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互动

2024-05-08

知识互动(精选十篇)

知识互动 篇1

一、数学建模的互动——注重过程

学习的关键在于两点:形成和同化,且形成是同化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形成和同化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个重要过程,需要教师善于利用不同的互动题材来生成。

1.发现本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关键就是找出它的本质,从而在本质的发现过程中,不断深入对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将“形成”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根据图1中的一半图像,画出它们的另一半。

(2)观察图2中各图形的共同点。

(3)以上的图形通过中轴对称,我们将它们称为轴对称图形。

在这个题目中,选取的题材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上的。同时,这些事物也是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因此,很容易就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对题目的互动中来。通过绘画和观察,实现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认识。

(5)进行迁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每一次新的开始都是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这些联系和共同元素,通过有效的正迁移,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基础上的,学生要着重掌握如何将除法化成乘法。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演示计算题目:4/5÷2=?

分析:在这个题目中,我们知道除2就是将被除数分成两份,4/5可以化为2个2/5相加,因此本题的结果就是2/5。

(2)在题目(1)中,我们很容易看出4/5是2个2/5,那如果将除数改成3,我们就无法看出了,要怎么办呢?

分析:在题目(1)中,我们可以这样计算,4/5÷2=(4÷2)/5=4/5×1/2=2/5,因此,本题的结果就是4/5÷3=(4÷3)/5=4/5×1/3=4/15。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分数除法的要领:除以一个数就是乘上它的倒数。从而掌握分数除法的做法。

二、巩固练习的互动——突出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数学教学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然后再在具体的基础上抽象化,相当于思维转化为实际再转化为思维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转化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善于掌握和利用变式训练,从而让学生在转化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加强变式巩固。变式巩固是引导学生产生知识正迁移的最好办法。例如,在教学“相交”的定义时,为了突出两线相交的本质特征,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变式题目:判断下列两条线段是否相交?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明白了相交就是两条线存在交点,从而加深了对两线相交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4)进行系统提升。数学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完全了解某个知识,就必须将这个知识还原到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找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连接点。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会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题目: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根据周长的计算公式想一想,长与宽的和是多少?分别有几种情况的长宽?[出示:长与宽的和:18÷2=9(米)]

分析:如果宽是1米,长就是8米;如果宽是2米,长就是7米;如果宽是3米,长就是6米,以此类推。

现在,我们将题目变一下:长方形的面积等于18平方米,根据面积公式,长和宽又存在几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一一列举”的应用范围,也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3.数学方法的互动——引导分析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意识。因此,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很容易发现编者在题目上的精细用心。

例如,已知长方形相框的长、宽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问需要多长的材料?

学生得到的解题方式有以下三种,分别是:

(1)将相框的四条边相加:6+6+4+4=20(厘米)。

(2)相框是长方形,因此两条长两头宽相等:6×2+4×2=12+8=20(厘米)。

(3)需要的材料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根据周长公式:(6+4)×2=20(厘米)。

三种方法都没有错,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前两种方法的计算都很复杂,计算越复杂就越容易出错,也浪费计算时间。因此,只有第三种计算方式才是符合本题答案的最优计算方式。通过这样的题目互动,不仅让学生明白一个题目不止拥有一种解题方式,同时并不是每种解题方式都是好的,而我们要经过综合分析,找到最快最优的方式。这样不仅教给学生数学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东山社区消防知识答题互动 篇2

一、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二、常用的灭火器有哪些?

答:常用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三、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答: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

四、用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最佳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答:上风或者侧风位置。

五、身上着火时,应怎么办?

答:千万不要奔跑,应就地打滚,或用厚衣服覆盖压火苗。

六、家用电器起火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

1、短路

2、漏电

3、超负荷。

七、天然气火灾有什么特点?

答:

1、燃烧速度快

2、火焰温度高

3、爆炸破坏性大。

八、《消防法》对单位和公民的基本消防义务是如何规定的?

答:《消防法》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九、怎样防止油锅着火?

答:

1、不要等油烧得太热再下菜煎炒;

2、油炸食品时,油不要太满;

3、油下锅后,不能离人;

4、一旦着火,不可用水浇,可用锅盖盖上也可用湿抹布投入油锅。

十、发生火灾事故怎样报警?

知识互动 篇3

关键词:双向互动;咨询服务;知识;馆员;读者

马克思对互动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P.320)由此可见,互动是人类在社会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达思想感情,传播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最基本的交流方式。

在高校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中,馆员与读者是形成知识双向交流互动的核心。在馆员与读者的知识咨询过程中,知识的受惠者并不只是读者,具有浓厚的科研与教学能力的教师读者,同样会在知识咨询的互动中,促使馆员的院系专业学科知识与咨询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这时知识在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呈现出双向的互惠性,这种互惠性集中体现在馆员与读者的双向心理互动上和知识咨询中的知识互补上。

知识咨询中的双向互动有三种:网络上的知识信息互动、学科间知识的转换型互动、馆员与教师读者之间的知识互动。

一、知识咨询服务中的心理互动

图书馆的服务信息来源主要靠读者来提供,这时就产生出一种文献信息服务中常见的现象,带着需求信息而来的读者是信息的主动咨询者,而咨询者的信息需求方向,内容与提供者的身份、年龄和知识层次,馆员并不是随时都能掌握的,馆员的文化素质、知识面、服务能力也并不是时时与之等同的。作为被动的问题解决者,馆员首先要和文献信息的提供者进行一次咨询之前的身份与知识层次之间的互动,使互动双方在心理上对对方的文化修养、个体气质、知识层次有一定层次的了解,在了解中建立双向的心理信任,才能为下一步双方知识咨询的开展提供基础动力。

人的互动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生使人类个体带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知识的高低使人类个体素质在生活中表现出独有的特质。人类之间熟知成度的高低,是通过以上三方面来相互了解的,馆员与读者个体之间的最初交流,也是通过对双方的文化修养、语言交流、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养来相互体现。

(一)文化修养:修养是人的个性、品德与知识层次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高校做为人才的聚集地,高层次的文化品质是个体修养主要特征。生活中常用词语如文质彬彬、风度儒雅、博学多才等,就是对高层次知识人才个体文化修养的总体概括。在个体交流中,由于人类个体性格和气质的多样化,个人文化修养也就呈献出多彩的一面,如端庄、文静、洒脱、豪爽等。在知识咨询的过程中,馆员与读者个体修养气质的外露,会使馆员与读者双方根据自身文化生活积累的经验,来对对方和自身的个体修养和知识层次,不断的进行判断、修正和总结。通过这种不断的修正和总结,馆员才能把握读者的文化修养与个体性格特征,了解自身与读者知识层次的差异,才能使双方顺利开展知识互动和互补,并促使馆员知识咨询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语言交流:在语言交流的互动中,双方可以看到对方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应对解答能力的高低,并从其中的信息反馈中,去了解个人文化素质与个性差异。从交往的多样性来讲,馆员在咨询中所要应对的读者群,因知识结构、道德素养等多种因素,呈现出在身份、知识层次、需求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别,只有在心理互动的语言交流这个阶段中,才能多方面去掌握读者文化素质与个性气质的多样性,并在随后的文献信息咨询的互动中,采用与读者文化层次与个体气质相应的语言互动交流方式,来取得读者的信任。

(三)行为举止:行为举止是个体文化道德素养在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形式:优雅、老练、粗鲁、慌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为举止。在最初的个人信息的互动中,馆员的注目点不在于读者的实际态度,而在于自己的行为举止行为是否处于读者所认同的道德素养的范围之内。馆员是否诚恳认真的对待信息的提供者,是双方知识咨询互动成败的关键。相对于知识层次,馆员良好的服务举止,容人容已的道德素养更能在读者眼中获取较高的满意度。在赢得读者心理信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开展知识咨询服务和知识的互动与互补。

二、文献信息咨询中的知识互动

在文献信息咨询中,馆员并不能因为是知识的解答与提供者,而变成全能的知识信息专家,文化知识是一个在业务中不断自我充实、巩固、提高的过程。图书情报专业所学的知识是为尽快帮读者查阅到所需的文献信息而设置的,其缺陷在于缺乏院系专业学科的深厚学科功底。知识互动,产生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在专业性很强的文献信息咨询互动中,馆员能从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上的空白点,并在自我学习提高中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二是馆员在及时解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从信息的提供者那里获得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从知识本身具有的流动性来讲,读者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暂时成为了知识的解答者。知识的互惠性在双向互动交流的作用下,呈现出在当代知识竞争的社会中,知识互动的本身处于互惠互补的自然属性。

三、网络上的双向知识咨询互动

网络上信息传递功能的多样化使网络成为当今学术科研查询最快捷的信息联络通道,多学科文献信息在网络上以各种数据库的表现形式得到全面的展现,二、三次文献,再加工文献目录索引,学术会议文献资料等,均可通过校互联网,图书馆网来公布。网络信箱,博客等已成为馆员对读者个体进行间接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工具。网络上的知识咨询服务是一种非面对面式的间接互动方式,其缺少直接互动中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语言、修养和行为举止的观察和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心理与情感上的双向互动,是馆员与读者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缺少信任,网络上的知识咨询服务与知识互动便无法进行。直接互动能减少间接服务中,因对读者背景与需求信息缺乏了解而导致的不必要的重复性咨询,充分发挥网络上知识咨询快、精、准、不受时间地点制约的服务优势,真正成为读者的心目中解疑答难的知识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四、馆员与教师读者之间的互动

在广大的讀者群中,之所以把教师读者单列出来,与教师读者的教学年限,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知识层次等有密切的联系。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众多来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咨询的读者群中,是最能体现出知识价值与精神风貌的文化学术精英。

与高层次文化素质人才之间的互动,能充分感受出个性独具的学者风格魅力与心态,如在入世的同时显示出的对世俗习气的超脱品质,在博学多思中显示出的自负清高的传统气质,在获取新知识时从容不迫的自信心理。与教师读者之间的知识互动,能够使知识的提升加快图书馆文献的进一步更新。教师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使之对专业知识信息的查阅能力超越馆员对专业知识的引导能力,馆员可以从教师对文献需求的内容,查阅文献的范围,学科的关键词语的咨询中去了解馆藏文献要进行哪一方面的补充。并能在专业学科知识咨询服务的互动中,教师对咨询专业内容词语深入浅出的介绍,对专业学科独具个人特色的学术见解,都会对馆员的学识与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促使馆员的知识面与知识吸收能力呈现出递增式增长,知识的递增必然带来知识的创新。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2](P.318)在与这些教师读者进行文献信息互动的过程中,馆员自会体会到超越多种学科限制的个体文化素质的感染力,也会被教师读者独具匠心的见解所吸引。馆员的信息服务如果能获得他们的肯定,则表示馆员的文献资料信息提供能力与专业学科知识层次基本等同,对等的交流是知识互动在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特征,也只有在这时,才能充分展示双向互动中心理互动与知识互动的真正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王充.论衡·实知·中国名言辞典[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互动 篇4

1 信息网络化给知识管理带来的挑战

今天, 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影响到或者正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互联网络、中国科学信息网络、工厂流水线网络、产品配送网络、商店购销网络、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网络等术语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由于电脑联网, 使网络计划、网络指令、网络控制等成为可能。这带来了由传统管理的“纸上作业”到“无纸化办公”, 由传统管理的“现场监控”到网络化的“遥控指挥”, 由传统管理的“层层传达指令”到网络上的“信息共享”。在这样一种态势下, 人脑的指令将可通过智能化的电脑来加工处理和发送接收, 从而人们可以做到坐在办公室里或者呆在家里, 通过电脑网络洽谈生意、指挥生产和处理有关事务。

电脑与通讯的结合, 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立即可得的全球资讯, 另一方面, 也可能彻底改变未来的全球权力结构。高层管理不再是唯一能够综观全局的特权阶层;负责上下传递资讯的中间管理, 将逐渐失去存在的理由。电脑网络使到“固定组织结构”的概念也越来越落伍, 因为未来的企业的最大资源是无形的智慧, 所以企业组织将保持高度机动性, 随时准备转移, 追求最有利的环境。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 管理将会由“有纸”到“无纸”, 由“监控”到“遥控”, 由“传达”到“共享”, 由“人脑”指挥到“电脑”指令, 由“固定结构”到“灵活组织”。这些变化必将要求当代管理模式进行变革, 以迎接来自网络化的挑战。

2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关系

知识管理系统超越了信息管理的范畴,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的工具, 经验和反馈是知识管理的操作。知识管理涵盖信息管理。尤其是全国性的甚至是跨国性的大公司, 它所要解决的知识问题远比小公司复杂, 首要的问题是各地生产的协调。公司可以集中各地子公司的人员, 召开会议, 但这会产生不经济的现象。一是成本会上升, 大型公司的员工人数庞大, 经过传统的管理方式筛选与会人员的工作量是巨大的, 与会人员的差旅费用也是昂贵的。二是越大的公司, 子公司所在区域的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也越大, 子公司人员之间的交流也越困难。公司可以设置会议同声翻译, 但这肯定会造成意思传播的偏差, 会议前的资料准备也是可行的, 但同样有时间长和资料成本高的缺点。

基于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解决了这些问题。任何有兴趣的员工都可以往上面贴自己的意见和问题, 并得到适时的解答。网络的国际性网络已经发展起公用的语言, 任何懂得操作网络的人都可以自如交流。使用相同的公用语言在信息系统中操作, 减少了员工知识互动过程中的误解。

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是知识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比较容易被用于信息管理系统。正如熟练工人向非熟练工人传授技术的时候, 也要先讲明白操作的对象是什么, 操作的原理等等这些较为基础的东西。等到非熟练工人掌握了基本技术以后, 才能向他讲授操作程序。知识的共享遵循着由浅而深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难度也是从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向知道怎么做和知道是谁的知识深入的。随着难度的增加, 知识管理的成本逐步上升。因此, 信息管理安排了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共享, 成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和起点。

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硬件和软件基础。具有良好信息管理功能的企业有发达的信息收集系统设施, 为知识管理扩散到四个知识的方面提供了信息收集的良好基础。企业还会有发达的信息处理流程, 帮助筛选有用的知识, 剔除数据冗余。企业还会有通畅的信息传输系统, 即计算机网络, 包括企业的内部网和外部网络的接口。企业会发现, 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将使企业的知识与教育机构、图书馆、科研单位以及国内外的同行联系起来。企业的知识管理将在世界范围安排, 企业可以解除最新、最尖端的知识和科技。现代信息管理大量使用了电子数据和计算机, 通过网络传输信息, 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规范化, 写入企业数据库, 使资料查询变得方便, 降低信息成本。基于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将彻底告别书面文字报告式的知识传输方式。纸张信件将由电子邮件代替, 集中会议将变成电视电话会议甚至是多媒体电脑网络会议, 大会式的信息发布将变成电子公告牌的公布。现代信息管理对企业管理的理念影响了企业文化和员工观念, 有利于推行知识管理。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是领导者领导型的, 以命令式的组织方式驱动企业运作。虽然传统的管理理念也强调信息的反馈, 但多数是从上到下的信息流动, 从下到上的信息流动也被鼓励, 但是处在层次分明的传统理念的管理结构下, 这个方向的流动被削弱了。

现代信息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层次概念, 把集合的信息放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 只要员工有一台终端, 就可以平等地获得平台信息, 并在平台上平等地进行信息交流。只要得到操作权限, 不管你是经理还是一般学徒, 都可以通过信息终端在平台上平等相处。

信息管理彻底使员工改变了管理上的层次观念, 使员工之间的知识互动变为可能, 为企业的知识交流营造了平等、共享的环境。命令式的管理文化依然会存在, 它与建议式的共享文化相结合, 使层次分明的管理结构变成多层次交错的结构, 越级信息传递增多。平等协作式的信息流动环境, 无疑是企业良好知识共享和管理的基础。

3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互动

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知识时得到发展。对一家企业来说, 如果知识不能同已有的知识存量联系并且为人所利用, 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做到上述两点, 知识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因此, “任何利用不同的网络为工作提供方便, 然后做到各种网络间的内部连网”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于是一些企业利用局域网、广域网、客户/服务器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起了内部网络联系。例如, 美国的安达信咨询公司通过电脑软件把大约2万名咨询人员连接在一个被称之为“知识交易所”的网络上, 该网络拥有1000多个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由咨询人员不断予以更新。原则上这些数据24小时开放。事实证明, 这种企业内部网络应用所显示的巨大能量不仅消除了企业内部的障碍, 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网络, 而且这种联系越广、越有效, 信息就能得到更多和更好的共享, 而这反过来又意味着知识得到了发展。

基于对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关系的分析, 重点阐述两者在范围、内涵、实施等方面的区别。指出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包含或延伸关系;但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要:基于对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关系的分析, 重点阐述两者在范围、内涵、实施等方面的区别。

知识互动 篇5

——以《化妆知识》课为例

小组成员:王立耕、潘文豪、黄婧、吴巧兰、刘晓军、马颖琳、莫珊珊、谭成亮、武柏川、谢云峰、谭礼和、刘凯、舒捷、余庆、冯普、肖秋兰、肖娜娜、曾德、何保新、陈宏懋、余瑞、张红霞(合计22人)

指导老师: 谢幼如

教学内容:《社交礼仪》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的素质修养课程,其中“化妆知识”更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实用性比较高的内容。恰到好处的化妆、得体的妆容使自己增添信心。化好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了解化妆方法,更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应用自如。

教学对象: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女生为主

学生特点:

 已经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获得化妆方面的初步知识。 动手能力强,喜欢互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爱美、爱打扮

教学目标:

1、掌握化妆的分类及特点,不同场合所需要的妆容;

2、掌握基本化妆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技巧;

3、掌握化妆的基本步骤;

4、熟练掌握裸妆、工作妆的上妆技巧;

教学网络环境与资源:

1、PPT介绍、展示

2、多媒体video播放

3、实物投影

教学活动:

1、情景创设,师生互动

 视频一:街道上,不同妆容 “美女”的展示      问题:喜欢/不喜欢哪个“美女”的妆容?为什么? 视频二:同一场合中,不同的妆容,所带来的效应 问题: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效应? 视频三:展示几个不同化妆效果的人

问题:请辨认出她们的职业或准备参加什么活动?

2、展示课件 学习课堂内容 1)师生讨论

 内容: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课前获得的知识回答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出化妆的分类及特点,不同场合所需要的妆容、基本化妆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技巧。

 目的:开始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

过渡问题:

① 同学们平常有化妆吗?经常化妆吗? ② 大家从网上了解到化妆有哪几个步骤? ③ 妆前妆后有哪些工作要准备?

2)利用PPT展示化妆的步骤、技巧 基本上妆步骤:

1、防晒隔离霜

2、饰底乳

3、粉底

4、遮霞

5、定妆

6、睫毛膏

7、修容

8、唇彩

3、示范教学

1)模特示范教学

 内容:在学生中找出几个脸型不同的学生,并指出她们在上妆时注意的地方

 目的:让学生了解不同脸型的优缺点,及上妆技巧 2)老师现场展示;

 内容:老师现场展示基本化妆用具的使用方法;  目的:加强学生对技巧的掌握。

4、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老师从旁指导;

 内容:2—5人一组,其中一人做模特,其他组员分工对模特进行上妆,老师从旁指导。

 目的:让学生实操各种理论及技巧。2)展示 “成品” 小组点评;

 内容:组员展示自己的成品,先分析“作品源”的优缺点,并指出希望通过化妆改善的地方,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优缺点。

 目的:让学生了解自身化妆技巧的不足之处,勤加练习,提高技能。

5、学生小结 教师归纳

1)各种化妆用具的使用要点; 2)几种主要脸形上妆技巧; 3)不同场合的妆容要求;

4)教师、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文员、秘书等职业人员的上妆特点。

6、教学评价

作业:下次上课前给自己化一个职业妆,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教学流程结构:

1、通过PPT、实物投影等多媒体的协助,介绍各种化妆类型、化妆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2、播放video,学生通过观看video,了解基本的化妆步骤,裸妆、工作妆的上妆技巧;

3、老师请同学做模特,亲自示范基本步骤及基本技巧,并强调重点;

4、学生分组练习,老师从旁指导;

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6、请其他同学点评有缺点;

7、老师点评优缺点,并再次强调技巧要点。

教学评价:

知识互动 篇6

摘 要: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需要发挥各方面力量的作用。首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推动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行业协会自身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和措施保障。其次,行业协会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再次,促进两者良性互动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业协会;互动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60-03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行业协会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的完善

第一,目前我国行业协会中的各部门大多都是以经济性职能为主,只是设有权益维护或者法律顾问这样相近并且笼统的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出台,确立了知识产权创新在市场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明确了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并鼓励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创新,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这些做法无疑使那些原本并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使那些已经参与和进行知识产权创造的企业得到政府有力的支持和各方面的保障。

第二,因为有了政府相关的鼓励措施,有关的行业协会也会对自身组织架构进行调整,行业协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增加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职能部门。增设专门负责该行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的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咨询,该部门可以统筹整个相关行业的知识产权的运用、管理和保护。

(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行业协会进行业内维权

近年来,国内企业维权方式已从单打独斗发展为形成行业联盟、行业协会进行,协会集体维权将被更多的企业采用,协会也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纲要》中充分肯定行业协会在业内外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纲要》指出要加快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加强立法透明度,拓宽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这样的规定使得行业协会可以参与到立法过程中,为政府的立法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使行业协会比单独的企业更加了解相关的立法程序和法律规定,为行业协会利用其参与制定的相关法律进行维权提供有利的条件。《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审判机构,充实知识产权司法队伍,提高审判和执行能力。该条款切实保证了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有效的法律途径进行诉讼并得到公平合法的保护,维护本行业的合法权利。

(三)有利于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自律和完善自治规范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行组织建立的社会自我管理组织,是行业自律组织,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自我管理水平。“同行是冤家”,为谋求市场份额和利润,国内同行企业之间发生的商业秘密、专利等知识产权纠纷并不鲜见[1]。

《纲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健全技术资料与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知识产权特点的立法机制。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屡见不鲜。近年来,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逐渐兴起,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大量的社会组织介入到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并且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纲要》为行业协会完善其自治规范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促进行业协会注重协调业内各企业因知识产权而发生的冲突和摩擦,制定相关的规范加以平衡,并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规范力度。

(四)有利于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构建国家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的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库,加快开发适合我国检索方式与习惯的通用检索系统。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机构和保藏机构。指导和鼓励各地区、各有关行业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的知识产权信息库。促进知识产权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培育和发展市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知识产权信息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

《纲要》中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行业协会搜集相关的资料,及时向会员发布,避免信息掌握不够全面而产生不必要的侵权和纠纷。为了避免因为产品侵权而导致的贸易受挫,各种检索系统、信息平台和保护机构更有利于外贸行业掌握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为我国出口企业制定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境地。

二、行业协会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可以推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

1.促进知识产权立法的完善

一方面,行业协会直接参与知识产权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由于行业协会、特别是一些较大的行业协会的巨大影响,在我国的中央立法机关和地方各级立法机关中一般都有行业协会的代表,在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立法时,他们可以根据其所在行业的要求参与表决,并以此来影响知识产权立法的进程和质量。另一方面,行业协会通过其自治规范影响知识产权立法。英国学者认为,制度系统是通过将社会惯例和规范正式确立在法律和宪法之中而获得其稳定性的。知识产权立法也需要不断地融入社会惯例和社会规范,而行业协会制定的自律规范往往就是这样的社会惯例和社会规范[2]。行业协会将那些尚未被立法者认知但却属于本行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些共性要求制定成行业自律规范,然后通过自律规范的实施和推广影响立法者,并使这些行业要求最终被相关的知识产权立法所接受。

2.促进知识产权执法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弥补执法资源的不足。执法资源的欠缺是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只在中央和省级设置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局,在设区的市以下的地方并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局,只是在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置少量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岗位,专门机构的缺乏和管理人员的不足使得本应受到高度重视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却在市县一级的工作体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监督和促进执法工作。行业协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对于一般的单位和个人更容易发现知识产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行业协会代表着众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其针对知识产权执法工作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更容易受到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的重视,也就更容易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机关解决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

(二)行业协会可以推动行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1.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具有信息引导功能

行业协会具有信息库的功能,可以提供并相互交换成员企业的信息,进而有助于成员企业以更快捷的方式回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变革[4]。行业协会通常对本行业的知识产权状况也比较了解,他们可以将本行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及时传达给成员企业,使成员企业更清楚本行业知识产权创造方面的薄弱环节,以保证其知识产权创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技术的盲目开发,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的效率。

2.对知识产权运用的宣传推广作用

行业协会可以采取直接方式对知识产权成果的运用进行推广宣传,比如,很多行业协会利用自己刊物的公信力,通过这些刊物直接介绍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知识产权成果,使该成果被更多的成员企业认识并采用。还可以通过间接方式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推广运用,比如,行业协会利用一些展览会、展销会,为其成员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使成员的知识产权成果能够更容易为他人所认识,从而获得更多被运用的机会。

(三)行业协会可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

1.发挥知识产权自律的作用

行业协会可在内部会员企业之间完善行业自律,减少纠纷的发生,提升行业整体优势。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鼓励支持业内企业进行平等自由竞争,约束行业内的假冒仿制等不规范行为,维护本行业的企业竞争力;协调企业间的知识产权事务,减少企业间的知识产权摩擦,避免诉累和内耗。行业协会必须对本行业内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对砸牌子的伪劣行为及早进行治理,制定行业内技术贸易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2.发挥知识产权维权的作用

当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和争端时,政府往往不能直接出面,企业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行业协会出面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比较符合国际惯例。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常常是行业性的集体事件,行业协会出面更有利。行业协会为会员单位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起诉与应诉、与国内外政府和组织间的知识产权协调、对外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集体运作功能[1]。

三、行业协会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良性互动的实现条件

(一)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的《民法通则》、《公司法》确立了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取得合法资格的行业协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一些地方还出台了若干地方性法规,促进了行业协会的发展[5]。但是,目前法律仍未完全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地位,明确其职责,赋予其相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权限,行业协会定位并不明确的情况突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就必须要在法律上界定行业协会的地位,明确其性质和职能权限。在法律地位上,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应该是行业内部企业自发组织形成的一个民间团体,性质上应属于社会团体法人[1]。这样在明确了行业协会的地位能够使其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开展与其性质、地位相适应的活动,可以避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行业协会到底是政府的代言人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呢?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是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法律制度要由立法机关制定,但是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相关行政法规,如《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政策,则需要政府推动制定。因而要在法律制定方面发挥政府作用。

同时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也积累一些经验,因而也应有配套的司法解释。同时,这些法律制度应该与国际接轨,既保护本国利益也要体现国际化特点[6]。政府可以利用与行业协会的密切联系,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充分听取行业协会的实践经验,使法律法规等能够为行业协会理解接受,使行业协会这个“中间人”更好地发挥上传下达的功能,使相关法律法规为行业内所普遍知悉,为更好地贯彻法律法规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微观上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二)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的强化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行业协会自身组织建设和人员素质对其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发挥相应作用的意义,这有利于行业协会自身整体素质提高,从而在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时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有关意见,促进对知识产权战略核心思想内容的把握,使知识产权核心思想在各个法律政策中更加细致地体现出来;同时有高素质的人员也有助于把知识产权战略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因而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作用,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行业协会要建立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行业协会要建设相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最后,行业协会要完善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相关行业协会内部制度,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三)知识产权执法和司法人员的意识提升

要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素质,提高执法效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主要依靠知识产权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凭借国家强制力实施,但是光有知识产权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凭借国家强制力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强制力只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不会使“法律是神圣的,是不容许侵犯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需要行业协会这个中介组织使这些观念内化到企业管理者等人的心中,使遵守法律法规成为一种习惯。

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在其执法和司法中有意识地去帮助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说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可以为行业协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行业协会有能力、有条件的定期组织行业协会相关人员,甚至是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的管理者定期外出考察、学习向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比较先进的国家学习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理念等措施,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受这些观念影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发生,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武.行业协会在实施知识产权中的作用[J].电子知识产权,2006,(5).

[2]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陈建波,郁仲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9.

[3]董新凯,朱婵敏.行业协会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4]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58.

[5]石晶玉.我国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职能亟待强化[J].经济理论研究,2008,(1).

[6]乔永忠.论政府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J].探索,2008,(5).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能力在互动中提高 篇7

构建民主平等课堂, 让学生说话

对话是沟通的常见方式, 民主平等是师生对话第一原则。没有民主与平等, 就没有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师生之间对话无从谈起。师生之间“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存在知识上的不平等, 但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都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一样, 都是对话者, 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不同的是只在于由教师安排“话题”。这里说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 但师生关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关系或者同事关系,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他们不是完全对等的角色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对创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起主要作用, 是“平等中的首席”, 要起主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 走进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洞悉其兴趣爱好。要尊重学生, 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教学语言要规范, 少用一些指令性语言, 多用商谈性语言。要宽容学生, 以海纳百川的教学理念, 善待学生的错误, 善待学生能力上的不平衡, 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要有亲和力、感召力, 和可亲的态度, 亲切委婉的语气, 生动活泼的语言, 幽默诙谐的技巧, 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可亲可近从而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实现教学对话。“让学生说话”不仅是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说话, 有话敢说, 还包含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话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提问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教师要巧于设计问题情境, 善于驾驭语言技巧, 以问题为起点, 点击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激发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内在语言表达欲望。在初中《思想品德》第一框题“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 重点是理解造成挫折的因素, 我抛了一个问题给学生, “造成下岗待业是人为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呢?”, 学生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 有的说造成下岗是因为单位倒闭了, 有的人下岗是因为没本事不能胜任岗位, 还有的说是不正之风造成的, 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 学生畅所欲言, 认真热烈的讨论。最后学生要求老师评评理, 我做个简单归纳:造成工人下岗这个挫折的因素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也有自身的因素例如缺乏知识, 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全面的看问题, 不可以偏概全。教师只有做到善导, 学生才会乐说。

给学生以恰当回应, 鼓励学生说话

教师在讲台前夸夸其谈, 口若悬河, 学生毫无反应, 势必影响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同样, 老师在取得学生的信息后也要做出必要的回应。在困惑时给予点拨, 在偏差处给予纠正, 在精彩处给予赞赏。恰当的回应是影响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态度、评价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是进一步进行师生对话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常见的回应方式有这么几种:1倾听要展开对话教学, 教师一定要从“说话的强者”变为积极的“倾听者”, 做学生的“听众”。要让学生听自己的, 自己首先要听学生的。教师要把“倾听”作为策略, 不论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议论问题时, 所讲的话是否紧扣主题, 还是偏离主题, 都要悉心地去听, 认真倾听他们独特的见解, 明确他们通过言语表达的内容, 认真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鼓励。2、引导教师倾听完了之后要进行确切适度的评价, 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 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意识与信心。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和调控, 以便引出新的问题。在和学生对话时,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老师可以含蓄地指出, 并且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老师可以通过重复学生的话, 引导学生补充自己的陈述, 同时检验自己对学生所说的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还可以通过总结学生的话,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3、鼓励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 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 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 甚至是一生。一句“是的”、“很好”、“不错”等简单的语言是鼓励, 一句“后来呢?”也是鼓励, 甚至点头、微笑、一个手势等非语言行为也是鼓励学生继续说话的催化剂。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发言机会往往是不平衡的, 有些学生抢发言,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有些同学则沉默寡言或者寥寥数语;有的同学善于表达而有的同学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保持学生机会上的平衡, 在运用对话教学模式的同时, 还要促进学生对话能力的提高。这既是实现有意义对话的前提, 也是对话教学的目的之一。

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进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晏子使楚”、“触龙说赵太后”、“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历史典故, 均可说明语言表达的重要和魅力。古人云:一言之辩胜过百万雄师。作为一个现代人, 有能说会辩、口若悬河的口才, 无疑也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漫谈式——“形散而神不散”;问答式——“记者招待会”;讨论式——“主题辩论式”。其次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接纳、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如何去理解对话。要从诸多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思想、观点、知识、结论当中进行有意义的选择。对话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就是不少学生起来后是重复别人的发言, 造成很多无效对话。因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听话方法, 要让学生仔细倾听他人所表达的观点或看法, 以及在这些观点或看法背后所渗透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动机需求等等。学会“说话”首先要学会“听话”。对话不是说的越多越好, 它不仅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 还意味着情感层面的对话, 通过对话使师生在课堂中获得愉快健康的情感体验, 它追求的是思想的交流, 观点的碰撞, 更能使学生获得道德上的启迪, 懂得学习对人生幸福的意义和价值, 是实现自我认识的需要。热烈的参与对话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 也是学生对自己主体地位的自我尊重。

德国学者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对话教学, 师生共同感受对话所带来的知识提升和情感愉悦, 一定会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傅道春齐晓东编著

知识互动 篇8

一、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近年来, 许多网络分析家提出特定的网络结构能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网络结构是指一个参与者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根据信息的流动, 网络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维度:结构密度、结构洞与网络桥、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范围。网络的不同结构特征对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有不同的影响。

1.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

网络密度是一个社会网络中成员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成员间交流的密切程度和频度决定了他们的网络密度。从社会资本的关系和认知视角来看, 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一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数量之间的比率。当实际的关系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的所有可能关系的总量, 网络的整体密度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高度连接的网络有助于有价值知识的流动, 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 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网络密度越大, 知识转移越有效。

网络密度是一个团队内聚性的指示器, 内聚性能够产生信任。信任机制意味着指团队中的成员能够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持续的交换信息, 合作与义务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网络密度对于知识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2. 结构洞、网络桥与知识转移

Burt在1992年提出结构洞理论, 结构洞指社会网络中网络节点间间隙, 反映不同群体间联系的缺乏。结构洞相对两端的个体处于不同的信息流中。Burt认为富有结构洞的网络为通过中介人获取非重叠信息提供了机会, 中介人就是善于建立跨越结构洞的人际桥梁的人。当社会网络中存在网络节点间间隙的桥梁——网络桥时, 便产生了跨越边界的“信息收益”, 因为特定群体中的信息相对是重叠的, 与那些只局限于单一群体的个体相比, 联系不连贯群体的个体将面临更广阔的思想和机会。组织中跨越结构洞的经理人, 能够获得信息和控制的优势。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 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 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3. 中心性与知识转移

网络中心性是一个网络围绕一个中心的程度。中心性的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独立访问其他成员的能力, 中心性程度越高的成员, 访问其他成员的路径就越短, 获取知识就越容易。网络的中心性是确保信息能够以低成本容易的获得, 中心性低的网络对于知识的转移具有消极的影响。在中心性高的一个“紧密”的网络结构中, 一个网络成员能够容易的获得整个网络的所有信息。当信息资源是高度隐性的, 或者信息变化迅速时, 这种结构对于知识转移极为有效。

4. 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

网络范围是指在跨制度的、组织的或者社会范围的连接的延伸程度。Reagans和Mc Evily (2003) 引入了网络的网络凝聚力和网络范围两个概念, 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的容易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Tsai (2000) 提出一个人的网络范围越广, 他的个人网络越复杂。在组织的内部或外部, 跨边界的知识转移能提高绩效。例如, 在公司内部, 在一个生产部门的不同生产线上的知识转移能降低生产成本。不同生产线上的知识转移能使不同的工人从他人的工作经验中获益。这个界限也可以在外部。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 网络范围越大, 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二、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网络互动是网络的团结和同质维度。在一个网络中, 互动的类型将影响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网络成员间的交流频度、亲密的程度和联系强度能够影响网络中知识的转移。

1. 交流频度与知识转移

交流频度可测量两个网络成员间资源流动的次数。一个网络成员同其他成员交流的越多, 就越容易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就越有利于网络成员间的信息交换与知识转移。交流的频度对于获取复杂和易变的信息与知识是极为重要。Aldrich、Rosen和Woodward (1987) 提出, 网络成员间的交流频度与知识转移的绩效正相关。

2. 亲密程度与知识转移

亲密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成员间的互相信任程度的, 测量两个人信息交换的深度, 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亲密包括自我发现、互相帮助和支持、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信任和接受。当网络成员间谈论家庭情况和政治目标时可以被看作是比较亲密的关系。当成员间有共同的朋友、相似的观点和兴趣时, 也可以被看作是比较亲密的关系。亲密程度越高, 知识转移的意愿越强, 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3. 联系强度与知识转移

早在1973年, Granovertter就以两人间交往频率的高低为标准, 将联系区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会导致更频繁的知识交换, 引起更多的努力付出, 保证知识寻找者对获取知识的充分理解, 强联系能够影响知识转移的容易程度。弱联系则是接触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路径。Granovertter认为, 弱联系对于知识共享和转移是有效的, 弱联系能够与组织中无连接的团队或个人建立桥梁, 为新的信息提供通道, 相反强联系则容易产生知识冗余。Hansen (1999) 认为, 组织内部团队间的弱联系有助于项目团队在其他团队中寻找有用的知识, 弱联系有利于非复杂知识的转移但却不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

三、结论

本文对社会网络的网络结构与网络互动特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行了探索, 主要结论如下:在网络结构方面, 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 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因此网络密度越大, 知识转移越有效;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 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 越有利于知识转移;网络范围越大, 越有利于知识转移。在网络互动方面, 交流频率越高, 越有利于网络成员间的信息交换与知识转移;当成员间有共同的朋友、相似的观点和兴趣, 亲密程度较高时, 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在联系强度方面, 强联系可使知识被充分理解, 但容易产生知识荣冗余, 弱联系有助于接触新信息、获取新知识, 但却不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

参考文献

[1]Wellman B., Berkowitz S.D..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Burt 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Granover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479~490

[4]Ray Reagans, Bill McEvily.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 :240~267

[5]Hansen M.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82~111

[6]周密赵文红姚小涛: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J].科研管理, 2007, 28 (3) :78~85

[7]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7) :38~44

关于互动性科普知识传播方式的探讨 篇9

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是体现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科技馆则是科学知识普及的场所之一, 科技馆也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阵地[1]。2003年, 中国科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科技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定义了科技馆的内涵:通过展览、培训、实验、影视播放、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 , 开展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易于参与、接受的科普活动 , 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我国的科技馆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科技馆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

但是, 国内科技馆发展过程也出现了部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教授李象益分析认为:缺乏对科普场馆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研究;重视展品设置, 忽视教育活动, 不注重实际教育效果等不足。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数字化科技馆在建设的过程也面临着如何建设数字化科技馆、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科技馆等问题。

青少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建设者, 加强他们的素质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因此,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科技馆运行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 全国的科技馆针对青少年开展了相关主题活动, 例如:假日技能乐园、科普报告会和讲座、科技夏令营、各类科技竞赛等。本文在分析了青少年的好奇性、互动性、同学之间的交流性等自身特点前提下, 尤其是考虑了数字化时代特点, 探讨互动性科技知识传播方式, 增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普服务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2. 互联网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与交流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人们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改变自身的世界观, 因此形成了传播理论。科技知识的传播是科技馆重要传播内容, 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看, 科技馆科技知识普及具有传播活动的典型属性。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是拉斯韦尔提出的5W理论 ( 或5W模式 ) , 人类传播活动包括五大要素,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3]。其中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根本, 是良好传播活动的最终追求目的, 传播主体的状况是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 ,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以传播对象的信息交流效果检验传播效果, 传播媒质是在传播活动中采取的方式,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信息的载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Internet越来越成为媒体传播的重用渠道。传统的传播模式的研究由于技术的限制, 其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发生根本变化, 产生了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即以互联网为渠道的信息 (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的传播活动。

随着以社会性网络服务 (SNS) 、微博、微信等兴起, 形成了一种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它以真实社会关系为基础, 按照六度分隔 ( 小世界理论) 原理, 将社会网络平台中的用户节点通过“好友”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 形成了信息在线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在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中, 种信息内容能引起参与网民的思想共鸣, 进行“裂变式”传播, 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核爆炸”式的传播效果。目前微博信息传播手段被社会媒体广泛采用, 获得了良好认同, 在科技馆运行方面同样也采用了这一技术, 例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微博功能模块, 这种信息传播模式提升了科技馆的科技知识传播效果。

3. 互动性数字化科普知识传播方式

数字科技馆具有其自身特点, 它的出现显著提高了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科技知识传播是数字化科技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 国内、外已经在数字化科技馆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 例如:中国数字科技馆、沈阳科学宫以及上海科普事业中心等, 将科学知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科普信息传播。数字科技馆普遍采用图文并茂、flash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形式来展示科学知识, 吸引公众的眼球。虽然数字化科技馆取得了良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但是它在互动性方面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尤其是没有充分地考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

微博、二维码及微信是互联网技术中媒体传播效果较好的信息传播方式, 他们具有典型的互动性特点, 引起了青少年广泛地关注。利用微博和微信的信息通讯功能引导青少年网络思想, 并对他们开展科普知识传播, 这样不仅影响青少年的意识形态, 同时能够提升青少年科普素质。

结论

目前, 我国的科技馆事业在科技知识普及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随着数字化科技馆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技术在科技馆建设广泛应用, 对于实现互动性科普知识传播方式较为容易, 并且能够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科技知识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甘海鸥.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浅谈[J].科技咨询, 2007, 27:226-227.

[2]中国科技馆.科技馆研究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知识互动 篇10

在国内, 对教师专业化知识的研究表述不尽相同, 主要集中于三大类:关于学生的知识 (了解不同语言、家庭背景、性别对学生经验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生特点, 学习和发展规律等) 、关于所教授的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 (谢维和, 2000) 。林崇德教授等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构架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四大类。在国外, 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研究最富有影响力的是美国教育家舒尔曼教授所构建的知识分析框架。主要有: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知识、教育情景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专业教师到底要从哪些方面构建知识结构, 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 但对于现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研究普遍认为,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是线性成长的, 它是广泛的, 具有整合性、多功能、多元化的特点, 但其中四种知识可被视为教师知识的基石: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它们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整体性知识。这是当前教师培养和培训领域的一个共识。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者, 肩负着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育健身, 塑造健康身心的重大责任。其专业发展, 也应具备以上四类基本知识。

在20世纪60年代初, 英国科学家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研究了知识的属性, 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即明确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明确知识是“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 也称“显性知识”、“言传知识”;隐性知识是“未被表达的知识, 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又被称为“默会知识”、“意会知识”, 它存在于人的头脑, 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面世界的判断和感知, 是源于经验的。如果说知识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那么, 显性知识就只是露出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而沉入海水中的大部分知识为隐性知识。总之, 以上所述教师基础知识种类都是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因子共同构成。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隐性知识, 又叫意会知识或默会知识。它是以人为依托的、高度个人化的经验性或隐藏性知识, 是难以格式化的、受环境约束的流动性或即时性知识, 它往往只有在执行实践中才得以显现效果和发挥核心作用。它主要以主观形式存在, 表现为个人的工作方法、思维模式、熟练技艺、经验、体会心得、灵感直觉、信念、价值观等和团队习惯、组织文化、共同愿景等。即“知道如何做” (know--how) 和“知道谁或谁知道如何做” (know--who) 。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 与相对可通过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显性知识相比, 它难于传递、难以发觉, 但在个体知识体系中的所占比例远远超过显性知识, 也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宝贵、更能创造价值, 对其的挖掘和利用, 将是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

二、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结构与特征

1.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表现

分析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体育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理论知识, 更多的成分是在传授学生身体锻炼的运动技巧和科学的运动方式方法, 这其中, 教师如何学习运动技巧以及如何将自己的运动技巧表达出来, 让学生更容易临摹、理解和学习, 这都需要借助教师的经验和个人感悟、心智模式等的隐性知识的转化予以支撑。

2.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特征

关于隐性知识的特征, 学者们研究得很多。总结有: (1) 不可言传性, 这是隐性知识的最大特点。 (2) 它是一种个人知识, 有的学者称为个体性或私有性。 (3) 批判性。 (4) 即时性, 波兰尼称作是“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 (5) 具有预见能力和创造性。 (6) 具有内在性。 (7) 系统化。 (8) 非逻辑性、模糊性。 (9)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隐性的功能在于理解和表达, 不能“言传”, 只能“身教”。

鉴于以上特征的分析, 大致将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特征归纳为:

(1)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个体性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是其个人内部认知活动, 并是在认知活动的觉察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是教学实践活动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与体育教师自身的个性、个人经历、个人魅力、修养连在一起的独特才能, 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难以用数字、符号、公式和科学法等界定表述, 也难以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 通常不易交流、转化和共享,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2)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无意识性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是长期组织教学中, 是自动化的方式在下意识层面形式, 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加工过程所形成的知识。并以灵感、诀窍、习惯、信念等个人性的方式显现, 主体难以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 以确定的方式有目的地运用。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运用、组织方式选择、教学的控制监督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方式等都属于一种个体的难以言述的知识, 是“无意识”掌握的现象, 体育教师主观并没有意识对某个对象进行学习, 却在无意中掌握了特定的规则、方法、策略, 具有了某种习得的能力。

(3)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情景依赖性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是在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在具体的情境指导中形成积累而成的, 他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 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为此, 体育教师和隐性知识处于最初习得相似的情境中最容易被激活。

(4)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稳定性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是通过多年来在执教过程中的实践、摸索所获得的结果。它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 较少受年龄影响, 且不易消退遗忘。

总之, 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体育教师除了掌握可见性的书本知识, 更多是自己从教经验的整合、转化与管理。

三、隐性知识转化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进行自我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模式, 是潜移默化地渗透、积淀、凝结并固定教师意识中的思维定势, 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形式外化于教师的行为、决策、认知和评价的活动中, 是难以规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对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自身知识不断转换和创新的能动过程。实现隐性知识就是要达到其增值性价值, 让教师获得赢利的过程。因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之一。2001年日本野中郁次郎 (Inkujiro Nonaka) 等人认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1.社会化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也叫群化) ;2.外在化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模式) ;3.组合化 (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模式) ;4.内在化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 。人是隐性知识的唯一载体, 而人是社会性的人, 为此在实现上述转化过程, 教师的交往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为隐性知识转化提供实现可能性。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知识作为专业发展的一部分的隐性知识转化框架。如果我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横轴, 以专业发展知识为纵轴, 就可得到一个二维的知识转化框架模型, 如图所示:在四个单元格中存在隐性知识转化过程。

1. 知识社会化: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

社会化是彼此分享模糊进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是体验、观察、模仿等感性经验而不是靠语言来共享和变换知识。它是通过共同活动来共享经验方式来传播。在学校, 新进体育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进行“跟班学习” (学徒制) 。这就是知识社会化的典型例子。这种“学徒制”不是通过书本, 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注重教师个体知识, 承认教师教学实践的个性理解和内化的教育哲学, 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和改造自己的个人知识, 是教学实践发生真正的改变 (林崇德, 1999) 。体育教师隐性知识是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自动生成”, 它内隐于教师的言行中,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 个人知识不仅仅是书本或是课堂讲授的分享, 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观察。在现代教师专业发展中, 教师的培训学习、新老教师经验交流会、论文报告会等各种交流活动和教师自身隐性知识挖掘意识都将是实现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2. 知识外在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教师知识创新过程。在这过程中, 将自己的经验、自觉或想像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 这是一个从想像转变为概念, 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主要转换方法有:隐喻、比较、演绎和推理等。在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中, 外在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因为它从隐性知识中引发出新的显性的概念。当隐性知识变得明晰起来, 知识就具体化了, 就可以与人分享, 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基础。

在体育教师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 体育教师定期定时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撰写教学总结或是科研论文, 其知识转化的外在化就发生了。知识转化的外在化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随时将对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种喜、怒、精彩与失败都作严密分析, 并作以记录、总结, 在这过程中逐渐更新教学理念, 调整体育教师专业行为, 向专业发展更迈进一步, 这就是一个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3. 知识组合化:显性知识系统化组合的过程

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采集, 然后进行组织筛选、分析和重构, 形成个人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不是单纯的积累和叠加, 而是在不断知识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新和理念。

在以信息为先导的时代, 出现了大量各种教育文献知识, 目不暇接。体育教师如何在浩瀚如烟的文献知识中选择并组织显性知识?教师需要通过叠加式的方法, 对所需求的知识进行编码、分类、整合、划分知识并进行加工处理, 重新组合成自己的语言文字, 进行分享利用。这就是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也是知识组合化的方法和途径。另外, 借鉴组织所提供的知识共享平台, 搜集、择取和共享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知识。简言之, 显性知识的系统化可通过体育教师个体和组织的知识管理实现。

4. 知识内在化: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

内在化意味着个人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隐性知识, 是典型的边学边干、知识共享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 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课堂就是教师将自己隐性知识外在化过程, 也是学生将教师所提供的显性知识内在化的过程。一本好书或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可使一个人的潜意识里的隐性知识得以重构, 个人不断积累这种隐性知识, 通过社会化与他人分享, 便会不断引发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运动, 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也随之不断升华, 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首先体育教师必须有显性知识, 也就要求教师读书学习专业技能。这过程体育教师还需领会, 因为读书不仅要读有价值的书或是学习技能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能对所读物和技巧进行反思, 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巧。“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过程+反思。为此体育教师的自主成长要以自我反思为基本手段, 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 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才能不断适应、促进体育教学工作, 使体育教学工作有效展开。

通过对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知识结构分析可见, 隐性知识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根植于教师经验中, 是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成长的。它们是一个互动、互助的过程。隐性知识作为创新的原动力, 其积极的发展将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 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 从而进行不断的自我知识补充、更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深化专业思想, 指导教学, 促进专业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黄平.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优秀硕博论文网, 2004.

[3]阎德明.知识转化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教材.教法, 2005 (7) .

上一篇:如何上好小学思品课下一篇:专业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