键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read the dialogue,draw the lines and circle the places。然后找出公交站和图书馆分别在那里,再引导学生是如何知道这两个地方的,在地图上圈出这两个地方,我特别注意了生词、新句子在此过程中的呈现。随后进到模仿操练阶段,我将问题聚焦在How to ask the way and how to show the way。在处理ask the way的同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Young Man 问的问题分别有哪些,然后回答,根据地图引导学生how to show the way,让学生根据地图和黑板上的板书来回答问题,随后上升到运用语言的阶段,我将课文整合成小短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笔头练习,最后设计了实际运用语言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邯郸市问路。

课始用Free talk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口语交流后,自然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老师的爱好和上班方式,很自然的向大家介绍了我,从而引出了我上班的方式:on foot和我上班的路线:go straight along this road, then turn left。之后又问学生我去你们学校的方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句:How can I get to …和 You can take the NO…bus。设计了一个邯郸市的实际目的地,然后让学生猜应该乘坐哪一辆公交车。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勾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最后用听音补全对话的方式实现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目的。

通过赛课我深深认识到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比如说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不够,课堂用语有的过于复杂,且语速较快,由于手势不到位,学生有时理解指令还比较吃力。其次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没有别的老师透彻,没能很好的拓展单元重难点。 但通过比赛,使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努力学习领会并实践一二五学本课堂模式,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平时的课堂上多思考、多积累、多实践,尽快成长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为汉光南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2: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从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观

摘 要 本文以有效教学为视角,从教材处理和教学策略两方面对一次同课异构的两节高中英语课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怎样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同课异构 课堂有效教学 教材处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33-02

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是明确的目标、充足的准备、科学的组织,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来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教学有没有效果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和学得好不好。高中英语学习,是使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阶段。任何一种形式的有效教学都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依然是个难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深入到高中英语课堂。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活动来反思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观。

一、研究背景

1.教学内容

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八模块第四单元Sharing的Using Language综合语言运用课部分。综合语言运用课一般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这部分虽有一些单项技能训练,如speaking或speaking或writing,但多数是两项或三项技能综合运用。本单元以Sharing为话题,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地方依然很落后,从而懂得同情,学会分享。Using Language是对Reading的延伸。通过阅读,参与“Give anunusual gift”的活动。本单元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通过Jennifer Wells的采访介绍了Mary Murray作为MSF的一个volunteer的工作经历,而且针对这一话题展开Speaking。 Writing 根据Listening and Speaking话题运用时间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教学班级和教师简介

“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个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独立备课,根据各自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上课,听课后进行比较研究。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所选取的班级是福州某区一所学校高二年级二个平行班,其中一位是本校老师(教师A),教学对象为她本班学生。另外一位老师为外校老师(教师B),为借班上课。两位授课教师学历相当,但是教师B的教学经验、职称明显优于教师A。

为了探讨这次同课异构中有效教学的落实情况,笔者从教材处理、教学策略两方面对这两节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和反思

1.不同的教材处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家Marley认为:“合理使用教材资源意味着要协调好三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材、教师、学生,而这三者同等重要。”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水平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教师在了解教材的组成与配套资源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与学习习惯,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

教师A完全跳出课文,选取了有关志愿者话题的听力阅读材料。其听力材料为该校毕业生Bella对其大学老师Renaele做的关于其志愿者经历的视频。第一遍听后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问:where did Ronae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第二遍听后的`练习设置为以听力文本为基础的抠词填空。完成听力任务后,其进入到了阅读阶段。阅读材料为其自选的147字的关于志愿者的文本,阅读文本后设置了二个问题分别为: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 What different kinds of volunteer work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 进而通过对三个汉译英句子,进去到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are volunteer? Why? 的讨论之中。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写作任务,布置课外作业。

教师B首先开始的也是听力任务,她选取的听力材料为课本中对于志愿者医生Mary Murray的采访音频。设置了三个步骤的听力任务,第一个听力任务是通过对What to do?where to work?whom to help?三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得到文章大意。第二个听力任务是通过Why did Dr. Mary Murray join MSF? What did she do in Malawi? What was the effect of her experience? What was her plan for future? 四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实现对文章细节的考察。第三个听力任务为 What qualities does Dr. Murray have? 从而进行头脑风暴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were a volunteer? 讨论部分。其选择该地一年一度的橄榄节为活动载体,要求学生讨论作为橄榄节的志愿者你会做些什么。讨论结束后自然而然进入到写作阶段,并在课堂上检验了学生的写作成果。

【反思】

在一堂综合语言运用课上,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读和听作为语言输入影响着说和写的语言输出质量。所以,在对于阅读和听力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对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NSEC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三篇语篇和三个听力活动,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教师A选择的听力材料由学姐介绍其志愿者经历,贴近学生生活。但是这个听力材料模糊而且存在大量的口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力的效果,而且完全跳出了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且阅读文本比较简单,设置的多为陈述性问题,没有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B根据教材的听力材料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设置问题,不拘泥于教材,实现了教材的第二次开发。在讨论环节,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们熟悉的橄榄节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话题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听说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行云流水。

教师A、B对于教材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既不宜按部就班地遵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也不宜完全抛开教材自行安排教学内容,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处理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产生不同的发展潜力

教师A在课文导入部分展示的是志愿者活动图片,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了志愿者这个主题上来。教师B首先播放了一首earth song歌曲来以情入境,让大家感受世界人民的困难,引入无国界医生的话题。

教师A在watch the interview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的环节提出了三个问题:Where did Ronea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后进而简化为where, what, how often 这三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了题目的主旨。教师B在听力之前在PPT上展示了Listen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main idea: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Dr Mary Murray. The second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details:note down the answers (4 questions)。 帮助学生明白了任务的目的。

篇3: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一、教学课题:New Zealand

二、课型:Warming up and Speaking (40 minutes)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西兰, 具体涉及到新西兰的地理概况、风俗民情等。热身 (Warming up) 部分让学生依照地图讲出中国的邻国中国的海岛以及各海域与中国的位置关系。这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读地图, 复习描述方位与方向的词汇和句型。

口语部分 (Speaking) 提供了介绍方位的常用词汇和词组, 要求学生以双人对话活动形式交流关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和自己的出生地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世界并熟悉中国的地理位置。

3、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与表达。

陈老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是这样的:

step I、学生看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找出中国的位置, 中国的邻国和中国的海域, 大量运用方位名词及短语lie in/on/to, 然后归纳lie in, lie on以及lie to的区别。

Stop II、看地图练习。给学生若干组地点, 让他们说住位置, 如海南岛——中国, 日本——中国, 北京——广东。

Stop III、不看地图练习。分组竞争, 看哪一组在不看地图的情况下描述的地点多而且准确, 最后教师着重讲述台湾的地理位置, 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如:As a citizen of china, we persist one-China policy and fight against Taiwan independence.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这句话, 让学生记住这个句子。这样, 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增强了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

Stop IV、听Speaking中的对话, 然后回答问题。

Stop V、让学生仿照Speaking中的对话例子, 自己编一段对话。[分析:本堂课是多媒体课, 教师利用了大量的练习让学生领会方位名词并反复练习lie in/on/to的用法。虽然多媒体能容纳更多的内容, 但太多的练习会使学生疲惫不堪。课堂中适当使用情感教育非常好, 这个构想新颖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一位老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前面的老师有所不同, 她是这样设计的:

1、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强调This is a geography class in English, 并使用方位图让学生了解方位名词, 然后温习中国的简介。如:Full name, Location, Area, Language, Population, Capital, Important cities.再带学生看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这个过程为介绍New Zealand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练习使用lie in/on/to时, 增加了一个短语lie off的用法, 并采用了直观的绘图法让学生一看就懂。如:

3、利用填图设问式让学生找中国的邻国和海洋, 这样时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看图上, 若找对了还很有成功感。这个师生互动环节很快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接受知识。[分析:这堂课以geography一词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觉到这堂课不难, 并利用图示轻而易举地把方位名词展示给学生, 这样学生能轻松自如地用方位名词和短语lie in/on/to/off造句.这个设计简单利索并引人入胜, 课堂井然有序但缺乏一点激情。如果教师在上Speaking时再增加一个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好了。]

结束语:常言说,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从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中, 我体会到什么叫“取长补短”, 什么叫“终身学习”, 他们各有所长, 在同一节课中各有创意, 并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4: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关键词:同课异构 初中英语 有效课堂 诊断与提升

“同课异构”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科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同课异构的基本步骤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任务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反思与诊断)——总结提升”,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

一、“同课异构”与“有效课堂”的配置条件

“同课异构”作为“有效教学”的实验平台,需要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同样,“有效教学”作为“同课异构”的一种导向目标,也需要深度、广度的应对条件。同课异构是在教师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内涵的丰富与智慧的提升的教研形式;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挖掘教师的个性潜能、打造有效教学的特色课堂、促进教师个性成长与专业发展和提升课堂的生命质量为终极目的。

二、同课异构下“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精心预设课头情景,轻轻叩开有效课堂的“大门”

有效的教学情景(包括音乐情景)是新课开启的重要前提。在课前很多教师都喜欢放点音乐来给学生欣赏。教育家魏书生对音乐在教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并一直坚持抓好“课前一支歌”活动,他说:“(唱歌)既能使大脑得到短时间休息,又使人陶醉在美好的歌词中和悠扬的旋律里,使身轻松,使心愉悦,使人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也使人大脑两半球更容易沟通。”而不同的音乐,传递的教育理念却完全不同。

[教学片段1]一堂有关动物话题的课:狗能干些什么。

上课的对象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第一位教师在课间休息时,在屏幕上呈现的画面是孩子和动物亲近的画面,播放的背景音乐是《You and Me》。然后问学生:What did you see from the name of this song《You and Me》? 学生有点沉默,后来总算有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手回答说:I think itmeans“we and animals”。

第二位教师播放的是很有童趣的flash《Old Macdonald had a farm》,问学生: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it? 因为教师在播放之前已经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学生在播放结束后,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很快就把flash歌曲中的动物给罗列出来了。

反思与诊断:第一位教师的课前音乐,结合背景意图使学生懂得人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要和谐相处。而这样的设计过于成人化,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而第二位教师的flash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很受学生的喜欢,而且这位教师的提问也很有针对性,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又复习了动物的单词,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它没有给学生传达深层次的含义,即人和动物应该是什么关系。

整改与提升:第三位教师播放的是迪斯尼英语中的《Our Animal Friends》,里面的歌词是:I love animals they love me. Everybody loves animals. 播完之后也提问学生: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it? 学生也很快把动物给说出来了。

总结与推广:第三位教师的音乐既让学生欣赏了各种动物的可爱样,复习动物,更重要的是它给本节课的基调做了一个深层的铺垫:人和动物的关系是“我爱动物,他们也爱我,我们是朋友”的关系。

2.精妙设计导入环节,轻柔拨动有效课堂的“情弦”

现在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任务前的许多非任务的活动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引入和输入语言材料时,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给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环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它是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首要保证。

[教学片段2] 三位教师在上《Animals》时,第一位教师采用让各组学生到黑板上直接书写单词,然后点评的方式。也许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在下面准备的时间直接上来书写,也许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直观提示,结果学生写不出几个词来。

第二位教师先采用声音让学生猜动物,再用图片呈现,这位教师不是简单地把图片直接放出来,而是把一张动物的图片分割成了若干部分,一幅一幅的出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猜测。

反思与诊断: 第一位的活动虽然本意上能够使学生从笔头落实与检测学生的原有知识。但是没有图片等有效的直观教学辅助,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的效果几乎没有。

第二位的游戏活动既有声音的刺激又有图象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用动物声音猜猜的活动有点低幼化,不太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学生虽然也喜欢,但是活动形式却有点平淡。

整改与提升:第三位教师的激活别出心裁:她把动物的图片做成了几组限时写单词比赛。也就是给每组学生2分钟时间,看着不断播放的动物画面,快速写下单词。一学生在黑板上屏气凝神地奋笔疾书,其他学生在下面紧张地补充着漏掉的单词……

总结与推广:第三位的活动很有挑战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台上的学生写得认真、开心,台下的同学看得仔细、激动,课堂上充满了自主参与、合作共享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完成的时间等。

3.精细建构任务主线,重彩渲染有效课堂的“灵魂”

“同课异构”活动中,上课教师所创设的不同任务,是活动的一个“亮点”,精彩的呈现新知的任务,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不成功的任务,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务设计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教学片段3] 三位教师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然后让学生猜猜教师喜欢什么动物?猜出喜欢的动物是狗;然后教师提问“我为什么喜欢狗呢?”学生就回答:“因为它可爱,机灵。因为它能帮助你。”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The dog can help…”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第二位教师的设计基本雷同,不作赘述)用一张张的幻灯片呈现了狗的能力后,就让学生进行看图两两对话,再让学生看图谈谈其他动物能干什么。

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说来说去“A: What can the… do? B: It can …”这句话。

反思与诊断:本节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但是如果教师光着眼于语言结构,忽视了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交际为运用而服务,那么他的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整改与提升:第三位教师的呈现――她前面也是和第一位教师一样用幻灯片一张张呈现了狗的能力后,她也先通过学生两两对话操练巩固了所学的内容,然后她再用一段有关狗的作用的flash视频来进一步巩固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她利用学生生活中很感兴趣的话题——宠物来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任务,给学生提供了“学语言,用语言”的机会。她的话题设计如下:

(1) What pet do you like?(2)What’s its name? (3)What color is it?

(4)Do you like it? Why?

总结与推广:第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语言运用的话题——我的宠物,让学生能在真实的交流活动中去运用所学的语言,谈论宠物的名字、颜色、喜欢的原因等等,所以学生输出的语言也是非常丰富的。新课程理念倡导要围绕话题进行交流,教师设计任务时不能只考虑为学生提供操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我们在任务设计时要明确教学思路,注重任务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精心设计问题时空,积极渲染有效体验的“内涵”

英语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内容,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完成语言交际行为和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5]:二位教师在执教《Go for it 》七年级(下)Unit 11 Section A 3b时,有一段对话是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一组对话。第一位教师或许考虑到该对话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就“独当一面”地进行了翻译与讲解。

反思与诊断: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唤醒与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趣的一种多变活动。第一位教师看似讲解地很具体,学生也听得仔细,但采用“直接告诉式”教学法,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分析和解决。这与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整改与提升: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处理是这样的:设计了一个四人小组的活动,让学生仔细阅读该段对话,与同伴讨论并归纳出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间对话时常用的句型。为了使学生的归纳更有层次性、更系统,他呈现了3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如下:

⑴What can a host say when he begins his talk?

⑵If a host wants to know his guests’ opinions, what can he say?

⑶When the host finishes interviewing his guests, what must he say?

在讨论之后,请同学把讨论结果与大家共享。

总结与推广: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位教师之所以能够实施成功教学,就在于教师设计与优化了一些问题,并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互动,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无疑,有效的设问与有效的合作是“有效课堂”的重要指标。

三、思考与体会

鉴于“同课异构”所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与可塑性,教师除了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外,还要注重吸纳他人的成功经验,在不断地比较、反思、整改、提升中拓展教学视野,激活教学情趣,提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珍贵的课中时间,积极打造“简约、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成长,催化教师的发展。当然我们教师只要带着一颗学习的心,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总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一句经典的论述:“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 ‘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 ‘理念’。因此,转变理念,请从细节开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外,还应关注课堂中的种种细节,这样才会在课堂中左右逢源,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这种平台,可以相互交换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扬长避短。总之,教师可以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品质;在品质中体验与验证“有效课堂”的美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蔷 《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评析》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8年第1期

2.罗少茜 《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任务前阶段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年第1期

篇5:同课异构教学的反思

我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就是同一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其课堂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学一遍有一遍的心得。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次分析,会对课文有新的思考。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之后,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建构适合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方法是水,内容是山。我们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在处理些小活动的加入,更为课堂增色不少。而这些恰是我的课堂教学中所缺少的2、反思教学的效果:教学效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同课异构教学,还要与别人对比,看在教学效果方面有什么差距,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从课堂效果来看,本节课还是不错的,课堂教学伊始我就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应该说整堂课学生的交流意识,学习状态还是很好的。但从教学目标上看,学生的理解并没有达到我事先预定的目标。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课后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活动的设计只是让学生单纯的为了玩而玩,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

2、教师语言不精,拖沓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本节课连预想的内容都没完成。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也是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拓展训练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短时间交流,就能感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而在语言运用上也是我今后需提炼的。

篇6: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

张杰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一、活动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同课异构”活动,能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强化农村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感悟与反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

篇7: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本学期在校领导及科研处的安排部署下,我校在教研活动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即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同年级的化学教师除了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外,还增加了同说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环节。这个活动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展示和深入思考的平台,通过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我可以向其他老师学习、交流彼此的经验,也让我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学到了其他同事的优点,它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更是一条捷径,也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可以说“同课异构”使我受益匪浅。

一、我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成功之处

我们高一年级化学组选取的课题为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的是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微粒个数与物质的量间的转化关系。本节课的几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也很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这块知识常常成为高中化学的第一个拦路虎,甚至会打击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如:1.在新课引入时,我先展示一杯纯净水,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①如何用所学知识知道这杯水的质量?②如何知道这杯水的体积?③如何知道这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通过前两个简单问题的回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的时候,提出第三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起学生求知新知的欲望,顺利引入新概念。2.在讲解新概念时,我把它与长度,质量等熟悉的物理量作对比,让学生不至于有陌生感;在对概念分析时,我以一包香烟,一打啤酒,一双手套,一个班级等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解释集合体的意义,并强调所举例子是宏观能看见物质的集合体,而物质的量是微观看不见粒子的集合体,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晰的理解,从而消除概念的神秘感。

二、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两点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感觉比较成功,也符合高一学生思维认知过程的环节。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评课后的收获。

1.在引入“物质的量”概念时,只是一味强调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增减文字,它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其实完全可以举例像长度,质量一样是不能分开读的,也不能随意增减文字。

2.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后,应该及时举例明确他们间的关系,如:以1l、2l、0.5l表示物质的量的大小,跟1g、2g表示质量的大小做类比,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并运用。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前半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如果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用常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根据以往经验这节课的练习时间往往很紧张,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中,对ppt的制作做了改进,设置的问题循循善诱,内容更加的直观,易于学生接受,这样明显会增加课堂容量,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从而加强了对难点的训练,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以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4.还有一位老师的做法也是可以借鉴的,在讲物质的量及概念时,为了加深印象,避免出现错误,可以让同桌间、前后左右的同学间相互提问这两个概念及它们间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5.这是我认为收获最大的一点,因为在以往听课当中没有人专门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以前没有重视的地方,那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我一直模糊的认为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值,直到这节课我才搞清楚阿伏伽德罗常数与6.02×1023之间的关系,事实上NA它是一个确定的值,而在它用于具体数字的计算中时,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大约的数字6.02×1023。这也是学生在练习时容易混淆的地方。

篇8:初中物理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反思一: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镜头:甲教师在情境创设引入新课的环节是利用教室里的两盏灯, 教师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 两灯同时发光同时熄灭, 然后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把实验桌上的两盏灯连接起来, 使它们受一个开关控制, 并且能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呢?”引入简洁。乙教师则是让学生想一下家中的浴霸, 提问浴霸上的取暖灯有几个, 受几个开关控制, 一个开关控制几个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你能不能用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呢?并且两灯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呢?”情境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两种情境导入模式都能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 没有什么突兀。

思考: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但教学过程往往会受到教师、学生、多媒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坚持以生为本, 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更要注重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要紧扣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使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情境, 无异于“哗众取宠”, 既浪费了教学时间, 也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不如不用。

反思二:关注学生参与的全体性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而设计的典型课, 所以两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

镜头:甲教师采用的是两个同学一组的小组合作形式,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时候, 让学生先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 然后再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清晰, 探究目的明确, 并且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乙教师采用的是四个同学一组的小组合作形式,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时候, 让四个同学分成两个小组, 分别做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验, 同时进行对比实验, 学生也顺利得出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这样的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同时, 关注同组同学的实验现象, 培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总结能力。

思考: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 使每个学生获得动手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并能使所有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 不应该只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或者是作为公开课而求新、求异的手段。

反思三: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无论教师从哪个角度去设计, 运用什么教学方法, 用哪些多媒体手段,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镜头:甲教师在得出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后, 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上进行操作,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看本质, 自己找出了串并联电路的一些特点, 比如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 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不止一条;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的工作是相互影响的, 而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工作是互不影响的;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作用与位置无关, 而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的等等。

乙教师在得出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后, 根据电路图先和学生一起分析电流的路径, 然后再让学生用实验验证, 学生先有结论, 然后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样也得出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思考:新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 但是学生实验是以探究实验为主, 还是以验证实验为主呢?笔者认为, 应根据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 而因材施教, 不能一味地盲从, 不管新课程的标准如何更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重要的。

反思一:首先要“求同”, 然后才是“求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有正误之分, 另外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比如教师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把本节教材放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来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在评价“异构”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同”, 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样, 但至少要回归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

篇9:英语同课异构比赛的个人教学反思

关键词同课异构阅读课导入

一、 对阅读课导入教学的认识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入很有讲究,它如同交响曲的前奏曲,有效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元认知知识,让学生明白 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How I get to know 的强烈意识。正如常言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高质量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来帮助他们降低阅读难度,培养阅读能力。

二、 课例背景与主题

本次百花奖活动选用的文章“A letter to my son”是一篇英语美文。一位父亲写给三岁儿子的信。文章较长,有一定生词和难句,但文章很美,父亲的建议探讨了很多人生哲理。本次研究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记录了五位老师对同一内容的导入教学的授课过程,授课班级均为省重点中学高二物化班学生。

三、 课例呈现

下面笔者从五位教师设计和实施的导入教学活动入手,分析和探究有效的导入教学。

教师A的设计:影视导入。

Task 1:在课间播放《幸福来敲门》中父子打篮球的一段对话,然后问学生Do you agree with the father in the video? Will the son follow the fathers advice?

教师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作答。由于是上午第一课,课间学生刚吃完早餐匆匆赶往教室,有的还没看懂视频,所以对问题只是传统地配合老师说了“Yes”。

Task 2: Do you follow your parents suggestions?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但确实有点突然,学生很难回答yes 或no,若再次追问,可能耗时太多,影响后面的教学

进度,所以

随后教师自己总结。

When we are very young, our parents guide us in our life and we believe whatever they say.

But in adolescence, we often doubt what our parents tell us, and still behave in our own way, which we believe is the most correct.

And when we grow into adulthood, we finally realize that most of our parents advice is valuable. And we also want to give good advice to our kids based on our own experiences.

Task 3:Have you ever read any books about advice from parents—Letters from Fu Lei?

教师由《傅雷家书》It is about selected letters by Fu Lei to his children. In the letters which were full of love, Fu Lei taught his children to learn how to be true persons and to build good characters.

导入文章题目“ A letter to my son”。

教师B的设计:情景导入。

Task 1: PPT上呈现一个温馨的画面:父亲微笑看着熟睡的婴儿,边抚摩边似乎在思考着。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Can you imagine what the father is thinking about?

学生的回答各异,但有趣丰富。有的学生说这孩子要是像他妈妈一样漂亮就好了,有的说真希望孩子一直能这样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教师又展示了一个画面再问:What kind of things should a father give to his son?学生明白了不仅是物质上的,更要精神上的,说到爸爸希望孩子以后如何做人,

对人生提出了建议。

Task 2: What can I do for my daughter, as a mother and teacher?

教师提到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因工作很忙,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让学生建议为女儿做些什么来弥补她,培养她。有学生说有空时带她出去玩,有学生说多买书、玩具,也有学生说给出好的建议指导,培养孩子的性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C的设计: 音乐歌曲导入。

Task 1:放一首感人的歌Mothers Love然后问学生在歌词中“ What impressed you deeply in the song?”

教师在学生谈了感受随后自然地总结Mothers love is like ocean. Fathers love is like mountain. It gives us power and love.于是自然进入课题。

教师D的设计:直观导入。endprint

Task: 放了《爸爸去哪儿》 提问: Among the five fathers, which father do you like best ? Why?

教师用热播的电视节目来抓住学生眼球,学生有话可讲,风趣幽默。随后过渡到本课主题。

教师E的 设计:趣味性导入。

Task 1:教师先用A Brain Twister导入,

Who is closer to you, your mom or dad? Why?

Mom, because dad is “farther”. 学生对脑筋急转弯很感兴趣,都跃跃欲试。

Task 2:介绍周国平的的书《宝贝,宝贝》。

Task 3:展示了很多女儿一岁生日的生活图片后,问学生应该把女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Whats your advice? 在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呈现参考答案:respectful,independent,optimistic,positive,confident,forgiving,polite,honest,brave 等。

四、 对比分析

教师A的第一个任务中,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A没有给出提示和指导,而是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可能不知道往哪方面思考而无从下手,很难说出达意、合理、完整的句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语言支持。

教师B给出的情景生动形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进入话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耗时过长,影响了学生后面深化理解整篇文本。

教师C和教师D的导入简明扼要,目标性明确,节时高效。

教师E的趣味式导入,一开始就吸引了青少年天生的好奇心。之后用女儿的生活照让学生感受并回忆了孩子的童真与浪漫。随后对话题的讨论自然亲切,有话可讲。其实似乎在讨论建议这一问题的同时,是对阅读的文章父亲的建议做了预测。这样带着问题阅读,研读自己预设的问题,实在微妙,效果甚好。

五、 体会与反思

同课异构的各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都坚持了趣味性、情景化、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有兴趣,有话可讲。但似乎下面几个原则还考虑不足。

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灵魂。课堂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目标展开,阅读课的导入理

应也按阅读的目标进行精密安排。

质疑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导入时教师要以“疑”激“趣”,以“问”导“思”,这样导入才会带来思考。

简约化:这一原则操作中较难把握。严格说导入时间不应超过五分钟,否则会显得头重脚轻,影响阅读效果。

课堂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交谈式、小品式、问题讨论式等。总之,阅读课的课堂导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坚持合理的导入原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王雪娇.从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阅读课的读后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2)

篇10:“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反思

第一、用情境去吸引学生,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其中,顾志能老师使我印象深刻,幽默的语言不仅让学生融进课堂,也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走进课堂。

第二、同学们动手摆、用眼看、动脑想、用口说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第三、抓实效,不走形式。重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方法,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讲一个花费很长时间却不知道与本节课内容有何关系的故事不如不讲,抛掉学生年龄以及个性特点再去设计所谓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不如不要。

每堂课都有很多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我会把他们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也是我参加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最大的收获。

篇11:《母鸡》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九月二十五日一早,我匆匆赶到了济渎路学校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培训,来之前知道还有同课异构,也就是说自己有可能也要上台讲课,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无非是一次更大的挑战。正式开始之时,会议室里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人心惶惶,这让我想起了今年特岗考试面试时的情形,甚至说更难,因为这里是真实的课堂,面对着真实的学生,必然会有着很多不一样的挑战。

同课异构是《母鸡》这一课,由张小娟老师先讲。张老师是一位资深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对于此次讲课有着得心应手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是否成功在于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并且还需要养成一个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之前,张老师就对课堂的纪律有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并且在课堂上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予最好的鼓励和表扬。

2、布局把握能力强,整体把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张老师非常善于规划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教材和教学设计都理解的非常到位。如果让我来讲,我可能会对同是老舍文章的《猫》一带而过,紧接着步入主题《母鸡》。但是张老师抓住课前提示,在导入部分就对《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复习总结,并且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又一次拿出《猫》这篇课文进行深度对比,辨明异同。这种纵观全局整体把握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两篇课文都有了更好地了解,也对老舍先生精妙的语言,平实的文风有了更好地学习。驾轻就熟地布局力掌控力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这往往是新手教师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却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吃透教材,有所思考,积累经验,学会谋篇布局。

3、对于我个人而言,最不擅长的就是这种整体布局能力,即使在课前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对教材烂熟于心,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按部就班,虽然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教学习惯,但是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4、在这节课中还需要我们学习的是在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张小娟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讲母鸡令人讨厌的地方表现在哪些语句时,有位女生读了第八自然段描写母鸡叫声的话语。显然,这事意料之外的.回答。但是张老师很淡定从容地进行了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母鸡无病呻吟的叫声和成为母亲后保护鸡雏的叫声的区别,从而理清了文章脉络,在文章的框架结构上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5、注重培养了学生思维探究能力,扩展延伸。在课堂的最后,张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个标点符号的问题。“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究竟是句号好还是感叹号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足以见证张老师的用心之处。处处留心皆学问,细微之处见真知。用不同的标点体现不同的感情。感叹号表现作者的震撼,对母爱的敬畏。句号则表现了作者感情波澜之后的云淡风轻。各有千秋。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兴趣。相信学生们也体会到了小标点的大学问。延伸部分的另一点是怎样读名家文章。一般情况下,我会对学生推荐几本书。张老师推荐的是怎样读,具体到方法的使用,可见是经过真正思考的。

同课异构的第二节是青年教师史若兰老师的课。很佩服史老师的临危不乱。短短二十分钟的备课就已经很精彩。史老师并没有慌乱,没有紧张,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地讲完了整节课。当然,我也从史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她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整体的规划,对于字词的理解,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灌输恰到好处,并且最后升华到了感情的体验,非常棒。

篇12:《一面》同课异构自我教学反思

本月的培训中,我很荣幸和李冬梅老师同课异构《一面》一课。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

(一)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作用,让他们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是,真正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却手足无措,将这节课上的很糟糕。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那么几个,其他学生都比较沉默。我想是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较少,谈体会时不知从何处谈起。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我忽视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的很少,所以课堂上学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

其次虽然是体会到了本文的写法,也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拓展练习,缺乏了实践性。知道与运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后设计时我会要安排学与练的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自我原因

1上课紧张,沉不下心来,把这次上课,当做大事情,没能把他当做平常课对待。容易出错。

2课件做的不仔细,上面有个别错别字。

3上课总想着教案,想着下步该怎么上,所以没关注到学生。

4引导语,过渡语,问题的设计都不够具体仔细。

5与学生的交流都是“命令式”的语气,“你来说,你来说。”不够温柔,评价缺失,基本没有评价语,或者评价语很少,评价语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6教学内容重点没突出,有“头重脚轻”,重点难点不分。

我充分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学习了各位名师给我提出的建议和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谢谢大家的指导!

上一篇:现代商务礼仪的体会下一篇:高中生资助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