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心得

2024-04-26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心得(共8篇)

篇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心得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心得体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多看书,看好书,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数量是很有限的,为了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者应努力将培养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作为自己的一种职责。

现就围绕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认识课外阅读的好处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很深的教育和影响。如:有个学生读了《闪光的青春》以后,很有感受地说:“以前,我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好,认为是自己的脑子笨,再用功,学习也上不去。通过对张海迪阿姨事迹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她没进过学校,身体又严重残废,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不仅认识了许多字,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还学会了几门外语,翻译了一些书籍,甚至学会了一套针灸术,能为病人治病。可见,学习好关键在于勤奋、刻苦。今后,我一定要向张海迪阿姨那样,顽强刻苦地学习。”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另外,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好处„„课外阅读还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语文课本选入了各种体载的文章,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同一体裁的课文,入选的篇数不多,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课内的不足。如,有的学生学习了课本上的《我和狮子》,课外又读了《野生的爱尔莎》,这就以更广的角度知道作者和狮子的亲密关系。又如,有的学生学习了《半夜鸡叫》,课外又读了《高玉宝》,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注意几点:

1、要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有益读物。学校自从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调动了广大学生捐书献书的积极性。书源丰富了,学校阅览室也有了,而且班班都有书报角,图书橱。但帮助引导学生选择读物也至关重要。现在出版的各种书籍很多,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较窄,鉴别能力又较低,因此,在选择读物上,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值得强调,《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这些书,思想内容正确、健康,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能与课内教学结合,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2、看书内容要广泛,读书方法要多样。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谈到,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强调了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获得丰富知识的道理。教师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读不同文体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从教几年,经验告诉我,目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普遍偏低。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掌握好科学的阅读方法,不善于读书。因为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赖于科学和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有必要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如:低年级儿童阅读时着重训练他们的“语感”。阅读到文字时,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思维)去理解文章。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训练他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系统化的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特点,可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几种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1)一边读一边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课外阅读必须有思维参与。古人读书提倡“俯而读,仰而思”。说明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小学生读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句话,每层意思有一个初步印象;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边读边动笔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国传统的的阅读经验。动笔墨大致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写心得几种方法。如,教给学生圈画法: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圈起来(o);把不理解的词用方框框起来(口);把优美的词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文章中心句或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或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现在学生又有了统一的读书卡,可以指导学生把平时读书读报时摘录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填写好。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尝试批注,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帮助。

(3)编列提纲。这是把握文章的思路方法之一。近年来“思路教学”被列为小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提倡学生“善读”,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章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的理解。编列提纲,就是理清思路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内讲读课、阅读课内容、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学法指导。

a、读记事的文章,侧重让学生把握住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事情的发展变化入手,分析文章。

b、读写人的文章,在指导阅读时,让学生把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圈画起来,分析领会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质。

c、读童话、寓言故事的文章,设想先让学生懂得这类课文是讲故事、说道理、教育人的。然后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熟读故事内容,从故事情节中领悟所含的寓意,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d、读状物类的文章,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叙述的,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阅读方法。如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静态)及活动特点(动态);植物要抓住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过程的特点。

e、参观、游记一类的文章,设想教会学生明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以及懂得时间、地点的变换是这类文章划分段落的主要依据。在阅读分析文章时,抓住表示时间及地点方位的词。

f、读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懂得要弄清作者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这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恰当表现景色的特点。

3、激发学生乐于读书。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就越明确。他们一旦有了确定目的的能力,就能够把教师的指导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直接感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课外阅读的紧迫感。如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为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编童话;组织学生定期为学校或班级摘编报刊或自己办小报等,使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课外阅读是学习、工作、生活迫切需要的。从而增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学生若是认识到课外阅读的社会意义,就会把读书当作一种高尚的享受,并且促使乐于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长久的保持。同时,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那么,应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现代教学论要求运用直接感知,间接感知的方式,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们平时可以这样做,每天早读时轮流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汇报,定期举办班级朗诵会、故事会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的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可见,善于把握学生的课外阅读心理,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阅读动机,使他们乐于读书,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大有好处

小学生作文要以阅读为先导,没有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是写不好作文的。作文和阅读是小学语文两项最主要的基本功训练。作文以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则以培养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为目的。理解和表达,一个吸收,一个倾吐,二者是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学到观察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可以从中获得表达的素材,这是表达内容的一个重要的间接来源;还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语言,同时体会到如何通过词和句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例如,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建立了“采蜜集”,他们像小蜜蜂那样,采花酿蜜——用读书笔记本,读书卡摘抄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科普知识,格言谚语,名人故事等,使得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总之,加强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眼界,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他们的作文内容。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理解文章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内容,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这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生必须学会多种方式的阅读,既能精读又能略读。美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技巧》中指出:“学生与其他读者具有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方法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因此,应当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信息社会需要的,是每个读者应当具有的观念和技能。

以上这些读书方法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读课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多读书,多观察,多讨论的习惯,反复实践,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篇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心得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通过平时的阅读活动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要求广大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活动,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补充“营养”,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同时课外阅读还有着深刻的意义。那么如何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在这里针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首先是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及时推荐读物给学生,在课堂内外可以常和学生交流哪些书值得学生一读,或者哪些书比较有趣。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实际引导中,我还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爱看电视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可以读到无穷无尽的故事。从而把孩子们从爱听故事、爱看电视引向爱读课外书,比如《哪吒闹海》、《宝莲灯》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课外读物。

一、二年级时,我向他们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活泼的读物;三年级时,我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而四、五、六年级时,就逐步推荐他们看一些儿童版的中外名著了。再次,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教给阅读的方法 孩子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如同金钥匙,依法读书,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荐好书,激发兴趣的同时,我还注意知道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上,我往往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学要求,再自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长期训练。学生自读短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弄清楚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的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还要能边读边进行勾画、批注,这些都是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抓住主要内容,分清详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都和《新课标》中指出的“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相吻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让他们真正自己学会阅读。

三、创造阅读的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训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课外书的准备必不可少。因此,首要的条件是创设有利的阅读环境。在班级里应设立图书角,及时添置新课程必读书籍,每学期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互换,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班级书架就像一个中转站,方便每个学生的借阅,而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所以,老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将读书训练从学校转移到家庭。

四、注重阅读的结合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还可以结合语文课教学进行,我觉得讲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我在讲读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与此同时,我也把课外阅读吸收到的知识运用到讲读教学中来。教一篇课文前,我总是先让孩子们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筛选,帮助理解课文。如在学习《长城和运河》中,学生搜集到了大量的这方面资料,通过阅读,孩子们对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对“人间奇迹”这样的词语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篇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 也是阅读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应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 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健康有益。小学生求知欲旺盛,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师要认真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 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同时, 要注意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 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2.贴近学生生活。若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文章的语言就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 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语言表达,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这类文章, 会感到十分亲切, 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心投入其中, 那么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 而且语言也可能被永远记住。

二、创造必备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是100万字,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因此, 为了让学生人人都想读书, 人人都有书读, 必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l.创设阅读环境。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其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如下做法值得提倡: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一部分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 一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带, 设专人保管, 互相交流阅读, 定期更换;也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设立家庭书柜, 定期陪同学生逛书店购买所需图书, 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

2.保证阅读时间。有了充足的书源, 如果学生没时间去读, 那么一切仍是空谈。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 每天可以布置半小时的“读书家庭作业”, 双休日阅读时间可以更长些;利用早晨和中午二十分钟的时间, 组织学生练读、练说, 可以读书、读报, 也可以上讲台说新闻、说读书心得, 相互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阅读书报。

三、传授正确方法

多数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 但往往只对故事情节有兴趣, 其他则走马观花地看看, 不懂得积累知识, 不懂得吸取写作技巧。这样阅读不仅没有收获, 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不仅爱读书, 而且会读书。为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阅读教学, 以教材为依托,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即对书刊中的某些重点文段逐字逐句、精细地阅读,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基本手段。

2.略读法。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 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时期, 信息量大、变化大,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3.关联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的拓宽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教师都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了《山行》, 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杜牧的其他古诗。

4.网络阅读法。利用网络辅助阅读, 学生便告别了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三个一”教学模式, 进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各样、充满现代气息、自主开放的信息世界。学生在网上可获得大量丰富的、有科技性的知识资料, 对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起到了其他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教学《西湖》一课后, 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到了优美的西湖风景图和描写西湖的佳句予以辅助, 给学生艺术美的享受。在网络阅读中,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气氛活跃, 主动性极强, 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5.对比阅读法。对比阅读法, 就是选几篇内容相同或相近而写法不同的文章,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文章的内容相同或相近, 但篇章结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这样的对比阅读, 就好像带领学生进入到五光十色的商品展销会, 他们的好奇心被强烈地吸引着, 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6.互动阅读法。互动阅读法, 是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巩固了阅读成果。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开展必要的争论, 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理解特别深刻, 其效果是普通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四、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加深记忆, 扩大积累, 课外阅读还要养成做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引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警句格言贮存进自己的摘抄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圈画批注自己的感想和观点;也可以把阅读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形成心得笔记;还可以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 低中年级宜做“摘录笔记”和“提纲笔记”, 高年级可做“心得笔记”。

五、开展激趣活动

1.开展剪贴报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加强对阅读材料的印象, 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展示阅读成果。所以这不但是一个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还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手段。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汇报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既能增加词语的积累, 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 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 在班级掀起读书的热潮, 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展开大量阅读。

(3) 开展“读书交流会”。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 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 必定行动起来, 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展示阅读成果

1.语文活动。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推荐一本好书”等。

2.课外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学期出两期以上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 内容反映阅读活动。

3.知识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

成果展示既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测, 也是学生之间读书经验的交流, 还可以保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持久兴趣。有的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肯定, 充满信心, 更热衷于这项活动;有的看见别人的故事复述得那么好, 便主动请教经验;还有的对别人的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 自己也找来读一读。

篇4: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可讲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朗读作品的精彩章节;可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推荐优秀的作品,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讲明阅读时应注意的事项,为开展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辟书源,成立图书角

要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用零用钱买书、订报,把学校购置的书和学生的书整理选择后,成立图书角,推选出两名读书兴趣高、工作细心、认真负责的学生管理,帮助他们登记、分类,订立保管、借阅制度,加速图书流转。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且花钱少看书多,不易损坏。

加强阅读指导

注意读物的选择和介绍。选择图书的原则是: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适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的实际;内容生动,感情丰富,文字浅显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每读一本书之后,真正能理解内容,辨清是非,向书中的先进人物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适当提倡写读书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阅读日期、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中心意思、读后感受等,鼓励学生遇到生词多查字典,遇到山川河流多看地图,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防止单纯热衷于阅读课外书而影响正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科学地分配时间。

随时注意纠正阅读时的偏向。学生的好奇心很大,容易产生贪多求快,只看图不看字,只看故事情节不领会主题思想,只看文艺故事不看科学读物的倾向。教师要耐心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卫生教育,注意阅读时的光线、姿势等,以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篇5: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多看书,看好书,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数量是很有限的,为了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者应努力将培养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作为自己的一种职责。

现就围绕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认识课外阅读的好处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很深的教育和影响。如:有个学生读了《闪光的青春》以后,很有感受地说:“以前,我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好,认为是自己的脑子笨,再用功,学习也上不去。通过对张海迪阿姨事迹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她没进过学校,身体又严重残废,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不仅认识了许多字,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还学会了几门外语,翻译了一些书籍,甚至学会了一套针灸术,能为病人治病。可见,学习好关键在于勤奋、刻苦。今后,我一定要向张海迪阿姨那样,顽强刻苦地学习。”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另外,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好处……课外阅读还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语文课本选入了各种体载的文章,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同一体裁的课文,入选的篇数不多,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课内的不足。如,有的学生学习了课本上的《我和狮子》,课外又读了《野生的爱尔莎》,这就以更广的角度知道作者和狮子的亲密关系。又如,有的学生学习了《半夜鸡叫》,课外又读了《高玉宝》,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注意几点:

1、要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有益读物。学校自从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调动了广大学生捐书献书的积极性。书源丰富了,学校阅览室也有了,而且班班都有书报角,图书橱。但帮助引导学生选择读物也至关重要。现在出版的各种书籍很多,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较窄,鉴别能力又较低,因此,在选择读物上,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值得强调,《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这些书,思想内容正确、健康,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能与课内教学结合,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2、看书内容要广泛,读书方法要多样。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谈到,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强调了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获得丰富知识的道理。教师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读不同文体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从教几年,经验告诉我,目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普遍偏低。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掌握好科学的阅读方法,不善于读书。因为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赖于科学和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有必要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如:低年级儿童阅读时着重训练他们的“语感”。阅读到文字时,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思维)去理解文章。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训练他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系统化的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特点,可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几种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1)一边读一边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课外阅读必须有思维参与。古人读书提倡“俯而读,仰而思”。说明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小学生读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句话,每层意思有一个初步印象;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边读边动笔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国传统的的阅读经验。动笔墨大致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写心得几种方法。如,教给学生圈画法: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圈起来(o);把不理解的词用方框框起来(口);把优美的词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文章中心句或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或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现在学生又有了统一的读书卡,可以指导学生把平时读书读报时摘录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填写好。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尝试批注,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帮助。

(3)编列提纲。这是把握文章的思路方法之一。近年来“思路教学”被列为小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提倡学生“善读”,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章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的理解。编列提纲,就是理清思路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内讲读课、阅读课内容、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学法指导。

a、读记事的文章,侧重让学生把握住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事情的发展变化入手,分析文章。

b、读写人的文章,在指导阅读时,让学生把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圈画起来,分析领会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质。

c、读童话、寓言故事的文章,设想先让学生懂得这类课文是讲故事、说道理、教育人的。然后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熟读故事内容,从故事情节中领悟所含的寓意,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d、读状物类的文章,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叙述的,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阅读方法。如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静态)及活动特点(动态);植物要抓住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过程的特点。

e、参观、游记一类的文章,设想教会学生明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以及懂得时间、地点的变换是这类文章划分段落的主要依据。在阅读分析文章时,抓住表示时间及地点方位的词。

f、读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懂得要弄清作者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这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恰当表现景色的特点。

3、激发学生乐于读书。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就越明确。他们一旦有了确定目的的能力,就能够把教师的指导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直接感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课外阅读的紧迫感。如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为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编童话;组织学生定期为学校或班级摘编报刊或自己办小报等,使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课外阅读是学习、工作、生活迫切需要的。从而增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学生若是认识到课外阅读的社会意义,就会把读书当作一种高尚的享受,并且促使乐于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长久的保持。同时,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那么,应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现代教学论要求运用直接感知,间接感知的方式,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们平时可以这样做,每天早读时轮流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汇报,定期举办班级朗诵会、故事会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的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可见,善于把握学生的课外阅读心理,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阅读动机,使他们乐于读书,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大有好处

小学生作文要以阅读为先导,没有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是写不好作文的。作文和阅读是小学语文两项最主要的基本功训练。作文以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则以培养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为目的。理解和表达,一个吸收,一个倾吐,二者是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学到观察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可以从中获得表达的素材,这是表达内容的一个重要的间接来源;还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语言,同时体会到如何通过词和句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例如,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建立了“采蜜集”,他们像小蜜蜂那样,采花酿蜜——用读书笔记本,读书卡摘抄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科普知识,格言谚语,名人故事等,使得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总之,加强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眼界,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他们的作文内容。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理解文章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内容,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这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生必须学会多种方式的阅读,既能精读又能略读。美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技巧》中指出:“学生与其他读者具有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方法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因此,应当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信息社会需要的,是每个读者应当具有的观念和技能。

篇6: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心得

武鸣县城厢镇第一小学 黄爱平

【内容摘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指导好低年级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交给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摘抄的习惯,是本人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心得。

【关键词】 低年级

阅读

兴趣

方法

摘抄

习惯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该如何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众多低年级的老师十分茫然,无从下手。那我们该如何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实践体会。

一、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犹太人在孩子刚刚出生时总喜欢在书上沾上一点糖,让孩子感觉书是甜的,以便孩子长大后喜欢上书。中国人没有这种习惯,但我们要在孩子的启蒙阅读阶段努力使孩子爱上阅读,那只有一种方法激发兴趣。

所谓激发兴趣就是少和学生谈读书的目的,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对读书的兴趣,爱上读书。常见的方法有:榜样激励、角色朗读、情境表演等,但要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还必须根据不同的文章因地制宜的进行创新环节的设计,且要避免环节的单一而导致的阅读兴趣的下降。例如本校一位一年级的老师指导学生读《狼和小羊》设计了以下一些读的环节:

一读:教师范读 二读:学生默读 三读:点名读 四读:教师范读指导 五读:分角色读 诚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指导不需要过分深入的理解体会,亦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如此读上几遍学生也能将故事的大意讲出来。但课堂上我们听到的仅仅是师生的声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有兴趣阅读吗?因此,我对他的指导环节作了如下修改:将两次教师范读中的一次改为听录音读(课前请其他教师范读录音),这样避免听觉疲劳:将分角色朗读和情境表演相结合,以增加趣味;最后增加讲故事比赛这一环节,检测学生形成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要想学生有读书的兴趣还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 “课本剧表演”、“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要想让学生读好书,要努力消除一切有碍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障碍。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1.推荐好书,教会选读

低年级学生受认识能力的限制,辨别挑选书籍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有意识地推荐一些优秀书目,教育学生读好书不读坏书。教师应该把热烈讴歌历史的、当代的英雄、伟人、劳动者的美好品质和精神的故事,表现真、善、美的童话、寓言,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等好书推荐给学生,丰富学生的阅读领域,提高学生选读能力。当然,在推荐优秀书目的过程中不能硬性规定,否则将会扼杀学生个人的阅读兴趣。

2.精读为主 教会默读

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学习就要精读,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词句,抓住文章的实质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文章读熟读透。略读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从大量文章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赢得时间,提高阅读量。而小学低年级要求阅读的量相对较少。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读要向课内阅读那样把文章读熟读透。在会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默读,不指读,不唱读。

3.创设情境 读唱结合

在第一学段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指导读图

图文结合

低年级的阅读教材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图是文的真实描绘和写照。在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图的作用,让学生读图,想象故事的内容,再让学生阅读故事文本,从而使学生更易读懂故事,记忆故事。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至关重要。教师可创造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我常常要求学生读书一定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并且边读边想。读时仔细思索,脑海里不断出现问题,又不断地自己消除问号。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应虚心向别人请教。

读书时,养成多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轻易放过,借用工具书,参考书加以掌握、理解,提高自学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圈、点、划、写,一定能读出个中滋味。另外,读书应是日常要做的事。每个人应合理安排时间,持之以恒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具备较好的语文素质。

四、指导养成阅读摘抄的习惯

学生如果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增加学生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为此,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积词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我们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记性不比烂笔头”。有了积词本,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不能辨别哪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选几篇文章,告诉他们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后来,又进一步要求他们搜集好的句子,如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男女老少人物外貌的,刻画人物喜怒哀乐感情的,只要觉得美,就抄下来,以丰富自己的语汇。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词本上的新词,应立即给予表扬与鼓励。如,有一天,一位同学在回答另一位同学的话时,用了“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这个十分贴切的句子,同学很惊奇地问他是从哪学来的,他拿出了积词本,教师马上表扬了他,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学生在写作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篇7:课外阅读指导课听课心得体会2

高新区(新市区)小学语文“十二五”课外阅读指导课既评优课大赛

冶春蕾

3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新市区)小学语文“十二五”课外阅读指导课既评优课大赛》的研讨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聆听了王暁露老师、丁丽老师、田乔丽等五位老师不同风格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这五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了课外阅读课的精彩纷呈,也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时的方法不同,学生学法也各不相同。

通过这次听课,我个人认为课外阅读课最核心的目标是激发学生课外的读书兴趣。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地、积极地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课外阅课不一定要学生在课堂上有过于精彩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产生“我要读”、“我想读”的想法。51中学的王暁露老师向学生介绍的是童话《月光下的肚肚狼》,这本书真正的主角是肚肚狼和仓鼠玉硕先生。王老师在处理教学环节时却是峰回路转,布满悬疑。一开始王老师以书中主人公来引入展开教学,同时板书简笔画。王老师通过介绍肚肚狼和仓鼠玉硕先生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让学生续编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王老师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故事还没有结束,王老师的介绍戛然而止。王老师告诉学生精彩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大家阅读后就会知道了。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接着一步,步步引人入胜,总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正如名家所说:“什么样的戏剧最扣人心弦,不是高潮那一瞬,而是高潮前的那一瞬。”因为这样留给了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使学生都想迫切地读这本书。

三十五小的丁丽老师和36小的田乔丽老师讲授的都是《儿童诗》,这两位老师在授课中指导学生诵读方法到位,从读、说、悟、写这几个方面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当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带着问题读,带着目标读,会读,也能读懂。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放手留给学生,交待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多读、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真是学生受益颇多的一节高效课,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

通过这次听课我明白了课外阅读课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好书的推荐课,由教师将一本书的精彩情节串连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想知道故事情节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此书产生极大地阅读兴趣。××学校的×老师就是采用的这样的课型,她向学生推荐的作品是《佐贺的超级阿嬷》。《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喜剧艺人岛田洋七回忆童年生活的自传体小说。老师在介绍这本书时,先介绍了作者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重点介绍了这本书在日本以及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和这本书所获得的各项殊荣。我觉得这也是本节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之一。好书人人想读。然后老师 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去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断,以引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让学生明确读书从哪些内容、哪些方面进行积累,例如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等等。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更适用于高年级。

篇8:学生课外阅读记录指导

一、指导阅读记录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 不应一味地为读而读, 教给学生阅读记录的方法, 更有助于学生对读物进行深入的理解, 从而积累知识, 产生新的思考, 提高写作能力。

1.摘录型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 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如“△△”表示重点字词, “~~”表示重点句子, “--”表示优美词句等。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都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的“词库”,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摘录时, 要忠于原文, 注意不要断章取义, 不要改动字句和标点, 每条摘录笔记应当“少而精”, “少”指字数较少, “精”指把握内容要点。

2.批注型

批注型是一种最简易的标记方法, 就是在读书的时候, 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 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划上符号, 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记录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 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3.提纲型

即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 把主要的内容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提纲型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

4.感想型

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 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 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型笔记。写心得笔记, 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 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 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来写体会。书写时要紧扣原文, 突出重点, 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空谈感想, 要注意联系实际, 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指导阅读记录的内容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阅读一本不健康的书, 比不读书更有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 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孩子出发, 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 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多以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经典名著、人物传记、科普类读物为主。读童话、寓言故事, 可指导学生记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精辟的议论等;读历史故事、经典名著、人物传记, 可指导学生记录故事的主要人物、事迹、精彩的片段、名言警句、豪言壮语等;读科普类以及其他方面的书籍、报刊, 可指导学生记录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出疑问、发表感想等。总之, 无论选择何种记录的方法, 只要适合学生的, 对他们有一定收获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指导阅读记录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就是要根据年级的不同, 逐步提高要求。如低年级从激发兴趣入手, 除记下文章的题目、记下必要的生词外, 还可以配上一幅精彩的图画。图画可以是书中自己喜欢的人物、动物或景物等;中年级可摘录优美的句子或片断, 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高年级除了摘录优美的句子外, 可学习先列提纲, 后写读后感等记录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记录习惯

1.交给方法, 定期整理

在做读书笔记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态度认真, 书写时字的左右上下都要有一定的距离, 字要看得清楚;指导学生把读书笔记写在本子的正面, 一面写一个内容。对学生的读书笔记, 到了一定的时间要定期整理。期中或期末的内容可以另外拿一本笔记本来整理, 在整理的过程中把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地归纳起来。

2.对症下药, 促进习作

为了让学生养成善于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中, 我把做读书笔记的训练和作文训练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明白, 要写好作文, 除了要善于积累生活素材, 还要善于积累书面材料, 勤做读书笔记。如指导学生写一处“秋天的景物”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积累描写秋天特点的语句,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在做课堂作文时, 不许看作文书, 但允许看读书笔记, 要把积累的词句尽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

3.营造氛围, 开展竞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了做读书笔记的作用, 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 才能激发起学生做笔记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做读书笔记。

(1) 每天利用小黑板做“台历式”笔记。指导班级书写好、成绩优秀的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的好句子, 如:警句、典故、谚语、学习中的疑问和心得记录在“小黑板”上。这样做, 既让学生随意积累了语言, 又营造了热爱学习, 勤做笔记的氛围。

(2) 开展手抄报展览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可以一人自办, 也可以多人合办手抄报。要求学生把课内或课外阅读中最有用的内容汇编在手抄报上, 并张贴在教室里, 供大家参观, 让学生投票评选出最佳手抄报。

(3) 开展语言知识竞赛活动。为了督促学生课外大量阅读, 勤做读书笔记, 教师可每隔两周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赛题由学生从平时的课外读书笔记中选择, 内容主要有诗词、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

上一篇:幼儿园徒手趣味游戏下一篇:小学春天踏青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