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2024-05-24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精选6篇)

篇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坤 王青耀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社区文化当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开展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实际,调查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考察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试图探究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水平。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当今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兴社区的不断涌现,新旧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设施缺口大、文化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更加严峻,这些已成为制约社区健康发展的瓶颈。2012年“两会”期间,委员们对社区文化发展现状比较担忧,希望通过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如何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又能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的社区文化新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城市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下,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探索中寻找发展模式。因而,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备,人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社区文化设施属于文化硬件设施,是社区建设不可忽略的方面,也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社区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依赖于较为完备的社区文化设施。多年来,各城市有关部门与社区管理者为使社区居民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场所,都非常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北京、上海等城市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健身区以及设在居委会的图书馆、活动室等社区文化设施均较完备。很多社区在缺少资金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因地制宜扩大活动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北京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还鼓励国有、民办和外资企业为社区建设文化体育场馆。在上海,社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市、区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资源,与有关单位

共管共享,如徐家汇社区与上海交大图书馆共建社区图书馆。随着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备,社区文化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辖区居民在工作之余有了去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2.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城市社区管理理念不断提升

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丰富多彩,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就好与不好的最直接的体现。经过数年来的社区文化建设,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津,各街道社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综合利用社区的文化体育资源,组织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自娱自乐、寓教于乐等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很多街道都组建了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娱团体,如合唱队、秧歌队。各社区还固定组织运动会和各类单项体育比赛等,许多街道还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形成了本社区的传统文化活动。随着人们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因而能更好地按照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规律来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大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可谓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尽管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毕竟是我国城市发展中兴起的新事物,社区建设历时较短,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发展成为阻碍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抵触心理,其理由是缺少资金,缺少场馆和人才,从而使他们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诚然,人力物力财力是建设文明社区以及社区文化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将创建经费不足,作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无作为的托词,是不能被认同的。一些管理者,忽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缺少积极努力去创造新机制的开拓精神,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视而不见,更加看不到群众巨大的创造力,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地方社区文化前进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陆续走入一些误区,例如片面的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以为组织居民唱唱歌,跳跳舞就是社区文化;只注重硬件,而轻视软件;只注重改造物质环境,轻视了营造人文环境;只注重形式化,轻视了丰富其内容;而重表象,轻实质的做法,就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第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有的社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做给上级领导或外面看,脱离了与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二,管理理念上落后。在现在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一部分社区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狭义的理解社区文化建设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追求政绩、形象,搞形式主义等。第三,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不足。一些社区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发

挥出来,使其部分功能不断弱化,主要表现在: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人才资源不足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对互联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消极影响认识不够等问题。

2.社区居民认同参与意识不足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即行政权力的推动,这就造成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的现象产生,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旧远远不够。当前,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会演变为一种行政行为,本应体现的文化性、群众性没有得到体现,却反而突出了文化活动的政治性。在群众心目中,政府进行的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政府单位追求政绩的过程,故而群众主动参与的欲望被大大降低,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感到被打扰和利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面非常低,而且许多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总是一些“熟面孔”。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在许多社区中经常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经常是少数的社区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还发现很多社区报硬件设施建设项目与居民的需求不匹配,难以吸引居民的广泛参与,有些社区的图书室、活动室常常大门紧锁、空无一人。而一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往往把外来的“新移民”变成了文化建设中的“遗忘群体”。

3.社区资源配置开发利用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所拥有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财力严重影响着其自我生存能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大多由政府部门的提供,少部分由社区组织的收入和居民缴纳的费用承担。很少有社区部门组织和社区居民自主捐款购买各类设施。所以,一方面社区自身资源十分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在闲置不被利用。

二、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引领,努力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人们对幸福指数提高的期盼,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必然需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好文明健康的城市社区。

(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开辟适合各个年龄层进行活动的场所,并对其场所和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而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社区文化网络是连接各种文化桥梁的纽带,能有效的吸引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各个社区可将居民群众按照兴趣、年龄等因素划分开来,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符合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并对其统一领导。在社区上下形成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的社区文化网络,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得到顺利发展。

(二)建立群众文化社团制度,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原始动力。当前,提高群众自我组织水平和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以及建立文化社团组织制度变的十分重要。在实践中社区文化活动已经具备非常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并且由于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财力上的投入是非常小的,所以建立正式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组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是一种独立的社团组织,政府可以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指导,在经费上予以资助。一旦成立社区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其结果必然会提高社区群众的组织水平,加深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并且最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三)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

在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上,公益性社区文化必须有政府投入,如社区自己的阅览室、文化站等。持续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坚持多方面筹措经费,首先以政府公益性投入为先导。充分利用每政府在设施建设、设备补助,及活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并充分利用其他文化资源,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场所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其次,整合社区资源,争取整个社区内部团结与支持。通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中心,才能有效保障社区文化建设运作协调,不断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社区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基层组织的文化发展水平。基层社区居民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心态以及审美情趣构成了该地域特有的群众文化。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既有利于居民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对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也有较大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为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使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鹏生,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2]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74.[3]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4]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5]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作者简介:

赵坤(1987—),女,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篇2: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非常渴望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疲惫的心态得到放松,而社区则是人们除工作以外的休憩场所。所以,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各广大城市社区开展的各色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有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科普宣传和文体比赛等,这些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和角度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加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

二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一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没有他们,任何的社区文化活动都无法开展,而社区文化活动,又将社区居民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使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增强了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区管理效益及其作用的进一步突显,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很多社区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成立了书法、文艺、舞蹈、类协会等群众文化团体,并且经常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不仅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促进了邻里关系,而且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社区文化设施的人均覆盖率较低,且实际利用率不高

社区各类设施和场所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且数量少、种类少,缺项较多,尤其是缺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即使在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内,居民对社区阅览室的利用率也并不高,来社区阅览室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很少来或从来不去社区阅览室。其主要原因,在于社区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同居民上班、上学时间重合,且图书数量有限、品种不多、内容相对陈旧。

2、社区娱乐活动匮乏,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社区居委会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方面主动性不强,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匮乏,居民参与意识不强。首先,大部分居民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39.01%的居民认为如果小区要开展文化活动,自己会参与其中;其次,参与面窄,从参与者的年龄层次上来看,明显存在着老年人多,中青年人少的不平衡现象。这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再次,参与活动的内容局限性较大,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还须经过“选美大关”,从市民选择平时比较喜欢的娱乐休闲方式来看,超过50%的受访者选择看电视、电影,29.93%的受访者选择与朋友交往,而一些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主体仅仅是一些该类活动的“精英式”人物,普通的居民即使是感兴趣想参加,也只能是“望娱兴叹”。

3、社区居委会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扮演“角色”功能失调

社区主管缺少将社区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区干部发挥作用较差,引导居民自治的能力不足,就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探索创新。这都致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目前社区居委会依旧沿袭老的传统,工作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承担区街各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承受层、落实层。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社区的自治功能很难体现。社区居委会在帮助居民面对困难、解决邻里矛盾、传达民情、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致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角色”功能失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的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时髦,搞“形象工程”,违背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初衷,也使社区文化难以发挥休闲娱乐功能;二是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缺乏心理凝聚力。由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变迁,社区文化认同在逐渐淡化,社区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疏离感。甚至在有些社区,一部分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十分淡漠,使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意识与心理凝聚力;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影响了其社会沟通功能,使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此外,一些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也存在明显弱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增强居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在一些社区居民中表现的并不理想。

4、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之处。第一,多头管理淡化了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条块结合”,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如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自治建设,体育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有各自“条条”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结果造成了谁都管理社区,谁都不能负全责。由于社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造成了现有社区文化资源的浪费,无法产生整合效应。第二,在社区文化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行政化的倾向。许多城市社区在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每组织一次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上面怎么安排,社区机构就怎么做,社区文化活动过度依赖政府,造成了社区居民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社区文化活动的局面,不利于居民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社区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不够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相对不均衡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不全或简陋等资源缺乏问题,同时,一些社区大量的可利用的社区文化资源被闲置或没有有效开发利用。以图书馆为例,我国社区图书馆由于起步晚,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等原因,在藏书规模、数量、质量、服务状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许多社区并没有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

三、社区文化现状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五个方面:

1、管理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

一些担任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的街道干部、居委会管理者,由于缺乏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不强,虽然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思想较为保守,观念滞后,又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做给上级领导或外面看,脱离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而且大多数人还是采用传统的那一套工作方式、方法,与当前开放的社区文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社区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或者说,政府仍是管理的主角,社区内部的事务大多由政府部门一手包办,使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社区文化管理组织的自治性、服务性未能体现出来,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意识也无法体现出来。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上行政化倾向严重。

3、利益机制缺失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造成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利益机制的缺失。其一,由于大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工作不在社区,其经济收入来源并不在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关系度不高;其二,社区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从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够丰富多彩,形式老套,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部分居民对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其三,社区文化建设对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关心不够,也是造成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又一原因。

4、多种原因导致社区文化功能弱化

由于社区文化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内容不够丰富多彩,不能够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包括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5、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重视不够使社区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由于某些政府管理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由于政策协调不到位,使各个社区之间的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等得不到利用。同时,社区中的法人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虽有大量的资源如各种文化设施,但因其分属不同行业,社区居民组织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

四、解决对策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文化骨干与志愿者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首先是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驻地社区的企业、单位等潜在能力。其次是培育基层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辅导,培训社区文化骨干,积极培育文化示范户,组建有特色、有群众基础的文化队伍。最后是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档次和文化品位。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2、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建设;加强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3、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居民的文化需求

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渴望融入社区整体,所以,要调动广大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就更加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因此,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如:许多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着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4、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对社区活动的公共场所建设的投入,在社区建设中,整体规划社区布局、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它们都是不同文化风格的反映。另一方面,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考虑到社区中的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外来职工等的特殊需求,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间。

二是加强社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所以要加强社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赋予新的文化内容,实现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大力调动居民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注重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

5、积极开展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

以创建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棋类比赛、乒乓球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眉沪剧、京剧演唱、乐器演奏、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居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6、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

篇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一、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社区体育物质文化是社区体育活动的基础, 体现社区体育的时代特征与风格, 反映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 对居民体育锻炼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1.体育场地、设施

郑州是河南省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 调查发现, 郑州市70%的社区拥有体育场地设施所有权, 有固定地点和设施的文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同一个行政区的不同社区情况不同, 新建社区在设施建设上有所改善, 这是由于《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于2010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 规定新建小区必须配备体育设施。另外, 在关于社会体育方面, 《条例》出台了多项老百姓受益的规定。进一步调查发现, 新建社区大都配备了供居民免费使用的锻炼器械, 但由于群众体育需求大幅增长, 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有限和功能的欠缺使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当前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 配置欠合理, 管理不善等因素阻碍了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工作广泛、 深入的开展。

2.体育经费

经费是社区开展体育活动和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政府拨款、会费收入、赞助收入、经营收入等是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不断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同时也吸纳大量社会资源进入服务领域, 使经费来源多元化, 但通过访谈发现, 体育经费不足是郑州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体育经费不足及严重不足的社区占67.8%。另外, 个人收入也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投入。

3.体育活动指导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种特殊职业的工作人员, 他们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主要是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调查显示, 郑州市城市社区居民绝大多数愿意或非常愿意在健身过程中接受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 但仅有10%的居民接受过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这说明, 目前郑州市城市社区缺乏专业体育指导员指导, 这是影响社区体育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

4.周边体育设施的开放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五部委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对社区居民开放。《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强调提高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国有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对外开放有政策依据和现实需要, 可是场地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的供求仍有矛盾, 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场馆有限, 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场馆设施的宣传不够;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对外开放定价等问题的存在, 导致体育场地处于低利用率甚至闲置状态。

二、郑州市社区体育制度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社区体育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科学完善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社区体育文化建立好、发展好的有力保证, 组织严密、管理高效、行动有力的群众体育管理工作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在社区体育领域, 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少。法制化环境不健全, 依法办事存在很多困难。调查显示, 认为郑州市社区体育制度 “不完善”的占90.9%, 认为“完善”的仅占9.1%。

2.社区体育制度的执行

体育管理机构对组织和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完善体育制度、推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严格执行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发挥其效力。调查发现, 居民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体育管理机构的工作, 满意程度达60%;80%的社区领导干部认为体育协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有待继续改善。访谈发现, 郑州市部分社区根据本社区的实际结合上级精神, 制定了体育活动制度及规划等, 但真正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得以执行的制度或规划很少。

3.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

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相关政策的宣传活动是体育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具有宣传和教育功能。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有缺陷, 多数社区的体育活动自发组织自行开展, 处于无序状态, 且形式单一, 没有形成网络化。调查显示, 有75.1%的居民认为郑州市社区体育活动处于无组织状态;78%的居民对所在地体育法规以及体育知识宣传表示不乐观。

4.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

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等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实现我国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然而, 调查显示, 有76.8%的居民认为郑州市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5.社区体育人口年龄结构

调查发现, 郑州市有63.46%的16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了至少一项体育活动, 36.54%的成年人一项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郑州市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是: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构成了郑州市体育人口的主体, 青壮年与中年人群体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 郑州市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为马鞍形, 即“两头大, 中间小”, 与我国的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一致。

三、郑州市社区体育精神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体育实践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是指导人们参与体育实践的精神动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实施以来, 居民的体育意识明显提高, 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尚存在较大差距。调查发现, 在体育活动支持体系比较健全的地区, 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 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相反, 有些居民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主动性较低。调查显示, 郑州市86%的社区居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一般, 对功能认识“很楚”的仅占26.5%。

2.体育宣传

宣传手段和媒介可以提升事物被人们接受的速度和程度, 可以潜移默化地对社区居民的意识产生积极影响。调查发现, 郑州市社区体育的宣传不容乐观, 有58.1%的人认为其社区通常为了应付检查才宣传体育知识, 有60.4%的居民认为社区从未做过体育宣传。

3.体育价值

体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体育这一客观现象的独特理解, 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动机或目的。调查发现, 郑州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的动机如下:强身健体、消遣娱乐、交友、散心解闷、提高运动能力、美容减肥、健美体形等。调查还发现, 人们参与社区体育的主要动机是健身、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

4.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 我国大众体育蓬勃发展。调查发现, 郑州市社区居民对文件的了解多停留于“听说过”的层面, 有25.9%的社区居民“未听说过”。这说明人们对文件的了解程度还不够, 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仍需进一步提高。

5.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调查发现, 郑州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较为强烈, 约占80.2%。郑州市社区居民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网络等大众传媒了解社区体育的知识和信息, 当前社团、社区居委会、政府等相关部门对社区体育信息、知识的宣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郑州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

1.影响因素

制约郑州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是政府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责任缺失, 支持力度不够;其次是社区组织问题及体育指导问题仍是主要因素, 有待强化;第三是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动力不足, 如场地设施、运动技能、工作压力、经济、生活习惯等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影响因素;最后是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缺乏。

2.完善策略

第一, 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促使郑州市社区体育文化正常运行。实施《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年—2015年) 》, 抓好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网络、场地设施三个重要环节, 积极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原特点、郑州市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第二,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促进郑州市社区体育健康发展;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创造条件,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表彰激励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第三, 拓宽社区体育资金筹措渠道, 解决社区体育经费难题;鼓励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优惠政策, 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 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第四, 推广体育俱乐部建设, 努力探索郑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立足郑州市情, 注重地域特色, 遵循群众体育普遍规律, 大力开展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第五,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郑州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手段, 促进郑州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创新群众体育活动新形式、新内容和体育健身新方法、新手段。加强全民健身宣传,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开展“终身体育”教育, 普及科学健康知识,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王合成.论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0) :297-298.

[2]王凯珍, 等.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9-11.

[3]纪志敏, 王春雷.关于欠发达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学刊, 2010, (5) :248-250.

[4]王凤仙, 何磊.从和谐发展的角度论社区体育文化的建构[J].成人教育, 2010, (8) :49-50.

篇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居民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的矛盾

我国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较第四次普查有了明显增幅:但是这些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单位系统,而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锻炼人群的公共场所体育场地实施却严重不足。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校园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28198个,占3.47%;其他22074个,占2.67%;老人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0.7%;广场4987个,占0.61%。〔2〕在这些场地设施中学校和机关内的场地设施就占了近80%,而承载着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全国体育场馆设施总量的4.86%。就是这不足5%的场地设施其分布也极不合理,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发展,一大批规划合理、服务完善的新社区迅速崛起,使一批在经济利益上处于相对优势的富裕群体从旧城区中脱身出来,造成了城市社区间的贫富差距。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看,由于新城区集中了城市精英人群,因此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而旧城区或相对贫困社区拥有的话语权相对削弱,再因旧城区改造的社会投入成本大,使得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而这部分人居住在新社区的精英人士基本集中在青壮年阶段,《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30~39岁年龄组人数比例仅为6.1%,而中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高,60~69岁年龄组达到11.7%。在20~69岁年龄段,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虽然学校和机关拥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比例较大,但是其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社区居民实际体育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

1.3 现有设施缺乏管理与维护,丧失了其原有功能

调研结果显示有73.36%的社区体育设施部分受到损坏,设施完好的仅占被调查社区的26.64%,由此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不少健身器材已名存实亡:篮球架没了篮圈,转体训练器上的转盘被人偷走,蹬力器上的坐椅已没了踪影,单杠没了横杆,伸展器变得残破不堪,还有一些器材被人刻划得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一类字句几乎随处可见。这些设施遭人为破坏基本上只能顺其自然,或者是损坏一件、拆除一件。而一些在小区外面的全民健身路径更是有人用无人管,有的虽然在旁边竖有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条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处于无人管理和维修的状态。很多器材设施遭到人为损坏甚至盗窃,这种状况极大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锻炼的条件。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全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对其进行全天候监管。部分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使用不当,一部分人不爱惜器材甚至故意损坏,加上部分器材本身建造时间已较长,造成相当一部分器材设施已不能正常使用而成为摆设。〔3〕维护和保养是社区体育设施创建、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据一些社区居委会干部反映,政府投资在小区内建造健身设施,没有出台相关的维护管理办法;其次,由于社区人手不够,不可能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再者,维修经费也没有完全落实,有时候因没有维护费用而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1.4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单一化与社区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相矛盾

调研中发现一些社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配备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这些场地设施器材的规划布局、设计配备等标准统一、不同社区的健身器械的数量、种类一致化,本该生动地吸引大众参与、刺激健身欲望的东西被模式化了,而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活动目的的需求被忽略,成为“为建设而建设,为了数量的增加,为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政绩工程”的建设目标导向。每个社区都无外乎这几种体育设施,而这些器材设施是否受欢迎及其利用率高低则无人问津。不少社区的体育虽然配备有不少体育设施但是其利用率很低或根本未被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存在显著矛盾。

面对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靠增加物质投入来解决。投入再多,器材闲置也无济于事,必须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事实上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它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也就是说,社区作为人类生存活动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而每一个区域性社会结构体都有其地理、文化、习俗、组织行为、心态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区的主流文化,社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成员文化素质、民族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文化内核,认同的主流文化使得社区居民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4〕这就要求在进行器材设施配备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应从健身者的具体需要出发,否则,不仅在资源上造成浪费,而且在人们的心理上难以形成有效刺激,难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兴趣,健身冲动会因为缺少适宜的物质环境而被扼杀,僵硬的器械罗列变成表面的摆设。

2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有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城市社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深受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体育政策等发展变化的影响。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河南省的GDP已经跃居全国前五,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仍处在较低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

2.2 有关部门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监管不到位

当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等法规,以确保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到实处。〔5〕例如,《规定》要求区级社区需有1.5-2.0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2000~4000座位的体育馆一座,居住小区需配备体育场所200-300m2/千人,并且,国家对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备标准也做出了严格规定。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没有严格执行这些规定,甚至有些职能部门出现行政不作为。

2.3 权责不明,导致管理与维护的缺失

权责不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出了问题去找物管,物管往往会推到社区,无钱无权的社区又会“转嫁”牵扯上体育部门,而体育部门又明确表示,东西赠出后管理权限已移交。弄到最后,大家还是一头雾水。〔6〕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建在居民区的健身点是由辖区负责管理,但财政相对拮据的基层管理部门在建了健身点后就很难再出钱承担维修了;而物业公司也不愿意接受这块“只有投入、不见回报”的“烫手山芋”;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路径,是由体育部门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专项资金建设的,体育部门的说法是只负责项目审批、器材购置和免费安装,以后的器材管理和维修问题应由受赠单位解决。这种由权责不明造成的管理与维护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紧张的矛盾。

2.4 房地产商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致使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关注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配置,不少开发商甚至将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当做小区楼盘销售的招牌,作为楼盘销售时吸引业主的卖点,推向市场。〔7〕但是,事实上不少开发商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规划中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缩水,许多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存在的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实现同步建设,居民一旦入住,其体育规划用地不是被挪用就是被占用,规划与现实出现了较大反差。还有些开发商将本应该在住户入住时交工的配套体育设施,推到二期三期建设甚至一拖再拖,最后将本该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挪作它用。由于业主维权意识的缺乏,致使开发商承诺的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3 小结

河南省体育人口稳步增加,而相应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存在显著矛盾,近80%城市居民反映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健身需求;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新老城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权责不明,使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成为摆设;对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与验收机制,使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侵害了广大居民的健身权利。

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地较为丰富的部门,逐步实现场地共享,同时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在现有空间、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等途径,进一步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布点,方便居民就近、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要;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探索一条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加强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法规建设,完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制约机制,确保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权利。

参考文献

〔1〕杜建辉等.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11:91-93.

〔2〕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6-119.

〔3〕黄静珊.陕西省城市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16.

〔4〕宋杰等.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5:49-52.

〔5〕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

〔6〕陈旸等.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2.

〔7〕张吉慧等.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篇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 本文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分析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指出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强调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与社区警务同步的社区消防运作模式,繁荣社区消防文化,逐步实现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广东省地处祖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迅速,消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全省城市社区的范围,主要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002年11月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公安部、民政部关于社区消防工作建设的现场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以消防工作组织机构、宣传教育、消防检查、消防设施、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社区消防建设活动,有效遏制了居民家庭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省城镇住宅发生重大火灾13起,死亡42人;2003年城镇住宅火灾发生重大火灾7起,死亡28人,杜绝了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1.开展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几种类型

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消防工作基础也不一样;同一个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水平也各不相同。全省社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街区巷道、道路、河流等自然地域划分的“地缘型社区”,如广州市海珠区昌盛社区等;二是以相对独立的商业、住宅小区为单位的“单元型社区”,如广州市华南碧桂园、深圳市益田社区等;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茂名石油化工总厂乙烯社区等;四是以汇集居住、旅游、商务、文化、体育等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综合型社区”等新型社区,如广州市天河南社区等。截至2004年4月,全省现有的5675个社区中,有2349个基本实现消防建设目标,占总数的41。4%。

1.2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主要做法

1.2.1 组织建设落实到位。社区消防组织包括领导机构和消防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由居委会、警务室、治安联防队、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确定社区居委会主任为消防安全责任人,确定一名副职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本社区(村)的消防工作负责,配备2名以上专职(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和组织开展社区消防工作。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消防办公室,与社区警务室合署办公,配有必要的办公用具。社区成立义务消防队,并设置消防备勤室。有条件的社区依托现有保安、联防等队伍,把社区消防与社区警务、治安、联防等工作相结合。没有专职保安人员的旧社区,采取自愿和积极动员参与的方法组建义务消防队伍。

1.2.2 消防工作制度落实到位。主要是加强社区消防的制度建设,明确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消防办公室、警务室等机构及社区消防安全责任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各类人员的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和落实社区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工作例会、宣传教育、防火巡查检查与火灾隐患整改、消防设施管理、火灾扑救等制度,规范社区消防管理。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召集不少于一次的社区消防工作会议;社区每年与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和居民住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推动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居委会为依托,社区单位、行业部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运作机制。

1.2.3 宣传教育落实到位。社区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为载体,通过居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和切合实际的方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在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社区报刊中增加消防方面的内容;在公共场所设置消防宣传

栏、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室、消防画廊等;在每个居民楼道设置警示牌、居民防火公约;设置消防宣传教育室,提供各种消防法规、书籍和画册供群众阅读,定期播放消防安全VCD宣传片;有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热心消防公益的社区代表逐家逐户宣传消防常识,提醒居民群众时刻注意消防安全。通过日常的消防宣传,群众参与消防工作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1.2.4 消防安全检查到位。已成立消防工作组织的社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防火安全检查,坚持每日防火巡查,及时纠正消防违法违章和督促整改火灾隐患。辖区消防大队(科)、派出所在指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做好辖区消防工作的同时,还依托社区警务室,加强对社区消防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社区内的公安消防中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六熟悉”和灭火预案制定、实地演练等活动,通过社区居委会发动居民群众参观消防站开放,深入开展社区消防宣传工作。

1.2.5 经费保障落实到位。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政府出一点,街道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的办法,在社区内设立消防备勤室,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同时,依托社区物业管理单位、治安岗亭、门卫室等单位、场所,设置报警电话和消防器材箱,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救生绳、应急灯等消防器材,随时接受群众的救助。有的社区还组织开展“让灭火器走进家庭”活动,有条件的家庭都配备了灭火器。

1.2.6 消防安全档案管理到位。社区消防办公室建立消防基本情况登记册、消防组织人员登记册、火灾情况登记册、消防设施器材登记册、消防宣传教育情况登记册、防火巡(检)查记录、火灾隐患整改记录、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等有关档案资料,及时记录整理,分类存放,确保社区消防工作底数清、情况明。

2.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城市社区建设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广东提出,到2005年,力争把全省大中城市的社区建成现代文明社区,到2010年,把所有城市、中心镇的社区建成文明社区。由于社区整体建设的影响,全省各地社区建设进展不一,各不相同,特别是人员、办公环境差别较大。目前全省仍有3200余个社区居委会建危房、临建房、出租屋,占到5675个社区居委会的60%以上,对推进社区消防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2.2 对城市社区消防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认识到消防工作进社区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群结合、夯实基层防火工作的重大举措,工作缺乏联动协作。广东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也给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逐年增多,缺乏基本的灭火设施和逃生疏散通道,难于监管到位,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社区居民群众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消防自防自救能力差,违法违章现象严重。

2.3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城市社区消防建设开展时间短,不少社区存在基础工作不扎实,标准低,项目少,没有建立和落实社区消防组织、宣传教育、消防检查、消防设施、档案管理六方面的内容。有的社区出现“重建设、轻落实”,“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效”现象。有的把社区消防当成街道消防,以抓街道办事处而没有深入社区开展消防建设;有的把社区消防看成是单位消防如商业街、专业市场等消防建设;有的把社区消防等同原来开展的消防宣传教育点工作。

3.开创社区消防建设新局面

3.1 适应城乡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社区消防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认真总结近两年开展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工作经验,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和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考评内容,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法规。依托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社区警务室,实现消防治安联防,不断增强社区消防管理、教育、服务、保障的综合功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力戒形式主义。广东省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粤东、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城区与老城区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全面发展。

3.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运作机制。建立社区消防联络员制度,社区要确定一至二名消防联络员,确保社区与公安消防部门之间工作联动渠道的畅通。建立社区消防通讯制度,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结合火灾形势和季侯火灾特点,定期编写火灾案例和消防安全常识的通讯印发各个社区。建立社区消防培训制度,各级公安部门要帮助社区培训防火安全检查员,熟悉基本防火检查和灭火知识后上岗(可佩戴胸卡或红袖章等识别标志),以便社区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消防违章行为。

3.3 建立健全与社区警务同步的社区消防运作模式。社区警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消防又是社区警务的重要内容,是基层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社区消防工作应当主动融入社区工作,只有依托社区警务、依靠社区警务,才能确保社区消防工作推广得出去、落实得下去、巩固得起来,使社区消防建设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在常住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人财物流动较大的社区——建立社区治安防控与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工作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区相结合的模式。居民居住和单位构成多样的社区——以社区警务室为基础,发动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辖区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做好社区消防工作的模式;城郊结合部位的社区——依托公安派出所,建立街(镇)、社区居(村)委会齐抓共管社区消防工作的模式。

3.4 繁荣社区消防文化。要把社区消防宣传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消防文化阵地建设。结合季节火灾特点和重大节日,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喜闻乐见的消防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内的专栏、板报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火灾案例,组织发动社区成员单和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消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区消防文化氛围。

篇6: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规范,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但居民对公益性设施的利用只是流于形式,公益性设施的功能并未真正的实现。究其原因,既有资金不足的原因,也与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有关。所以有必要依托一定的活动,加强居民的文化意识和社区参与度,鼓励企业回报社区以及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使得公益性设施的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安芳(1986-),女,山西朔州人,2010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研究。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城市竞争力分析,有助于将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1]。目前,我国学者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包括分析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产品属性,提出分类原则和设想,国家及地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配套标准,布局原则,需求形态及配置,投资主体和建设方式等,也有学者从把社区服务设施的配置进行城乡比较,而对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益性设施的实际利用情况关注较少。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公共服务设施中的部分公益性设施的使用情况,指出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增强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功能的建议。

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和分类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直接为本社区居住用地内居民提供服务的基本性、共享性设施,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及其场地、附属设备等。从宏观上讲,建设部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修订本)]中将其按使用功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从微观上讲,则是指以上八类中的社区服务类设施,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托儿所、残疾人托养所、治安联防站、社区组织用房和物业管理设施等。[2]

社区公益性设施是指社会公共产品,社会准公共产品或社区公共产品及共有资源中那部分公益性较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区公共设施。它的公共属性最为突出,单位成本高,它的服务范围超出了社区范围,利益主体是全体社会公众。

二、我国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使用现状

1、公益设施增长率低

公共图书馆属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有一定增加,但相对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其增长量并不是很大,见表1。

表1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

人均GDP(元)1990年 1644 2000年 7858 2677 2008年 22698 2820 2527 公共图书馆数(个)

对北京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北京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仅为2.48张。根据民政部的相关数据,按照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北京市老年人(不计户籍外)约需养老床位13.165万张,而目前仅有61823张,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尤其是护养性养老床位严重不足。[3]

2、公益设施建设标准低

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化程度低,部分养老机构设施,以街道和乡镇办为主,存在床位规模偏小、床均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空间较为局促、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的需求。部分养老机构设施未配建医务室或医务室不达标,大部分不具有医保定点资质。

3、公益设施建设成“面子工程”

从公园绿地的建设来看,在我国的众多大城市中,冠以“广场”的特大绿地非但没有给城市居民造福,而且还限制了城市居民的行动自由,诺大的广场绿地不让群众穿行、通过,管理良好的乔灌花木组成的植物景观,没有考虑让人们进入游憩而令人望而却步,这些绿地显得死板、生硬,广场的使用空间非常局限。[4]

4、公益设施功能未能较好实现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没有真正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至今还有相当比例的公民认为图书馆可有可无,不过是借借小说、供人消遣的地方,对图书馆的发展变化及图书馆社会作用的认识非常模糊。图书馆的作用只局限于书刊文献的借阅。[5]

三、我国公益性设施利用度低原因分析

1、公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文化信息意识淡薄,更别提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来帮助自己提升业务能力和技巧。在我国,还没有在全民中形成讲知识,重学问的社会氛围。

2、公益性设施运营成本高,政府投资力度低

政府在税收、水电、煤气、电信等方面对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不到位。尽管市政府已就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每月100-200元的运营费用补贴仍旧偏低,每个新建、扩建或改建床位8000-16000元的建设费用补贴也无法惠及以建或无能力改扩建床位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机构自身运转成本很高,需要支付电费、人员劳务开支、餐饮等费用,承受的经营压力极大。同时,由于入住率偏低,增加收费的难度已相当大,资金的回收期长,资金流动循环速度慢,养老服务总体上又处于微利状态,造成了许多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困难,运行难以为继。

四、增强公益性设施有效利用的对策探讨

1、依托一定活动,加强全民文化意识

强化社区公平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慈善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统筹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大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强化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应鼓励社区管理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城市社区的政治、自治、学习、服务等功能,提升公众自我教育水平

2、鼓励企业回报社区

一个企业是否成功,既要看它在市场上是否盈利,也要看它在获利后能否将一部分回报社会,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企业的雇民也是国家的公民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时,自然也会得到许多回报。如企业对于社区发展项目的捐赠,从表面看是企业捐出了资金,但是企业的捐出是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名望,以及企业借此机会会得到的社会关系。企业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不能只限于遵守市场规则,依法纳税这样一个最低要求上,要使企业从过去那种被动的社会角色转变为社会互动的角色,主动将社区建设,回报社会看作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回报社区,使得社区公益性设施的运营资金得到部分保障。

3、加强发展志愿者队伍

我国的志愿者活动一般由政府机构统一组织,大多只出现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场所,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比较少。志愿者活动是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的结合,目前我国居民普遍公益意识薄弱,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积极发挥组织作用,组织本社区居民积极加入社区志愿者组织,如养老敬老志愿服务队,图书馆志愿清洁队,图书馆资料整理服务队等,利用各自的闲暇时间到当地公益性设施场所无偿服务。为了激励青少年参加志愿者组织,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可以将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记录下来,建立个人档案,将来自己有需要时可以在自己的“道德银行”里以金钱或互助的形式支取。志愿者活动可以减轻政府对公益性设施投资不足而导致公益性设施没有很好利用的现状。

五、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益性设施不管是建设水平还是利用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城市化不能只是物质上的城市化,精神文化层面也要城市化,即要提高居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通过鼓励企业回报社区进行融资以及大力提倡志愿服务,从而弥补政府财政投资的不足,提高社区公益性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鹏飞.城市竞争力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34.[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说明[S].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2002-03-11]

上一篇:浅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兼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下一篇:读懂成长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