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5-06

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

银川建筑节能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1.1调查课题概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城市化的脚步急速前进。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我们开始注意到这个地球已经伤痕累累了,我们以不断索取掠夺它的资源、肆意破坏它的环境换来我们美好的生活。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地球环境、节约地球资源。这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除了寻找新的能源,节能是关键的也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我们提出了“节能”这个词,同时也在努力将“节能”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1.2调查目的与方向:

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建筑就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耸立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建筑直接反映出了一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大量的城市建设离不开资源,它大量的索取着我们所剩不多的资源。因此,建筑方面的节能是节约资源的众中之重!有效的施行建筑节能能够有利的节约资源,建筑节能也已被纳入法律法规。

本次调研我选在宁夏银川,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了解建筑节能在建筑中到底应用到什么程度,什么地步;如何将建筑节能具体实施到建筑中;建筑节能到底能节约多少;从这些节能建筑中学一些基本的节能技术,运用到今后的建筑设计当中。

二、调查对象及调研方法:

2.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我选择了我生活的城市银川。通过对银川的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的走访、观察和亲身体验,来感受银川建筑节能情况。

2.2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运用文献调查、网络调查、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法进行调查。先通过网络、文献查阅了解现今基本建筑节能知识与政策,大致了解建筑节能实际运用的方向和应运程度,再通过对建筑的实际观察、走访及感受来亲身体验建筑节能,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践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调研过程及内容:

3.1银川地区地域特征与建筑节能应用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宁夏年日照时数达2195~3082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的高能区之一,有着丰富的太阳能源资源,首府银川太阳能可利用状况在全国排序名列第三位,仅次于拉萨和呼和浩特,但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太阳能供热的利用,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可见银川在建筑节能应用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指导和规范,加快建设完善建筑节能监管和评价激励机制,加快依靠科技和有效管理手段健全完善节能运行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今后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3.2目前建筑节能所取得的一些进步:

一是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备案管理办法》、《宁夏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草案)等政策制度,利用各种平台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知识及重大意义,加快建设太阳能采暖试点、墙体材料革新基地,广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及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宁夏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率为100%,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率达95.2%,累计用于新建建筑节能的增量投资约32亿元,历年累计形成84.4万吨标煤的节能能力,减排二氧化碳210.2万吨。银川市市辖三区率先全面实施65%的节能标准;三是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指导意见》,规定既有建筑改造要达到分户计量、室温可控,新建建筑全部按照户用供热计量装置和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全部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截至2011年宁夏共争取中央财政奖励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资金6804万元,已完成面积208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104%;四是新型墙材研发生产应用及“禁实”深入推进。银川市不断加强新型材料、商品混凝土、散装水泥建筑应用,将墙改工作推向农村,将镇北堡等7个乡镇列入限期“禁实”乡镇。大力支持节能、节地、环保的新墙材生产,在城市规划区内全面完成了“禁实”任务;五是积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机构,印发《宁夏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技术标准及政策汇编》,广泛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走在了西部地区的前列。

3.3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是银川本地的民用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是以业主自己购买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面自行安装的形式出现。区内太阳能热水应用整体质量不高;二是建筑节能机构执行力和政策资金支持不够。目前虽然大部分市县已设立了建筑节能管理机构,但均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办公经费紧张,工作方式简单,没有行政执法权,不能充分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行;三是建筑节能工程的评价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个别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不规范、有些工程使用低劣或没有备案的材料、选用的外墙外保温体系不成熟、无国家、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施工技术流程,施工现场节能信息公示相关指标不符合要求、工程建设单位擅自变更设计或降低保温质量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建筑节能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现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进度滞后,主要是资金缺乏。

3.4建筑节能路径和模式:

宁夏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年日照时间较长,夏季气温普遍较高,人们习惯使用空调控制室内温度,极大地增加了用电负荷,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气温普遍偏低,是集中采暖期,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消耗增加比较明显。为此,探索建立适合宁夏地区的建筑节能有效路径和模式十分必要。要加强健全完善建筑节能各项政策,探索建立建筑能耗和节能统计指标以及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加快建筑节能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改善制冷供暖、围护结构、门窗屋顶、外内墙、空调及照明等节能系统;加快推动太阳能等技术应用跨越式发展,在公共建筑统一配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热水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外墙保温及干混砂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能门窗、节水节电等相关先进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推广使用,加大对墙材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3.5实地调研:

经过对一些民用、公共建筑的走访,我了解到了一些节能建筑的具体措施:

1.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新近问世的一种可以让玻璃既保持高透光性同时又有较好的隔热效果的高科技产品。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技术涂与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测试表明,夏天开空调时,空调的耗电量可从原来303度降低到208度,可节电

20%~30%左右;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引进可视光,长波长的暖气能在室内反射,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图

1、图2纳米透明隔热玻璃与普通玻璃性能的对比图。

图1图

22.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价廉,对生态平衡没有任何影响。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kJ/(m2·年)之间,相当于2.4×104亿t标煤。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日照能量在5×106kJ/(m2·年)以上。在建筑中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太阳能可以为建筑供暖、供热水、供电,甚至能够提供建筑物的全部能量。我国北方被动太阳房采暖节能60%~70%,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20kg~40kg标准煤,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3为银川蓝天小区屋顶太阳能。

图3图

43.注重墙体节能。多年以来,我国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以上,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新型复合墙体已经出现,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要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部分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保温包括内保温、外保温、夹芯保温等。

4.关注门窗节能技术。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而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则占20%~30%。所以,门窗是围护结构中节能的一个重点部位。门窗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三个方面进行。减少渗透量可以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而增加设备负荷,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传热量是防止室内外温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和窗框、扇型材组成。为此,要加强节能型窗框和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双层玻璃(图4)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

四、调研结论:

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应值得全社会重视,北方地区能耗较大,推广和使用节能建筑必将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后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屋时,可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充分利用太阳能、注意墙体节能、关注门窗节能技术等一系列的节能技术。节能建筑是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筑设计所必须考虑并且实施的重要部分,今后设计中要多考虑建筑的节能效果,生活中也要多观察建筑节能的运用。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银川建筑节能情况调研报告

院名称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班 级)建筑学2009级(1班)

姓名(学 号)朱丽莎(20094231)

指导教师钟小要

篇2: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

李治贵 岳秀霞 朱 蕾 彭妍晖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厅党组的安排,自治区老龄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就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全区五市及辖区各市、县(区)实地察看了部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医疗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与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老龄工作者及部分老年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座谈,形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于200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比全国晚了10年,却以每年5.0%(全国3.2%)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0.7万,占总人口的12.2%,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6万,占老年人口的8.2%;失能失智老人14.98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8.56%。据测算,到“十二五”末,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0万以上,占届时总人口的13%以上,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7.8万,占老年人口的8.7%,且老年人口的失能失智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

二、取得成效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制定规划。国务院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召开了第三次全区老龄工作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12年4月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和《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构建“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50%以上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将养老事业发展纳入民生计划,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大政府投入,推进城乡统筹。一是加快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争取纳入一批、抓紧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养老服务机构,投资建设了宁夏老年人服务中心;实施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加快推进老年护理院建设步伐,新建、改扩建老年护理院5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9所。二是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撤小并大、撤弱并强”的建设思路,利用撤乡并镇后的闲置资产,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农村敬老院。目前,全区五保供养机构61所,床位5693张,集中供养率32%。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打造“黄河善谷”的决策部署,投资建设了陶乐幸福园项目,新增机构养老床位600张,为生态移民区的五保老人打造了幸福家园。三是加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将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30件实事之一,采取“财政补助一点、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一点、地方政府配套一点”的办法,投资5000余万元,在全区规划建设了16所老年活动中心,搭建了“老有所乐”的平台。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对按标准建设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的一次性开办补助和每年1200元的运营补贴。2010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共安排848.5万元资金,用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补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全区民办公助养老服务机构12所,建筑面积76056平方米,总投资13342.4万元,设置床位2579张;新建和改扩建的6所,计划设置床位2000张。

(四)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站)等多种资源,依托社区建设了一批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学习等多种服务。目前已建成规范运作、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5个,其中城镇社区353个,覆盖率达到了79.5%,农村社区和幸福院共200个,覆盖率接近10%。自治区财政预算资金和福彩公益金补助481.2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慈善资助等形式,累计为5000余名困难老年人购买服务,为5万多名老年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服务。采取社会力量投资、市场化运作、政府和慈善公益组织资助并监管的方式,委托宁夏援通众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00余万元、自治区资助418万元,建设了集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和“一键式”紧急呼叫服务为一体的宁夏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和心理咨询热线,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和紧急求救等多种延伸服务,用户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五)注重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服务。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建立健全了一批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制度,提升了养老服务功能。先后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试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准入制度(试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单位质量评估制度(试行)》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活动中心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登记程序、考评办法等,确保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自治区民政、发改、财政等部门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确保了政府补助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的市、县(区)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认识不足,未能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真正摆上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够,加之,受经济、社会、地域、思想观念等制约,致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如固原市的机构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11‰,而石嘴山市的机构养老床位已达20‰以上。

(二)资金投入不足,机构养老床位缺口大。2012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1.2万张以上,集中供养率达到70%。”。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区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仅13.9张,农村敬老院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32%。如果要实现上述目标,到“十二五”末需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58万张,其中农村敬老院需新增8000张床位。因此,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三)服务功能不全,社区居家养老推进难度大。我区虽已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5个,但由于缺乏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短缺,人力不足,服务设施差,功能不齐全,日间照料中心、托护中心发展慢,致使居家养老综合服务总体上推进迟缓。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内容单一,大多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日托生活照料和卫生保健服务,多元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难以满足社区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农村养老形势严峻,除敬老院收养五保老人之外,农村老年人只能依靠子女或亲戚朋友的照料。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在土地、税费、用水、用电、用气、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一次性床位补助和年运营管理费等方面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认识不到位,配合协调不力,加上一些政策措施刚性不够,地方配套措施跟不上,许多政策落实困难。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目前,固原市还没有一所投入运营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五)从业人员短缺,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较少、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据了解,全区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720名,取得专业证书的只有69人,持证率不足10%。由于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只能为老人提供日常性的生活照料。如大武口逢干老年公寓收养123位老人,护理员23人,只有4人取得国家认定的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证书。

(六)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业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和自治区尚未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专项行政法规,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民政部门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小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在任何部门登记,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缺乏有效的监管。

四、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快推进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强顶层规划指导和统筹管理。组织力量深入全区就各市、县(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意见》和《规划》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督导检查,促使各地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效能考核,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建设目标,细化配套措施,强化部门职责,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民生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发展。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等多种方式,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是医养结合的关爱护理院建设,为“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和抚养能力)、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要切实解决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调研,如要达到“十二五”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的目标,需新增床位8000张,按35m2/床、3000元/m2计算(包括简单装修、设备配套和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共需资金8.4亿元。除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0%,即2.52亿元外,需地方投入近6亿元资金。建议自治区和各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确保满足“五保”供养对象入住需求。

(三)健全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将会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因此,要在巩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成果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养老幸福院建设,加大对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中心、医疗服务站的扶持力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全区智能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筑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弥补机构养老之不足。从今年起,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将给予每个建成的农村养老幸福院3万元的资助,主要用于设施修缮、设备购置。因此,我们建议自治区财政和区本级福利公益再各给予1万元资助。

(四)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落实国家有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政策,加强对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强制落实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补助标准和运营补助标准。建议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床位补助由目前的每张床位5000元提高到10000元,运营补助标准由目前的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提高后的一次性床位补助费采取自治区财政50%,区本级福彩公益金30%,市和市辖区各10%,县(市)20%的办法解决;运营管理费由所在县(市、区)政府解决。通过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政府补贴、财政贴息、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支持企业、慈善组织、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分期分批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院校毕业生、城镇和农村转移劳动者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广泛开展养老志愿者服务。通过多措并举,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以养老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工和志愿者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的要求,需要对4000余名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除市、县(区)就地培训外,建议自治区财政厅、人社厅每年专门给民政厅安排500名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经费列入全区的就业培训计划中,具体由民政厅按程序组织实施,培训后报请人社厅审核后将所需费用拨付培训机构。

篇3: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抚顺文化 消费 调研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文化消费状况为出发点,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为促进抚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全面地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形成以下报告。

一、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问卷调查了20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结果显示,文化消费活动中排在前列的是:电视、广播、报刊、上网、打牌、运动等休闲活动。参观、看戏、收藏等高端文化活动比例极小。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紧随其后的是看报、打牌和体育运动,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1.40%,29.52%和28.49%。

(二)日均文化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活动时间较充足。有近7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有1-4小时可用于文化娱乐活动,其中12.76%的人长达5小时以上,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日均文化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1.54%,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自由职业者。

(三)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表明,当前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近70%的被调查者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5%以下,占个人月收入6-15%的人占20.03%,占个人月收入16-20%的人仅占8.36%,还有极少数认为文化消费不值得。从年龄结构看,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5%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10%以上的集中在40-55岁年龄阶段。从收入结构看,收入越高,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越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学历越高,文化消费意愿越强。

(四)文化消费的目的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休闲娱乐”和“增加知识、拓宽视野”,选择这三项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2.13%,59.75%和54.33%。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有63.76%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重要,有14.02%的人认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迫切。

二、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消费项目大多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抚顺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人均月支出低于50元,居民文化生活由于投入不足而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此,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水平。

2.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的娱乐性消费主要是一般消遣型,娱乐享受型消费比例较小。调查显示,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打牌,文化消费构成单一,消费层次低。调查还表明,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这说明目前居民文化需求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低级阶段,其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

(二)居民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首先因为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弱,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多投入。但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也有一些特殊现象,即居民文化消费多少并不完全与收入高低呈正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投入普遍较高,而很多学历不高的高收入者还不如较低收入者投入得多。这说明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与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调查中,60%以上的居民认为文化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50%以上的居民认为应多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目前,近70%的居民几乎没参加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还缘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生存型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方面,而发展型需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类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培育文化消费观念,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可以利用学校、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理念,培养文化消费习惯,让文化发展得到全社会重视,引导居民以提高文化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与此同时,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制文化事业单位,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引导和督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重点,尊重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抚顺地区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三)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文化消费增长点不多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是不仅消费“决定”生产,同时生产又“决定着”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需要挖掘和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首先要挖掘居民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让老树发新芽。其次,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向,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立足文化消费现状,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居民文化消费实际,生产适应市场的文化产品,提供适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目前文化市场普遍存在定价过高的现象。文化消费定价高,老百姓消费不起,就出现了“曲高和寡”的局面,所以要以市场导向调整产品和项目,根据居民承受能力制定价格和提供服务。

作者简介:

姜广多(1979- ),男,哲学硕士,中共抚顺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

篇4:关于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并以此全面推动土地挂钩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认为,天津市提出的以 宅基地换房 模式建设小城镇,富有新意,符合我国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国土资源部将天津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并下达了三批2766公顷的土地周转指标。

(一)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基本情况

1、提出背景。天津市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56.24%,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小城镇和村庄规模普遍偏小,村庄人均建设用地大,人口密度低,用地不集约,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各种设施水平很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三是污水垃圾随处排放与堆放现象普遍,影响投资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城镇化面临着资金和土地的双重约束。

2、基本思路。所谓宅基地换房,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的生态宜居新型小城镇。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的住宅居住。农民原有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规划建设的新型小城镇,除了规划农民还迁住宅小区外,还要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收入,平衡小城镇的建设资金。

3、实施进程。从20xx年底到现在,天津市政府先后批准三批38个试点。第一批东丽区华明镇、津南区小站镇、武清区大良镇等5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355万平方米,现已全部竣工,8万多农民喜迁新居。目前,华明、小站镇已整理复垦宅基地947公顷,超额完成国土资源部下达的581公顷周转指标,正在做验收准备工作。大良等3个镇村已在20xx年9月底前完成了247公顷复垦任务。第二批西青区张家窝镇、津南区八里台和葛沽镇、汉沽区茶淀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550万平方米,现已开工315万平米,其中竣工245万平米。桥北新区、茶淀、八里台镇3个试点已建成,近5万多农民正在选房入住。第三批东丽区军粮城镇和金钟街、津南区咸水沽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1095万平米。目前,已有8个试点开工近300万平米。

4、取得阶段成果。通过宅基地换房这一实践,初步达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等6大效果。20xx年4月,华明镇在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参选项目中,成功入选20xx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区。20xx年11月20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华明镇荣获20xx年度 广厦奖 。20xx年4月14日,华明镇荣获世界不动产联盟(FIABCI)优秀奖。天津市的宅基地换房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主要做法

1、坚持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方案要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多方充分论证才能最终确定,没有好的规划不能搞建设。市政府要求每个镇、村的规划都要突出体现布局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不能百镇一面、千村一面。同时,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寻找文化的根,挖掘文化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鲜明个性。

2、保护农民利益。市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土地出让政府收益部分全部返还,用于农民安置住宅和公建的建设。华明镇为确保不让一户农民因经济原因搬不了家,制定了人均30平米的置换标准,老少三代的家庭可以选择两套住宅,搬迁农民给予一次性补贴等政策,得到农民支持,农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

3、重视土地复耕。小城镇建成后,要以复垦的村庄建设用地归还国家借给的土地周转指标,确保耕地不减、质量不降、占补平衡。在天津,凡是没有完成任务的,市里不再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不再批准新的试点小城镇。华明、小站镇、武清区 一镇两村 超额完成581公顷的挂钩周转指标。

4、实施管理创新。以华明等镇为试点,实施了小城镇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主要包括小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小城镇管理方式创新、农民就业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5、三区 联动统筹发展。提出坚持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 三区 统筹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现代农业、农民就业和农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那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综合性发展的路子。

(三)工作中注重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天津市明确要求示范小城镇建设应在全市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并在工作中注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土地平衡。建新区新增的建设用地必须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农民迁移到新建小城镇居住,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来归还国土部土地周转指标,土地平衡帐达不到要求的不批准试点。

篇5:关于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响应xx街道“打造水乡古镇,构建和美乡村,转型都市经济”的号召,提高街道规划建设品位,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街道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

一、xx街道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xx街道地处xx区东郊,同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甬台温铁路在xx尚桥设有xx唯一的进出口站,xx公路和xx公路形成交通主干网络,距离xx市区xx公里,xx港xx公里,宁xx社机场1xx公里。

xx辖区面积有xxx平方公里,xx个行政村、xx个居委会,常住人口xx万余人,外来人口xx万余人。

(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xx街道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庄布点规划。

(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近年来,xx街道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重点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重落实了21个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推进了xx个项目建设,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投资1.1亿元实施xx线K5+782-K8+019段改建工程,全长xx公里,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投资xx万元实施环镇南路建设工程,全长xx公里,路面宽xx米,同时改造提升了

二码头路“白改黑”工程,有效缓解街区交通压力,提升街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三是提升城镇外观形象。

(四)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实施亭山公园等建成区范围内的零星景观绿化工程,预计可提升绿化面积xx万平方米,实施了二码头路两侧景观绿化工程、镇南路两侧景观绿化工程、入口节点景观工程、东江两岸亲水绿化公园,共计新增绿化约6.8万平方米。

(五)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xx街道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

二、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街区道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人民路作为区域内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先后建起了楼房,因此街区道路两侧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xx中路商铺较多,商铺招牌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原有街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整体风格和周边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街路形象,无法满足建设发展需要。xx街

道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xx街道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覆盖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镇功能的发挥。目前xx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村街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健全体系,加强专管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法律法规为园林管理工作的依据,结合xx街道实际,全面制定完善和健全符合村街建设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村镇建设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成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维护管理队伍,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包括园林绿化维护技术知识和政策性文件,提高管护能力。

(三)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改善村街人居环境。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街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努力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

篇6: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

天星城镇位于洛泽河岸边,距县政府所在地31公里,距国道213线公路和滇川要道昆水公路10公里。内昆铁路、大(关)彝(良)公路沿洛泽河临街而过,境内有全县最大的物资集散基地和年客流量达18万人次的大关火车站。镇政府所在地有城镇居民及外来人口8000余人,主要生存方式为经商、外出打临工、贩卖小农产品,集镇主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集镇长远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天星集镇已被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近年来,党委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促进了天星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一)领导有力,规划到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城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严格机关干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组织机构网络,使集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紧紧抓住我镇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和被县委、政府列为全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的机遇,制订城镇建设长远规划,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完成了《大关县天星镇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五年规划》;委托重

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田坝小区、朝营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制作完毕。

(二)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天星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臵,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膨胀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

1.加快大关站物资集散基地建设。把建设作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带动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2.加快市政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新办公大楼建设主体工程封顶,办公条件很快会得到改善;投资300余万元的集镇净水处理厂完成工程总进度98%,实施集镇供水二期管网改造工程即将设施;天星镇政府驻地至镇完小路面硬化工程进度过半;委托昭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天星集镇、田坝小区、朝营小区1:500地形图测绘。

3.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朝营新区和田坝新区建设性详规已初具雏形,随着招商信息的发布,积极引进投资商开发建设,水富县城建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对田坝新区的开发已经破土动工,新区的建设将有效使集镇面貌及配套设施将逐渐得到改善;正式启用个体户出资建设的南马砍临时停车场和临时农贸市场,有效缓解集镇交通和市场压力;积极协助县政府申报彝岔二级专线建设,进一步提高我镇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4.环境卫生逐步改善,城镇面貌彰显发展活力。一是组织水管站等单位对全镇范围内的饮水资源和河道安全隐患做了初步统计和全面检查;二是加大山体、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治理,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对矿山、企业、工厂排污设施进行实体检查,有效查处和整治不达标排污单位;三是成立了15人组成的天星镇综合执法大队,每天实行8小时巡逻,对集镇交通主干道实行综合管制,对乱停、乱放、乱堆、乱占等现象进行了彻底整治,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改变集镇面貌。

二、存在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天星镇经过领导换届,负责人调离等情况,一些未及时解决的问题,造成和累积成了难以解决的纠纷和矛盾,给城镇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镇政府财政首要任务是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小城镇投入缺口较大,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断断续续的投入现象普遍。

(三)市场发育程度低。

虽然市场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足,销售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

(四)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不强。

(五)城镇管理和环境建设还需加强。

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文化推动力。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城镇文化底蕴不足。

(六)集镇基础建设薄弱,小城镇建面临许多困难。

三、对策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天星镇将把发展旅游业,壮大特色产业、建设物资集散基地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来抓,把小城镇建设与改善投资环境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相结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提升城镇品位,开发旅游产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全镇总体规划,搞好村庄整合。

把全镇16个行政村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以城镇居住区为中心,以点带面,加强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开启镇村交融的大门,使之成为镇村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有效地促进镇村信息交流,较好地发挥镇村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促进镇村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形成。

(二)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小城镇镇经济发展。

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和加工生产,提高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培育煤焦化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二是依托农业、养殖业,发展特色城镇。发展小城镇,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依托自身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搞好发展定位,避免雷同化,小而全。三是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务工经商,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增强城镇自身的经济活力,发挥其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完善市场体系的作用。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城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现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集中供水、供气率70%以上。

(四)认真实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小城镇人口聚集的速度。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进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与城市对接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进镇务工、转为城镇户籍后的农民,实行与城镇劳动者一样的就业政策,准予参加城镇社会保险。

(五)探索良好的投资体制。

实行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变。树立“面向市场,依靠社会”的筹资新观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

经济机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资公司,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它生产经营项目的经营。

(六)加强和改进城镇管理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市民的评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专业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积极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加强文化理念设计,营造蕴含个性文化气息的空间。

(七)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

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适度扩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一是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搞好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的衔接,在土地利用计划中应优先单列和安排重点小城镇建设的用地指标。二是鼓励和支持对城乡和工矿企业土地进行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健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四是逐步完善土地租赁以及土地臵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八)尽快落实政策指导意见。

建议尽快正式出台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为城镇建设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对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理有据的予以解决。

天星镇人民政府

篇7: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

城镇化试点中有关财政举措落实情况

一是出台了奖补政策。财政厅调研组发现,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建设中撤村并屯搬迁房屋成本过高、政府负担的补贴资金较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压力过大。为缓解这一矛盾,财政厅制定了对村屯撤并和农户搬迁省级财政奖补政策。在奖补原则上,明确省级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农户搬迁和整村搬迁。凡在搬迁规划内的村屯,不论农户搬迁到城镇或中心村,搬迁一户奖补一户。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直接兑现到四县(市)。村屯搬迁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由县(市)负责解决。在奖补标准上,财政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两个标准:一是对列入村屯撤并规划的农户,每搬迁(拆迁)一户给予奖补1万元;对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户每户再奖5000元,以鼓励农户向乡镇所在地和县城聚集。二是对整村(屯)搬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即完成自然村屯归并拆迁的,村屯规模在50户(含50户)以下的,每个奖励10万元;在50户以上的,每个奖励2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从执行情况看,上述奖补原则和标准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效果也比较明显。

二是增加了专项资金投入。在省级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省财政厅拓宽视野、广开渠道,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调整省本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现有存量资金等措施,集中财力向四县(市)倾斜,同时主动与省直有关部门沟通落实相关专项资金,并及时拨付资金,有力支持了四县(市)城镇化试点工作的启动与推进。据统计,2012年省级财政及有关部门共投入资金69597万元,支持四县(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一批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热等项目;投入9767万元资金,支持四县(市)改善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改造了一批农村危房及泥草房,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三是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予以倾斜。第一,按照2011年省政府第六次专题会议精神,省级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共安排8000万元,每个县补助2000万元用于城镇化试点建设。第二,为加快四县(市)率先实现城镇化目标,省级财政2011至2012年以预拨形式安排以奖代补资金1.6亿元,每个县补助4000万元,用于推进四县(市)城镇化试点。

四是协调落实了相关金融政策。第一,争取国家奖励资金促进四县(市)贷款快速增长。2013年共安排四县(市)金融机构奖励资金3448万元,占全省奖励总额的14.5%,拉动涉农贷款增长2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省鑫正担保集团已决定在沿乌苏里江四县(市)以“办事处”方式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提供融资担保分别为虎林和密山争取到银行贷款2500万元和3000万元,有效缓解了市政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

加大支持力度 解决好相关问题

从试点的情况看,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试点的目标,省级财政部门还要加大支持力度,并解决好相关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政奖补政策应继续施行。尽快研究出台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奖补对象、标准、方式以及资金拨付程序、管理监督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通过政策公开,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整村推进和整屯搬迁,促进四县(市)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奖补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年对奖补资金进行一次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二是现有专项资金应予以倾斜。目前,中央和省级预算安排的涉及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主要有: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专项,包括三供两治、泥草房改造、农村能源、饮水安全、一事一议、垃圾处理、文教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大型农机合作社建设、小农水专项、科技推广、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畜牧发展资金等;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专项,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农村文化以奖代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器材补助等。省财政厅在专项资金安排上对四县(市)城镇化建设项目应给予重点倾斜。

三是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在省级资金方面,凡涉及的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包括文化、体育、卫生、计生、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经省批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确定的范围集中投入。同时,对四县(市)现有资金进行整合,凡涉及到城镇化建设的各项资金,整合集中投入,规划中撤并的村屯不再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四是提供融资担保贴息支持。以省鑫正担保集团为平台,推进四县(市)政府出资成立或注资政策性担保公司;省级财政对省内各类担保机构支持四县(市)中小企业融资予以代偿风险补助;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四县(市)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施再担保;对于中小微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省级财政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给予贷款贴息补助;积极探索财政奖补资金与贷款贴息配套的有效途径,支持四县(市)开展贷款融资,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是合理降低搬迁成本。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共有农户约10.7万户,其中,砖瓦房9.1万户,泥草房1.6万户。据测算,砖瓦房、泥草房搬迁费用分别在10万元、4万元左右(含宅基地及其他附属养殖等用房),如果1.6万户泥草房农户全部搬迁需要搬迁费用6.4亿元,按照城镇化率85%的要求,在剔除1.6万户泥草房后,还需搬迁砖瓦房7.5万户搬迁费用75亿元,两项共计81.4亿元,实现目标的压力相当大。建议下一步应本着尽量让农民少损失、尽量让富裕农民进城居住的原则,改进完善搬迁拆迁方式,采取泥草房→砖瓦房→楼房的“梯次方式”推进自然村屯的归并。即具备条件的砖房农户进城上楼,泥草房农户搬进中心村腾出的砖房,同时将归并自然村屯可再利用的部分砖瓦房保留下来作为农业作业点,减少损失浪费。

六是省直部门工作推进责任要明确。调研中市县反映,省直相关部门推进任务不具体、责任不明确,在资金倾斜上没有立足于各项专项资金存量,而是寄希望于增量上。建议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上,结合现有专项资金,逐个专项资金、逐个部门地落实任务,做好“存量倾斜”文章。省直各相关部门把承担的项目纳入到专项资金整体预算盘子予以安排。

七是产业发展问题关系到城镇化建设成败。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民充分就业为保障。四县(市)属于边远地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土地规模经营,保障搬迁农户离土后的土地收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突出本地特色的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让农民进城后立得住。

八是搬迁后农民土地(宅基地)再利用和权属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四县(市)农民宅基地面积较大,其权属和再使用问题已经引起农民广泛关注。据统计,2012年四县(市)16个自然村搬迁后计划共腾出农民宅基地2585亩,数量可观,利用价值较大。因此,建议在搬迁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历史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其宅基地不能全部由政府收回,面积大的一定要还给农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篇8:关于宁夏城镇建筑节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6月)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计划和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2011年城镇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由副主任谭军任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调研组,于6月7日至8日,对全县2011年城镇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乡镇和部门,采取现场查看城镇建设及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召开会议听取2011年城镇建设工作安排及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座谈讨论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2011年城镇建设工作统筹安排及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城镇建设推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讨论和探索进一步抓好2011年城镇建设工作的工作措施和办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全县2011年城镇建设工作情况的基本估价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城镇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了今年城镇建设工作重点是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用规划引领城镇建设,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大力强化城市环境建设,努力推进县城扩容提质,突出县城发展特色,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抓好重点城镇建设,并结合实际安排了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工作。相比较往年而言,县委、县政府对2011年城镇建设工作安排的任务更重更艰巨,这一方面是顺应全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发展主基调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县深入推进“六个坚定不移”发展思路,围绕“提速度,调结构,增总量,促跨越”发展主线,突出两大重点,推进两大战略,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年初县委、县政府在统筹安排全县城镇建设工作时,既考虑了完成上级对我县城镇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全县实际作了深入调研,也充分考虑了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安排的2011年全县城镇建设工作任务虽然比往年更艰巨更繁重,但通过艰苦努力是可以圆满完成的。

从调研组深入到乡镇和部门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为了完成今年的城镇建设工作任务,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认真实施城镇建设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重点城镇建设项目工作责任制,建立密切各部门单位协调运作机制,加大对工作落实的督促检查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城镇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了4个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及报批工作,有7个集镇总体规划编制正在报审中,新增1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60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预计在9月份可完成编制并上报初审。城镇路网如乌江二桥4月27日竣工通车;乌江三桥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910万元;中华路完成投资350万元;北京路完成投资700万元;延安路、温泉路、及“白改黑”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县城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预计6月底试运行;城北农贸市场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汽车尾气检测站已正式建成开业运营;思南港项目工程已完成工程建设进度10%;二级客运站场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750万元。城北大道、滨江大道一期绿化工程已完工并初步验收;城北大道、滨江大道及乌江大桥、乌江二桥亮化工程已完成。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一批工业建设项目落户园区并启动建设;城镇开发项目进展顺利。但在下步工作过程中须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才能确保全县2011年城镇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全县2011年城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协调落实难度较大。从全县上下对城镇建设领导管理的现状看,体制上还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县在组织领导上仅限于成立非常设性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乡镇更是只作为临时性工作进行安排,工作连贯性无法保证。同时,县建设部门其主要精力都放在抓县城建设上,基本无暇顾及乡镇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尽管乡镇都设有村镇管理站,但普遍存在人手不够、队伍不稳、专业人员匮乏、工作经费和业务经费严重不足、职责不明确、责任不到人等现象。

(二)部分重点项目推进比较困难。一是大部分建设项目均涉及征地、拆迁,协调难度大,导致工程无法按计划实施,工程进展较缓慢。二是县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多、工程量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县级财力困难,能投入的建设资金有限,部分在建项目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工程进度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工程安全、质量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城市品位的提高,我县陆续启动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加之新型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

随着城镇开发建设规模的扩大,涉及征地、拆迁项目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多,阻工现象时有发生,虽未出现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的现象,但动因增加,稳定压力增大。五是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还不够,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政策措施不配套,很难形成推进合力。特别是土地政策方面。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乡镇城镇建设用地往往被限制很紧,只留很小的余地,乡镇政府很容易陷入用则“踩红线”不用则项目无法实施的“两难”境地,使一些项目无法正常实施,为确保一些招商引资项目或公益项目实施,往往要冒政策风险违规用地,极大地影响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用地报件申办批复程序繁琐,进度缓慢,多数城镇建设用地都存在“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实际已陷入“踩红线”的“雷区”,已启动的城镇建设项目遇到征地、拆迁、安置困难和群众阻工等问题,为避免事态恶化,没有强有力的“硬”手段加以解决,多是采取息事宁人的“软”态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代价,影响了城镇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四)投融资渠道不畅,城镇建设缺乏持久动力。由于我县财政仍是吃饭财政,一般情况下很难挤出资金用于城镇建设。乡镇由于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如果没有好的项目支撑,“经营城镇”的投资回报率就很低,加上金融支持乡镇城镇建设的投入渠道不畅,利用社会资本投入乡镇城镇建设的吸引力不强,乡镇城镇建设面临资金“瓶颈”难题非常突出。

(五)规划滞后,行政执法难以到位。由于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和更新不能满足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原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提高,其掌握的知识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城镇建设技术和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规划滞后,体系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也还不能适应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使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存在建设牵着规划走,项目牵着规划走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全县城镇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强势推进城镇建设与管理、提升小城镇档次与品位、促进城镇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健全完善全县城镇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真正把实施“小城镇、大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城镇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建议县和各乡镇都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参与的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城镇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把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县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年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作为年度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奖惩工作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制度,充分调动领导干部抓好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城镇建设工作年初有计划、有安排,年中有督促、有检查,年度有考核、有奖惩,以此推动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形成大气候、得到大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全县城镇规划水平。抓好城镇建设,搞好规划是龙头,是发展城镇的战略、建设城镇的纲领、管理城镇的依据。要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中心,加强各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不断改进和强化规划管理,增强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指导作用。一是超前编制规划,抓好规划与建设项目的结合,切实发挥规划对建设的超前指导作用,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为项目实施打好基础。重点加强城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和完成60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二是积极探索城乡规划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县城规委对城镇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决策的作用。三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管理政务公开,强化内部监督,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办事程序,有效遏制实施规划的随意性。把强化城镇用地规划管理、优化城镇土地资源配置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树立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与严肃性,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项目责任制。对每个项目都指定具体的责任领导、分管领导和驻工地代表,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督促监管责任落实到人。二是要进一步盘活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尽快明确还未启动项目的建设业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三是要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四是建立建筑企业信誉登记制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市场导向作用,通过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自身质保体系,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和质量安

全行为,提高诚信和自律意识。五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为开发商和施工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建设环境。

(四)进一步切实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强大的政策支持和相应的资金扶持,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催化剂。对已确定作为城镇建设的重点镇,要出台专门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快重点镇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创新城镇建设和发展新路子。建议按照“中发[2000]11号”文件规定,将乡镇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留给乡镇财政,统一用于乡镇城镇的开发和建设;乡镇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优先用于重点乡镇城镇开发和建设。并将乡镇城镇建设征收的城镇维护建设税专项返还乡镇用于城镇建设和管理。县级部门和乡镇城镇建设工作机构要设立专门帐户,将城镇建设的土地出让金、城市维护建设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各项相关经费统一纳入专门帐户,重点用于城镇建设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五)进一步深化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强有力的配套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镇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一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加大集镇土地储备力度和用地报件办理工作力度,适时增加用地指标。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本着动态平衡给予保证。二要深化户籍登记制度。要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建立起新的户籍登记办法,用身份证制度代替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进入城镇按有关程序登记落户后,应保留其原有的集体收入分配等村民待遇。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本着缩小城乡差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使进入城镇落户农民能够安居乐业。

(六)进一步畅通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资金问题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入城镇建设。要千方百计启动民间投资,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建设尽快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打破行业、区域界线,探索采取BOT、BT等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城镇建设。二是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建设。三是要坚持扩大开放,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促成更多更好的城镇建设项目落地,充分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新格局。

上一篇:教师教学查摆报告下一篇:锅炉质量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