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2024-05-03

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精选10篇)

篇1: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了家长会。从下午四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多,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深深地感受着家长紧张、急切和担忧的心情。但家长们所关心的事情大多是成绩,所有的注意力也都只集中在成绩方面,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孩子的健康成长比一时的成绩更加重要,孩子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最近一直在研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书籍,也对于家校合作,共同做好孩子的综合培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道德素质,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在教育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减弱,甚至被抵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才能使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铺下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在想办法为孩子提供优越学习生活环境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生活和情感的教育、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教育,培养他们勤奋和独立的精神。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知识传递和习惯养成上一定会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在我所教授的许多学生中,孩子成功的背后,家长都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这既能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也能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生活能力或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中,往往单亲家庭较多。还有父母在外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比较多。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心,或受到爷爷奶奶过分溺爱,性格发生扭曲,想问题偏激。针对这样的学生要采取更加关切的方式去教育,否则适得其反。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先找他们谈心,回避他的错误,直到他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教师观点再加以纠正错误,他才可以改正。

曾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的父亲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孩子没有母亲,因此对孩子百般宠爱。孩子也养成许多坏习惯,不做作业,随便拿学生的东西,不爱劳动,还经常上课走神。在他爸爸谈话后才知,父亲对这一切都蒙在鼓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回来对孩子就是一顿毒打,其实这根本不解决问题。孩子回到学校后,时刻以憎恨的眼神凝视着我。后来,我把孩子的父亲叫到学校,一起耐心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让他回家做孩子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爷爷奶奶与学校的配合最终帮助孩子逐步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

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学校则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教育负责。学校与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的基础。家庭与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影响学生思想两个主要外因,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孩子全面的心智发展。

篇2: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王崇微

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寒假,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具体策略从意义化教学案例和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展开阐述。意义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从学习论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来说,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最为倡导的,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形成、思想的启蒙、道德的养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也是和学生精神上相遇的过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意义化策略的课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足够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种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这些课堂立足生命的终极意义,实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精神意义层面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学校教育给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就叫素质。那么剩下的东西究竟是指什么?()纵观本书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核心是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知识更为隐性,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是影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意义化策略重点阐明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

篇3: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我国的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古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了鲁迅,蔡元培等一大批教育大匠,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与应试教育相悖的素质教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教育的创举。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核心素养体系”出现在本文件中。“核心素养”理念,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研究中,特别强调能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互动与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在特定时段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核心素养推动着教育改革的浪潮,把学校教育推到了新的高度。

二、个案与现状分析

新时代的初中学生朝气蓬勃,以独生子女居多,当00后的标签出现在他们身上时,他们也表现出了时代的缺憾。请看以下个案。

小明(化名):男,聪明,自尊心强,有时又有自卑感。他对数学等理科较为喜欢,但是对文科深恶痛绝,经常被老师批评。在校时间在老师的督促下能够及时上交作业,但是回家作业却经常敷衍了事,经常在放学时没有交完作业就擅自回家去。

小涛(化名):男,平时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也很好。但是性格执拗,内心脆弱,难以接受批评。有一次因为在校运动会上参加自己不擅长的项目短跑,在临上场时突然倔强地表示不想参加了,并且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劝说。

小杨(化名):女,外向型性格,开朗乐观,大大咧咧,有个性,讲义气,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有一次因为网上QQ与低年级学生的口角,竟然采取威胁的方式恐吓小学生,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在其妈妈到校后,她还与妈妈发生较大声的争执。

上学对他们来说是父母的要求,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任务。小明为什么不喜欢文科,就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在同龄人中较为薄弱,特别是没有理解的记忆,让他痛苦万分。因为学习没有给他带来成就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基本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规划,更不要说科学精神了。其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每天的学习不过是机械的模仿和死记硬背,涉及实践创新的甚少。学生的课余时间充斥的是补课,学生们缺乏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环境和教育。

小杨的表现如此叛逆,与妈妈的争执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她的个性大大咧咧,善于交朋友,但是有时候冲动过激,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她内心里渴望被理解,却无法在正常途径获得关注,因而做出缺少责任感的事情。叛逆任性,甚至横行霸道的孩子内心都是有些小障碍,他们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身心俱疲,需要我们老师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小涛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并没有学会学习,也许他平时的学习多倾向于模仿和记忆。当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当出现他不擅长项目的时候,他只知道用躲避来维护自尊,甚至忘记了尊重他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成绩优秀的他不应该做一个读书的机器,而是应该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个案中的三位学生聪明可爱,如何帮助他们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呢?

三、疏导措施

1. 多一点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快,但两者发展并不同步,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理解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责任心。

小杨平时比较逆反,对老师家长都比较叛逆,做事比较冲动,没有责任感。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发生后,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她的爸妈平时工作比较忙,她放学回家父母都还没有下班,她就自己下点冰箱里的速冻食品当晚饭吃。她爸爸性格比较暴躁,对于女儿的有些不良行为,比如玩手机,与人争吵等,往往采取打骂的方式,更进一步激起了小杨的不满,她觉得父母对她不理解,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我了解情况之后,不急于找她谈话,而是理解她的立场,一个渴望得到关注和理解却没有得到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我有时候跟她聊聊我以前学生的故事,夸奖她独立的生活能力,并时常关心她的生活,天冷了关照她多加一件衣物,放学晚了有时给她一包饼干。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尚好,我经常询问她有没有遇到难题,遇到难题要及时问老师或同学。渐渐地,她对我也多了一份理解。当她穿着另类或者学习不努力的时候,我的批评建议她也都能够接受了。等她平静下来后,我找她谈了一下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她主动说起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她也强调了对方学生的问题。我表扬了她知错就改的行为,但是也提醒她对方是低年级学生。我从将心比心地的事例入手,明确她威胁行为的恶劣影响,但是对引起她过激行为的前因表示理解。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在这次事件中是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我坚持日常对她的理解和关心,她慢慢地和我亲近很多,有时候还帮我发发作业本,做事也比较有责任心了,有一次,班里的其他同学发生较为激烈的争执,她不但没有参与其中,反而劝阻了差点起冲突的双方。

2. 多一点指导,健全学生的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钻研,对无法熟练掌握的事物避之不及,他们骄傲又自卑,勇敢又懦弱。他们需要老师家长对于过程方法的指导,所以,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老师一定要多宽容,多包容,多给他们一些方法的指导。

小明重理轻文,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我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孝顺父母,是一个好孩子。但就是在学习上没有更好的方法,他自己也非常地着急,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为了帮助他,我先从他自信的科目入手。因为他在理科上还有较大的优势,我常常在课上提问他,并且及时表扬他。好几次理科测试,他的成绩都有所进步,慢慢地,他对理科的兴趣越来越大,作业也越来越认真。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找他聊聊文科的事情。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我还给他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他不是他的记忆里不好,而是人类的记忆都要符合遗忘规律。我与他分享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一些有趣的口诀,我个人的经验是早上和晚上适合背诵,并且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多读多背,这样也会提高自己的背诵能力。我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们教小明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比如英语可以在早上梳洗的时候听,营造英语口语环境,有效帮助记忆;语文需要先把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清楚,抓紧碎片时间朗读,然后晚上回家再背诵就轻松很多。我建议小明的妈妈买一些英语和语文的小读物和小故事给他课余时间看看,既可以丰富他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提高他对文科的兴趣,让他体会人类社会深厚的文化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小明的妈妈告诉我,虽然小明的成绩进步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他开始愿意学习文科,并且有时候会自己看看课外书,任课老师也有表扬他,他的信心有所增强,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3. 多一点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第三个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初中生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给与的照顾虽然很多,但是学校给与的关爱还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有些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表扬和关心远远比家长的更重要。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这是他们建立完整人格基础。我们老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让学生们学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能力和方法。

小涛是班里的好学生,平时的表现一贯听话乖巧。但是有一次因为不想参加自己薄弱的体育项目短跑,固执己见,甚至与体育老师闹起了脾气。我当时很是吃惊,因为担心他的情绪,我通过学生了解到,小涛爸妈从小对他严格要求,他也非常听话地慢慢成长为优秀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受到很多的表扬,他已经习惯于表扬,而缺少挫折。父母对他偶尔的不当行为进行严苛的惩罚,甚至有一次,小涛在参加比赛时,因为太过紧张没有发挥好,没有取得好成绩,父母就惩罚他一周不能看电视,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一定要比别人优秀,如果不优秀也不能让别人知道。所以,这次老师让他参加他不是很擅长的项目,他担心表现不好,受到父母的责怪,同学的耻笑,因此怎么也不愿意参加。我主动找他谈心,告诉他不想参加可以不参加,但是要提前告诉老师,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他见我不勉强他参加项目,态度就缓和了许多。我知道他喜欢足球,尤其崇拜球星梅西。我让他讲述梅西的故事,告诉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患过侏儒症的梅西也通过很大的努力,最终用高超的足球技艺征服世界。我鼓励他在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勤加练习,一定可以有所突破。一段时间之后,其他同学告诉我,小涛经常在练习短跑,争取要参加明年的校运会比赛。我相信小涛已经学会如何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变成自己的强项了。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趋势,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

篇4:利用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未来教育工作的“关键”点。而项目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得到充分发展”的理

念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一、项目学习理论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阐释

项目学习涵盖了信息获取和与人沟通的技能、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自我指导的技能等,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项目学习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科交叉,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的,所以更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精神品格。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项目学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在“做中学”的学习模式一方面更加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能力提升”。

二、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

项目学习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在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型发展的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众多

优势。

1.有利于推动学科三维目标的

实现。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过去的单一性课程目标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项目学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非常灵活地把三维目标贯通于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项目学习本身的情境式实践过程就是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取得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经验,同时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进经验,学生的21世纪技能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并在不断的交流协作中受他人的影响并影响其他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及价值观。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个性发展也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良好个性的养成是学生最终成人成才的重要指标,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学生的个性养成也是未来学生的核心素养

之一。

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真实情境的模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社会角色的思考中去,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这种个性的发挥还可以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指导,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

3.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交流沟通

能力和协作能力。

人类作为社会人而存在,交流与沟通将是未来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严格来讲是有人格缺陷的表现。通过项目学习的过程化操作,学生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交流与沟通的范围及渠道,巩固自己的交流和沟通技巧。项目学习的小组协作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教育不可推脱的责任。项目学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对当前的社会情境的模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社会现实的情境中体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5.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文明言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乐观开朗的性格。项目学习通过将个人角色置于小组环境和情境现实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提升自己人格修养的途径,实现培养自己良好品格的目标。

三、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操作

1.情境构建。

情境构建是项目学习的关键,也是项目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情境设计、情境模拟、情境达成、情境反馈等,可以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到学习者的状态,在情境中自觉地成为情境的一分子,通过完成情境中的任务达成学习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目标,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其终身发展和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创设情境——观察生活与

发展思维。

项目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真实环境进行小范围的现实模拟来让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来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开放思维的发展。

(2)角色扮演——交流沟通与

组织协作。

项目学习中的角色扮演环节是情境过程操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境表达——表达技能与

信息技术。

在项目学习中,情境表达的目的是扩大项目学习的效果,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项目学习的成果。而在情境表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包括各种宣传技能和宣传手段,对外表达的方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要求,而项目学习可以极大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每个学习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驾驭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框架问题。

(1)层次与结构——逻辑思维。

课程框架问题的核心特征就是层次性,分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类不同层次的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对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分析与解决——头脑风暴。

课程框架问题的解读与解答是项目学习的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在情境中即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需要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表面上是临时性的解决问题的反应,实质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的有经验背景的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学习的巩固和强化,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头脑风暴的能力。

(3)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是项目学习的背景,也是项目学习的依托。没有知识内容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项目,没有知识获得的项目结果是失败的项目结果。包罗万象的知识空间恰好是项目学习发展学生基础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径。

3.基础发展经验。

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经验,还需要大量的间接经验。项目学习通过发现问题——假设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理论,另一方面自己探索去论证理论,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良好的基础发展经验,让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质意义。

4.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养的最为重要的特质,而学生的

自主探究是项目学习的中心环节

之一。

5.总结优势与认识不足。

篇5:培养核心素养 引领学生成长

濮阳县二实小 张玉明

2016年6月28日、29日在我县电影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创新区域联盟(濮阳)年会暨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现场交流研讨会》,这是一场空前的盛会,它给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质量的更新版和升级版,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聚焦版”,其内容主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和世界接轨。原来,我们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一般能力的学习,所注重的素养也是低级素养,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在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对以往课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指向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的目标更明确,那就是为学生未来10年、20年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培养。提升教育质量,进行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有的人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没有进一步提升,没有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终生管用的能力和品格。有的人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还悟出了一些抽象的东西,并且从每一学科知识进一步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碰到其他具体问题,都可以去解决,这就是核心素养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的把学生终生管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炼出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核心素养的话,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培养,那我们下一代的思维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就不会存在应试教育所表现出的高分低能了。

我校自从2009年春季实行“自主体验教育”课改以来,所进行的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只不过没有鲜明的提出来。我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变革,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只要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只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的也不讲,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在学生迷茫困惑时给予点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接着,我校又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在一、二、三年级进行彬彬有礼方面的教育,四、五、六年级进行一日一孝方面的教育,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后来,我校又进行社团建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社团,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能力。如华罗庚研究院社团、趣味数学社团、爱心社团、我爱豫剧社团、高斯奥数社团、古澶戏剧社团、国旗班社团、花开的声音社团、野草社团、朝花夕拾文学社社团、童诗童谣社团、润苗朗诵社团、龙乡文化社团、蓓蕾书法社团、数学文化社团、太极拳社团、阳光英语社团、古澶诗韵社团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以开发和培养。

其实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课上可进行实践创新培养,体育课上可以进行身心健康训练,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美术课上可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品德课上可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不管哪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离开培养人的问题,那就是立德树人。如写字课上,让学生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说起写字,想起了解晓东的《中国蛙》中的两句歌词:“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呀,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是的,每一个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不正像我们民族灵魂的体现吗?所以每一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最终指向做人这方面来。

刘坚院长提出:小学教育主要指向做人,如果到大学再讲合作、讲信用,这将是中小学教育的缺失。罗星凯教授也提出:在小学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行,到高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大学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将来看自己的选择,不可颠倒。所以在中小学不要只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回归学生发展的本真,落实到立德树人上来。学生从小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好成绩自然会找上门来。

篇6: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科教师,自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研究和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一、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含: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设置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渐形成归纳总结、合理猜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说理和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要从建构知识框架、论据的充分性、表述的条理性入手。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架构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运算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从而依托数据探索事物的本质。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认识,统一思想。

虽然新课程改革早已落实到教学当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挨个谈话,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那段时间,基本上是逢会必讲课改、逢人必谈课改;紧接着,学校通过处室、年级、班级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并安排教师代表外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基本被廓清,大家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面对高一新生,首先要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数学组同仁合力编写了衔接教材和数学思想专题。比如:(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训练,为后续的集合、函数奠定扎实的基础。(2)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分组因式分解法、立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等。数学思想专题有: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数据处理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利用开学前两周时间处理好衔接教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要用成熟的数学思想、思维和具体的方法来驾驭知识。

3.注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试题的研究。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标给出了高考复习建议,逐渐由“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素养立意命题”。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有关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数学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挖掘教材,多开展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以定时训练为突破口,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例题、习题和课时作业。我们充分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课时作业,每天定时训练一节课,坚持不懈地训练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7: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成长,走向社会和融入世界必不可缺的共同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人文性、民族性、工具性的结合与体现。当然,这三方面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交叉的。语文学习一定要做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对于字和词我们要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准确、牢固,知道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下一步才有可能认真的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段,才有可能感受理解文章的精髓和主旨,如果你连字词都经常搞错,错别字满篇,怎么可能领略到文章的意境;我们不但要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还要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亲自实践,认真思考,进而才有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观点,闭门造车、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写作文都是不可取的,又怎么能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在课外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用听说读写,如户外的广告语、宣传标语;机关的文化建设、发展内涵等,都涉及到语文,可以说语文的功能无处不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当成堆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判断、适应这个世界,会正确的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满堂灌输对应的是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教师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学习效率一直难以提高。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改革当中,教师首先要转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让兴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例如在冰心的《纸船》一课教学时,我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为自己心目当中最重要的亲人折叠一只小小的纸船,并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上面,留待放学后回家送给想送的亲人。学生在动手折叠纸船的过程中极为用心,有的还在纸船的外面画上“心”的形状,大部分学生表示要将这只包含着感恩的纸船送给自己的母亲。然后我导入本课教学,我国著名诗人、现代作家冰心老人也曾经折叠过一只小小的纸船,她的纸船是送给谁的呢?她的纸船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非常高,课堂学习效果较之以前也大大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将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贯穿于整个初中教学当中,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既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养,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创新能力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鼓励他们进行个性表达,鼓励他们创新,允许他们犯错,并在改正错误当中进行反思,提高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童话的开放式结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童话进行续写,想象皇帝会不会坚持到游行结束?皇帝回宫后会对骗子、说真话的孩子如何处置呢?在续写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富有个性特征的、合情合理的结尾,续写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篇8: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1.基于语言发展规律的高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贯注重语言的工具性, 课程标准又突出了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语言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出发, “小积累大阅读”语文学科教学研究, 可以自然彰显语文教学的内涵, 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在课堂内外深化教学改革, 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2.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纬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有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任务圆满完成的过程当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提出的“大阅读”, 由课堂阅读教学, 扩展到学生的“全阅读”状态, 全方位、全时段、全程阅读。

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中, 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九大核心素养, 我们语文学科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思维品质。我们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于我们的“小积累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中。“小积累大阅读”概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积极意义何在呢?我们以为, 可以在自然积累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核心能力, 有机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即国家认同。

二、研究的定位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 我校确立了“小积累大阅读”学科研究项目, 低年段实施“词趣教学”特色实践, 中高年段开展“生趣课堂”“创艺作文”等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实践, 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把“小积累大阅读”融进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生活, 从而自然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学业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发展目标。

1.语文学科项目定位:学习并强化语言积累, 提高母语运用能力;渗透人文思想关怀, 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2.语文研究的基本思想:真实的语文、个性的语文、开放的语文、生趣的语文。 (1) 真实的语文。去伪存真, 回归文本、关注问题, 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2) 个性的语文。要根据学生兴趣特长、个性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语文基础等, 因势利导地开展差别化的语文教育,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3) 开放的语文。语文即习惯。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 更要在生活中积累。 (4) 生趣的语文。语文教学应以生为本, 以趣为先, 让学生快乐学语文、快乐用语文,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学生培养目标: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厚实的语言积累,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思维品质, 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自主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 过硬的语文素质, 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做到“三个一”:培育一个词库:让学生成为一本流动的词典;培养一种习惯:大阅读自觉;培植一身素养:优雅智慧的世界公民。

4.教师发展目标:功底扎实, 学识渊博;团结协作, 教有特色。教师“两个一”成长:成长为一支团队, 成长为一本课程。

5.学校发展目标:开发形成一套较完备的语文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三、研究实施途径与措施

1.课堂教学。 (1) 词趣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词语积累, 用词语组织课堂教学。词语组织常规, 每个阶段结束, 用能体现课堂常规的成语组织课堂, 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精神抖擞、目光炯炯……教师说一半, 学生说一半, 在这一问一答之间, 既调节了学生的课堂常规, 又潜移默化地积累了词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扩词、换词、仿词、一词开花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变式迁移中理解、积累进而灵活运用。

(2) 生趣教学。词语激趣课堂, 低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教学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 维持有意注意。在课堂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词语游戏、词语休息操。词语促进评价, 我们运用词语进行课堂评价, 着力促成评价的到位、精准, 与此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确保评价的有效和高效。

(3) 创艺作文。中高年段作文教学着力探究“创艺习作教学”, 并在教学中深入实践, 初步架构习作教学新模式, 促进学生的习作兴趣及能力提升。写作当作设计自己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在我们“创艺作文”的舞台上, 学生就是设计师、机械师、厨师、建筑师、画家等, 学生想成为怎样的设计师, 就把自己设计的想法运用到作文里。这样写作文, 学生不仅能把握主题, 而且更有兴趣更快乐。

2.课外活动细化。 (1) 词语派送。根据单元教学所需以及词语积累序列目标, 每周进行词语派送, 教师进行好词推荐, 收集在学生的《词海拾贝之派送集》中, 并定时定期进行诵读积累。 (2) 词语采撷。根据每阶段的词语积累序列, 由学生进行课外搜集整理, 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促进阅读。 (3) 在阅读生活中积累。在自主阅读的同时, 让学生发现文字中的亮点, 将好词搜集在《书海悦读》册中, 并在阅读交流活动中分享互学, 在诵读活动中诵读积累。 (4) 课前三分钟快乐诵词。我们利用语文课宝贵的上课开始三分钟, 进行读诗诵词, 在韵味十足的诵读中, 让学生沉醉于文字, 痴迷于语文课堂, 日积月累, 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丰厚。 (5) 成语操。将成语理解积累与广播操、健美操、课间操等完美结合。欢快的节奏, 美美的诵读, 矫健的身姿, 成语动起来了。 (6) 经典诵读。利用晨颂午诵等时段, 为学生精选中国文化经典著作, 让学生反复诵读, 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时, 积累大量语言材料, 为习作表达做好铺垫。

3.学习途径优化。 (1) 韵诵积累。分阶段诵读词语、古诗, 跟词语相关的儿歌等, 在诵读中积累, 在诵读中理解。 (2) 赛词会。对学生诵读的情况, 定期进行检测。检测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层层选拔, 班级比赛的优胜者参加每月一期的校级赛词会。评出词语积累实践活动中的优胜者。 (3) 词语小报。“词语妙妙屋”词汇小报, 向学生分主题输送大量的词汇, 并作为学生词汇活动展示平台之一, 宣传每期词汇王。 (4) 词语游戏。开展“词语接龙”“我来说 (演) 你来猜”等活动。 (5) 演词会。定期举行演词会, 将积累的词语以生动的形式再现。通过班级演词会、学校演词活动这样的生动有趣形象的形式, 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词语, 同时对这些词语的意义有了清晰地了解, 为学生的词语运用做好铺垫。 (6) 词语口袋书。让学生每天积累成语, 并用绘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最后将其整理成一本《词语口袋书》, 方便平时翻阅。 (7) 阅读与鉴赏。开展“读书摘记”“个性阅读创意”活动;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评比”活动;语文教师与学生同步阅读, 教师适时推荐美文, 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 建立起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与自然的联系, 并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得到培养和提升。在校本手册《书海悦读》中开辟《书海拾贝》《好词佳句》《创意空间》《好书推荐》等栏目,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意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鉴赏方法的培养。

4.校本课程进化。教研组教师根据办学特色, 教育理念, 在课程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或整编, 教师带动学生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对现行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语文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 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整合各类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依托本学科特点, 立足于培养兴趣、发展潜能, 开发学科拓展类校本;还可以与社会思品密切结合, 开发多元化课程, 不断发展进化, 逐步科学实施。

5.评价体系内化。对每月在词汇积累中学生的成果进行验收评价, 评出“词汇小专家”, 并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 颁发证书、奖章, 利用词汇报、宣传栏进行大力宣传, 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提升词语积累的质与量。

篇9: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

[1]田卫兵.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6(4).

[2]刘江田.学科素养、能力与观念的考查与导向——2015年高考江苏化学试卷评析[J].化学教与学,2015(11):76-78.

篇10: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上一篇:写梨花作文300字下一篇:小工程专业知识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