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4-05-24

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精选8篇)

篇1: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本文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分析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指出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强调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与社区警务同步的社区消防运作模式,繁荣社区消防文化,逐步实现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广东省地处祖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迅速,消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全省城市社区的范围,主要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002年11月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公安部、民政部关于社区消防工作建设的现场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以消防工作组织机构、宣传教育、消防检查、消防设施、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社区消防建设活动,有效遏制了居民家庭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省城镇住宅发生重大火灾13起,死亡42人;2003年城镇住宅火灾发生重大火灾7起,死亡28人,杜绝了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1.开展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几种类型

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消防工作基础也不一样;同一个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水平也各不相同。全省社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街区巷道、道路、河流等自然地域划分的“地缘型社区”,如广州市海珠区昌盛社区等;二是以相对独立的商业、住宅小区为单位的“单元型社区”,如广州市华南碧桂园、深圳市益田社区等;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茂名石油化工总厂乙烯社区等;四是以汇集居住、旅游、商务、文化、体育等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综合型社区”等新型社区,如广州市天河南社区等。截至2004年4月,全省现有的5675个社区中,有2349个基本实现消防建设目标,占总数的41。4%。

1.2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主要做法

1.2.1 组织建设落实到位。社区消防组织包括领导机构和消防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由居委会、警务室、治安联防队、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确定社区居委会主任为消防安全责任人,确定一名副职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本社区(村)的消防工作负责,配备2名以上专职(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和组织开展社区消防工作。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消防办公室,与社区警务室合署办公,配有必要的办公用具。社区成立义务消防队,并设置消防备勤室。有条件的社区依托现有保安、联防等队伍,把社区消防与社区警务、治安、联防等工作相结合。没有专职保安人员的旧社区,采取自愿和积极动员参与的方法组建义务消防队伍。

1.2.2 消防工作制度落实到位。主要是加强社区消防的制度建设,明确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消防办公室、警务室等机构及社区消防安全责任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各类人员的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和落实社区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工作例会、宣传教育、防火巡查检查与火灾隐患整改、消防设施管理、火灾扑救等制度,规范社区消防管理。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召集不少于一次的社区消防工作会议;社区每年与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和居民住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推动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居委会为依托,社区单位、行业部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运作机制。

1.2.3 宣传教育落实到位。社区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为载体,通过居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和切合实际的方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在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社区报刊中增加消防方面的内容;在公共场所设置消防宣传

栏、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室、消防画廊等;在每个居民楼道设置警示牌、居民防火公约;设置消防宣传教育室,提供各种消防法规、书籍和画册供群众阅读,定期播放消防安全VCD宣传片;有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热心消防公益的社区代表逐家逐户宣传消防常识,提醒居民群众时刻注意消防安全。通过日常的消防宣传,群众参与消防工作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1.2.4 消防安全检查到位。已成立消防工作组织的社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防火安全检查,坚持每日防火巡查,及时纠正消防违法违章和督促整改火灾隐患。辖区消防大队(科)、派出所在指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做好辖区消防工作的同时,还依托社区警务室,加强对社区消防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社区内的公安消防中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六熟悉”和灭火预案制定、实地演练等活动,通过社区居委会发动居民群众参观消防站开放,深入开展社区消防宣传工作。

1.2.5 经费保障落实到位。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政府出一点,街道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的办法,在社区内设立消防备勤室,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同时,依托社区物业管理单位、治安岗亭、门卫室等单位、场所,设置报警电话和消防器材箱,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救生绳、应急灯等消防器材,随时接受群众的救助。有的社区还组织开展“让灭火器走进家庭”活动,有条件的家庭都配备了灭火器。

1.2.6 消防安全档案管理到位。社区消防办公室建立消防基本情况登记册、消防组织人员登记册、火灾情况登记册、消防设施器材登记册、消防宣传教育情况登记册、防火巡(检)查记录、火灾隐患整改记录、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等有关档案资料,及时记录整理,分类存放,确保社区消防工作底数清、情况明。

2.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城市社区建设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广东提出,到2005年,力争把全省大中城市的社区建成现代文明社区,到2010年,把所有城市、中心镇的社区建成文明社区。由于社区整体建设的影响,全省各地社区建设进展不一,各不相同,特别是人员、办公环境差别较大。目前全省仍有3200余个社区居委会建危房、临建房、出租屋,占到5675个社区居委会的60%以上,对推进社区消防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2.2 对城市社区消防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认识到消防工作进社区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群结合、夯实基层防火工作的重大举措,工作缺乏联动协作。广东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也给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逐年增多,缺乏基本的灭火设施和逃生疏散通道,难于监管到位,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社区居民群众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消防自防自救能力差,违法违章现象严重。

2.3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城市社区消防建设开展时间短,不少社区存在基础工作不扎实,标准低,项目少,没有建立和落实社区消防组织、宣传教育、消防检查、消防设施、档案管理六方面的内容。有的社区出现“重建设、轻落实”,“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效”现象。有的把社区消防当成街道消防,以抓街道办事处而没有深入社区开展消防建设;有的把社区消防看成是单位消防如商业街、专业市场等消防建设;有的把社区消防等同原来开展的消防宣传教育点工作。

3.开创社区消防建设新局面

3.1 适应城乡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社区消防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认真总结近两年开展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工作经验,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和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考评内容,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法规。依托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社区警务室,实现消防治安联防,不断增强社区消防管理、教育、服务、保障的综合功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力戒形式主义。广东省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粤东、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城区与老城区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全面发展。

3.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运作机制。建立社区消防联络员制度,社区要确定一至二名消防联络员,确保社区与公安消防部门之间工作联动渠道的畅通。建立社区消防通讯制度,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结合火灾形势和季侯火灾特点,定期编写火灾案例和消防安全常识的通讯印发各个社区。建立社区消防培训制度,各级公安部门要帮助社区培训防火安全检查员,熟悉基本防火检查和灭火知识后上岗(可佩戴胸卡或红袖章等识别标志),以便社区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消防违章行为。

3.3 建立健全与社区警务同步的社区消防运作模式。社区警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消防又是社区警务的重要内容,是基层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社区消防工作应当主动融入社区工作,只有依托社区警务、依靠社区警务,才能确保社区消防工作推广得出去、落实得下去、巩固得起来,使社区消防建设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在常住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人财物流动较大的社区——建立社区治安防控与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工作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区相结合的模式。居民居住和单位构成多样的社区——以社区警务室为基础,发动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辖区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做好社区消防工作的模式;城郊结合部位的社区——依托公安派出所,建立街(镇)、社区居(村)委会齐抓共管社区消防工作的模式。

3.4 繁荣社区消防文化。要把社区消防宣传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消防文化阵地建设。结合季节火灾特点和重大节日,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喜闻乐见的消防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内的专栏、板报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火灾案例,组织发动社区成员单和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消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区消防文化氛围。

3.5 正确处理社区消防建设的硬件与软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实施社区消防建设的初期,要下大力气解决硬件问题,如消防基础设施、办公场所等。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在搞好软件建设和丰富社区消防工作的内涵上下功夫,如工作制度、宣传教育、检查巡查、考评等。这是社区消防工作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地区,应对本地区社区消防建设的上墙内容、硬件设施、职责制度等软件、硬件建设进行规范、统一。通过社区消防建设,逐步实现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监督型向服务型、由消防工作盲点向消防工作亮点的转变。

篇2: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现状及对策

农村和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农村和城市社区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普遍存在着监督教育不到位、制度不健全、部分干部作风漂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开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不到位,表现在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缺乏应具备的党纪政纪法规知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不强。二是村(居)务公开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虽都实行了村(居)务公开,但存在公开时间不及时、内容不全面,较笼统、不连贯的缺点。有上面督促就公开、不督促就不公开的现象。三是部分基层干部作风漂浮,行政不作为,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懒散,习惯于行政命令,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事,对涉及基建工程、土地

征用、城乡低保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凭关系、凭感情,以权谋利。四是个别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态度冷漠。

二、剖析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村干部、社区负责人在思想认识上主要存在三个倾向:一是“无所谓论”。这种观点片面地认为,乡镇、社区涉及不到重大人事任免,没有重大经济往来,没有什么重大决策,涉及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及事项不多,党风廉政建设抓得好不好无所谓。二是“形式主义论”。这种观点错误地认为,农村和城市社区不存在什么大的贪污腐败,基层缺乏腐败存在的条件和土壤,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搞形式、走过场。三是“先后论”。这种观点片面地认为,当前基层工作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抓好经济发展,维护好社会稳定就行,至于党风廉政建设,等到农村和城市社区经济全面发展以后再抓。

2、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村(居)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党员议事、村(居)民议事等没有完全发挥基层决策、议事、监督的作用。群众民主管理的意识不强,在实施基层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党员群众显得尤为不关心,加之部分党员群众代表文化素质不高,无法议事。

3、宣传教育不完全到位。平时由于各项基层工作纷繁复杂,许多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开展不够深入,导致基层党

员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大宣教”的氛围和格局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尚未完全形成。基层干部特别是社区干部的生活待遇低,教育、管理难度大,对基层干部特别是社区干部存在重用轻教、重用轻管的现象。一些基层地方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抓党纪条规的学习教育不力,存在不少“法盲”、“纪盲”干部;一些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形式单一,抓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不够,使党风廉政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4、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监督制约不够有力。由于部分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制度不规范、不完善;同时对现有的制度规定未能很好地落实,一些基层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流于形式,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不够有力;村(居)务公开工作虽然实行多年,但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5、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思想政治作风不硬、理论业务素质不高;政策观念不强、不能严格按政策办事;群众观念淡漠、联系群众能力不强;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

根据目前农村和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

和城市社区干部廉洁自律。

1、打好“预防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要通过进一步认真组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让乡镇、社区负责人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既是上级党组织对自己的关心,也是自我保护;既是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整体形象,促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的重要保障。

2、划定“警戒线”,出台具体规定。乡镇党委、办事处党工委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专门针对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实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的具体规定,明确农村和城市社区支部负责人在党风廉政建设上的责任和目标,针对廉洁自律的相关要求,明确提出若干个“不准”,设臵统一的“警戒线”,使大家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必须做。同时,要结合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结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非党员干部的约束制度,对社区干部在廉洁自律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违规处理办法,如进行系统化考廉。乡(镇)办纪委每年依照村(居)委会干部述廉评议、联查联审的结果和廉政档案的记录,召集有关人员,召开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廉洁评审会,综合确定基层干部廉洁程度,作为任免、罢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还要把考廉结果系统纳入其他工作之中,综合作为当年农村和城市社

区干部工作考核、确定先进的参考依据。

3、常念“紧箍咒”,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纪党规、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在其思想上常敲“警钟”,另一方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以案说法,依靠反面教材,加强警示教育。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板报宣传、创建廉政家庭等多种形式,在社会营造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4、设臵“防火墙”,强化制度建设,实行制度化促廉。一要进一步完善村(居)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要通过责任制度的落实,形成自我制约,自我管理的机制。二要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活动,在提交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村(居)委会班子要向乡(镇)办党委写出书面报告,村(居)委会班子成员个人有婚丧喜事等,事前必须向乡(镇)办纪委书面报告。三要实施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廉政谈话制度,由乡(镇)办定期或不定期对村(居)委会干部进行谈话,谈话方式主要有任前廉政谈话、提醒警示谈话、违纪诫勉谈话等。四要建立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述廉评廉制度。述廉每年一次,主要包括有无收受、索取钱物,有无挥霍浪费,有无挪用集体资金,有无公款私用,有无动用公款娱乐等方面内容。五要建立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个人廉政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干部廉政谈话

记录、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廉洁承诺书以及违纪记录等,并进行动态管理。六要加强监督检查。乡(镇)办党委要采取廉政谈话、定期巡视、信访接待、诫勉等方法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监督。

5、增强“免疫力”。要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加强民主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方式开展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力”。一是完善村(居)民议事制度,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群众对基层组织的监督。二是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规定凡是与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必须经党员、村(居)民参与议事,由村(居)民代表大会或村(居)民大会决定,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三是落实民主理财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杜绝农村和城市社区书记、主任直接摸钱,实行审批、管理、经办“三权分离”,切实加强对村(居)级集体财务的监督。四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居)务公开工作,细化和完善公开制度,保证公开的及时性、连贯性和群众关心的重点,保证群众得以实施经常性的民主监督。

篇3: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 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不少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城市逐渐扩大, 以城市居民家庭为基础的社区规模也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社区火灾也呈递增发展趋势, 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 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此, 加强社区消防工作既是适应城市新的管理体制的需要, 更是推进火灾预防体系的重要环节。

将消防工作融入社区, 与社区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治安等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对于有效预防火灾, 保卫国家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2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社区消防工作虽然已纳入了各级消防年的工作视线, 提出了许多要求, 进行了深入探索, 但整体发展仍不平衡, 各地社区消防工作的建设标准、起点各异, 空白点较多, 社区消防综合功能差, 实际效果不明显。

概括地说,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对社区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社区消防硬件设施不够完备, 基础社会司建设先天不足, 后天维护保养问题严重;三是软件建设不到位, 规章制度不健全, 社区消防工作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不能实行经常化、持久化。

具体地说, 社区火灾隐患的集中表现主要有:建筑物耐火等级低;缺乏消防水源, 特别是北方一些中小城市表现突出;缺少放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电气火灾隐患突出;“三合一”场所普遍存在;非法储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现象突出, 比如社区内许多液化气站、油墨厂、印刷厂及木制加工厂的仓库内存放着大量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 有些甚至存在于居民家中, 既没有专人看护又没有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火灾隐患极为严重;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突出;社区的消防管理工作滞后。

针对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将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国初期至八十年代, 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较低, 加之受建筑材料及建筑理念的限制, 便保留了大量原有的木结构建筑, 并兴建了大批砖木结构的建筑;二是随着经济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社区道路不断拓宽, 但由于资金以及观念的限制, 市政消防建设, 如消防管网、消防栓、消防通道等无论是设置范围还是设置位置都已无法满足要求。

第二人为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领导不重视, 很多领导对消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 在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 完全忽视消防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 导致了很多先天性整改难度极大的火灾隐患;二是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有些根本不知道注意防火, 对自己进行危险操作的后果缺少基本的认识;有些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 或是不安装消防设备或是擅自降低材料耐火等级等。

第三制度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奖惩制度不到位。消防安全追究制度坚持终身制原则, 一旦发生问题, 无论你目前是否在职在岗, 都将坚决予以追究。但目前却几乎没人受到过此类的惩罚, 并不是消防工作做得好, 而是奖惩落实不到位, 因此也就滋生了很多干部得过且过的想法。二是宣传制度不健全。宣传应是经常性和全面性地调动全社会参与消防、关心消防以及开展消防工作的关键, 但我们目前只是在重大火灾发生后颁布消防新法规及在“119”期间进行宣传教育, 并且参加的人员非常有限, 根本达不到宣传消防, 扫除“消防文盲”的目的。三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消防管理制度混乱, 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是不明确, 或是流于形式, 致使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调动不起来, 消防工作开展不下去。

目前, 我国的社区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各社区在社区消防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总结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也有不少成功的做法, 具体表现在:1) 严格制度。社区是“小政府, 大社会”, 为了社区服务各方面的需要, 很多服务网点进入社区, 各社区都指定了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每一个行业。2) 积极开展防火宣传监狱, 强化社区居民的防火安全意识, 要使消防工作被全体居民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区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社区居民消防意识明显提高。3) 充分利用现代消防技术, 实行科学管理。4) 完善消防设施, 为迅速扑灭火灾打下基础。通过调查, 现代大多数社区的消防设施基本完善, 社区的保卫部门对此定期检查、定期维护保养和定期更换, 使得这些设施在关键时刻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开展社区消防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全社会, 同步走, 紧结合, 高起点”的十二字原则要求。

做好社区消防工作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1) 适应城乡发展要求, 全面推进社区消防工作,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 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基层社会治安综合体系, 治理防控体系和政府小贩法安全责任制考评内容,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法规。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运作机制, 建立社区消防联络员制度。3) 建立健全与社区警务同步的社区消防运作模式。4) 强化社区消防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消防安全素质。5) 正确处理社区消防建设的硬件与软件、形式与内容的联系。6) 加快保障社区消防安全的法规建设, 社区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 是保障社区消防工作开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社区消防建设的总目标是:努力建设以居住地为特征, 以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 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 以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目的, 有党和政府领导, 社会各方面参与, 群众自治管理的区域性小社会, 形成共居一地, 共同管理, 共促繁荣, 共建文明, 共保平安的社会化消防自治管理的运行机制, 做到消防宣传教育普及, 居民消防安全素质提高, 防火检查经常有效, 消防设施建设完好, 进而创建出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社区消防建设体系。

依托社区服务综合平台, 发现和利用现有社区资源, 组织和发动社区力量, 将消防工作有机融入城市的基层管理体制, 实现社区消防管理“无缝隙”覆盖, 形成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提高”的运行机制, 推动城市的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配套的消防运行机制。

摘要:社区安全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区消防建设作为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社区消防建设是适应新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需要。

篇4: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不容忽视,在社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服务、治安、文化等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总体来看,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政府“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突出,政府“条条运行”以及“大包大揽”、“管干不分”带来的部门争利、权责混乱、服务落空现象较多,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不顺;二是政府包揽过多、权力(权利)过大挤压了市场空间和社会空间,引导和支持中介组织发展的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发育滞后;三是公共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四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五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二)社区治安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一是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权、利不够一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没有在工作体制和机制中得到完全落实和充分体现,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某些领域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够科学缜密。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还缺乏有效衔接;三是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素质殛待提升;四是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社区文化建设滞后

社区文化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社区内的文化建设相关设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经济能力强,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有关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好,由于经济发展上面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其二就是资金不足。因为在实际开展的文化建设活动中由于资金的匮乏而不得不中止或者暂停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这就使得社区的文化建设缺少连续性和持续性。再者还有一点就是社区内的居民们对于开展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往往存在主观的片面性,这就使得文化活动开展人民缺少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深入倡导的激情。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和不到位,使得社区发展也缺乏平衡性,这就很难满足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丰富多姿的今天人们的不同需求。所以社区的文化建设活动需要不断的拓展其内容,丰富其形式,文化宣传也要普及到位,增强人们的认识。目前社区开展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以往的依靠和发动社区里的老年人来展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发动社区里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要带动社区里老少皆积极参加,实现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

二、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根本途径离不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社区体制改革,需要配套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需要强力实施社区事务分类服务。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掌舵”与“划桨”不分、“管干不分”、“管办不分”问题。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二是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首先要求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都应该严格定位和限定在管理和执法范围内,将专业性、健康的职能外包出去,实现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服务外包,彻底解决管干不分问题。按照中央精神,街道办事处则要向区域性、综合性公共服务部门转变。

(二)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维护辖区政治稳定、治安稳定、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居民群众的综合能力,着力抓好维护稳定、治安防范和普法宣传等重点工作,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为社区安全稳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一是齐抓共管把社区治安作为社区建设的保证;二是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居民群众法律素质和防范意识;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护稳定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四是着力抓好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五是加强对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实践证明,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是解决社区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要改变传统老观念,用新思想和新观念来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社区文化的开展走出自身狭小的空间,走出去和外面的交流和协作。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设中要融合人性化,增强人文关怀。要给社区居民传达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文化方式,让居民在社区生活感受到舒心愉快。文化设施要不断的完善和维护,设施建立要规划合理,照顾大局。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减少活动的单一、枯燥,增强趣味性,更多的吸引居民的参与。减少文化活动的雷同,增加创新元素,是做大做好自我的积极体现,同时也会使得群众觉得这样的活动参加有意义,体现出自己所在小区的特点。活动的开展要共同参与,小区文化建设也并非靠一人之力,要依靠大家进行。政府要在里面起积极的引导作用,社区街道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踊跃参加。还要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努力进行文化管理工作、文化艺术工作的展开等有关工作的规范建设。

三、结语

总之,社区是大家共同的社区,社区建设的好坏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加和不断的献言献策。只有集合群众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建设好社区。社区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努力和坚持,要积极的走出去学习做得好的社区的做法,取长补短,增强自身社区的建设工作。在面临建设中出现的矛盾也需要大家积极应对协调和不断总结规范。(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梅.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篇5: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 更新时间:2003-7-1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例的扩大,城市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有越演越烈之势。我国成功加入WTO,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朝前推进,城市建设走向集约型、紧凑型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本身就滞后的局面将更加突出。

一、我国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

1、我国城市人口继续朝密集型推进,城市建设朝内函式、集约式方向发展,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之同步。

我国现有城市668个,其中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13个,人口在100万到200万之间的城市24个,人口在100万以下的631个,另有建制镇19000个。按我国城市面积与人口比例计算,目前我国城市消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消防站欠帐50%以上的城市约占40%,消火栓欠帐50%以上的城市约占60%,消防车欠帐50%以上的城市约占2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而我国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城市化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75%,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9%,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发表的《关于中国城市发展计划》中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退耕还林,我国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将从目前的30.9%增加到40%—45%;202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2050年城市化水平为60%—70%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未来的几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地时期,城市人口朝密集型方向发展,城市建设与发展按可持续化要求必然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模式,建设“紧凑型”城市。到时,我国城市人口将大幅度上升,城市建筑密度增大,地下工程和高层建筑增加,特别是30米以上的、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将是城市建设的主流,就目前我国的消防装备状况,还不具有控制30米建筑以上火灾的扑救能力,不仅我国乃至世界上消防装备精良的美国,事实上扑救能力也很低。在美国9.11事件中,面对被大火肆意吞噬的世贸大厦,美国消防部队竟然束手无策,300多名消防队员被大楼埋葬。因此,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好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欠帐问题,另一方面要尽快寻找、研究、制定预防和扑救“紧凑型”、“高大型”建筑火灾的对策。

2、我国城市火灾和农村火灾分配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城市火灾中公共聚集场所火灾突出。

从《中国火灾统计年鉴》中反映的火灾统计数据表明,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44.7万起,死亡约16.8万人,伤约3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0.4亿元,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是惨痛的。从我国城市火灾和农村火灾的分配比例看,我国80年代以前火灾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火灾起数、死亡、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农村占较大份额。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火灾的比例逐年上升,农村火灾比例下降,城市火灾四项指标占到60%以上,城市火灾结构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火灾从过去易燃易爆品集中的工厂、仓库和居民房等火灾指数较高的场所开始向商场、饭店、舞厅、迪吧等公共聚集场所以及石油化工企业、交通运输业、电子通讯和高层、地下建筑蔓延。农村火灾与城市火灾比例的变化,城市火灾本身分配比例的变化是城市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发展与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必然结果。从我国火灾造成的损失看,从80年代开始,一般火灾有向重特大火灾方向扩张的趋势,从90年代开始,重特大火灾特别是公共聚集场所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显著起来,城市重特大火灾占全部重特大火灾的主导地位,相反,农村重特大火灾所占比例在逐步减小。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12.8”友谊馆发生大火,导致287名儿童葬身火海;1997年12月30日吉林省长春商业城发生火灾,死11人,直接经济损失1461.4万元;1999年12月25日圣诞之夜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发生火灾,火魔再次夺去309名无辜群众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275.3万元,这些典型火灾事故都发生在城市公众聚集场所。1997年至2000年全国发生特大火灾(指死10人,重伤20人,受灾50户,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约300起,城市约占全部特大火灾的80%,农村占20%,其中城市公共聚集场所火灾又占城市重特大火灾的40%左右,石油化工、燃气储售单位占25%,交通运输占10%,其它占火灾25%。所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公共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品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电子通信、交通运输业等重点地段火灾的预防对策是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布局处于畸型状态,新城与旧城、城区与工业区、棚户区与商业区犬牙交错,使重特大火灾发生机率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但本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从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我国的新城市建设的基本是以老城为基础,在对老城、旧城积极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有限度的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正是处于新城与旧城,城区与工业区、商业区与棚户区共存,相当一部份城市中还遗留有历史原因建成的不符合消防规范标准的加油气站、易燃易爆品生产储存点等,城市格局处于畸型状态。不仅城市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站建设、消防供水、消防通讯不够,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车通道没有等问题也普遍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伴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城市流动人口膨涨化的特点,他们又共同为重特大火灾发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目前我国火灾四项指标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这类城市火灾的预防工作对于减少人员伤亡,降低国家和人民经济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4、广大城市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单位和私营业主为了追逐商业利润往往置消防安全于不顾。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在不断提高,但仍不够,大多数城市居民还停留在对“119”的表性认识上,不能使用灭火器或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扑救初期火灾,在火灾中没有自救逃生的能力,对自己周围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发现不了,有的发现了问题但安全意识淡薄、怕麻烦,放弃履行公民应有的举报义务。另外,部份个体私营业主,为了局部利益和个人私利,非法圈占消火栓,堵塞消防通道,在这些地方摆摊设点,叫买叫卖,使火灾扑救工作难度增大,甚至贻误战机。也有个别单位和丧心病狂的私营业主为了追逐一己之利不顾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城市居民区、在逃避相关执法部门监督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储存不符合消防安全的火灾危险性极高的产品,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二、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中的消防安全对策

1、实现消防片区联动,优势互补,增强扑救城市火灾的能力。片区联动就是在处置各种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中,邻近地区利用现有的交通、通讯条件,在消防车辆、消防装备、特勤器材、消防力量上互相增援,快速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互补,集中集体作战力量,有效处置各类重特大火灾及其它灾害事故。四川省川南五地市(泸州、宜宾、自贡、内江、资阳)在2001 年3月20日正式启动川南片区消防联动工程,并于2001年9月6日在四川泸州第一次成功举行了一次“川南片区联动酒类火灾灭火演练”。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在装备缺少,灭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实行片区联动工程是一种有利的尝试。现代火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火灾,要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城市的力量往往难以对火灾进行有效的扑救。实行片区联动互补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快速地处置灾害事故,而且还可以实现训练场地互补以节约地理资源、训练装备互补以节约经费,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有针对性的装备建设中和训练改革中去,从而不仅可以从人力资源上提高扑救火灾的能力,也可以从装备建设和技术资源上提高扑救火灾的能力。

2、加强对新建城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力度,加快旧城区消防基础设施的改造步伐。

从我国城市消防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情况看,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落后地区,沿海地区优于内地,新建城区优于旧城区。中西部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实施时应吸取沿海地区的经验,加强对建筑工程的审核监督力度,按照《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坚持解决原有火灾隐患的同时保证不增加新的火灾隐患。

对工业区与居住区、棚户区与商业区、旧城区与新城区犬牙交错的城市,要采取措施提高这些城区居民房屋的耐火等级;要积极整顿道路,对狭窄、弯曲的道路,有计划的进行改建和拓宽;对历史原因建成的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和消防建设规范的工厂、加油气站、易燃爆危险品库等场所要改变用途或搬出城区;要投入经费,增设公共设施,解决好消防用水问题,同时要保证消防通道畅通,一旦发生火灾能及时疏散被困人员,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坚持群众与专门机关相结合的消防方针,有针对性地做好城区重点单位和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

要坚持群众与专门机关相结合的消防方针,最终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力度,打造一批消防宣传尖兵,把他们作为媒体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共同推动、促进消防工作的社会化。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城市化水平将不断向前推进,我国消防正面对火灾多发期,装备实施滞后期与火灾责任追究超前期并存的难关,所以坚持群众与专门机关相结合的消防方针,采取群防群治的战略措施很有必要。消防部门以群防群治为基础,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做好火灾发生频繁,群死群伤事件突出的公共聚集场所、易燃易爆的生产、销售、储存点、交通运输业和高层、地下建筑的消防检查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的排除这些地方的消防安全隐患,减少重特大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共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提高扑救火灾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社会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抢险能力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适应我国消防与世界接轨的需要,随着我国与WTO接轨,消防的职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游戏规则将被打乱从新排列,我国消防将和美国、日本等其它国家一样,除了要担负火灾扑救任务外,将承担起更多的、更繁重的社会抢险救援任务。国外大多数国家消防部队有1/3的工作是扑救火灾,而更多的2/3是进行社会应急救援,我们国家也不能例外,也会按照世界规则运行,因此加强我国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和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材,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火灾,特殊社会应急救援训练科目,是我们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伴随着中国入世的步伐,我国消防部门虽然已经开展并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抢险救援任务,同时针对恐怖组织破坏、针对生化袭击,制定和完善了紧急疏散、现场处置和跨区域联动、增援的措施,还进口了一批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装备和一批多功能抢险救援消防车,但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开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会抢险救援和灭火能力将会是一个长期性的艰难的工作。所以,正如消防局陈家强局长所说:我国加入WTO后,消防部队应当更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消防基础理论,引进国外先进消防装备和灭火救援的战术技术经验,并在社会救援机制上加快同国际接轨的步伐。

参考文献:消防队伍建设法规汇编(四川省消防总队);

篇6: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非常渴望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疲惫的心态得到放松,而社区则是人们除工作以外的休憩场所。所以,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各广大城市社区开展的各色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有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科普宣传和文体比赛等,这些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和角度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加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

二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一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没有他们,任何的社区文化活动都无法开展,而社区文化活动,又将社区居民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使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增强了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区管理效益及其作用的进一步突显,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很多社区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成立了书法、文艺、舞蹈、类协会等群众文化团体,并且经常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不仅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促进了邻里关系,而且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社区文化设施的人均覆盖率较低,且实际利用率不高

社区各类设施和场所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且数量少、种类少,缺项较多,尤其是缺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即使在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内,居民对社区阅览室的利用率也并不高,来社区阅览室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很少来或从来不去社区阅览室。其主要原因,在于社区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同居民上班、上学时间重合,且图书数量有限、品种不多、内容相对陈旧。

2、社区娱乐活动匮乏,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社区居委会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方面主动性不强,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匮乏,居民参与意识不强。首先,大部分居民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39.01%的居民认为如果小区要开展文化活动,自己会参与其中;其次,参与面窄,从参与者的年龄层次上来看,明显存在着老年人多,中青年人少的不平衡现象。这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再次,参与活动的内容局限性较大,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还须经过“选美大关”,从市民选择平时比较喜欢的娱乐休闲方式来看,超过50%的受访者选择看电视、电影,29.93%的受访者选择与朋友交往,而一些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主体仅仅是一些该类活动的“精英式”人物,普通的居民即使是感兴趣想参加,也只能是“望娱兴叹”。

3、社区居委会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扮演“角色”功能失调

社区主管缺少将社区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区干部发挥作用较差,引导居民自治的能力不足,就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探索创新。这都致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目前社区居委会依旧沿袭老的传统,工作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承担区街各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承受层、落实层。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社区的自治功能很难体现。社区居委会在帮助居民面对困难、解决邻里矛盾、传达民情、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致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角色”功能失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的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时髦,搞“形象工程”,违背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初衷,也使社区文化难以发挥休闲娱乐功能;二是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缺乏心理凝聚力。由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变迁,社区文化认同在逐渐淡化,社区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疏离感。甚至在有些社区,一部分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十分淡漠,使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意识与心理凝聚力;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影响了其社会沟通功能,使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此外,一些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也存在明显弱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增强居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在一些社区居民中表现的并不理想。

4、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之处。第一,多头管理淡化了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条块结合”,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如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自治建设,体育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有各自“条条”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结果造成了谁都管理社区,谁都不能负全责。由于社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造成了现有社区文化资源的浪费,无法产生整合效应。第二,在社区文化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行政化的倾向。许多城市社区在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每组织一次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上面怎么安排,社区机构就怎么做,社区文化活动过度依赖政府,造成了社区居民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社区文化活动的局面,不利于居民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社区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不够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相对不均衡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不全或简陋等资源缺乏问题,同时,一些社区大量的可利用的社区文化资源被闲置或没有有效开发利用。以图书馆为例,我国社区图书馆由于起步晚,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等原因,在藏书规模、数量、质量、服务状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许多社区并没有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

三、社区文化现状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五个方面:

1、管理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

一些担任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的街道干部、居委会管理者,由于缺乏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不强,虽然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思想较为保守,观念滞后,又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做给上级领导或外面看,脱离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而且大多数人还是采用传统的那一套工作方式、方法,与当前开放的社区文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社区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或者说,政府仍是管理的主角,社区内部的事务大多由政府部门一手包办,使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社区文化管理组织的自治性、服务性未能体现出来,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意识也无法体现出来。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上行政化倾向严重。

3、利益机制缺失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造成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利益机制的缺失。其一,由于大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工作不在社区,其经济收入来源并不在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关系度不高;其二,社区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从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够丰富多彩,形式老套,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部分居民对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其三,社区文化建设对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关心不够,也是造成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又一原因。

4、多种原因导致社区文化功能弱化

由于社区文化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内容不够丰富多彩,不能够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包括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5、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重视不够使社区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由于某些政府管理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由于政策协调不到位,使各个社区之间的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等得不到利用。同时,社区中的法人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虽有大量的资源如各种文化设施,但因其分属不同行业,社区居民组织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

四、解决对策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文化骨干与志愿者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首先是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驻地社区的企业、单位等潜在能力。其次是培育基层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辅导,培训社区文化骨干,积极培育文化示范户,组建有特色、有群众基础的文化队伍。最后是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档次和文化品位。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2、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建设;加强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3、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居民的文化需求

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渴望融入社区整体,所以,要调动广大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就更加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因此,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如:许多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着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4、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对社区活动的公共场所建设的投入,在社区建设中,整体规划社区布局、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它们都是不同文化风格的反映。另一方面,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考虑到社区中的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外来职工等的特殊需求,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间。

二是加强社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所以要加强社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赋予新的文化内容,实现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大力调动居民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注重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

5、积极开展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

以创建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棋类比赛、乒乓球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眉沪剧、京剧演唱、乐器演奏、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居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6、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

篇7: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五里社区 周福健)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政府管理重心日益向基层下移,加强和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必然,社区建设逐步地被置于一个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但从我多年从事社区工作的经验来看,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提出和大家讨论,以求推进社区建设更好的发展。

一、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建设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自治难以实现

作为城市基层的基本单位,社区承担着政府逐步转移出来的行政事物,同时大量的本应该有政府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也不同程度地需要社区进行协调和配合,这给社区建设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困惑。现在社区居委会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作好社区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环境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职工就业、离退休人员管理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职责。这些职责的完成很多是要求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代收费用等行政性工作。又加上,基层政府各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统治、检查等任务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居委会来执行。使居委会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所谓的“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去,造成居委会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作,而《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质工作职责恰恰没有时间落实开展,社区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值得一提的社区在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时,“费随事转”无法得到落实,一些单位和部门将职能部门工作无偿摊派给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在接受上级部门下达的非社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时,有权依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得到相应的经费补贴。但可惜“费随事转”机制没有在社区建立。总之,居委会进一步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

(二)社区硬件不达标,配套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

按照市委、市政府上文件精神,对新建住宅小区,开发商要按照建设建筑面积千分之一的比例配置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开发商置若罔闻,不按照社区用房要求配置。五里社区辖区内规模以上小区共有4个,按要求配足办公活动用房的只有美琪小区。万鸿城市花园和雍华府小区面积不够,山姆月城名珠根本就没有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社区的办公用房不够用,出现“一室多用”或“一室挂多牌”的无奈,社区缺少适当的空间匹配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阵地,五里社区要争创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打造一流社区,在硬件配备上将显示出很大的一块短板。另外,社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如残疾人康复器材等,虽按照标准配备了,但设施平时缺少维护和管理,实际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三)居委会、物管、业委会三者关系不畅

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居委会本质上是为居民服务的组织,物业管理公司本质上是逐利的市场组织,其主管部门是房管局,业委会是居民直选的民意组织,三者在属性上是不同的,在实际中,物业公司盈利的同时不注重提升服务水平,引起业委会的不满;业委会不依法履行职责,没有起到集体管理、代表业主的作用,行为不规范,任意决定业主共同事务等。“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探索。

(四)社区参与严重不足

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社区的自发产生的热心居民和志愿者不多,目前社区志愿者年龄偏大,人数较少,开展的活动层次不高,影响面有限,这说明社区自治所需要的中介组织和志愿组织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也不规范。

二、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对策(一)完善居委会组织的制度规范

当地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意识,可以根据当地自身情况,依照《组织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居委会双方的关系,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二)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

社区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应该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区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基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并可以在社区探索实行“费随事转”机制,对下达目标任务的职能部门和社区之间的责权利进行了规范,规定各职能部门凡需要交由社区办理的属于本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必须按照权利与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根据交办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人员多少和时间长短确定办理经费,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由职能部门与社区签订委托协议书,及时将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经费拨付社区,社区按照协议规定完成相关工作。另外,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让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三)政府应增强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和帮助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民开展集体活动。室外活动设施要有供居民开展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设施。同时,政府应该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四)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提倡推行社区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由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者在社区兼职,并给于一定的福利补助。促使三个主体之间增进交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为建设文明社区搞好服务,提高居住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能及时化解矛盾,开诚布公地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继续探索并推广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发挥联席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三者之间的配合与联系。

篇8: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1.1 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第二、第三产业为基础

的, 规模较大且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 它是指社会化的, 有着一定的共同信仰、价值、生活方式和归属感的异质性居民聚集的, 以非农产业活动为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1]。

1.2 社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是城市管理的基础环节, 其在加快

城市信息化进程、服务民生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它是指在政府主导和社区广泛参与下,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社区资源, 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过程[2]。

2 哈尔滨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哈尔滨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

长, 人们对社区信息的需求也变得愈加强烈, 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 逐步将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 普遍加快了试点工作。

2.1.1 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哈尔滨市道里区和南岗区是信息

化建设的主要试点示范单位。道里区在1998年就开始建设了社区服务网络及网络中心, 1999年建设了道里区机关办公局域网, 同时开通了道里区公众信息网。2004年道里区被市信息化办公室选为社区信息化试点后, 其所属各街道办事处、社区, 利用星光老年之家、各种闲置资源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

哈尔滨市南岗区于1998年成立南岗区社区服务中心, 开通20条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热线, 24小时提供服务, 投资200多万元, 为全区131个社区购置了微机、打印机和办公设备, 初步形成社区网络化服务架构。2004年该区社区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 完善硬件建设, 投资建设完善了区、街、社区三级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投入资金500多万元, 建设了全省第一个区情公示广场;投资3600万元建设了面积7000平方米的全省首个社区教育学院—南岗社区教育学院, 积极为构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

2.1.2 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信息资源是社区建设赖以发展的重

要资源, 哈尔滨市南岗区通过社区管理软件实现了辖区内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的共享, 建立了辖区内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及相关信息的数据库, 先后开发了区信息化“五库”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库、贫困生档案库、残疾人救助库、民政管理库、计划生育数据库, 同时社区干部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向全区各部门报送资料、数据的工作, 实现了全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2.1.3 强化社区信息化管理机构哈尔滨市对社区管理机构进

行重新组合, 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利用率, 利用信息资源及信息网络提高了社区办公工作质量。

2.2 哈尔滨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于哈尔滨城市

社区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 加之国内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型和较为成熟的经验又很少, 致使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2.1 缺少统一标准我国社区信息化技术标准、社区服务质量

标准与管理制度尚处于建立健全阶段, 2006年8月2日, 深圳市《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化技术规范》由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 这是国内第一个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化领域的标准, 已经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3]。由于缺乏全面统一的标准, 导致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规范。

2.2.2 缺乏资金投入社区信息化建设是项长期的、不断发展、

不断深入的高科技项目, 尤其是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增多和建设力度的加大, 投入的资金也需要不断增加。所以, 社区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的资金短缺已成为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2.3 社区信息建设的人才短缺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

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中高级人才, 他们的信息应用知识对社区信息建设十分重要。但是, 目前一些城区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并不能完全承担其工作的任务。另外, 由于社区没有充裕的资金无法对社区信息化所需要人才进行培养、培训, 致使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能很好的实现。

2.2.4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低随着科技的进步有越来越

多的家庭拥有电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装互联网的用户也很多。由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应用技能、电脑功能的低效率使用等问题, 对社区信息化建设也产生了很大制约。

3 推进哈尔滨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3.1 完善社区信息化标准社区信息化标准包括数据标准、技术

标准、社区服务、质量标准等。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制定信息化技术标准是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必要途径。制定社区信息化标准, 有利于实现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协调互动发展[4]。所以, 只有具备可行的、规范的标准才能使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

3.2 加大社区信息化资金投入社区信息化是实现社区迅速发

展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工程, 软硬件设施建设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在社区信息化资金投入方面,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采取了互补共赢的五元投资结构, 即在政府投入方面组合五个渠道来源:一是区财政主渠道投入;二是申请国债支持;三是上级政府补贴;四是跨区间政府合作参与投资;五是街道办事处自筹资金投资[5]。这种资金投入方式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所以哈尔滨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关于社区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的指导性建议, 从而确保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可靠的资金保障下顺利运行。

3.3 推进社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实施社区信息化建

设最宝贵的资源, 所以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 积极利用社会力量, 发挥高校、企业等资源, 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 同时加强对现有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通过政府引导培养信息技术实用型人才[6]。市、区政府部门要完善人才政策, 严格落实经费保障, 创建一个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

3.4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城市社区信息化最重要的是

建立和健全信息网络系统, 构建安全可靠、功能强大、性能完善、满足需求的网络及信息交换平台, 充分利用电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优势, 最终使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落实。

3.5 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完善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是以完善的社

区服务体系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 以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 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 政府引导支持, 多方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7]。哈尔滨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应根据地域特征及需求进行具体建设, 在原有试点社区的基础上建设街道、社区网站与电子阅览室;建设信息化的基层服务点等推进信息服务建设的项目。

摘要:社区信息化的本质是一种社区治理模式, 是以信息化为契机推动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创新, 以达到社区的善治。城市管理及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是社区信息化, 所以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 分析哈尔滨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进而提出构建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信息化,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7.

[2]蹇杰, 温平川, 刘显忠.社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8.

[3]陈毅.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2008 (6) .

[4]黄听.信息化全面走向深入[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10 (1) :Z05.

[5]南湖区委, 区政府.南湖区着力探索和谐社区大服务信息化模式[J].中国民政.2007 (2) :48.

[6]陈漭, 徐越倩, 许彬.社区公共事业管理[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3) .

上一篇:四班“119消防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2022年“三项合同”履约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