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春的边塞诗

2024-04-17

何孟春的边塞诗(通用3篇)

篇1:何孟春的边塞诗

状江南・孟春,状江南・孟春鲍防,状江南・孟春的意思,状江南・孟春赏析 -诗词大全

状江南・孟春

作者:鲍防朝代:唐 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白雪装梅树,青袍似葑田。

篇2:论马戴边塞诗的雄壮美

关键词:晚唐,马戴,边塞诗,雄壮

在晚唐诗坛上, 马戴的存诗不多, 但其创作颇引人注目。严羽推赏汉魏到盛唐诗歌, 轻视中唐以后的诗歌, 但他认为“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1]元代的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也说:“戴诗壮丽, 居晚唐诸公之上, 优游不迫, 沉着痛快, 两不相妨, 佳作也。”[2]两人之所以都推赏马戴, 主要是因为马戴诗中表现出的雄浑壮丽的风格大异于纤弱低迷的晚唐诗风, 而马戴的边塞诗, 最能表现他诗歌的这种审美风格。

马戴有过从军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 他性格豪爽, 有侠义之气。《唐才子传》记载:“戴, 字虞臣, 华州人。回昌四年左仆射王起下进士, ……初应辟佐大同军幕府, 与贾岛、许棠唱答。”[3]《唐摭言》记载:“许棠久困名扬, 咸通末, 马戴佐大同军幕。棠往谒之, 一见如旧相识。留恋数月, 但诗酒而已, 未尝问所欲。一日, 大会宾友, 命使者以棠家书授之, 棠惊愕, 莫知其来, 启乃知戴潜遣一介恤其家矣。”这种对朋友的仗义相济, 充分体现出其性格的豪爽。长期的边塞和军旅生活, 使马戴对边塞生活有深切的体验, 加之其豪爽的个性, 他的边塞诗情感真挚雄豪, 体现出一种雄壮之美。

马戴生活在晚唐国运衰微的时代, 这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对现实人生充满失望, 他们的诗作多表达国事无望、个人抱负落空后压抑失落的情怀, 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而来。但是在马戴的边塞诗中却有着强烈的救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 使得他的诗中有了一种雄壮豪迈之气。如《校猎曲》:

楚子畋郊野, 布罟笼天涯。浮云张作罗, 万草结成罝。意在绝飞鸟, 臂弓腰镆铘。远将射勾践, 次欲诛夫差。壮志一朝尽, 他□□繁华。当时能猎贤, 保国兼保家。

这是马戴诗集之中的第一首作品, 诗歌借畋猎抒发自己的功业理想。诗歌前六句写的是“楚子”狩猎时宏大的场面和主人公的英雄豪迈的气魄。主人公臂挽强弓, 腰挂镆铘宝剑, 外表是一幅雄姿英发, 内心是意气昂扬, 相信就是天上的发飞鸟也难以逃脱自己的天罗地网。诗歌的后半部分是写“楚子”雄壮的功业理想,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都是战国时期先后称雄于楚地的诸侯。在主人公眼里, 他们都也都是自己的猎物, 可见其志向并不在安定一方诸侯, 而是要安定天下, 实现“保国皆保家”的壮志。诗中虚拟的楚子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诗中的豪情壮志也是诗人的真情抒发。马戴还有不少边塞诗抒发了自己“报国”、“保家”的功业的理想。

玉杯酒频倾, 论功笑李陵。红缰跑骏马, 金镞掣秋鹰。塞迥连天雪, 河深彻底冰。谁言提一剑, 勤苦事中兴。——《边将》

金甲耀兜鍪, 黄金拂紫骝。叛羌旗下戮, 陷壁夜中收。霜霰戎衣月, 关河碛气秋。箭疮殊未合, 更遣击兰州。——《关山曲二首》其一

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个功盖李陵的将军, 于酒酣兴澜后, 在冰封大地, 暴雪纷飞的边塞, 身着戎装, 飞马巡边, 为了国家中兴而不辞的英雄形象。他在《送武陵王将军》中也写道:“河外今无事, 将军有战名。艰难长剑缺, 功业少年成。晓仗亲云陛, 寒霄突禁营。朱旗身外色, 玉漏耳边声。开合谈宾至, 调弓过雁惊。为儒多不达, 见学请长缨。”诗中所写的王将军少年即因英勇善战, 建立卓著功勋, 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重用, 成为皇帝亲近的禁卫, 身世显赫, 高朋满座, 勇武仍不减当年。对此诗人不禁感叹:“为儒多不达, 见学请长缨。”欲效仿对方, 投笔从戎, 建功立业。两首诗虽然内容有差异, 但主旨是相同的, 都表达诗人从军立业的功名理想。《关山曲二首》其一也塑造了一位英勇守边的将军形象。起首一联描绘出一幅手持利刃, 身着金甲, 跨着紫骝宝马的将军形象, 颇有戏剧人物出场亮相的意味。接下来的三联写的是这位将军在塞外寒秋, 昼夜奋战的英雄壮举。诗中的“叛羌”和“兰州”是泛指边疆叛乱的少数民族, 诗人笔下的主人公不畏寒秋霜雪, 刚刚平定了叛乱的羌族, 收复了失落的城池, 身上的箭伤还没有愈合, 就又投入新的战斗。

马戴的这些作品虽然从个体的角度切入, 却展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守边将士的英勇与无畏。他在《出塞》中写道:“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这首诗并没有明确的主人公, 全诗仅用了二十八个字, 勾勒出战士奋勇杀敌的场面:“金带”描绘了将士的飒爽英姿, 一个“冲”字传达出将士们一往无前、不畏牺牲的壮烈情感。“卷旗”一句描写了夜晚劫营的景象, 战士不畏边塞夜间的寒冷与风尘, 足以见他们取得胜利的坚定决心。“乱斫胡兵缺宝刀”一句使全诗神采飞扬, 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才是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宝刀砍到了缺了刃口, 可见搏杀的场面是多么的激烈啊, 一个“缺”字将诗情推向了传神的境界, 环环相扣的战争场面一气呵成的被展现的出来, 诗歌实际上是对引用献身边关将士的讴歌, 表现了边防将士一种为国不惜生命, 一种对死亡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 展现出一种雄浑悲壮的感人力量。马戴的这些边塞诗, 虽然不是直接写自己, 但是言语之中洋溢着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美与向往, 表露出自己希望从军边塞, 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慨, 充满了雄壮豪放之气。

马戴的边塞诗中, 除了以上这些边塞与军旅生活现实题材之作外, 那些咏怀边塞古迹的诗作叶写得壮怀激烈。如《易水懐古》:

荆卿西去不复返, 易水东流无尽期。落日萧条蓟城北, 黄沙白草任风吹。

这首诗是诗人佐边塞军幕期间所作, 当年荆轲在易水边上辞别故国, 冒死前往秦国行刺秦王, 以去未返。一千多年之后, 诗人经过易水, 不禁感慨万千, 虽然荆轲已经死去之久, 但他英勇的壮举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就像不分昼夜东流不止的易水一样, 千百年来被传唱不绝, 留给后人无限悲凉雄壮的感慨, 而这种精神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慷慨赴边将士所共有的精神, 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在怀古中流露出诗人赴边从军时慷慨雄壮的情怀。再如《雀台怨》:

魏宫歌舞地, 蝶戏鸟还鸣。玉座人难到, 铜台雨滴平。西陵树不见, 漳浦草空生。万恨尽埋此, 徒悬千载名。

诗中所说的“雀台”指的是铜雀台, 是曹操统一北方后所建, 一方面是为了享乐, 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勋, 曹操也在此扬言要消灭吴、蜀, 统一天下。数百年后, 诗人赴边经过此地, 当年曹操曾经歌舞享乐的宫殿, 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草树杂生, 其间已是蝴蝶戏飞, 鸟儿鸣叫, 不仅不能看到当年在此叱诧风云的曹操, 就连的当年建造承露的铜台, 也在数百年的自然风雨和历史风云中被夷为平地, 而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变成了一个和铜雀台一样被历史掩埋了的遗恨。其中既有对曹操丰功伟绩的景仰, 也有对其壮志未达的感慨和对人生和历史的哲理思考, 同时寄予自己功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感伤。全诗在悲慨之中有一种雄浑壮大的气势。

与这种昂扬雄壮的思想内容相一致, 马戴的边塞诗在写景上阔大雄壮, 表现出一种壮丽之美。阔大、雄壮的景观描写与豪迈的情怀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雄豪之气。如上面所举的《边将》一诗中的“塞迥连天雪, 河深彻底冰”两句写寒冬边塞的风光, 上句写的大雪纷飞, 将天地之间连成苍莽的一片, 境界开阔壮大;下句写很深的河水被彻底冻结成冰, 和上句一起突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塞环境的恶劣。即使在这样天寒地冻的环境中, 边关将士还是乘着骏马疾驰, 充分表现出军旅生活的艰辛和报国将士的豪迈与雄壮的胸怀。再如《易水怀古》中的“落日萧条蓟城北, 黄沙白草任风吹”一联, 写处于蓟城北部的易水岸边苍凉的风景, “百草”一词暗示出当时应该是秋冬季节, 落日黄昏时分的旷野里, 寒风吹着黄沙与枯草, 显得空旷萧条, 与上联感怀荆轲易水告别悲壮情怀相映辉, 形成一种悲壮苍凉的审美格调。在马戴的边塞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

腊景不可犯, 从戎难自由。怜君急王事, 走马赴边州。岳雪明日观, 海云冒营丘。惭无斗酒泻, 敢望御重裘。——《雪中送青州薛评事》

第一首诗是寒冬送人赴边的赠别之作, “青州”即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 经常发生战乱, 青州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诗人把薛评事赴青州说为赴边。诗中写景之句主要是第三联, 上句是说薛评事不久就能看到壮观的泰山雪景, 与壮阔的东海云景象, 这是华夏大地的两处盛景, 都以雄壮著称, 只要提到泰山和东海云涛,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二者的壮观的气势。这种景观的雄壮之气, 与薛评事担忧国事, 不畏严冬, 慷慨赴边的情怀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 使诗歌富有一种雄浑壮丽的审美品格。再如:

路始阴山北, 迢迢雨雪天。长城人过少, 沙碛马难前。日入流沙际, 阴生瀚海边。刀镮向月动, 旌纛冒霜悬。逐兽孤围合, 交兵一箭传。穹庐移斥候, 烽火绝祁连。汉将行持节, 胡儿坐控弦。明妃的回面, 南送使君旋。

——《送和北虏使》

诗中写景的部分主要开头的六句, 前两句交代对方出使的地域以及季节和天气状况, 阴山以北在唐代晚期属于回鹘控制的契丹族控制的地域, 唐代晚期由于唐朝的衰落, 包括契丹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袭扰边境, 从诗歌的题目看, 使者的使命就是与契丹议和。从第二“迢迢雨雪天”来看, 季节当是秋冬之际。诗的第三、四句诗写边关的荒凉冷落, 由于边疆关系紧张, 长城边上过往的行人很少;跨越长城后到处沙砾堆积, 行进艰难。第五到第八句, 是写行进于边关时所见的景象, 黄昏时分, 太阳渐渐地落入流沙滚动的地平线以下, 暮色逐步从大漠远处笼罩了下来。刀枪等兵器随着行人的步履在月光之下晃动, 旌旗在迎着寒霜飘悬。诗中的写景着眼于宏观, 而不拘于对细节的刻画, 特别是第五到第八句对大漠落日和夜景的描绘, 境界阔大, 格调雄浑, 也折射出了战乱中的边塞特有的气氛。诗歌接下来的六句就具体写战乱中边塞的紧张氛围, 双方的军队驻扎距离很近, 以至于双方的弓箭都能射到对方地盘, 整个边塞烽火不断, 战鼓频传, 唐朝的军队持节驻守, 而北方的胡人也是箭在玄上, 双方是剑张弩拔, 形势异常紧张, 这些虽然不是自然景色, 广义上说也属于边塞景观, 与前面的自然景观相映辉, 总体上, 显示出塞外大漠的阔大与浩瀚和边关生活的苍凉雄壮之致。

马戴生活在晚唐, 由于国运的衰微, 多数诗人仕途不达, 整个诗坛创作多取材狭窄狭小的个人生活, 内容上多反映失意文人失落情怀;艺术上表现出一种注重苦吟、雕刻, 风格典雅, 但境界狭小, 格调纤弱的特点。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

唐之晚年, 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 然亦务以精意为高。如周朴者, 构思尤艰, 每有所得, 必极其雕琢, 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 未及成篇, 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 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 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 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4]

欧阳修这段话就概括的说出了晚唐诗风的上述特点。到了北宋中后期, 论家进一步将晚唐这种诗歌风貌称为“晚唐体”。俞文豹对“晚唐体”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吹剑录》曰:“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 不知唐祚至此, 气脉浸微, 士生斯时, 无他事业, 精神伎俩, 悉见于诗局促于一题, 拘挛于律切, 风容色泽, 清浅纤微, 无复浑涵气象, 求如中叶之全盛, 李杜元白之瑰奇, 长章大篇之雄伟, 或歌或行之豪放, 则无此力量类。故体成而唐祚尽矣, 盖文章之正气竭矣。令不为中唐全盛之体, 而为晚唐哀思之音, 岂习矣而不察耶?”[5]俞文豹以批评口吻指出了“晚唐体”气象衰煞、气弱格卑、题材狭窄, 偏重描写景物和细小事物, 注重音律对偶, 篇幅短小, 风格清浅, 重苦吟锻炼之工等艺术特点, 还进一步论析了晚唐诗歌这些特点和时代国运的关系。欧阳等人的观点, 也得到了后代的诗论家广泛的认同。[6]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马戴的边塞诗内容主要反映边关军旅生活的悲苦和边关将士不畏艰辛的豪壮报国情怀, 也折射出诗人自己积极豪壮的功业理想;同时, 他的边塞诗在手法上基本都是直抒胸臆, 写景都不注重细节刻画, 而是注重反映北方大漠边关特有的阔大苍凉的雄浑气韵, 诗中充满了雄壮的美感。他的边塞诗中有盛唐王维诗句“熟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问侠骨香”和王昌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归”所表现出来的慷慨雄壮。明代的杨慎在《升庵诗话》说:“晚唐马戴、李益不坠盛唐风格。”[7]清贺贻孙在《诗筏》中道:“晚唐如马戴诸人, 亦有不愧盛唐者。”[8]两人所说的马戴诗歌不失盛唐者, 主要就是指其诗歌中近于盛唐诗歌的那种雄浑豪迈的气魄。钟惺、谭元春在《唐诗归》中也说:“晚唐诗有极妙与盛唐远者, 有不必妙而气脉神韵与盛唐近者。……唯马戴犹存此意。”[9]这里所说“晚唐诗有极妙与盛唐远者”主要指的就是晚唐诗注重苦吟与雕刻, 在格律谨严、词句锤炼等方面有精妙, 但格调气韵却远不及盛唐, 这样的诗风在晚唐诗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不必妙而气脉神韵与盛唐近者”就是指晚唐诗中那些虽在艺术手法上不似前者那样精细, 而在气脉神韵上却与盛唐相近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晚唐诗唐数量是很少的, 而在钟惺、谭元春眼里, 马戴的创作, 当是这类作品的典型, 道出了马戴诗歌在晚唐诗坛上独到的特点, 而这一特点无疑在他的边塞诗中又表现得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 161页.

[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注》第三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 341页.

[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注》第三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 337页.

[4][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见《历代诗话》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267页.

[5]俞文豹《吹剑录》,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6]李定广《论“晚唐体”》, 见《文学遗产》, 2002年二期, 52-58页.

[7][明]杨慎《升庵诗话》, 见陈伯海主编《唐诗会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2534页.

[8][清]贺贻孙《诗筏》, 见《吴兴丛书》第四十五函, 吴兴刘氏嘉业堂民国11年 (1922) 刻本, 10页.

篇3:浅析王维的边塞诗及其艺术创新

一、王维边塞诗的创作缘起

王维因少年得志, 考取进士及弟, 使得他的诗创作在意境的营造方面, 体现出闲适和恬静, 以悠然自得的笔调以景喻情。然而, 这一切闲情生活却因一场政治变故而中止, 王维受到波及, 被贬至凉州做一个监察御史的虚衔。在凉州, 诗人王维带着几份欣赏的心情凝视烽火里的一席安宁, 与京城中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相比, 确实难得的宁静。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山川大地一片鎏金涂彩。塞上景色是如此雄浑壮阔, 让诗人领略到一种极大的兴味。

二、王维边塞诗歌艺术的创新性

(一) 情感色彩上的创新

在凉州居住期间, “弹琴赋诗, 傲啸终日。”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他的大量边塞诗就是在此期间创作完成。如《使至塞上》《塞上作》《凉州赛神诗》《凉州郊外游望》《灵云池送从弟》《双黄鹄歌送别》等诗篇, 突出了诗人独特的个人情感创新色彩。

在《凉州赛神》一诗中, “凉州城外少行人, 百尺峰头望虏尘”描写了当时紧张的边境氛围, 凉州城外的外族经常前来袭扰百姓的生活, 使得边塞之城凉州城格外的具有硝烟味。“健儿击鼓吹羌笛, 共赛城东越骑神”, 这句诗中描写唐军中健儿的骁勇身影, 这是凉州城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诗中描写出作者对于边境安全局势担忧的同时, 也对本族军人能征善战的骁勇感到自豪, 表达出凉州城坚不可摧的坚定信心。

(二) 在内容选材上创新

王维在边塞诗歌创作上具有自然、古朴等风格, 其艺术成就在于语言上的自然秀润、明净淡雅和风格上的闲淡清远, 创造了边塞诗自然浑成的意境。

王维的边塞诗内容较为丰富, 由于他对社会的见世面广、对生活的领悟多, 其诗作蕴涵有讽刺朝中生活的倾轧, 在其诗作的内容选材方面拓宽了视角, 具有一定的题材创新性。如《谓川田家》, 以及被贬后的愁闷, 如《宿郑州》, “此去欲何言, 穷边徇微禄”。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 如《陇西行》《从军行》;也有揭露社会现实之作, 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 如《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等。王维的诗, 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 远远超过了之前的边塞诗派诗人。鲜明的形象性是他的诗创作的典型特征, 在盛唐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上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 意境和审美角度的创新

王维的诗壮阔苍茫, 他的诗在意境的塑造上有着个性化的创新之处,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仅运用了诗法, 也融入了画法。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宛如一幅大漠风光图画,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王维的画意明显较浓。又如《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一句,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准确地表现了夏日积雨, 田间景色的特征, 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形成明暗对比;白鹭与黄鹂形成色彩的对照;飞白鹭是写动态, 啭黄鹂是写声音, 与绘画中的色彩相间, 静动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王维边塞诗歌创作的影响力

在唐代, 以陈子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的边塞诗歌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在我国诗歌史上, 出现了大量以大好河山及边塞风光为歌咏对象, 体现诗人的传统美学思想, 运用诗的比兴手法再现自然风光和戍边情怀的诗作。王维在被贬的一段时间里选择专注于边塞诗歌创作的道路, 以大漠风光为核心谋篇构思, 填补了古代诗歌中边塞诗创作作为陪衬地位的空白。从诗创作理论上将边塞诗与其他诗进行严格的区分, 将边塞诗歌创作推向更加成熟的地位。

在王维的边塞诗歌创作中, 送别诗和亲历个人感悟诗居多, 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边塞诗歌创作上不拘于形式, 对后世影响颇多, 甚至兴起了盛唐边塞诗派。王维的诗, 含蓄且蕴藉, 其诗的形象思维作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以及耐人寻味的抒情方式来对后人有所启迪。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 影响着一大批诗人, 如中唐诗人韦应物、刘长卿、柳宗元、大历十才子, 晚唐诗人司空图, 宋代诗人梅尧臣、陆游、严羽、四灵诗派, 清代诗人王士祯等, 受他的影响很深。

参考文献

[1]杨光娇.浅论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J].沈阳干部学刊, 2013 (01) .

[2]张同胜.移动的边塞诗——以唐王朝的边塞与边塞诗为中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4 (01) .

上一篇:漫成阅读答案赏析下一篇:有关失恋的伤感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