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互动

2024-05-07

良性互动(精选十篇)

良性互动 篇1

近年来, 由政府牵头设立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 不仅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大举措。政府给予技术改造资金支持, 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企业开发新产品、突破新技术,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但是, “搞技术改造是找死, 不搞技术改造是等死”,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语, 曾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 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为数不少的企业, 对技术改造投资“搞与不搞”的矛盾心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企业作为技术改造投资的主体,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中央技术改造资金就是个引导性的资金。有中央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支持, 说明企业正在做的是国家支持的项目, 对银行贷款、企业融资都有好处。

技术改造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都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为此,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特别强调要抓住“牛鼻子”, 强调实现技术改造投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怎样抓住“牛鼻子”, 怎样实现技术改造投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5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即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这就意味着, 一方面要重点支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技术改造项目, 制定实施有利于技术改造的产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 这种良性互动的关键, 是把技术改造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途径, 通过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 提高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高考改革与媒体如何良性互动 篇2

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制造新闻的功利主义,早已成为某些娱乐报道的基本路数;然而,涉及严肃的改革报道时,这种“爆料”式新闻的负面作用特别大,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涉及如何建立媒体与改革研究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相反这样重大的命题。

高考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敏感性众所周知,它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实际利益,而且对基础教育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因为如此,高考改革理应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公开的意见表达和讨论。我本人非常重视理论研究、尤其是改革研究的大众传播,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传播新的理念、利益表达和博弈、公众参与即公民教育的过程,而非少数人的封闭决策。问题是媒体如何有效地介入这一过程,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由于类似的猎奇、“爆料”和产生误导的新闻事件经常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改革研讨不得不对记者关闭大门,从而实际地影响了改革的意见表达和公众的知情权。

这次论坛的舆论反应,除了改变一次性高考,另一个热点是对北京语言大学的考试研究专家谢小庆教授的声讨。他提出了一个以高中学习成绩为主评价学生的方案,因为没有什么考试能比高中老师更准确、深入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一方案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对可能产生的人情和腐败影响做了一套新颖的制度设计。但是在媒体传播中,它被简约为“暗箱操作”、由“老师推荐上大学”,成为一个“全民共诛之”的“梦话”、“昏招”。

不妨在此介绍这次讨论会上的一些观点和意见:“分类考试,多元录取”

是高考改革具有共识的一个基本思路,首先可考虑对高职学生实行单独考试;考试科目的减少,例如只考语数外会产生一个严重问题,即对男生较为不利,加剧性别比例失调;与考试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的改革相比,招生制度的改革更为重要,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如何缩小高校招生的地区差距、如何改变国立大学招生“本地化”的问题,以及如何杜绝各种加分政策、特殊政策出现的腐败。

还有,中国政法大学均衡各地招生名额的“破冰”

之举应当受到鼓励并有更多的高校跟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优秀大学应当在招生制度改革上有所作为,学习香港地区的大学,改变仅凭分数或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录取学生的做法,提高作为国立大学的公信力和责任感;高考改革应有多元主体的参与,应重视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同时扩大中学教师的参与,例如高考阅卷;应当给予民办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应当将高考纳入法治的轨道,加快制定《考试法》的进程,关注除高考之外许多国家级考试纪律松弛、风气败坏的现象,等等。

与“爆料”新闻相比,这些是不是很有价值、很值得传播和讨论的有效信息?

良性互动 品牌发展 篇3

以上是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木林森声工作坊”的常规教研活动之一。“木林森声工作坊”由17名来自融安县不同学校的一线教师组成,1月9日正式成立,是自治区教育厅实施的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第三期成员中的一个。该项目首期启动于2010年,由自治区教育厅指定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具体运作,教育厅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以确保工作坊活动的正常开展。该项目如今已经启动3期,每期选定50名特级教师建立工作坊,现全区已有150名特级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坊。这些工作坊广泛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百色等14个地级市,基本覆盖了全区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各个学科。自治区教育厅启动该项目的初衷,旨在以制度化的方式,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辐射作用,打造有效、优质的教师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带动特定团队教师成为广西基础教育一定方向或某个地域的带头人,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广西基础教育领军人物。

“从对第一、第二期特级教师工作坊的评估情况来看,第一期工作坊的运作已经较为成熟,部分工作坊在课题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并从众多工作坊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工作坊的称号,第二期工作坊也已经通过了中期评估。而去年成立的第三期工作坊,正在不断建设、完善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彦介绍了工作坊项目目前的推进情况。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自治区教育厅给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定位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具有共学、导教、引研性质。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精心组织下,该项目运转顺利。每一个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通常都是由1名特级教师作为坊主牵头主持,再加一定数量一定区域内、不同层级的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有主持人、帮扶者、参与者、指导者四种角色分工。其中,主持人即坊主和参与者的学科背景相同;帮扶者和指导者属于教育教学专家,可以跨学科。

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通常采用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主持人引领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依托集中评课、专题研讨、行动研究与成果展演相结合的实体学习平台以及网络研讨等虚拟平台,集中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开发和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三年来,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不仅有效提升了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还有效促进了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形成了良性的教师互动机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快速、健康、均衡发展。

唐丽是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西特级教师。2010年9月,唐丽申报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赴广西师范大学参加了遴选。唐丽回忆,当初全区有100多位特级教师申报建坊,但通过遴选的只有50个。在答辩环节,唐丽向评委们阐述了自己的工作坊将要申报的研究课题、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网站栏目、预期成果等内容,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顺利通过了遴选。当年10月,“唐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下简称唐丽工作坊)正式成立,成为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第一期成员中的一个。

唐丽工作坊坚持“聚合、引领、辐射”的办坊理念,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的研究课题。她采用“自主研修+集中研讨+网络教研”的管理模式,引领坊员积极研发综合课程学习资源,推进小学综合学科课程改革。她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郭元详、广西教育学会秘书长黄丽林担任工作坊的指导者,为工作坊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唐丽工作坊的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仅半年时间便陆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教学观摩、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等活动,使本坊成员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上得到了提升。唐丽工作坊的网页设计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有案例研讨、读书沙龙、体验感悟、课程评价……坊主和坊员聚合在唐丽工作坊这个新的“工作之家”,共学共研共成长,2010年12月,他们的研究成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此后,唐丽工作坊将这一研究成果作为推广重点,组织坊员们开展了多种主题研讨,积极推进教研成果的物化和宣传,将本坊的研究工作推向纵深。

……

2011年4月16至17日,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首批50个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出了5个优秀工作坊、15个良好工作坊、26个合格工作坊。唐丽工作坊在工作坊的建设理念、管理模式和阶段成果等方面表现优异,被评为优秀工作坊。2012年,我刊刊发了唐丽工作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策略研讨之问题与主题》一文,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从理论构建到实际运作,在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指导下,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经过三年的实践运作,模式日渐成熟,影响力逐年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与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相比,特级教师工作坊在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已经成为引领我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品牌。

“实体”平台实现多元互动

在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中,每一个工作坊内的每一位教师都建有自己的专业成长档案袋,全面记录着自己在工作坊中专业成长的点点滴滴,内容有个人发展规划、研修活动记录、课堂教学日志等。坊主负责督促坊内每一位坊员对照个人发展规划、成长目标,通过“共学”“导教”“引研”等方式开展坊内教、学、研活动,不断提升坊员的学科执教、反思和科研能力。

nlc202309030021

2010年10月29日,“绿色化学教育”特级教师工作坊坊主、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副校长孙益辉邀请工作坊指导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菊教授给坊员作《课程三探》专题讲座,具体讲解教学“为何而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问题。讲座结束后,坊员们围绕“如何教”这个话题展开讨论。陈菊教授从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行为的变化等方面对坊员们进行理论指导,有效地提升了坊员们的理论水平。曾艳蓓老师在自我反思时说:“教学中,我虽然做到了根据学情改变教学方式,但还没有(做到)体现教学个性化,在这点上(我)还得多加努力。”

2010年11月25至27日,全国“创造自己的高效教学经验”研讨会在南京市玄武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茉莉花工作坊”坊主、广西特级教师、柳州市景行小学校长韦莉借机组织坊员龙入云、刘燕等前往南京参加了此次研讨会。通过和与会专家、教师共同交流高效教学理念,他们对破解课堂教学热点、难点以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2年11月,广西特级教师、百色市逸夫小学语文教师梁红梅主持的“校园农人工作坊”成立,开坊第一项活动就是坊内成员集体读书。“团队共学能够起到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坊主梁红梅如是说。她组织坊员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十大素养》《赏识你的学生》等教育理论书籍,要求坊员撰写读书心得,并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沙龙”活动让大家交流读书感悟。“校园农人工作坊”的坊员们通过自主研修、互相交流,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使本坊这个团队得到了成长。

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内各工作坊除了自主研修、相互交流,还会不定期邀请区内外的教育教学专家,对坊员们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指导;或者组织工作坊成员外出参加教育教学培训,与先进地区的同行交流教学教研经验。这些都是工作坊通过“共学”方式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途径。

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突出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实践参与,鼓励教师结合专家、同伴的指导和建议,反思教学行为,投身教改实践。

刘燕是“茉莉花工作坊”的成员,自从教以来,一直怕上公开课。加入“茉莉花工作坊”以后,刘燕针对自己教学语言不够规范的现状,主动要求在工作坊内上公开课。课后,坊主韦莉与坊员们对她的教学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就本次教学中的设计方向、课堂提问、教学动作等提出了改进建议,这让刘燕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此后,刘燕执教公开课的次数越来越多,课堂教学语言越来越规范。“坊主的指导、同伴的点评和帮助,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刘燕自豪地说。现在,刘燕已从惧怕上公开课变为积极参与城区级、市级赛课,并屡屡获奖。2010年12月,她执教的《小数点的移动》一课,荣获柳州市第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她本人亦先后被评为柳州市城中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

坊主或专家的“导教”,对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琼凤工作坊”坊主、广西特级教师、桂平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侯琼凤介绍说:“我坊成员来自桂平市不同的中小学校。不同学校的教学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引领坊员们围绕同一课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学环境上的不足。”

2011年11月,“琼凤工作坊”成立,针对工作坊成员的特殊构成,侯琼凤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差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为依托,确立了“以学定教”的研修主题,定期组织坊员学习“以学定教”的理论知识,交流“以学定教”的教案撰写格式和实施办法,开展“以学定教”课例研究。“工作坊引导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主题研究,比起理论传授,更适合我们农村教师学习。”该工作坊成员辛征说。他运用“以学定教”理念执教公开课《搭石》一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赞赏和学生的欢迎。

来自梧州市藤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广西特级教师林柱仙所主持的林柱仙工作坊,以“引领、示范、幅射、成长”为办坊理念,秉承“做一个快乐的牧者”和培养“有学习能力、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的宗旨,立足市级重点资助课题“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课带研,以“主题课例式研训”为载体,扎实开展极具针对性的专题教研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全体坊员的科研、教研水平。全体坊员在做中研、研中训,研修成果不断涌现。该县金鸡中心校张洁英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太平镇中心校杨业胜老师撰写的《小学数学“构建性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古龙镇中心校高安会老师撰写的《创新与求实要并存于“新课堂”》、太平镇中心校李宏业校长撰写的《数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等,皆着眼于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爱上了数学课,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通过“共学”“导教”“引研”,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内各工作坊依据本坊实际,开展专题研讨、学术沙龙、教学观摩、成果交流,为坊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互动的学习平台,有效加快了教师的成长,提升了他们的教科研能力,也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虚拟”平台宛如温馨小家

作为特级教师工作坊的活动方式之一,网络学习平台让各工作坊的成员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聚集在网络这个温馨的小家,工作之余“围坐”一起交流学习。全区150个特级教师工作坊,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搭建的“八桂特级教师工作坊”这个网络平台上,都建有自己的网页,并根据要求开设了自己的QQ群。他们借助网上交流、网络课堂等方式,不断拓宽学习的渠道。

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统一部署,150个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的网页上都开设了团队介绍、通知通告、活动日志、案例撰写、教学切磋、课题研究、专家点评等栏目,并实现了自主管理。各工作坊还依据本坊的学科特点,灵活调整自己网页的栏目名称。坊员们登陆“八桂特级教师工作坊”的网站,既可以了解本坊的最新动态、当月研讨主题,参与本坊的课题研究、发表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网络链接,浏览其他工作坊的网页,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

nlc202309030021

6月8日,虽然已是周末,但是,“阿班小屋”工作坊坊主、广西特级教师班向红还在忙碌着。她说:“我正在收集工作坊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资料,准备把这些参考资料上传到工作坊网站上,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能够从中受益。”

打开班向红特级教师工作坊的网页“阿班小屋”,记者看到,该坊开设有“红坊之家 芬芳满园”“花相映红 课题研究”“一路向阳 坊事追踪”“花红柳绿

资源共享”“茗红品香 好文共享”等几大板块,各板块下又开设了许多小栏目。点击“班门语儿话题讨论”栏目,班向红上传的讨论主题“2010年团队研修精彩课例研讨——张莉指导唐晓红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引来工作坊成员的纷纷跟帖:“文包诗的教学,能在诗里体会的,绝对不在文里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思亲,教师应侧重引导形式,触景生情”……对坊员的回应,坊主班向红会及时给予回复。一年来,类似网络上的主题讨论,“阿班小屋”已经开展了10余次,并实现了研讨的主题化、序列化,得到了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能让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网站变得如此温馨、活跃,这离不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严格、科学、有效的管理。根据要求:各工作坊网页必须每月更新内容;工作坊成员必须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探讨,上传课题研究论文;工作坊必须定期进行阶段总结,检验预期成果……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项目办主任陆超华说:“我们成立有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办公室负责工作坊的日常运作,每周由办公室团队成员对各个工作坊的运行实施监控、点评。”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各工作坊如果考核不合格,将取消其挂牌资格。

南宁市青秀区仙葫学校的吴鸿丽老师是柳州市景行双语实验学校校长、广西特级教师莫雪莲工作坊的帮扶者,受地域限制,她与远在柳州的工作坊坊员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有较大难度。但是,“网络让我和工作坊成员的交流变得更及时更顺畅。尤其是建立了QQ群。”吴鸿丽说。

令吴鸿丽印象深刻的一次网络主题研讨活动,是“习作教学有效性的讨论”。当时,她在QQ群里上传了一个“如何让作文教学更有效”的话题,很快得到了坊员张静、李佳、黄辉、余宗翰的热烈响应,大家一起对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坊员刘倩上传到共享文件里的文章《国内外小学习作教学不同流派不同教法鉴赏》,恰巧与她写过的一篇文章有许多共同点,于是她回复了《我了解到的日本的作文教学及评改方式》一文,使得讨论变得更加深入。

浏览本坊网页是吴鸿丽每日的“必修课”。在本坊的网页上,坊员们上传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超过了上百篇。在自主、开放、探究的氛围中,每位坊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网络是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内各工作坊坊员们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各位坊主充分利用网络容量大、空间大等特点,将工作坊活动信息及时上传,不定期上传优秀教育文章、精品课例和课件,定期以聊天的形式与坊员进行教学主题研讨,与坊员分享教学感想、研讨教学、反思学习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等,使网络这个“小家”变得温馨、活跃,充满浓郁的学习生活气息。

优质品牌效应凸显

“作为工作坊坊主,让我最欣慰的是坊员们的进步、成长。”“七彩星空”工作坊坊主、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特级教师李江泳说,“自己不仅要发挥作为特级教师这个角色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而且要引导工作坊成员确立职业理想、提升专业素养。”

在“七彩星空”工作坊,尽管坊员们平时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大家都很珍惜在工作坊的学习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坊的学习、活动中,并且都有了一定收获。工作坊4名成员被广西艺术学院聘为“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小学美术学科培训专家,其中李江泳、农善锋、何莉担任“初中美术课例学习与观摩”的教学,林园老师则教学“小学美术课例学习与观摩”。

“实际上,我自己也在不断地进步。”李江泳给记者展示了她的工作坊网页,精美的图片和新颖的栏目,让人耳目一新。为了管理好工作坊网页,李江泳常常熬夜至凌晨,链接文字、插入图片、上传通知通告……“以前(我)对网络不熟,现在(网络)一点也难不倒我啦!”李江泳自豪地说。

来宾市忻城县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黄爱文在其工作坊中创设了一个“聊课花絮”栏目,主要做法是:课前,让学生自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聊学生已懂、非懂的问题,一起研究,最后老师精讲点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工作坊成员莫小金在学习了“聊课”的相关理念和操作方法后,结合有效教育的课堂模式,将“聊课”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有效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腼腆、不敢当众发言的现象,提高了教学质量。“莫老师的做法开阔了我对课题研究的视野,使我对‘聊课’这一研究内容的思考更为深入了。她的做法对我的启发很大呢。”黄爱文在对工作坊工作进行阶段总结时说。

桂林市兴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广西特级教师唐玉兰主持的“秋实工作坊”自开坊以来,坊主唐玉兰就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够促进团队更快地成长?为此,她与坊员们共同确定学习主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被坊员们称为“阿兰姐”的坊主说起她的工作坊,显得有些激动。她说:“在工作坊,与成员们一起经历碰撞与成长,体味感动和幸福,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

“送教下乡”是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进一步拓展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引领、辐射作用的重要途径。据统计,3年来,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共“送教下乡”近500场次,执教公开课600多节,涉及面广,反响强烈。规模最大的一次,是2010年10月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共有6名专家、21名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的成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他们组成一个送教团队,分3组前往河池市的11个县(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涉及数学、语文、英语、化学等多个学科,共评课77节、上课77节、开展讲座11场,有近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依托(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送教下乡是综合利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特级教师在广西基础教育领域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地区共同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在传播特级教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此次送教下乡活动产生的成效,王彦副院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实践证明,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在促进特级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推进全区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为广西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教学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我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师资保证。据了解,近3年,全区评出的100多名广西特级教师,大多数出自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如今,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作为教师发展的新品牌,正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活动内容亦在实践中日益深化。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彦在展望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的后续建设时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对已有的三期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原有功能加强专业指导和系统建设;希望将河池送教的成功范例推向其他地区,办成系列活动,以更大范围地发挥特级教师在基础教育领域巨大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希望进一步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孕育功能。王彦副院长的“希望”言简意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品牌,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走得更稳健,取得更大的成就,更好地发挥出它应有的品牌效应。

(责编 白聪敏)

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的研究 篇4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阅读书籍无计划、无目的。无计划性主要表现在没有合理安排阅读计划, 有时很久不看书, 有时仅看一会儿书, 若是自己喜爱的读物, 常常不惜利用上课时间阅读;无目的性主要表现在书籍选择随意性较大, 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是情节佳, 全凭自己喜好或随意性较强。第二, 阅读内容欠缺选择性。由于没有计划地阅读, 导致学生不会选择或者不加选择阅读内容, 加之学生知识面较窄, 辨别事物的能力有限, 使其选择阅读内容时受到直接影响。第三, 阅读方法不妥。很多学生喜爱阅读书籍, 但没有仔细咀嚼, 不求甚解, 不甚关注积累知识, 更谈不上认真做读书笔记, 导致了读书多却少受益的结果。第四, 不良阅读存在不良影响。阅读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所以学生的内需会影响其选择书籍的种类, 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若阅读了不良书籍, 一些学生会对书籍内容与情节进行模仿, 易产生消极后果。因此, 广大教育者应重视学生阅读活动的正确开展, 应激发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精华, 实现阅读初衷, 为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阅读与写作有效交融并互惠互利

通常而言, 阅读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积累, 无论任何人, 均需开展适量阅读, 不断接受、更新并积累更加全面的知识。第一, 阅读有益于身心的美学熏陶, 众多课内外读物中有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 能推动个人美学素养水平的显著提升;第二, 阅读有利于实施思维操练, 个体在阅读中能够实现自身思维水平的合理强化;第三, 阅读有助于陶冶人的美好情操, 在阅读过程中能倍感生活的甜美丰富, 能使人遭遇挫折时勇敢面对, 能使人更加热爱、珍视生活, 帮助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写作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人善于思考, 具备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为写好文章, 势必静心体验生活、观察世界、专心思考问题、细心寻找灵感, 在此过程中学生须克服浮躁, 形成新的感悟, 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此外, 写作还能让人心智更加成熟, 自身内涵趋于丰富。一般而言, 日常课堂写作都是正面美好的事物, 学生进行表达的同时深受熏陶, 自我涵养提升, 思想境界净化。而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

(1) 阅读指导写作方法并为写作提供知识链接。精心编排的语文教材直接引导着学生写作方式的应用。写作指导不能流于形式、泛泛而谈, 应立足于学生对材料的精心阅读,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做训练, 将指导工作切实落实。譬如, 在《广玉兰》这篇文章学习中, 需引导学生针对一种花进行观察, 细化描述其主要特征;通过《最后的姿势》学习, 可对学生的细节描写进行优化训练;学习《钱学森》后, 可针对学生倒叙手法写作实施有效训练。可见, 立足文本, 基于阅读教学, 有助于写作指导的顺利开展, 使得课堂教学通过习作获得延伸和巩固。再者, 人们的知识多数是基于大量阅读而获得的,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写作先行条件就是阅读。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全面有效的材料及知识上的铺垫, 若将阅读比作“博观约取”, 写作自然是“厚积薄发”。

(2) 写作反映阅读成果并强化阅读能力。进行阅读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计划和目的, 否则阅读会演变成随意浏览, 难以获得成效。阅读时开展写作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能够立足写作层面针对学生阅读中所掌握的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能力等实施评价。譬如, 在学习《姥姥的剪纸》及《詹天佑》后, 可引导学生对身边出色的人物进行写作, 旨在对人物描写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证明, 颇具写作能力的人同时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其阅读量更大, 所以, 写作能够强化阅读能力。在日常写作中, 学生可及时找出自身知识体系的欠缺之处, 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章, 取精弃糟,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的信息,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 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智, 写作使人准确。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泉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互动原理及教学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6) .

[2]焦伟娜.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中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2) .

传媒监督与司法关系的良性互动 篇5

——以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为视角

传媒监督监督,是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由于传媒自身的“广泛的、自由的”的特点与我国现行的独立审判体制在“司法公正”上结合并不够紧密,表现出明显的冲突和不相协调,导致“公平正义”在二者之间时常发生“歧义”。解决二者之冲突并建立规范的传媒监督机制,对于促进法治社会的进程十分重要。

《马德里规则》指出:“法官应当接受有关处理媒体事务的规定。应当鼓励法官提供牵涉到公共事务的案件的判决书的简写本或者以其他形式向媒体提供信息。尽管对于法官回答媒体的问题可以通过立法作出合理的规定,但法官不应当被禁止回答公众提出的与司法有关的问题。”各国司法机关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来实现《马德里规则》的这一规定。这是司法机关对媒体监督“主动出击”的最好例证。当前,有的学者提出司法机关应该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走出去”的战略探索,在司法机关抽出部分人员搞外宣工作,将本单位的司法、行政等活动形成宣传材料,在相关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进行刊载和播放,大力宣传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现在这一做法在全国司法机关中相当普遍,从最高法院的机关刊物《人民法院报》的刊载的部分法院宣传文章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走出去”的战略在各地各级司法机关已达成共识。

基于对司法公开、公正的基本目标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省级法院设立了法院新闻发言人。人民法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通过主动发布人民法院的重要审判信息,表达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营造有利于人民法院公正审判的舆论环境。前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曾提出“具备条件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均应当设立新闻发言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同志强调“各级人民法院都要切实树立媒体意识和传播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科学合理地设置适应新时期媒体环境发展变化需要的司法新闻宣传机构,配好配强能做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司法新闻宣传队伍。切实加强地方人民法院的新闻宣传建设,各地法院要将新闻宣传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努力培养一批基层法院新闻宣传骨干。”基层人民法院承担着全国绝大部分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工作,但由于法院行政管理体制、编制、财政资源等问题的限制,全国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仍然很少。通行的做法仍然是由新闻媒体自发采访案件当事人及案件承办法官,由新闻媒介自我选择采访对象、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以及信息发布的时间,基层法院缺乏统一的法院司法信息定时、定地点的主动传播机制。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保证传媒与司法机关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新闻发布范围明确

司法透明是司法现代化和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司法公l卜的有效保障机制。它具有多项功能,体现在法院和法官依法审判保障当事人权利;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保证司法行为健康和廉洁;保障司法公正和权威;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文化,增长法律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对审判力一式、诉讼制度、执行体制及审判组织等的改革,从不同侧面落实司法透明原则。然j(lJ,在促进司法透明一L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法院新闻发布制度在促进司法透明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各高级人民法院以上都设立了新闻发布制度。法院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公布法院的重要工作部署和重大业务决策;汇报阶段性成果及典型性工作经验;宣传出台的新举措、新机制;公布查办的职务犯罪和刑事犯罪重大典型案件,及时澄清社会上有关法院的不实一言论和消息等。然而,目前许多信息内容还处于应否公开的朦胧状态,信息控制者的义务和民众索取信息的权利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法院新闻发布范围所作出过公开表态,他表示:“法律,是法院发布信息的惟一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一切都可以公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法院也要向这个方向走。司法公正应该是看得见公正,法律底线之上,一切都可公开。”但是,目前我国法院新闻发布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2006年《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关于审判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重要的司法解释和其他司法文件;重要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实施情况;重要审判成果或重大案件的审判情况;与审判工作有关的重大突发事件;人民法院举办的重大活动;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或澄清;其他需要发布的事项。上述规定中确定的新闻发布内容,我们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层面加以分析,一方面,关于审判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重要的司法解释和其他司法文件:重要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实施情况;与审判工作有关的重大突发事件;人民法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上述几项由于其性质是制度或法律法规等抽象性文件层面的内容,我国的法律、法规生效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世界通行的惯例是必须经过公开向社会发布,重大方针、政策的部署也是我党领导工作的一贯作风,所以关于制度或法律法规层面内容的发布的范围是明确、清晰的。另一方面,《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第三条中关于重要审判成果或重大案件的审判情况;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或澄清;其他需要发布的事项的规定,相对于本条其它内容而言,其公布的范围、界限就非常模糊、不确定。首先,重大案件的审判情况,重大案件指的是哪些案件,审判情况指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审判阶段的审判情况,审判情况中具体哪些内容需要发布,规定的都很宽泛。另外,本条中的最后一项“其他需要发布的事项”,明显是一个兜底条款,这种表述在追求公开、确定的法律文件中出现,直是饱受争议的。所以,排除政策、法律法规层面的内容,其它关于法院新闻发布的范围缺乏明确、具体的界限,操作过程极易被人为因素所左右,造成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的局而。针对“有关领导指示不得发布的其他信息”这一规定,有学者引用肖扬院长的一次讲话:“在中国媒体对案件审判的报道与日俱增,媒体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对司法审判的关注也使得司法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指出这是在为法院垄断信息奠定了基础,一个案件相关信息的发布与否掌握在各级法院院长手中,潜在的话语权转移到法院手中,并认为在此种情况下,法院对于扩张话语权的渴求是直接的、强烈的,然而,只要存在舆论监督体制,媒体就不可能不发表观点,多多少少会对司法有所影响,当然,正面、负面的影响都会有,我们不可能要求舆论和法院的观点一致,如果一致,那么媒体的舆论监督带能发 挥作用吗?另外,对于肖扬院长的“对于媒体的正确引导和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观点”,认为这是与舆论监督背道而驰的。对于上述质疑以及目前法院新闻发布制度中一些不明确、不规范的部分,需要有进一步细化的实施细则,来明确各级法院新闻发布的具体范围,改进目前工作中的缺陷。

二、新闻发布及时

对于新闻信息的及时发布,是法院新闻发布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特别是在网络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有时即便是一个小问题,也可能迅速传播、放大,成为影响人民法院工作、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件。新闻发布度是最有效的回应办法,因此,必须要强调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问题。实践中,需要澄清的事实和负面新闻产生后,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播,如不在第时间对其进行澄清,负面新闻就会造成有损于法院形象的既定事实,然而,当响形成之后,再对其进行补救,就需要做数倍于原来的工作,甚至要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刁‘能够挽回既成事实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我国现今本十分脆弱的司法环境来说非常不利,会招致更多的质疑与反对,甚至会损害新发布制度建立的基础。可以说如何回应社会舆论、妥善协调外部关系已成为当前人民法院迫切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我国的各级法院要有足够的认识,对各种涉及人民法的消息,尤其是负面信息要进行积极的回应、及时的回应,这需要新闻发布制的不断完善,用具体、细化的规范作为常规新闻发布工作的准则,强化其可操性,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法院的新闻发布机制应在第一时间迅速起动,通法院这一权威发布渠道,而不是只有媒体或其它非官方渠道信息的散布,把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向社会进行权威发布,把握住宣传的主动权,也只有这样才能好地实现建立法院新闻发布制度的目的。

三、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布制度有效增强法院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能力代表着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为实现司法活动目的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司法能力不仅体现为实现司法正的能力,还体现为司法公正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即司法权威。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活动中正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得出公平的审判结果;司法权威则指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自觉接受、服从裁决,司法权威也可以称为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 会公众对法院司法能力的评价与认可。因此,人民法院司法能力提高的外在表现就是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增强,司法权威的提升。

我国法院在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裁决时,法院公信力屡遭质疑,这种情况在全国的各级法院中都曾发生过,尤其对于大案、要案,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判决结果存在争议时更是如此,使得法院裁决的公正性被社会广泛质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遭到极大的破坏,这是目前我国司法改革中一个亚待解决的问题。在危机事件发生,法院面对社会质疑时,司法部门需要运用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出法院作为审判权行使者的权威声音,引导媒体对案件的报道角度,在最短时间消除公众对审判公正性的怀疑,使得审判权的行使产生最优化的社会效果,以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法制环境。

2007年轰动全国的许霆案,从案件第一次被披露出来就开始有大量媒体对案件进行跟踪式报道,随着案件一审判决的作出到被告人不服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12月的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直至广一州市高级人民法院将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审,再到重审判决作出,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是在媒体的全程“陪同”下进行的,期间,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媒体,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许霆案的报道,各利,舆论包括媒体的意见、专家学者的意见,甚至最高法院法官的意见充斥报端,引发了全国范围“热议”。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此案的定性属于)rl]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许霆盗窃的柜员机的性质是否属于金融机构以及银行是否须在此案中承担责任等问题土,随后的判决结果再一次地掀起了公众的关注热情,一审判处许霆无期刑,许霆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广州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法院重审后改判,从原来的无期徒刑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许霆案从始至终都面对着媒体及公众的极高关注,案件审理中多处事实的认定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尤其是案件原审和重审判决结果一前后的巨大反差,使公众对法院的判决产生了一定的质疑。这个案件中许霆的律师及家人充分运用了媒体的力量,在案件审理的各个阶段,都通过媒体发表了自己的态度,但反观一下我们的法院,在这个轰动全国的案件中,面对巨大的质疑声却采取了沉默的态度,没有及时地通过法院新闻发布制度,适时地做出应有的反应,导致“媒体声音大,法院声音小”。

四、媒体监督有效促进司法公正

罗尔斯曾经说过:“公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价值和目标,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 值。”无论是媒体监督还是司法活动,二者在形式上都追求公正,但之所以会出现媒体监 督对司法公正是柄双刃剑的说法,是由于二者所追求的公正内涵不同。

司法所追求的公正,是一个法律上的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其中 各个方面的实现都以法律职业训练和法治精神养成为基础,需要严格的司法运作程序和证 据规则,具有专业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与社会道德相不符的情况,这也是一个亘古的法哲 学问题。而媒体所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公正观,即符合人们普遍观念和道德要求的 公正,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辛普森案件,在法律 角度看维护了程序正义、符合疑罪从无的刑法原则,但是作为媒体和公众的角度则很难接 受犯罪人没有受到处罚的现实。这种区别使得媒体的监督行为和司法活动从开始就可能走 上完全相反的道路,此时若媒体通过舆论施压给法官造成了心理压力,影响了案件的定罪 量刑,则往往就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介审判”,造成对司法公正的伤害。

但是如果司法本身存在腐败,媒体通过揭露促使司法机关做出了正确合理的判决,是

否是媒体监督对司法有利的表现?许多人包括笔者都相信,邓玉娇案中若没有媒体的关注、网友的呼喊,在当时司法机关语焉不详的解释下,邓玉娇的命运可能会很悲惨。当媒体扮 演了拯救司法判决正确性的角色,其实是由于缺乏合法性的司法判决本身引起了舆论不满,从而将寻求正义的力量投放在媒体上,公正性的判断从法律转向了媒体,从法转向了情,从个案上或许是得到了公正,但是这种公正在法律意义上仍然是不合法的,这也是学者即 使在邓玉娇免予形式处罚的情况下仍旧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应当宣判无罪的原因。因为我 们要的不是一个妥协的在执行上不受处罚的朴素的正义结果,我们要的是具有合法性和正 当性的判决。在司法腐败没有断绝的现实情况下,有时公正的诉求要靠媒体来实现,这时 媒体发挥的对司法公正的监督鞭策作用是笔者也认可的,并且认可其在现阶段具有很强的 社会效果。但是这种公正始终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公正,司法天然的使命之一便是保证公正,一个完善的法治国家仍应由司法机关执掌正义的天平。

五、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新闻发言人在进行信息披露时,要注意把握“法院想说的”与“媒体想要的”之间的差 异。首先,新闻发言人与媒体相处要注意两点:一是真实与及时必不可少“。真实是新闻发言制度的生命”,新闻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经过核实的。发言人还必须及时的把新闻媒体需要的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集中向媒体发布、公布。二是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 动关系。新闻发言人要时刻保持一种昂扬的竞技态度,学会把记者当成自己的挑战者,而不是自己的学生、部下、朋友或者敌人。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还要了解媒体的需求,提供媒体需要的材料、新闻背景,为了充实他们的报道所需,让他们顺利地完成报道任务,或者给 他们提供独家报道或深度报道的条件,这样才能达到媒体和记者的良性互动。其次,新闻发言人在工作中还要注意与法院各庭室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涉及到全院各个庭室,新闻发布的信息来源于全院各庭室,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各个庭室提供情况、予以协助。因此新闻发言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协作精神。此外,对于发布的具体内容,还需要由发布内容的主管部门和宣传主管部门事前共同筛选确定。

“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 篇6

关键词:英语论文;互动;教学法

一、引言

作为ESP领域里学术写作分支的英语论文写作,近年来在国内外英语作为外语或二语的教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因为日益加速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无疑更加凸显出英语学术写作的重要性。然而,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英语专业本身自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扩招所导致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的事实。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学科声望、专业排名、人才培养问题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每况愈下,从选题、论文的宏观结构及语体修辞、论文各部件的组织安排、学术规范、创新性等各环节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研究和探索在当今中国语境下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有关外语写作及外语写作教学理论可谓形形色色,但目前最受关注和青睐的不外乎过程观和体裁观。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过程观对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曾掀起了过程写作教学的热潮。写作教师纷纷跃跃欲试地从传统的成果法中挣脱出来,开始把教学的中心从写作“产品”移向写作“过程”,自己也因此不得不转变角色:从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评判者”成为被边缘化的“协商者”和提供反馈的“参谋”。教学的宗旨不再是通过系统地教授规范的语言形式和合理篇章结构使学生能产出漂亮的文章,而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意义,去解决问题,去潜移默化地获得(develop)(而不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途径学习)写作技巧。但热潮过后,面对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其不足:①过程观过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而对教师作用则边缘化,它淡化甚至取消教师课堂讲授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主张学生自悟;②过程写作理论源于母语写作研究,是建立在学生对语言娴熟掌握的基础上的。然而,与母语学生相比,英语作为外语学生在语言基础、语篇基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受到制约,尤其是大幅扩招所造成的生源质量下降,更使他们难以正确的语言形式和恰当的语篇结构表达思想,难以做到潜移默化地自己获得或悟出写作技巧(自悟)等等。

20世纪90年代体裁观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过程法上述的缺陷,体裁教学法将体裁与体裁分析理论运用到课堂,围绕语篇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宗旨是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social,meaningful constructs);让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Kay et al.1998:309-310)。如今该方法已在ELT、EST、EFL、EAP和ESP等领域的写作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并获得认可。但任何教学法都不是完美的,体裁法也不例外,很多人认为体裁观过分强调让学生被动模仿范文的做法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有碍于其创新意识和独立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以上两种教学法各自的优势,Badger和White(2000)提出了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综合教学模式,称作“过程体裁教学法”,其根本原则在于写作过程中通过范文讲解、小组互改和教师批改等,学生可以分别或同时从范文、同学和教师那里获得必要的知识或技能输入,既可以学习语言知识,又可以学习写作技巧;教学过程既能发挥教师和范文的指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性(韩金龙,2001:39)。

三、过程体裁教学法是论文写作教学的最佳选择

(一)实践的验证

笔者从事英语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已有数载,对每况愈下的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深感忧虑。为了验证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近三年来尝试着对不同界别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008届用体裁法,2009届用过程法,2010届用过程体裁法)并对每届学生毕业论文文本质量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2010届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往届,这就从实践上印证了过程体裁教学法的优势。

(二)理论上的契合

从理论上讲,Badger和White提出的过程体裁教学法确是论文写作教学的最佳选择,因为这种教学观与论文写作课程目标相契合。我们知道,《英语论文写作》的课程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发现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能忽视科研方法的传授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中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论文撰写(语篇建构)的语篇规范、体例则是体现科研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基于过程观的教学法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意义和解决问题,但在语篇构建、写作技巧和语言形式规范等方面主张学生自悟。但是,充裕的教学时数和高水平的学生是该方法成功实施的保证,这显然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论文写作课程设置(只有30多学时,甚至更少)以及学生语言能力的实情不符。相比之下,围绕语篇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的体裁教学法,则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创作出符合体裁要求的语篇。所以,如果将过程法和体裁法加以综合,恰当扬弃,就可以使两者达到良性互动。如体裁法所主张的语篇图式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消除过程法所提倡的“学生自悟”所带来的弊病(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学生自悟”既耗时又费力并且难以实现);同时,过程法所强调的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及其所主张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去发现意义,恰恰能克服体裁法的不足,因此,通过课程教师的精心设计便可实现论文写作上述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过程体裁教学法是建立在对过程法和体裁法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只有通过对两者的恰当扬弃使之产生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过程”和“体裁”的优势互补。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步骤才能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是目前急需我国广大外语写作教师和学者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Kay,H.&T.Dudley,Evans.Genre:What teachers think[J].ELT Journal,1998,52(4):(308-314).

[2]Badger R,White 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writing[J].ELTJournal,2000,54(2):153-60

[3]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4):35-40.

网络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篇7

现实生活中, 充斥着信息化社会的影子,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由原来的电视、报纸转为网络。网络信息错综复杂, 人们却缺少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虽然网络公民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产物, 但网络公民社会还是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 使得网络公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信息不具真实性。本文对该现状进行分析, 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二、网络公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

网络社会由于门槛较低, 使网民的数量在近几年间成倍增长, 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网络公民社会, 是一个独立、自主、非官方、非营利的场域。但网络公民的自由与民主化使得网络公民社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 网络公民社会缺乏稳固性

现实社会中, 我们往往会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与法制法规。而网络社会中, 其领袖往往不具备特殊的地位, 缺乏完整的价值体系。网络公民往往是一些自发组织的群体, 他们将现实社会中不敢发出的声音, 通过网络来扩大化、夸张化地发表。由于他们在网络上发表的声音都十分极端, 使其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因为网络话题更新换代速度快, 所以网络公民声音的聚集总是会在一段时间到达高潮, 却又很快地随着时间销声匿迹, 没有任何自发组织的网络群体能够在网络上坚持很长的时间。在网络公民的组织中, 也没有相对的保护力量让组织维持, 因而也会随着话题兴起, 随着话题沉寂。

(二) 网络公民社会的感性化色彩过于浓厚

网络公民社会中, 尽管个体的生活方式、职业各不相同。但当他们作为网络公民时, 便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发表的言论, 由于网络集体的刺激, 会使人把这些刺激性语言发表在网络上。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网民不会掩饰自己理应克制的欲望, 一些网民甚至会用暴力的字眼来博取关注度, 当然, 他们也会使用一些煽情的字眼, 让网民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 使网民更容易被其情绪传染。

三、网络公民社会问题分析与思考

(一) 网络信息泛滥且真假难辨

现在, 通过网络来浏览信息, 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然而, 网络信息的来源复杂多样, 让对其准确性与真实性的判断也成为了困扰网民的一大难题。网络信息的繁杂, 让网友真假难辨, 更有些许网民把网络当成了自己人身攻击的宣泄口, 给众多网民带来误导。有时通过网民的力量, 一个本该正常生活的人, 却被“人肉”致无法正常生活。网络信息的虚假性, 也导致了一些对网络不熟悉的人上当受骗。前段时间让人惋惜的“魏则西事件”, 也是因为其相信了网络上的虚假信息, 让不良医院骗取了这样一个即将逝去的年轻生命的大量钱财。很多网民在网络上不具有区分信息的能力, 而莫名被攻击的对象, 却对网民的做法无能为力。

(二) 网民言论盲目冲动缺乏理智

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 常常是情感占据主要, 以非理性的思维来发表了一些言论。因为工作、学习上的各种压力, 许多人将情感宣泄的途径转移到网络。网民常常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爆发极大的言语争论, 也常会在网络上对热门话题跟风, 希望博取关注度。盲目地跟风让网友在网络中失去理智, 其言语也会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偏激。他们渴望在网络中宣泄自己的情绪, 散发自己的“负能量”, 也希望通过偏激的词语, 获得别人的认同感, 在虚拟的世界找到集体归属感。

(三) 网络反腐让官员谈网色变

官员们曾聊天“现在群众的不理解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跳脱衣舞。”“脱衣舞”的意思是, 所有的信息都被发表到网络中, 接受网民们辛辣的问责, 体无完肤的讥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具体有三点:第一, 一些官员在现实生活中把自己的权力当成“作案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官员的行径, 就算知道, 也只是小范围的传播, 对官员造成不了实质性的伤害。但网络的传播, 能够把官员的行径暴露到每位网民的眼中, 让权力变得“透明化”, 不利于官员“搞特殊”。第二, 现在的官员, 大多都已经忘记了官员的准则——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把权力当作工具, 只想到自身利益如何上升, 却没有想过这样做是否违背的职业道德。而网络的曝光, 让一些“黑暗”的规定大白于天下, 让一些官员的“暗箱操作”也被网民扒出, 使官员们的私心遭到拷问。第三, 一些官员把自己的权力当成自己耀武扬威的资本, 民众对官员带来的欺压根本无处讨伐, 只能独立忍受。但网络的普及, 使民众能够说出自己的心声, 让官员惧怕网络的谴责。

四、网络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机制构建

(一)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公民社会缺乏一个严谨的管理体系, 让部分网民利用网络的便捷, 散布着谣言蛊惑人心。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让网络公民的言语更具有积极性, 提倡网络自律。严格落实相关管理规定, 保证网络公民社会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对于舆论散播者, 也应予以法律的裁决, 不能够让散播者逍遥法外。

(二) 提升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的虚假信息让网民苦不堪言, 网络公民应对网络信息更具有判断性。而相关部门也要重视自身在网络中的言论, 同时让专业人士在发现虚假信息时, 及时辟谣。一些重大网站、电视台、媒体等, 也要对虚假信息进行打击, 不能让虚假信息扩散, 尽力除去网民心中的疑窦。

(三) 加强网络公民文化建设

网络公民在网络领域上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但是网民滥用自己的权利, 会让网络社会变得“乌烟瘴气”。网民要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 自觉调整自己与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 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 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五、结语

网络公民社会是我们时代发展的产物,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它的庞大生长, 但我们能做的是自觉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 让每一位网民都能够自觉、自律。在网络社会中, 也应理性思考, 不盲目跟风。让网络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难题, 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社会。网民的数量也随着网络的普及飞速地增长。网民的大量涌现, 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冲击, 网络事件层出不穷, 网络舆论高潮迭起。网络公民社会, 由于缺乏一定的管理机制, 让网络上的信息错综复杂, 真实与虚假的信息混杂在庞大的网络世界中, 让人难以分辨。本文从网络公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出发, 衍生出网络公民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给出相应的策略, 来加强网络公民社会的引导和监督。

关键词:网络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网络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洪元.网络公民社会的源起:从微博说起[J].管理观察, 2014 (27) :171-173.

信息化与企业文化良性互动 篇8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致力信息化应用与企业文化建设水乳交融, 依托50多年发展积淀的“精细”、“执行”和“创新”特质的企业文化, 支持企业实施信息化, 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而信息化实践有效提炼了企业文化, 带有信息化色彩的企业文化使创新活动更活跃更科学, 形成了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依托全面管理信息化, 南铝公司发展成为“全国铝型材二十强企业”,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等荣誉, 并被工信部列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

南铝公司努力实现管理信息化, 成功构建“南铝铝产业链全维管理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 覆盖企业所有管理部门和5条产品链14大类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包含18个专业职能管理体系、500多个专业化管理职能系统、2500多个专业岗位工作平台、6000多项管理基础工作内容与标准操作页面, 实现了基础管理、过程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 整体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 对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南铝铝产业链全维管理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科技项目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国内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

以标准量化助推制度文化建设。信息一体化的基石是标准体系的建设。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就是标准化的过程。南铝公司以强势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坚持实施标准战略, 有效促使标准化工作与企业内控管理良性互动。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使标准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持续修订和完善标准体系, 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协调性。目前, 标准体系共有贯穿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技术标准600多项, 覆盖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标准100多项, 各岗位的工作标准500多项, 使产品从进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处于标准化管理之中。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70多项;主起草或参与起草的15项标准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全国有色技术标准优秀奖、福建省标准贡献特别奖等。南铝公司被列为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以产销集成化助推营销文化建设。全面实施“产品工程与工艺技术管理体系”、“生产计划与产量统计管理体系”和“生产执行与作业控制管理体系”等信息集成系统, 实现三级生产计划控制, 实现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科学成组和客户订单并行作业, 实现作业完成记录与生产作业计划管理的自动滚动精确检测, 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超量和短缺生产问题, 提高了企业每个工序单位时间工作效率。主导产品铝型材的生产作业流程复杂, 订单规格品种多 (近万种) 、批量小 (每个订单少者几根) 、补单补料多 (因使用过程需要适时补单) 、订单交货急 (下单到交货时间短) 等特点, 决定了企业必须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节能降耗。依靠全维信息化, 从合同订立、订单下达、材料采购、计划安排、计划执行、模具制作、订单跟踪、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设备支持、质量管理、仓储管理、售后服务、网上销售等各方面进行一体化管理与控制, 全面有效提高了各项管理活动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执行力和准确率。实施“市场营销与存货结算管理体系”, 及时对营销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分散而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有效分析, 准确把脉市场, 提高营销管控能力。市场反应能力明显提高, 增进了对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的联系, 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对销售成品仓库实施智能化管理, 提高了发货效率。客户订货交货准确率达99%以上, 及时交货率提高5个百分点。南铝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

以数据管理助推精细文化建设。构建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 力求“精”在事前, “细”在过程中, 打造信息化精细管理网络, 提升信息资源利用能力, 确保企业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保持快速响应状态。集成铝产业链全维信息, 将铝产业链中的工序集群和各系列专业化管理业务流程紧密地结合, 全面实现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过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地将各种业务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 准确、快速地为企业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生产经营活动信息, 实现了企业各环节各业务流程的“组织、计划、执行、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将各种经营活动自动连贯于一体, 有效地发挥铝型材产业链的优势, 实现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业务运营流程和各专业职能岗位的工作内容全面集成, 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和效果。在财务管理集成化方面, 财务管理体系信息化工作平台集成了所有与企业有关的财务活动, 缩短了跨部门的纸质审批传递的时间, 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 做到业务流与物流同步、资金流与价值流同步。对各子公司财务信息、财务数据分别进行独立管理、各类财务报表整体集成, 公司所有统计报表在月结账日后1天时间内完成。公司高层领导在权限范围内可任意查看财务账表数据及全过程跟踪监督, 全面直观了解企业经营的详细数据。在办公自动化方面, 产品工程与工艺技术信息系统上线后, 实现了工作现场“全无纸和无表化”, 年节约纸张成本20多万元。

以信息化实践高品质和节能文化理念。构筑先进的内部网络, 不仅支撑信息系统, 也建成企业文化承载平台和协同沟通的渠道, 让企业文化的理念真正普及深入到每个员工并落实到工作中。全面实施“质检作业与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信息系统, 贯彻执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认证并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 持续有效运行。对产品质量实施即时有效管理, 实现车间作业的全面跟踪与控制, 产成品在制作过程中的搭配余量, 系统会自动如数转入, 可用库存达100%, 减少了生产作业盲目性, 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南铝公司获评福建省政府质量奖。

实施“设备资源与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信息系统, 对高耗能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管理, 监视企业设备运行情况, 提供实时的各种基础性数据, 实现设备资源和运行数据信息传递的快捷和实效性;根据相关信息加强设备点巡检工作和设备节能维护, 主要设备完好率超过99%, 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全面运行三级能源计量信息系统, 通过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实现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 实现能源供送信息网上流通和能源消耗在网上自动结算, 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准确成本核算和节能降耗提供了计量技术支持。南铝公司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节能任务, 被评为全国节能先进单位。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南铝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 立足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用精确务实的理念指导信息化实施策略, 打造适应市场竞争而又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不断推进和普及信息技术, 不断集成和利用信息资源, 不断积淀企业信息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依托信息技术, 将战略层次的理念渗入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 注重用信息化体现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 在信息化建设中提炼企业文化, 促进南铝公司从“优秀”向“卓越”迈进。

新《课标》下如何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篇9

一、“教”与 “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相互统一,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单一的 “教”或 “学”, 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力。面对新《课标》, 作为老师, 应在自主探索中找寻有价值的教学方式, 同时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这句话道出了教学方法的真谛,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

二、夯实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首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语言最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修养, 所以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生动, 又要得体, 处变不惊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不应该迁怒于学生, 因为迁怒难免失态, 难免出现过激行为。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更是不可缺少。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 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应该做到 “举手投足有关爱, 教书育人总关情”。

其次, 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种种因素导致教师的心理负担过重, 面对升学竞争, 许多教师的身心疲惫不堪, 甚至对自己的工作心生厌恶, 而付出与回报的反差也让教师的心理出现疲劳状态。面对这些情况, 教师必须提高自我, 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意识, 积极主动地面对一切。老师要真正缓解的心理压力, 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乐观地看待学生的一切。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 才能培育出新一代心理健康、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

三、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对策略与方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作为教师除了要有热情, 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着力创新, 使“师生关系的教学策略”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1.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育方法

首先, 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哪怕是学习成绩特别差或是在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学生, 也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优点。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信。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 书写非常认真, 只是基础太差, 班上的同学看不起他。对于学生的评价, 我并不介意, 反而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 只要他能做对一道极其简单的题目, 就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 以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渐渐地, 他爱举手回答问题了, 作业也有了进步。

其次, 教师要成为学生真诚的朋友, 平等对待、相互沟通, 减轻学生的压力。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因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还能与学生进行沟通吗?这样的课堂还会有活跃的气氛吗?作为教师, 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烦恼等, 要做到将心比心, 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让学生觉得眼前的人不仅是严师, 更是益友, 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要做到这些, 教师必须下大的工夫, 努力掌握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要给予不同的心理援助, 帮助他们缓解不良的情绪。

2.激发学生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知道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 才能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这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被动的, 那么学习过程只能是一个没有思维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新知识,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要从实际出发, 创设问题的情境, 精心设计提问,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理解问题,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动手、动脑, 从中找出规律, 在操作活动中讨论、交流、合作, 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围绕教学目标 , 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学习、生活中, 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力量。因此,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的学生说:“我一遇到考试就害怕。”也有的学生说:“有别人站在我旁边, 我就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可见,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应该渗透心理教育。只要学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受到影响。

4.教师的教学方法

契诃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所以,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我的方法如下:

(1) 开创情境教学。

情境是学习的再现, 它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用直观形象的材料设置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引导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标》的这一理念,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教学活中的主导地位始终不会改变。教师就像指南针一样, 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既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关爱他人, 又让学生勤思考、勤探索。

(3) 鼓励教学法。

工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篇10

工业旅游互动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工业旅游的界定

国家旅游局 (2003年) 发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 (试行) 》中曾对“工业旅游点”有一定义:“工业旅游点是指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

我国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旅游”发表不同的见解,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 工业旅游是产业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现代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旅游业与工业交叉形成的新型旅游形式。二是, 它以工业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历史与文物、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等工业资源为吸引物, 经过设计包装推向旅游市场, 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 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三是, 它是融工业生产、观光、参与、体验、娱乐等为一体, 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 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通过对“工业旅游”涵义的界定, 我们不难看出, 工业与旅游业是支持工业旅游存在的两大核心载体, 两者缺一不可。

2.工业旅游中工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 工业企业为旅游业扩展了新的旅游资源。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人的素质的提高, 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认识。同样,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外延的扩展上。旅游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形式, 创新的旅游资源形式不断涌现, 如工业旅游资源。从旅游产品结构细分的角度来看, 工业企业为旅游业丰富了市场, 拓宽了发展领域, 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种类。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 工业企业离不开旅游业的包装和营销。一方面, 工业企业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为工业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 即知识性较强, 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奇”的心理需求。作为工业旅游点的工业企业, 往往是那些高科技企业及传统工艺类型的知名品牌企业, 或者是某行业内的佼佼者。这些工业企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 要使工业旅游的知识性价值为旅游者所认知, 就需要相关旅游经营人员, 尤其是导游解说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讲解艺术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 工业旅游同其他旅游一样需要依赖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而在整个旅游活动中, 这些基础设施都需要旅游业的安排和调度,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都会影响整个工业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

发展工业旅游的核心问题:工业企业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分析工业旅游成功发展的案例, 如法国雪铁龙汽车生产线、德国鲁尔工业遗产区和中国苏州工业园区等, 可以发现它们之所以成功, 最核心的经验就是要形成工业企业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1. 工业企业对旅游业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工业旅游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游客到工业企业进行参观游览, 由工业企业的工作人员为游客进行介绍;一种是比较普遍的旅行社安排全程导游陪同旅游者进行游览参观。无论是哪一种形式, 工业企业都是作为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即旅游客体存在, 是旅游活动的关键环节。

(1) 硬件支持。

工业企业作为旅游目的地, 对旅游业的硬件支持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环境上。首先,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道路交通设施是基本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差, 就会影响旅游质量。其次, 工业企业的环境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游客参观操作车间时的环境安全问题。工业企业的环境是否安全直接影响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心情, 影响工业企业在外界的口碑和声誉。治安环境、卫生环境等也同样影响着工业企业在游客中的形象和印象。

(2) 软件支持。

工业企业对旅游业的软件支持主要表现在对开展旅游活动的态度及服务上。第一, 工业企业对开展工业旅游的态度是否积极直接关系这个活动能否顺利开启。如果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充分重视工业旅游项目, 工业旅游活动就能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 从而趋于健康发展;反之则衰。第二, 为了保证工业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工业企业还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服务, 包括讲解人员、参观通道、娱乐设施和餐饮住宿的服务质量等。

2.旅游业对工业企业的支持

旅游业的四大支柱是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 它们构成旅游业的主体内容。若把工业企业作为旅游景区, 旅游业对工业企业的支持表现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这三方面。

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加工者, 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协调、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 他们在产品设计、包装、宣传、服务方面有专业经营理念,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量。工业旅游应通过旅行社融入旅游产业大循环, 在旅游产品结构中准确定位, 建立良性发展机制。因此, 工业企业在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中应积极寻求旅行社的支持, 这样既可提高工业旅游产品的质量, 又能有效缩短产品的导入期, 使其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旅游饭店既是衡量旅游地接待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现代饭店的功能日益多样化, 能够为客人提供综合服务, 这些为参加工业旅游的外地游客提供了方便, 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旅游交通为旅游者在常住地与工业企业以及工业企业内部, 提供所需要的交通服务。现代化的交通大大提高了运载能力和旅行速度, 节省了旅游时间和费用, 使工业旅游活动更加便捷。

我国工业旅游中工业与旅游业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工业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 远没有发展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工业旅游的旅游市场还未完全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总体数量少, 缺乏经验;工业旅游研究受活动自身的薄弱影响, 限制了研究的深度, 并影响到研究成果的普适性和针对性。就工业企业和旅游业的互动而言, 尚存在一些问题。

1.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对工业旅游开发的认识还较肤浅。英国是世界工业旅游发展的先驱, 也是对工业旅游的认识最为深刻的国家之一, 目前不仅许多工业革命时代的企业和生产资料 (如蒸汽机等) 已成为了人们的参观对象, 而且一些现代的工业企业也逐渐开发成工业旅游项目, 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而在我国, 尽管有部分地区开发较早的工业企业在工业旅游上初具规模, 但多数企业在认识上还停留在认为企业仅仅是生产制造的场所, 参观老企业是“怀旧”情绪表达, 旅游活动只是“副业”的水平, 因而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抱着敷衍态度。所以要转变观念, 变敷衍为热情真诚, 主动加强与旅游产业的联系。

除了对工业旅游的认识滞后外, 还存在工业企业为旅游服务的专业程度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旅游通道等。其他如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收费问题基本无章可循。

2. 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些旅行社有相关工业旅游线路, 但往往只是对自身所在城市旅游的附属产品, 还没有把全国乃至国外的工业企业看作是需开发的旅游资源。我国的工业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 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东部沿海是我国工业经济重心和近代工业发祥地, 黄河中游涉及煤炭, 食品等, 西部地区涉及电, 油等。不同门类的工业旅游资源需要不同的旅游设计线路, 而目前并未发现有哪家旅行社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全面的旅游产品。

在工业旅游中, 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存在不足, 比如缺乏足够的专业培训。由于工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特征, 工业旅游点的景点介绍大多还是由工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完成的, 旅行社的导游人员如果没有系统的接受有关工业旅游点的专业培训, 缺乏相关知识, 那么在旅途中面对游客的提问, 就无法回答或者一知半解, 甚至误导, 这对整个工业旅游活动的开展也是大打折扣的。

诸如以上问题还有很多, 如工业与旅游的互动问题, 对工业旅游的线路设计问题、产品开发问题、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问题等。

形成工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对策

工业企业和旅游业是工业旅游得以发展的两大支柱, 二者缺一不可。在工业旅游中, 工业与旅游业是相互联系, 互相合作的关系, 因此, 要使工业旅游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必须使工业与旅游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模式。

1.加强工业企业与旅游业的互相认识

要增强工业企业对工业旅游的认识, 认识到旅游业的窗口效应, 可以通过旅游推动工业企业的发展, 促进工业企业的转型, 增强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同时也要增强旅游业对工业企业的了解, 要认识到工业企业中存在着巨大的旅游资源和市场, 并增强对工业旅游景点的了解。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学家邓志伟曾说:“工业旅游在世界上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旅游项目。旅游业界与企业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按照国家旅游局‘出台规范, 强化指导;点面结合, 全力推进;通过验收, 树立样板;大力宣传, 扩大影响’的指导方针, 从战略高度, 将工业旅游开发作为工业及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来培育。”

2. 工业企业要完善旅游客源地开发

工业企业要从旅游业中学习旅游景点的规划、服务, 使工业旅游景点的服务更具人性化、亲情化。例如配备专门的游客参观通道, 专门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完善路标和景点介绍, 安排轮椅道, 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建立网站, 提供“参观项目, 开放时间, 旅游线路, 门票价格”等内容咨询。德国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是向工业旅游示范区成功转型的代表, 在其由衰退走向振兴的历程中, 不断完善工业旅游开发, 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地方。目前,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已实现由零星景点的开发到区域的整体战略开发, 并专门开辟了“工业遗产旅游之路”。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不仅变废为宝, 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且改造美化了环境,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

3. 旅行社要丰富工业旅游产品结构, 深化细分市场

旅行社要成为工业旅游的营销窗口。第一, 产品的丰富性是旅行社开发工业旅游的薄弱环节, 可采取以下措施丰富旅游产品。比如, 活动安排注意参与性。工业旅游本身的参与性很强, 但不少旅行社只是安排游客在旅游通道内走走看看, 参与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旅行社可根据不同的工业企业特点, 设计游客的参与环节。第二, 旅行社要根据我国工业企业分布的地域性特点, 细化深化旅游市场, 制定不同特色的旅游线路, 创造出亮点, 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一个地区内, 把几个互有差异, 各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点和自然景观组合起来做成“工业之旅”专项产品, 纳入旅游线路, 使得区内成片, 跨区成线, 市场做专, 形成吸引力。例如:针对院校学生可以开展学习、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政府机关可以开展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投资客商可以开展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

4. 旅行社要提高导游人员的业务水平

导游人员既是旅行社的窗口也是工业企业的窗口。旅行社要切实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 让导游人员对工业旅游景区做充分的了解, 可以组织导游人员到工业旅游景点进行专门培训, 定期考核, 凭证上岗, 争取进行多种语言的导游服务。工业旅游的知识性特点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也是工业旅游的亮点之一。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的旅游者对这些工业知识和信息的探知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讲解, 因此, 只有提高导游人员的业务水平, 才能让游客深刻领略工业企业的知识内涵。

5. 旅游管理部门与工业企业携手打造畅销的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经历的一个标志和纪念物, 因此必须重视对它的开发与设计。作为工业旅游的旅游商品, 既保留了传统旅游商品的特点又有工业属性的独特性。在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其旅游商品收入可占旅游总收入的40%至60%, 而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 旅游商品一直是旅游行业的“短板”。旅游管理部门与工业企业应联合起来, 规范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管理、生产和销售, 发展相对独立、设计领先、技术含量高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既为工业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又解决了旅游商品开发不是问题。

上一篇:词块有效应用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