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阅读素养

2024-05-02

培养大学生阅读素养(通用8篇)

篇1:培养大学生阅读素养

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途径

旺苍县实验小学熊英

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人生奠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体现在每个教育行为中,落实到每堂课堂教学中,那么在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以此实现人的发展呢?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途径。

一、课前预习,实现自主阅读

预习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让学生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们的预习做到有的放矢,经过反复探寻,我帮学生总结出了“扫”“读”“思”“品”“疑”“查”的六字预习法。其具体步骤与方法是:(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扫清文字障碍,并记录那些不能独立解决的字词;(2)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再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叙述中知道些什么;(4)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认真品读看能从中体会到什么;(5)再读课文看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并结合课后思考题提出问题;

(6)利用图书或网络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比如作者简介、内容介绍、原著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领悟情感。

预习做好了,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胸有成竹地与同伴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独道的见解。实践证明抓好了课前预习环节,能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并在反复的运用中培养学习能力。

二、课中引领,渗透学法指导

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自主阅读,为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机智合理地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了不少的便利。课堂上结合学生预习提出德问题,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很好地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痛是渗透学法指导,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的学习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学习《冬阳 · 童年· 骆驼队》在进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一教学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师生合作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③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出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接下来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掌握了“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这样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几堂课就能解决的,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树立“重点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思想,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相应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

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由读会到会读。

三、课后拓展,培养阅读习惯

仅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文化修养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阅读,还要将阅读活动延伸到课外。

1、依赖教材精心选择读物

根据课文内容寻找其他作家的相关内容的作品,根据教材节选,要求学生阅读其原著这样几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比如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向学生推荐他的《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童真童趣为主题的一组教材时可鼓励学生阅读或是背诵一些描写童年生活的古今诗文。除了依傍教材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外,还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向相应的年级的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指导地段学生读些童话、儿歌、寓言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些古诗词、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等;要求高段学生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等。还可鼓励学生订阅少儿书刊,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各自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向学生推荐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源就比较广泛了。

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墨好习惯。阅读自己的书时,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勾”、“画”、“圈”、“点”,旁批注引写体会等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一般

地读书笔记包括摘抄和赏析两个部分。抄写那些自己喜欢的词句,用的精当描写精彩的词句段落,成语、格言警句更要注意收集。赏析就是:解析作品结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获得的启示或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或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记载下来。

3、交流成果,促进兴趣的持久

没有兴趣的阅读是枯燥乏味的,对于学生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就成了他们的负担了,可是小学生心里兴趣容易产生却缺乏持久性。为了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能长久地保持下去,组织学生做定期或不定期的阅读成果交流活动是一个好办法。比如举行专题课外读物诗文朗诵会——歌颂母爱诗文朗读比赛;童话剧表演赛;故事会——看谁的故事讲得精彩;词语接龙——看谁接得有快友妙;美词妙语展示栏——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好词句或是对那些好词句的续写、扩写、防写记载在纸条上,并把它贴在教室里的展示栏中;推荐一本好书。除了这些活动还可以给时间让孩子们交换读书笔记互相学习观摩。在这些比试互动活动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久盛不衰,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通过今天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逐步树立终身阅读的理念,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生活,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篇2:培养大学生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 H 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152-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只有阅读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所以阅读是人类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是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这就是所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那么如何开展绿色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简单地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

一、培养阅读兴趣,首先从词句训练开始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既增加了文章理解与认知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口、眼、耳、脑等身体器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内心情感的丰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朗读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和语言实践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感知以趣,趣知以读,读之以思”,呈现思维上的递进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要特别注意平仄、押韵。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特别是绝句,寥寥数字就表现了很美的意境。因此读之前一定要学生理解诗意,才能读出诗中的韵味。例如《春晓》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结合插图模仿,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真实感,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指导得法,学生的运用得当,能让学生切实打好阅读基本功,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例如:第一个层次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边读边想,圈画生字,标记疑问处,阅读的目的要求明确了,学生便在读的过程中仔细认字,积极思考。第二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先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诵读、轻声读、默读、赛读等进行充分的读书,自主的思考。讨论问题时,在关键地方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让学生把教师想讲的话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明”的能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个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寄情于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策略进行阅读,如《望庐山瀑布》等,可用“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包公审驴》等可用“读时按自己的想象加动作”的方法,学生都喜欢这样的阅读,读得有滋有味,配以动作表演时,也有板有眼。因此,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快快乐乐的学语文。第四层次的读,是指导个性化的阅读。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读、说说、评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

三、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化积淀

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句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培养人类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靠感情对感情激发,靠智慧对智慧启迪,然而这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因此,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定时定量的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要求。我们从课文涉及的作品出发,结合当代文坛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推荐书目:一是把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作品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作品作为重点推荐对象,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从当代文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中推荐,这样可以接近生活。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每年一度的高考优秀作品。把这两方面选出来的作品编成书目印发给学生,学生读起书来就不会盲目被动。第三,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借阅一些报纸杂志,容量适中,内容丰富,又与教材保持同步,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在阅览课上或业余时间选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假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四、在阅读中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提升创新品质

想象是人脑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许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切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科书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特点,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篇3: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方面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一切问题的思考,一切创造性的灵感,尽产生于自主阅读之中。同样一本《红楼梦》,经济学家看到的是清朝末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史学家看到的是浩荡的大清国由盛而衰的发展史;社会学家看到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网络及人际关系;文学家看到的则是宝黛之间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众多的体验和感受,均源于学生的自主阅读。

鉴于以上理念,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自主阅读的教学方式,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阅读素养显著提高,收效颇大。提到自主阅读,师生首先应达成共识:阅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背几首古诗,看几本名著等对文科书的阅读,还包括阅读理科书——如阅读数学规律、化学反应过程、物理定律等;其次,读自己爱看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必在每篇阅读后回答问题,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另找一本。阅读实践中,由于选择“我需要的”“我感兴趣”的文章来读,久而久之,学生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地,随着阅读领域的拓宽,阅读量的积累增加,学生的阅读素养也自然得到提高。

当然,采取“自主阅读”并非不要必要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同时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阅读空间,指导阅读与自主阅读同步进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

一、突破书本知识框架,提倡扩展阅读

这是指导学生由课内阅读扩展到课外阅读的必经之路。书本知识仅仅是一个范例,是学习同类文章的一个典型,它不是最终的目的。借助课本知识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扩展出去。例如,在执教《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可事先做安排,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云与天气的谚语,这一作业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他们也有高涨的收集热情,一个周末学生就收集了二十余条谚语。到正式讲授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刻、透彻,无形中又增长了新的知识,开阔了阅读视野。

二、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积极性

语文是个万花筒,数学、地理、历史等各类知识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教师可首先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为教给学生写景作文的写法,带他们到本市现河公园游览一番,学生笔下的文章便写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在讲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实践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们到街头寻找门头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学生收获颇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笔者还启发学生多留心周围的生活,不光关注身边的人、事,还有植物、动物,即使是一株草、一棵树也有生命,每一类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每节课的开始笔者还设置了“三分钟演讲”栏目,让学生自由畅谈读书的看法,自由评价某种社会现象,如此这般,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倡讨论阅读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没有固定答案可以找寻,同一件事情学生可存在多种理解,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讨论。例如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时,从主人公“我”的身上可以体会到,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把它分解开来,把大困难转化为小困难,并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最终会战胜最大的困难;从杰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真挚的友谊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父亲的身上我们则会认识到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是语文的独特性,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讨论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学生在讨论中更能得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当然,新课改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讨论,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讨论是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是需要讨论的时候才去讨论,而并非为了课堂表面的喧哗热闹。

篇4:培养大学生阅读素养

一、以课文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怎样才能把孩子的目光从电视、网络甚至各种游戏中拉回到书本上来?使其不安分的心灵如何走向平静?思考再三,觉得还是依托于课本,尽量把平淡的课文变得生动,把单一的信息变得丰富,再加上老师个人的知识修养、手段的灵活多样,尝试着去做,一定会收到效果。

1.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这样,有必要介绍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她)的代表作品,为学生日后的大量阅读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跳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我在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几个代表作品后,为学生提供了《鲨鱼》和《世间最美丽的坟墓》这两篇文章,学生对同题作品以及托尔斯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课本中,有些文章是节选或者是改写作品,如《燕子》一课,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便把《海燕》原文呈现给学生并助其阅读。《赤壁之战》《景阳冈》《猴王出世》虽是节选作品,但是由于是来自长篇小说,原文呈现有困难,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在之后的日子里,许多学生便把书带到了学校阅读。

3.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是赞美名山大川的。在学习文章时,我与学生共同交流此处风物的有关资料和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在学习《桂林山水》和《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课文后,把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和《回延安》这两首诗全文推荐给学生,并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兴趣较浓,甚至有些孩子情不自禁地动起笔来,开始写诗了。

二、开辟课外阅读,努力使阅读成为一种学习定势

学生有了初步的兴趣,就说明他们已有了一种精神需求,有了丰富自己的愿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自主: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們不要大包大揽为孩子选择书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成人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选择的精神大餐,却索然无味,那么,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因而,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2.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3.阅读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比围着老师转有效多了,孩子们往往有新的发现而兴高采烈地去读。

4.自主呈现阅读体验。读一篇文章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领悟去代替孩子们的自身感受。

让学生享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从而有所感悟,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为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且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等要求。关于这一点,鸿篇巨著自然影响巨大,但对于学生,那些短小的名篇佳作,更宜为他们把握学习,更易于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几年来,我把通过自身阅读所积累的适于学生品析的文章,定期推荐给学生,每四周进行一次交流。采用多种形式,或共同研讨,或写成读书笔记,或辩论,或演讲。学生阅读收获巨大,语言水平提高了,认识能力也较以前深刻得多,言谈中明显增加了文化的含量。教师是否爱读书?能否身体力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习惯养成。如果教师都没有阅读的良好习惯,那么可想他们的学生更不可能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

另外,可开设美文欣赏课。如同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一样,不妨四周开设一节美文欣赏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跳出日常授课的规范,自由发挥,彰显个性。不过,选文一定要慎重,可一篇,也可同题一组,但必须是同段教师共同认可的人文性很强的文章。

学生的读书面应更宽泛一些,语文教师容易更多地关注文学性的阅读,而冷落了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这样的培养也容易走向一种极湍。需调整战略,尽量让学生“杂读”,从而进行更为广泛的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河南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Z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其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中,排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运用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问题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功用,并使之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有所作为呢?

一、发挥文本的导向功能

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说,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高速重演”,一定要强化阅读教学为培养写作能力服务的意识。但文本只有导向功能,没有规定功能,只能指出一条路来。作为阅读教学,应用问题是不能包的,只能帮助学生“布好云彩”,至于什么时候落雨是阅读教学无法解决的。不是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写出几篇文章来。它只能提供发展的方向、应用的渠道空间,或者提供运用的案例模式作为示范,如此而已。不是说要画个葫芦了马上开个瓢,这是不科学的。

课文的教学,关键要看文本在学习读写方面能否给学生当“样子”,即文本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哪些条件、打下什么基础;写作能借力于文本中哪些典型性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知识和技巧。

二、实现读写一体化

阅读课需要强化“为写而读”的理念,但在处理“读”与“写”问题上,我们要谨防“以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极端做法。“为写而读”不是用“写”取代“读”,而是为“写”来选择“读”、改造“读”,本质还是“读写结合”。“读”与“写”相辅相成,实在不能分出个高低贵贱。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机械盲目、为写而写,写者最终只会江郎才尽;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巩固运用的实践,读者最终也只能纸上谈兵。

“读”与“写”没法分清楚,任何解读都是表达,所谓解词,就是寻找熟悉的意思来解释不熟悉的意思,分不清是解读还是表达,读和表达是融为一体的,是分不开的。阅读就是用已有的经验与文本对话,这本身既是阅读行为,也是表达行为。不能说纯阅读就没有表达,除非死读书。死读书,读的是别人的书,抄的是老师给的词解,背的是老师给的中心思想……这是失掉自我的阅读,学生始终是被阅读、被表达的工具,而不是主体。

阅读教学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向前走一步――研究怎么写。关注怎么写,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奥秘,掌握表达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并轨

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小学生无论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思维能力都不具备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而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体当然是课内,经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指点门径。

低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写字;中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理解;高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表达。

阅读力包括:理解的核心、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找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联系生活经验谈感受的能力、自己搜集背景知识读懂文意的能力。

我们不否定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大量阅读肯定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我们反对的是以自主阅读之名而心安理得地放弃语文课的责任,放弃学生的工作,放弃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阅读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学生必须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合理开发语文技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术业有专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获。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篇6:培养大学生阅读素养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英语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对于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跨国文化意识等人文精神较少涉及,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水平提高了,但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目前使用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词汇量大,信息获取量多,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素质要求比较高,而小学阶段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单词遗忘得快,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差,在没有外部语言环境下要将一门外语学扎实,必须依赖除上课、教材外的大量信息输入,一定量的课外语言信息资源的补充就有了必要性与现实性了。随着英语重要性的逐渐被广大家长、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学生手中的英语读物和音像资料除了课本之外也正在逐渐增多,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紧张,对这些读物没有引起必要的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自主、合理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和耐心,据我发现,这些课外的学习材料大多并没有被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因此,基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大文科”环境建设的要求,我校英语教研组结合县“十一五”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果断地把“在英语阅读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教师通过科学的指导,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英语阅读教学有导读、掠读、检索读、细读等,但是对学习英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用讲如此多的技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1

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动画 和文章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等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科普知识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总之,推荐的材料要遵循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则,从易到难,逐步递增。切记不可心急,一次不能贪多。

2.推荐图书要把握时机和方式。

首先是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其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课后推荐相关的阅读内容,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推荐的方式有三点。首先是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给三四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小红帽》、《拇指姑娘》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看“安徒生童话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是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第三,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有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要想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就需要想方设法营造课外英语阅读的氛围,要与家长一起营造英语阅读重要性的舆论,同时要树立英语阅读的榜样。就其地位而言,教师的英语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带头阅读,才能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喜爱阅读,才能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教师把感情融入了朗读,才能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的阅读行为能够感染学生,同学的阅读爱好也是能相互感染。所以教师要先引导那些生而好的学生,使他们首先养成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来感染其他同学,从而逐步引导更多的学生喜爱英语阅读,加深英语阅读的氛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英语书香校园了。

三、传授自主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是课外阅读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主要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读记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升其创造能力。

四、落实阅读检查,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感受快乐、享受成功。

1、利用“故事会”,培养阅读兴趣。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经常结合口语秀比赛和课本剧比赛,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让学生把阅读的输入转化为说的形式输出。

2、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会的形式虽好,但毕竟不能天天开。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机会。我班每天的英语课都有5分钟是属于学生的,把“Every day English ”成为固定模式,每天两位同学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这不仅仅激发了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

3、举办“朗诵会”,扩大阅读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老

师的指导下,在英语课上适时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师生比,也可以是男女生对抗,总之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展览优秀读书笔记,享受成功喜悦。

5、取得家长共识,维护阅读兴趣。孩子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还需要精心的呵护,所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开学初,我专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开了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这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最简单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地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坚持这样做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篇7:培养大学生阅读素养

在国内的众多研究中,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的团队,对外语阅读素养的解读如下:

她们强调:外语教师不仅需要构建外语阅读素养的意识,还要探索培养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眼于从文本概念、音素意识、拼读能力、阅读流畅度、阅读策略、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入手,设计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和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对阅读品格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情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阅读素养包括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虽然iea和北师大研究团队对于阅读素养的定义各有侧重,但是在内涵上却有重叠之处,那就是:他们都秉承以阅读者为中心的阅读理念。阅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与文本展开互动,通过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分析与比较,建构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新认识,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

一、阅读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作为英语课程的目标,并把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细化、分级。其中关于阅读技能的教学目标被描述为“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阅读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知识碎片化和信息超载的今天,如果学生不具备反思和评价的阅读素养,就无法保证阅读对其知识、技能甚至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积极贡献。

从《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来看,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素养的考查,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以及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其重点是在于读者对于阅读活动的完成程度,重点强调读者是否能够顺利的领会阅读材料的意义并指导自己的活动。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考查。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其一,阅读教学观念落后,练习形式单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受传统语法教学影响,过多地重视语法、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有的老师甚至在不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仅仅勾划词组,对对答案,让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就算完成任务,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不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活动。

其二,以做练习代替复习,以搞题海战术迎战高考,代替阅读素养的培养。以复习资料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由一个题海战场转战另一个题海战场。高三英语教学首当其冲,高

一、高二的教学也难逃脱其影响。师生共同关注的是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目的技巧与策略,以及读后能否做对四选一的阅读理解题目。

其三,标准答案一统天下。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气氛看似非常活跃,但实质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浅层次理解。学生从什么角度读、得出什么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教师用自己的一连串预设问题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同学的不同的回答或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表现出茫然和置之不理,根本谈不上阅读品格的塑造。

三、阅读素养培养的途径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思辨活动。在阅读书面材料时,读者要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进而达到阅读素养的层级提升。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我们只有结合阅读理解的这三个层次设计阅读理解力培养的层级化策略,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层级提升。笔者认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以下三大方面展开: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

1.知识性阅读能力

这种阅读能力关注语言本身,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具体途径如下:其一,基本词汇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单词;能利用自然拼读规则认读单词;能借助词典、通过阅读教学或查阅工具书,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短语的常见含义及生僻意义。其二,基本语法知识:使学生明确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能通过意群(sense-group)、词块(chunk)正确地断句;了解词的分类,区分不同词性在句子中的功用和意义;了解英语基本句型的构成形式(尤其是五种基本句型),明确英语句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了解复合句的主要类型(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以及并列句)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句式表达具有不同的意义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能力。其三,基本文学知识:要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等基本的文学文体表达方式;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等。2.理解性阅读能力

理解性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分析能力:能识别阅读材料所包含的逻辑要素或构成成分,认识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在出现或发生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了解将各要素、各成分联结在一起的组织原理,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每项选择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以决定取舍和执行的次序,以及对前因后果进行线性分析的能力等。其二,分类能力:能对阅读材料中有关对象,依据不同的性质标准进行逻辑分类,弄清事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并列关系、类属关系、源流关系、本末关系等。其三,抽象概括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如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中心思想或写出内容提要等。其四,推理判断能力:能整合语言材料中的线索、逻辑、因果关系等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如结合上下文推断特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能根据阅读材料的立场、观点及论证,合乎逻辑地推断出某些结论或可能性,并排斥某些不可能的结果及可能性等。其五,复述转换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与原先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解释某一概念、问题、观点主张或交流内容,能举例说明或用自己的话语更通俗、更清晰、更简洁地表达。

3.探索性阅读能力

其一,评判性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提出令人信服的个人见解。该能力涉及到英语学习者的认知立场、情感心态、是非观念等,是多种心智、多种机制和多种能力的有机聚合,是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其二,创新迁移能力:能够超出原文给定的有限信息,从原文中引申出新颖的思想、观念,对原文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作品等,是学习者在个体知识、思维、人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造新颖性成果的能力。

总之,依照这种层级式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途径,学生的阅读素养会是立体发展的,而不是只关注某一个层面能力训练的单薄的不健康成长,学生能够通过完整的语言体验过程,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与文本展开互动,通过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分析与比较,建构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新认识,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申辩式思维能力,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

篇8:基于阅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基于文本, 感悟意境美

我们在读一首古诗时, 往往眼前会出现一个画面, 这就是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例如, 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 会想到这样一个鲜明生动的画面: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 庐山的香炉峰烟雾弥漫, 远远望去, 一道瀑布挂在那里。那奔腾不息的瀑布又高又长, 银光闪闪, 简直像天上落下的银河。诗中的“日照”“香炉”“瀑布”“飞流”等是作者看到的真实事物;“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等是作者观察庐山瀑布时的感受。想象到诗的意境, 学生就会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感受, 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赞美之情。

二、基于文本, 揭示思想美

像《搭石》一文中:“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作者短短的几十个字, 就把人们过搭石的情形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过搭石的踏踏声, 喻成了轻快而美妙的音乐;那荡漾的清水, 那有着美好心灵的人们, 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让师生在如画的意境中, 感受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倒影之美。紧接的是“秋凉来临摆搭石, 未摆搭石遭人谴, 搭石不稳人人管, 搭石跟前互谦让, 扶老携幼过搭石”。一幅幅平实的画卷, 让学生看后体会、领悟、交流。并结合文中老人摆搭石的动作, “无论……只要……, 直到……才……”想象这些词语所传递的生活画面及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 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互相尊敬及心中只有他人的心灵之美。

三、、基于文本, 领悟人性美

在教学《搭石》一文时, 让我感到最闪光的部分是在这节课的尾声。学生在读完这一自然段后提问:“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我问学生, 一块块搭石任人走, 任人踏, 无怨无悔地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它有什么寓意呀?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 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学生个个迅速进行默读, 不一会儿, 就有学生急忙站起来叫道:“老师, 我知道了。”然后就大声回答:“用它来体现摆搭石的人们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衬托出了平凡的乡亲们那种真与善的纯朴之美。”

“好!”

这尾声之所以使我感到是最闪光的部分, 是因为它起着画龙点睛、指明中心的作用, 更能说明平凡之中见伟大。几颗不起眼的石头, 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试点情况汇报下一篇:我愿做妈妈手中的拖把为题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