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2024-05-08

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共18篇)

篇1: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一、

目的为规范管理,保证高危药品标志醒目。

二、

适用范围:

全院护理单元 三、要求 :

参考美国药品安全使用协会(ISMP,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对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的定义:由于使用错误而可能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药物。虽然错误使用这些药品不会比其他药品常见,但其后果却严重得多。

四、办法:

1.参考 ISMP 的分类,结合我院实际用药情况,由药剂科、护理部及医务科共同制定本院高危药品目录和管理制度; 2.各调剂部门要在高危药品存放药架处设置明显警示性提示牌; 3.高危药品调剂和临床使用实行双人复核制度,确保调剂和使用的准确无误; 4.高危药品在使用时,应严格核对病人姓名、药品名称、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等; 5.加强病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保证先进先出,病区护士站每日清点一次;

6.护理工作站原则上不存放高危药品(抢救药、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药物除外),如确有需要,可向药剂科提出申请,限量存放,并由药剂科会同护理部定期(每季)核查备用情况; 7.临床药师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重点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8.定期(每年)对高危药品目录进行更新,新引进高危药品须经过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信息告知临床。

附:高危药品目录

第一类:易引起低血糖症状的降血糖药品:胰岛素类 第二类:激素类药品:缩宫素注射液 第三类:抗凝血药品:肝素注射液 第四类:高浓度电解质注射液,使用不当会引起致命危险:10%氯化钾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 第五类:支气管扩张药,质量的有效范围狭窄,过量易引起致命性心律不齐:氨茶碱注射液 第六类:麻醉剂和神经肌肉阻断剂:维库溴铵注射液 第七类:心脏血管用药,不当使用易引起致命危险:肾上腺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地高辛片、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中药类目录:1.参麦注射液

2.血塞通注射液

3.柴胡注射液

4.丹参注射液

5.炎琥宁注射液

篇2: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一、高危药品定义:美国药品安全使用协会(ISMP)对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定义为:由于使用错误而可能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药品,虽然错误使用这些药品不会比其他药品常见,但其后果却严重得多。临床上一般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肌松药及细胞毒药品等。

二、高危药品储存与管理

(一)各病区原则上不存放高危药品(抢救药除外),如确有需要,可提出申请,报护理部及住院药房备案,定量存放,严格管理。

(二)高危药品实行分级管理模式:A级高危药品调剂室需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护理单元需设专柜放置,且远离其他普通药品存放药柜。B级、C级高危药品可设专区存放。

(三)高危药品存储处应标识醒目,设置全院统一的警示标志。调剂室、护理单元需定期排查与高危药品外观相似、发音相似的药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高危药品实行专人管理。调剂室负责人负责本部门高危药品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上架高危药品的养护、清点等工作。护士长负责本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保证用药安

全;护理单元高危药品实行定量管理,每日核对,严格交接,由药疗护士负责。

(五)各调剂室、护理单元需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贮存、保养,做到“先进先出”、“近效期先用”,确保药品质量。

(六)高危药品的调剂实行双人复核制度,并做到“四查十对”,确保调剂准确无误。住院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需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或在药品外包装加盖高危药品专用章,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专用领药单上签字。

(七)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A级、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需加签字。

(八)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处置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九)严格限定使用人员资格,实习护士、进修护士、试用期护士、助理护士、有执业资格的新入院三个月以内的护士、有执业资格的新入院三个月以上但不具备独立值班能力的护士不得独立进行该类药品的配制与使用。

(十)临床药师定期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重点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十一)药剂科定期对高危药品目录进行更新,并将新引进高危药品信息及时告知相关科室和护理单元。

(十二)护理部、药剂科定期对各护理单元的高危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结果与护理质量分数挂钩。各护理单元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反馈、整改。

附件1

我院常用高危药品目录 A级高危药品

1.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 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药:酚妥拉明注射液 2.高渗葡萄糖注射液(20%或以上):50%葡萄糖注射液 3.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 4.硫酸镁注射液 5.10%氯化钾注射液

6.100mL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除使用原包装)置容器内吸入或冲洗用 7.注射用硝普钠

8.吸入或静脉麻醉药:七氟烷、丙泊酚注射液

9.静脉用强心药:米力农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10.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盐酸胺碘酮

注射液

11.浓氯化钠注射液 B级高危药品

12.注射用化疗药:氟尿嘧啶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注射用顺铂、卡铂注射液、注射用奥沙利铂、唑来膦酸注射液、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

C级高危药品

13.肌肉松弛剂: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篇3: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1 实践过程

6 S管理起源于日本, 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 6 S是整理 (sort) 、整顿 (straighten) 、清扫 (sweep) 、清洁 (sanitary) , 素养 (sentiment) , 安全 (safety) 的简称[3]。主要是针对企业美化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安全度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规范。在护理工作中推广6S管理理念及方法, 对于高危药品的管理和护理有着积极的意义。我院护理部在推广6S管理活动中, 专题针对高危药品在整理、整顿、清扫、安全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报道如下。

1.1 高危药品的整顿

目前已公布的高危药品为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 其产品规格多为针剂, 在存放和保管上我们采用6S的“整顿”管理方案。6S涉及的“整顿”主要是将必要的物品按需要量、分门别类、依规定的位置放置, 并摆放整齐, 加以标识。我们为高位药品单独设计定制了药品柜, 并将药品柜的颜色涂成红色, 以醒目提示。药品柜内的药架又根据“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药物”高位药品的分类涂成红、黄、蓝等不同颜色加以区分。各科室间使用的高危药品药品专柜都统一式样和颜色, 护理人员即使转科了也不会产生不适应和误用。

1.2 高危药品的整理

为了便于药品使用后的整理, 我们制作了醒目的带有高危药品标警示的易碎贴, 每支高危药品针剂在药剂科发放前都贴上此易碎贴, 这样护理人员在领用及使用后都能轻易识别出高危药品, 谨慎整理入特制的药品柜中, 避免出现误放误用。而使用易碎贴可以避免使用过程中标签被轻易磨损或人为破损, 保证警示效果。

1.3 高危药品的清扫

高危药品在清扫过程中我们单独设计了专用的红色小桶置放于操作台, 一旦使用后立即放入红色小桶中, 不能在操作台上停留, 这样一是避免出现混用或误用, 特别是对于肌肉松弛剂等多种高危药品同时或分次使用的, 都需预先抽取入空针做好标示后将安醅放入红色小桶中。二是高危药品安醅放入专门的清扫容器中也是不与其他普通药品针剂安醅混杂, 便后期进行使用数的核对。

1.4 高危药品使用素养和安全管理

(1) 全员开展高危药品使用管理制度的培训, 让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从初步“有印象”到时时“有警觉”, 再到“有意识”地规范使用和整理、清扫, 特别是对于麻醉科、肿瘤科等高危药品使用频度较高的科室护理人员需考核后方可进行高危药品配置。 (2) 是严格执行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双人复核, 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3) 使用时在配置单上对于高危药品使用红色字体进行标注, 以醒目提示。 (4) 配置时参考“唱收唱付”的方式, 配置人员经双人核查后边诵读配置高危药品的品名和剂量, 边进行配置。 (5) 使用过程中控制速度、勤于观察用药时及用药后的反应, 同时提前准备好相关抢救药品, 以备不时之需。 (6) 护理部不定期开展高危药品专项查房, 检查高危药品和抢救药品的有效期及存放情况, 护理人员三查七对、配置及整顿、清扫情况, 查房结果纳入到各科室护理管理季度和年度考核得分中。

2 总结

通过实行6S企业管理的实践, 高危药品的规范使用和管理理念已逐步深入护理人员的日常行为中, 我院连续3年未发生一起高危药品使用的护理事故, 对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及服务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临床护理工作中高危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具有较大的风险, 需要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有效降低风险。6S企业管理起源于日本, 是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6S的含义是是整顿 (straighten) 、整理 (sort) 、清扫 (sweep) 、清洁 (sanitary) , 素养 (sentiment) , 安全 (safety) 的简称。通过相关实践, 本院连续3年未发生一起高危药品护理事故, 现进行总结汇报。方法 通过对高危药品应用6S管理常用方法, 在高危药品的存放、整理、清扫、使用素养和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考核。结果 通过6S模式进行管理后, 护理人员在高危药品规范使用和管理上有明显进步, 本院连续3年未发生一起高危药品护理事故。结论 通过实行6S企业管理的方法, 使高危药品的规范使用和管理理念逐步深入护理人员的日常行为中, 并采取制度性的执行, 标准化的落实, 使高危药品护理管理一直处于持续性改进的管理过程中, 避免医疗护理的安全隐患, 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及服务质量。

关键词:6S企业管理,高危药品,护理,实践

参考文献

[1]High-Alert Medication and Patient Safety[J/OL].2008-11-12.

[2]张淑慧, 张志清, 刘保良, 等.医院药品管理规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96-96

篇4:基层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关键词] 基层医院;高危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56-02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药物具有与治疗无关的其他副作用,因此任何药物又可能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根据造成伤害程度的不同,临床上按管理类别将治疗药物分为一般管理药品、特殊管理药品、高危药品等。高危药品是由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于2003年第1次公布,在2007、2008年进行了更新。2008年公布高危药品除了19 类外,还包括13种药物。

1 高危药品的概念及笔者所在医院现有种类

美国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将一类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命名为“高危药物”[1] (high-risk medication or high-acert medication)。WHO及一些发达国家已把高危药品管理列入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2009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改司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发布和实施《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的通知(医协会发[2009]6号)。其中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中明确指出有误用风险的药品应规范管理。近年尽管我国也现“高危药品”这一概念,但许多医院真正对高危药品所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对高危药品有效监管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致使大多数医院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相对滞后(特别是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院应加强高危药品的宣传,让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充分了解高危药品的同时加强对其的管理。

2008年ISMP公布19类高危药品目录,在19类和13种高危药品中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品种如下。

19类中有:(1)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2)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3)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4)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胺碘酮);(5)抗凝药、凝血酶抑制剂、溶栓药、糖蛋白Ⅱ/Ⅲa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用普通肝素、阿加曲班、、阿特普酶、瑞替普酶);(6)静脉用和口服化疗药(阿霉素、环磷酰胺、卡铂、顺铂、阿柔比星、奥沙利铂、白消安、吡柔比星、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7)高渗葡萄糖注射药(50%葡萄糖);(8)腹膜透析液和血液透析液;(9)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罗格列酮、格列吡嗪);(10) 静脉用改变心肌力药(地高辛);(11)脂质体药物(两性霉素);(12)静脉用中度镇静药物(咪达唑仑);(13) 儿童口服用中度镇静药(水合氯醛);(14) 静脉,透皮或口服吗啡类镇痛药物(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芬太尼帖剂);(15) 神经肌肉阻滞药(琥珀酰胆碱、维库溴铵、阿曲库铵);(16)静脉用造影剂(泛影葡胺、碘海醇);(17) 肠外营养药(复方氨基酸、脂肪乳)。

13种中有:(1)秋水仙碱注射液;(2)胰岛素注射液(普通和混合胰岛素);(3)硫酸镁注射液;(4)甲氨碟呤片(非肿瘤用途);(5)阿片酊;(6)缩宫素注射液;(7)硝普钠注射液;(8)浓氯化钾注射液;(9)异丙嗪注射液;(10)浓氯化钠注射液;(11)500 mL灭菌注射用水(供注射吸入冲洗用)。

2 高危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的差异

高危药品没有固定规则化使用剂量,安全指数狭窄[2]。高危药品重点是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危害,其监管重点是:规范使用,分类贮存。高危药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用药差错,及其他伤害。如剂量错误、给药途径错误、误用包装类似的药物、护理人员在配制细胞毒性药物时产生的气雾对操作者造成潜在的危害等。

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制剂、计生药品)强调依法管理,合理使用。如管理不当、使用不当则易造成成瘾、中毒、健康损害及社会危害。

3 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监管措施

药品差错可发生在各个环节,对于基层医院,面对患者,医师开具处方、药师调剂处方、护理人员使用药品等环节,怎样防范用药差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层医院在使用高危药品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核对患者的信息、审核处方的适宜性、核对调剂药品的正确性、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及告知注意事项等。

因此有必要建立医、药、护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根据本院实际制定高危药品目录,明确高危药品的潜在风险,制定高危药品的管理体制[3]。具体面对高危药品管理和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制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其内容:高危药品包括具体品种数;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红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及其医护人员注意;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证时才能使用;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加强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新引进的高危药品要经过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的信息告知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用药安全。

3.2 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临床医师在开具高危药品处方、药学人员调配处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应要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如口服降糖药物患者对磺胺类过敏,造影剂过敏等。如果在临床使用高危药品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护理人员应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并做好相关的总结报告,及时通报全院用药安全网。

3.3 询问患者的疾病史

临床医师在选择高危药品时,要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合理选择相应的药物。如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对肝、肾有毒害性的药物(特别在使用化疗药阿霉素、环磷酰胺、卡铂、顺铂、阿柔比星、奥沙利铂、白消安、吡柔比星、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时应考虑其对肝、肾损害,必要时需调整剂量或选用其他药物;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使用肾上腺受体兴奋剂类药物需考虑其对心脏的影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使用抗凝血药物应考虑对凝血药功能的影响。

3.4 询问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临床应考虑不同患者的生理状况,合理使用高危药品。如老年患者、孕产妇、婴幼儿、特殊酶缺乏患者使用需此酶降解的药物,会引起的全身反应或毒性。如浓氯化钾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 浓氯化钠注射液、地高辛、普通和混合胰岛素、缩宫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抗凝药、凝血酶抑制剂、溶栓药、利多卡因、胺碘酮等。以上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和生理伤害。

3.5 防范调剂差错或配伍禁忌

由于药品品种的日益增多,商品名各不相同,包装差异不大,规格不同容易混淆,药品调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调配差错,医院药师对已调剂的药品必须对进再次核对,核对除药品名、剂量、规格正确外,还需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核对,如包装的一致性、批号的一致性、药品是否变质、有效期是否在规定的范围等。药师调配处方时应对处方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发现配伍禁忌应拒绝调配并即时与医师联系。

3.6 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患者只有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知晓了用药的注意事项,才可能显著降低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当不良反应发生时,避免患者产生恐慌心理,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因此医师、护理人员、药师应详细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告知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3.7 药房、病区、护理单元要正确进行高危药品的贮存

应根据各类药品的性质及贮存方法进行合理分类及贮存,如需特殊贮存条件的药品应进行特殊贮存。分类应醒目,易与其他药品分辨。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红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及其医护人员注意,避免使用差错。

对于基层医院,如果能做好以上工作,相信一定能将高危药品对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波,梅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1(44):3-6.

[2] 李连新,王春红,付燕霞.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及措施[J].中国医药,2011,8(6):1008-1009 .

[3] 张幸国,饶跃峰,张国兵,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J].中国药房,2009,22(20):1691.

篇5: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1、高危险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

2、高危险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3、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黑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4、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5、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6、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

7、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8、新引进的高危药品要经过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的信息告知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用药安全。

A级高危药品:A级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措施:

1.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病区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专用领单上签字。

3.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4.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5.医生、护士和药量工作站在处置A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措施:

1.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护理人员执行B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意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3.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4.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措施:

篇6: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

(2010年7月修订版)

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是指当一个药物在使用错误时,有很高的机率对患者造成明显伤害或危险的药品。未促进该类药品的合理使用,减少患者伤害,参考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及参照药学部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制定如下病区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定(“麻、精”药品除外)。

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吸入或全身麻醉药等列为二级管理高危药品(具体品种见附录一)。

2、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疗药品及部分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等列为一级管理高危药品(具体品种见表1)。

3、由科室组织学习一级、二级管理高危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护士对一级、二级管理高危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4、一级管理高危药品必须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并有明显的“高危药”警示标识。一级管理的高浓度电解质高危药还另设醒目的提示警示标识。

5、执行一级管理高危药品医嘱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双人核对,提高一级管理高危药品的安全性。在执行一级管理高危药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暂停使用和报告医生,按医嘱对症处理,并按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流程上报。

6、需皮试的高危药品管理同时参照我院药学部制定的《药物过敏性试验管理办法》。

7、无论是否未高危药品,如药品包装内配有专用溶媒、专用加药器或专用输液器等,都必须使用该药品包装内的专用产品。

表1:一级管理高危药品目录及注意事项(1)

表1:一级管理高危药品目录及注意事项(2)

篇7: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试卷

(2012、12)

姓名:岗位:成绩:

一、填空题(按空格计分,60分)

第1题、高危险药品是指药理作用、的药品。

第2题、高危险药品包括、及等品种。

2、高危险药品应设置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

3、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应,设置提示牌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4、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有确切时才能使用。

5、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6、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保持安全有效。

7、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给临床医护人员。

8、新引进高危险药品要经过,引进后要及时将药品信息告知,促进临床合理应用。

9、奥沙利铂为细胞毒性药物,它的溶媒及稀释液必须为GS,它贮存条件是和贮存时间是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40分)

1、高危险药品中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

A、25%硫酸镁注射液B、环磷酰胺C、阿曲库铵D、长春新碱

2、高危险药品中肌松药包括()

A、25%硫酸镁注射液B、琥珀胆碱C、博来霉素D、沙利度胺

3、高危险药品中细胞毒化类药品包括()

A、甲氨喋呤B、维库溴铵C阿曲库铵 D、琥珀胆碱E、10%氯化钾注射液

4、培美曲塞二钠的贮存条件是()

A、室温,避光B、15-30℃C、2-8℃D、避光E、室温

5、培美曲塞二钠的贮存时间是()

A、4-6hB、2---3hC、24hD、不稳定E、稀释后立即使用

6、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溶酶是()

A、NSB、5%GSC、注射用水D、NS/5%GS7、长春新碱的贮存条件是()

A、避光避热B、室温,避光C、15-30℃D、2-8℃E、室温

8、顺铂的贮存条件和贮存时间是()

A、室温避光、24hB、室温、11hC、15-30℃、24hD、室温,避光、2---3h9、下列药中不是高危险药品中肌松药的()

A、维库溴铵B、阿曲库铵C、琥珀胆碱D、尼莫司汀

10、下列药中不是高危险药品中细胞毒化类药的()

A、卡培他滨B、吡柔比星C、顺铂D、维库溴铵E、长春新碱

答案一:填空题

第1题、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

第2题、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药品 第3题、专门、混合存放

第4题、充分安全性论证、适应症

第5题、双人复核、第6题、先进先出

第7题、定期、不良反应监测、反馈

第8题、充分论证、临床

第9题、室温、24h

答案二:选择题

第1题、A、25%硫酸镁注射液

第2题、B、琥珀胆碱

第3题、甲氨喋呤

第4题、B、15-30℃

第5题、C、24h

第6题、C、注射用水

第7题、E、室温

第8题、A、室温避光24h

第9题、D、尼莫司汀

篇8:某院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初探

1 医院高危药品的使用现状

当前国内外使用的药品近两万种, 涉及药品的不良事件不断发生。其中大多数由高危药品引起[1]。众所周知, 胰岛素、10%氯化钾、血管活性药等药品都属于临床常用的高危药品。在ICU, 有时一个重症患者就要用到6道以上的微量泵给药, 由于没有明显提示, 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2,3]。

具体来说, 一旦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甚至死亡的药品, 称为高危药品。具体调查显示[4], 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不良事件, 由高危药品所引发的包括不良反应、用药差错等频繁发生。主要由医务人员的疏忽造成, 如输液滴速过快、给药剂量过大、适应证不适宜等;也有的是由于患者的自我不合理应用造成的。

2 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危药品尚无官方目录

对于高危药品目录的具体品种, 当前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 把高危药品管理起来的首要措施就是要积极确定高危药品目录。美国的高危药品目录共收载了200多个高危药品品种, 包括细胞毒化疗药品、高浓度电解质制剂、抗凝药、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等[5]。但是当前我国统一的高危药品官方目录尚未出台, 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的中成药的管理更是处于空白状态, 要拿出一个真正适合我国的高危药品目录意见, 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也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6]。

2.2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有的医院未制订高危药品单独目录。尤其是在多数医疗机构如医院中, 高危药品经常与一般药品混合放置, 同时对高危药品处方的审核多数情况下不严格, 未设置提示牌与标签, 没有落实查对制度与双人核对制度, 药师未按标准流程操作, 都造成了安全隐患[7]。

2.3 高危药品信息交流不畅

高危药品信息变动后, 药库与药房未及时通知医师, 同时也未准备书面材料及组织培训的内容, 相关处理流程也不完善。引进高危药品时, 医院相关人员未按规定的流程进行严格审批。对于字迹潦草的处方, 药房未及时与医院进行沟通, 并确认[8]。

2.4 高危药品用药交待不详

对于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不强时, 患者无法持续、规范用药[9]。而医院相关药师也未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未将药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告知患者。

3 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

3.1 实行高危药品分级管理

高危药品要按危险程度分为A、B、C三个级别[10]。其中C级使用频率较高, 一旦用药错误会造成伤害, 但风险少;B级使用频率较高, 一旦用药错误, 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但是不会引起死亡;A级为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 使用频率高, 用药错误时死亡风险最高。应设置单独存放区域, 放置警示性提示牌, 不得随意改变其位置, 标识统一。如镇静药为白底蓝字, 寓意宁静、清凉。黄色能抑制食欲, 胰岛素就选用黄底黑字的标志[11]。护士将大规格的彩色标签横贴在注射器上, 高危药品标志清晰可辨。

3.2 严格执行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要积极为科室统一制作高危药品储存盒和警示标识, 确保高危药品专柜专区贮存、标识醒目[12]。医院安全管理组要每月到各科室进行督导检查, 查阅高危药品交接班及使用登记, 跟踪护士用药流程,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实行高危药品专柜存放, 高危药品的调配实行双人复核。严格按照评审要求, 结合院内高风险发生人群及医院实际情况, 明确特殊人群包含年老体弱者、临终患者、急性或慢性疼痛患者等, 制定专科化评估标准, 根据专科要求及专科特性制定专科的评估制度, 明确作业流程及工作内容。

3.3 加强高危药品信息交流管理

采取高危药品领取时签字、使用时双人查对措施, 巩固安全用药行为[13]。组织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种类、管理办法及使用流程进行学习、考核。要合理用药, 比如胰岛素注射前要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对注射部位进行轮换, 两次注射部位应距离2 cm, 1个月内避免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药师应参与对高危药品的监测与评价, 应加强对患者高危药品危害性的宣传。药房人员给门诊患者发药时, 应告知患者或家属用药原因;进一步完善高危药品管理规范, 研究建立高危药品风险评估办法与机制[14]。

3.4 建立高危药品管理规范和技术

完善的信息系统是高危药品管理的关键技术, 取消手写处方, 在国内实行电子处方制, 采用药物自动分发机。建立高危药品品种数据库, 明确其产生风险的关键环节与原因。采用药物自动分发机, 合理用药系统, 高危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可与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对高危药品的信息系统化管理。

篇9: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持续改进的体会

【关键词】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2-02

高危药物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我国一直以来高危药品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及要求,然而每家医院的高危药品从数量、标识、高危药品的划分到管理方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1]。通过一年多以来,我科高危药品管理办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以及对周边医院的了解,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改进前的管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1.1.1将高危药品分类后固定基数,班班交接。我院药剂科统一制订高危药品目录,我科高危药品有:肾上腺素、多巴胺、地西泮、氨茶碱、东莨菪碱、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专柜放置,固定基数各10支,班班交接。

1.1.2 存在问题 基数难以固定,我科是儿科,其中氨茶碱及10%氯化钾注射液因患儿用量小,如统一配药时很容易多出基数。交接班费时,由于品种多,交接次数多,每日三班交接,至少需花费5分钟/次。存在潜在风险,护理人员为了保持固定基数、减少交接班清点数量而将多余的药品另外放置以供日常使用。据非正式了解多家医院多个部门日常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私下均采用此方式,从而达不到高危药品管理目的。

1.2 改进后管理方法

1.2.1 规范种类 结合上级医院检查指示,药剂科重新归类高危药品目录,我科涉及常用的高危药品只有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种类精简后易于管理。

1.2.2 专柜存放 将高危药品分类后专柜放置,内外均给与醒目标识,设置红底黒字“高危药品”提示牌,不固定基数,所有高危药品均放于专柜内,因儿科用药特殊,剂量小,集中配药时10%氯化钾注射液很容易多出基数。

1.2.3 专人检查 每日由总务班专人领药后将高危药品按效期先后排列存放于专柜内检查并签字,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1.2.4 强化高危药品管理意识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高危药品知识,要求人人熟悉科室高危药品的管理规定,掌握药物作用机制、用途、剂量、给药方法、给药时间、配伍禁忌等,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风险管理意识,人人知晓高危药品管理目的及重要性,均养成随时专柜存放的意识。

1.2.5 名称及外形相似药品的管理 对于名称及包装相似的药品加强管理,全科护理人员高度重视,互相提醒,并分柜放置,给予醒目标识。

2 结果 通过半年的追踪检查及暗访发现,改进后的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易于被护理人员接受,护士均能随时将高危药品放于专柜内,标识随时保持醒目状态,无用药差错发生。减少了交接程序,不仅能真正达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2]目的,而且能真正达到高危药品管理目的。

3 体会

高危药品是指那些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或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药物。临床工作中护士是药物使用的最后执行者,如果稍有疏忽,给患儿使用出错,将会直接造成对患儿的伤害,有时甚至是难以弥补的危害。

3.1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提高了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规范了高危药品种类后我科高危药品只有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10%氯化钾注射液,两种药品外包装盒颜色鲜明,专柜放置后,易于辨认。按效期排列后,避免了护士因工作繁忙,为取药、用药快捷往往不能按“先进先出”的原则用药,易造成药品过期的现象。[3] 尤其对于名称及外形相似药品的管理加强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警惕性。由于药品批次不一、生产厂家不一,药品的包装形态各异,我科对于同种药品包装改变后以及形态相似的药品,初次领药的护理人员负责告知全科每一位护士。例如批号为1112241的氢化可的松和批号为1210301的小儿氨基酸安瓿极度相似,且安瓿上均有“氨基酸”字样,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我科要求分柜放置,且均给予醒目标识,人人知晓,配药时养成习惯与身旁的人二人核对,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警惕性,未发生配药差错。

3.2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加强了病人的用药安全性,减少了护理差错发生 高危药品集中专柜放置后不固定基数,让护士不再有无法固定基数的担忧而将高危药品私下“藏”着用。我科属基层综合医院儿科,无中心配药,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士配液量大,且每组液体大多为30-50ml,配液护士配液时需注重速度,不然无法保证责任护士续瓶,如药品混放很容易在繁忙时出现差错。病房药品管理中暴露的問题,不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它潜在的可能是护理事故、差错或纠纷[4]。进行了专柜集中放置、效期排列有序后确保了病人的用药安全性,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提升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水平。

3.3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实际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强,护士易于接受。每日由总务班专人领药后检查、排列并签字,护士长每周五大检查一次,不再需三班交接,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云坤,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3.2

[2] 许薏萍,把护士还给病人的做法与设想[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3): 58-59

[3] 陈丽芳,彭幕莲,杨建群.病区药品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3940.

篇10: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尽管这些药物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但后果非常严重。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醒医务人员在处方录入、药品配置、临床给药、药品贮存和药品调剂等环节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减少药品差错的发生。特根据本院情况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1、结合我院实际用药情况,由药剂科、护理部及医务部共同制定我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目录。

2、高危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具体品种见《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高危药品目录》。

3、高危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4、在高危药品存放药架处设置警示性提示牌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5、医院药品信息系统中,设置特殊标记显示,以起到警示作用。

6、高危药品调剂和临床使用实行双人复核制度,确保调剂和使用的准确无误。

7、高危药品在使用时,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药品名称、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等内容。

8、加强病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保证“先进先出,近期先出”,保证安全有效。

9、临床药师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重点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10、定期(每季度)排查医院内使用药品中与高危药品的外观相似、发音相似的药品清单,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1、定期以《药讯》刊出病人安全警示、病人用药安全事件提醒等内容。

篇11:护理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制度

二、依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局令第29号)。

三、适用范围:本公司经营的须召回的药品。

四、内容:

1、药品召回,是指按照规定的程序收回已上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安全隐患,是指由于研发、生产等原因可能使药品具有的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2、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药品召回的管理。完善药品不良发应(ADR)报告制度及相关制度,建立以质量管理部为中心,各相关部门为网络单元的药品信息反馈、传递、分析及处理的完善的药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1)建立药品质量安全信息反馈记录,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2)建立和保存完整的购销记录,保证销售花纹路的可溯源性。

(3)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专人负责药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汇总和处理,并负责对药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处理进行归类存档。

(4)发现本公司经营的药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立即停止销售该药品,通知药品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并通知使用单位召回售出药品,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药品安全隐患的调查与评估:

(1)公司有责任和义务配合药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有关药品安全隐患的调查,提供有关资料。

(2)药品安全隐患调查的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以包括:

A、已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种类、范围及原因。

B、药品使用是否符合药品说明书、标签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的要求。

C、药品储存、运输是否符合要求。

D、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批次、数量及流通区域和范围。

E、其化可能影响药品安全的因素。

(3)药品安全隐患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A、该药品引发危害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已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

B、对主要使用人群的危害影响。

C、对特殊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危害影响,如老年、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外科病人等。

D、危害的严重与紧急程度。

E、危害导致的后果。

4、实施“召回制度”的药品包括三大类:一是养护发现的在有效期内,产品质量不稳定,可能有质量隐患的药品;二是由于印刷校对等原因,造成产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药品;三是企业确认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药品;四是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强制实施的药品召回。

5、公司在作出药品召回决定后,第一时间通知到有关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停止销售和使用,同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启动药品召回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召回工作。

篇12:高危药品分级管理

1、为了切实加强高危药品管理,参照美国ISMP2008年公布的19类及13种高危药品目录,同时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用药实际情况,制订了本目录。高危药品专用标识

3、高危药品分级管理,采用“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模式,A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须重点管理和监护,具体包含如下几类

1、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如肾上腺素)

2、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药(如普萘洛尔)

3、高渗葡萄糖注射液(20% 或以上)

4、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

5、硫酸镁注射液

6、浓氯化钾注射液 7、100ml 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

8、硝普钠注射液

9、磷酸钾注射液

10、吸入或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等)

11、静脉用强心药(如地高辛、米力农)

12、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

13、浓氯化钠注射液

14、阿片酊

【A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病区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专用领单上签字。

3、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4、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5、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A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

1、抗血栓药(抗凝剂,如华法林)

2、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

3、放射性静脉造影剂

4、全胃肠外营养液(TPN)

5、静脉用异丙嗪

6、依前列醇注射液

7、秋水仙碱注射液

8、心脏停搏液

9、注射用化疗药

10、静脉用催产素

11、静脉用中度镇静药(如咪达唑仑)

12、小儿口服用中度镇静药(如水合氯醛)

13、阿片类镇痛药,注射给药

14、凝血酶冻干粉 【B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2.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3.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4.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

1、口服降糖药

2、甲氨蝶呤片(口服,非肿瘤用途)

3、阿片类镇痛药,口服

4、脂质体药物

5、肌肉松弛剂(如维库溴铵)

6、口服化疗药

7、腹膜和血液透析液

8、中药注射剂

【C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篇13: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 存在的问题

1.1 高危药品目录不明确

大部分护士未掌握高危药品目录, 熟知的高危药品仅局限于“10%氯化钾注射液”和抢救车常备药物“肾上腺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小部分低年资护士和实习护士对高危药品的了解更是甚少。

1.2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不了解

检查中询问各病区负责小药柜药品管理的责任护士, 均不了解“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的相关知识, 极少数病区护士了解, 也不能准确说出具体的高危药品分A、B、C级管理依据等内容。

1.3 高危药品摆放位置不规范

查看病区高危药品的存放, 发现药品摆放不规范, 更有病区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混存现象, 未做到高危药品的专柜或专区存放。

1.4 高危药品使用过程无双人核对

夜班值班护师多为1人在岗, 使用高危药品无法进行双人核对,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即使白班护士多人在岗, 也未做到高危药品使用的双人核对制度。

2 改进措施

2.1 修订本院《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诸多问题, 医务科、护理部和药剂科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和《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2012年3月稿) , 在原有基础上, 从高危药品的贮存与保管、高危药品的调剂与使用、高危药品的监管三方面具体规范了本院高危药品的使用办法。

2.2 制定本院《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目录》和统一标识

为让院内制定的《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有效实施, 切实加强高危药品管理, 参照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组推出的《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同时结合本院用药实际情况, 经与药剂科沟通, 筛选统计本院的高危药品并制成目录, 制订本目录和高危药品专用标识。

2.3 组织培训与考核

药剂科每季度组织全院性的高危药品药学知识讲座, 对医护人员进行高危药品知识的相关培训, 学习高危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观察等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 为患者服务第一”的观念。

2.4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

本院依据《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2012年3月稿) 将高危药品分A、B、C三级管理, 如A级高危药品, 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 是高危药品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一旦用药错误, 患者死亡风险最高, 药房和各病区必须重点管理。

2.5 单独存放, 醒目标识

本院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将病区高危药品严格与普通药品分开放置, 有条件科室实行专柜存放, 空间受限科室采取分区存放, 高危药品存放药柜 (区) 标识醒目, 设置有全院统一警示标志。病区小药柜由护士长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高危药品的管理, 实行定量管理。高危药品实行效期管理, 按照“先进先用、近期先用”的原则发放, 确保药品质量。

2.6 规范高危药品的使用

病区小药柜常备的高危药品, 实行“按需定量存放”的原则, 严格管理。在日常使用中, 严格执行实行双人核对制度, 并做到“三查七对”, 确保配制与使用准确无误。

2.7 高危药品的监管

监督以上整改措施有效实施, 定期对各调剂室和病区存放的高危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 确保高危药品的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3 小结

高危药品管理一直是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内容, 本院药剂科联合护理部依据有关规范对病区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做一调查, 将发现的问题逐一分析, 采取应对措施, 建立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有效的流程规范, 高危药品专人负责, 设置专柜或专区存放, 并贴有全院统一警示标识, 提高医护药人员对高危药品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高危药品调剂管理, 要求要求高危药品配置使用过程中双人核对, 临床使用中密切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以上各环节定期督导检查, 切实提高高危药品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世光, 李秀敏, 崔杰, 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研究.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0, 10 (4) :256-259.

[2]李连新, 王春红, 付燕霞.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及措施.中国医药, 2011, 6 (8) :1008-1009.

篇14:护理规章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关键词】 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用药安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98-01

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开展治疗行为的前提,也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TO)及欧美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最重视的议题之一[1]。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是指用药过程中副作用很大,容易给患者身体带来危害的各种药物,一旦使用不当,将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2]。近年来,由于对高危药品管理疏忽造成了大量的医疗事故。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医疗机构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力度及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就医过程中的用药安全性。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及用药安全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医疗机构都应重视的一个议题。笔者对我院西药房与病房区进行了详细检查,总结高危药品管理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范化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明确高危药品概念及目录

20世纪末,美国医学研究所对医疗药品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医疗差错是除疾病外的首要死因,其中尤以用药差错为主。因此,美国安全使用协会(ISMP)率先提出高危药品概念:即由于使用错误而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的药物[3]。这类药物的显著特点是用药错误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用药错误,将带来严重的后果。ISMP于2008年所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中,排名前五的主要是:注射用磷酸钾或浓氯化钾、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0.9%)、胰岛素、阿片类麻醉药及静脉用抗凝药。

2 了解高危药品用药安全

2.1 高危药品摆放问题 检查中发现,很多西药房未对高危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没有明确的分类和相应的药柜及摆放设施,即使有空间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药房应对高危药品进行必要的分类,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足够的药柜及相关设施,亦可通过分层或分类摆放加强管理。此外,对于需冷藏保存的高危药品,应配置专门的冷藏设施如冰箱等保存,以保证药效。

2.2 高危药品警示牌标识问题 对于重要的高危药品,应设置显眼的警示牌进行标示。瓶外粘贴醒目的分类标志,标识药物相关内容,如:药品名称、浓度、有效剂量和最大剂量、单位及有效期。对于易混淆的药品,可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识。相关人员要做好及时更新高危药品目录及注意事项的工作,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2.3 其他用药安全问题 西药房工作人员应熟悉高危药品的特性,严格控制其使用剂量并有效控制给药,严格遵守高危药品的用药规定,避免临床用药错误;应重视高危药品的有效期问题,可在药房专设一人负责药品有效期,保证药品先进先出,安全有效;工作人员应对患者讲解高危药品的特性,解说其不良反应及适应症,确保患者按照医嘱服药,杜绝药物配伍不当导致用药安全问题。

3 讨 论

高危药品用药错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故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高危药品管理方式的探讨,人们不断寻找着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以确保用药安全。西药房管理者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有用药错误或联合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可直接与医师进行沟通,并向有关部门反应;管理人员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西药处方药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审查,保持高度的责任感;若发现有不合格药品,应及时向负责人举报,并协助质量管理部门对药品质量进行管理;拒收无正规批号、包装不合格及检验报告不合格药品,杜绝不良药品进入西药库。应积极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强化用药安全意识,有效管理高危药品。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力度,合理规范化高危药品的临床应用,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幸国,吴永佩.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实践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9(25):600-602.

[2] 毛雪英.西药房高危药品的管理与用药安全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7):637-638.

篇15: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一、高危药品的贮存与保管

(一)各调剂部门需设置专门药架存放高危药品,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护理单元需设高危药品专柜放置。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药柜)应标识醒目,设置黑色警示牌提醒药学及护理人员注意。

(二)高危药品实行专人管理。调剂室负责人指定药师以上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高危药品的养护、清点等工作,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贮存、保养。护理单元护士长指定专人负责本单元高危药品的管理,保证高危药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做到“先进先出”、“近效期先用”,确保药品质量。

二、高危药品的调剂与使用

(一)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二)高危药品的调剂实行双人复核制度,并做到“四查十对”,确保调剂准确无误。

(三)护理单元需严格限定使用人员资格,不具备独立值班能力的护士不得独立进行该类药品的配制与使用。护理人员进行该类药品的配制与使用时,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且行双人复核,确保配制与使用准确无误。

三、高危药品的监管

(一)护理单元原则上不常备高危药品(抢救药除外),如确有需要,可少量存放,严格管理。

(二)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

(三)药剂科定期对高危药品目录进行更新,并将新引进高危药品信息及时告知相关科室和护理单元。

篇16:高危药品的管理规范培训测试题

姓名:科室:成绩:

填空题

1、高危险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人体的药品。高危险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例

如:、)、及细

胞毒化药品等。

2、高危险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存放。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警示牌提示

牌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3、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使用。

4、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

5、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保持安全有效。

6、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篇17: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

一、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高危孕产妇要进行建档及专人管理,早期干预,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二、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妇保医生在出诊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要进行专册登记,专案管理,并在保健卡(册)上做特殊标记,实施逐级报告制度。

三、对已确诊的高危孕妇,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保健治疗措施,认真进行监护,重点管理,按时进行高危评分,积极诊治。将每次检查治疗结果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在管理卡册上。

四、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同时增加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次数,定期跟踪随访,确保母婴安全。

五、高危孕产妇均应住院分娩,医疗保健机构应开设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护,制定诊疗方案,适时计划分娩,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准备工作,保证母婴平安。

六、乡镇卫生院识别出高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及时和延误,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提高转诊的效率。

孕产妇死亡上报制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市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孕产死亡率,特制定孕产妇死亡评审上报制度。

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对本辖区发生的孕产妇死亡进行上报工作,要求上报的资料具体、真实、实事求是。

二、在本辖区发生孕产妇死亡病例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向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孕产妇死亡详细病历资料复印件。凡发生孕产妇死亡,不论住院时间长短,均要在24小时内报告妇幼保健机构,一个月内填报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表,上报至县妇幼保健站。

三、孕产妇死亡资料按要求时间内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虚报、瞒报。

妇幼保健员工作职责

一、掌握本乡妇女保健工作动态,在所长的领导下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妇女保健任务及指标。承担本辖区孕产妇系统及儿童系统管理、计划生育以及相关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二、负责收集汇总本辖区内的各项妇幼保健工作指标信息,熟悉本地资料,掌握本辖区孕产妇数及儿童数,对高危孕产妇及体弱儿进行筛查及管理,每季度向妇幼保健所上报妇幼卫生信息和相关信息。

三、及时掌握本辖区婴幼儿死亡及孕产妇死亡,并做好入户调查工作,协助县保健站填写相关表格并存档。

四、负责整理各种妇幼卫生信息资料并归档管理,包括表、卡和各种登记簿。

五、负责监督、培训、指导村级卫生人员和保健信息员开展相关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并做好详细的下村工作日志。

六、负责本辖区的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教,使本辖区的群众知晓率达85%以上。

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八、协助院长和院妇产科作好巩固爱婴卫生院工作。

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

一、按《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的要求,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系统检查、监护和保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凡是怀孕的妇女要做到孕早期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和册,按孕产妇系统管理要求对孕产妇进行定期检查,进行产前、产时及产后保健宣教工作、按要求进行产后访视,认真做好产后42天结案工作,及时筛查及治疗高危孕产妇,对其进行重点管理,要求住院分娩,确保母婴平安。

三、注重产褥期保健,防止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产褥期卫生及母乳喂养,并且将孕产妇保健资料进行档案化管理.四、做好孕产妇卫生保健指导,宣传孕产妇保健知识,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对每位孕产妇保健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五、每年将本地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奠定基础。

篇18:西药房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

1 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 药房人员缺乏预判能力, 不能及时减少或杜绝危害。在高危药品使用期间, 药房人员未严格审核药品处方, 对高危药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适应证等不熟悉, 清点、查对、交接未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

1.2 概念掌握模糊

高危药品在用药过程中副作用较大, 容易迅速对人体造成伤害。目前, 西药房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力度不够, 药房人员对高危药品缺乏全面认识和重视, 严重威胁用药安全[2,3]。高危药品概念及识别问题已成为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的重点问题之一。

1.3 摆放问题

药房未设立专用药柜及药架摆放高危药品, 有冷藏需要的药品未配备足够容量的专用冰箱, 与普通药品区分不明显, 并且摆放空间不足, 无法满足正常高危药品需求。高危药品一旦摆放不规范、管理不完善会存在安全隐患。

1.4 警示牌管理问题

西药房未设置明显高危药品专用警示标识, 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危药品管理及用药安全带来不良影响[4]。相对于普通药品, 高危药品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药品下简单标注“高危药品”字样不足以引起警惕, 也不利于工作人员对药品的甄别。

1.5 用药安全性

西药房管理中如药物配伍不科学或剂量不合理, 患者用药期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严重者可导致肝肾毒性增加,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另外, 抗生素类用药搭配不合理问题也值得关注, 如青霉素G联用头孢拉定不仅难以取得疗效, 还会导致药物毒性增加。

1.6 效期管理问题

西药房药品种类多, 突发性疾病及流行性疾病的不可预知性容易导致一些高危药品亏空或积压, 所以应做好药物有效期管理工作。应遵循先进先出的用药原则, 确保药品在保质期内使用, 降低高危药品用药安全隐患。

2 西药房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西药房在管理高危药品过程中, 应设置专人管理、专属药柜及专属警示牌。管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药品管理知识, 恰当存放、储备或合理使用高危药品, 了解药品的适应证、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 具有风险意识[5,6]。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质量及数量, 引进新高危药品时应详细了解使用规范, 并及时通知各临床科室, 保证用药合理、安全。严格执行药品验收制度, 对无正规批号、有效期、生产日期、审批日期, 以及检验报告、包装不合格的产品予以退还, 不纳入西药房。

2.2 明确高危药品概念, 建立高危药品目录

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发放高危药品时, 都应具备高度警惕性, 增强对高危药品安全使用的重视程度。建立高危药品目录, 定期进行药品概念及用药方法培训, 明确高危药品的种类、剂量、使用方法、禁忌证及常见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

2.3 记录高危药品使用情况

使用高危药品后, 应及时、准确记录, 并进行统计核实, 防止高危药品丢失及错用现象发生。医务人员使用高危药品后, 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 如有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用药安全。

2.4 规范存放高危药品

西药房高危药品存放应具有足够的空间, 药架与墙间隔10~20cm, 与地面间隔10~20cm, 并且上下分层, 不同药品间分隔存放。有特殊存放要求的药品, 如需避光、冷藏, 应严格按照药品存放要求存放, 避免因保存不当使药品失效, 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

2.5 规范高危药品安全使用

药房人员指导患者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范服药, 正确把握高危药品的用药剂量, 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 提出合理的参考建议, 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2.6 定期业务培训

加强药房人员药学知识及医药法规的培训工作, 增加其对高危药品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 掌握新到药品及常见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知识, 杜绝发生用药不合理、配伍不科学现象。

2.7 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考核制度

合理的药品管理考核制度能及时有效纠正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不断完善高危药品科学使用情况, 增强药房相关管理人员的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意识, 有效提高用药安全性。

3 小结

2008年美国医疗安全使用协会 (IS MP) 将高危药品分为19个类别, 分别是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药、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抗血栓药、心脏停搏液、静脉用和口服化疗药、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口服降糖药、强心药、脂质体药物、中度镇静药、口服或小儿用中度镇静药、阿片类镇痛药、肌肉松弛剂、造影剂、全胃肠外营养液、腹膜和血液透析液、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7]。

西药房药品种类复杂, 管理难度大, 高危药品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医院应根据自身药房的条件发现现存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提高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性, 为广大患者的健康提供相应保障。药房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责任感, 规范高危药品的安全使用, 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树立高度的用药安全意识, 做好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永苟.关于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与用药安全性研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15) :306.

[2]张友亭.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与用药安全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10) :271.

[3]赵曲波.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与用药安全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5) :190.

[4]王莺.西药房高危药品用药安全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6) :135.

[5]张秀珍.西药房高危药品的管理与用药安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3) :1698.

[6]尹文强, 吴玉联, 王烨.层级培训与自查互控模式在麻醉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 2014, 33 (5) :694.

上一篇:十分钟年华老去赏析下一篇:游戏动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