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2024-04-08

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共8篇)

篇1: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课堂讨论有多种不同的形式:1.同桌讨,2.小组讨,3.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什么是小组讨论呢?

小组讨论是指在一个班里,把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由三至5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上课时稍加变动传统的座位排列顺序:相邻的前后几位同学分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交流和讨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与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适时组织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却容易流于形式,优生包揽了发言权,给听课者感觉只是场面热闹,并还有起到真正的讨论效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策略问题。要使课堂讨论能正常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具体内容主要有:

一.充分准备,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1.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正确认识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及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过程的安排。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师生单向或是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些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改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开展讨论的关键。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组的成员间必须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互帮互学,在讨论时,要创造友好、平等、认真和协商的气氛,使每个人都乐于发言、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3.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4-6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范围与质量。小组的成员要合理搭配,使优等生,中等生与学习困难生各得其所。共同为搞好小组学习尽力。

4.正确处理“优生”与“困难生”的关系。优等生要照顾和鼓励学习困难生,为他们提供首先表现的机会,并协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习困难生要主动、大胆地发言,争取 优等生的帮助,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发言的质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认真准备学习发言。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发言准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认真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加小组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和灵活性,既不能大而无边,也不能让学生填充式的作答。

6.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多数是凭借语言进行的,因此,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头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要加强口语的基础训练,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口语思维等,使发言做到清晰、响亮,较为流畅。要重视口语的技能训练,包括学生的听话技能训练,口语技能训练及适应语境的训练等。还要训练小组发言的语言模式。例如: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与反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1.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思维。由思维到语言表达,再由相互讨论,互帮互学,使原本极易混淆的算法逐步清晰,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可形成开放性思维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的方式。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学习前,教师要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观察学生的动向,仔细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引导,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向其他小组传输,发挥组与组之间“对话中转站”的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的劲头。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使讨论深入展开。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必须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

1.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学生读书相结合。要求学生逐字逐名认真阅读教材,并按教师提供的提纲或思路,边看书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适时加以清晰的总结。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

4.传授知识与教给学法相结合。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理解处标上记号;看结论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讲出思考的逻辑顺序,追根寻源,并讲出订正的方法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学习方法。

四、及时激励,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价。小组讨论后,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参与的水平。

①讨论态度的评价。教师应有心观察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讨论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个别力量比较薄弱或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则有意识地在以后讨论时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提高讨论质量,力争达到全班各小组共同提高参与的目的。

②对有创建的思维方式,有明确的思维过程,有较为准确的结论,敢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思维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大呼的表扬。

③讨论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讨论,对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

总之,按照讨论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讨论更富有实效。另外,在合作讨论的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会形成爱思考、善合作、喜创新的个性,并富有集体责任感。

篇2: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引言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其中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生课程一大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更新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当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新时期学习的主流。其中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是变革方式中最有特色的一种途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社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在合作中互动信息、交流情感、促进学习,在合作中加强团结实践,降低焦虑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课堂讨论是实施这种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1]

二、课堂讨论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讨论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英语课堂,有些教师为了讨论某个话题,临时地把班级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的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到的养成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要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

(1)讨论小组的分组原则

小组讨论强调的是小组的集体行为,而学生在性别、成绩、能力、性格、文化背景等到方面上都有差异。因而在分组时,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讨论小组间的比赛。总之,分的组要为学生的讨论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最能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在讨论中的焦虑感等消极因素,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混合分组

混合分组可使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即使成绩中等的学生甚至差等生也有机会充当“教师”或“专家”。他们在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时,总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由此,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而且混合分组能使学生在学业水平、语言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经济、社会背景、甚至种族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学会平等交往。学生在合作讨论活动中形成平等、民主意识,同时学会产生移情,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和容忍不同观点和意见。这些情感的形成对克服语言休克和培养文化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和科代表给本班学生按成绩、语言表达能力、语音、性格、组织能力等方面排个队,然后再进行优化组合,并从中挑选一位性格较为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在实施讨论时给本组分配角色,组织讨论,做好讨论记录。

教师的调控作用是课堂讨论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2]

教师在讨论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分享其他同学的知识、经验,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也就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由单一的个体学习转向合作性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如何在实施讨论的过程实现上述的教学效果就得依靠教师在讨论中实行有效的调控。

(1)调控小组讨论的话题

课堂小组讨论要有讨论的话题和焦点,否则讨论时就会出现纠缠细节或跑题的现象,而且这样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达不到我们讨论的目的。我们发现有时我们的话题只是就课文的具体细节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只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表述,讨论后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也是以课文中的枝节内容为主,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教师只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与培养,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甚至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可有时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话题模棱两可,或话题涉及的范围太大,学生在讨论中觉得很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讨论这种话题。因此,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研究课文,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课文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例如,在SEFC Book IB 的“ What is a healthy diet ?”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先从自己一天三餐通常吃什么开始交流,学生一听到这个与自己生活的关的话题都踊跃发言,而后我们就把话题一转,开始讨论“Do you think you are having a healthy diet ?”学生开始从自己的饮食中关注什么是healthy food ,什么是unhealthy food 。再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2B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时,让学生讨论污染的问题,如果纯粹是就题论题,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我们在设计话题时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审察一下本地的污染问题,以及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及建设性的建议。当代的学生都是思维敏捷,富有个性,富有个人见解的年轻人,于是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建议连老师都为之赞叹。

(2)调控小组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我们发现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恪守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的信条,在讨论中总是那么被动,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深怕其他同学会嘲笑他。展示讨论结果时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位胆子比较大的,表现欲较强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则充当“看客”或“听众”。这时我们不禁对这种讨论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小组讨论本应使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感觉到合作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首先是对讨论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讨论搜集资料。作为组长如何想方设法让本组成员以小组的荣誉为重。另外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得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引导他们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并且力求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让那些较为胆小、较为内向的学生消除焦虑感,培养他们敢于大胆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在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可用轮流的办法,使得发言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

(3)调控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讨论中,教师应选择重点的语言形式,设计适当和语言交际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重要的语言形式。现行教材中speaking 部分都有交际任务、讨论的话题,而且在讨论或交际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给出的the useful expressions 。这种通过完成交际任务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并能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为此,在设计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语言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即让小组活动成为有意识的语言操练活动与无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平台。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2A Unit1 Speaking 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句型“I doubt if /whether …”及“There is no doubt that …”造句,进行有意识的句型操练,然后再让学生在辩论“Which branch of sci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seful to society ?”这个话题中灵活使用这个句型。学生通过这种操练后又在真实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使用语言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通过机械性操练让学生记忆语言形式的单调、枯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I doubt if /wheth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 ” 这个句型,而且又会使用这个句型。

3。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讨论取得成功的保障。

在讨论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小组的讨论能否顺利进行依赖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因此,进行小组讨论评价时要把讨论过程评价与讨论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与讨论结果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讨论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发展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 并侧重于集体评价,可使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讨论共同体,个人的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集体的力量,从而防止了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讨论中的参与程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4]为此,我与科代表一起,把学生的分组情况列成一张表格,每小组的第一位成员就是该组的小组长,在实行评价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该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发表的想法的深刻程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是以小组互评与教师的客观评价相结合。实践证明,此种评价机制激励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在讨论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结束语

讨论学习作为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地学习,真正在讨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熟;同时,通过讨论中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相互间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在讨论中,巧妙地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小组讨论如何有效地实施将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一再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远振。论著课改新理念在英语课程中的体现。中学外语教与学,.3。

[2]贺新民。英语小组活动教学的探讨。中学外语教与学,.4。

[3]陈蕾。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误区及对策。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3。

篇3: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优点

1. 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状态, 促使学生表现出较之前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老师的针对性提问和全班同学的集体关注, 而是与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合作; 学生可在小团队中自由发言讨论, 所以学习心情会更愉快, 语言的输出会随之更活跃,面对结果也会更自信。对于中等偏下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 这种方式可以说对他们最有帮助。从我们现有的教育价值观来看,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 小组讨论式教学能够开拓学生思路, 使之尝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认识立场去理解事物,增加对事物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弥补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弥补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不足,以达到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筛选、整理后续思绪的目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 ,调整教育观念 ,真正做好设计工作。原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往往是课堂上自身的讲授要点, 课堂及课后训练题等,以“填鸭式”教学思维来指导自己完成教学任务 ,较少考量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及接受能力, 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后果。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台上使劲讲,学生台下被动听的现象,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教师的依赖性格, 这也是直接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设计小组讨论时要重点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 要注意到课堂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小组讨论。如,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79页“写作实践”里第三题:“某市在偏远地带发现一处自然风景区,一年后记者探访,看到这里已经建了十多家宾馆,沿河岸造了一排旅游饭店。对于这件事,各界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有人认为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一方净土,不宜开发。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样的题目是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的, 学生有讨论的鲜明倾向性,讨论过程中也迸发出很多思想的火花。但是,像《我的读书故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32页) 这样带有写作个性特点的题目就不是完全适合集体讨论,可以进行局部性的讨论。

其次,要了解班级学生各自的特点,要有“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从能力和心态上一下子接受小组讨论”的心理准备。不同班级的学习气氛、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等, 都影响着小组讨论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乃至课余时间中有意识地培养班级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准备小组时要注意技巧性, 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摩擦乃至碰撞, 教师在设计小组时应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如性别、兴趣爱好、学习情况、与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等。另外,要设计到小组的可持续性,小组要适时进行成员的调整,可考虑能力交叉分组和能力一致分组轮流进行,以免在讨论内容、风格等方面产生局限性。

2. 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让小组讨论发挥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做的: 先由我或由本组成员挑选出组长, 组长即成为本小组的核选出组长, 组长即成为本小组的核心人物,是各项学习讨论活动的组织者;每个小组成员都被赋予指定的任务,如讨论内容的搜集者、小组讨论最终结果的发言人等; 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配的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这样的流程:教师于课前或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学生个体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得出小组结论;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全班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关于结论进行评价总结。教师在小组讨论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讨论中去,在探讨中多问学生结论的形成原因,也可抛出部分信息引导学生;有些“想歪了”的学生,不要随意否定,要在肯定其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原因,令其回归“正道”。

篇4: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价值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主体参与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某问题发生兴趣时,就非常乐意进行研究和讨论。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可以自主的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查阅资料,自我解答并在班上表达出来,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和讨论,这为他们表现自我,参与合作提供了一个空间,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思考,带着问题做社会调查;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向同学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参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论证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讨论式教学法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有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来完善自己的观点,这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尊重。可见,这有助于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得到自我教育的机会,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最后,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讨论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在合作讨论中相互启发,在表达争论中获取新信息,并及时加以思考,从而创造新的观点。因此,这突出了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经过对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同观点的争议、辩论,对于在讨论中模糊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正确的认识,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认识,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相信它的真理性,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这就给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

实施讨论式教学法,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相比,讨论操作过程中,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因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更能充分展现。这些都有助于锻炼教师技能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另外,由于讨论式教学是强调开放互动,因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学生“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有助于打破“满堂灌”的封闭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身上学到知识、得到启发,从而改进教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就应该在实践中遵循相应的原则,正确使用,这样才能使讨论式教学法真正获得成效。

(一)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课堂讨论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教学次序混乱,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为了课堂讨论的顺利和有效进行,需要坚持目的性、层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实际性原则、正面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民主平等原则。为了贯彻这几项原则,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的讨论目标。教师在讨论前应该要准备好要讨论的内容,并且,确定讨论目标,使整个讨论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其次,科学的问题设置。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做到难易适度,有梯度层次。再次,必要的知识铺垫。教师应该要保证学生知识运用的可靠,向学生解释可靠的知识。也可以对学生运用的知识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在学生讨论中提供一定的支持,做好启发的角色,带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学生更注意知识的可靠、准确,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想、有所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民主和谐氛围的创设。为此,教师要做到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其个体差异,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参与,绝不能冷落“差生”。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讨论或发言的时候,要注意应该以鼓励和赞赏为主,少播种批评的种子,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这样有利于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生动活泼,共同提高的民主和谐气氛。

在理解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讨论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认清其一般工作步骤,从而使讨论式教学更顺利、有效进行。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一般步骤

1.讨论前的准备。这主要包括论题的确定、合理建构小组、论题公布、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教师的知识准备等。

论题的确定是讨论前准备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论题的设计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来确定讨论目的。二是联系教材、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做到难度适中,既突破重点、难点,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化解学生的疑点。

教师应该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构建讨论小组,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划分小组。这样,教师可以在讨论前就构思好,心里就有个底,等在课堂上才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划分小组。或许,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讨论形式,这样可以使教师在讨论课上更加主动,也可以让学生合作与竞争中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论题的公布。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所准备,则可以提前把论题告诉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等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找几个对此问题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聊聊,让他们有重点的从不同的方面做些准备,以便在讨论中适时提出问题,带动讨论,活跃气氛。

制定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这应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评价者,评价时应注意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自我表现、本组员表现、小组整体表现和他组的表现等,以此来促进小组检查、讨论学习内容和反省自身的合作行为。

教师的知识准备。这应该包括论题本身和与论题相关的知识的准备,讨论后的发言总结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论题所涉及到的思维方面的问题,注意从不同的角度领会论题。另外,还要理解、掌握关于思维方面的技巧,以此更好地运用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机智。

2.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应该要做好铺垫,开启学生课堂讨论的思路。为此,教师要阐明课堂讨论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并可以和学生进行模拟,以此带动其他同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讨论角色。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合作技能,进行有效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要做到及时引导,适时调控。为此,教师应该在讨论小组间巡视,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以便及时引导,并且要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此外,教师要维持一个安全充满尊重的环境。课堂必须是一个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毫无拘束,不需要担心被嘲笑的地方。

3.讨论后的总结。在讨论结束后,应及时让各个小组做好汇总工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或由各小组派代表来进行归纳、总结本组的情况。

在对各组的情况进行评析之后,教师还必须对本节课的讨论进行总结,总结时应该做到:一是对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总结,对讨论认真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不够认真的小组提出希望和要求。二是要对论题本身的分析、总结或评说,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教师应该注意总结必须做到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把握,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是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体现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的思想,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要加深对讨论式教学法的认识,从而不断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新形式、新思路。

篇5: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教学”。关于启发式教学近几年已被广教师广泛采纳和接受。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讨论式教学在教学中还未打开局面。因此,探讨为什么要实行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行讨论式教学很有必要。

一、为什么要实行讨论式教学

所谓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面对讨论式教学即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下,或分小组或全班围绕教材中的重要问题、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对问题达到正确的、明朗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掌握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即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对教师是盲目听从,对知识是被动接受。实行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克服以上弊端。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对知识变以前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主动接受。然而多年来,教师们经过努力总感到启发式教学虽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见到成效,却在另一部分学生身上成效甚微,认为这部分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其实原因不在学生身上,是因为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同时,仍继续采用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有的甚至一问一答、一问到底。一堂课,被抽到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少数,多数学生无事可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一面虽使用了启发式教学,一面却死拖着传统的问答式不放,没有做到面向全体,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启发式教学再配合使用讨论式教学,就能扩大启发式教学的战果,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当然,实行讨论式教学还有它独到的功效和作用。

1.实行讨论式教学能解放学生思想,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讨论中,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想不受压抑,思维不受局限,放开思路大胆独立思考,不怕出错,学生从开始的敢想敢说,逐步发展到会想会说、有所创见,学生的个性得到开发,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2.实行讨论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旧式的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总处于旁观地位。而实行讨论式教学,可以使这部分学生由学习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人人动脑、动口,独立思考、积极发言;个个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在探索、研究、实践、运用中获取新知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将来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行讨论式教学

1.实行讨论式教学要认真钻研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正确选择讨论点,设计讨论题。 (1)要围绕教学单元训练重点选择,设计讨论题。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讨论题。

(3)围绕学生不易弄懂的问题设计讨论题。

(4)围绕学生理解上出现严重分歧、有争议的地方设计讨论题。

2.在讨论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讨论方法。

(1)根据讨论题目,确定讨论小组的大小,讨论人数的多少。可二人小组,四人小组或更多人一起讨论,也可自由讨论。开始实行讨论式教学,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意见还未养成习惯,可多采用同桌二人讨论,以便讨论落实到每一个人。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逐步扩大讨论小组范围,增加小组人数,培养在较多的人面前发表意见,开展争论的习惯。

(2)讨论前使学生明确讨论题目的要求;二要明确题目所针对的教材内容。

(3)有的讨论需边议边动手在书中勾画出答案,可以让学生边议边勾画。

(4)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对开展讨论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点拨、启发,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

(5)要正确把握讨论时间,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不让时间过分宽松,学生无事可做,时间白白学学浪费。

3.要正确对待学生讨论结果。

(1)讨论结束教师抽各小组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2)对知识性问题,必须确定一种明白的、正确的答案,决不能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给学生造成模糊、知识混淆。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三、实行讨论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切忌出现讨论题目不明的现象。

2.切忌提出一些无关紧要,或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不要每堂课都讨论,将讨论变成做形式走过场。指导学生开展讨论要围绕目标、注重实效。

篇6: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

以“始于学生需求,终于学生满意”为宗旨,以“快乐学教、张扬个性、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为基本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新模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二、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课改理念的载体,也是实现课改理念的抓手,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让已懂得课改理念的教师,把课改理念变成实践的行为;让不完全理解课改理念的教师,能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目标与课堂效果。根据初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三种课型,即学导课、拓展课和讲评课。在此基础上,增设每周一练,供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一)学导课流程及基本要求

1、学导课流程:任务导学――互助合学――师生答疑――达标检测――配餐作业。

所谓任务导学,是指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的独学。所谓互助合学,是指学生在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起到“兵教兵”“并带兵”“兵强兵”的作用。所谓师生答疑,是指在独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针对学习过程中还未解决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师生共同展示的方式予以解决。所谓达标检测,是指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利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所谓配餐作业,是指学导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精选不同层次要求的题目,供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完成,并对当堂所学内容予以巩固。

2、学导课基本要求:

(1)任务导学环节(20分钟)

教师的任务:①出示学习目标。要依据“课时目标具体化,具体目标行为化”的原则陈述学习目标。②创设教学情境。注重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联系,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③进行学法指导。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想、怎样练上。④布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主要包括:看什么,想什么、记什么、写什么、练什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⑤提出探究问题。问题设计的原则: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习探究(合作、互动)化。⑥提供学习资源。补充材料、微课等。

学生的任务:①独学的流程:看与画――写与记――想与做――标疑惑。②独学的方法:“裸学”(自己看)――助学(借助工具书)――记学(不看资料记忆)――量学(学会举一反三)。③独学的要求:学生独学时坐姿要直,头要正,切忌伏桌书写;翻动书本、练习本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独学过程中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遇到与己无关的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抬头张望;要尽力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敷衍对待,更不能抄袭他人答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规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应付。在独学阶段,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留意学生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收集独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并分析产生障碍或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在独学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独学时的状态(态度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在起步阶段的独学环节,教师要做好由教读向自读的过渡。

(2)互助合学环节(8分钟)

教师的任务:①提出互助合学的基本任务。②关注各小组互助合学的进展情况。③在起步阶段,每节课至少深入一个小组进行互助合学方法的指导。④在巡视过程中,对各小组互助合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予以解答,不能解答的留给后续环节解决。⑤掌握各小组互助合学的亮点,为师生答疑环节做好准备。

学生的任务:①、对学与群学,可以合称为“合学”。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②、对学的流程:分享――求教――讨论――结论或疑惑。对学的方法:对议(共同商议)――对抗(争议问题辩论明晰)――对问(互相提问)――对查(互相检查)。

(二)下类情形之一的,扣10分

超越资质等级承接物业管理业务的;与物业管理招标人或其他物业管理投标人相互串通,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无正当理由终止投标,影响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程序正常进行的;故意触犯招标文件规定的无效标和废标或经评标委员会认定投标无竞争力的;未建立并落实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企业管理制度和标准;擅自改变物业管理用房用途的;未按规定或约定公布相关收支账目的;收取服务报酬未出具收费凭证的;对物业服务专业分包单位不进行监督管理,或者疏于管理的;不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业主投诉较多,经查证属实的;对可能发生的治安、消防等突发事件没有应急预案,在容易危及人身安全处没有设置警示标志和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未有约定,提前半年以上累计预收物业服务费的;发生重大事件及安全事故时,未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且协助做好救助工作的;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时,未按规定退出物业管理项目并做好物业管理相关移交工作的;因违反政策规定,被主管部门通报责令限期改正的;未按规定办理用工手续,未签订劳动合同;未按规定参加劳动社会保障以及拖欠职工工资等;

(三)下类情形之一的,扣15分

被有关部门认定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经营资格登记;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资质证书;不按规定办理资质变更手续或无正当理由不按期参加资质审查;干涉、阻扰、操纵业主筹备成立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损害业主共同利益的.;擅自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未按相关规定或者技术规范对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检测、养护的;因违反劳动合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被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的;

(四)下类情形之一的,扣20分

以暴力、胁迫、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承揽业务的;将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部物业管理业务一并委托给他人的;挪用专项维修资金的;通过停水、停电、停气等方式,向拖欠物业服务费的业主催缴有关费用的;因企业责任,导致物业共用部位损害严重的或者共用设施设备停止运行24小时以上的;因企业责任,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未依约履行物业公共秩序维护义务,导致群发性失窃事件、消防事故、治安事故等频发的;

(五)下类情形之一的,扣25分

被司法部门确认有违法刑事犯罪行为;因物业服务被新闻媒体负面报道属实,影响重大的;严重违反社会公德,造成不良影响。

第十二条评价期内每添加一条不良行为,扣除相应分值,并减去该评价期内良好行为得分。不良行为通过衡阳物业管理网公示,公示保留时间不少于6个月,如需撤销公示,须由被公示企业提出申请,经原公布机关批准,方可撤销公示。撤销公示后,即取消该企业不良行为扣分。

(六)第三章信用评价的实施与管理

第十三条信用评价每季度进行一次,物业企业应当在每季度后5日之内向市房产局上报数据。主管部门审核数据后,在每季度后10日之内将数据送交衡阳市物业管理协会。衡阳市物业管理协会将评价结果于每季度后20日之内通过衡阳物业管理网向社会公示。第十四条物业企业应确定专人负责物业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上报工作,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第十五条每一季度信用评价结果在网上保存,每年年底将统计公布当年年度总信用评价结果,年度总信用评价结果是全年各季度信用评价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第十六条物业企业对信用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向衡阳市物业管理协会提出书面申请重新评价。衡阳市物业协会在收到书面申请之后5日内,作出是否予以重新评价的决定。

(七)第四章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十七条物业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分为A级、B级、C级、D级、E级五个等级。信用评价得分260以上(含260分)的为A级;信用评价得分230分(含230分)至260分的为B级;信用评价得分200分(含200分)至230分的为C级;信用评价得分180分(含180分)至200分的为D级;信用评价得分低于180分的为E级。第十八条考核结果为A级的企业,注册资金,专业技术力量和业绩量达到上一资质等级标准的,准予升级;考核结果为B级和C级的企业,保留原资质等级;考核结果为D级的企业,降低资质等级;考核结果为E级的企业,注销其资质证书。第十九条物业主管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纠正和处理本地区物业企业的不良行为,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

(八)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衡阳市物业管理协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__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

一、考核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二、考核对象:20xx学年第一学期在岗的班主任

三、考核部门: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中心

四、考核方法:由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中心根据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及要求制定考核内容,全体年级组长、班主任讨论通过,经学校行政批准后实施考核

五、考核时间:20xx年1月

篇7: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解决其他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认识、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策略框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关注身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小组意见。操作要领: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

3.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

4.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达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创新的目的。

操作要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策略解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激活课堂。

创设讨论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因而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也就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等。

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因此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问。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的问题时,适时引导,确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师要经常训练“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

第二步: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是科学讨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这一程序是讨论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在讨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做好揭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准备,保证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可按相同的观点分组进一步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运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譬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详细说说吗?”“你还有什么看法?”……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鉴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既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又要培养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

讨论的形式有两种:

(1)分组讨论:在讨论课教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对讨论题逐个进行讨论,并由专人作好详细记录.。讨论中,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论。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2)集中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由各小组长选派成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分歧。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学习委员记录在案。

本环节要注意的事项:(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活动深入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2)要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组内评价、班级评价的作用得以发挥,要让学生对初步研究的成果进行争论和辨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4)学生也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议。

第三步: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共识,直至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穿插其中,把握要领,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再次辩证地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成绩,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详细、全面地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师要适时引入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讨论获得知识或者结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系统结构的知识体系。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3)展示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

(4)展示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方案。

第四步: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究未知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讨论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深化本课认识主题,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 1.梳理总结,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2.拓展延伸,探究新知

篇8: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认真确定课堂讨论的题目

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 它能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的重点、 难点和关键点, 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 做到难易适度。 不要为了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随意地安排几分钟课堂讨论, 但由于讨论的问题未经精心设计, 讨论内容的组织更多的是从感性出发, 有点随心所欲, 导致学生的兴趣不大或由于讨论内容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不用讨论就已得出结论, 不能称为真正的讨论。 例如某教师执教 《流动的组织—血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 , 在讲解“血细胞”时, 要求学生分小组对比讨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 依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物学水平和思考能力, 这样的问题无需讨论, 独立思考一下就能回答出来, 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答案, 可见这样的分组讨论题目就意义不大。

二、善于利用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讨论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发现可用来讨论的题目, 即随机发现问题, 并有意识地进行恰当筛选, 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我在上《心脏》这节时, 有学生提到:“血液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时发生了物质交换, 交换后进入血液的废物到哪儿去了呢? ”“是啊, 这些废物到哪儿呢?这问题提得很好, 各小组讨论2分钟, 回答这个同学的提问。 ”讨论的结果是学生答出了二氧化碳能从肺排出, 而无机盐等能从肾脏等器官排出。 学生比预想的聪明多了, 他们不仅答出这节课应掌握的内容, 而且为下一章的内容的学习埋下一个很好的伏笔。

三、对讨论方式的理性调控

目前从我们课堂的实际看, 讨论方式主要有两种:小组分散式讨论与班级集中式讨论。 一是小组分散式讨论, 即划分小组进行讨论。 这种方式较灵活,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它比较适合难度小的问题。 二是班级集中式讨论, 即教师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或遇到容易争议的问题, 由教师提出来, 大家即席发表意见, 进行讨论的方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 我们更多的是采用班级集中式讨论。 课改以来, 我们更多地采用小组分散式讨论。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一声令下, 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 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 几分钟后, 教师又一声令下, 讨论声戛然而止。 而真正展示讨论的结果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 大部分同学则做“看客”或 “听客”。 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 这样的讨论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在分组讨论过程中, 我们应结合合作小组学习, 提高讨论实效。 具体操作是在组建学习讨论小组时,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前后两座四人为一组。 小组同学应群策群力为本小组起一个有个性的、能说明小组特性的名字, 并提出一句努力口号。 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相互支持与协助, 共同分担学习的工作。 每个成员依照分配的角色互相依赖, 互相分工合作, 最后一起分享学习成果, 建立积极互赖的关系。

1.目标互赖:大家努力追求共同目标, 完成讨论任务。

2.资源互赖:大家分享学习材料、资源或信息。

3. 角色互赖: 分配成员担任不同角色, 例如: 记录员、 组长、数据员、发言人等。

一般情况下, 由于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 小组成员相对固定, 因此学生在小组中的应轮流承担不同角色,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上如果更多地将二种讨论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则讨论效果会更好。 例如:如何区分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 同学们按合作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中有的记录, 有的负责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有的积极查阅课本, 有的则组织语言准备发言, 讨论之后由发言人将讨论的结果与班级的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组际间的交流大大提高同学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四、营造讨论的氛围, 提高讨论的实效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在开展课堂讨论之前, 第一, 要激发学生兴趣, 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 特别是不要怕说错, 要形成“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的讨论氛围,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第二, 通过建立学习小组, 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 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第三, 每次组织讨论之前, 教师都应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 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中取人所长补己所短。 第四, 强调学生对待不同观点时, 要学会思考而不是专挑毛病。 第五, 强调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在分工协作, 提高小组讨论效率。

五、有效指导, 提高合作小组讨论的实效

有时小组讨论会出现冷场、嬉笑及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闲谈; 有时学生的讨论看似激烈但没有思想的碰撞与理性的提高, 表达的不是自己经过思考的结果, 甚至有时会脱离主题。以上现象不但发挥不了讨论的教学功效, 而且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浪费了教学时间。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 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还应作为一位观察者观察学生参与情况;观察合作小组的学生是否有交流, 是否有争论, 小组是否达成统一认识, 是否拓宽了思路;对一些选择沉默, 没参与讨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暗示或帮助。 在巡视过程中, 有时各小组都会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教师也可以给予一些必要解答。 例如执教《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人教版七年级上) 这节课时, 在巡视学生讨论中, 就有学生问道:“‘香港脚’ 是不是病毒引起? ”我回问他们组上的同学:“有哪位同学知道? ”有个同学说:“好像是脚癣, 是一种菌引起的。 ”我告诉他们:“他说得基本正确, ‘香港脚’是一种真菌引起的, 以后我们会学习到这部分内容。 ”

六、评价、回馈、奖励, 提高讨论的实效

在学生讨论中, 教师要给予评价、回馈并适时提供协助, 以增强个人学习成就, 使每一个人在小组中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组员认真学习的重要, 以尽到学习的责任。 如“你们讨论挺认真的”、“你们的想法与众不同”、“其他组的想法有……”、“你们讨论得真热烈”、“你们小组真棒”, 等等, 这些表扬小组的语言会大大促进小组的凝聚力的形成与持续, 以增进合作关系, 提高讨论实效。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在讲血液循环时, 组织学生分小组围绕课文中给出的观察与思考这个栏目进行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启发, 看懂图、读懂图, 进而初步完成讨论这个内容, 达到初步理解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 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汇报, 教师给予及时点评与鼓励, 并给各小组打分, 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讨论。 对合作小组的每次发言, 笔者都让学生简单记录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课后, 教师收上来汇总, 记录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

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应该做出及时反馈。 讨论结束时应让学生说说他们讨论的结论或还存在的疑惑。 小组选派代表讲述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 也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一种形式。

讨论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 而教师是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者, 讨论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 对各小组讨论的评价者, 因而要求我们设计出巧妙的问题, 选择适宜的讨论方式, 掌握讨论过程的诀窍, 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 学会讨论的技巧, 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生物学素养。

摘要: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意见, 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有效的课堂讨论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心灵的对接, 意见的交换, 思想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实施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教学,讨论策略

参考文献

[1]包君萍.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J].科学中国人, 2015, (17) .

[2]曾骏.运用“四模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生物课讨论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老师教学) , 2015, (3) .

[3]李玲.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对策[J].科研, 2015, (5) .

[4]李玉梅.谈生物教学中组织有效课堂讨论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版, 2010, (4) .

上一篇:写抚摸一段时光的作文800字下一篇:七年级英语unit3-5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