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2024-04-24

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共8篇)

篇1: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一、本节课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发挥想象力,锻炼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导学案设计过于知识化,知识点与语境脱节,导致语言训练缺少语境,学生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在每个环节的进行中,时间把握不合理,导致头重脚轻,课堂内容缺少升华。学生虽然能够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但由于过于依赖导学案,致使各个环节单调,没能很好的结合教材和综合利用语境。另外,由于导学案设计缺少层次,导致学生的参与面窄,一部分的C层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难点。总之这节课有自己的亮点,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今后一定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学,抓住高效课堂这一核心,努力打造优质课堂,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有所提升!

二、通过上这堂课,我还对今后英语课的努力方向做了思考:

1.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听说读写兼备的`课堂

2.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全英英交流的课堂

3.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在英语活动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

4.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为一体的有“问题”,有智慧交锋的课堂

教学中的美在于发现,在于捕捉,教学中的真在于践行,在于反思。教学之路漫长,我将上下求索,求真,求美,更求魅力十足的英语课堂!

篇2: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我一连读了三遍,潜心寻找那些朴素语词背后隐藏着的“语文味”,内心慢慢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感伤。但是,怎么教呢?我前思后想,怎么也理不出清晰的思路来。

这时,我看见了身旁上一年级的女儿,对她说:“爸爸给你讲个故事吧!”女儿说:“好啊!”没想到,女儿听完故事之后,竟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

我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她。随后,我上网搜集了一些关于《去年的树》的教材解读和案例,发现的确有四年级学生提出同样的疑问。如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同课异构”《去年的树》的活动中,北京卢静老师的课堂上就有一个孩子提出:“我觉得树根和树应该是同一个人呀,为什么树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说把‘他’砍倒,而不是说把‘我’砍倒呢?”卢老师对此问题没有深入跟进,一句话就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去了。在评课时,台湾教育研究院筹备处吴敏而研究员就提到了这个问题:“那个小朋友的疑问是树根为什么说是把‘他’砍倒,不是说把‘我’砍倒。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呀,但那个鸟儿怎么不和树根说话?为什么不去关心那个树根?我们从童话故事中可以看出,那鸟儿是和那个树的上头有互动,而不是跟那个树根有互动。如果当初是一条蚯蚓给那个树唱歌的话,那可能就不一样了,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这个小朋友问得很好,那树还在呀,为什么说不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树根为什么就不是树呢?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生发点和突破口,抓住它或许就能生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理解,我把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问题由学生中来,还到学生中去

学生初读后,让学生谈阅读后的第一感受。学生的感受自然五花八门。当有学生问出类似“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及时跟进,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和自身的生活经验中研究这个问题。

师:请认真读一读全文,思考一下“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为什么鸟儿不给树根唱歌呢?鸟儿要寻找的是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应的词句)

二、品语言,重体验,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预设几个讨论点,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入境悟情。

①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注意“树枝”这个词,对鸟儿来说,那树枝就是爱的臂膀,拥抱着她,呵护着她。我们透过树枝,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阳光在枝叶间流淌,鸟儿在枝上欢歌、扑翅,在枝间跳跃、飞翔,树站在那里,凝神谛听。一阵风过,鸟儿啾啾,树叶沙沙,他们一起歌唱。平淡的日子,因此拥有了不一般的情致和快乐。试想一下,鸟儿如何与那树根摩擦出这样的“爱的火花”呢?

②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许多人读到这里,都能读出鸟儿的依依不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树:“再见了,小鸟!”——我们仿佛看到了树在轻轻摇动着那已经没剩几片叶子的树枝。“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我们仿佛看到了整棵树在颤抖,盼望着鸟儿的允诺。鸟儿都飞远了,树还久久地立在那儿,眺望着鸟儿远去的南方,挥动着那几根已经日渐苍老的树枝„„

③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其实,不是树不见了,而是那曾经带给鸟儿欢乐与自信的爱的臂膀不见了。葱郁的树不见了,谁给鸟儿遮雨、挡风呢?谁又会为天天歌唱的鸟儿喝彩、鼓掌呢?

④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但它不是鸟儿的“树”。因此,树根的回答是“他”,而非“我”。“驯养”鸟儿的是那棵葱郁的树,而不是光秃秃的树根。正因为如此,树才成了鸟儿的唯一。鸟儿来到工厂,没有看到她的“树”,虽然那里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树躺在地上;鸟儿来到小女孩身边,虽然火柴已经燃尽,但“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在灯火中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她的“树”,她的爱,她的唯一。那灯火仿佛也在说:“鸟儿,你来了,我好欢喜!”

三、拓展阅读,感悟鸟与树的深情

篇3: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有效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生成适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 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有效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作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有效课堂提问是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但是, 长期以来, 有些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以及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 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表面上看似有问有答, 形式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提出的问题缺乏实用价值, 没有质量, 或者说是“徒劳的提问”。这就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思维不活跃, 不敢主动发问。所以, 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方法, 加强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与分析

同课异构活动是探索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采取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对比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问题设计, 取长补短, 以提高教学效果。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教科院和南京市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初中英语课例研究——同课异构课活动, 受益匪浅。下面就通过对比和分析两节同课异构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段, 探究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探讨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

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4 Reading的教学。

该单元主要围绕假期这个话题, 要求学生用一般过去时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教学内容包括stayed at home went to New York, visited my uncle等短语。

(2) 学情分析。上课的两个班级是同等层次的平行班, 学生英语水平一般, 课堂参与程度不高。两个班的考试成绩基本相当。

两位授课教师均为同一学校英语任课教师, 第一位教师 (以下简称“教师A”) 教龄9年, 第二位教师 (以下简称教师B) 教龄4年。两位教师都是借班上课, 对于上课班级学生不熟悉。备课时间均为一个半小时。上课时间分别是上午第三节课和第四节课。

2. 教学片段描述。

(1) 教学片段一。第三节课, 教师A亲切地与学生问好, 然后问一名女生: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该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I studied at school.教师A又问一名男生:What about you?该学生回答:Me, too.教师A又问第三名学生: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该学生大声回答:Me, too.全班同学闻言笑了起来。这时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悄悄地对同桌说:“难道老师以为我们昨天放假不用上课啊?”教师A似乎意识到这个问题意义不大, 于是说:OK.You were busy studying yseterday.What abou Mike?What did he do yesterday?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do pair work.于是,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图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与同伴练习, 在活动中, 大部分学生盯着屏幕一问一答, 部分学生则小声讲话。

(2) 教学片段二。第四节课, 教师B在与学生互致问候后说:I’m your new teacher today.Do you want to knowsomething about me?Please guess what I did yesterday evening.接着, 给学生播放了一张幻灯片。因为上课的老师是新来的老师, 学生们对其非常好奇, 纷纷举手猜测:I think you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 evening./I think you watched TV yesterday evening./I think you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evening…共有八名学生对老师昨晚的活动进行了猜测。由于时间关系, 教师B让学生停止猜测, 但有些学生还是坚持举着手, 于是教师B又叫了一名男生, 这名学生说:I think you went out for dinner with your boyfriend.这一猜测引来全班一片愉快的笑声。然后教师B说:Some of you are right.I stayed at home and read a book.

接着教师B又问学生:What did my friend Susan do yesterday?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guess.并呈现一张幻灯片。图片被遮住一部分, 学生对此非常好奇。当教师B让学生做活动时, 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 认真思考, 作出种种猜测。

而且短语take photos和do morning exercises都是没学过的, 但他们却能准确地说出来。教师B及时进行了表扬:Great job!Let’s look at this picture and find out what Susan did yesterday.教师B呈现了完整的图片。学生看图后开心地笑了, 一起说:Oh, she played the piano yesterday.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窗边的学生没有一个向外张望。

(3) 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与分析。这两个教学片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相同的, 都是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一般过去时;但是, 在学生英语基础、上课时间、教学环境、活动形式等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同, 学生的思维状况、课堂参与度有非常大的差别。

两位老师的问题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由于是借班上课, 学生对授课教师非常好奇, 自然想多了解一些, 因此会很愿意回答教师B的提问:What did I do yesterday evening?而且教师B问的是yesterday evening而非yesterday。学生对于老师昨天白天的事情比较清楚, 因为星期四的白天老师们一定是在学校工作的, 而对老师昨晚所做的事情是不知道的, 所以这个问题真实、有效,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A的提问属于无效提问,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yesterday (即星期四) 一整天都在学校里学习, 这个问题是“为问而问”, 学生没有任何参与兴趣。

问题的操作方式同样存在差异。教师B利用一张图片, 并且将图片遮住一部分, 制造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想要找到“真相”。为了弄清“真相”, 学生几乎调动了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来猜测。所以才能说出take photos和do morning exercises这些之前没学过的短语。可见, 正是这个问题促使所有学生积极思考, 互助合作。再深入观察可以看出, 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我说的英语对不对”上, 而是放在“我能否猜对”上, 这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语言, 而不是在机械操练中学习语言的理念。而教师A直接给学生呈现了四幅图片和四个动词短语, 学生看着图片进行对话。对于教师事先确定好的问题和答案毫无参与欲望, 参与的一小部分学生也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看不到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迹象。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掌握一定的课堂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可以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使课堂提问更富有成效。教育界专家认为:好的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 并能使学生不断自省。根据课堂提问问题设置的五个原则, 我们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应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 充分把握问题的“四度”, 即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难度。

通过对比与分析两节同课异构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 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提问时需要运用以下几点策略, 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用灵活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 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B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 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制造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英语学习兴趣。

2. 提问的设计要新颖。

新颖的事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新颖性。教师B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B的提问很巧妙,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成就感。

4. 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佳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者身边的事物和思想, 因为这些知识和概念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参与热情。教师B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5. 要注意问题的度, 即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输入。

教师B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学生现有语言水平, 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确保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机会, 使课堂交际活动的难易程度、复杂程度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功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A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小, 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通过对比和分析两节初中英语同课异构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段, 发现有效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教师应加强对有效提问的研究, 掌握提问的技巧,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对比两节同课异构课, 发现有效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 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4:对一节物理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关键词]同课异构 课堂教学 课堂问题 课堂质量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持续了多年,在这期间经过实践反思我们收获了很多,明显感到自己“长大”了,我们在教学的目标观、资源观、学生观、价值观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一些不足。为了更有效地指导高中课堂教学,帮助薄弱学校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市教研室组织我市高中学校开展了联片教研“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课。听课教师通过对不同教师所上的课进行对比,找出上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上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通过反思交流,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在相互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相互借鉴。同课异构,对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通过研讨,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最好方法,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今年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兄弟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兄弟中学的教师一起展示了必修1《力的相互作用》一章中的《摩擦力(第一课时)》。通过各同行的评课,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并做了如下的总结和反思。

一、关于初、高中衔接

对摩擦力,学生有丰富的感知,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不足,另外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学生对摩擦力容易产生理解误区,如多数学生认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掌握了弹簧秤的初步使用方法和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摩擦力大小的物理知识储备已经到位。教师们一致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到位,铺设坡度合适的台阶,关于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探究得出结果,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自己曾经的一些错误认识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引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课是整堂教学的首要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精心设计引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特别是同课异构,更能体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智慧。通过听“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不仅给听课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技艺,更重要的是,深切地感受到在“同课异构”很多“同”的要求下,凸现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新课引入形式多样,或直接引入、或问题引入、或复习引入、或实验引入、或资料引入、或文娱引入等。就物理学科本身的实验特性而言,由实验引入新课被绝大多数教师采用。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就《摩擦力》这节课的引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了很多的小实验,比如气球提杯、两书逐页交叉拉出、瓶子拔河、筷子夹玻璃球等,这些实验都很新颖,但是只能让一两个学生参与,其他学生只能旁观,能激发兴趣,但是不能让所有学生都亲身体会。所以在瓶子拔河的基础上,我把它改成了手掌拔河,全班同学两两一组,一个同学用两个手掌压住另一个同学的手掌进行拔河比赛,让获胜的同学发表感想,找出获胜原因。因为都参与了,所以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去别的学校,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学生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通过几分钟的小游戏,瞬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课的过程中同行们对此引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让其更完善的做法,比如在胜负规则上应该规定得更清楚一些。何老师采用的是在复习的基础上视频播放各种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引课,和小游戏相比,看到的现象更多,对摩擦力无处不在有了直观的感受,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三、关于探究实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它能够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经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以至于物理教学中许多演示实验也不断地被制成了多媒体课件,应该由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正逐渐被多媒体课件所替代。在研讨过程中,同行们达成共识,认为:如果是一个本来无法直接演示的实验用多媒体课件真实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较真实地感受了实验的操作过程,比起教师一味地讲解,真是事半功倍。但是本来学生能动手操作,能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出结果的实验,也用多媒体课

件来替代,就是教师粗暴地、不负责任地剥夺了学生获得亲身感受的权利和机会。就本节课而言,必须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找到静摩擦力的范围,探究出影响最大静摩擦力的因素,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做的是思考怎么引导、怎么设计问题、怎么把握探究的自由度,从而使有限时间内的探究更有效。

四、关于物理教学

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各位物理界同行们不仅探讨了这两节课的编排设计,更多的是交流探讨了整个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毋庸置疑,物理是高中科目中比较难学的一门课,但是这是否就应该成为我们物理教师回答学生学不会的一个借口呢?奋斗中学安校长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如何让生硬的知识变得生动?如何让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如何让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如何让孩子们硬着头皮的学习变得迫不及待?如何让害怕变成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之时,才是我们教学真正取得成功之日。迈向成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5: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王茹 余集高中

初中生物同课异构课例教学实践活动,现将实践活动课心得总结如下:

一是认真研读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地读标题,正确理解所讲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把握教学侧重点和层次,以建构知识的联系。

二是根据学生情况,恰当处理教材。要认真读教材,理解教学内容编排的先后顺序以及编者的意图,并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点,根据学情,恰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或适当增减内容,以突破教学目标。

三是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转变教学理念。,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决定了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来构建知识的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基本理念,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学习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篇6: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引导教师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成为教研员不断思考的问题。经过下校开展研训活动,发现不同教师受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等影响,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开启了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同课异构;实践;反思;共同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等实质性问题成为了教研员深刻思考的问题。在2016年我县国培“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带领英语教师深入实践“同课异构”式主题教研模式,这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无限的思考。下面,本文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流程及课例实践为观察点,探讨英语教学中“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对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与启示。

一、国培送教下乡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流程

1.“同课异构”中讲课教师的确定

2016年,以“送教下乡”活动为依托,城区学校选出一节名师示范课,乡村学校选一节展示课,城乡两位教师准备同一课题,进行“同课异构”。选择教师的标准要以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课题是“同课异构”为前提,要求参与单位的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教师都要根据各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共同研讨,确定重难点,交流自己对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困惑,大家共享可利用的资源。备课后,每位教师都要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都要讲一节公开课。最后,从教研组中选出一位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讲课教师。

2.课堂观察在整个“同课异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其效果需要课堂的检验。因此,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及各位参与教师的课堂观察,教师可以明确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英语思维品质。听课前,先确定观察点,每位听课教师各有分工。这样,听课者与执教者的思维不停地碰撞,均有所获。

3.课后研讨是“同课异构”的关键环节

课后交流研讨,是执教者与听课者之间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理念的碰撞与交流。先由执教教师反思性说课,如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听课教师则根据听课前确定的观察点对课例展开点评和研讨,最后,形成核心方案,以此,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同课异构”活动中课例的实践

1.“异构”的精彩

以一次去山区学校开展片区“同课异构”活动为例。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及公开课展示,选出城区小学的A教师与乡镇学校的B教师共同执教小学精通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2 There are fo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的第四课。两位教师教学目标统一,但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异”。

其中A教师以free talk形式,复习thirty,forty,fifty,sixty,来引出seventy 和eighty。然后利用本课要学的书包、书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数字来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many...do you have ?教师指导发音,并板书指导在四线格里书写单词。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拍卡片和一?l龙的方式来读单词。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置真实场景:PPT出示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照片,通过希望工程Project Hope来解决问题。四人一组练习所学句子:How many...do you have? We have...B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数词和句型,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单词,并以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部分新单词,然后,用幻灯片呈现出所有新单词,纠正学生的单词发音,逐个讲解单词的意义,并提供句型范例,要求学生用更多的新单词替换句型中的单词,进行小组活动,理解新词的用法。教师随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教师也出示一些课件,采用小组竞争的方式,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大声地说出读音,将会给他们一个“very good,great,wonderful ”等标志的小贴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后的“研”“磨”

课后,两位教师反思性说课,总结了自己授课过程中的得与失,真正体现了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接下来,参加听课的教研员、业务领导及所有观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

大家首先肯定了两位教师讲课中的亮点。A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以free talk形式,先复习刚学过的内容,再借助图片引出新知,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结。同时,注重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置真实场景,通过希望工程Project Hope,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输入语言,有利于学生今后恰当地输出运用语言,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B教师则充分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用图片下方提供的词汇或短语描述图片上的内容,先是学生小组活动,然后,针对每幅图片,教师随机挑选2――3名学生面对全班讲解图片内容,允许学生适当发挥,即所用单词、短语等不一定完全是图片下方提供的词汇和短语范围内,活动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体点评。

但是,有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B教师过分纠正学生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并引起学生的焦虑。对此,B教师解释说,农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弱,发音中的准确性较差,因此,她有意予以纠正,是为引起学生对表达准确性的重视,不过她也担心经常纠正学生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也有人提出A教师那节课活动设计没有梯度,单词难度不大,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Let’s talk部分,为Project Hope提供更充分的语言输入。最后,教研员结合课例做了《英语口语教学的创新》专题讲座,并向全体参与教师推荐了优秀的教学课例,建议遇到类似问题的教师认真阅读和学习,从中发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指导意义的做法。

3.观摩教师的“实践”

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观摩教师,回到自己学校后,采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集体研讨后形成的相同的教学设计、课件进行执教。例如,一位老教师回校讲了pep六年级下册《Unit Two Last weekend read and write》一课,她采用集体教研中的教学设计、课件和板书。原教学设计强调阅读方法的指导,重点词句也是设置情境呈现与练习的,但这位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仍是以分析字词为主了,由于在词句上用时过多,阅读方法的指导及文章整体建构目标没有很好达成;而另一位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分析信息,填写思维导图,最后,学生设计出了自己的思维导图,文章整体框架、词句、语法点、阅读方法等一目了然,使阅读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并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相同的设计,相同的教学手段,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便是“同课同构”,也一样体现出“异”。我们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清晰地看到差异源于教师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本事”,并从中领悟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

通过一年的英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们尝到了“同课异构”的甜头,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1.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教师通过采取不同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通过比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确实是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2.促进教师成长

在参与讲课的过程中,执教者应具有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文本、独立设计教案的精神与能力,多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参与课堂观摩的过程中,教师学会课堂观察,通过上课、听课、研课、磨课、改课等一系列环节,学习借鉴他人的教法和经验,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逐步提升。

总之,我县在英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模式上尚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克服其不足,使之不断完善,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7:同课异构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最初接到上课任务时,内心非常忐忑不安。非专业,没有足够的经验,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确实,如果没有读透教材,没有认真看透教材传于我们的信息,我们对课堂的把握就会有所失,也给我敲响警钟。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背景知识和学习基础,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备好这节课。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这个基本理念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中,我针对这一理念,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的时候我一开始设计了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为下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拼出一些美丽的图案,体会组合图形的特点,为引入组合图形做好了准备,以旧引新顺其自然。又认识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很顺利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究。

2、在探究过程中我分三个层次,由自己独立探索到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了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了解了用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明白了无论分割与添补,图形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便于计算,同时还要考虑到分割或添补的图形与所给的条件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

3、本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本节课也留下很多遗憾,如:

1、对于估算环节,重视不够到位。北师大版教材在数学课的设计上是一个主情境图带着一系列问题串,注重环环相扣,估算环节其实已经渗透了组合图形的转化思想,为新授课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做铺垫。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只是简单的让学生作了估算,忽略了转化思想的渗透。

2、找数学信息,挖掘隐藏条件,为下面的计算作铺垫。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找到隐藏的条件是难点,应该再计算之前突破难点。这样也为下面的分割提供数据依据,强调分割不可乱分,要依据所给数据分割。

3、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活动,加上引导不够到位,很多学生不够活跃,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就使得整节课比较平淡。

篇8:英语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的缺乏,是对集体备课的最大浪费。为了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我们教研组扎扎实实开展了“同课异构促有效教学”的专项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状况、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形成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听课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通过对比、交流、反思、总结,: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双方都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有所收获。

本学期我校政治教研组邀请了资深教师史老师和非常年轻的金老师,分别在高三(8)班和(9)班就“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这一内容为全组教师上了两节同课异构课。这次教研活动让大家受益匪浅。

[课堂片断一]关于图表类主观题的讲评

一上课,两位教师就对学生上一次练习中的一道图表题进行了讲评。

金老师在分析题例时,十分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首先她带着学生回顾图表题的解题方法:第一,看标题,读懂图表涉及的中心内容;第二,针对图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得出相应结论;第三,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升华;第四,提醒学生关注图表间的联系。然后再请学生提供答案,其他同学一起来给予完善。金老师语言亲和,感情投入,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举手发言非常踊跃,一个同学讲完之后,立刻又有其他同学补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史老师则先是向学生说明这道题目全班的得分情况,然后指出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只是简单地进行指标比较,缺乏专业术语的总结提炼,不善于分析图表间的关系,等等。接着,史老师请一些得分较高的同学介绍他们答题的思路和组织的答案。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之精彩展开。

同样的一道题,两位教师的处理各不相同。金老师的方法是我们绝大部分教师讲评时采用的常规方法,金老师在宏观上把握得比较好,中规中矩,面面俱到,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史老师的方法显然更能切中要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的薄弱之处多讲、细讲,集中“火力”攻难点;介绍全班得分、请高分学生介绍答题方法,一方面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成果共享。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不正是新课程改革应该秉承的理念吗?高三政治习题讲评课如何上才更有实效,如何举一反三,史老师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片断二]知识体系的构建

金老师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并由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学生照此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史老师则是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列出本课内容的框架体系,并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呈现。然后再请其他学生上台进行修改,教师适当点拨,直到基本完善为止。

两位教师都非常注重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体系。应该说,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这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两位教师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虽然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但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在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金老师显然是课堂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这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缺乏质疑与创新的能力。

在史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这种“自主式”的学习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品质的提高。

当我们一味地指责学生为什么老师讲了N遍依然不会的时候,当我们纠结于为什么高三学生还读不懂材料、还不会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时候,当我们焦虑学生在面对新颖试题前总表现出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到底给了学生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对于一些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快速积累知识,效率也更高。

[课堂片断三]如何突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教学难点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寥寥数语,如何让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真正理解书本上这段凝练的陈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水平。

高三政治备课组落实集体备课,史老师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网络收集了三个案例材料来尝试突破难点。

案例1:2013年我国前三季度出口现状

两位教师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法:案例1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学生马上运用图表题的解答方法,得出结论:案例反映了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一般性产品比重较高但增长速度较慢,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少但增长速度较快;我国应该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两位教师都及时点评并表扬学生:不仅能对图中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并能从中提炼得出结论,值得赞赏。

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板着脸,经常对学生进行批评,就会让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进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多鼓励、多激励始终都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

案例2:2012年全球福布斯排名前五名及福布斯全球品牌100拥有量

针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的研究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作为屏幕、电子元件主要供应商的韩国,分得了iPhone利润的4.7%;而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

不约而同,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对材料的内容感到震惊,教室里一片感慨声。

金老师提问: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把它作为一道材料题,很快就给出了结论: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中国在国际上缺乏打得响的品牌。因此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要树立品牌意识。金老师立刻提醒学生:要有打得响的品牌,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而我们国家也已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上节课刚刚讲过的内容。

史老师则提问:读了这个案例,你有些什么想法?待学生思考后,史老师请学生谈谈看法。学生把它作为一道材料题,很快就给出了结论: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中国在国际上缺乏打得响的品牌。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要树立品牌意识。史老师接着追问:名牌产品要具备哪些品质?学生在座位上回答得很快: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史教师并没有就此进行总结,她还在等待。有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国家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有学生跟上: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等学生充分发表了意见,史老师才对此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提升。

史老师的课堂等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机会,等待学生自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等待学生把前后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周密思考,等待学生思维的拓展,不仅思考“是什么”,还尝试多角度去思考“怎么办”。教学需要等待,在等待中学生的智慧火花才会迸发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急急赶路,看上去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则却是浮光掠影,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等待是一种教学智慧。

案例3:200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增速放缓,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进料加工比重提升。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分工格局,开始从加工装配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运作方式的转变。

金老师直接点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转型升级”,然后与学生一起根据材料来探讨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应如何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最后得出结论: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史老师则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案例3主要说明的问题,并分析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应该怎么办?史老师提醒学生:概括要抓中心词、关键词。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制造业”“服务业”“加工贸易”,这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加工贸易,要“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此,教学难点基本突破。

如果说案例1和案例2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那么案例3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对尚处于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学生来说难度确实有点大。史老师的课堂安排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学生人人在思考,人人有话可说,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是对课本的深刻理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答题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金老师在课堂上激情洋溢,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但仍然显得比较直接,让人感觉有点太过急躁。然而就在大家对此感觉有点遗憾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金老师课堂上峰回路转的精彩一幕——有多名学生主动上讲台进行交流与分享。而在交流分享环节,看得出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至此我们才明白,金老师的课堂上,前面的“快”是为后面的“精彩”留下时空啊!

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正是年轻老师比较欠缺的;而年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激情教学,可能是老教师正在逐渐失去的东西。新老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精彩纷呈,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我们说,即便都是年轻教师,“同课异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年轻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样能彼此受到启发,促进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并不是说我们是在“单打独斗”,而是凝聚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的力量支撑教师,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教师个人的风格和教学特色,从而相互切磋,实现教学上的“双赢”和“多赢”。作为听课者,我们从两位教师思想和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并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自身专业的成长与发展。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难以体会和感受到的。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就有这种功效,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能分享到思想交换的喜悦。

上一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作文下一篇:为了信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