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讨论稿范文

2022-06-16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施方案讨论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实施方案讨论稿范文

教师支教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

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中心学校 教师支教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意见》精神,不断加强校际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我镇乡村学校教师紧缺等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组

长:王荣清

副组长:曹冠荣、周海清、吴全

员:潘辅尧、周雪飞、张玉玲、蔡慧、吴丽香、廖海彬、黄章和、周朝晖、曾湘省、杨满元、刘继勋、覃剑炳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周朝晖兼任,负责收集相关材料整理工作。

二、支教教师对象

1、支教教师选派对象为抱由镇中心学校在职在岗教师,今年选派支教老师数量为6名。(1名教师到佳西小学支教,1名教师到南美小学支教,2名教师到只微小学支教,2名教师到阳光小学支教。)

2、中层以上领导不属于支教对象。

3、省级骨干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

4、近三年内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的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

5、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

6、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的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

7、六年级语文、数学科任不列入本次支教对象。

8、英语科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

9、55岁(含55岁)以上的男教师、50岁(含50岁)以上的女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

10、孕妇(待产期)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

11、有特殊疾病很难坚持工作的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需提供三级甲等以上医院的疾病证明相关材料,经领导小组考察讨论决定。)

12、学校的工勤人员不属于支教对象。

13、有其他特殊原因的教师不属于支教对象。(需由本人向组织领导申请,经领导小组考察讨论属于特殊原因的方才能列入不支教对象。)

三、支教期限

支教工作时间为一学年。(由于情况特殊,本次支教从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

四、支教教师选派

1、本次派出支教教师人数为6人,凡符合支教条件的教师都要参加集体抽签来确定是否支教和支教学校。

2、今年抽到支教的教师,支教结束后,3年内不再被列入支教对象。

五、支教工作要求

1、自觉遵守支教学校各项管理规定,无条件服从学校工作安排。

2、保质保量完成支教工作任务。

3、支教学校将支教教师的绩效纳入支教学校一并考核。

4、经确定为支教的教师,在三天内到所支教的学校报到并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到支教学校工作的视为缺勤,并上报教育局。

六、支教教师的待遇

1、支教教师在支教期间,享受原学校同级同类教师的福利待遇。

2、支教期满后,回原学校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支教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聘时优先考虑。

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中心学校

2018年5月18日

第二篇:“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实施方案(讨论稿).

双尖办发[2012]5号 中共尖山区委办公室

印发《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 关于在全区开展“创业、创新、创优” 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属各党委、工委、党组: 经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现将《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区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尖山区委办公室 2012年2月24日 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

关于在全区开展“创业、创新、创优” 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区“一轴一带并举,三区四城同建”战略构想,为把尖山区打造成为更具实力、更显活力、更富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区奠定坚实基础,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市“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经济强市目标,加快推进我区“一轴一带并举,三区四城同建”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社会管理,繁荣社会文化,加速民生改善,全面开启安邦河中心区段繁荣发展新时期,紧紧围绕推进全区“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积极培育“创业、创新、创优”主体,大力弘扬“创

业、创新、创优”文化,着力健全“创业、创新、创优”机制,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实践,进一步激发全区干部群众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以“创业、创新、创优”的实际行动,全力打造率先发展、开放创新、和谐稳定、文明诚信、团结务实的新尖山。

(二目标要求

1、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全区上下艰苦创业、全民创业、自主创业,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全区上下创新业、创大业、创伟业,形成人人创业、全员创业、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良好局面。

2、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引导全区上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干敢变,鼓励、引导和支持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措施创新、文化创新,形成用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制度解决新问题、用新技术推动新发展、用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用新文化引领新变化的生动景象。

3、大力弘扬创优精神,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

作风漂浮、精神萎靡及“慵、懒、散”等问题,教育广大干部勇于攀登、敢于超越、争创一流,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切实以创优提高发展质量,形成创先争优、比学赶帮、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三主要任务

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核心在于推动发展。要以创业为基础、创新为动力、创优为保障,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社会管理,繁荣社会文化,加速

民生改善,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更具实力、更显活力、更富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区。全面开启安邦河(中心区段繁荣发展新时期,全力打造率先发展、开放创新、和谐稳定、文明诚信、团结务实的新尖山。

1、创业要突出加快发展速度。要通过创业实现全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最终实现率先发展。要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着力健全创业机制,把创业富民落实到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方面,贯穿于全区“一轴一带并举,三区四城同建”战略的全过程中,加快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

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引进零售业、餐饮业、服装业知名品牌,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品牌高端的中心经济轴。以安邦河改造为契机,合理规划布局,完善配套建设,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产业,努力打造安邦河新兴经济带,开创安邦河(中心区段繁荣发展新时期。

2、创新要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要通过创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进取、率先发展不动摇,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为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以新奇特优品种为重点的绿色农业,创新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大力发展以餐饮休闲、现代物流、近郊旅游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打造三产发展引领区。

3、创优要突出提高发展质量。要通过创优提高工作标准和工作水平,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

会和谐。大力弘扬“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肃态度、严明纪律”的“三老四严”精神和“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坚持薪火相传、团结干事不变调,坚持改善民生、多办实事不懈怠,坚持正确导向、配强班子不折腾,引导全区上下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踏踏实实发展,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主人翁的精神,敢于担当、敢于负责;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牢固树立服务全市发展、服务基层百姓的思想;牢固树

立开放创新、锐意进取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汇聚民力的思想,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加速“五化步伐”,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二、步骤和措施 (一“三创”活动步骤

为确保“三创”活动顺利开展,并在2012年“七一”前,结合总结创先争优活动,表彰一批“创业、创新、创优”先进典型。区委将我区“三创”活动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2月20日至3月10日。

各单位要深入调研,结合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活动方案。要采取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层层发动,形成声势,使争创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争创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投入到活动中去。向社会广泛宣传“三创”活动的目的、要求、内容,广泛发动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使整个活动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参与、监督下有序进行,营造“三创”的浓厚氛围。

2、创建落实阶段(2012年3月11日至6月15日。各单位要根据确定的工作目标,组织实施好争创活动。要深入群众,听取意见,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并加以整改。要把解决问题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针对“三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制度,注重从制度上巩固整改成果。区“三创”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3、评议考核阶段(2012年6月15日至6月25日。区“创业、创新、创优”活动领导小组,将根据区“三创”活动评议考核要求制定出台“三创”活动评议考核办法(另

行下发。对“三创”活动进行评议考核。争创单位要广泛开展自查自评、群众评议、民主评议等活动,对“三创”作出自我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区“创业、创新、创优”活动领导小组,将组织力量对各单位进行检查考核,好中选优,进行通报表彰。

(二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主题实践活动。

各党委、工委、党组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创业、创新、创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并贯穿于今后各项工作之中。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创业、创新、创优”工作规划和推进措施,并抓好落实。同时,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紧密联系个人实际,立足发挥个人优势,明确“创业、创新、创优”的方向、目标和办法,并督促落实。

1、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一要创经济发展之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上来,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近郊生态农业,全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积极投身到产业项目建设上来,认真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为全市经济发展攒后劲、打基础、强支撑;积极投身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来,促进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基础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全面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要创社会和谐之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上来,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扎实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推进“五城同创”工作,完善“共驻共建、联动合作”机制;以社区、村屯、巷路、学校和公路沿线为重点,加快推进绿化全覆盖,率先达到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目标。深入开展以扶贫助学、助老助残、就业救助为重点的“暖心行动”,以医疗康复、家政服务、便民利民为重点的“爱心行动”,以整脏治乱、物业管理、“三供两治”为重点的“民心行动”,确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积极投身到社会管理上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做好信访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百姓安宁、生活安定、社会稳定。三要创文化繁

荣之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投身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创意,全面推进文化设施硬件上档次、软件上层次、品牌上位次,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努力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以“三贴近”为目标,深度挖掘整合“红色文化”、“冰雪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广泛开展“邻居节”、“校园艺术节”、全民健身运动会

等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切实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入开展“三优”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四德”教育,形成健康文明、诚实守信的社会新风尚。四要创党的建设之业。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引领新发展。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党建、社区党建、机关党建,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转变干部作风为重

点,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

2、组织开展创新活动。一要创发展理念之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决摒弃妨碍创业创新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业创新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业创新的体制弊端,树立更好更快发展理念,自觉把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把增长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树立协调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资源集约利用,推进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以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各项事业的赶超。二要创发展方式之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实施结构优化战略,着力树立经营园区理念,对外抓招商、蓄后劲,对内强管理、提水平,全面打造管理科学化、建设规模化、生产现代化、

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工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深入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坚持走模块型、组合式、集群化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着眼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工业经济迈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政策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

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要创发展机制之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方式激发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创新项目储备机制、争取机制、管理机制、推进机制,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及农村、财政、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体制改革。推进社

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听民声、解民忧、维民权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理论研究机制、环境优化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共享成果机制,进一步规范科学发展的能力培养机制、决策运行机制、督办落实机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深化推进创优活动。一要创干部素质之优。各级党员干部要更新思想观念,广泛涉猎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思考的能力、把握全局的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和创新争先的能力。要以增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为牵动,大力实施素质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带动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党员干部队伍群体。二要创服务保障之优。引导全区上下围绕发展大局,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服务方式,转

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以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引导各部门和广大机关干部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尝试开展企业和项目建设单位对政府部门背对背评议制度,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不良行为,全力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三要创工作质量之优。积极响应我市质量第一的理念,在我区上下自觉养成永不止步、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各项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上档次、出精品。坚持典型引路,大力开展品牌创评活动,抓重点、树亮点,努力创建一批在全市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品牌工

作。我区优质的工作打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思想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树立诚信、文明、礼仪、时尚的尖山区新形象,使居者舒心、来者安心、投资者放心。

三、组织领导

(一明确领导责任。区委成立“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负责对全区开展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各级党组织要将活动摆上重要日程, 明确领导责任和分工,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周密安排部署,采取广泛动员、深入调研、梳理问题、完善政策、巩固提高的方法和步骤,以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按照活动开展的统一要求,紧紧围绕全区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二强化“三创”认识。各党委、工委、党组要层层进行动员部署,深入搞好思想发动。要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开展活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参与活动、投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理论研讨、专题讲座、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三老四严”精神、尖山精神等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勇于创

业、敢于创新、善于创优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

(三)落实具体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区委的 落实具体工作。 具体工作 总体要求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职能,突出重点,制 定本部门、本单位“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方案,将活 动目标、工作任务、推进举措、保障措施等进一步具体化。 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客观准确分析研判形势,认真 查摆影响和制约创业、创新、创优的突出问题,切实找准 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增强 活动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创新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务实

管用、特色鲜明的活动载体 和平台。

(四)完善政策体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创业、 完善政策体系。 创新、创优” ,在政策导向、税收优惠、收费减免、融资 扶助、要素配置、社会保障、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 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创业、积极鼓励创 新、激发创优活力。要切实加强职能部门效能建设,优化 办事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为“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开展保驾护航。要强化服务 16 保障,为“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开展搞好服务,切实 营造优良环境。2012 年底前,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现有的 政策体系进行一次认真梳理,阻碍“创业、创新、创优” 的要及时修订完善或废止,出台一批支持“创业、创新、 创优”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督促检查。区委已将“三创”工作纳入各 加强督促检查。 部门、各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区委将建立活动统计指标体 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将加大督查指导力度,采取召开 汇报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基层情况, 研究解决问题。要及时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和推动活动的 深入开展。对开展活动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的, 有关党组织要及时提出批评,要求限期整改,确保活动不 走形式、不走过场。

(六)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报刊、互联网以及 加强宣传引导。 现代远程教育网、党员电化教育、尖山区门户网站等媒体 作用,采取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开展活动 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大力宣传各部门、各 单位及基层广大群众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好 17 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的创业、创新、创优 典型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营造全社会积极创 业、勇于创新、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 向。要有侧重地确定一批“创业、创新、创优”先进典型 组织和个人示范点,建立领导干部“创业、创新、创优” 活动联系点,努力将联系点建设成为示范点。适时评选创 业能手、创新标兵、创优之星,采取组织先进典型事迹巡 回报告、现场观摩等学习形式,发挥好先进示范、典型引 路的作用。 2012 年 “七一” 区委将要结合总结创先争优活动, 前, 表彰一批“创业、创新、创优”先进典

型。 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实施后, 要及时将工作部署情况和工作成效报区委“创业、创新、 创优”活动办公室。 18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小编推荐)

暨龙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发展)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根据丰都县教委“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年活动”要求,结合暨龙镇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文化治校、文化育人、文化正风的思想,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挖掘文化潜能,凸显文化育人功能。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员参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校容校貌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3年的努力,促使全镇学校校园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校风、教风、学风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领导小组:

组长:刘三江

成员:李涛、陈代友、陈绘强、周万奉、张传奉、李娟、

黄安涛、张小清、张华政

四、主要工作及目标:

(一)校园自然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做到“五化”。

1、净化:个人卫生:衣服大方得体、干净整洁;不留长发怪发,经常洗头、洗脸;勤洗手、勤剪指甲;勤刮脸,保持面部干净。环境卫生:保持校园、教室、楼道、办公室、操场、餐厅、寝室、厕所等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地面干净无杂物;不摸墙、靠墙、蹬墙,更不得乱涂乱画,墙面光滑平整。1

2、绿化:有效推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整体规划,种植花草树木;花草树木修剪美观,浇水治虫及时;人人保护自然环境,使校园成为“四季有花四季青”的优美自然环境。

3、美化:保护与建设学校的建筑设施,使其美观漂亮。注重新增建筑的布局合理,注重建筑物之间的和谐,使校园处处呈现美景。

4、亮化:学校墙壁保持常新。门窗、栏杆、体育器材、柱子、黑板等要经常刷新。照明设施布局合理、形式得体,体现以人为本、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催人奋进、陶冶性情、传承文明之特点。

5、硬化:校园内部分实施硬化,便于师生行走。

(二)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1、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让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

各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大门两侧、校园围墙、橱窗、楼道墙、楼梯墙等,制作得体精美标语,达到处处育人;办好校园的德育、教学、安全、教研等宣传知识版面,使师生享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美好;办好操场文化,使师生走向阳光健康;办好餐厅文化,使师生在节俭、营养、卫生等教育下健壮成长;办好寝室文化,使师生在温馨、整洁、美好中有“家”的温暖;办好厕所文化,使师生离文明更近一步;办好校门口的温馨提示、寝室门口的就寝知识等角落文化,使文化滋养无处不在,体现教育意蕴,陶冶师生情操,建设美丽校园。

2、打造校园文化标识。

制定学校科学发展规划和发展策略,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分步实施,加强校园人文景观、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打造,科学设计学校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逐步形成校园文化标识系统。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深化学校“规范+特色”、教师“专业+特点”、学生“合格+特长”三结合发展模式。宣传与实践各校校训、教风、学风。发扬工作上“领导为教师带头、教师为学生带头、学生干部为学生带头”的“带头机制”,践行学校的文化要求,将校园的先进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彰显学校先进的文化特色。

2、建设班级文化,占领育人主阵地。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时间最长、教育最直接、渗透力巨大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重头戏。首先利用各种学习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建设班级、管理班级的水平。坚持每周一小培训,每月一专题培训,每学年一大型培训。其次,加强班级誓词、班训、学习合作小组的建立与活动、班干部的聘任与培养、表先树优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第三开好主题

2班会,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奉献、勤奋、节俭、守纪、互助及“五有五无”等教育活动。力求建立先进的班级文化,创建优美的班级环境,保持班级整洁的卫生,树立班级优良的风气。

3、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活动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主题教育、各种竞赛、阳光体育活动、春秋季运动会、艺术节、义务劳动、兴趣小组、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与提高,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4、建好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声(安全提示),课余时间要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5、创办校刊编辑部,展现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搭建师生写作平台。

6、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班班成立图书 角,学校设有阅览室。让师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7、参照“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典礼形式,认真做好每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学习明星、进步明星等评选工作,实行奖励颁奖词办法,从多方面激励教师、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打造校园团队精神。

(四)校园管理文化建设

建设学校科学的管理文化,体现文化治校。在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体现管理的人文性、科学性。各职能部门、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制度,既承接传统管理的长处,又跟上时代步伐,还适应工作要求,又符合国家政策。让广大师生热爱事业、积极工作、勤奋学习、不断创新,既奉献社会,又幸福自己。

五、实施步骤(2013年)

第一阶段(2----3月)起草方案、宣传动员,着手校园墙体文化建设规划。

第二阶段(4——6月)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五化”及“育人文化”工作,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9——12月)反思整改,确定校旗、校徽、校标,重点做好章制完善、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

暨龙镇教育管理中心2013年3月5日3

第四篇:2_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讨论稿)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实施方案

(讨论稿)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2017年5月

1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要求,为全面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三次调查),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根据《通知》要求,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全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权属调查,结合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成果,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变化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开展自然资源调查、湿地调查、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等专项用地调查;建设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

2 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国家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底图中每块不一致信息图斑的实地地类、位臵、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推进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及不动产登记,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商服、工业、采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将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基本农田调查

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

(四)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并在完成三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启

3 动系列专项评价工作。

1.自然资源调查,配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查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类型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基础。

2.湿地调查,查清各类湿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建立湿地专项数据库,提升土地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3.耕地细化调查,对基本农田外耕地进行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内或滩涂上耕地、湖区或滩涂上耕地、林区耕地、沙荒耕地、草原耕地、城镇周边耕地、储备库中耕地、人为撂荒的耕地以及其他耕地等进行细化调查,分类标注,统计基本农田面积和基本农田外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建立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基础。

4.“批而未用”土地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查清“批而未用”建设用地的地类、位臵、面积、分布等土地利用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

5.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建立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专项数据库。

6.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红线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

4 范围界线、生态红线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专项调查数据库。

(五)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国家编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和其他专项调查数据的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市、省级组织构建市、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国家层面,由国家组织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各类调查数据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云平台 基于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服务与辅助决策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社会经济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展各类专业分析,提高基础数据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六)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

在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城

5 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

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结合二次调查、变更调查等相关成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二次调查以来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湿地、城镇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三次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

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并在服务平台上发布,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三次调查数据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编制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三)具体目标(略)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领导,各负其责

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形式组织实施。国务院成立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

6 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包括制定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制定标准规范,统一采购遥感影像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底图,开展技术指导检查、核查确认、省级成果验收及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等工作。

各省(区、市)、市(地)、县(区、市)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调查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和细则,负责本地区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国家提供调查底图基础上,深入实地,细化调查。

(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统一制定并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统一调查的程序、方法、成果和精度要求。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吸收有资质的调查机构参与调查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调查成果,保持调查工作的连续性。确保调查工作按时完成。

(三)统筹部署,分步实施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全面部署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及基本农田调查等。根据遥感影像资料获取和调查底图制作的安排,以及已有调查成果的情况,分阶段完成调查任务,确保国家汇总和土地管理与调控急需的数据按时获得。

三、工作内容

三次调查包括以下主要工作内容:

(一)开展前期准备。

(二)组织宣传和培训工作。

(三)获取遥感影像资料。

(四)制作调查底图。

(五)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六)开展基本农田调查。

(七) 开展专项用地统计调查。

(八)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共享服务云平台。

(九)进行统一时点变更。

(十)开展调查成果汇总。

(十一)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及验收。

(十二)开展调查成果核查与确认。

(十三)开展调查工作总结和成果上报。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 数学基础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8 采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以下简称《工作分类》)。

3. 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的确定

调查界线以国界线、零米线和各级行政区界线为基础制作,统一确定各级调查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分级提供调查使用。

三次调查县级以上调查界线应继承最新土地变更调查界线。各级调查界线如果发生变化需要调整,必须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调整。

(1)调查界线的调整

调查界线使用各主管部门确定的界线。国界线依据外交部提供的最新勘界资料调整。沿海零米线和海岛界线,依据海军司令部航海保障部(简称海军航保部)提供的最新海洋基础测绘成果调整,省级依据最新的遥感影像发现的新修建人工岸(港口、码头)、围填海造地等造成实地变化,应报国土资源部审核批准后方可调整。省、市(地)、县级调查界线,采用各级民政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相关文件调整,报国土资源部审核备案。乡(镇)级调查界线,依据县(区、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调整。

国界、零米线、省界的调整由国家负责完成,市(地)、县级调查界线由省级负责完成,乡(镇)级调查界线,由县级负责完成。

(2)调查界线制作及控制面积确定

依据三次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和国界、零米线、省界

9 调整数据,由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对土地变更调查界线进行坐标转换和界线更新,制作标准分幅数字化的国界、省级行政区域调查界和沿海零米线、岛屿界线图,作为省级调查控制界线,并制作全国到省的全国及分省《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各省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提供各省(区、市)使用。

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组织依据国家下发的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制作数字化县级调查界线图,并制作全省到县(区、市)的省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依此计算各县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

4. 遥感影像资料采购及调查底图制作 (1)遥感数据

国家统一采购近期遥感影像资料,制作调查所需要的正射影像图(DOM)作为调查底图,提供地方调查使用。农村土地调查全部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城镇、村庄内部采用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数据,不足区域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数据。

(2)调查底图制作

在最新DOM基础上套合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土地现状分类标准,逐图斑对比分析数据库地类与最新高分辨率DOM地物特征的一致性,根据对比核实结果,提取不一致图斑,依据影像特征勾绘图斑边界;一致图斑的界线应充分继承现有调查界线。同时,根据数据库地类和影像特征,内业判断该图斑土地利

10 用类型;对于影像特征无法明确判断土地利用类型的,提供与影像特征可能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2种选项。

在最新DOM、不一致矢量图斑和参考地类信息基础上制作调查底图,下发地方开展调查工作。

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对外业调查核实图斑逐一进行地类认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综合调绘法。综合调绘法是内业判读、外业调查补测和内业建库相结合的调绘方法。首先,国家依据最新高精度遥感影像,参考上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内业判读和图斑提取;然后地方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举证,对影像未能反映的地物进行补测;最后依据外业调查结果,进行内业矢量化及建库工作。

(1)调查内容与精度

①实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 ②实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 ③实地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其他地类,荒漠地区可适当减低精度,但不得低于1500平方米。

(2)地类调绘及补测

各县(市、区)以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套合土地调查数据库,叠加相关调查数据,制作外业调查数据。将数据导入带定位功能的移动外业调查设备或打印外业调查纸图,辅助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工作,调查图斑地类、调绘图斑边界,详细记录图

11 斑编号、地类编码和权属单位等属性信息。

依据影像和实地现状进行图斑综合调绘及补测,对实地地类、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一致的,无需重新调绘,直接标记,记录相关调查信息;对实地地类、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不一致的,应进行实地调绘。对影像未能反映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补测。

补测主要采用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为了提高调查的效率和成果精度,有条件的地区采用GPS仪器补测法,无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简易补测法。补测平面位臵精度要求,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2.5m,山地不得大于5m,最大误差不超过2倍中误差。

(3)变化图斑调查举证。

按照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对国家内业提取的变化图斑进行调查核实,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他变化图斑进行调查。为保证实地现状与调查成果的一致性,国家将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地方调查成果进行核查。根据国家核查工作要求,地方须对重点变化图斑进行互联网+举证,国家将以图斑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实地举证照片为依据进行核查。

①需要举证的图斑

A.无论是否按照国家提取地类和范围调查,以下重点地类的变化必须实地拍照举证。

a. 建设用地变化图斑

12 相对原数据库新增的建设用地图斑。 b. 耕地变化图斑

包括新增耕地、耕地内部变化图斑(原数据库地类为水田或水浇地,调查地类为旱地或原数据库地类为旱地,调查地类为水田或水浇地的)。

c. 农用地变化为未利用地图斑

包括原数据库地类为农用地,调查地类为未利用地的图斑。 B. 对地方未按国家内业提取变化图斑地类和范围变化的所有图斑,需要进行举证。

C. 对国家未提取变化图斑的区域,图斑地类与原数据库地类不一致的地类图斑,原则上需要进行举证。

②图斑举证要求

使用带卫星定位功能和方向传感器的手机,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互联网+举证软件,拍摄包含图斑实地GPS坐标、拍摄方位角、拍摄时间、实地照片及举证说明等综合信息的加密举证数据包,报送至国家举证平台,国家将以图斑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实地举证照片为依据进行核查。举证照片包括图斑全景照片、局部近景照片、利用特征照片三类,对未提交举证照片或提交的举证照片不能说明图斑变化情况的,国家核查将认定为不通过图斑。

6. 几个重要问题的处理

(1)关于坡度图及耕地坡度分级确定

坡度分级图可继续沿用二次调查成果。如有高于二次调查

13 DEM精度的,按照《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重新制作坡度图。坡度图由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制作。

对于新增耕地以及重新制作坡度图的县区,将坡度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耕地分为小于或等于2度、大于2度小于或等于6度、大于6度小于或等于15度、大于15度小于或等于25度、大于25度五个坡度级。进行坡度分级时,一般不打破图斑界线,一个图斑确定一个坡度级。当一个图斑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时,一般以面积大的坡度级为该图斑坡度级。当一个耕地图斑面积较大、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且不同坡度级之间的界线明显时,可将该耕地图斑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坡度级。

(2)关于田坎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以县为单位选择采用实测或系数扣除方法确定田坎面积。采用系数扣除法确定田坎面积的,原则上田坎系数继续沿用二次调查测算的田坎系数。以省为单位上报全省各县级单位田坎面积的确定方式。

(3)关于可调整地类

可调整地类(按照《关于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认定)应继承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可调整地类;本次调查不再新增可调整地类;对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可调整地类应按实地现状调查,不再作为可调整地类(即去掉K属性)。

14 (4)关于道路调查

对于在农村范围内,南方宽度≥1.0米≤6.5米,北方宽度≥2.0米、≤6.5米的道路,调查为农村道路或公路用地;对于大于6.5米的道路,须调查为公路(对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区内的农村道路宽度,可放宽到8米)。道路被权属界线分割的,按不同图斑上图。用地范围不确定的在建道路,暂不调查。

(5)关于图斑标注 ①耕地标注

A. 耕地实际利用情况调查标注

按三次调查工作分类的要求调查为耕地的图斑,按实际利用情况标注种植属性。包括粮食、棉花、蔬菜、苗圃、花卉、果树、林木、水塘、草皮、休耕、撂荒和其他等属性。

B. 耕地细化调查标注

对于属于基本农田的耕地在耕地图斑中标注基本农田属性。 对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以外的耕地图斑,参考相关部门的有关资料,根据耕地的位臵和立地条件,开展细化调查,并标注相应属性。包括河道内或滩涂上耕地、湖区或滩涂上耕地、草原中的耕地、林区内的耕地、荒漠化沙化耕地、石漠化耕地、污染耕地及其他耕地等。

②建设用地标注

建设用地调查图斑属性标注相应的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和特殊用地、各类独立工业用地的地类编码。

15 ③设施农用地《工作分类》要求细化标注。 ④公益林标注

对于实地为公益林的林地图斑,应标注公益林属性。 ⑤草地细化调查标注

在县级建库时,根据国家下发的林业部门相关资料,对灌木覆盖度大于30%小于40%的草地图斑,标注为灌丛草地属性;对于草覆盖度大于5%小于10%的草地图斑,标注为荒草地。

(6)关于地类认定程序

按照实地现状认定地类。对于耕、园、林、草交叉认定不清的,根据地类定义,按照“耕、园、林、草”优先次序确定地类。

(7)关于线状地物交叉

对于线状地物交叉的,上部的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下压的线状地物断在交叉处。线状地物穿过隧道时,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

(8)关于权属调查

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中权属界线采用解析法采集的,将按照权属界线直接上图入库;对权属界线采用图解法采集的,应对照最新遥感影像核实后上图;对权属界线与遥感影像存在较大差异的,在确保遥感影像图精度的前提下,提交登记部门进行审核后上图。城镇以外的独立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依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上图。城镇内部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不调查。

16 (9)关于批而未用建设用地调查

现有数据库中的批而未用图斑及当年新增的批而未用图斑,按实地现状进行调查。批而未用土地调查由国家在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完成,形成批而未用图层下发各地。

(10)关于湿地调查

依据三次调查工作分类,按照实地现状开展湿地调查工作。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甸应参考国家下发的林业部门湿地调查有关资料确定。

(二)城镇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大比例尺调查。推进城镇、村庄权籍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特殊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

1.资料收集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库、大比例尺地形数字线画图(DLG)

2. 调查底图

依据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为底图制作1:500或1:2000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对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覆盖不全的区域,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作为底图的补充。

17 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应以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成果为基础开展,将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宗地成果同类合并,按照三次调查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归并地类(见工作分类附录),被道路、水系等线状地物分割的同类宗地应分割为不同的图斑,道路、水系、绿地等应单独划分图斑,对有多种用途的宗地应按照主要用途调查,对于超大型宗地应按照宗地内用途划分为不同图斑。

对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未覆盖和城市扩张等产生的新建区域,可参考最新的影像图与近期规划图、地形图,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街道办事处、土管所、及村委会相关人员配合建库单位技术人员,采用室内勾绘和实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城镇、村庄内部的每一块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上按照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分类汇总。

五、基本农田调查

将最新的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界线落在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形成永久基本农田图层,并在相应的图斑中标注基本农田属性。

六、专项用地调查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

18 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并在完成三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启动系列专项评价工作。

(一)自然资源调查,配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查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类型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基础。

(二)湿地调查,查清各类湿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建立湿地专项数据库,提升土地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三)耕地细化调查,对基本农田外耕地进行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内或滩涂上耕地、湖区或滩涂上耕地、林区耕地、沙荒耕地、草原耕地、城镇周边耕地、储备库中耕地、人为撂荒的耕地以及其他耕地等进行细化调查,分类标注,统计基本农田面积和基本农田外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建立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基础。

(四)“批而未用”土地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查清“批而未用”建设用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土地利用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

(五)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建立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专项数据库。

(六)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红线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生态红线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专项调查数据库。

七、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三次调查数据库建设采用国家规范标准、地方分级建设、成果统一汇交的模式开展。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专项调查数据等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DOM数据、扫描影像图数据等栅格数据和元数据。县级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基础数据准备与处理、图形和属性数据采集、数据接边、拓扑关系构建、数据检查与入库等。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支持三次调查成果公开格式,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按照数据汇交程序逐级上交数据成果,并通过国家质量检查。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能按照三次调查要求开展数据采集与入库工作,支持三次调查规定的数据交换格式;能对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检查,并具有增、删、改等编辑功能;满足地方日常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需求;数学基础、面积量算方法、数据统计表模版

20 和图件输出格式等符合三次调查要求,支持土地调查数据更新。

市(地)级、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由市(地)级、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逐级开展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以县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市(地)级、省级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市(地)级、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建各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分析共享服务平台,为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持。

国家层面,依据三次调查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和技术要求,组织修订《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17),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设计三次调查数据公开格式,规范建库软件核心功能,建立土地调查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指导地方开展数据库建设与数据成果汇交工作。国家组织开展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全面检查县级数据库成果质量,并建设三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与数据分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调查数据的快速汇总以及分级分类共享,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各界对土地调查数据的服务需求。

八、统一时点变更

(一)基本要求

三次调查数据统一时点为2019年12月31日。

为了保证国家汇总数据的时效性,采用变更调查的方法对已完成的调查成果进行变更。2019年上半年国家采购相对初始调

21 查分辨率较低、但获取概率高的遥感影像资料,作为统一时点变更的依据。

(二)主要内容

变更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界线、权属和地类信息、基本农田及数据库。

调查完成至统一时点期间,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有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整相应的界线及控制面积。土地权属、地类等信息有变化的,基本农田有合法调整或补划的,都变更到统一时点,并变更已建成的数据库。

九、成果汇总

成果汇总包括土地调查成果汇总和专项调查成果汇总。汇总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汇总、图件编制、文字报告编写和成果分析等。

(一)数据汇总 1. 县级数据统计

以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按省(区、市)确定的县(区、市)行政区域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为基准,按照三次调查规定的具体内容和汇总方法,由地类图斑逐级汇总本县(区、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2. 市(地)级、省级数据汇总

按国家、省(区、市)分别确定的省(区、市)、市(地)行政区域调查界线、控制面积,对所辖市(地)、县(区、市)

22 数据汇总成果进行检查,按三次调查规定的汇总内容和格式,以县级汇总结果为基础,汇总市(地)、省(区、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3. 全国数据汇总

以通过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的县级调查成果为基础,逐级汇总县、市、省、国家级调查数据,汇总各级农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编制

在成果汇总阶段,应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需要,可按行政区域编制土地利用挂图和其他专题图件,县级挂图以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缩编,县级(不含)以上各级挂图由下一级土地利用挂图为基础缩编。

1. 县级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

以调查底图为基础,统一采用《规程》规定的图示图例,由数据库生成含有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地类属性、地理名称注记、地貌等要素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电子图。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和调查内容应与原始调查图件一致。

2.土地利用挂图和专题图件的编制

土地利用挂图分为县级、市(地)级、省级、全国土地利用挂图。挂图成图比例尺应根据制图区域的大小和形状确定,县级

23 一般选为1:5万或1:10万,市(地)级一般选为1:10万或1:25万,省级一般选为1:50万或1:100万,全国一般选为1:250万或1:400万,特殊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自由比例尺。

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各级土地利用挂图,编制基本农田分布图、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耕地坡度分级图以及各类专项调查专题地图等图件。

各类挂图和专题图件编制时,应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通过制图综合取舍缩编而成。缩编时,应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分布规律、特点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编制,应按《规程》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统一的选取指标表示地类图斑,应定性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注记正确、清晰易读。对图上的保密内容须作技术处理,以防失密。

各类图件成果应在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云平台上发布,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

(三)成果分析与文字报告编写

在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包括工作情况、技术方法、数据库建设、成果分析等内容的文字报告。文字报告可统筹编写或单独成册。

1. 成果分析

24 根据三次土地调查结果,结合二次调查、变更调查等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二次调查以来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湿地、城镇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研判依据。根据三次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报告。

2. 文字报告编写

工作报告应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本概况,以及调查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经验与体会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技术报告应主要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应用新技术及效果等内容。数据库建设报告应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软硬件配置、数据库内容与功能、维护与更新等内容。成果分析报告应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各类土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与以前调查成果的对比,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与建议等内容。专题报告应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的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内容,基本农田调查情况需单独编写报告,其他专题内容可以“土地调查专题报告”为名综合编写。

25

十、主要成果

通过三次调查,将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整套土地调查成果资料,包括影像、图形、权属、文字报告等成果。

(一)县级调查成果 1. 外业调查成果 (1)原始调查图件。

(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原始记录。 (3)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4)田坎系数测算成果。

2. 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挂图。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基本农田分布图。 (5)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

(6)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 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26 (5)不同质量等级的农用地面积数据。 (6)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 数据库成果

(1)县级三次调查数据库。

(2)县级三次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文字成果

(1)各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各级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4)各级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5)各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6)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三次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二)市(地)级、省级汇总成果 1. 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不同质量等级的农用地面积数据。 (6)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2. 图件成果

27 (1)土地利用挂图。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市(地)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基本农田分布图。 (5)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

(6)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 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等专题报告。 4. 数据库成果

(1)市级、省级三次调查数据库。

(2)市级、省级三次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共享应用平台。

(三)国家成果 1. 重要法规与标准

(1)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2)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3)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4)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5)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6)统一时点变更调查技术规定。

28 (7)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8)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9)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修订) 2. 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不同质量等级的农用地面积数据。 (6)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3. 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4. 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9 (5)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 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

十一、三次调查成果与三次调查的衔接

(一)衔接原则

全面对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历年土地变更调查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工作、技术要求,本着“口径可比较、数据可分析、差异可处理”的原则,对历史调查成果进行分析和完善,与三次调查衔接。

(二)衔接内容及要求

二次调查及其后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应统一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调查界线应依据最新提供的国界、沿海滩涂、各级行政区等界线资料,对原调查的相应界线进行替换,并计算和调整各级调查区域的控制面积;应建立土地分类对照表,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对各地类进行对照检查,经调整、补充调查后转换成三次调查要求的分类;研究制定统一方法,建立统一的统计和分析口径,针对技术标准提升、政策要求变化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二次调查和三次调查数据偏差,进行合理纠偏和修匀,保证数据可比性和延续性;对二次调查建设的数据库的内容、格式等,按照三次调查最新修订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进行调整和修改完善。

30 十

二、检查验收与核查

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建立调查成果的县市级自检、省级检查、国家级核查三级检查制度。

(一)县市级自检。

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责,县级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100%全面自检,以确保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检查调查成果是否齐全、完整;利用检查软件辅助检查数据库及相关表格成果的规范性;以外业实地检查为主,现场检查图斑地类、权属及相关调查内容的正确性,并利用测量设备检查权属界线和图斑边界等调查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检查全过程应当记录,包括质量问题、问题处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记录,记录必须及时、认真、规范。

县级根据自检结果组织成果全面整改,编写自检及整改报告,报市级检查和汇总。市级组织对县级调查成果进行检查和汇总,在全面检查县级自检记录的基础上,重点检查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形成市(地)级检查报告报送省级检查。

(二)省级全面检查

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对本省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全省调查成果整体质量。省级在调查成果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成果的真实

31 性和准确性。根据三次调查要求,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县市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比对提取三次调查初步成果、上基础数据库和国家内业判读结果之间的差异图斑,重点检查差异图斑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根据内业检查结果开展外业实地核查,对外业图斑进行认定,并利用移动外业设备拍摄图斑实地照片。根据内外业检查结果,组织调查成果整改,编写省级检查报告,并将整改后的调查成果及检查记录一并报送至国家。

(三)国家级核查。

国家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各省提交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国家级核查。国家级核查重点针对耕地、建设用地以及原农用地调查为未利用地等重点类型图斑,以及三次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提取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国家级核查具体包括内业核查、在线外业核查和外业实地核查三部分。

内业核查以遥感影像和举证照片为依据,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图斑地类与影像及实地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将内业核查有疑问的图斑反馈各省,由省级组织整改。

对内业核查结果不修改的,根据举证材料,进行内业复核;复核不能通过的,依据影像内业能确定图斑边界和地类的,国家组织队伍,直接修正调查成果。不能依据影像内业能确定图斑边界和地类的,开展在线或实地外业核查工作,根据核查结果,直

32 接修正调查成果。

(四)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与入库

国家级核查通过后,国家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各省提交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重点检查数据成果的规范性、正确性,确保数据成果质量达标,数据汇总成果精确。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具体包括数据库检查、国家修正、地方对接确认和国家级成果入库四部分。

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利用全国统一的质量检查软件,按照三次调查数据库质量规则,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检查各省上报的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是否完整,各级数据关系是否正确,汇总逻辑是否完整等内容,并形成国家级数据库检查报告下发地方。

国家修正主要针对外业核查中发现的问题,直接组织技术队伍修正相关地区的数据成果,并形成成果修正和质量检查报告。修正后的成果下发地方。

地方对接确认主要是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意见修改数据成果,修改完成后与国家进行质量对接,由国家再次进行质量检查。同时,针对通过质量检查的数据成果,地方与国家共同确认。

国家级成果入库工作。经过确认的数据成果,国家组织技术队伍开展数据库建设,利用统一的工具,按照国家级数据库建设要求,将数据成果统一入到三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中,实现全国成果的集中管理与应用。

33 十

三、用地管理信息标注(略) 十

四、实施计划(略) 十

五、保障措施(略)

34

第五篇:@县实验初级中学“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

根据@政办发〔2018〕30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进中小学教师

“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县实验初级中学“县管校聘”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总量控制、合理配置、按岗聘用、有序流动”的中小学人事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我县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事激励和学校治理结构,落实中小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充分调动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健康

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点面结合。

从整体上谋划“县管校聘”

管理改革工作,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编制管理、岗位设置管理、经费核定、教师交流等环节配套改革,分步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二)以人为本,竞争择优。

把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出发点,着力解决制约优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建立科学有序的

教师队伍正常流动机制,营造进取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动态管理,不断完善。

对“县管校聘”推进情况实

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效果评估,根据环境变化、社会需求和群众反映,及时调整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措施。

三、领导小组

四、具体内容

(一)完善编制和可聘数管理机制

建立学校教师编制统筹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的原则,探索较为科学的编制和可聘数管理办法。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情况,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学校编制,特殊人员情况经批准可适当增加可聘数,每年进行一次微调,调整情况报县教育局、县编委办备案。

(二)完善人员进出调控机制

按照保障正常教育教学需要原则,在统筹考虑学生增减、

教师退休、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学校进人计划。可聘数有空缺的可分期适量新增人员,防止一次性满额运行;若满额、超可聘数,学校原则上不予新进教师,确因学科教师紧缺的学校,原则上按照“退二进一”的办法从紧补充;要通过到龄减员、交流减员等多途径分流学校富余人员,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三)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对学校教师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分别核定岗位设置总量,实行总量控制。在核定的岗位设置总量内,按照学校教师人员结构、承担教育教学改革和任务需要等情况,编制学校岗位设置方案,报人力社保局备案后实施。学校新增中高级岗位应预留一定数量用于评聘交流教师,优先满足校长和骨干教师交流工作需要。

(四)完善中小学校按岗聘用制度

1.科学设置岗位。校长是学校实行聘用制和教职工竞争上岗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聘用制工作负总责。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级领导和其他人员组成的聘用工作领导小组(一线教师代表不少于三分之一),负责本校聘用制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根据核准的可聘数,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岗位结构,明确各岗位数量和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任职条件、工作量等事项,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在校内公示,报县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2.开展跨校交流。对岗位缺额比较多的学校,县教育局将统一发布空缺岗位数和选聘公告,组织开展跨校交流工作。通过跨校交流的人员,流入学校优先聘任入岗。符合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津贴条件的人员可参照享受。

3.校内岗位竞聘。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竞争择优、

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学校严格对照设定的聘任条件按设定的岗位数进行聘任,实行班主任提名教学一线岗位教师的选聘模式,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一线教学团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不参加岗位竞聘,由学校聘用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岗位情况直接聘任:新录用到学校不满3年的新教师;调入到本校工作不满一年的教职工;外县引进的服务期未满的名优教师;

三年内退休人员;孕期哺乳期人员;重病人员;3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返校教师;经县教育局批准的支教或外借人员。以上人员一般应在原聘用学校续聘,服从学校@排,如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学校@排的,按待岗人员处理。聘任情况和空缺岗位、

落聘人员等信息书面报县教育局。

4.跨校应聘和组织调剂。学校内竞聘后,县教育局统一公布各校的空缺岗位,校内竞聘落聘人员可在公布的空缺岗位中竞聘上岗。对跨校应聘后仍未上岗的教师,县教育局根据实际进行统筹调剂@排工作岗位。对没有竞聘上岗且不服从组织统

筹调剂@排工作的,在原工作学校待岗培训,待岗培训期不超过12个月,待岗培训期内,只发放基本工资和不超过5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不享受奖励性绩效工资和政府考核奖。次年仍未竞聘上岗的教职工,学校可按规定程序解除聘用合同。

聘任工作一般一年一聘,学校与受聘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五)完善绩效考核和退出机制

1.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为核心,建立不同工作岗位的分类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聘期考核重点突出师德表现、工作绩效和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成效,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聘期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工资分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聘期考核中工作表现和业绩优秀的教师允许越级竞聘。能力水平与所聘岗位任职条件不匹配,不能胜任岗位职责的教师,予以低聘或转聘到其他岗位。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当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不得评先评优,并予以低聘或转岗到其他岗位。低聘或转聘岗位的教师,按照“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逐步落实以新聘岗位按规定确定工资待遇。

2.逐步建立以竞聘上岗为核心的退出机制。教师考核或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可以调整其岗位,或者@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教师不同意学校调整其工作岗位,

或者虽同意调整到新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按规定程序解除聘用合同。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再从事教学工作岗位。

3.逐步建立教辅后勤岗位专业化机制。学校教辅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原则上要求专业化配备。转岗或聘任到以教辅和工勤技能岗位为主的人员不再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和教师高一级岗位等级,逐步实现按岗位落实相关待遇。积极探索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逐步将一般性教学辅助岗位、工勤岗位退出事业编制管理范围。

五、2018@县实验初级中学县管校聘工作行事历

1.2018年5月31日,完成整理2018学年申请学校照顾的教师材料整理工作,并上报教育局审核。

2.2018年6月8日,教育局核定学校编制数。

3.2018年6月15日,学校县管校聘工作小组完成学校聘任2018学年学校管理岗位、班主任岗位工作,若由于个人原因不能担任学校管理岗位、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老师于6月12日前将个人申请材料交到校长室。

4.2018年6月25日,完成班主任聘任教师岗位工作。

5.2018年6月30日,根据以上聘任结果,学校县管校聘工作小组完成学校教辅、后勤工作人员聘任工作。

上一篇:拖延症解决办法范文下一篇:生活有序精神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