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2024-05-06

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通用11篇)

篇1: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自李白、杜甫之外,岑参以其边塞诗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两次出塞达六年,深刻的牛活体验和亲身阅历使他写出了许多斑斓光辉的边塞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奇情壮采、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归结其诗风的形成原因,首先归结于盛唐开明的政治环境,其次是盛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的文化气象,再是岑参两次出塞丰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个人对外部环境独特的关注与理解四方面。在边塞诗诗风特点上,岑参的边塞诗又可具体概括为“壮”“奇”两大代表特色。“壮”如:壮烈的志向,主要表现在诗人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与宏伟抱负。壮伟的形象,表现在诗人笔下的众多雄壮、威武的.边庭健儿形象。

以及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奋发向上,乐观执着,坚定不移的豪壮格调等。“奇”如:题材奇异,道人之所未见,叙人之所未闻,描写西域独特的景观,民俗,音乐舞蹈等。构思奇巧,立意构思新奇,出人意表,意象独造,充满奇思妙想。表现手法奇特,如想象奇异,修辞于法奇特,细节神奇等。语言奇异,如炼字奇,将口语运用到诗中,造语奇警等。另外还有诗体新颖,调、韵奇特的特点,岑参的边塞诗作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他的诗在《岑嘉州诗集》中三百六十首,其中约五分之一是在河陇、安西、北庭时所,这些诗歌题材广泛,以他独特的创作和审美给边塞诗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强的传播意义,并且对于以中原文化为丰的唐文化中沉淀的民族心态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体验不熟悉的边疆事物、异域情调的途径,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相瓦理解。其次岑参边塞诗中豪迈慷慨,奔放昂扬,乐观积极的阳刚之气,对于盛唐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的转化具有直接的影响。

篇2: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亮适的诗取材广泛,其中蕴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他曾三次出塞,写下许多反映边寒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是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起笔,其诗慷慨悲壮、气象雄浑,而且思想深刻。

而岑参的诗歌则大多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是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而更多的则是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他的诗作以 “奇壮”著称,追求语奇、意奇。

篇3: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作背景

岑参生活的年代恰是唐王朝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向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过渡。唐王朝承六朝及隋之遗绪,开百年盛世,为整个唐代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隋以来的南北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动荡,融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灵秀铸造出了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与事业的英雄主义时代。那是一个文化昌盛,尊重知识与文化,鼓励个性张扬的时代。知识和才华成了封建士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正是这个时期,唐王朝积极开土拓疆,自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后的一百多年里,唐先后与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到了玄宗时代,唐、蕃西域之争更为激烈,无数文臣武将投笔从戎、效命沙场。就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大师泰斗映照文坛的时代,孕育了岑参——这样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1. 精神美。正是由于唐前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可能性的时代,诗人们都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建树。有了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大气磅礴般撼人心魄。岑诗几乎每篇、每字之间均有这种精神充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等。

2. 意境美。唐诗高度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境”或“意境”。而岑诗的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如《走马川奉送出现西征》一首,为烘托将士出征前的豪迈慷慨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不是直接写将士的精神面貌,而是极力渲染和夸张环境的恶劣,以反衬人物。莽莽黄沙,寒风怒吼,展现出西域绝塞的画面;“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又“幕中草檄砚水凝”句,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这一系列的大背景的画龙点睛与细微处的精雕细刻共同勾勒出了将士出征的极端艰苦,由此巧妙地烘托出了将士无畏的英雄气概。

3. 音乐美。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唐诗一方面继承了南朝讲究诗律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了西域音乐的影响,尤其注重声韵和格律,岑参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岑诗不只局限在形式上讲究韵律,而且贵在以感情的起落沉浮,赋予其诗节奏的铿铰有力。声音到处感情到,朗朗上口,又韵味无穷。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击节赞赏。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两层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4. 语言美。岑诗的语言之美是其诗之美的又一特征。概括地说,其诗语言特征在于平中见奇。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之处,但又在平中见奇,句句精练传神,且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读来真有点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那种朴素无华而丽质天成的感觉。这种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感情真挚。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碛之作》);又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戏问花门酒家翁》)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而又格调诙谐幽默。且岑诗的语言之美还在于含蓄深远,令人具遐思不尽之妙,而这种句子每首皆有。

5. 个性美。诗歌是自由心灵的书写,必须有个性。唐代诗人李白等皆是具有高度个性的诗人。反映到诗作之中,就成了他们诗歌的个性之美。岑参的诗素以“雄奇”著称,这便是其诗独特的个性美。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大魁言,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另外,岑诗之所以“雄奇”应来源于他所亲历的边塞生活。大西北雄浑、寥廓、苍茫的天然境界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大大开拓了诗人的胸襟,加上他那饱含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世界,状美、瑰丽的诗句就随着诗人的感触喷涌而出了。因此,“雄奇”之美才是岑诗的真正个性,才是岑诗带给我们的最美之处,也是岑诗被称为唐诗边塞诗顶峰的原因所在。

篇4: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岑参当时很受封常清的赏识,因此诗作中有不少是歌颂封常清的战功的。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投,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就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形成有声有色的交响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下面这首大作,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也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为人称道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光的描写,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十分引人注目。如描写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

《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氊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此诗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40岁,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他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回内地的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似在总结西域生活,使人读来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如:诗人描写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环境,屋内的陈设生动形象,使人感觉历历在目:

《玉门关盖将军歌》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如:描写当时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这些都是习惯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唐代开始,边塞战和成为诗歌常见的主题。诗中既有描写西域地方风光景观,又展现兵戎征战的场景。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诗中的“楼兰”故地“月窟”借指极西之地;“蒲海”,就是蒲昌海,是罗布泊的旧名,这是唐诗中少见的直接写到罗布泊附近情况的诗篇。

岑参因其“官二代”的出生和他的人生经历,自有一种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他十分善于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情意深厚,深受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逢入京使》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轮台即事》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描写旅人远走塞外,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又有“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样的写景佳句,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北庭作》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春岑参由北庭赴凤翔前。当时岑参39岁,与《行军二首》诗为同年作。这时的心情表现出岑参作为一位诗人,其浪漫豪情已逐渐消失。

《行军二首》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

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篇5: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高坡四面通幽径,残冢一丘卧大荒。

威震边陲思耀武,迹留陈楚叹梳妆。

篇6: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落魄寒门存睿智,驰驱疆场树奇功。

丹心可鉴奸臣妒,壮志难酬厄运重。

篇7: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岑参与高适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2-02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岑参本人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到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都有论文论述,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岑参是边塞诗人,殊不知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们并不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析论》[1]一文分析了岑参边塞诗人身份确定的过程。在唐朝时,岑参本人并不是自觉创作边塞诗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而已,唐朝根本就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边塞诗派。看唐人选唐诗的情况,十一部诗集中只有三部选了岑参的诗,而这三本中只有一本选了岑参的边塞诗,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在唐朝并不十分受关注。到了宋朝,由于陆游对岑诗的重视,推动了对岑参及其“边塞”诗的关注,对准确定位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等到元代,《唐才子传》开始把高适和岑参二人联系起来,但只是推崇他们诗中的风骨,并未认为他们属于边塞诗派。最早以“边塞”二字评定岑诗的人是明代的钟惺和谭元春二人,而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定产生质的突破最终是由清人完成的。可惜民国时期,岑参依然不受重视,直到“五四”之后十多年,文学史家才对岑参的边塞诗逐渐关注起来,现在的学术界也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

那么,既然岑参本人并没有自觉地为创作边塞诗而创作边塞诗,那他是在哪种情况下作下了这些“边塞诗”呢?主要是由于岑参曾两次出塞。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是中的体现》[2]说明了岑参两次出塞的不同情况。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但他本人却仕途不顺,三十岁才中举,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务为从八品,官职低微,令岑参十分不满,于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产生了出塞获得功名的念头。天宝八年,岑参隨高仙芝踏上了前往安西都护府的征途。此次出塞是不得已之举,充满盲目性,所以诗人充满了离愁与苦闷,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中。天宝十年六月,岑参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和昔日的同僚封常清一起出塞,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此时。关于这次出塞的诗共有三十三首,大部分是写封常清出征的情形,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塞外奇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马力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3]一文也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岑诗中对战争持肯定态度,二是对将帅战功的歌颂。

岑参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边塞诗,除了自身的经历之外,还接受了前人的影响。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4]提出岑参主要从两个方面接受前人:一是诗歌意象,二是情志的抒发。意象主要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自然意象如月、草、水、沙、风、山等,人文意象如城楼、驿站、胡笳、琵琶、乡梦、白发、书、酒、泪等,在遣词造句上岑参边塞诗也和前人之作极为相似。情志则有抒发征战久无归期之悲的,壮写军威的,写从军报国与建功之志的,写行役之艰与塞外荒寒,抒写别情的,有赞美主帅功业的。这些都为岑参的边塞诗增加了色彩。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5]一文则说明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为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营造了氛围;二是功名事业心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三是描绘对象的雄浑是促进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风格的客观原因;四是岑诗意境的奇特是风格形成的土壤;五是独特的意象群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并成熟的标志。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6],与前一篇相比,这篇的论点更为集中,认为岑参形成阳刚诗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和进取心,而诗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别抒怀,全都大气磅礴,尽显阳刚之美。

这些原因都促使岑参的边塞诗有着属于个人的特色。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7]认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着高度的思维一致性,体现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即“悲”与“壮”。据作者统计,岑参两次出塞共71首诗作,其中37首是表现“悲”的,34首表现了“壮”。“悲”具体是指诗人思乡与归隐,岑参两次为仕途出塞,离家多日,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产生对仕途的厌倦。“壮”是指理想的光辉与边塞风光的奇美。虽然岑参的出塞充满了无奈,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军中建功立业的风光都深深吸引着岑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边塞诗中。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8]则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概括为“奇”: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9]则把岑诗的“奇”概括为内容上,笔下的景物为“崇高”类型;格调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10]分析岑诗的豪迈情怀主要表现在:以身许国,战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为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11]一文则是针对岑诗中的异域风情进行论述。岑诗之所以给读者明显的异域风情之感,首先由于诗中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其次诗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最后因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岑参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好奇的个性,再加上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力创作的氛围。与此文相似的是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12],但这篇文章认为岑诗因为描写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并且反映了一些重大的西域战事,故而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13]对岑诗的特点概括的比较全面。首先岑诗选奇材,题材新颖,丰富多彩。其次岑诗多奇语,以常字入诗,化为神奇。再次岑诗造奇境,境界深远,意象浓厚。最后岑诗有奇气,心性贯注,诗风奇逸。与之前这些整体分析岑诗的成果不同,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只针对一首岑诗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作者认为,诗中三句一转韵以及长短句结合,造成了战鼓般急促的节奏和“骏马注坡”式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西域独特的帝里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诗歌后九句在前九句的基础上成功刻画了戍边将军的英雄形象。

nlc202309011538

同样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经常会被和岑参放在一起比较。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16]、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17]等文章都是针对高岑二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其中王金萍的《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的总结比较详细全面。首先,文章选材和立意方面,两人都有悲凉、雄壮的特点,都描写边塞战事情景。但岑诗内容不及高诗广阔,思想不如高诗深刻,显得单一,缺乏高诗广阔视角和关怀黎民的情怀。其次,在诗歌的体式方面,两人都擅长七言古诗,古体、近体皆精,律诗、绝句也很出色。但是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乏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一致,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再次,在语言风格上,二人的诗都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但在语句的锤炼上,岑参的诗歌还是更下工夫。最后在表现手法上,高诗诗歌的注意力不在自然景观而在于人,作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比兴手法不多见;岑诗多描绘边地奇景,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事抒情。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岑参的边塞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填补学术空白,为边塞诗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从历代宣誓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边塞诗中的体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马立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9)

[5]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8(4)

[6]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理论界2008(12)

[7]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安徽文学2008(12)

[8]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语文建设2010(9)

[9]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的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

[11]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语文学刊2010(2)

[12]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新疆地方志2007(4)

[13]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长城2009(1)

[14]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西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外语文2010(21)

[15]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21)

[16]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7]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作家2008(24)

作者简介:王晔(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古代文学专业。

篇8:岑参的著名边塞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6、《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7、《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8、《玉门关盖将军歌》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篇9: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盛唐时代的诸多因素,促成了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为其代表诗人。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现试以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对二人的诗作特色进行一番浅析。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边塞诗也不例外。

《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接下去,他不是清清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写得雄迈高亢。

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明自己的见解。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当然也有,如“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而能通过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广大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

“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燕歌行》以揭露将帅轻敌、不恤士兵为主题,突破了以前《燕歌行》多写思妇念征人的框框,扩大了表现范围,赋予它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这首诗运用鲜明的对比来增强讽刺力量,运用心理描写来深化主题,都是很突出的地方。

岑参与高适齐名,一生两次出塞,加上一次出判关西,三次在军中任职,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岑参有为国从军、不畏艰苦、不计私利的豪情壮志,所以他写出了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他的边塞诗同高适的不同,多描写西北边疆奇异的自然风光,展示了神话般的奇异世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头就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十分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写冬,以梨花写雪花,更使边塞飞雪奇丽非凡,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然后通过描写营帐内外的一片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令人有冷得发抖之实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更是展现出一片壮阔无边的塞外风光:雄奇,天寒地冻。诗人渲染这样奇丽而又酷寒的送别气氛,为后面写离愁增添了壮采。“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道出了送别。后面八句写送别的诗,以雪为背景,辕门外暮雪纷纷,东门外雪满天山,雪路上空留蹄印,所有这些雪的背景为送别增添了许多悠悠不尽之情。如果说高适的《燕歌行》的特色是“实”的话,则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特色是“奇”。雪景奇,酷寒也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形象更奇,还有那凝滞不动风吹不翻的红旗形象更是奇中之更奇之象,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之,高适、岑参是盛唐时代边塞诗派的两个代表,二者诗作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另:高适、岑叁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殷璠评曰:“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河岳英灵集》)。其歌行和古诗既受到汉魏乐府和文人诗的沾溉,又有近体诗的影响,婉转流畅,讲究韵律和对偶.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岑参的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篇10: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沧浪诗话》中也这样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种基调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在出身和人生轨迹有着戏剧性的巧合。他们都曾家世显贵,然而高适、岑参均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高适二十岁求仕未果,以后三十年间或从军塞上,或漫游隐居。岑参年少时家道中落,科举落第后,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二人的这种境遇,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边塞诗创作灵感。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篇一开头就在叙中含议,指陈时政,“重横行”,“赐颜色”,为全诗定下议政议军的笔调。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久戍不得归的思乡之情与妻子的断肠之痛:“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然后描写战争之败,除写萧瑟之景衬托战争惨败外,重点议论战败原因;这就是边帅的骄与奢,:边帅的骄与奢。最后的“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议论写战士既有以身许国的决心,更有忆念良将镇戍边疆的愿望。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珪与奚旅统治者作战失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对仗精美,声韵铿锵,遒劲有力,悲壮中透着雄浑。语言质朴精炼,多处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将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与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进行对比,将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等,使诗歌的情感更强烈,寓意更深刻。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更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就诗歌的语言方面,则刚健质朴,精炼准确,直抒胸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便于他自由直率的抒发自己内心凄凉慷慨的思想感情。

岑参的边塞诗侧重于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他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荒凉的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歌颂。岑参的边塞诗句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求奇求异。岑参长期来往边塞,熟悉边塞生活,将士们的立功壮志与报国激情又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他的边塞诗向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热情洋溢,笔力雄放。而他最擅长的,却是描写边塞风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西北边塞看作绝域,但在岑参笔下,边塞处处充满着浪漫气息。他笔下的边塞的奇情异彩,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奇的边塞天地。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展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蕴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我们最熟悉的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莫过于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以此诗为例,诗人一扫历来边塞诗阴郁荒凉的境界,以新奇的比喻,让春风吹到了这北国严寒的天地中,给这冰雪世界增添了春的生机和暖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句写得强劲有力,描写了塞外气候的多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写得奇幻浪漫,“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独具神韵、新颖别致,又有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诗人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盛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顿时让那凄凉的塞外充满了灵动与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与陶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句,写得气势磅礴,“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句写得低回婉转,留给诗人留给读者的是心中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愁。岑参的边塞诗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情调。

岑参还非常注意细节处的描写,以一个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技巧,描写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并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多用一些较不易被察觉的细节来展现诗境和传达诗情。如“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通过几个细节意象使诗篇更富有画面感。虽然这首诗是为边塞送行赠别而作,但全诗的内容却是紧紧围绕所命之题而描绘渲染,一直到结尾处才点出送别之意。与其说岑参的诗作是在环境渲染中表达送别之意,倒不如说他就是在对具体的异域风光进行着意的描摹。

读高适的诗,让人悲痛,有一种悲壮、浑朴厚实之感;读岑参的诗,更多的则是雄奇、俊逸,有一种清朗之气让人觉得振奋又新奇。

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诗作则是个体的外显。高适与岑参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中有他们共同的时代因素,也有其个性的外露。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研究探知其异同一二点。虽然这两位诗人同中有异,但都以其各自的文学成就,为盛唐诗苑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篇11: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他们参与了唐代的对外战争,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或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民族风情,或赞颂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勇武精神、建立军功的壮志,或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其中较有代表的是李颀、高适和岑参。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李颀、高适和岑参的歌行、律绝虽皆有佳作,但他们更擅长七言古体,如李颀的《古从军行》、《古意》,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些诗作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美学风格。

李颀的诗歌风格多样,或豪放,或悲慨,或高古,或雄浑。李颀的诗以特有的风貌给盛唐诗坛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据《唐才子传》记载:“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后调新乡尉。其《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有诗云:“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几年后他便辞官归隐,过起闲逸恬淡的日子。

李颀在当时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他擅长各类体裁,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价他的七言诗说“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最善,玄理最长”,而胡应麟则用“俊”字评其七言歌行,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列李颀为七律正宗,并把他的七首七律全部选入,胡应麟说:“盛唐七言律称王维、李颀”,而清代诗评家翁方刚甚至认为“东川(李颀号)七律,自杜公外,有唐诗人,莫与之京”。他的几首描写音乐的诗,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从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宝库,并对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唐诗描写音乐的技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适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曾两次北上蓟门,报国用世之心极其强烈,这种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高适的诗歌,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反映自身的身世、遭际、抱负,自伤怀才不遇;反映民生疾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反映时事,主要是讽刺唐玄宗晚年的昏聩、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反应边塞生活,这之中既有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笛》,也有写思乡之情,还有歌颂守边的将领和抒发爱国情感的。

边塞诗是高适最有成就的诗作,《燕歌行》便是其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代表作。这首诗内容丰富,在艺术上又具有独创性:突破了“燕歌行”作为乐府古题取材狭窄的限制,既融汇了前人征夫思妇的内容,又触及了更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把主题移到边塞的军事上,重点揭示了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体恤士卒,同时对浴血奋战的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的诗歌往往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其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岑参和高适一样羡慕富贵,热衷于追求功名。他曾两度赴西北边塞。第一次是天宝八载(749年)在安西(治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赴庭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边奇台县北不远处),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期间,他创作了70多首边塞诗,两次出塞是他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有力保证。岑参的诗作体裁丰富,但他更擅边塞诗。其边塞诗,题材也非常广泛:歌颂边塞将士豪迈的战斗生活,表现唐军威武的气势、高涨的士气和声威,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记述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的,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赵将军歌》等;描绘西北边地奇异的自然景色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描写有关边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的,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写戍边将士的乡思边愁,如《题苜蓿峰寄家人》、《逢入京使》、《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等。从题材上看,岑参和高适都抒写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所不同的是岑参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个“奇”字。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价其诗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诗辨坻》卷三说:“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岑参诗常表现有: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独树一帜。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岑参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相关文章:

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04-14

岑参边塞诗赏析05-18

岑参的读音05-18

岑参的小故事05-25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05-31

天,天岑参,天的意思,天赏析04-14

岑参简介05-22

岑参论文题目05-07

《碛中作》 岑参04-20

感遇岑参阅读答案05-16

上一篇:有害物质管理程序文件下一篇: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