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赏析

2024-04-10

边塞诗赏析(精选7篇)

篇1:边塞诗赏析

王之涣 凉州词 边塞诗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1。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

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3、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

4、度:吹

到过。不度:吹不到

5、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6、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 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王之涣 凉州词 边塞诗

赏析: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

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

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

沉,而是壮烈广阔。

延伸1:边塞诗

边塞诗的内涵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王之涣 凉州词 边塞诗

延伸

2:边塞诗赏析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篇2:边塞诗赏析

一、概念:以描写边塞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思想内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①闻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思念家乡的曲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塞下曲 李白 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②楼兰: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遂持王首而还”。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译: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绽放的花朵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思考:

1、试分析前三联写出将士边塞生活怎样的特点?(苍凉、苦寒、单调、清冷、艰苦)

2、直抒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愿”、“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全诗主旨格调得以升华。)

34、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反衬和用典。①用典,“折柳”→表达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斩楼兰”→写出了将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②反衬: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时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1、概括情感主旨? 通过边塞军中宴乐畅饮生活片断的描写,抒发守边将士忠勇爱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试分析本词中(将军征夫)矛盾复杂的情绪?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报国杀敌爱国心+戍边征战艰苦难耐+浓重的乡思情→矛盾情绪,借景抒情,气氛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边塞的风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营州歌高适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城下:郊野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rong 猎城下。厌:同“ 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背景: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内容:(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生活风貌和豪放性格。)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由实入虚】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想象奇妙,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边塞诗带几分田园诗风味] ①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 ②雪净:冰雪消融。③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④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⑤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译: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1)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①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 ②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Ps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范仲淹《渔家傲》,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边塞诗”常见意象【略】

4.烘托: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表达效果:(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边塞诗中烘托手法大多为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战场的惨烈、艰苦或者军情的紧急。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5.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对比。凉州词(其一)张籍

①碛(qi,四声):戈壁、沙漠。②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③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6.直抒胸臆

表达效果:直接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篇3:李益边塞诗浅析

李益在《从军诗序》中说:“出身二十年, 三受未秩;从事十八载, 五在兵间。故其为文, 咸为军旅之思。”可见作者是久经军旅, 几历战场, 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 对征人内心世界体察入微, 因而几笔勾勒, 就将塞外天高地阔的特点摄入诗中。一首小诗, 就能概括凝聚戍边战士在行军途中, 激战前夜悲壮激烈的情怀和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纵观李益的边塞诗, 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反映守边战士孤危、凄苦的情怀, 反映了边愁乡思之情。这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益的边塞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如《受降城闻笛》《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从军北征》《听晓角》《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等一批边塞诗作。《邠宁春日》是李益四十多岁时在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府任职时写下的一首七绝:“桃李年年上国新, 风沙日日塞垣人。伤心更见庭前柳, 忽有千条欲占春。”这时他第四次从军塞上, 随着年岁增高, 思家怀乡之情更迫。“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闻笛》) 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望乡之情。“边霜昨夜坠关榆, 吹角当城江月孤。” (《听晓角》)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从军北征》) 这些都写出了征人的边愁乡思之情, 通过笛声、号角来表达。

2.揭露和控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统汉烽下》就是这样一首诗:“统汉烽西降户营, 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 此地无人空月明。”朝廷勒石燕然之功意味着什么?是战场上的累累白骨, 是一轮清冷的明月照着空旷的荒漠、杳无人迹的广袤边土, 这种塞外景象, 注进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对战争的控诉, 对朝廷的批评。

3.抒写对入侵者的仇恨和杀敌报国的豪情, 抒写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塞下曲》 (其一) 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 表现出一种“壮美豪情”。《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双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同样表现了安边卫国的豪情壮志。还有《度破纳河二首》 (其二) , 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

4.揭露了边将的腐败和朝廷的昏聩。在《赵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一诗中写道:“汉庭议事先黄老, 麟阁何人定战功。”边城紧急军情飞报入宫, 但朝廷“议事先黄老”, 置国家大事于不顾。面对政治腐败, 诗人发出“何人定战功”的感慨, 既有谴责, 又有深切的忧虑, 显得深重而愤激。

5.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既写了战争之暇, 骑射习武, “远见平原上, 翻身向暮云” (《观骑射》) 的情趣和“微月东南上戍楼, 琵琶起舞锦缠头” (《夜宴观石将军舞》) 的欢乐, 又描绘了“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四首之一) 的优美景色和“眼前风来沙旋移, 终平玉省草生时” (《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的苦寒气氛。

李益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上五个方面, 接下来谈一下李益边塞诗的抒情特色。

对于李益的边塞诗, 前人推许者甚众。许学夷云:“益七言绝, 开宝而下, 足称独步。” (《诗源辨体》卷二十三)

唐自安史之乱后, 国力日益削弱, 边患越发严重, 而李益在前期生活中, 仕途颇不顺, 这就使得李益的边塞诗和盛唐边塞诗不同, 虽然诗所反映的意境博大广阔, 但总有一股哀思充塞诗中, 可以说“悲壮”是他边塞诗的基调, 在此基础上折射出种种的情绪, 反映出复杂矛盾的心态。胡应麟曾以“神秀”诩之 (《诗薮·内编》) 卷六) , 清代管世铭亦以“悲慨”称之 (《读雪山房唐诗·七绝凡例》) 。我认为, 李益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主要是含蓄婉折, 哀怨动人, 形象鲜明, 凝炼谐美, 既有盛唐音调的余响, 又露中唐气象的端倪, 既有王、李诸家的神韵, 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1.李益的诗歌, 有不少写到了乐章, 特别是边塞诗更为突出。在他的边塞诗中, 涉及和直接描写音乐的作品达十多首。所以说, 擅长以音乐情绪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 创造婉折起伏、激荡人心的艺术意境, 是李益边塞诗最突出、最显著的抒情特色, 是李益边塞诗鲜明的个性特征, 也是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李益有“茄萧汉思繁” (《五城道中》) 的诗句, 可以概括其边塞诗中描写音乐的篇什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即音乐之声, 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故土的无尽情思。

如《从军北征》中:“天上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诗人对笛声的音乐特征作了概括的表露, 暗示出《行路难》的“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郭茂倩, 《乐府诗集》卷七十, 引《乐府解题》) 这时的士卒正在艰苦的夜行路上, 本来怀有深深的乡愁别恨的情绪, 当他们忽然听到那哀怨的《行路难》笛声时, 情绪便受到感染,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引发了对家乡的眷恋。又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望尽乡。”《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其一) :“行人夜上西城宿, 听唱梁州双管逐。”等等, 都是以乐声来寄托情感的, 通过乐声来窥视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李益的边塞诗诗情幽怨, 形象丰富, 色泽鲜明, 语言自然凝练, 韵味含蓄隽永, 音律谐和高亢, 诗风接近王昌龄。从语言上看, 李益的边塞诗能以洗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几处吹茄明月夜, 何人倚剑白云天。”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这一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 蕴含了极为丰厚的思想意义, 抒写了对故乡的思念情绪, 对边防的深切关注, 以及对理想的自我喟叹, 容量富赡, 精深警策, 沈德潜称之“句特含蕴”。《夜宴观石将军舞》中:“更闻横笛关山远, 百草胡沙西塞秋。”以景语写情语, 后一句连用四个名词, 与岑参的“胡琴琵琶与羌笛”,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音律上看, 李益的边塞诗音乐感强, 节奏鲜明, 顿挫起伏, 和谐优美, 这与它和歌唱的血缘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李肇《唐国史补》说其《夜上受降城闻笛》“天下亦唱为乐曲”。

从感情基调上看, 李益的边塞诗感情缠绵悱恻, 悲慨哀婉, 有着浓烈的抒情性, 能造成诗歌回环起伏的旋律。

我们可以以《从军北征》这首边塞诗来加以说明。这首诗写的是音乐, 而诗又富于音乐性。首句以气候渲染出低沉、阴冷的基调, 而这时又偏偏传来哀怨的笛声, 一个“偏”字, 使感情骤起。第三句变换表现角度, 节奏稍慢。末句突然转强, 以三十万征人的动作, 刻划出他们的思乡情怀, 抒情气氛推向高潮。全诗四句, 时缓时急, 时强时弱, 时转时准, 时抑时扬, 节奏跳动转折, 感情回复不止。清人毛先舒评此首“不减盛唐高手” (《诗辩坻》卷三) 。

可见, 李益七绝音律谐美、唱叹有致, 主要是因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音乐感。

3.以景衬情是李益边塞诗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李益在边塞诗中常写到“月”, 可这种“月”, 是他乡异土之“月”, 含有诗人的特殊感觉, 诗人笔下的月景, 便成为一种特定的环境, 成为诗人情绪的外化。《统汉烽下》这首诗表面看来是颂扬战功的, 而实际上揭露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统汉烽西降户营, 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 北地无人空月明。”这种塞外景象, 溶进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对朝廷的批评, 集中地渲染出诗人的情感。“此时秋月满关山”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 “吹角当城汉月孤” (《听晓角》) , 这些月景都衬托着人物思家盼归的哀伤情绪。

在李益边塞诗中, “柳”和“水”也是常用的意象。如“伤心更见庭前柳, 忽有千条欲占春。” (《邠宁春日》) “无定河边数株柳, 共送行人一杯酒。”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谁之呜咽水, 重入故营流。” (《观回军三韵》) 诗人在这里以“柳”和“水”来抒发人物内心寂寞、忧伤的感情。

综上所述, 李益善于以边塞戎旅等为题材, 运用凝练自然、色泽鲜明的语言, 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手法, 和谐宛转的音律, 抒发戍卒、思妇的哀怨和自身的失意心情, 这就形成了他的慷慨悲凉的诗风。当然, 慷慨悲凉只是就其主要倾向而言, 由于诗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诗歌体裁表现内容的不同, 情况也是有区别的, 一般说来, 近体多深情幽怨, 古体多慷慨之气;长篇多变化, 短篇多含蓄;某些作品豪壮奔放, 另一些却又清淡闲雅。这些都是一个艺术上成熟的诗人所常用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下)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0.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1.

[3]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6.

[4]范之麟注.李益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4.

[5]田军等.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 5.

篇4: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岑参与高适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2-02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岑参本人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到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都有论文论述,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岑参是边塞诗人,殊不知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们并不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析论》[1]一文分析了岑参边塞诗人身份确定的过程。在唐朝时,岑参本人并不是自觉创作边塞诗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而已,唐朝根本就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边塞诗派。看唐人选唐诗的情况,十一部诗集中只有三部选了岑参的诗,而这三本中只有一本选了岑参的边塞诗,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在唐朝并不十分受关注。到了宋朝,由于陆游对岑诗的重视,推动了对岑参及其“边塞”诗的关注,对准确定位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等到元代,《唐才子传》开始把高适和岑参二人联系起来,但只是推崇他们诗中的风骨,并未认为他们属于边塞诗派。最早以“边塞”二字评定岑诗的人是明代的钟惺和谭元春二人,而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定产生质的突破最终是由清人完成的。可惜民国时期,岑参依然不受重视,直到“五四”之后十多年,文学史家才对岑参的边塞诗逐渐关注起来,现在的学术界也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

那么,既然岑参本人并没有自觉地为创作边塞诗而创作边塞诗,那他是在哪种情况下作下了这些“边塞诗”呢?主要是由于岑参曾两次出塞。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是中的体现》[2]说明了岑参两次出塞的不同情况。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但他本人却仕途不顺,三十岁才中举,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务为从八品,官职低微,令岑参十分不满,于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产生了出塞获得功名的念头。天宝八年,岑参隨高仙芝踏上了前往安西都护府的征途。此次出塞是不得已之举,充满盲目性,所以诗人充满了离愁与苦闷,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中。天宝十年六月,岑参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和昔日的同僚封常清一起出塞,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此时。关于这次出塞的诗共有三十三首,大部分是写封常清出征的情形,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塞外奇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马力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3]一文也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岑诗中对战争持肯定态度,二是对将帅战功的歌颂。

岑参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边塞诗,除了自身的经历之外,还接受了前人的影响。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4]提出岑参主要从两个方面接受前人:一是诗歌意象,二是情志的抒发。意象主要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自然意象如月、草、水、沙、风、山等,人文意象如城楼、驿站、胡笳、琵琶、乡梦、白发、书、酒、泪等,在遣词造句上岑参边塞诗也和前人之作极为相似。情志则有抒发征战久无归期之悲的,壮写军威的,写从军报国与建功之志的,写行役之艰与塞外荒寒,抒写别情的,有赞美主帅功业的。这些都为岑参的边塞诗增加了色彩。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5]一文则说明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为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营造了氛围;二是功名事业心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三是描绘对象的雄浑是促进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风格的客观原因;四是岑诗意境的奇特是风格形成的土壤;五是独特的意象群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并成熟的标志。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6],与前一篇相比,这篇的论点更为集中,认为岑参形成阳刚诗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和进取心,而诗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别抒怀,全都大气磅礴,尽显阳刚之美。

这些原因都促使岑参的边塞诗有着属于个人的特色。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7]认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着高度的思维一致性,体现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即“悲”与“壮”。据作者统计,岑参两次出塞共71首诗作,其中37首是表现“悲”的,34首表现了“壮”。“悲”具体是指诗人思乡与归隐,岑参两次为仕途出塞,离家多日,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产生对仕途的厌倦。“壮”是指理想的光辉与边塞风光的奇美。虽然岑参的出塞充满了无奈,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军中建功立业的风光都深深吸引着岑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边塞诗中。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8]则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概括为“奇”: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9]则把岑诗的“奇”概括为内容上,笔下的景物为“崇高”类型;格调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10]分析岑诗的豪迈情怀主要表现在:以身许国,战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为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11]一文则是针对岑诗中的异域风情进行论述。岑诗之所以给读者明显的异域风情之感,首先由于诗中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其次诗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最后因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岑参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好奇的个性,再加上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力创作的氛围。与此文相似的是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12],但这篇文章认为岑诗因为描写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并且反映了一些重大的西域战事,故而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13]对岑诗的特点概括的比较全面。首先岑诗选奇材,题材新颖,丰富多彩。其次岑诗多奇语,以常字入诗,化为神奇。再次岑诗造奇境,境界深远,意象浓厚。最后岑诗有奇气,心性贯注,诗风奇逸。与之前这些整体分析岑诗的成果不同,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只针对一首岑诗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作者认为,诗中三句一转韵以及长短句结合,造成了战鼓般急促的节奏和“骏马注坡”式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西域独特的帝里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诗歌后九句在前九句的基础上成功刻画了戍边将军的英雄形象。

nlc202309011538

同样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经常会被和岑参放在一起比较。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16]、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17]等文章都是针对高岑二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其中王金萍的《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的总结比较详细全面。首先,文章选材和立意方面,两人都有悲凉、雄壮的特点,都描写边塞战事情景。但岑诗内容不及高诗广阔,思想不如高诗深刻,显得单一,缺乏高诗广阔视角和关怀黎民的情怀。其次,在诗歌的体式方面,两人都擅长七言古诗,古体、近体皆精,律诗、绝句也很出色。但是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乏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一致,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再次,在语言风格上,二人的诗都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但在语句的锤炼上,岑参的诗歌还是更下工夫。最后在表现手法上,高诗诗歌的注意力不在自然景观而在于人,作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比兴手法不多见;岑诗多描绘边地奇景,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事抒情。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岑参的边塞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填补学术空白,为边塞诗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从历代宣誓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边塞诗中的体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马立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9)

[5]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8(4)

[6]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理论界2008(12)

[7]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安徽文学2008(12)

[8]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语文建设2010(9)

[9]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的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

[11]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语文学刊2010(2)

[12]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新疆地方志2007(4)

[13]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长城2009(1)

[14]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西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外语文2010(21)

[15]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21)

[16]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7]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作家2008(24)

作者简介:王晔(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古代文学专业。

篇5:王维边塞军旅诗《陇西行》赏析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参考资料:

篇6:边塞诗赏析

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1、知人论世

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

(3)诗歌分析

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首先,诗人用十四字一气呵成,不但节奏明快,而且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我们从这里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国的复杂感情。

接着写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面对如此情况,也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运用了祈使句和设问句,其中的“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其实,这是诗人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2、情感基础

在诗词鉴赏者,情感基础往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来获得。审美意象,也许就是一个词语,或者就是一个短语,甚至也可以是一句诗。以此,鉴赏这类边塞行役诗词,在注重明确的.边塞征战的题材下,抓住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感受不同诗歌各自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王翰的《凉州词》。全诗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诗歌首先描写了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通过以上简析,这首诗歌的情感基础就是乐观与豪迈,积极与奋进的唐代精神。

3、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多样的,但就一首诗歌来说,其方法就是那么几种,这主要取决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这就需要鉴赏者去把握。如,杜甫的《前出塞》诗人就用了前后对比,先扬后抑的手法。诗歌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要做到“智”和“勇”结合。前四句总结战斗经验,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的本旨。前后对比,先扬后抑,表现了诗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的思想观点。

篇7:边塞诗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

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

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西三大都护府,唐诗所见边城多在三边。

2.政治体制

a)节度使入朝天子制 b)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c)科举选士与军谋将才

如:《别董大》高适、《塞下曲》李白 《塞下曲》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银碛山西馆》岑参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岑参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3.诗歌渊源:

《诗经》《史记》、汉乐府、鲍照边塞诗,但缺少英雄气概和理想精神。盛唐既继承建安梗慨多气,又吸取六朝善写离愁别恨,形成悲壮高昂的基调和雄浑开阔的意境。

二.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题材:戍边生活、边地景物、民族风情。地域:东到辽阳、幽州、榆关;北到阴山、燕然;西到玉门关、天山等。形式:多五绝七绝、乐府歌行。意象:边城古堡、西风烈马、黄云狂沙、雁阵风雪、长河大漠、枯蓬白草。风格:豪迈刚健、雄浑激昂。

高适豪壮悲凉,岑参奔放奇丽,王昌龄慷慨含蓄。手法:想象丰富,笔风浪漫。

第二节高適

盛唐最年轻的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一.生平与性格: 字达夫,天宝八载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年入陇右哥舒翰幕。肃宗时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等,代宗时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64岁卒,赠礼部尚书,谥忠。

性格落拓,不拘小节,《旧唐书》:“少落魄,不治生事”、“家贫,客梁宋,以求丐自济”,“隐迹博徒”、“混迹渔樵”;功名心极强。《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公门,屈指取公卿。

二.高适边塞诗的特色:

《河岳英灵集》:“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唐才子传》:“以气质自高,多雄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多传播吟玩。”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上听吹笛》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小结

高诗以写实为主,雄浑质朴刚健,杜甫评:“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第三节岑参

盛唐边塞诗人群中最有个性的诗人,创作中国最早的西部边塞诗。一.生平与理想:

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兵曹参军,八年赴安西高仙芝幕,十三年再赴北庭封常清幕。肃宗时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大历二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53岁卒于成都客舍。

岑参故去30年,杜甫编《岑嘉州集》10卷。今所见为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二.岑参边塞诗的特质:

杜甫:“岑参兄弟皆好奇。” 殷璠:“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沈德潜:“岑诗能作奇语。”

《唐才子传》:“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鼎足三杰作”:《走马川》《轮台歌》《白雪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旁注1: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又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驻轮台(轮台县),岑参为节度判官。西征播仙(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左末河,即车尔成河),即走马川,是征播仙必经之地。行,古诗一种体裁。旁注2: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新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②轮台:唐属北庭都护府之庭州,置有静塞军。③金山:阿尔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此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战争已发生。④五花、连钱:斑驳毛色。一说五花连钱指名贵马。开天间最讲究马之装饰,常将马鬣剪成花瓣形,剪三瓣者称三花马,五瓣者称五花马。又《唐朝名画录》:“开元后,四海清平,外国名马重译累至。……自后内厩有飞黄、照夜、浮云、五花之乘。”连钱为“连钱骢”简称。郭璞注《尔雅》:“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之连钱骢。”旋:立即。⑤虏骑:敌军。慑:恐惧。⑥车师:安西都护府治所,今吐鲁番县。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旁注3:

紧扣边地景物写环境艰险,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不多见。《首丘轮台》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禅。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寒。《逢入京使》(13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四.岑参边塞诗的艺术:

艺术个性鲜明:

语:“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住:“暖屋秀帘红地炉” 食:“深炙梨牛烹野驼”

乐:“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舞:莲花舞、胡旋舞等。

郑振铎评: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有异国情调的诗人„„以秀挺的笔调,介绍整个西陲、热海给我们,唐人咏边塞诗颇多,类皆捕风捉影,他却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

2.增强边塞诗的抒情性:

多侧面描述使其诗富有民俗韵味,那诚挚友谊、豪侠气质、狂热情绪,使抒情更为浓郁强烈。

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都反映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胡应麟:“高岑以悲壮为宗。” 不同:

高诗悠扬婉转,抒情奔放激昂;岑诗急速高亢,笔法奇丽多彩。

高诗以写实为主,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岑诗想象奇妙,富有浪漫气息。高诗以现实深度见长,岑诗以题材广阔略胜。

第四节盛唐其他边塞诗人

一群具有阳刚气质的豪侠型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热衷功名富贵,动辄自许公侯卿相,非常自信自负;诗歌具有豪爽俊丽、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清刚劲健之美。

一.王之涣:

字季凌,晋阳人,后徙山西新绛。少有侠气,“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开元中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存诗6首。《登鹳雀楼》《凉州词》

二.王翰:

字子羽,晋阳人。景云元年进士,直言极谏科,昌乐尉、秘书省正字、驾部员外郎,出汝州长史,仙州别驾,因生活放荡,贬道州司马。凉州词其一(39)

三.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世称王江宁、王龙标。《王昌龄集》《诗格》二卷。1.王氏边塞诗的新变:

王昌龄善以绝句表现边塞生活和征人内心世界,更长于刻画征戍者的复杂心理。《从军行其四》(50)《送魏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醉别江楼桔柚香,孤城遥望玉门关。江风引雨入船凉。黄沙百战穿金甲,忆君遥在潇湘上,不破楼兰终不还。愁听清猿梦里长。从军行其五(50)

《采莲曲二首》其二

《出塞》(52)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

奉帚平明金殿开,寒雨连江夜入吴,暂将团扇共徘徊。平明送客楚山孤。

玉颜不及寒鸦色,洛阳亲友如相问,犹带昭阳日影来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李颀:

郡望赵郡,家住颖阳。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新乡县尉。久不得调,漫游南北,到过幽燕、河陇,后隐居学佛道。

《古从军行》(47)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48)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上一篇:不容错过的水果店创业计划书下一篇:心理健康部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