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2024-05-24

医疗器械管理规定(共6篇)

篇1: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业务员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公司业务员的管理,使业务员更好的开展产品销售工作,确实做到业务员管理有章可依,特制定本管理规定。一、一般规定

1.此管理仅适合本公司专职业务员。

2.业务员对特殊客户实行优惠销售时,呈报公司领导批准。

二、工作职责

1.认真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部门管理规定。

2.热爱本职工作,熟记产品知识、产品卖点、了解公司基本情况。熟知产品优势,并能形成一套有见解的说服客户的理论,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

3.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大方得体的仪态,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做好公司内相关销售工作。

4.严守公司的各项销售计划、行销策略、产品开发等商业机密,不得泄露予他人。

5.广泛搜集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对有意向的客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创造成交机会。

6.必须全面了解产品的性能及特点,掌握销售谈判技巧、熟悉销售合同条款;并严格控制销售费用支出,降低销售成本。

8.在工作中,搞好团结协作关系,共同完成销售任务。9.在业务中出现问题,及时向主管和公司领导汇报,提出个人建议。

10.认真为新老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对公司的美誉度和信誉度。11.认真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查,提出解决方案,提请领导同意后实施。

12.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

13.不得利用业务为自己谋私利,不得损害本公司利益换取私利,不得介绍客户式转移业务给他公司谋取私利。

三、工作计划

1.每周周六下午3点,所有业务员回公司开会。

2.对上周情况汇总、分析,主要讲述在上周工作过程中针对产品销售所做的工作及当中出现的问题,汇总上周访谈人员,访谈对象对产品的意见及建议,以及访谈后产品的销售效果,对于出现的问题与公司领导和其他业务员进行交流沟通。

3.提交下周营销计划。该计划包括所负责产品销售目标、增加现实销售量的设想、拟安排访问次数、时间分配、访问人员、预期销售成果等。

4.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3点开会进行月总结,业务员以面谈或书面形式向公司汇总报告上月工作情况。该汇总报告包括当月营销计划完成情况、新客户开发和老客户维护情况,根据上月销售量对下个月进行销量规划等要项。

5.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随时与办公室进行联系,待办公室与公司领导批示后给予回复。四.产品销量与提成制定

1.每个业务员在接受一个新产品后,前3个月是销量稳定期,在前三个月内,由业务员尽自己努力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和做工作,有处理不了问题时可及时与办公室联系解决,在此期间业务员只拿基本工资,无提成费用。

2.3个月内,新产品的销量应实现逐月递增。

3.3个月后,公司根据前3个月稳定期产品销售情况具体给业务员制定每月最低销售量。在以后每个月中,需在实现最低销售量前提下,努力做好工作使产品销量最大化。达到最低销售量的,公司按照实际销售量发提成+基本工资,达不到最低销售量的,只发基本工资。

4.在3个月产品稳定期结束后,若连续3个月产品销量不增反减,业务员需对公司做出解释,或觉得无法胜任工作时将产品交出。

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产品停用或销量递减,与公司另行商议后再做处理。

6.其他工作由办公室处理,例如送货、出库、开票、查库存等,由需要业务员协助时,办公室会与业务员联系。五.工资与报销

1.基本工资和提成按照实际产品情况由公司与业务员单独商议。2.在工作过程中尽量做到成本最小化,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前3个月内,为提高产品销量业务员做工作所花去费用,将发票或收据留底,并写清消费原因,按日期排序整理好后月底交与办公室审核,由公司统一报销。3个月后,产品基本处于稳定期后,费用由业务员自行承担。

3.关于工资结算:公司押业务员一个月基本工资,之后基本工资+提成每月一结。由办公室每月统计之后与业务员核对,然后递呈公司领导。业务员需备一张工商银行银行卡,工资统一发到银行卡上。六.附则

公司实行业务员与公司领导互相监督制度,本办法由××市××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解释执行,由总经理批准颁行。

业务员签字:

××市××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办公室

2013.12

篇2: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管 理 制 度

目录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织职责及名单.....................................................1 医疗器械供应商审核、采购制度.........................................................3 医疗器械验收制度.................................................................................5 医疗器械入库储存管理制度.................................................................7 医疗器械出库复核制度.........................................................................8 有效期医疗器械管理制度.....................................................................9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10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12

............................................................13 医疗仪器使用管理规定........................................................................14

............................................................17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18 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管理制度...........................................................20 质管人员培训及考核制度...................................................................21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22 医疗器械追踪、溯源制度...................................................................23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自查制度...............................................................24 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25 医疗器械转让与捐赠制度...................................................................24 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25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织职责及名单

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织职责是由医院主管领导、职能部门、相关业务科室、组成医院医疗(含教学)设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织。

一、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织由组长,副组长,成员若干名组成。成员可定期或不定期调整。

二、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织的职责

1、对医疗设备引进的咨询、审议、决策及工程项目协调等管理工作包括设备的计划、论证、购置、验收、管理、维修报废及技术问题进行评价或咨询。

2、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组织会对各科室申请购置的器械论证及效益分析,小组成员讨论,统一意见后报向院长汇报。

3、负责确定并建立本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工作制度细则,对其进行审核和评价,监督纠正措施的执行。

4、负责建立本院的器械管理体系,督促开展对医院器械的定期监测工作。

5、负责确定并建立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的监控体系,组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和追踪。

6、组织执行医疗器械使用效能分析评估。

7、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织办公室设于办公室

茶心酒情医院 医疗器械管理组织

长:

副组长:

成员:

医疗器械供应商审核、采购制度

为认真贯彻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把好医疗器械购进质量关,确保依法购进并保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器械应当由采购部门实行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采购。

二、严格坚持“按需进货,择优采购,质量第一”的原则。在采购时应选择合格供货方,对供货方的法定资格,履约能力,质量信誉等应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货方档案。

三、采购应制定计划,并有质量管理机构人员参加,应签订书面采购合同。明确质量条款。采购合同如果不是以书面形式确立的,购销双方应提前签订注明各自质量现任的质量保证协议书。协议书应明确有效期。医疗设备的购进应当有检测、维修和保养条款。

四、购进的医疗器械必须有产品注册号、产品包装和标志应符合有关规定。工商、购销合同及进口医疗器械合同上注明质量条款及标准。

五、质量管理员应做好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工作,审核时应查明以下加盖供方公章的证件、材料,并建立档案: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2、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附件;

3、《营业执照》;

4、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委托授权书应明确授权范围;

5、销售人员身份证明;

六、购进医疗器械产品应开据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票据和记录应按规定妥善保管。

七、采购医疗器械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1、从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购进医疗器械;

2、购进小包装已破损、标识不清的无菌器械;

3、购进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八、应及时了解医疗器械的库存结构情况,合理制定业务购进计划,在保证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避免医疗器械因积压过期失效或滞销造成的损失。

医疗器械验收制度

一、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为保证入库医疗器械质量完好,数量准确,特制定本制度;

二、验收人员应经过培训,熟悉医疗器械法律及专业知识;

三、医疗器械验收应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规定办理。对照商品和送货凭证,进行供货单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有效期、产品注册证号、数量、等的核对。对货单不符、质量异常、包装不牢固、标示模糊等问题,不得入库,并上报质管部门。

四、进口医疗器械验收应符合以下规定:进口医疗器械验收,供货单位必须提供加盖供货单位的原印《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表》等的复印件。

1、核对进口医疗器械包装、标签、说明书,是否用使用中文;

2、标明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是否与产品注册证书规定一致;

3、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是否符合注册证中规定的适用范围;

4、产品商品名的标注是否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包装标示管理规定》;

5、标签和包装标示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或注册产品标准的规定。

五、验收首购品种应有首批到货同批号的医疗器械出厂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单。

六、外包装上应标明生产许可证号及产品注册证号;包装箱内没 有合格证的医疗器械一律不得收货。

七、对与验收内容不相符的,验收员有权拒收,填写‘拒收通知单’,对质量有疑问的填写‘质量复检通知单’,报告质管部确认,必要的时候送相关的检测部门进行检测;确认为内在质量不合格的按照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进行处理,为外在质量不合格的由质管部通知采购部门与供货单位联系退换货事宜。

八、入库商品应先入待验区,待验品未经验收不得取消待验入库,更不得销售。

九、入库时注意有效期,一般情况下有效期不足六个月的不得入库。

十、经检查不符合质量标准及有疑问的医疗器械,应单独存放,作好标记。并立即书面报告科主任进行处理。未作出决定性处理意见之前,不得取消标记,更不得销售。

十一、验收完毕,做好医疗器械入库验收记录。入库验收记录必须记载:验收日期、供货单位、验收数量、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厂商、批号(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有效期、产品注册号、质量情况、验收人等。医疗器械入库验收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有效期或保质期满后2年。

十二、验收工作必须要求及时,尤其是进口设备,必须掌握合同验收与索赔期限,以免因验收不及时造成损失。

医疗器械入库储存管理制度

一、医疗器械仓库应相对独立,仓库周围应卫生整洁,无污染,仓库内应干净整洁,门窗严密,地面平整。配备防潮、通风、避光、防尘、防虫、防鼠、调节温湿度以及消防安全等设备设施,做好分区工作。仓库内不得存放非医疗器械产品及无关杂物,无菌医疗器械与一般医疗器械应分区摆放。

二、医疗器械仓库应按照规定划分为四个区并按色标管理:合格区——绿色,不合格区、退货区——红色,待验区——黄色。

三、仓库内设货位卡,做到卡、货相符。

四、医疗机构仓库保管养护员应熟悉医疗机构用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和储存要求,做到医疗器械产品按品种、批次摆放,医疗器械要专库(或专区)存放,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分开存放,无菌医疗器械要专库(或专区)摆放,有温度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要存放于专用冷库中。

五、保管养护员发现有过期失效或包装破损的医疗器械时,应及时清点,做好记录并存放于不合格区,列表上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不得私自随意处理。

医疗器械出库复核制度

一、医疗器械出库,必须凭使用部门申请单。仓库要认真审查申请单,如有问题必须报告科主任。

二、医疗器械出库,仓库要把好复核关,必须按出库凭证所列项目,逐项复核品名、规格、型号、批号(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数量、质量状况等项目。做到数量准确,质量完好,包装牢固。

三、医疗器械出库必须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和按批号逐批发货的原则。出库按领物申请单对实物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和数量、项目的核对。如发现以下问题要停止发货,上报科主任:

1、外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

2、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

3、过期或失效。

四、出库后,如对帐时发现错发,应立即追回或补换、如无法立即解决的,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配合协作,认真处理。

五、发货复核完毕,要做好医疗器械出库复核记录。出库复核记录包括:出库日期、领用单位、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批号(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质量情况、经手人等,记录要按照规定保存至超过有效期或保质期满后2年。

效期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一、为合理控制医疗器械的储存管理,防止医疗器械的过期失效,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保障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标明有效期的器械,验收员要核对医疗器械的有效期是否与验收凭证一致;验收凭证上没有注明的,验收员要注明。

三、保管员在接到入库清单后,应根据单上注明的效期,逐一对商品进行核实,如发现实物效期与入库单效期不符时,要及时通知验收员核实;入库后,效期产品单独存放,按照效期远近依次存放。

四、在医疗器械保管过程中,要经常注意有效期限,随时检查,发货时要严格执行“先产先出”、“近期先出”、“按照批号发货”原则问题,防止过期失效。

五、医院规定,距离有效期差6个月的医疗器械定为近效期医疗器械,对近效期医疗器械仓库每月应填写医疗器械近效期催销报表,通知相关部门尽快处理。

六、过期失效医疗器械报废时,要按照不合格医疗器械处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报废手续,并要查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为了严格控制与管理不合格医疗器械,严格把关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在进货、入库、出库等各个环节,确保使用者在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医疗器械包装、标签,规格、名称、用途及说明书与法定质量标准或有关法律法规不符合的医疗器械,均属不合格医疗器械;

二、进货检查验收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必须报经医疗器械管理部、医院相关领导确认,并及时通知采购员与供货单位联系退货事宜;

三、医疗器械入库存储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时:

1、应立即存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悬挂红色标志牌(合格品为绿色、待验品为黄色、不合格品为红色);

2、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如果是生产环节或运输环节的质量隐患而导致的,及时向供货单位联系,商洽退货或销毁等处理办法;

3、上报医疗器械管理部备案,通知财务部拒付或者暂缓支付相关货款;

4、与供货商进行质量查询,提出改进建议,协助供货商提供更加优质医疗器械;

四、医院仓库储存保管或养护不当而导致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必须认真排查此类型及其它类型医疗器械有无受到影响,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报请院领导处理;

五、在出库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停止发货;同时,按出库记录追回不合格医疗器械,并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移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悬挂红色标志牌;

六、上级药监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医疗器械时,或药监、药检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时,应立即停止出库;同时,按出库记录追回不合格医疗器械,并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移入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悬挂红色标志牌,等待进一步处理;

七、对不合格医疗器械按规定进行报损和销毁时,由仓库保管员定期列出清单,填写“销毁医疗器械报告”(附销毁产品的清单),经医疗器械管理部、医院分管院长审批和有关部门核对签字后,由医疗器械管理部组织人员进行销毁,销毁过程应做记录;特殊管理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的销毁应报告药监、卫生部门,办理销毁审批手续进行监毁。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一、为促进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根据使用中对人体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对医疗效果的影响,医疗器械使用状态可分为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器械,具体如下:

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如有源器械失控后造成的损伤程度分为:轻度损伤、损伤、严重损伤。非接触人体器械对医疗效果的影响,其程度分为:基本不影响、有间接影响、有重要影响。

医疗器械种类、品种繁多,对人体引起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程度不尽一致,一般有:A、医疗器械的质量因素;B、操作技术因素;C、被医疗患者的体质因素或其他因素,如是否使用其他药物、有毒物品及其他致敏因素。所以,如果出现医疗器械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必须认真调查、分析、核实,必要时经有关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检查、验证确定。

三、质量管理部负责收集、分析、整理、上报企业的产品不良事件信息。

四、有关部门应注意收集正在使用的产品不良事件信息,填报不良事件报告表,及时通过网络上报黄岛区食品药品监督局。

五、应重点收集首营品种的不良事件信息并及时反馈。

一、凡属科室使用的医疗器械发生故障,出现异常现象不能进行

二、修理人员必须定期到各科室了解各种仪器使用和保管情况,三、凡需修理的医疗仪器修复后,必须详细记录,分析发生故障

四、维修人员必须明确职责和分工,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及时保质、保量地做好医疗仪器和器械的维修、验收、安

五、医疗器械发生故障由于本院条件所限无力维修时,应报请器械科领导和院领导批准由维修组对外统一联系,而后办理一切手续(特殊情况除外)

六、维修人员定期下科室对贵重仪器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操作人员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设备的防护是否符合要求,计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以及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

医疗仪器使用管理规定

一、凡有医疗设备的科室,要逐步建立使用管理责任制,指定专人管理,严格使用登记。认真检查保养,保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开机可用,并保证账、卡、物相符。

二、新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要由器械科负责验收、调试、安装。组织有关科室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管理、使用和训练,使之了解仪器的构造、性能、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后,方可独立使用。凡初次操作者,必须在熟悉该仪器的人员指导下进行。在未熟悉该仪器的操作前,不得连接电源,以防接错电路,造成损坏。

三、仪器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技术标准、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用仪器前,应判明其技术状态确实良好,使用完毕,应将所有开关、手柄放在规定位置。

四、不准搬动的仪器,不得随意挪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发现仪器运转异常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排除故障,必要时应请总务科协助,严禁带故障、超负荷使用和运转。仪器损坏需修理者报总务科处理。

五、仪器设备(包括主机、附件、说明书)一定保持完整无缺,即使破损零部件,未经总务科检验亦不得任意丢弃。

六、仪器用完后,应由管理人员检查,关机放好。若发现仪器损坏或发生意外故障,应立即查明原因和责任,如系违章操作所致,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及总务科,视情节轻重进行赔偿或进一步追究责任。1.一般事故:未按操作规程操作,造成1万元以下仪器损坏,尚能修复,不致影响工作者,按一般事故处理。

2.责任事故:未按操作规程操作,造成1万元以上仪器损坏而不能修复者,按责任事故处理。

3.重大事故:因工作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造成1万元以上仪器损坏而不能修复者,或虽能修复但设备事故损失费(设备修复费+停机损失费)在1万元以上者,按重大责任事故处理。

4.无论何种事故发生后,都要立即组织事故分析。一般事故分析会由总务科组织使用、维修等有关人员参加;重大事故分析会由院领导主持。

5.事故分析会的主要内容是对事故原则、事故责任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及制订防范措施,要做到:事故原因不明、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七、仪器经过验收合格发给使用科室后,要根据仪器的具体情况规定使用率。仪器属公用资产,应专管公用,任何人不准以任何借口作为私有财产垄断使用。对于使用率低或使用不当,仪器未有充分发挥作用的,总务科有权报告院长收回。

八、各科室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发生故障时,未经批准不得将仪器带往外地修理。

九、贵重仪器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须经院长批准,方可借出。收回时,由保管科室检查无误,方可收管。

十、各种仪器的说明书、线路图等资料,按科技档案由总务科建 立档案。各科需用时,应办理借阅手续。总务科和有关科室,如因操作维修需经常使用的,可复印副本。

十一、仪器室内应保持整齐、清洁,要经常注意门、窗、水、电

一、凡符合以下报废条件的不能用于临床使用的医疗设备,应予以报废。

1、经检测,维修后技术性能仍无法达到临床应用基本要求。

2、仪器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超过使用年限。

3、严重污染环境,危害患者或工作人员安全及健康,改造费用昂贵的。

4、虽可以修复,但维修费用过大,已不值得修理的。

5、计量器具按“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规定,已无法满足计量基本标准的要求。

6、凡是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医疗器械及相关的设备

二、申请报废医疗器械,由使用部门提出,总务科登记,经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同意。

三、待报废医疗(含教学、科研)设备在未批复前应妥善保管,已批准的报废的大型医疗设备应将其可利用部分拆下,折价入账,入库保管,合理利用。

四、经批准报废的医疗器械,使用部门和个人不得自行处理,一律交回总务科统一处理。如有违反者应予追查,并交主管部门处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根据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家管理局《一次性无菌使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指无菌、无热源、经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一次性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

二、为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依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三、所购的无菌医疗器械,根据不同经销商、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应验明:生产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产品合格证》或《卫生许可证》、计量合格证、产品检验报告、法人委托授权书、销售人员身份证。经营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法人委托授权书、销售人员身份证及提供生产企业的全部有效证件。验证合格后方可按《出入库管理制度》验收入库。

四、外包装不合格,小包装破损,标识不清,过期淘汰的无菌器械,一律作不合格产品,不准入库。

五、验收入库的物资必须按品名、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制造商和经销商名称及购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及时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六、做好厂、商家资格证件记录工作,做好所有产品的证件记录和保管工作,备查。七、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八、使用时若发生热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医疗器械采购部门。

九、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十、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须进行消毒、毁形,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科须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管理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器械质量,创造一个有利器械质量管理的优良工作环境,保证职工身体健康,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仓库、使用场所应明亮,地面整洁,无垃圾,无污水,无污染物。

三、办公室地面、桌面等每天清洁,每周进行彻底清洁。

四、仓库环境整洁、地面平整,门窗严密牢固,物流畅通有序。并有安全防火、防虫、防鼠设施,无粉尘、无污染源。

五、在岗员工个人卫生整洁,精神饱满。

六、每年组织一次健康检查。单位分管医疗器械质量的负责人、质管人员、验收、保管、养护、复核等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其中验收员、养护员必须有视力的体检。

七、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进行检查,不得有漏检行为或找人替检行为,一经发现,医院将严肃处理。

八、经体检的员工,如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化脓性皮肤病的患者,立即调离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岗位,待身体恢复健康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工作。

九、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至职工离开原岗位后一年。

质管人员培训及考核制度

一、为了提高职工的质量教育,业务水平,更好的为病员服务,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质量管理、验收、保管、养护、使用等的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三、总务科负责组织医院的员工质量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

四、总务科根据医院制定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全年的质量教育、培训及考核工作,建立职工质量教育培训档案。

五、医院职工质量知识学习,以医院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和自学方式为主。根据培训的内容不同选择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等考核方式。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在医疗器械使用前,严格遵循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一、医院采购医疗器械,要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的要求进行索证。凡证件不齐者,一律不予采购。

二、医疗器械投入使用前,必须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标签标识,建立真实完整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供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购进数量、购进日期、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等。

三、根据采购计划、进货发票或送货单,对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供货单位、数量、日期等逐项核对、清点。如有不相符或破损应及时做好记录,严禁投入临床使用。

四、医疗器材投入使用前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1、外包装检查:包装、密封等是否牢固;外包装上的中文标识是否符合要求;包装注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商、批准文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清晰齐全;有关特定储运图示及使用的包装标志是否清晰。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使用。

2、内包装检查:医疗器械内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无污染、无变形、封口应严密,如有铅封轧印必须清楚。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使用。医疗器械追踪、溯源制度

1、采购部确保从证照齐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

2、验收员进行产品验收时严格执行医疗器械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和产品验收制度,对无《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企业的产品不予入库,对无《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不予入库,并认真核对证件效期及、产品包装注册证与上级供货商提供的注册证一致性。验收记录以纸质和电子数据两种方式备案

4、复核人员根据临床客户历史采购情况,对无采购史、产品医疗器械准字号变更等情况的,主动向临床用户提供相关证件,并接受临床医疗用户的监督。

质量管理自查制度

1、质量管理自查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医院质量管理制度及支持性文件。

2、质量管理自查内容包括质量管理制度的符合性,质量管理制执行的有效性。

3、医院各科室需严格按依据《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条款的要求进行作业,并建立相关记录,定期对本科室工作进行盘点;

4、医疗器械管理小组每半年对各科室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考核,对自查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需及时整改;

5、质量管理自查的内容包括:

(1)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培训执行情况;

(2)供货商资格的审查;

(3)仓库贮存、养护、出入库相关记录;

(4)购进医疗器械质量验收记录;

(5)卫生及人员健康档案;

(6)不合格品的处理;

(7)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情况;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制度

为满足规范本医院设施设备的维护、验证及检定的要求,严格设施设备验证和校准的管理,保证设施设备能安全、有效、规范运行,制定本制度:

一、库房应当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括:(1)医疗器械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包括货架、托盘等;

(2)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3)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备;(4)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5)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应配备的相应设施设备。

二、库房温度、湿度应当符合所经营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的要求。对有特殊温湿度贮存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有效调控及监测温湿度的设备或者仪器。

三、计量仪器校正:常使用中的设备(温湿度计)每一定周期都要进行相关的检定和校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有可能影响测定结果,而又未到检定周期的设备应尽快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才能使用。

四、质管部根据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提前一个月把即将到期的检测、测量和试验设备和器具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检定、校准有关记录、证书由行政部归档交质管部保管。

五、设施的维护

1、对计量量具实行标志管理,给每台检测、测量和试验设备和 量具贴上彩色标志,以表明其状态。

2、彩色标志的种类、用途:

(1)经检定、校准,证明检测仪器设备性能符合要求;或不必检定、校准,经检查功能正常(如计算机、打印机);或无法检定,校准,经比对等方式验证其性能符合要求的检测仪器设备均用合格(绿色)标识。

(2)经检定、校准,证明其性能在一定量限、功能内符合要求或降级使用的检测仪器设备用准用证(黄色)标识,并明示其限用范围。

(3)已损坏,或经检定、校准不合格,或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或暂不使用的检测仪器设备用停用证(红色)标识。

(4)检测仪器设备标志,由行政部计量管理员根据有效证填写相应内容,交使用部门粘贴。

六、设备的验证

1、所有有计量的仪器设备购进后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检定、校准,并进行有效验证(冷库温度监控仪、仓库温湿度计)。且每一定周期都要进行一次验证。

2、验证是指对冷库以及冷藏、保温等运输设施设备进行使用前验证、定期验证,并形成验证控制文件,包括验证方案、报告、评价和预防措施等,相关设施设备停用重新使用时应当进行验证。

3、当设备状态发生变化(如长时间停用后重新启用)时,应重新进行验证。

4、验证工作由验证小组进行实施,验证小组由质管部负责给合公司相关部门组成,一般对使用操作方法和检测效果进行验证,以最适合的方法使用和操作。

5、验证前必须按使用检测效果、目的和设备的相关技术参数为基础,由验证小组负责制订详细的验证方案、偏差处理和预防应急预案,交验证领导小组批准,并严格按照所制订的验证方案进行验证。

6、验证结束后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确定一个最适合药品质量保证目的的验证结果,验证小组按此验证结果生成验证分析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签名,交由验证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并出具验证合格报告,已验证的项目及相应的文件方可交付正常使用,并由验证小组对相关文件组织培训。验证文件资料按要求留档保存。

7、根据验证确定的参数及条件,正确、合理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8、质管部建立并保存设备的技术档案,如:使用说明书、规格参数、验收记录等。

9、设备档案记录应按质量管理记录凭证的规定要求保管。

10、记录和数据应可追溯,长期在使用的设备应定期对设备的相关验证和检定、校

准数据进行分析,评定使用效果以保证测定数据准确。

11、设备的验证和检定、校准失效或达不到相关规定的应按要求降级使用或弃用。医疗器械转让与捐赠制度

1、转让: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之间转让在用医疗器械,转让方应当确保所转让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并提供产品合法证明文件。转让双方应当签订协议,移交产品说明书、使用和维修记录档案复印件等资料,并经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转让。受让方应当参照《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关于进货查验的规定进行查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得转让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合格证明文件或者检验不合格,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

篇3: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医疗器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救死扶伤的工具,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的方针,加强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 医疗器械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

每个国家/地区都对针对医疗器械的规管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满足这些上市批准程序及建立上市后监督程序等法规要求是进入该行业的首要条件,这些法律法规是医疗器械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例如欧盟的先后发布了三个医疗器械指令:

·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指令(90/385/EEC,AIMDD)

·医疗器械指令(93/42/EEC,MDD)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指令(98/79/EC,IVD)

上述医疗器械指令规定,医疗器械制造商须建立基于ISO13485为协调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出口到该区域的医疗器械,就必须遵循相应医疗器械规管要求。

1.2 医疗器械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法规也是市场的要求

世界上关于医疗器械的法规大多要求经营者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主管当局才会许可相应医疗器械入市。对于现今的市场竞争而言,很多OEM企业如果没有质量管理体系证明(证书),是很难获得销售订单,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医疗器械制造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是进入其供应链的必备条件。

1.3 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最好是以ISO13485为标准

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整合企业自身管理、顾客和不同销售国家/区域的医疗器械法规等诸多要求,而建立和实施ISO13485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ISO组织建立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全世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法规,包含了一些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所以,医疗器械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以ISO13485为标准会更为有效,可以兼容其它相关要求,如21CFR820。

2 医疗器械行业ISO13485:2003标准简介

当今,ISO13485是全世界(如:中、美、欧、日、加、澳等)最为认可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是医疗器械行业使用最为普遍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标准过去是在ISO9001:1994标准基础上增加医疗器械行业特殊要求而制定的。自从ISO9001:2000标准颁布以后,ISO/TC210反复讨论,于2003年7月15日颁布了现行的ISO13485:2003国际标准,该标准取消并代替ISO13485:1996和ISO13488:1996。并在在2009年8月1日发布了ISO13485:2003的第一个勘误表ISO13485:2003/Cor 1:2009。

该标准的适用对象是,履行产品到岸国家/销售区域的法律法规要求的医疗器械供应链之制造商和增值链内的服务供应商,以及希望按此标准实施文件化管理体系的组织。帮助这些组织减少不可预期的风险,力图提高企业在顾客及权威组织眼中的声誉。

ISO13485:2003是一份以ISO9001:2000为基础的独立标准,特别强调的是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标准包含了一些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删减了ISO9001中不适于作为法规要求的某些要求。由于这些删减,质量管理体系仅符合本标准的组织不能声称同时已符合ISO9001标准,除非其质量管理体系还符合ISO9001中所有的要求。”

该标准所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技术要求的补充。

在该标准的0.2节中,对过程方法只做了简要说明,没有过程模式图,但本标准仍以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为基础。

ISO13485标准中关于删减的规定,在标准的1.2节“应用”中有较详细的规定。本标准的所有要求是针对提供医疗器械的组织,不论组织的类型或规模。如果法规要求允许对设计和开发控制进行删减,则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删减它们可认为是合理的。这些法规能够提供另一种安排,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说明。

ISO13485标准强调“保持其有效性”,在ISO9001标准中许多“持续改进”之处在ISO13485标准中均改为“保持其有效性”,这是因为当前世界医疗器械法规的目标均是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持续生产安全有效的产品。

ISO13485标准更强调法规要求,许多地方不过分强调顾客要求。这是因为顾客满意不适合于作为医疗器械的法规目标,这与协调全世界医疗器械法规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一致的。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ISO13485标准在许多条款中提出了形成文件的要求,以期组织能以文件化的方式有力地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根据医疗器械的行业特点,ISO13485:2003标准中作了许多专业性的规定,如4.2.4记录控制中规定:“组织保存记录的期限应至少相当于组织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组织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按相关法规要求规定。”6.4工作环境中,增加了对产品清洁、防止污染、人员健康等方面的要求;7.1产品实现的策划中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7.2.3顾客沟通中增加“忠告性通知”;并增加了提供质量问题早期报警和评审生产后阶段的经验等内容。此外对无菌医疗器械、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还有专用要求。

3 医疗器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管理层的关键作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

企业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动机分为两类:管理者驱动和受益者推动。而实际上,无论管理者自主推动,或是来自于受益者的压力而推动,最终都要经过决策领导的决定。最高管理者是企业成功推行ISO13485标准的关键,在企业内形成一种氛围,并提供充足的资源,为推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2 管理层的培训–导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前奏

管理层是企业的核心,其决策及表现对整个企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放大效应。

(1)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建议走出家门,到专业机构接受相关培训;或聘请专家走进公司,结合对公司质量管理的诊断结果对管理层实施专门教育和研讨。

(2)确保重点培训内容。管理层需要掌握的信息至少应包括:ISO13485标准的产生背景,发展形式和趋势,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设定,质量意识的强化、管理职责,质量策划,管理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管理其他部分的有效整合等等。

3.3 全员参与–夯实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强调全员质量观念的更新、根植。质量体系的运行,需要全员从了解体系要求开始,进而切实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维护。

3.4 过程监控–巩固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

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及时有效发现问题与潜在风险,寻求改善的机会,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

4 医疗器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

(1)根据ISO13485标准的要求策划质量管理体系,识别质量活动主要过程。

(2)识别ISO13485标准的要求,确定标准中适用的条款和不适用的条款。

(3)根据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根据ISO13485标准的要求确定所需要起草的程序的个数,并根据产品的生产流程和适用法律法规的要求来确定各个程序文件中下属作业指导书。

(4)建立证明和保证质量体系有效性的相关运行记录。(5)对每一型号/类型的医疗器械建立和保持一套文档,需包括或识别规定产品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文件;这些文件应规定完整的生产过程,适用时,还包括安装和服务。

(6)文件需得到评审以证实其适宜性与充分性。

5 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出来以后,要想运行通畅,使其发挥作用,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5.1 贯彻风险管理——管理风险并使其最小化:

组织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建立风险管理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实施风险管理须经过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全员接受质量意识教育(理论方法、案例)。

(2)风险管理导入。

(3)制定各种明确的管理准则。(4)风险管理绩效考核。

(5)成立专门的改进小组,制定计划,确定目标,促进实施,回顾评价。

5.2 推行“5S”活动——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场管理基础

5S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推进"5S"活动的好处:

(1)带动企业整体氛围。

(2)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现场的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进,而ISO13485本身不是以指导生产现场改善为目的的标准。因此,在现场管理改善上,将质量管理体系与专用于现场管理改善的“5S”活动相结合,可以达到“体现效果,增强信心”的作用。(3)落实5S精神是提升质量的有效途径。5S倡导从小事做起,做每件事情都要认真讲究,而产品质量正是与产品相关各项工作质量的总体反映,如果每位员工都养成做事认真讲究的习惯,产品质量/安全自然没有不好的道理。

(4)保障现场信息流畅通。通过持续的“整理”、“整顿”,可以将不必要的(无效或作废)的作业标准书、规程等及时清理出场,不至于混杂在执行的有效文件中,从而确保作业者正确及时地依据有效的要求进行生产,并保障现场的信息流畅通有序。

5.3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完整并有效运行的情况下,可以进入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因为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殊性,各国对医疗器械相关认证机构的认可有严格的要求,故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一定注意选择有国际知名度和获得广泛认可的认证机构(如SGS),避免因为某些认证机构没有获得认可资质或有限的知名度而出具的证书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此时,企业往往不得不重新选择认证结构,重新启动认证程序,费时费力,贻误市场机会。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能有效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将会在如下方面取得显著的收益:

(1)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促进全球医疗器械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2)作为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合同要求的重要证据;(3)规范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素质、技术素质和整体实力,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4)管理风险并使风险最小化;

(5)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6)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ISO13485: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2]G 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 S O9001:2000,IDT)

[3]90/385/EEC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有源植入医疗器械指令

[4]93/42/EEC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医疗器械指令

[5]98/79/EC欧洲议会和理事会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指令

篇4:探讨医疗器械维修的管理

关键词:医疗器械 维修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54-01

医疗器械作为医院正常的硬件条件,保证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医疗器械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随着医疗器械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其维修和管理难度日益增加。因此,医疗器械维修的管理必须适应医疗科技的发展需求。

1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概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的种类不断增加,在医院诊疗活动过程中,医疗器械维修的管理作用日益重要。医疗器械作为诊疗的必备工具,其价值大到上千万小到几十元,都需要进行维修和管理[1]。下面按照设备价值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万以下设备:吸痰器、洗胃器、离心器等机械设备,以及心电图、血氧仪和备用电源等电子设备;

(2)1~10万设备:微量注射器、心电图、监护仪德国电子设备;

(3)10~100万设备:B超机、呼吸机、无抽搐痉挛治疗仪等电子设备,质谱仪、生化分析仪等综合设备;

(4)100万以上设备:CT、X光、DNA分析仪、彩超和消毒炉等综合设备。

2 医疗器械维修的管理现状

2.1 维修技术落后

我国医疗器械维修水平相当于美国70年代,属于维修的初级水平。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维护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这种维修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医疗器械维护的要求,维修工具和手段相对陈旧。

2.2 管理制度滞后

医院维修与管理的制度看似完善,其内部管理相对落后,特别是医疗器械的维修部门。目前,医疗器械缺乏技术人员评定标准,导致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也没有适当的维修和管理制度。相对复杂的医疗器械从购入到使用都无维修技术人参与,也无法了解机械设备的性能、原理和参数。

2.3 缺乏定期维修管理

医疗器械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查,以此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也是对设备性能和状态的考察,将故障隐患降到最低。事实上,大部分中、小医院医疗设备都得不到有效地维修和保养,大大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医疗设备的无形成本。

2.4 不重视维修人员的培养

很多医院不了解医疗器械的维护,忽视对高水平医疗设备的维护工作,缺乏设备维护意识[2]。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未建立维修队伍[2],缺乏人员技术培训和准入制度。医院维修人员缺乏维修经验和维修知识。医院对维修人员技术的不重视,导致维修人员如同杂工,维修技术落后。

2.5 保养形式化

医院保养制度大部分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登记,并未实现器械的真正维护。医院缺乏设备维护意识,维修人员很难接触设备,保养制度不能指导设备维护,进而导致维修工作不能落实。

3 医疗器械维修的管理工作的管理对策

随着医疗器械先进程度的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技术也需要不断扩充。医院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3],以此满足医疗器械发展的需要。下面就提出几点建议。

3.1 完善维修管理的制度

医院依据自身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诸如,维修人员准入制度、竞争制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维修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明确各自责任,保证大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2 采用适当的技术人员

医院在规模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差异,医院需要研究各自的情况,组建高水平的维修机构。依据准入制度,维修技术人员需要具备电路、机械、光学和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并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从事维修工作[4]。

3.3 掌握维修技术

医疗器械的种类很多,不同的设备维修方式也不同。由于维修人员数量有限,很多维修人员兼顾其他设备的维修,所以维修难度很大。每个维修人员依据自身的技术情况明确分工,有助于提高维修效率。1~10万的设备构成简单,价值较低,维修人员可以自行维修,10~100万的设备构造复杂,价值较高,必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

3.4 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

医疗器械维修属于复杂工种,不仅需要经验和脑力,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大型精密医疗器械都需要建立档案,否则很难进行相关的维修。条件好的医院可以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系统,并构建自己的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为医疗器械维修提供支持。

3.5 重视人才培养

随着医疗器械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维修知识。医院应该为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只有与医护人员同样地看待,才能丰富自身的维修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在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既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医院必须加强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注重维修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才能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仁青.医疗器械维修的管理探讨[J]. 大家健康,2013(2).

[2]黄明辉.探讨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的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36).

[3]陈宏军,张华.医疗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2011(8).

篇5: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按照本规定要求附有说明书和标签。

第三条 医疗器械说明书是指由医疗器械注册人或者备案人制作,随产品提供给用户,涵盖该产品安全有效的基本信息,用以指导正确安装、调试、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的技术文件。

医疗器械标签是指在医疗器械或者其包装上附有的用于识别产品特征和标明安全警示等信息的文字说明及图形、符号。

第四条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的内容应当科学、真实、完整、准确,并与产品特性相一致。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的内容应当与经注册或者备案的相关内容一致。

医疗器械标签的内容应当与说明书有关内容相符合。

第五条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对疾病名称、专业名词、诊断治疗过程和结果的表述,应当采用国家统一发布或者规范的专用词汇,度量衡单位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中使用的符号或者识别颜色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无相关标准规定的,该符号及识别颜色应当在说明书中描述。

第七条 医疗器械最小销售单元应当附有说明书。

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说明书使用医疗器械。

第八条 医疗器械的产品名称应当使用通用名称,通用名称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医疗器械命名规则。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产品名称应当与医疗器械注册证中的产品名称一致。

产品名称应当清晰地标明在说明书和标签的显著位置。

第九条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文字内容应当使用中文,中文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规范。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可以附加其他文种,但应当以中文表述为准。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中的文字、符号、表格、数字、图形等应当准确、清晰、规范。

第十条 医疗器械说明书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二)注册人或者备案人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及售后服务单位,进口医疗器械还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名称、住所及联系方式;

(三)生产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及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生产备案凭证编号,委托生产的还应当标注受托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生产备案凭证编号;

(四)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

(五)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号;

(六)产品性能、主要结构组成或者成分、适用范围;

(七)禁忌症、注意事项、警示以及提示的内容;

(八)安装和使用说明或者图示,由消费者个人自行使用的医疗器械还应当具有安全使用的特别说明;

(九)产品维护和保养方法,特殊储存、运输条件、方法;

(十)生产日期,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

(十一)配件清单,包括配件、附属品、损耗品更换周期以及更换方法的说明等;

(十二)医疗器械标签所用的图形、符号、缩写等内容的解释;

(十三)说明书的编制或者修订日期;

(十四)其他应当标注的内容。

第十一条 医疗器械说明书中有关注意事项、警示以及提示性内容主要包括:

(一)产品使用的对象;

(二)潜在的.安全危害及使用限制;

(三)产品在正确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时,对操作者、使用者的保护措施以及应当采取的应急和纠正措施;

(四)必要的监测、评估、控制手段;

(五)一次性使用产品应当注明“一次性使用”字样或者符号,已灭菌产品应当注明灭菌方式以及灭菌包装损坏后的处理方法,使用前需要消毒或者灭菌的应当说明消毒或者灭菌的方法;

(六)产品需要同其他医疗器械一起安装或者联合使用时,应当注明联合使用器械的要求、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七)在使用过程中,与其他产品可能产生的相互干扰及其可能出现的危害;

(八)产品使用中可能带来的不良事件或者产品成分中含有的可能引起副作用的成分或者辅料;

(九)医疗器械废弃处理时应当注意的事项,产品使用后需要处理的,应当注明相应的处理方法;

(十)根据产品特性,应当提示操作者、使用者注意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在说明书中明确重复使用的处理过程,包括清洁、消毒、包装及灭菌的方法和重复使用的次数或者其他限制。

第十三条 医疗器械标签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二)注册人或者备案人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进口医疗器械还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名称、住所及联系方式;

(三)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

(四)生产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及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生产备案凭证编号,委托生产的还应当标注受托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生产备案凭证编号;

(五)生产日期,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

(六)电源连接条件、输入功率;

(七)根据产品特性应当标注的图形、符号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八)必要的警示、注意事项;

(九)特殊储存、操作条件或者说明;

(十)使用中对环境有破坏或者负面影响的医疗器械,其标签应当包含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十一)带放射或者辐射的医疗器械,其标签应当包含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篇6: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国食药监械[2006]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12号)等有关规定,国家局制定了《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规定》。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六年一月十九日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依法加强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日常监督管理是指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标准,对已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已按照规定告知登记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医疗器械的行为和过程实施日常监督检查的过程。日常监督检查活动包括质量体系检查、专项检查、产品质量摸底性抽查和其它日常现场检查。

第三条 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实行分级负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部署和督导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行政区域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监督检查计划,部署行政区域行政区域内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查,需要时可直接对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县以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

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负有监督、指导和培训的职责。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产品风险程度和监管工作实际,对部分产品的生产实施重点监管,并制定、公布和调整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医疗器械监管实际,发布本行政区域《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确定的重点监管目录及相应的生产企业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备案。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组织对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内的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质量体系抽查,根据需要组织对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实施摸底性抽查。产品抽样和现场检查可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委派相关单位进行,抽样检验的产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检测。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质量体系检查和产品质量摸底性抽查,企业质量体系检查或产品抽查情况应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监督检查计划,应结合行政区域生产实际和日常监管要求,逐级落实到县以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备案。

第七条 县以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行政区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日常监管档案。

日常监督管理档案内容至少包括:

(一)企业基本概况:企业名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注册地址、生产地址(含委托生产地址和跨省设立生产场地)、生产范围、邮编、联系电话等;

(二)变更事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许可事项及登记事项变更情况记录;

(三)质量体系考核报告或认证证书及跟踪检查记录;

(四)监督检/抽查记录及跟踪检查记录;

(五)质量投诉、举报核查和处理记录;

(六)重大产品质量事故、不良事件的调查、处理报告;

(七)现场监督检查情况记录、整改情况报告;

(八)信用管理记录;

(九)表彰记录、处罚记录、不良行为记录;

(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实施检查的其他记录。

第八条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生产企业信用管理记录,开展对生产企业的信用评定分级,施行分级监管。信用评定和分级监管的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备案。生产企业两年内未受过行政处罚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当年日常监督检查或减少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并写明理由,存入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档案。

(一)当年通过或周期复查通过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的;

(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产品质量监督抽验或摸底性抽查连续二次抽检合格的;

(三)上监督检查无限期改正内容、且无不良行为记录的;

(四)生产企业质量信用评定级别为最高的。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重点监管产品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发生变化时,应填写《重点监管产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情况表》(附件1),随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计划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备案。

第十条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每年应拟定监督检查方案,内容包括检查目的和对象、检查内容和方式、人员和时间安排等。

第十一条 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具有相关专业知识,遵守廉政纪律,认真履行检查职责,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监督,并对知悉的企业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保密。

第十二条 实施现场监督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应当向被检查企业出示执法证明文件。检查中如发现企业不符合相关产品《生产实施细则》记录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重点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审批操作规范》否决项等规定的,应责令企业限期改正。如有违法违规的,应依法处理;非职能范围的应及时移交相关职能部门处理。

第十三条 对检查中有责令企业限期改正的事项,县以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负责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第十四条 省、市、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收集和掌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情况,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行政区域内的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及时分析汇总(报送要求见附件2),并填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汇总表》(附件3),分别于每年6月15日和12月15日前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在次年1月底前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布置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按专项要求上报。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1月14日印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调度管理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附件1:重点监管产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情况表

附件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报告要求

上一篇:优秀的五年级作文《难忘的一句话》400字下一篇:学生情绪管理的心得体会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