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赏析

2024-05-08

十分钟年华老去赏析(精选7篇)

篇1:十分钟年华老去赏析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

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当车

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他的女性化,与他固执的内心形成鲜明地对比,他的花指,掩饰不了他内心中真挚的故乡情。而这一切在年轻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在冯先生、年轻小伙这一矛盾背后,掩藏的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而这一深刻矛盾便是时间流逝与经济发展留下的痕迹与烙印。

短片的背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作用。所选用的大都是民族乐器,如鼓、笛子。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童声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企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忍行为并获得巨大成功。同时小提琴独奏的主旋律也对氛围烘托起到很好作用。与西洋乐相比,中国传统民乐传达给我们更多民族的气息,加上黄土丘的映衬,显然有几分中国的韵味,无形中也照应了主题。在搬家的过程中,当“前清花瓶”落地摔碎的一瞬间,镜头缓缓前移到冯先生的脸部特写,滑稽的鼓点声此时转化为悠长的长

音,冯先生脸上的特写镜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他发自内心的痛苦,这时候,我们也跟随者镜头和音乐,影片基调从滑稽转向了悲伤。也许传统文化正如这个花瓶,碎的彻底而无法修复,背后高耸的现代文明的建筑正在慢慢地把最后的残垣废墟吞噬。

在影片最后,陈凯歌采用三维动画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又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但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不论是音乐方面,还是象征着“历史遗物”的“铛儿”,还是残垣废墟中那棵挺立的老槐树,影片都表现出陈凯歌一贯的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接。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的多数作品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萦绕不去的历史凝重感。对他而言,历史“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令人眩晕的深谷,又仿佛是幽灵出没的、猩红而绚丽的天幕”,因而相对于现实的话语,有关历史的记忆总是显得过于丰满和厚重,并且充满着细腻的层次和无限繁复的目光。从《黄土地》到《大阅兵》;从《霸王别姬》到《荆轲刺秦王》;从《无极》到《梅兰芳》,再到《赵氏孤儿》,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以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和美学追求,剖析着历史和传统对人的精神的制约和影响;他关注人的本体和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刻反思。陈凯歌在中国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西方错位的文化诉求中可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无心酸的心路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先生这一角色是他本人在文化、商业、市

场多重挤压下地一个自比,一方面渴望能够将中国这一东方的历史景观嵌入到世界或西方的社会画圈中去,一方面又总是感伤留恋于旧时代的集体回忆与意识尘雾。当然,他本人也深刻了解,那一片颓败破旧的舞台正坍塌沉没于世界电影发展的现实之中。

陈凯歌曾经说过,“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好像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折断我的翅膀”,陈导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仅仅是年代、事件、地点等可观实体,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怀念,就像那铃儿叮当的响声,那百花深处的馥馥,以及那夕阳下古老槐树的婆娑身影。

篇2:十分钟年华老去赏析

影片伊始,即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北京,通过一个仰拍的镜头,不仅展示新建筑之雄伟,更是使“新北京”的这一背景刻入观众心中。随后,通过一组镜头,以冯先生的主观视角比较全面的展示出“新北京”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面貌。但随后,冯先生在一派新景中难识旧途,搬家师傅的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可谓是道破天机,一句看似矛盾的调侃,多少带了些许悲凉,更是道出了整部片子想要表现的“迷失”。转瞬间斗转星移,当冯先生终于识得旧途,周遭的景致已尽是断壁残垣,而其口中的“百花深处”胡同,也已是大槐树下的一片荒丘。至此,片中的第一组对比完整的出现:新北京与四九城,曾经沧海难为水,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常人眼中的荒丘,却正是冯先生眼中的旧宅,这第二组对比以近乎荒诞的方式铺展开来,借此对比,在冯先生的“疯子”身份证实之后,情感开始肆无忌惮的宣泄出来。对鱼缸、花瓶的小心翼翼尚属微小的细节,而摔碎的花瓶就如梦碎的故里,令冯先生伏地恸哭。在废墟中偶然拾得、拼凑完整的铜铃,依然清脆悦耳,震荡出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旋律,一片葱葱茏茏、带着水墨感的四合院出现在搬家师傅等“常人”眼中,却又转瞬间烟消云散。片中人说冯先生是“疯子”,其实他只是一个痴人,迷醉于故里的繁华旧梦,迷失于崭新的北京。

篇3:十分钟年华老去

陶沙从难得的好睡中醒来,到浴室开始洗漱。这半年工作太忙,每天披星戴月的,她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对镜细看自己了。阳光从窗外明亮地照进来,忽然,在镜子中,陶沙看见了一张令人吃惊的陌生的脸。

这张陌生的脸上,有太多她未见过的东西——皱纹、黑斑、眼袋、粗大毛孔……所有这些可恶的东西,啊啊啊,是什么时候潜伏到脸上的?!

陶沙突然陷入抓狂。她摸着自己仿佛陡然之间变得粗糙的脸,早晨刚起床时小清新的心情直坠谷底。曾几何时,陶沙还是公司里小姑娘们羡慕的对象,她皮肤白嫩,显年轻,直到35岁那年脸上还一粒小斑点也无。是什么让她搞成这副鬼样子的?

她想哭。

是工作的压力吗?两年前陶沙升了经理,薪水涨了一小截,辛劳度却是以前的五六倍不止。上个月见到一个老朋友,对方紧盯陶沙半天,狠心地嘀咕一句:“老了十岁。”

是生活的不如意吗?陶沙在八年前离婚后就一直没有再找婚姻对象,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现在好不容易女儿上高中了,陶沙也累得不成人形了。

是情感找不到出口吗?陶沙的朋友顾美娜是画家,离婚后艳遇不断,从企业家到国际友人,各色人等她一款也不缺。陶沙曾经半开玩笑地疑惑自己为何没有那样丰富多彩的经历,美娜说:你也不看看你的脸——明晃晃地刻着一个宅字啊姐姐!

陶沙没有顾美娜的风情万种。陶沙的脸常年憔悴。瘦。生硬。不女人味。陶沙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如果能像某作家所说“矢志不渝地憔悴”,那也算是种风骨。可是,她拒绝丑恶的黑斑、眼袋和皱纹。她受不了。

陶沙的中学同窗赵一欧是城中有名的整形医师。同学聚会时,老赵口若悬河开讲“面相与运势”讲座,说:“你们以为那么多人整眉毛整鼻子整嘴巴割双眼皮只是为了好看?说白了,鼻子高一毫米矮一毫米,运势大不一样!”转头环视众人:“亲爱的同学们,想整了来找我!”

能打0.1折吗,陶沙悻悻地想。

9点25分。阳光依然明亮,铺天盖地。

陶沙叹口气。也罢,相由心生,三十以后,女人就要对自己的脸负责了。直面也罢,逃避也罢,欠债总归要还——你的喜或悲,被人爱,被人憎,被人宠,被人嫌,从来都记在脸上,清清楚楚,一笔不漏。

所以,憔悴没什么好后悔的,就像胖子也没什么好羞惭的。人生即是修行,各人修各人的脸,你有你道路,我有我道路。行到最终,目的地无非一个,叫做——年华老去。

9点30分。陶沙拉开抽屉找面膜。低头的瞬间,整张脸没入阴影。

她撕开包装,把湿淋淋的面膜覆到脸上。面膜冰凉,让她心里一颤。这面膜是什么时候买的?也不知道过期了没有。

管它的呢,她想,吃完早餐记得给老赵打个电话。

新闻链接

篇4:我们的年华渐渐老去散文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所有的梦都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便做着安琪儿的梦。

我说,美丽安静的在花丛中便开始叹息,我想知道你的梦是否也在这里保存着,在岁月如此静好的昨天,我们的故事早已完结。

你听,梧桐树叶默默的唱着歌,少年时代的青涩又掉了一层落霞,委婉却又不失大雅。透落在心底红色的伤被时光慢慢磨合掉变得很黯淡,清晨的魅音稀稀纱纱,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雍荣华贵,如今也这般落寞了。

伫立在街角,嘴里叼着一根棒棒糖,背着书包漫无目的的就这样在街边彳亍,转身的时候似乎却忘记了曾经额额时光是怎样飞过的。

真的,遇见你,是一场最美丽的邂逅,夏天,温暖而又奇妙,就像是一场旅行,所以,从现在就开始,忘记关于你的全部。

小时候,总以为流血是最疼的,结果,后来慢慢发现,微笑着的哭是最痛的,那种感觉总是撕心裂肺的,而现在,偶尔的偶尔,也会流泪,幸福也随之而过。

时光的脚步太过匆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驻足,留在心底的伤城,又雾又梦,忽然在年华深处掉落成夕阳的颜色。

如今韶华已逝,多少的黄昏和清晨都被我们的年华湮灭,有多少关于我们的记忆就此被搁浅,淡蓝色的隐藏在微光的深处。

可否允许我在暗香涌动的流年里,浅浅吟唱着过去的悲伤,听着肖邦的夜曲,祭奠我死去的爱情,陶醉在琉璃的世界,不愿醒来。

我感叹,我们的年华在渐渐老去,又想踏着夕阳的余晖,披着落霞的.魅力,沉沉睡去。散落的青春再也没法捡起,现在只能做的是淡淡的哀伤,淡淡的感慨。

如果所有的结局都在之前已经写好,那么有何必开始?回忆的风静静在脑海中吹过,明媚的忧伤在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墙角的紫罗兰又在肆意的疯长,思念在心底歇斯底里,我却如何又能忘记?

对于我来说,成长是很痛苦的,但又无法避免,每个人都会长大的。也许长大了,心就不会那么疼了。

迎着阳光,轻轻呢喃,向日葵般的让阳光灿烂下去,回头,便是最美丽的绽放。

我们的影子隐藏着背对背拥抱的幸福,当我们有一天老了的时候,便又会携手看春花雪月,共度良辰美景。

篇5:直到年华老去

这是摇滚老枪的另一面,在苍凉和忧伤之外,也总是同样带给人温暖。他被看成是一个优秀的榜样,让世人知道音乐人除了可以用自己的创意点燃世界之外,还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做出慈善贡献。导演乔纳森·戴米曾经以尼尔·杨这位摇滚老枪为主角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并以他1970年代的金曲《金子之心》冠名,因为歌曲以这样的歌词开头:我想活着,我想给予,亦如他的一生。在满载声名和财富前,他就为自己的道路做出了选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执着一生。

Lives at a Glance

大鼻子情圣/持续至11月25日/美国航空剧院/《大鼻子情圣》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西哈诺既是无敌的剑客,又是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但却为生了一个大鼻子而自惭形秽。于是他帮助才华并不出众却英俊潇洒的情敌代写情书,自己却到临终时才吐露真情。该剧以其无懈可击的戏剧效果,睿智诙谐的诗意语言,诚挚无比的浪漫深情,上演后即被誉为“法国人的骄傲与希望”。

皮特·安德索夫斯基钢琴独奏音乐会/11月1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指尖行者”皮特·安德索夫斯基才43岁便已登上了“大师”的神坛。自从1990年在英国利兹钢琴大赛中引起公众的注意之后,他就以极富感染力和独创性的表演众望所归地进入了国际舞台。安德索夫斯基的音乐一如他个人一样,总给人带来惊喜,心情不由自主地被其牵引。

篇6:北京的老去年华

当冯先生看到飞速变化的北京时,误以为搬家公司开错路,真实展现了北京的飞速发展给久居的北京人带来的困扰和不适应;当搬家公司看到写满“拆”字的平房时,露出的惊讶表情,凸显了年轻一代对北京的传统古老的建筑的不解;当搬家公司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依然假装搬家时,表现了导演陈凯歌的黑色幽默。在这样的背景下使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深刻思考传统文化的渐渐走远。

一、 时代的更替

《百花深处》一开始,导演陈凯歌就给观众一个高楼的特写。镜头自下而上的给了观众一座高楼大厦,让人颇感压抑。当冯先生跟随搬家公司前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导演用了主观镜头,让观众通过冯先生的视角,看着外面的一座座高楼,冯先生似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搬家公司的那个头儿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在他看来“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也暗示了,北京的大变迁,让这些老北京都觉得越来越陌生了。来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原本都额胡同不是早化为平地,就是被无情地在墙上写下了个大大的“拆”字。当原来的“百花深处”胡同变成一堆废墟,只有一棵老槐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当过去的古旧建筑被推土机推倒,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当老北京城里的路变得连老北京都不认识的时候,人们如此漠然地看着所发生的这一切变化,却似乎没有人考虑过这一切见证了人们的过往,凝聚了人们的回忆,而如今,随着时代的更替,却已是年华已逝,再也找不回来了。

二、 遗失的美好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主人公冯先生实际上是一位“疯子”,但是其中想要透露给观众的信息却远远没有如此简单。冯先生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位异类,他深切的回忆着过去,在他眼里,他的家还在那里,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和灯座,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一切搬家工人甚至是观众却看不到,因为冯先生是“疯子”。所以这一切都是他臆想得到的,但却也是因为我们被蒙蔽了双眼,看得不如他那么通彻了,所以搬家工人以及观众唯一看到的不过是那只被搬家工人打碎的花瓶。看到了,但却是破碎的,真是极致讽刺的事,一只破碎的花瓶,正如那一去不复返的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的回忆、老北京的浓重的文化内涵。碎了,再也拼不回来了,就算粘起来,也是会有裂缝的,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花瓶了;失去了,再也回不来,就算找回来,那时的感觉也不复存在了。

胡同是北京的一道美丽风景,是北京特有的文化,是北京独享的特色。胡同之于北京,就如石库门之于上海,是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却总在一点点消失殆尽。现在上海的孩子又有多少人见过石库门,在弄堂里玩耍过?那些建筑连同弄堂游戏都越来越少有人知道,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美好又何去何从?回不来的文化,渐渐遗失的美好。想起冯先生看着宽阔的平安大道东张西望:“这是哪儿?走错了吧?”不知上海“老克勒”们置身于高楼林立之间是否也会感到头晕目眩不知所措。然而大多数的人们都是适应力极强的,很快,人们沉溺于快捷便利,驰骋与宽阔的大道理所当然地看着旧文化慢慢被新文化代替,高楼代替的平房,公寓楼代替了弄堂,电脑电视代替了民间游戏。文化的传承令人堪忧,现代文明的“袭击”令人无奈。并不是不要文明,也不是时代不需要进步,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不应舍弃原有的国家瑰宝。只可惜百花深处的美好终究再也回不来了。

三、 铃铛的“重组”

在这场模拟搬家中,冯先生意外在一片废墟中找到了那铃铛中的铃,向搬家工人们描述晚上风吹来时铃铛叮铃铃的响声有多好听,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一心只认为他是个疯子,一心只想赚钱,后来“搬家”完成后,车子开出废墟时,冯先生向头儿说前面有个坑,可开车的头儿不信,结果,没多久,车子的前胎就陷进去了,在用铲子除土时,冯先生发现了那个铃铛是另一半,冯先生很开心地将铃铛重组,重现了当年的模样,并敲出了清脆的声音,此时,以前的百花深处也随之出现在搬家工人们及观众的眼前。冯先生摇着铃铛向大槐树跑去,他跑向的并非过去,他口中直喊“搬新家了,搬新家了”。冯先生热爱百花深处,可是百花深处却再也不属于他了,他拿着见证历史的铃铛跑向了象征家的大槐树,跑向了自己的记忆世界,更是跑向了新的生活。

冯先生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眼中所的世界是不同的,他停留在过去,他被时代抛弃,他是文明产物的悲哀。“如今只有老北京才会在北京迷路”,搬家公司头目开着车向不认识平安大道的冯先生这样说,随意的口吻溢着淡淡的讽刺,对文明时代的讽刺。疯疯癫癫的冯先生对着只剩一棵槐树的空地比划来比划去引来搬家公司气愤的目光,不解的眼神和毅然离去的背影。冯先生无助的喊着:“你们怎么都走了呀,家还没帮我搬呢!”他以为面前的还是他的家,家具也还好好的在里面,他不愿面对胡同已被拆除的事实,催眠一样地告诉自己这不是在这么,久而久之他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紫檀的衣柜、鱼缸、鱼缸里的鱼、灯座、花瓶……胡同里的一切都好好的在那里,没有被拆除,没有被毁坏,那是他熟悉的北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他眼睁睁地看着花瓶被摔在了地上,碎了,却无力挽回只得喊着你碎了我的花瓶。一遍遍的念叨,一声声的呐喊,可是又有谁会懂?搬家公司的人不会懂,路人不会懂,一味追求文明的人不会懂。他们只会嘲笑他的疯癫,用或鄙夷或惊恐的眼神看待他,又有谁知他的痛,听见了他的呐喊?冯先生的时光永远停留在了过去,那个他熟悉的北京。除了人物的选取视角独特外,音乐的选取同样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从片头的介绍陈凯歌的无源音乐,引起人们的重视;搬家时欢快的无源音乐,增添欢快之感;花瓶打碎时的缓慢的无源音乐,凸显悲伤之感;片尾冯先生跑向新家的无源音乐,表现淡淡的忧伤。如果说无源音乐的使用是本部短片的线索,那么短片《百花深处》的另一处线索就是铃铛的有源音乐的使用。从冯先生上车起,就有车上叮叮当当的铃声响起,虽然是车上的铃铛在汽车开动时发出的清脆声响,却为之后的找到铃铛埋下伏笔。在搬家时,冯先生不断强调铃铛在他们家起的作用,紧接着先是找到铃铛档子,伴随着冯先生的叮叮当当的语言,凸显铃铛的重要性,搬家以后的找到铃铛,当铃和之前的档子配合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叮叮当当声,让观众相信这个古诗的真实性,更引发观众深思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人遗忘的文化。恰当的声响,不绝于耳的音乐,构造了这部短片10分钟的精彩。

如果人物和音乐的使用不足以体现陈凯歌这部短片的成功,那么画面的虚实结合足以体现这部短片的独特。《百花深处》采用虚实结合的拍摄方式,短片前9分钟采用叙事的方式叙述了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荒诞故事,用最后1分钟,描写所有人在铃铛声中看到的过去的百花深处,时而在幻想中,时而在现实中,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百花深处的那幢房子,那条胡同,那个铃铛都还在。导演陈凯歌用一棵树的空镜头,用四季交替的动画组合,用铃铛的不断响起,呼应之前冯先生说的铃铛的重要性,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作为整部短片的亮点,虚幻的镜头,无疑表现了陈凯歌导演的独特思维,让观众在现实和虚幻中思考在城市的变迁中人们忘却的传统文化,思考深受城市变迁之害的人们对曾经的怀念,对过去的生活的怀念。

篇7:潘石屹:10小时,年华怎样老去

的确有些好奇,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男人,长相一般,业绩不寻常,最近又拍电影。

十秒钟。一个出门前印在孩子额头上的吻。

十分钟。一纸合同的正式签订。

十小时。一次跨越十二个时区的飞行。

2004年9月28日下午15时30分。

这十个小时。拍戏。对话。回忆。

十小时,以回忆和对话的形式,可以见证年华怎样老去。

第一个钟点 soho现代城B座18层会客室

中秋。潘石屹的日程表一样满档。不会因为过节而有什么特殊。

他从外面的活动匆匆赶回办公室,离约定的采访时间迟了1个小时。他在会客室门口打了声招呼,猫进他的办公室。

十分钟后,他已经收拾齐整地坐到了办公桌前。

正像他所说。每一次采访,都更像一次挑战。他不知道他会面临什么问题。没有人给他提纲,也没有人告诉他应该说什么。

当然,应付这样的挑战他是手到擒来。“想着说着愉快的就说说,不想说了就拉倒。”

天水的口音让他听上去亲和甚至还有些可爱。他的说话方式直接而温和,甚至稍微显得有些低姿态。当然稍后你就知道那绝对只是“姿态”。

事实上,老潘绝对能够把所有旁逸斜出的话题都控制回他能应付的范围内。

我猜想他是老道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直接和真诚。他不说假话。尽量说真话,虽然可能只是一部分。

当草莽不可改变

潘石屹从来不隐藏自己的农民出身。

他的房子卖得有多火,他出身草莽的事实就传得有多快。

他很坦然,草莽并不是错误。不刻意回避这段经历不会让人显得更完美,但也决不会让人就更低下。

关于童年的记忆,他自己就写了很多。那时牛背、土路和野蒿汁的童年。

一个男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成其为一个男人?

潘石屹铭记在心并将影响他一生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每天给妈妈取药走过10里山路;一条是他背着小妹――因为养不起而送人,又因母亲过度悲伤而回来的小妹――光着脚板走过的20里山路。

那时候,他恐怕还不知何谓出人头地。14岁的时候,潘石屹有了机会去县城,去别的城市,再回来后,就能读懂母亲眼神中的无望和父亲沉闷的叹息。

从一所“不颁发学位”的大学毕业后,他分到了石油部下面的一个机关。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潘石屹,领46块钱的工资,加上8块的野外补助。而就在那一年,两个妹妹同时考上大学了。潘石屹把当时的工资一分为三,把其中的两份寄给她们。可是这怎么生活呢?大概从那个时候起,活下去,并且要活得好,成了最厚实的想法。他辞职去了深圳。

他不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要高喊没有机会。他和普通的创业者一样,辞职离开北京的时候,把自己所有家当变卖了,也只有八十多元钱。

但是他成功了。也许每天你都有十七个机会做成一件事,却输给你的第十八个杂念。其实,只要抓住其中任何一个,行动起来,搞不好也早就成了。

而后又去到海南创天下。当年在一起的六个合伙人如今都成了地产界的大腕。从海南杀回北京,创办北京万通。万通新世界的奇迹般地销售给他带来了真正的巨额财富。

如此一次成功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来第二次。

1995年,从国外回来后潘石屹离开了万通,开始注册自己的公司。他毫不讳言初离开时也经历过茫然和恐慌,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但是每一次伤害都是成长。很快地渡过那一段之后,先后开发的现代城、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以及海南博鳌的蓝色海岸别墅,慢慢为潘石屹赢来了又一个事业的顶点。自“现代城”一举成名后,他不断显露出非凡的营销能力和出神入化的“危机攻关”能力,并逐渐奠定了他坚实的江湖地位。

第二个钟点 soho现代城B座18层 潘石屹办公室

录音笔给我惹了点小小的麻烦,它不合时宜地没电了。

我很尴尬。老潘拿着录音笔到外面转悠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已经利落地装好了电池。

他大概想使气氛更轻松一些,说,你们设备带得齐,除了助理。今天我做你助理了。

然而这只有令我更加尴尬。

我没有看到传说中兴奋了会脱鞋盘腿的老潘,但说到兴头上的老潘会手舞足蹈,不时伸手摸摸脑门,再高兴了,就站起来在办公室转一圈。手里拿着彩笔,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画上两笔。茶几或者椅背后的玻璃墙。

其实他举手投足之间,已经很有明星份儿。我拿不准这话对他而言算恭维还是别的什么,没有说出口。

婚姻是难度最高的爱情形式,因为必须一边啃面包一边把它说清楚

当然成功的剧本里,绝对少不了一个重要的女人,张欣。

在遇到张欣之前,潘石屹有过两次短暂的婚姻。第一次甚至只维持了一个月。而第二次婚姻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不知道潘石屹是什么材料做的,就是伤害得这么彻底,他到今天还说,我相信爱情。

张欣成为潘石屹成功里的多少注脚那是后话。初见面时,相信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最单纯的吸引,让他们相爱了。

见到张欣的第一眼,潘石屹就知道这就是他要的姑娘。他还记得那一天是1994年5月1日。第二天,他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张欣到香港,他亦到香港。穷追不舍也好,死缠烂打也好,半年后,潘石屹把张欣娶进了家门。

那时候敢追张欣的老潘绝对是有勇气的。张欣漂亮,有学识,在华尔街叱咤风云,身世背景和潘石屹简直南辕北辙。何况当时的潘石屹还有女友。

朋友带着张欣走进潘石屹的视线的时候,女友就坐在张欣身后的沙发上。

更大的麻烦在结婚后出现。因为显然光有热情并不能把婚姻维系到完美的地步。婚姻是难度最高的爱情形式,因为必须一边啃面包一边把它说清楚。

刚结婚的最初几年,因为各方面的不同,这段婚姻真的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张欣从婚姻里单独逃往欧洲,“拿了行李头也不回独自上路……当时双方都暗忖,这段婚姻算是完了。”然而“很多成事的人,都在自己再也走不动的时候,坚持多迈一步。”张欣没有放弃,她坚持再多走了一步,返北京当了母亲,诞下潘让和潘少,婚姻到现在似乎才呈现出它该有的祥和来。

我说,婚姻不是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而是包容对方身上的缺点。潘石屹会大摇其头。不不不。欣赏还是主要的。两人在一起她身上总有东西让你欣赏,这个女人才会漂亮,才会愉快。

第三个钟点 soho现代城B座17层大厅

我实在应该自觉结束这次谈话了。

我知道他后面还安排了一次电话采访,而6点之前,他应该赶回家去,为晚上的家宴出任男主人一职。

可是摄影师不放过他。

他好脾气地接受摄影师的摆布。他说,你们这个折腾我能接受。

《TIME》追我到香港。给了我两个拍摄方案。一个是光着上身。一个是身体全黑,就脸亮着。那肯定是第二种啊,第一种我玩不来。把人搞得都光着,有什么好,也不好看。

听闻张朝阳照此办理作了杂志封面,老潘唯有哎呀呀,哎呀呀数声叹息。

先拍一组。然后从办公室把他拉到那几只著名的猪塑像前。再到尚都国际的模型前。

已是下班时间。我们占据了出入的惟一通道。员工从格子间里鱼贯而出。老潘一定挥手让他们先通过,并补上一句,辛苦,或中秋快乐。员工们对这样拉开架势的拍照,似乎早就习以为常。

模型被蹭掉了一个角,他心疼地叫,哎呀,怎么搞的。把掉下来的一条粘上去,他忘记时间,也忘记摄影师的镜头,把你招呼过去,来来来,来听我讲讲如此这般。讲到得意处眉飞色舞,此时的潘石屹大概是很有指点江山的豪气的。

第四个钟点 2004年9月29日23点30分季节咖啡厅外

第二天我才知道,以上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不算什么,真正的潘石屹才不止这些。

这是场夜戏。老潘让我作好通宵开工的心理准备。

9月底的北京,已经相当的冷。

我和美女编剧缩着脖子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进798厂。老潘执意要认识认识这个让他重新背课本的编剧。

他已经到了。坐在咖啡厅外的卡坐上等待开工。

他从便携DVD里抬起头来,展开一个大大的标志性顽童微笑,说,《特雷莎修女》,老婆给布置的作业。

我们都乐了。咖啡厅的氛围让他更像一个同志而不是一个老总。我们老实不客气地坐下,拉拉杂杂地闲聊起来。

他很好奇地询问起关于自己的表演,那样的神情像一个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小学生。

听到了鼓励会兴奋搓手,连连说,是吗,是这样吗。

显然,他更适合这样的氛围。在夜色的掩护下,我们可能都更容易柔软和温情脉脉。这样的老潘会跟你侃侃跟你谈起家乡的泥路,谈起磨破的棉裤和那个初恋的姑娘。

每个人都拥有一段最浓烈的爱情,善待它,因为它不会一辈子跟着你

有内容的男人似乎断不能少了多情的修饰,老潘也不能例外。何况,他说自己“每一段都轰轰烈烈,每一段都死去活来。”

我们逼供,老潘坦白。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初恋,17、8岁的时候爱上一个大三岁的女孩。爱情和大家想像的一样悱恻缠绵,“最惊心动魄的是我要出门去上学,这个女孩到火车站送我。她在火车下哭,我在车上面哭。然后感动得车上车下的人一起哭。后来等车开走,她休克过去送到医院去了。”

这么浓烈的感情,也终究过去,也成为追忆。所以要善待,因为它不会一辈子跟着你。

十多年以后,老潘再见她。她已经嫁作他人妇,也有了两个孩子。前段时间她重病,于是对丈夫说如果临死,一定要把他叫回去一趟。丈夫同意了。结果病好了,见面成为包袱。

“我千万不想把人家的生活打扰了。十年之后见了一次面,她就天天跟她丈夫说说说。说着说着丈夫烦了,我同学就打电话过来说你千万不要影响人家。那么一次之后,包括我去兰州都再没有跟旧人见面,会刻意地避免。”

如果生活确实特别不如意的呢?想过帮助她们改变她们的生活吗?

老潘默了默,说:“我还是不应该打破人家的平衡。天管天的事。好多事不是人能左右了的。”

是非之位自然会多是非之人。周围有各式人怀着各样目的接近他。老潘实话实说:“中国不信仰宗教,社会整体也并不发达,机会不多,而女孩子却一批批的长大,越长越漂亮,诱惑还是很多的。有的女孩子啊……”

欲言又止自然话里有话,诱惑多,把持也是一门功力。

“你问我一个问题,女孩子给我写的情书让不让我老婆看。答案是不。太多了,看的话就把她搞乱了。”

那你相信爱情又,这个怎么判断?

“我这个人凭直觉。爱情跟有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能分的清楚吗?

“你以为我傻啊?”

全体大笑。

那诱惑真来了,怎么对待?

“基本上还能够对付。”

没有逢场作戏的时候?

“我这个人不太爱逢场作戏。逢场作戏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那玩真的?

年轻的时候玩过好多。现在玩不动了,年纪大了。

关于诱惑的对话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快结束的时候,老潘忽然放柔了下来:“人在20多岁的时候很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过一段才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才能做事情。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安静的力量了。"

第五个钟点 季节咖啡厅 片场

副导过来让老潘和梅婷对词。

今天是老潘开拍以来台词最多的一天,他开始埋头用功。

四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老潘携带着他的身份依然有闯入者的嫌疑。虽然他老说,我已基本娱乐化。

圈子这个词,其实很讨厌。因为它是圆的,想挤进去总是特别困难。

他依然是大家口中的潘总,是导演之外的又一个权威;而在陌生的环境里,不是主导者却使得他有些微不自然。

好在角色是他所熟知的。他其实不用演,他只要作他自己就好。

挑灯布景的间隙,又围作团团侃大山。他半真半假地抱怨:你们怎么尽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其实他还是不够娱乐化的。要知道,娱乐明星对付我这些八卦问题是见招拆招,绰绰有余。

娱乐尚可。英雄,免了吧。

作农民也可以是幸福的

潘石屹给孩子取名“让”和“少”。

所谓“无为而治”。所谓“不争即争”。

孩子的出生可能是婚姻的更新,更是人的更新。“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这太神奇了。这么一个神奇的小家伙,又有情感,又可以学习。人总觉得电脑最聪明的,可是最傻瓜的一个人都比电脑强。”

早半年回老家。老潘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话。

兰州晚报的房产主编煽动说,天水这里人杰地灵,总出大官,大人物,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立志做总书记!

老潘说,要好好学习,如果你们有一个丰富的人生,做不了总书记,做一个农民也同样是幸福的。

这话怕真不是矫情。孩子怎么长,怎么发展,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从骨子里相信中国文化中的无为而治。道家的东西,顺其自然。有能力做什么就让他们作什么去。什么叫不幸福?什么叫痛苦?预期过高和欲望过多都是痛苦的源泉。

大人千万别给孩子过高的预期,说我家的小孩一定要干什么干什么,把小孩就害了,这一辈子他就成为特别不愉快的人。”

第六个钟点 热瑜伽馆 沙发

“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知道我要什么,我也知道我能给你什么。给我一个机会吧。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我真的挺适合你的。”

这是老潘今晚最重点的几句台词。

老潘冲着我,一念就笑场:“我二十年没对女孩说过这种话了,对张欣也就说过一两次。”

我们也笑了。这句话实在就是他的量身定制。

妻管严是中国男人的美德

有说法是所谓浪漫是在帮老婆买回卷心菜时会顺手带一支玫瑰花。

但老潘说,我从来不送花,张欣生日我也不送礼物。那不是我。我要那样就假了。

老潘坚信自己是个有大浪漫的人。

“《最后的武士》,或者《英雄》,就是大浪漫。男人的浪漫和女人的是不一样的。男人的浪漫是,我可以把一个事情托付给你,这个事情甚至可能是生命。浪漫本来就是很情操的东西。要还原到生活中,就是任何时候,老婆站在背后,就敢往后倒。因为坚信她会在背后撑住你。”

听说潘石屹被老婆管得很严。潘石屹笑了,妻管严是中国男人的美德,张欣把丈夫的职位给量化了:一个星期一定要抽出两个晚上给小孩教中文,晚上尽量回家吃晚饭,从周五晚上开始,周六日不能参加社会活动。

“其实张欣的要求还算正常。惟一有点严我达不到的是,周末的社会活动推不开啊。你说去吧,老婆这里请不了假;说不去吧,咱又不是真的是什么大人物,人家一次一次打电话,发请柬过来。我老跟人说为了参加你们的活动,我就在我老婆面前偷情似的跑出来。你们安排活动,能不能安排在别的时间什么时间?”

要给妻子安全感,最底线的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不会离开你。”

你呢。从婚姻和事业伙伴角度来说,有安全感吗?

我挺有的。是个心理问题。要把你的预期调下来。所有事情都可能发生,你的家庭,身体,事业,想到最差的结果。我是一个很悲观的人。最差的情况下去了。我都可以对付的了。

第七个钟点 季节咖啡厅片场

这是个六分钟的长镜。

演员的压力比比导演更小。

前几天拍戏多长了点知识,自老潘知道一个长镜要花800元的胶片,至此对NG非常有心理障碍。

但说实话,老潘绝对是个“比赛型”人才,或者拽个心理学名词,他是“表演型人格”。

对词的时候再磕巴再生硬再忘词,一实拍,状态就来了。

尤其是从“我知道我要什么,我也知道我能给你什么”之后,老潘简直收放自如。

夸给老潘听,他洋洋得意,这就叫理解记忆嘛。

变字体或颜色:悲观主义者的乐观生活

潘石屹大概算个悲观主义者。所有事情都想到最坏的极致,然后用豁出去的态度生活。

刚结婚的时候,张欣给准备了几大罐维生素。连续吃了两年以后身体真的很好,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一次出差20多天,就忘了包一包维生素,回来后满嘴溃疡,皮肤干燥,脚气也起来了。

苦思冥想了半天,老潘决定无论如何要戒掉。“因为没有这个药,我满脚脚气,满嘴溃疡,皮肤粗糙的不得了,居然被大西洋彼岸的一个药厂给控制了,万一地球上发生什么事没有这个药了,我还没法活了?”

“原来想,我有更伟大的事要做,就不用做饭了。后来发现,饭还是要做的。”张欣带孩子度假,潘石屹就把阿姨打发回家。自己一个人跑到超市,买点香肠,方便面,西红柿,猪肝,自己做。“好吃不好吃不要紧,就是不能丧失这个能力。社会化分工太精细了,如果蜕化到面前有米吃不到嘴里,真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已经过度依赖的,潘石屹就随时准备戒上一戒。

生活越来越精细,人就越来越脆弱。离了什么都得活的了。这个特别关键!”

所以近段时间内,潘石屹都打算轮着戒戒,目前上榜的,除了手机,网络,甚至还有电!

每年冬天,他会一个人,带上水到延庆到昌平之间的生态保护带去。“如果下着雪我就一个人在里面走走。会觉得和自然特别亲近。根本不需要别的东西。那一段正好没手机信号,也没别的东西。”

这话别人说起来可能矫情。但老潘说,有些不忘本的意味。

第八个钟点 咖啡厅旁的瑜伽馆

编剧已经蜷在沙发上睡着了。

这场戏拍完,老潘轻手轻脚走进来。看了看沙发,背台词都不出声了。

工作人员送夜宵过来。老潘轻轻地表示不用。然后转头问我,你饿吗?

许久没有这样熬夜,我打个大大的呵欠,比起食物来,我更向往一张舒服的床。

空气里全是黎明的味道。落地窗外,天空开始偷偷泛起灰蓝。

我想我一定面如死灰,可老潘毫无倦容。

头一天的日程――飞机,开会,应酬;第二天的日程――开会,上班,应酬。

简直奇怪,他是什么材料做的?

怎么作个有钱人?

有了钱,有了名望,有些改变是梦寐以求的,却不是一定是舒服享受的。

当“潘石屹”都成为一个符号,潘石屹是冷静的,“潘石屹”是热闹的;潘石屹是个人的,“潘石屹”是公开的;“潘石屹”非潘石屹,他要花很大的功夫把私人和工作分开。

已经身价亿万的潘石屹,最初对富人的定义仅仅是能有两件衬衫。如果身上穿着的衬衫该洗了,能够随时再拿出一件来。

挖到第一大桶金后,老潘有短暂的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心理上该怎么接受这么多的钱,很长时间都是迷茫的。要是你早一点问我,我肯定会给你绕过去。”他去欧洲,去看西方人有了钱是怎么吃饭穿衣的。欧洲人的低调和内敛启发了他。

物质能带给人的幸福感真是有限。

他保留了小时候吃苦而简朴的生活习惯。

简单生活。像农民一样生活的精髓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他的切诺基开了无数年,音响坏了,空调坏了,发动机也坏了,司机建议换车半年了,他觉得皮子还好好的,还能用,非开到开不出马路为止。出门吃饭,人家停一溜好车对他没有丝毫影响。近来更变本加厉,衣服鞋袜非旧不穿,因为这样才“舒服”。

我的存款,除了我财务上管着,我没有任何另外的账号。我不收集任何一样东西。包括集邮字画古董。我们家的墙都是白颜色的。我觉得收藏的东西,艺术品很好很有价值,应该是人家去欣赏,应该出现在博物馆里,好多人去看。好东西,似乎使用比拥有更重要。

而且他偶尔还犯点小坏。

“上周我去买裤衩,专门去雅秀。我问裤衩多少钱。说5块。我说不行,3块。我打听好了,雅秀的砍价行情是60%,5块的60%是3块。老板不干,我就讨价还价讨价还价快接近3块5了,我说3块5我买10条。老板忽然说看你怎么像潘石屹啊?然后老板跟我急了,你们房地产开发商赚那么多钱,你看你为了3块钱到5块钱,你跟我磨了十多分钟了。你还跟我讨价还价?!两个小女孩居然还拿着本子和笔,说潘总你能不能给我签个名。我说姑娘,你把我的生意都给搅黄了。”

笑到直不起腰来。

最大的享受不是吃多好穿多好,潘石屹太懂得凡人的乐趣了,他干脆这样过来的:“一个人呆在一个大石头下面,头上有暖暖的阳光,手中有片纸头,一定得是那种不带红头的纸,哪怕是个破烟盒也行,记下我脑子里零星的想法,就这么躺着,起码一个小时。”

降做凡人,才有凡人的幸福。奉为神仙,就只好消受神仙的香火。

第九个钟点

开机。

停。再来一次。

开机。

停。 再来一次。

开机。

停。

过……

在粉扑和粉扑之间,在灯光与灯光的间隙,即使是熟读100遍的台词,老潘还是第101次拿起剧本。

我想他今天,可能完不成老婆布置的作业了。

人管人的事情,我管我的事情,天管天的事情

老潘参禅,被传得很邪乎。

其实他也就是参参经史,隔三岔五地打下坐。这是他缓解压力的秘诀。

女人最大的宣泄是说话。一个朋友失恋,潘石屹借给她一周耳朵,好了。

男人碰到问题,潘石屹的办法是安静。“别上网,别看书,别有人来打扰。手机关上。头脑空掉。我相信奥修说的,空的大脑是神的工作室。塞得满满的怎么解决问题?”

至于要发生的事,总是要发生的吧。“人管人的事情,我管我的事情。天管天的事情。有好多事情是我管不了的。

上上个星期请批我建外soho的领导去看,那会说随时都行,以后再说,结果星期五的晚上,去世了。前天就开了追悼会了。

经济学家杨小凯,很久以前就一直计划这个十一一起去悉尼。现在十一的机票都搁在案头了,但杨小凯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事事无常。来就来吧。准备也没有什么用,也就不需要作什么准备了。

参禅的好处是帮助我能够正确面对死亡。人最大的最本能的恐惧,无非是死亡。当你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可畏惧的。”

这大概是他目前向往的境界。这个说起来有点玄。按不玄的说法就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老子的哲学,顺乎自然,不争即争。

第十个钟点

我终于还是在旁边的沙发上睡着了。等我醒来,剧组已经收工。

潘石屹恐怕还要回公司上完他假期前最后一个班。我幸运我不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女人的老公,一个公司的总裁,一个电影的男一号,我可以回到家里,睡个饱觉。

外面天光大亮。

2004年9月将翻去最后一页日历。

十个小时的绝对时间,可能是你和一个朋友一个月的相聚,可能是你和某个陌生人一世的擦肩。而透过这十个小时,十个片断,数段对话,数十年的回忆,数十种思路,尽在其间。

当你花十分钟把文章看完。这十分钟,我们一起渡过。

上一篇:大学生后勤部门的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