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2024-05-15

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精选6篇)

篇1: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引导作为高智能型、知识型人群的代表——大学生合理消费、理智消费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究竟是那些因素导致了这一问题的产生,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念。成为当前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论文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并就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嘉兴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4份,有效率为94.00%,总计男生42人,女生52人。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从调查数据来看,家庭月收入额与大学生月消费额基本成正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占一定比例。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比较集中,多用于饮食、交通、通信、娱乐、学习费用及恋爱投资等。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比较我校大学生的月消费额来看同学们的消费水平仍偏重于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消费,高消费与超前消费的势头并不强烈。

3.在学习消费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有61%的同学会选择课外辅导充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于是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一方面为获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报名参加各类考级考证(除了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报关员证、秘书资格证等等)。另一方面考研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还有一些同学在念完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的专业,为自己就业积累智力资本,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逐年增加。.在资金主要来源方面,勤工俭学的比例为11%,家庭供给的比例高达86%。由此看来,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大学生的自立能力依然较弱,这也是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5.当问及是否有不知不觉中花钱的体验时,选择“有”的人数占58%,可见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尚有不足。美国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5岁开始,以至于他们18岁就能独立生活,而18岁的中国学生却不能管理好父母给的生活费,这一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一、日常生活消费部分高档化。所谓“吃要营养,穿要名牌,用要高档”。学校周围的大小饭馆,天天座无虚席。另外一些大学生穿衣要名牌, 有的同学不惜花血本,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日常用品亦追求高档,许多的同学购买非常高档的化妆品。

二、电信,网络,数码等消费的普及化。手机、电脑、MP3等数码产品在当今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甚至数码相机也不算稀奇品。另外,大学生也是网络消费和通讯消费的一支主力。大学生在网络、通讯方面的消费占到日常消费的次席。有55.6%的学生手机平均通讯费在40-60元之间,其次25.3%的学生在70-100元,还有3.1%的人承认手机费用达到百元以上。

三、休闲娱乐消费的多样化。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体现出更为旺盛的消费需求,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娱乐消费。而是追求更加新颖,刺激,有品味、动感强的娱乐活动。如进酒吧、去溜冰场等处所。还有如旅游等,大学生利用假期、黄金周,出去旅游,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这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四、大学生的交际消费上升化。在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交际消费也呈上升趋势。交际消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人情消费,不论获奖、评优,还是入党、提干,亦或生日,甚至是通过某项考试(如英语四级)都要请客或是送礼,因此,交际消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一项重要支出,甚至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就是爱情消费,大学生谈恋爱屡见不鲜。根据调查显示,凡是在校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几乎都要超支。

四、调查结果分析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

3.消费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生活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中却发现,为了诸如人际关系开支、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等的需要,大学生们往往压缩伙食费,而把过多的消费在这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消费的增多,再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不合理。三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4.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作为一种理性行为,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目标消费、量入为出,合理分配开支是良好消费的基本原则。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却往往是没有明确目的,仅凭感觉、兴趣引起的冲动需求而产生的消费。这种随意消费产生迅速,消失也容易,有时甚至只在闪念之间,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大学生往往陷入盲目冲动消费之中。

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消费已经陷入了一定的误区,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心理和外在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从主观因素上讲,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生理虽已日趋成熟,但是其心理成熟要落后于生理的成熟。而且对自我缺乏很好的控制,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练,不知金钱的来之不易。又没有独自理财的经验。在大学里要进行独立的生活,不能有计划的开支。从而使消费的盲目性不可避免。

二、从客观因素上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比过去好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对子女的消费都是尽量满足,尤其在子女上了大学以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孩子在外吃苦受累。家庭的这种做法,使得大学生把对花父母艰辛劳动,省吃俭用的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来不考虑父母的含辛茹苦。

(二)社会原因: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校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受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诱使许多人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层次高档化,追求超额消费和超前消费,却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所有这些不能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了负面作用。而大学生消费心理还不成熟,模仿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现象日趋普遍,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又急切的想走在社会的前列,时代的前沿,从而使得他们对社会消费现象进行模仿和超越,可见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也是特别的深刻。

(三)大众传媒,广告的原因:大学生这个时段的心理及其敏感,对社会的变化也及其关注,此时的消费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暗示。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就要非常明显的影响,如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

等。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愈来愈不正常,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刻不容缓。

五、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作为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对于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家长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约束一下,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其不利。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行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应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因为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性支出的主要承担者,作为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应该对孩子的消费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能要多少给多少,不然会助长学生消费的盲目,要重点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从而遏制其乱消费。总之,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大学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学生辅导老师,更应该与学生紧密联系和交流,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

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

(3)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如果不及时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和引导。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发挥各自角色的应有作用,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篇2: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对社会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我们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能说我们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虽然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一方面就能全部做好的,但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令许多人头疼的问题,而08年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社会生产的影响,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作为曾经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正面临 “毕业即失业” 的困境,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解决问题,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学生,为什么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知识,而且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面临如此的窘境?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具体分析,主要应该从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这三者上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1998年大学毕业生仅为的66万,2002年毕业生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将达到280万,2005年达 到338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2009年610万,而到2010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630 余万人,10年间增幅近10倍。如果再算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其次,庞大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群体也在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靠拢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3、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4、就业市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有的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还不如本科生或专科生,但用人单位宁愿要能力差的研究生也不要本科生。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在选择就业时,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这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五,形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好比在选美,面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受到歧

视,认为这些毕业生有损企业形象,从而使一些有能力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

二、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机构只是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单调,有的只是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三、毕业生自身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

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准备不足,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来提高就业率,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全凭运气碰,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也有许多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自己不去把握就业机会,而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碰运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属于“守株待兔”型,没有自信,不敢去尝试,而是等着用人单位来找他,从而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需要有所作为。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无论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其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来说,经济增长目标绝不可以放弃。但是,理论和发展经验都表明,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反而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相反则不然。

2、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应做出一些改变。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

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1)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

(2)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

(3)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

(4)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三、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

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总结:

篇3: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消费特点,发展对策

当前,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投资增速回落, 出口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不确定因素加强, 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消费在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杭州市“十三五”规划指出, 要切实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将提升消费作为新时期杭州市促进经济增长的突破点。杭州市消费市场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面临着增长动力转换、结构转型升级、消费理念变化等诸多新情况。

1杭州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1.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增速实现较快增长

2016年以来, 杭州市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1~8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4.62亿元, 同比增长10.3%, 较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 为全市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2城乡市场协调发展, 乡村发展略快于城镇

近年来, 杭州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市场引领作用凸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电商推进普及, 乡村市场快速发展。2016年1~8月, 杭州市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 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

1.3商品零售增势稳健, 餐饮消费仍具潜力

商品零售在杭州市消费品市场中比重较高, 约占90.4%, 主导地位突出, 2016年1~8月增长10.5%, 对全市消费增长贡献率达92.1%。餐饮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增速稳步提升, 2016年1~8月增长8.3%, 较去年全年增速提升0.9个百分点。尤其是通过举办G20峰会, 餐饮市场规范整治、酒店住宿升级改造, 消费环境、品质有所提升;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餐饮市场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1.4内资经济居主导地位, 私营个体成长较快

经过多年的发展, 杭州市已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制, 尤其是直接面对终端消费的零售业, 私营企业、个体经济机制灵活, 经营模式勇于创新, 发展较快。今年杭州市限额以上零售业内资企业有1146家, 其中私营企业630家;外资企业67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33家、107家、4家。内资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8.8%, 私营企业、个体户分别增长15.0%、15.7%。

1.5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旅游市场迅速升温

杭州一直重视旅游对消费市场的助推作用, 拥有西湖、京杭大运河两个世界文化遗产, 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大型会展渐具影响力, 着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三位一体的大旅游产业模式。上半年, 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487.13万人次, 同比增长14.1%, 实现旅游总收入1082.28亿元, 增长15.8%。通过举办G20峰会, 极大地提升了杭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旅游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

2新常态下杭州市消费领域的趋势和特点

2015年, 杭州市人均GDP已达1.8万美元, 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 其经济社会发展均有趋同的发展轨迹:从生产为主向消费为主转变 (增长动力转换) , 从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 , 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发展方式转换) 。杭州市消费领域正处于升级加速期, 开始逐步形成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等全新的消费格局。

2.1消费结构明显升级, 由温饱型向品质型转变

据测算, 杭州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3%,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6%,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均已达到富裕水平。杭州市居民消费支出已经从满足吃、穿等基本温饱型商品, 逐步转向提升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层次的商品, 健康、教育、娱乐等支出稳步提升。上半年, 杭州市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通信等品质改善方面支出分别达5136元、3261元, 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2.8%、54.8%。

2.2消费热点有所转换, 新兴领域快速成长

伴随着商品供应的品种多样化, 杭州市消费领域不断拓展, 若干新的消费热点开始生成和凸现。据杭州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统计, 2016年1~8月, 杭州市商品市场消费增长较快的主要有文化体育消费: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9.9%, 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2.4%;与住房相关消费:家具类增长39.1%, 五金电料类增长33.3%。

2.3商业业态日益完善,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消费市场结构日益完善, 多种商业业态互相补充, 群众购物选择余地更多、更加方便。截至2015年末, 杭州市共有亿元市场173个, 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23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中有连锁总店76家, 大型百货商厦43家, 超级市场56家。同时, 杭州作为电子商务之都, 网上购物发展迅速,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2015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679.83亿元, 同比增长42.6%;跨境电子商务抢抓机遇, 借势转型,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34.64亿美元, 而2014年尚不足2000万美元。

2.4消费文化趋于理性, 大众消费成为主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 鼓励大众消费, 控制“三公”消费, 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风气的带动下, 消费文化趋于理性, 大众消费成为主流, 高端消费、过度消费逐渐淡出。2016年1~8月, 杭州市相对高端的旅游饭店餐饮收入同比下滑7.2%, 而快餐小吃、个体餐饮收入则增长7.2%、16.5%。

3杭州市消费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 杭州市正处在消费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 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商品供给结构改革、商业规划布局、业态结构、渠道融合以及经营环境等方面, 还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3.1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

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购买能力, 杭州市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 2016年上半年, 杭州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1%、6.0%, 比2015年同期分别回落1%和2.2%。

3.2市场供需结构不匹配

由于商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变化, 供需结构不匹配, 产品创新能力欠缺, 高附加值的精特产品、名牌产品少, 严重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境外购物激增, 消费外流严重。消费品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 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当前杭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之一。

3.3企业盈利空间有所收窄

由于经济发展整体环境趋紧, 杭州市流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着竞争加剧、融资难、租金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困难, 企业盈利能力面临较大挑战。统计数据显示, 2016年上半年杭州市限额以上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企业营业利润亏损面分别达38.1%、55.5%;营业成本分别上涨11.6%、8.4%;零售业从业人员数增长2.7%, 职工薪酬则同比上涨了9.0%;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下降9.4%, 职工薪酬仍上涨了1.5%。人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对低附加值的消费流通企业有较大的影响。

3.4商业布局、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杭州市商业布局有待改善, 中心城区、重点商圈的大型商业设施增长过快, 综合体同质化现象严重, 商业供给相对过剩;远郊地区商业网点相对不足, 商业业态的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面向社区的中低端商业网点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单一, 难以满足日常消费需求。二是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网络支付、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方面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执法不严, 违法成本过低, 对消费者的信心产生消极影响。

3.5实体经济亟待走出困境

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较快, 信息经济、虚拟经济较为发达, 可以通过降低流通交易成本, 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但也会引发资产泡沫增加, 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 加大市场总体风险。近年来, 杭州市大型传统商业实体顾客分流现象明显, 经营形势受到一定影响。2016年1~8月, 杭州市四大商场 (杭州大厦、武林银泰、百大、解百) 业绩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回落, 合计实现零售额68.94亿元, 下降6.9%;三大家电卖场 (苏宁、国美、五星电器) 合计实现零售额23.88亿元, 增长4.9%;四大商场、三大家电卖场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回落6.8和1.9个百分点。十大超市合计实现零售额145.82亿元, 增长5.8%, 增速大幅低于全市商品零售平均水平。

4促进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的对策

4.1完善消费政策, 培育新兴消费热点

杭州市应抓住本轮消费领域扩大与升级的战略机遇, 重点推进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问题、养老健康家政六大领域消费工程,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 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加强制度保障, 加大对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 助推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 进一步推动新兴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 严惩假冒伪劣行为。

4.2强化创新驱动, 提高有效供给质量

经济新常态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只有重视创新能力, 才能创造新的增长动力, 走在市场前列。重视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倡导工匠精神, 推广精益制造, 提高技术含金量和品牌含金量, 通过“中国制造”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切实发挥政府为创新服务的有效作用, 全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有利于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环境。

4.3提高居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始终把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适度发展消费信贷, 拓展消费信贷渠道和品种, 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保障消费信贷安全。

4.4协调区域发展, 提升流通渠道效率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可以扩大消费空间和内容, 提高消费层次, 从而为消费需求的新一轮增长奠定基础。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优化商业布局, 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 形成畅通高效的流通网络。以信息化促进流通现代化, 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 鼓励电子商务应用开发,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中根.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学家, 2015 (12) .

[2]梁达.消费新格局助推经济持续增长[J].宏观经济管理, 2015 (9) .

[3]文启湘, 文晖.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新常态下消费发展的若干思考[J].消费经济, 2016 (1) .

篇4: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体育消费;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多,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现代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在现阶段的体育消费意识、观念、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和行为将会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拓宽他们体育消费领域,有利于开发我国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体育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现状

1、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

大学生对体育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作用的认识比较全面。他们认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丰富课余生活,缓解精神与学习的压力,还能防止疾病、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负面态度的占少部分,他们对“花钱买健康”这一观念的认可度较高,据调查显示:认为体育消费很必要的占30.9%,体育消费正常的占55.4%,认为体育消费是奢侈生活的体现的占13.7%,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积极态度。但是由于受自身消费水平的制约,“个人花钱于兴趣健身项目的学习”这种体育消费观念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步履维艰。

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内容、形式日趋多样化,体育实物消费与体育劳务消费在体育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出现变化。随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俱乐部的增加,为学生的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提供条件,体育劳务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实物,低年级偏重于实用,实物消费最多的是体育服装、鞋帽等,高年级学生用于购买体育器材,参加体育学习、培训及订阅体育报刊、杂志的比例明显增加;在有偿体育辅导活动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是男生喜欢力度大、技术性、对抗性强的锻炼形式,女生偏重于韵律、美态、形体较强的形式,部分女生愿意花钱参加有偿体育辅导活动。

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从总体水平看,100元以下体育消费是各种收入学生都较能接受的范围,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占绝大部分。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还处于低级消费阶段。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消费意识和观念问题,二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加上大多数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不高,总体来讲学生个人可支配花销仍很低,所以在进行各项消费上的量入为出及成本一效益因素考虑制约了体育消费的支出。

4、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同学一起锻炼或个人独自参加体育锻炼,另一种普遍方式就是参加班集体的体育活动,少数学生参加体育辅导班进行锻炼。以上情况说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正在向多元化、多极化方向发展,虽然现今大学校园内健身、运动方式的空l-日]有多种结构可供选择,但多数大学生仍选择花费少又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喜欢在开阔的、不花钱的运动场地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1、学生的可支配收入

学生每月总的消费支出高低,对其体育消费项目、形式水平有制约作用,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受他们的经济收入而定的,而大学生的主要可支配收入来源于家庭,少部分来源于各种勤工俭学收入、家教收入和奖学金等,其消费承受力随着家庭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家庭经济好,学生经济相对收入高,总的月均消费支出越多,体育消费也随之增多,随之学生在参与体育消费的项目上选择余地扩大,月均消费低的这个群体对体育的主要消费以不花钱为主,因为他们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少量的体育消费开支要从生活费中挤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是限制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学习压力和时间安排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为了提高自身各种生存技能,将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甚至开辟第二专业,并更积极地参与各种直接有助于就业的各种活动,因此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相对地减少。在时间选择上,由于仍受校园学习、生活制度的制约,大学生锻炼大多数趋向于下午和早晨,并且多采用段时间锻炼的形式,没有大面积的时间参与到体育消费中去。

3、消费理念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大学生仍然将体育锻炼作为学校指令型来看待认为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将体育锻炼置于一种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只有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意义有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基于这样一种不完全的认识,再加上经济状况的因素,他们不会把宝贵的学习、生活资源用于体育消费。

4、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规律和经验的生活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对体育需要,健身需要和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纽带,体育锻炼习惯的好与坏,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着趋同关系,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体育消费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活动还不是大学生休闲方式的主流。

5、体育设施提供服务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掌握的资金有限,他们在消费中会考虑到花钱是否物有所值,因此,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

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体育消费的建议

1、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符合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它关系到大学生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终身体育思想。而体育消费观念淡,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其中,低年级和女生群体相对差一些。高校体育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培养,用新颖的宣

传方式长期进行示范性宣传,让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2、不断开发高校体育市场,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 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应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高校体育市场的定位就应该是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标。目前,学校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跟不上时代社会的发展,陈旧、单调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较落后。各高校应抓住时机,深化高校体育的改革力度,充分利用体育场、馆、池等现有的设施,完善体育锻炼的服务设施功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健身活动和娱乐内容,增强有偿锻炼项目的开发,扩大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范围,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大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的体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3、根据大学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好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

调查显示,管理类、文法类专业的学生体育消费略高于理工类学生,这是由于理工类学生余遐时间相对较少的缘故。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相对规律性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合理安排各种体育场馆和体育项目的开放时间,以吸引和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4、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地,整合社区内体育资源,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并适当开发有偿的体育活动场所和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以引导学生的消费动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5、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作为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方式的了解,改变教师和学生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放在消费者的位置上,着重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其适应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需求的能力,鼓励大学生自觉的开展课余、个体和小群体的体育活动,并且对体育锻炼过程进行更加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竞技的兴趣和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消费形式,最终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结束语

篇5: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作者:张 忠 魁

摘要:传统的作文模式总是固定的格式,程式化的语言,导致小学生作文中多是假话、空话、套话。童言无忌本是儿童心灵和语言的真实写照,但是从他们的作文中很难看到应有的童真童趣。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小学生作文中缺乏童真童趣的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技巧和水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作文必须要真实,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做到为文做人,教育学生去求真,求真才是作文的生命,如此才能让学生习作回归“童心、童趣、童话、童真”之本色。

新课标呼唤作文教学改革。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提倡写真实作文,在学生中开展诚信习作教育,做到“吾手写吾口,吾口表吾心”。本文着重就新课改中小学生习作所存在的问题作认真分析,并就如何实施现代小学生作文教学作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提出了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童言

情感互动

开放评价

文风探究

诚信习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发出过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了人类灵性中的真、善、美。然而读读现在孩子的作文,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单调乏味的几近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的框架,成人化的语言,矫揉造作的情感。“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叶圣陶语),如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我们所处的环境真像小学生作文中描写的那样,那当然是举国欢庆的大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是我们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假话、空话、套话。童言无忌本是儿童心灵和语言的真实写照,但是从他们的作文中很难看到应有的童真童趣,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教育应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朱自清先生曾说过:“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学生作文中缺少童真童趣,大量存在的假话、空话、套话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技巧和水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造成小学生习作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1、“苦口婆心”式。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惟恐学生弄不明白,反复细致地指导,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何况这些简单的写作技巧,孩子从一开始写作入门时就充分领悟了,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谋篇、行文等方面都受到了太多的限制与要求,以致教师的指导越悉心细致,学生的习作越小心谨慎;教师的关怀越无微不至,学生的作文越虚情假意。

2、“流水作业”式。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时习惯于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缺少尝试,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偶有标新立异者便以“跑题”定论,被打入万丈深渊。学生完全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权,漠然于应有的主体意识和写作意识。

3、“放任自流”式。也有不少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往往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稍作审题便让大家动手,美其名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和发挥空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抓耳挠腮,两节作文课也凑不了几百字,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把学生的习作不当一回事,无论好坏,一律漠然视之。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的态度就逐渐冷漠,缺少了作文的热情与激情。

4、“闭门造车”式。有这样的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写“观察、游览”一类的文章,可是课前不曾带学生参观游览过,学生乘着“思维列车”对游览的地方只有大概轮廓,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呆板发涩,缺少儿童的童真、童趣,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选材单一”型。写“父母”不是选“父母送我上医院。”就是“父母自己舍不得买生活用品而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不是“老师帮我补课”就是“夜深了,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如此导致学生的作文除了篇幅长短不同外,“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很难说作文的题材有多少扩展,作文水平有多大提高,选材有如何创意、新颖。

2、“囊中羞涩”型。作文并不是简单的词句堆砌,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有血有肉的实体,仅靠课本的学习无异于沧海一粟,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这群孩子早已对阅读产生了“抗体”,以致大脑的“储蓄库”里空洞无物,到“货主临门”时,何以“发货”呢?

3、“心理断乳”型。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们,由于心理上存在着过分依赖性,导致思维发展缓慢,写作时总想依赖别人,抄抄改改,勉强应付。时间久了,大脑就会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运转不了,极大地妨碍了他们“知识链”的衔接,游离于那些简单乏味的“小知识构造”上,假话、空话、套话充盈习作。

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作文要真实!而且,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文章要质朴自然,只有这样,方能使文章做到为文做人,教育学生去求真。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三、实施对策——“一二五”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写“真实作文”,开展诚信习作教育,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作文活起来,如此才能还学生“童心、童趣、童话、童真”之本色。所以我认为应将写作臵于“以人为本,面向生活”这一广阔的人文背景中,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点理性,多点情趣”,突破惟写作方法、技巧为上之陋习,以鲜活的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以亮丽的形式释放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写作中丰富情感,增强语感,发展能力。

“一”即一个降低,习作初尝。

“一个降低”是指降低作文教学的门槛,摒弃“精品意识”,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涵义,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怎样降低门槛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淡化命题,让学生在大范围内自由表达;我们可以淡化文体,激发学生想像创新;我们可以不求章法,但使学生习作能强调自我;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作文”一词在课堂上消失,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个游戏,一次采访,一项观察实验,一场偶然事件、一次真心对话、一次内心表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去发现、去想像、去感悟,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字数、结构、文体、章法的限制,只要求观察须细,发现要多。当然,学生作文内容可能还很稚气,描述的语言也可能较为平淡,但它是学生创作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要精心呵护,切不可因此而包办代替,更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要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惜一切有创意的表达。当师生共同跨过门槛、心灵自由放飞时,我们会发现,作文天地该是多么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啊!“二”即二种积累,感受生活,文本再现。

“二种积累”是指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只有丰富的积累才会有灵活的表达,情感的再现。

1、生活积累。生活积累靠观察。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实地观察,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如观察自然界的风云雨雪、花鸟山水、名胜古迹、田野里的蔬菜瓜果,观察家中新添的设施和街道社区中一些重大建设,观察家人、邻居、朋友的工作生活表现……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时,他们都会从司空见惯的材料中有所发现,成为写作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如组织学生开“教室里的运动会”、举行“图画大赛”“钉钮扣比赛”……这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充盈了学生的头脑,丰富了他们的经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获取了写作的感悟,提高了写作的水准,展示了独特的个性。这些新鲜深刻的、极富挑战性的直接体验,是教师、学校、家庭给予的快乐所无法比拟的,鲜活的写作素材是课堂里学不到、书本中读不出的。

2、语言积累。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冰心在《再寄小读者》通读十四中,询问小读者是否“有话笔下写不出来”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而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语言积累、词汇不丰富的缘故。我们可以采用课内课外双管齐下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好语言材料的积累工作。一是课内下功夫,及时摘录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成语格言,进行分类整理,定期交流。指导学生背诵,除背诵课后要求的课文、段落外,还应挑选那些适宜背诵的重要段落、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熟读成诵,使作者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成为他们语言仓库中宝贵的财富。二是加强课外辅导,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阅读,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把书里优美的、有力的字句和词汇,都摘记在一个“采蜜本”里,加以背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词汇:广告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语言,让它们成为学生语言宝库中闪亮的珍珠。以便在习作中厚积薄发,写起作文来就毫不费力,得心应手,学生的语言也就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即五项开放,情感互动,激情勃然。

习作要展示学生的真情个性,教师必须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指令,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

1、开放主题。课堂作文教学应当向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我们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当学生有了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立刻就能纵横驰骋,无需模式,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方式很多,自主命题、续写扩写、瞬间接词想像写作等。这些方式,既有师生的情感互动,更有学生的独创感受。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情勃然而至,写作时会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情感便自有灵通之句,真正达到“不吐不快”倾情写作的境界。如果教师一味逼作,学生憋写,主观上无意可达、无情可抒,没有写作的蓄情准备,终究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坚决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主题压真情”的强暴式教学。

2、开放情感抒发。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有独自的生活经历,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表达习惯,因而对同一件事、同一处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叶”地表现出来,不强加给学生诸如“中心明确、立意深刻”之类的要求,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我们不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语言,否则会束缚孩子的天性,抹杀孩子的童真。

3、开放表现形式。目前,我们的习作教学,程式化还比较严重:固定的观察顺序,固定的布局谋篇,固定的写作套路,固定的审美价值。孩子各种鲜活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思维受到压抑。因此,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顺应学生天性,引导学生力求构思的“别具一格”。曾经有位老师执教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习作课上,教师组织了一次扳手腕比赛,然后允许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提示他们可以换换角度来描述这次比赛,可以将自己想像成比赛用的那张课桌,或想像成得冠军的同学的那只手,也可以是记录成绩的那支笔……思路打开了,作文也就充满了生气,表现在习作题目异彩纷呈,有《板凳的见闻》、《我为主人立功劳》、《谁是冠军》、《我一不小心失败了》、《争》等;表现形式自由构建;语言也充满了主观情绪,读来童趣盎然,耳目一新。这位老师的成功,在于使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体,选择了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现形式演绎习作,使他们的个性自由,能得心应手地展示出来。

4、开放评价方式。“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学生作文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不像数学那样答案是唯一的。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正常的,言为心声,只要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因此,作文评价应摒弃“一支红笔、一个分数(等级)、几句评语”的传统评价。开放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自评,在自评过程中,学生重新感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提高。可以互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认为,互动是提高实效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互评更能发现写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大家在互评中合作相长,共同进步。也可以是老师评,在学生的心里老师还是最有权威性的,他们最想听老师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对学生有激励性、指导性、启迪性和独创性,且能为学生评价起到示范作用。只要广开门路,多向辐射,就能使学生“广纳百家言,博采众人长”,提高作文水平。

5、开放自我,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枯涩的教师,能带出情感丰盈的学生。有见地的教师其高明之处在于: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客观存在教育者的心灵和他们的人生历程。教师要身先士卒,做一个捕捉生活素材的“首席”,可以带领学生徜徉于大自然,积极走向社会,在活动、实践中领略民俗风情、社会新貌、世间百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乐。让笔尖流淌出潺潺的清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电教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一个激发学生真切情感的设问,一段充满情感的学生范文朗读,一段声情并茂的评语,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情感体验状态。学生如果有了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有一个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有了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学生就能“观山则情满山,观水则情满水”,而“心术既形,兹华及瞻”了。

以上三个层面相辅相成,降低作文门槛,淡化作文概念是关键,语言和生活积累是基础,“五项开放”则是推动学生自由表达的催化剂。给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创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在无拘无束中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当我们的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时候,相信在学生习作这个大花园中,一定会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

清代袁枚说:“做人不可以有我,作文不可以无我”。作文是关系到一代人文风、学风和做人的大问题,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写作,才能真正达到学写作、学做人的目的。小学生作文应从写真开始,以真为本,做到“吾手写吾口,吾口表吾心”。作为教师,要旗臶鲜明地鼓励写真话、抒真情,反对无中生有、无病呻吟、人云亦云。不能用成人眼光去评价孩子,不能把成人标准强加于孩子,不能指望孩子用作文表达高深的道理,揭示复杂的问题。孰不知,孩子捕捉的点滴趣事就是最佳的素材,孩子笔下的童言稚语就是最美的语言,孩子真实的自我感受就是最大的意义……对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童心”,有一种“真情”,去发现、去欣赏、去引导、去点亮这些最初萌发的星星之火。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童真童趣,才是小学生作文本质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关文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实施》。

2.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3.陶行知 《创造的儿童教育》。

篇6: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

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

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

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

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

上一篇:勇敢的心电影音乐鉴赏下一篇:学年第一学期小班年龄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