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作文

2024-04-28

边塞诗鉴赏作文(精选6篇)

篇1:边塞诗鉴赏作文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巩固练习:

1.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4.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5.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

第一句是(俯视)远望,第二句是近看(仰视),采用比喻修辞,描绘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寂寞的气氛。(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6.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借代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篇2:边塞诗鉴赏作文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学习目标:

1.杨炯《从军行》,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2.高适《燕歌行》,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重点掌握其炼句的技艺。

4.理解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预习单

一、【温故知新】背诵学过的边塞诗。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从军行(选一)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选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初读感知】对照注解,疏通句意,初读《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三首边塞诗。活动单 学习过程:

活动一:鉴赏杨炯《从军行》

(一)诵读《从军行》

(二)诗歌鉴赏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3.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抒怀))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4.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活动二:鉴赏高适《燕歌行》

(一)朗诵

(二)理解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_____;第二段八句写_____;第三段八句写____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_。

(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1.出师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3.被围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4.苦斗(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活动三:赏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苍茫壮阔

“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强劲与狂暴。“乱”字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 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2.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3.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天气的恶劣,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4.出征行军部分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夸张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检测单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6分)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⑴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⑵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天津卷)(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高考边塞诗鉴赏导学单(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考点阐述】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知识梳理】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2.边塞诗的特征。从内容看: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边塞风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创作风格: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方法点拨】

边寒诗的鉴赏应往意以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1)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

(2)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参考答案】

(1)“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的词更耐人寻味。(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2.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象,“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讲的误区有:(1)由于对社会时代背景不十分熟悉,造成对主题理解的偏差。(2)对题干上的“艺术表现特点”认识不清,造成做题缺少针对性。(3)混淆诗歌的艺术风格,出现张冠李戴现象.(4)不能有效地组织语句进行答题。【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日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作“悲伤语读”,另一说作“谐谑语读”。你赞成哪一种?请阐述具体理由。答:

(2)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情调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

(2)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诗的前四句,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试作简要分析。答:

(2)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

篇3:《边塞诗鉴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 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 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 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二.明确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燕歌行》, 大家在听的同时要注意在书上标出诗歌中与战争有关的景、物、人。 (学生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熟练, 不过“校尉” (xiào wèi) 他读成了jiào wèi。

师:听得很仔细。大家还能举出“校”读“xiào”的例子吗?

生 (七嘴八舌) :上校、少校、学校、校长……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整理一下刚才的问题, 等一下我们进行交流。 (生思考整理)

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

生:我找的是景, 有瀚海、萧条的山川、深秋大漠、边塞衰草、孤城、落日。

师:找的很准确, 哪位同学再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是“物”, 有烟尘、金、鼓、旌旆、羽书、铁衣、刁斗、白刃、沙场。

生:我不同意, “铁衣”不应是物。

师:“铁衣”是金属铠甲, 为何不属于物呢?

生:在这一句中“铁衣”是主语, 它应是“远戍辛勤久”动作得发出者, 如果指铠甲, 又怎么能戍边呢?可见在这里用“铁衣”代之将士们, 只有他们才能长期镇守边关。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表示同意) 那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借代这种手法?

生:还有“烟尘”, 用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生:“玉筯”本指用玉制的筷子, 这里的玉筯实际上是指思妇。就是说, 用“玉筯”比喻思妇的眼泪, 又用眼泪代指思妇。

师:同学们分析很到位。可见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含义很有帮助。那么有哪些“人”呢?哪位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有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美人、少妇、征人。

师:除了在《燕歌行》中出现的这些景、物、人外, 其他边塞诗中还有哪些常见意象呢? (PPT出示李益《从军北征》)

师:请同学齐读诗歌, 找出诗歌中提到的意象。

生:有天山、雪、风、横笛、碛里、征人、月。

师:哪位同学有补充? (师提示) 既然有笛子, 就一定要有……

生:音乐。还有《行路难》。

师:许多古代诗歌都是可以用来演唱的, “行路难”是古乐府歌名, 许多诗人都曾以它为题写过诗。

生: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师:对诗歌记得很牢呀。大家还记得以此为题的诗歌多用来表达那些情感?

生 (七嘴八舌) :世路艰难, 离别悲伤, 不能建功立业……

师:不错, 征夫们长期在外戍边, 归家无期, 看不到希望, 吹奏这首曲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不但高兴了可以唱歌, 忧伤时音乐也可以疗伤。这就提示我们, 读边塞诗也要注意通过其中的音乐描写来体悟人物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PPT出示意象, 包括景、物、人以及常见地名)

三.体悟边塞诗中复杂的情感

师:在《燕歌行》中, 高适从朝廷写到边土, 从士卒写到将帅, 从“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到“死节从来岂顾勋”, 整体风格雄浑豪壮, 风骨凛然, 被称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确实是实至名归。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分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我分析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写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 将帅却安居营帐, 流连声色。运用对比的手法, 讽刺了将领们不爱护士兵, 不关心战事。

师:是不是所有的将领都不顾战士死活, 只顾自己享乐呢?

生 (齐答) :不是。

师:从诗歌哪句看出来?

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句写道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 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确实是这样, 李广体恤下属, 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是位名副其实的好将军。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中作者对士兵是何种情感呢?

生:充满同情, 他们没有一个李广一样的好上司。

师:这句虽无任何议论, 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却表露无遗。作者的同情对象是不是仅限于士兵呢?

生:还有思妇。“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都是写思妇思念征人, 作者也很同情她们。

师:杜甫《兵车行》里说:“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这样看来, 只要有战争, 不论男女, 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哪位同学再来交流?

生:“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 孤城落日, 士兵努力作战, 人数逐渐减少, 但却不能冲出包围。用边塞阴惨的景色, 烘托出战事的惨烈, 战士们伤亡惨重。作者对战士们充满了同情。

师:对拼死作战的英雄们只有同情吗?

生:还有赞美。虽然敌人凶猛, 但战士们英勇作战到最后一刻。

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战士们的赞美?

生:“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 视死如归, 难道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赞美了将士们不顾私利, 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

师:“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些将领眼中只有官爵, 而真正保家卫国的却是最底层的士兵。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对战士赞美, 对思妇同情, 对将领批判, 都是因为有战争, 作者对战争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师:那么谁又是战争的发动者呢?

生 (齐答) :统治者。

师:有人说:“战争是统治者之间的游戏。”而老百姓永远是这场游戏中的炮灰!

师:这样看来《燕歌行》中的情感真是复杂, 有对士兵的, 对思妇的, 对将领的, 对统治者的, 还有对战争本身的。不过这还不能涵盖所有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学过王维的《使至塞上》, 哪两句非常有名呢?

生: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生:对边塞雄奇景色的赞美。

师:很准确。杨炯《从军行》中哪两句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呢?

生:“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作者想建功立业。

师:下面我们结合一首诗歌, 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PPT出示严武的《军城早秋》)

三.探讨情感的形成原因

师:讨论到这里, 我们可以体会到边塞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颂扬士兵浴血奋战, 又对战士苦战无限同情;既厌恶战争, 又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生:我觉得和时代有关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疆域扩大, 军事力量强盛, 战事频繁, 这样在战场上立功机会多, 所以很有吸引力。但战争又很残酷, 所以才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师:你的历史知识不错呀。

生:我们历史正学与此有关的知识呢。

师:事物确实是普遍联系的呀。哪位还有补充?

生:和作家的经历有关系。很多诗人, 如高适, 也到过边塞, 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 所以对那里的生活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描摹。

师:可见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其实唐代的边塞诗是风格不一的。请大家比较以下两首诗歌, 看它们的风格有何不同? (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晚唐陈陶的《陇西行》)

生:第一首意境壮阔, 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第二首就有一种悲凉之感。

师:从哪里看出悲凉来的?

生:“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这两句写战士都战死了, 全军覆没。

师:为何会有此不同呢?

生:从安史之乱后, 唐王朝开始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国力衰微, 频吃败仗, 自然也就没了自信满满的盛唐气象。

师:边塞诗不仅在中晚唐风格大变, 到了宋代, 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陆游《书愤》的颔联抒发了作者何种情怀? (PPT出示陆游《书愤》)

生 (齐答) :报国无门的忧愤。

师:为何会有此之愤呢?

生:南宋半壁江山沦落, 统治者不思收复山河, 诗人热爱祖国, 所以才会有这种感情。

师:确实是这样。诗人们虽洋溢着爱国热情, 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归家无望的哀痛。就像辛弃疾感叹:“把吴钩看了, 阑干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四.明确诗歌中多样的艺术手法

师:文学作品中只有真挚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 它还需要恰当的艺术手法来为其增姿添彩。请同学们找一找《燕歌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生:对比。

生:借景抒情。

生:用典。

生:对偶。

生:反问, 借代。

师:边塞诗歌或慷慨高歌, 令人热血沸腾;或低回浅唱, 让人愁肠寸断。我们只有对诗歌的字句细细体会, 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诗歌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五.小结:

师:“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挂长城”, 这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深蓝夜幕之下, 一轮圆月高悬, 不知何人正站在长城下抬头仰望。可以是他, 建功立业, 深受皇恩的霍去病;可以是他, 虽戎马一生, 但却从未封侯的李广;还可以是他们, 思乡不得归的普通士兵……“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轮明月亘古不变, 光照古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它照耀边塞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 因为边塞更需要它来诉说这撩乱之愁。就让我们齐读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

篇4:古诗词鉴赏—边塞诗

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

刁斗方严夜,羔裘欲御冬。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

(1)这首诗从总体上看,对比的手法特别突出,请作简要赏析。

(2)请赏析颔联中的“细”“寒”二字。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该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2)简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3. 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漠北词

谢 榛

石头敲火炙黄羊,胡女低歌劝酪浆。

醉杀群胡不知夜,鹞儿岭下月如霜。

(1)诗中胡儿的狂欢是怎样表现的?

(2)诗的最后一句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答题。

塞下曲

李 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边 思

李 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1)两首诗都写到戍边战士的装束,他们的装束有共同点吗?写装束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两首诗分别表达怎样的感情?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塞作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事,什么景?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诗的颈联哪两个词用得好?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 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 行人不信是边头。

(1)诗的第三句有两个词用得好,请指出并赏析。

篇5:边塞诗鉴赏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篇6:边塞诗鉴赏讲解

编写:张翠娥

郭艳辉

审核:刘孝国

2013-11-23 2011级语文专题复习之边塞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3.归纳特征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二、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分析举例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

一、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问题

二、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四、当堂演练:

(一)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1、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2、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唐军的什么气势。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什么表现手法(隐含在哪两个字中)流露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文山中学2011级语文学案

编写:张翠娥

郭艳辉

审核:刘孝国

2013-11-23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三)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3.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4.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

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四)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2.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

答: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边塞景象。既有雄阔背景,又有典型的意象。秋来的萧瑟,塞上的荒僻,烘托了早闭的孤城,描画十分生动。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战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由生活细节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

文山中学2011级语文学案

编写:张翠娥

郭艳辉

审核:刘孝国

2013-11-23

C.“将军白发征夫泪”好像特写镜头,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反映出孤城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扣人心弦。

D.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它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而不消沉,意境开阔雄浑,词风和“苏辛”相似。

(五)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3.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六)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

[僻字解析]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上一篇:管理年第一阶段小结[医院]下一篇:送您一枝康乃馨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