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监狱发展

2024-04-11

论监狱发展(共6篇)

篇1:论监狱发展

论中国古代监狱的发展特点

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地下文物发掘考证,至少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已经形成了以夏为代表的相对统一的国家形态,继而也揭开了中国监狱发展史的帷幕。监狱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在中国从夏朝建国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其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其阶级统治秩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地理环境和专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监狱的发展表现出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具的规律和特色,至今仍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古代 监狱发展 特征

本学期选修了监狱法这门课程,加深了对监狱这一国家暴力机器的了解,再联想到看过的讲述不同时期事件的电视剧中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监狱——从《封神演义》中的“画地为牢”到封建社会的“天牢”“地牢”,再到《越狱》中现代化的福克斯监狱,于是产生了去了解一下中国历代监狱的想法,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产生了这篇文章。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地理环境和专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监狱的发展表现出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具的规律和特色。

一、中国监狱的发展历史悠久。监狱的产生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一样,经历了一个缓慢孕育的过程。中国广为流传的皋陶造狱的传说,其时间就可追溯到尧舜时期。相传皋陶是舜时期掌管刑法的长官,曾被禹推举为继承人,但他先于禹去世。他善于料理狱讼,遇到难案“令神兽獬豸以角触着直者,以知人善恶,明辨是非”1。当时也出现了像对待野兽般的原始的关押拘禁方式和设施,如古文献记载的○“系之徽墨 于丛棘”2.可见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刑罚和监狱的雏形。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犯罪、刑罚和监狱也就应运而生了。禹传位给儿子启,正式确立了世袭制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作为国家“附属物”的监狱必然然在夏朝产生,已成为不争之事实。国家与法律密切相关,夏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正式制定了《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说明夏朝有了犯罪和刑罚,而处罚犯罪就必然有拘押和执行刑罚之场所,由此也可推断夏朝有监狱的存在。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诸多关于夏朝监狱的记载,如《史记.夏本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夏台又名“钧台”,在今河南省禹州境内,是夏桀设狱囚禁商族首领汤的地方,是一种特定的监狱形式,不是夏朝监狱的通称。“三王始有狱”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监狱。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监狱制度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始终居于世界监狱发展的前列。中国监狱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从未间过,由此辗转相承、沿革清晰、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自成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走向监狱文明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特色。

二、中国传统“礼法结合”对狱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与法的互相渗透结合,是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法制文明特有的现象。礼的主要作用在于“别贵贱”、“序尊卑”,从而确定“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秩序,具有“经国家,定社稷”的功能。自汉代儒家思想在我国“定于一尊”,礼法结合逐渐成为此后各王朝的治国思想和立法原则。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引法入律”到隋唐礼法的完全融合,使法律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3说明礼法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维护○1薛梅卿.中国监狱史[M].第二页.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 ○2薛梅卿.中国监狱史[M].第四页.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 ○3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第六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

社会的安定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因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正是由于礼法结合的特殊作用,才使礼法结合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狱制指导思想和治狱实践的一条主线。

三、“诸法合体”下的监狱立法与监狱体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涵盖了民事、经济、行政、司法等各个部门法,也决定了监狱立法的特征,从监狱产生起直到明清的三千多年历史中,没有产生一部独立的监狱法典,这种特性也是世界所少有的。战国时期李悝《法经》中的“囚法”一篇,是有关监狱管理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早期的监狱法,后代各朝法律中的《断狱》、《狱官令》等篇目,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监狱制度的法规,特别是清人赵舒翘的《提牢备考》一书,系统收集了清王朝建政以来有关监狱管理方面的条例、章程和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监狱学的专著。《唐律疏议》是现存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共12篇502条,其中名例、卫禁、职制、断狱、捕亡等篇目中都有关于监狱拘押罪犯和刑罚等方面的条文;此后的《大明律》、《大清律例》中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令、格、式等法律形式中也有关于狱制的规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监狱管理制度在内容上是充实和完备的,在形式上是分散和多样化的这一特点。这种局面持续到鸦片战争以后,在清统治者内部,一些以洋务自诩的官僚地主阶级集团,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思想,使传统的“诸法合体”逐渐走向了“分门别类”。在“诸法合体”下的中国古代监狱管理体制特点极为鲜明,表现为狱政、行政、司法的合而为一。自秦统一以后,建立了皇帝制度,使皇权日益神秘化、制度化、法律化,皇帝握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皇帝“口含天宪”,任意改法废法。随着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高度发展和日益强化,决定了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和司法者的地位。监狱不是独立机关,而是从属于皇帝控制下的行政机关,司法权受行政权的干预和支配,更谈不上司法独立。中央常设监狱如刑部狱、御史台狱等,都由中央司法机关具体负责管理,监狱的管理权同样受同级司法官署的控制。地方监狱直接由各级行政长官管辖,各级行政长官集行政、审判和治狱于一身。因此,中国古代监狱,不是行使监狱管理权限的专门机关,而是兼具行政、司法和狱政等多种权力的一般管理机关,从而形成狱政、司法行政机关在组织上的一体化特征。

四、自成体系的监狱管理制度

中国历代统治者在不断总结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备了一套监狱管理制度,并自成体系,代代承袭,其特点十分鲜明,表现在:第一,中国古代各王朝在监狱管理中,崇尚的是威吓、惩罚和报复主义,把监狱的镇压作用放在首位,建立了系囚制度,这是拘押、械系和看守囚犯的总称。包括门卫、桎梏、点视、分类拘禁、对脱狱反狱劫狱的惩罚等制度,其目的“务要内情不得外出,外情不得入内,使人知幽闭困苦之状,以顿挫其顽心”4。○这是监狱发挥镇压作的前提。历代统治者为强化监狱的专政职能,都十分重视这一制度,并在立法上将系囚的各项制度具体化。第二,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使历代统治者认识到,单纯的刑罚镇压不仅不能压服人民的反抗斗争,反而会导致亡国灭种的严重后果。因此,为了笼络人心,标榜其“仁政”,建立了悯囚制度,这是关于保障狱囚基本生活待遇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衿老怜幼、宽缓狱具、提供囚粮囚衣医药、纵囚归家、法外行仁等措施。这是统治者为防止狱吏任意凌虐囚犯,防止阶级矛盾的激化而采取的措施,是从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出发,阐发在监狱管理中的感化教育。当然它决不仅仅是什么“圣王仁及囹圄”的悲天悯人,其真实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地控制人民和巩固专制统治。第三,在中国强制狱囚服劳役,早在商朝就有了,到西周形成固定制度,秦汉时期则广泛使用,隋唐时期发展形成完整的居作制度。这是强制被判处徒刑、流刑的罪犯服役的制度,是一种既禁其人又役其身的自由刑与劳役刑相结合的刑罚制度。《唐书刑法志》载:“用刑有五,其三曰徒,徒者奴也,盖奴辱之。量其罪之轻重,有年数而舍之。”可见徒刑是剥夺自由、强制服劳役并奴役羞辱兼而有之的刑罚。各封建王朝为了保障居作制度的顺利进行,都规定了严惩违制的条款。由于居作制度的普遍实4杨殿升.监狱法学[M].第一百八十六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施,促使了劳役监的发展,古代被判处劳役刑的罪犯往往要同时施加肉刑,这是古代刑罚的一个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盛行的野蛮残酷的惩罚主义和报复主义思想。而劳役刑与肉刑相结合,也方便了劳役监的管理,因此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袭。第四,录囚制度则是有关皇帝或各级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地巡视监狱,对狱情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完备于唐代,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则是录囚制度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狱制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平反冤狱,疏决淹狱,减少非法庾死狱囚具有一定作用。有利于缓和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封建法律秩序和社会安定,进而保障统治阶级根本和长远利益。但封建社会本身固有的腐朽、黑暗的狱制以及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使这一制度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与局限性。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的各项监狱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这些监狱管理制度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具有内在联系,共同为封建国家机器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也是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这些监狱制度和法规条文中所蕴含的丰富中华古文明的特质,对于后世乃至周边国家监狱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监狱史绝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展示或炫耀已有的辉煌,而是为了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狱政思想中“明德慎罚”的感化主义、惩罚与教育思想,监管中的分类监禁、分管分押等,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我们维护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自觉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研究人类历史上监狱制度的产生、发展,监狱的本质特征,狱政思想、监狱立法、监狱管理制度的内容等,观“前世之迹”,明“治乱之道”,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参考文献:【1】薛梅卿.中国监狱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

【2】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杨殿升.监狱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左传[M].昭公六年.【5】周密.中国刑法史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2:论监狱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伟大历史变革,最终使社

会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然而,当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步融入到世界这个大潮流中,各种思想理念、制度设计冲突不断。这就为监狱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将促进监狱工作的法制化,市场经济的优化提供了监狱经济新的发展平台,履行世贸规则也限制了监狱企业发展空间。应对形势变化,在监狱企业的管理方式上要进一步重组生产、经营职能,实现监狱生产专门化管理。积极调整监狱企业产业结构,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适宜产业,建立满足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

【关键词】司法制度;监狱经济;问题;对策

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民主法制日益健全的必然要求。监狱体制改革有利于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有利于强化监狱经费收支管理,提高监狱经费保障水平。我认为必须对监狱经济运行方式进行有效探索,寻求合理的监狱经济运行机制。监狱经济的合理运行,有利于保障监狱基本职能的实现,对确保监狱履行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职能起到重要作用,是推动监狱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监狱经济的属性

监狱属于政治范畴,监狱经济是监狱为改造罪犯之需要,由监狱人民警察依法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罪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活动。它的特征主要是:具有法定性;由罪犯劳动派生;劳动力主体是监狱人民警察和罪犯;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是为改造罪犯之需,具有政治属性;是有效劳动、经济活动,具有经济属性。由监狱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它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政治属性决定经济属性。

二、监狱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监狱经济是为了劳动改造罪犯、解决国家经济困难和负担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诞生之初,在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烂摊子。“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及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建国之初,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反革命罪犯和其他刑事犯罪罪犯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刑罚。而被人民民主政权接收的旧监狱其设施破旧不堪,难以解决监狱在押罪犯人数激增的问题。由于监狱在押罪犯人数激增,监狱难以全部解决罪犯劳动生产问题,大批监狱在押罪犯由于无劳动项目而坐吃闲饭。最重要的是监狱在押罪犯不能得到有效改造,难以实现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目的。在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让被判处徒刑的罪犯,这“一个很大的劳动力”由国家养起来,在监狱“坐吃闲饭”,既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于1951年5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把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确定了组织全国犯人劳动的生产建设项目。即:“从事大规模的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生产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场地集中、便于管理,比较适合作为大规模组织犯人劳动的生产项目。截至1952年底,全国已投入劳动的犯人占全国在押犯的62,到1953年已占83.7。与此同时,全国建立大小不等的劳改生产单位4671个。监狱生产创建并逐步发展起来后,不仅解决了监狱在押罪犯“坐吃闲饭”的问题,解决了监狱的狱政设施经费和罪犯改造经费不足的困难,而且解决了实现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问题和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监狱生产的收入被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为劳动改造机关的经费来源之一。到1965年,全国劳改工业总产值达到17.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8.4亿斤。在取得辉煌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监狱企业也通过对大量罪犯实行劳动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地改造了数以万计的包括末代皇帝、侵华日军、伪满战犯等罪犯。监狱生产成为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狱经济的发展,为罪犯改造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监狱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经济效益不断下滑,有半数以上的监狱企业没有了利润,出现了全系统亏损。到1994年,全国监狱工业生产亏损额达1.5亿元,监狱生产陷入了困境。

现在看来,监狱经济从开始产生,便存在这认识上的偏差。建国初我们对监狱的定位是既是监狱,又是企业。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的监狱不是过去的监狱,我们的监狱其实是学校、工厂或农场。”基于这种认识,1952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的《第一次全国劳动改造罪犯工作会议决定》也指出:“劳改生产,从政治上看,是属于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一项重要政策。但从经济上看,则是属于国营经济性质的特殊企业。”可以看出,国家从一开始定位就把监狱和监狱企业捆绑在一起,赋予了监狱的二重性。这种定位,随着监狱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也不断暴露出来。如五十、六十年代,一些监狱在组织罪犯劳动过程中,重生产、轻改造,影响了劳动改造罪犯工作的效果。对此,毛泽东同志1962年3月22日在听取原公安部领导汇报时指示:“劳动改造罪犯,生产是手段,主要目的是改造,不要在经济上做许多文章。”

196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审阅公安部党组的有关报告后批示:“你看确有此事吧!有些人只爱物不爱人,只重生产,不重改造。把犯人当劳役,只有压服不行。”

1965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再次对劳改工作作出批示:“改造要紧,不要在经济上做文章,不要想从劳改犯人身上搞多少钱,要抓改造,让他们能寄点回家嘛。”同年8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几内亚教育代表团、几内亚检察总长及夫人的谈话》中再次指出:“我们有些干部不懂得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不要把劳动和生产放在第一位。不要赚犯人的钱。”刘少奇同志早在1950年10月中央决定组织罪犯劳动生产之前就指出:“花点本钱也划得来,抢的吃、偷的吃还不都是老百姓的,并且具有破坏性,搞生产要花点本钱,国家也可以出一些钱。”1956年5月,刘少奇在谈到劳改检察工作时指示:“对犯人生活要搞好一点,劳动要少一点,没有这个条件也是改造不好的。”

1962年4月28日,刘少奇同志再次对劳改生产状况提出严厉批评:“这几年不是改造第一,而是生产第一,搞奴隶劳动,越搞越坏,对立情绪很厉害,生产也没有搞好。”“劳改生产,国家不打主意,自己独立核算,不足的补贴一些,以改造为主。”周恩来同志1956年7月15日在《在全国省、市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厅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劳改的目的,是要把犯人改为新人,政治教育是第一,使他觉悟,劳动是增强他的劳动观点,而不是从犯人身上生产出来的利润办更多的工厂,这还是第二。如果倾向第二种,是有毛病的,结果:忽视政治教育,会使犯人劳动过度,这就不是人道主义。你第一不加强政治教育,他将来不能成为新人,劳动的结果对新政权更加不满,那怎么能改造他呢?刑满以后他还是不满,出来后又犯法,结果还是关起来,……。”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多年来,监狱与监狱企业之间的矛盾从来就没有得到调和,但由于历史上监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我国财政保障能力有限等特殊国情,使得这一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只是在实践中当这对矛盾非常突出的时候,才予以适当的调正。

三、监狱经济发展的现状

尽管我们监狱系统从上到下尊重罪犯权利的意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革命前辈们不断批评的劳改系统打罪犯主意,做经济文章的现象并没有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巨大进步而消除或者减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市场经济的规律、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引入而加剧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犯人超时劳动的情况则更具有普遍性了。在个别地区,甚至连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监狱的形象也顾不上了。有的监狱为了挣到钱,监狱的领导不得不向一些私企老板磕头作揖。有的地区,罪犯在省会城市搞一些不知被转包了几道手的基建工程,我们监狱的女干警在街头支起炉灶,穿起围裙,为犯人们现场做饭,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监狱又回到了当年中央决定开始组织劳改犯人进行生产的阶段了,所不同的是,那时这种景象只能在远离大中城市、甚至边远地区的尚未开发的处女田里可以见到,而现在却在省会城市也屡见不鲜了。

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那就真要像刘少奇同志所说的,越改造越坏了。结果也真要像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刑满以后他还是不满,出来后又犯法,结果还是关起来。原因在于:首先,这种状况之下的劳动会使罪犯从根本上丧失对党和政府自新中国监狱制度建立以来就一贯倡导和极力推行的“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政策的信念。言行不一是当前官场上的一种常见祸患,唱高调干俗事是国人普遍非常厌烦的。罪犯也是人,将他们关在监狱里可以剥夺他们的自由,但是不能桎梏他们的思维。而且,联系到他们犯罪的原因,本来许多人骨子里就存在着对官方的不满、对官员的不满、对涉及个人的政策的不满、对社会和民风的不满。刘少奇同志所预言的“越改造越坏了”的结果和周恩来同志料到的恶性循环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其次,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的干警也会对这一政策产生怀疑。如果搞一次匿名问卷调查,真正相信我们的监狱系统在奉行“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干警的数量不知道会占多大比例。再次,这种形式的劳动组织和管理方式也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到降低监狱干警素质的副作用。我们的干警从一定程度上说,已经被降到了农村生产队长和工厂班组长的角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成了规律。哪里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用得着提高素质呢?提高素质又有什么必要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监狱系统人才外流的原因之一,待遇过低、条件较差并不是监狱系统留不住人才的唯一原因。最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实际上也使得干警和罪犯投入到教育改造、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也是最见实效的个别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大打折扣了。在有些地区,甚至连集体教育和分类教育的场所都被生产现场挤占了。

此外,监狱利用罪犯作为主要劳动力而组织的企业与社会上按照公司法组成的企业之间从表面上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正当竞争,尽管监狱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鲜为该系统之外的人士所难以想象的沉重得难以与社会进行竞争的因素。我们要了从贴息贷款到税收返还等这样或那样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全依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监狱产品还在市场上流通,这是属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也难怪上至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至普通黎民百姓都对监狱生产收入不能完全养活自己感到不能理解。而且,从全社会的角度看,监狱生产靠各种优惠政策而搞得规模越大,占的市场份额越多,挤占社会企业的市场份额也越大,造成社会上的就业岗位越少,因为在过剩经济情况下,市场份额毕竟是有限的。社会上失业人员增多,也同样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加。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监狱经济的变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因此我国所设立的监狱,经费开支主要靠监狱组织罪犯生产劳动的收益维持,并持续了计划经济时代全过程。

从监狱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监狱经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监狱事业的发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以及经济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监狱劳教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发生调整、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监狱经济的运行轨迹,使人们渐渐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即:“监狱经济,是指我国监狱组织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应该承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定义不无道理,也曾对我国监狱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众对监狱的职能体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随着《监狱法》的颁布实施,如果仍固守这一概念,显然已经过时。客观地说,我国的监狱经济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监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监狱企业”。一般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一般企业应同时具备五个条件:即生产经营上的独立性;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具有自主支配、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某种形式的组织机构;具有法人地位。而“监狱企业”与一般企业有共性,但又有特殊性:一是劳动力主体是不具有人身自由的罪犯和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监狱人民警察;二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是社会效益最大;三是生产经营决策要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来进行,没有独立性;四是收入分配除纳税外全部用于改造罪犯。劳动力主体的特殊性是它区别于一般企业最本质的东西。因为“监狱企业”不是一般企业,就不能完全套用一般企业的运行规则,只能结合监狱生产经营的实际,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中可以为“监狱企业”所用的内容,即分清权责、科学管理,而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总之,监狱生产作为改造罪犯手段的载体,既承担着改造罪犯的责任,又承担着一定的经济任务。监狱通过组织罪犯参加劳动对罪犯进行改造,罪犯在参加劳动过程中改造犯罪思想、矫正犯罪恶习、学习劳动技能、成为守法公民。这一改造罪犯的过程都是以监狱生产为载体进行的,或者说如果没有监狱生产的存在,劳动改造这一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难以充分运用。

新中国的监狱生产及逐渐形成“监企合一”的监狱体制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发展的比较顺利,监狱在组织罪犯生产劳动上取得的上述成就,虽然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监狱工作方针的指引、监狱人民警察的努力等方面是分不开的,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监狱生产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监狱生产自身存在的一些特点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企业生产的要求相适应。监狱生产的原材料和产品的产、供、销由国家负责,监狱主要负责组织罪犯参加生产劳动,并可以集中精力去进行改造罪犯的工作。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商品生产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监狱生产所进行的生产项目,无论是属于哪一个行业,都不存在市场饱和问题,尤其是监狱生产中的原料产品、初级产品都属于社会上严重短缺的产品。监狱生产的一些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能自我积累进行发展。“监企合一”的监狱体制尽管也曾出现过个别单位“重生产、轻改造”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看,“监企合一”的监狱管理体制有利于监狱发挥其职能作用。在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监狱生产及“监企合一”的监狱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诸多不适应之处。

四、当前我国监狱经济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新中国的监狱实践在为巩固政权和维护社会秩序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弊端,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随之转换政府职能的改革过程中,这些弊端就显得监狱的现行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导向和监狱自身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应当发挥的功能或者说法定的功能不适应,也是制约监狱工作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深化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广泛见诸文字的弊端包括管理体制不顺;财政保障体制不畅;监狱生产定位偏差,国家对监狱生产缺乏宏观管理,监狱生产产业结构不合理,监狱生产经营所受制约因素过多,监狱生产经营指标由作为国家公务员的各级干警承包,公众对监狱生产认识模糊;工人队伍超过干警队伍,难以消化;监狱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布局的,极为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和发挥监狱职能的需要,造成监狱办社会负担沉重,干警生活待遇低下,在子女就学、就业和养老保障等许多方面存在后顾之忧;由于生产经营和安全稳定的巨大压力致使教育改造功能受到严重削弱,改造质量难以保证等。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法定监狱经费保障的制约,使得一个监狱在各方面的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效益。干警的收入水平、住房状况、娱乐设施多少、立功受奖情况等等,都取决于其所在监狱、甚至其所在监区的生产经营效益;罪犯的伙食状况、居住条件、教育和娱乐设施水平、获奖记功、减刑假释等等,也都取决于其所在监狱、所在监区的生产经营效益和他本人的生产定额完成状况;边远地区监狱所在的社区服务如幼儿园、学校、粮站、商业网点等的水平还得取决于该监狱的生产经营状况。为了监狱的生存,为了监狱的发展,为了提高犯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为了满足干警以及监狱系统工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为了改善监管改造设施,为了整个监狱总体工作水平不断上新台阶,无论一个监狱现时生产效益如何,都必须大力发展监狱生产。

从现实的角度剖析监狱经济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监狱工作中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监狱经济运行适用的规律上,即是适用市场经济规律,还是适用计划经济规律。从我国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监狱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在刑罚执行上要求高度的集中统一,不允许各行其是。作为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生产劳动而建立的监狱生产是适应监狱执行刑罚的要求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必须成为现代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必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生产经营制度。这就使监狱生产陷入二难之地:一方面监狱生产要适应改造罪犯的需要。改造罪犯的需要是监狱生产产生的基础,否则,监狱生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监狱生产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监狱生产生命力的源泉,否则,监狱生产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解决监狱问题是可行的,那么,随着计划经济的消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概念中的监狱经济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因为监狱经济运行是不能完全套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所谓市场经济就是竞争力经济,监狱经济是没有能力参与竞争的。从监狱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来看,当发生监狱生产资不抵债的情况时,当发生监狱生产无力扭转这种亏损局面的情况时,监狱企业是无法宣布破产的,是无法让监狱的所有犯人无工可做的。“监狱经济”的存在使得监狱除了追求罪犯改造质量这一目标的同时,也在为追求监狱企业的经济效益疲于奔命。而且,由于“监狱经济”这一事物与物质利益的紧密联系也使得其在监狱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已超过了改造,对罪犯的改造这一根本性的工作反而只停留在对罪犯的一般关押与简单说教的层面,满足于将“罪犯改造”融于“监狱经济”所要求的罪犯劳动中去。如此,“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在实践中沉沦为:鉴于改造工作成果的长远性及其与物质利益的相对脱钩,远不如“监狱经济”利益的明显,导致监狱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监狱经济”所要求的生产上。加之其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监狱企业又陷入了一种令人堪忧的困境,进而恶性循环直接威胁到了监狱的理性价值、甚至是工具价值的实现,成为当代中国监狱的最大问题。监狱生产无疑也要与社会上的普通意义上的生产保持基本的同步,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已经不是小作坊意义的生产。现代工业社会越来越讲究生产中的劳动分工,生产中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监狱生产也只能在社会分工中从事比较适合自身特点的生产劳动,也只有如此,监狱生产才有效益可言。

监狱生产虽然也讲求效益,然而,其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监狱生产的社会效益优位,经济效益次之。监狱可以称之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机构,其担负的任务是改造罪犯,这就决定了衡量监狱活动系统成果的只能是社会效益,而不能是经济效益。监狱生产作为监狱行刑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体现监狱生产的特殊性,监狱生产的效益也主要是由社会效益来衡量的。社会效益是监狱生产价值理性的表现,只有在满足了这一要求的情况下,监狱生产的经济效益才会更多更好。目前,我国监狱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监企不分”,监狱法人代表与监狱企业法人代表是同一人。监狱警察除承担监狱管理外,很大部份的精力是承担了企业经营者的任务:从引入生产项目--组织产品生产--推销产品--到催讨应收款等等。且监狱的部分投入和警察的部分奖金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挂勾,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客观上会造成了“重生产、轻改造”的状况。获得经济利益不应该是监狱的直接目的,更不是监狱的基本职能。按照监狱工作的总体要求而言,做好监狱工作不是竭力发展监狱经济,获得经济利益不应是监狱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是现有规划布局调整方面。监狱本身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尤其是要随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的监狱在现有布局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监狱布局与当地区域发展规划的整体要求结合密切度不够。因为每一所监狱尤其是监狱企业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有着极为密切了相关性,这就必然要求区域特点与监狱本身的特点有机结合。其次是重复建设、超员关押。监狱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很好的预期规划,使得面对急增的犯人数或临时建造或超员关押,前项形成重复建设,后项埋藏危险隐患。第三是“监狱办社会”,目前我国的监狱,或多或少拥有学校等这样那样的本应该是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这样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监狱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是生产结构与资源配置问题。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监狱生产中,人力资源的主体是监狱人民警察和罪犯,而两者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不发生作用。

关于生产结构问题。监狱本身特点要求是“室内”的工作场所,而且目前监狱的特点是刑期长短不一,有的无期,有的有期,并且服刑人员结构复杂,这样的现状无法涉足高科技产业,复杂工种较难胜任,仅适用于劳动密集性高、工艺相对简单的工种。

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监狱生产中的劳动力是罪犯。罪犯中的大多数文化素质低下,无生产劳动技术,更无现代科学知识。因此,监狱生产从建立时起就多从事农业中的种植业生产、工业中原材料生产,这一类生产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就相对较低。监狱生产中进行的一些加工业,也多为附加值较低的简单加工业,缺少附加值较高的高、精、尖加工业,这就使监狱生产在市场经济中难以与社会企业相竞争。此外在生产力要素的配置上也无法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优化配置。如监狱生产要按照《监狱法》的规定去安排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去参加劳动,而不能照搬社会上减人增效的方法。

监狱生产目前面临的困难局面已经影响到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的正常进行以及劳动改造手段作用的发挥。对此,人们正在积极探索监狱生产改革的途径。随着人们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必将能找到一条既符合监狱工作的特点,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狱生产发展道路,进而充分发挥劳动改造这一改造罪犯基本手段的作用。

关于监狱内的职工问题。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各监狱都留有一定数量的职工。如:我区监狱,仅每月支付职工的工资收入就达近数百万元,这些职工总体上年龄大、学历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

四是队伍建设方面。监狱经济是国家强制力的产物,发展监狱经济必须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而不是完全通过市场竞争力来实现。在监狱经济发展中警察队伍建设方面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观念问题。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干警忽视了“监狱企业”的特殊性,忽视了监狱经济的政治属性,过度追求适应市场经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监狱经济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这个发展多数是在弱化监狱经济的政治功能,是在强调监狱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仅将其视为单一的经济问题来实践的情况下获得的,由此导致了对监狱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上的片面性,并导致了诸多矛盾的出现。廉政问题。在监狱经济完全按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中,由于客观存在的多种因素,容易出现的干部队伍廉政方面的问题。在全国的司法界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如

“湖南邵东监狱案”、“辽宁大连监狱案”、“四川西川监狱案”和“宁夏监狱干警受贿案”都与监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干警廉洁从政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探索监狱经济运行机制及对策措施

监狱经济应该是:在国家财政保障体制条件下,监狱为了改造罪犯的需要而组织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因为,现实的情况是靠组织罪犯劳动生产创造的经济能力,已不足以维持监狱的生存与发展,它已失去原来在监狱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国家财政保障体制取而代之,成为监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国家财政保障体制的建立,对原有监狱经济的认识提出了质疑与挑战。或者说,监狱经济是指国家对监狱的财政保障与监狱改造罪犯而组织的生产劳动的收益的总和。

从发展的角度探索监狱经济的运行机制。为使监狱充分行使专政机器的职能,规范罪犯生产,就必须寻求科学合理的监狱经济运行机制。监狱经济的运行机制是由监狱性质决定的,是监狱在改造罪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协调的经济运行方式。根据监狱经济的特点,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要合理调整区域规划。将监狱改革纳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从而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监狱的发展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对监狱发展沿着历史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出监狱产生与发展所依托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从而在条件与背景的变迁中洞悟监狱发展的历史性。监狱改革的出发点应当是改善其功能,完善其价值,而性质决定功能,由此,各种具体的改革都有赖于我们对监狱性质的重新认识,监狱是什么?这当然是监狱改革的起点与归宿,无论从历史的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不言而喻的是,监狱是国家专门行刑机构而不是企业。从全局的整体的视野来制订规划,监狱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经济”整体特征,根据掌握的预测资料,以发展的观点,按预测的比例趋势做好中长期规划。现在监狱人满为患,监狱接收这么多犯人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监狱自身在努力解决问题的同时,依托国家的刑事政策来解决问题,如:申请加大基础投入,要求扩大监狱的管理能力,实行有效的非监禁化,社区改造等等。使监狱能够合理地承担犯人,进而改造犯人,完成好行刑工作。同时也为监狱经济机制运行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目前司法部根据中央提出了“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监狱体制改革方针,司法系统改革思路之一是:建立统一指导为辅、分级领导为主、个别管理突出的管理体制。从实际出发,各监狱管理局组建一个监狱国有独资公司,现有的为改造罪犯服务的监狱企业,改组为监狱国有独资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受监狱国有独资公司领导并对其负责。

实现监狱刑罚执行职能和生产经营管理职能分开,建立两套既独立运行,又有机联系、密切配合、规范运行的新型监狱工作体制。一套是新型监狱管理体制,它的主

要任务是执行刑罚、改造罪犯,按《监狱法》运作。另一套是新型监狱企业管理体制,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场所和生产岗位,可参照《公司法》

并结合监狱企业特点进行运作。围绕劳动改造罪犯的共同目标,双方按照各自规律运行的同时,需要密切配合。监狱警察应当按照规定和劳动合同协议组织罪犯到企业去劳动,到生产现场跟班管理,负责监管,负责考核罪犯的劳动改造表现。

三要引入科学的管理监狱模式。合理处理好警察、职工在监狱经济中的不同作用,完成好改造罪犯的根本使命。

一是引入科学的管理监狱模式,实现好管理罪犯的目的,关键要处理好监狱行刑和经济的关系:监狱行刑方面,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这是我国监狱改造罪犯的一个特点,通过劳动这个手段来达到改造罪犯思想这个目的;监狱经济方面,监狱管理需要的费用由国家保障,监狱企业生产应纳入政府采购。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目前的监狱企业实际上是承担着“公共物品”提供的职能。服刑人员的强制劳动,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是对全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间接的教育服务。虽然强制劳动应当仅是教育服刑人员的手段之一,但也无法避免将劳动本身作为改造目的实际社会需求。在此情况下,监狱企业还需要按照一般的劳动生产的要求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劳动岗位、劳动场所、劳动资料等)因此,在探讨监狱企业如何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将其纳入公共产品组织的改革大背景之中。

二是改革监狱生产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监狱生产的规模过大,行业繁多,产品丰富,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经济条件下,对补充我国新的国民经济和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已经进入到市场经济并因此促动了“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而且也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之后,大规模发展监狱经济的时代应当已经过去了。因此,要对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进行宏观调整。对于国家限制或淘汰的产业,如破坏环境、消耗资源型的产业,还有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如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产业等。均不适宜监狱企业发展。前一类产业属于国家产业政策要淘汰和限制的,监狱行业不能因为自己不太受国家行业管理和封闭生产的特殊地位来破坏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后一类产业的竞争特别激烈,监狱不具备竞争的优势。而且,从长远考虑,国家鼓励这些产业发展的初衷也绝不是鼓励监狱行业来发展它们。如青海监狱系统抓住省国有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从2000年5月起,全面启动了监狱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用了近3年的时间,先后对系统内15个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并重组了一批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监狱企业解除了债务包袱,消除了主要亏损源,处置了不良资产,分离了企业办社会负担,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下降,制约青海监狱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并且从此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更为“十五”监狱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青海监狱系统的工业企业已由2000年亏损2500余万元,发展到2004年盈利近2000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6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4.5;资产贡献率由“九五”末的-11.3提高到2004年的10.2。通过青海监狱监狱系统的结构调整模式分析,我认为还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对现有产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引导工业单位果断淘汰市场前景不佳的亏损生产项目以及低效砖瓦建材等生产项目,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并鼓励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其次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对主要产品生产项目及时实施技改,并对新上生产项目进行严格论证和把关,避免投资失误,确保生产发展的需要。第三是大力发展供销两头在外加工项目。鼓励监狱发挥生产组织管理及罪犯劳动力资源优势,以本地区优势资源及产业项目为依托,积极开拓市场,从而培育一批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优势加工项目。同时通过加强内部节能降耗,挖掘内部潜力等措施,使产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合理解决好职工问题,随着监企体制的分离,可采取以下办法:首先对工龄较长(确定较为合理年限)的职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按现行待遇办理退休、退养手续;其次对年纪较轻、工龄较短的职工,根据监狱企业实际需要确定岗位,竞争上岗;再次对剩余人员进行社会分流。监狱劳动是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监狱的根本使命是改造罪犯,离开这一使命,监狱就无存在的必要了。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必须加强干警队伍建设,使全体干警提高自身素质,重点学习研究犯罪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使工作重心回到主题上来:即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稳定。干警队伍在内部流动的前提下,要加大外部流动力度,跨行业引进管理干部,使行刑管理更上水平。体制理顺后的监狱企业可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人才,对监狱企业的职工可采用合同制的形式。监狱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完成它的刑罚使命,那么监狱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要使每一位干警明确认识:监狱工作的重点应定位于解决服刑罪犯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和回归后的适应能力上。

五要推进行刑社会化。监狱经济还可以和行刑社会化相结合,行刑社会化是一种世界趋势,可借鉴国外行刑的一些做法:如英国在传统封闭式监狱的基础上设立了部分开放式监狱,用以关押短刑犯或即将刑满释放的长刑犯。开放式监狱里的罪犯白天到社会上的劳动场所与普通人一样参加劳动,自由交际,晚上回到监狱服刑。美国监狱则实行一种特殊放假制,白天让犯人到监狱外面的学校学习,晚上回到监狱,以期使罪犯逐步接触社会,并提高生产技能和增长知识,另外,在欧美国家普遍实行开放制度,即在不影响刑罚执行的情况下,通过取消监狱围墙、电网等形式,减少对罪犯自由的限制程度,加大对罪犯的信任,以利于罪犯增强自尊、找回自信,并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可以结合监狱企业的劳动项目,做好与社会企业的衔接,在此领域开展行刑社会化的尝试。

六、结束语

发展监狱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总体要求,建立监狱刑罚执行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执法经费支出和监狱生产收入分开的规范运行的监狱管理体制需要每个人的献谋、献智、添砖加瓦,尤其是法律工作者、学者等中坚力量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正视现实,做出贡献;是寻找积极可行的道路,并一步步去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刚等主编《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王戌生《罪犯劳动概论》,2001年,法律出版社;

3、杜雨《罪犯劳动改造学》2002年,法律出版社;

4、胡平主篇《中国市场经济全书》,华夏出版社;

5、刘炳英主编,《现代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6、金鉴主编,《监狱学总论》,1997年,法律出版社第1版;

7、王明迪、郭成伟主编,《中国狱政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8、兰洁主编:《监狱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9、夏宗素主编:《狱政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0、张苏军主编:《中国监狱发展战略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1、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当代中国监狱概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3页。

12、李均仁《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一些随想》,《犯罪与改造研究》.1997年第七期;

13、吴宗宪《中国现代化文明监狱研究》,1996年,警官教育出版社;

14、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1999年,中国方正出版社;

15、公安部编,《劳改工作文件汇编》,1982年12月,第一册;

16、司法部编,《中国司法行政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法律出版社;

17、司法部编,《中国司法行政发展研究报告》,2003年,法律出版社;

篇3:论监狱发展

在我国的十六大会议中明确提出要不断的加强司法体制改革, 是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理念、健全民主法治的关键性因素。而对于监狱的经济发展来讲, 陈旧的观念和制度已经不能胜任于目前车水马龙, 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因此必须要对监狱经济发展实行体制改革。通过这些改革, 不断的严明纪律, 公正执法, 最终为监狱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监狱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 对于监狱的经济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他们的论述中, 都希望能改变当前监狱的模式。一些地区, 为了降低成本, 不惜让监狱犯人超时工作、劳动, 这样不断有损于国家监狱的形象, 而且容易造成监狱犯人抱怨。有些监狱, 为了挣到钱, 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最终使得目前监狱的发展状态不容乐观, 放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热闹杂而无章的旧社会劳改时代。面对这种情况, 不得令我们深思。倘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发展, 会对我国监狱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对于目前监狱的一些状况, 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监狱中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观念。对于罪犯来讲, 他和正常人一样, 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想法, 倘若一概的剥夺他们的自由, 限制他们的任何言行举止, 本来他们就属于罪犯, 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芥蒂, 但是长期经过压抑的思想, 让他们对整个监狱充满了不满, 这样在进行工作和劳动时, 就会充分体现出积极性缺失, 不能将全身心充分的投入到劳动中, 因此对于整个监狱的经济发展来讲, 缺失劳动力, 这样就阻碍经济的发展。其次, 一些监狱管理思想方向发生偏移, 不能采用正当的手段来有效的管理犯人。监狱工作人员利用罪犯廉价的劳动力, 作为和社会竞争的必要条件, 这样造成劳动力不匹配, 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一个监狱的管理模式, 不仅影响着整个监狱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无形的影响着监狱罪犯的成长和改造。在我国的大多数监狱中, 主要是通过一般性的劳动生产来实现改造罪犯的手段, 因此, 对于监狱来讲, 不仅需要承担起改造犯人的重任, 还要担负着整个监狱的经济发展任务。一般监狱中, 都有组织犯人学习的机会, 在劳动改造过程中, 不断的引导和教育罪犯, 改变对社会的一些看法, 通过不断的学习劳动改造任务, 增加劳动技能, 从而一方面为监狱创造经济利润, 另一方面, 提高罪犯的觉悟性。

2 当前我国监狱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监狱整体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就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监狱经济发展规律上, 就目前而言, 结合我国监狱的发展状况,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监狱整体规划布局凌乱不规律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者是经营者来讲, 没有一个合理有规律的整体规划布局方案, 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各种决策的实施, 阻碍企业经济扩大, 严重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来讲, 监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监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而对于我国监狱的规划布局来说, 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的监狱整体规划布局凌乱不规律, 因为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且与当地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够深入, 不能真正的从当地经济发展中带动监狱的经济发展。其次, 监狱内的一些基础设施没有一个明确的使用规划结构, 有新增的犯人时出现拥挤等现象, 临时建造的建筑, 不能从开始就合理化的规划, 导致隐患重重, 严重制约着监狱经济的发展。

2.2 监狱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监狱经济管理体制对于整个监狱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单位, 因此在刑罚执行工作上必须要高度集中统一, 不允许各行其是, 因此经济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十分重要。作为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 组织罪犯生产劳动而建立的监狱生产是适应监狱执行刑罚的要求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监狱生产生命力的源泉, 否则, 监狱生产就失去了生命力。

2.3 监狱队伍建设观念不强

对于监狱队伍建设十分重要, 监狱的管理人员要想提高整个监狱的经济发展, 就必须要加强队伍建设观念。在我国监狱中, 有许多管理人员没有看到监狱经济的特殊性, 忽略了监狱经济的政治特色, 一味的追求市场经济发展, 导致监狱经济发展出现凌乱的局面。监狱队伍建设离不开廉政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因素, 会导致一些干警对外界的诱惑力抵抗不住, 不能躲避糖衣炮弹的袭击, 容易出现一些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整个监狱经济的发展。

3扭转监狱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手段

正常情况下, 监狱改如何发展自身的经济呢?在国家财政和法律保障的前提下, 监狱通过改造和教育犯人而组织的一种社会物质生产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就能不断的推动监狱经济的发展。那么,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扭转监狱经济发展呢?

3.1 合理制定区域规划方案

作为监狱的管理人员, 一定要经常思考如何能够合理的规划发展整个监狱经济。首先要将监狱改革步入到社会整体发展总规划中, 进而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平衡。一定要结合整个监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规划方案, 并且要经常考虑地域经济的一些特殊要点, 并对一些实际情况进行预测, 最终按照预测的结果做好长期的规划方案。对于现在监狱来讲, 某些监狱接受的犯人数量达到很多, 对于某些工作的开展已经有些困难, 此时, 监狱就需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在解决自身问题的情况下, 并努力的寻找国家政府来解决问题。监狱可以适当的向国家申请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扩大监狱模式等等, 最终使得监狱能够合理地接受犯人, 高效的教育犯人, 最终发自内心的做好劳动教育工作, 进而推动监狱经济的发展。

3.2 加大管理机制力度

管理机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 都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是企业发展的垫脚石。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 那么一个企业将会失去活力, 它的经济将会停止不前。无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监狱来将, 必须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让罪犯知道什么改做, 什么不能做, 并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 这样一方面可以树立监狱的管理风范和威信, 另一方面, 也可以提高犯人的劳动改造的积极性, 不能天天等死混饭吃等现象。同时, 监狱的干警工作人员, 应该按照规定和劳动合同协议组织罪犯到企业去劳动改造, 并且监狱警察也必须要到生产现场进行实时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 负责考核罪犯的劳动改造表现。

3.3 不断创新思想, 引进科学化管理模式

思想不创新, 思维模式就会永远落后。那么, 对于监狱经济的发展来讲, 工作人员也必须要不断创新思想, 引进科学化管理模式, 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要合理并且正确有效的处理好干警和罪犯之间的关系, 最终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监狱经济的发展非常复杂, 经济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关系着整个监狱的兴衰。对于监狱的干警工作人员来讲, 一定要不断的创新思想, 破解旧时思维传统观念, 用科学化的管理来推动整个监狱经济的发展。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给我国的监狱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复杂, 长期以来, 严重的阻碍我国监狱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控制措施。

关键词:监狱,经济发展,问题,措施,讨论

参考文献

[1]冯一文.中国囚犯人权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篇4:论我国监狱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监狱;模式;刑罚执行;建构;完善

在监狱学研究中,“监狱模式”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监狱研究者常用“监狱模式”来归纳一个监狱或一个地区监狱工作的做法和特点。事实上,监狱工作的“做法”和“特点”是有层次的,但不同层次的“做法”和“特点”却被不加区分地称为“监狱模式”,致使“模式”泛滥,无法进行比较和交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监狱模式”的概念和内涵,理顺监狱模式的层次,这既是监狱理论研究中一项不容回避的基础工作,也对当前和今后监狱的发展与建设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国内监狱模式概念使用情况

笔者在万方数据库中,以“监狱”和“模式”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查找,从1982年至2012年共有近517篇文章与“监狱”、“监狱模式”直接相关。

在这些研究中,“监狱模式”的名称繁多,研究者所讨论的“模式”所指并不一致,归纳的标准十分多样纷杂。例如,①有以监狱的行刑目的作为归纳标准的,如“报应模式”、“预防模式”、“恢复模式”;②有以监狱运行方式为着眼点的,如:“依法治监运行模式”、“监企分开运行模式”等;③有关注监狱构成要素的,如:“监狱行刑观念模式”、“监狱建筑模式”、“警察管理模式”、“罪犯处遇模式”等;④有突出罪犯改造基本手段的,如:“罪犯改造模式”、“罪犯心理矫治模式”、“罪犯分类管理模式”、“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模式”等;⑤有以监狱管教业务为区分标准的,如:“监狱行刑模式”、“劳动改造模式”、“狱内侦查模式”、“监管现场防控模式”、“5+1+1”教育模式等。⑥有以地方特色命名的,如:监狱管理的“山东模式”、罪犯结核病防治的“湖南模式”、监狱经济运行的“河南模式”等。

因资料有限,上述几类监狱模式名称并不能涵盖所有关于监狱模式的研究,但大致可以看出,众多“模式”出自不同的归纳标准和角度。因此,有的“模式”之间存在种属关系。例如,关于“监狱行刑观念模式”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惩罚模式”、“教育模式”、“改造模式”、“回归训练模式”等。有的“模式” 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关系,如一个“改造模式”的监狱同时也可以是“监企分开运行模式”的监狱。因而,归纳者对监狱模式名称的确定往往是从其自身所持有的评判标准出发,突出其认为的该模式最有价值或特色的部分,而不一定是该模式的本质特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许多研究是基于一个监狱或一个地区监狱具体而个性的实践,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出发,力求突出一个监狱或一个地区监狱的专属特色,很少关注其“模式”的本质和所处的层次。而模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可以构建出一个理论框架,将鲜活的实践在总结的过程中归入相应的类属,服务予继续研究的需要”①。

二、国内外监狱模式的理论回顾

汉语中模式一词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例如:文化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办学模式等。英文Model译为“模式”,该词还能译成“模型”、“范例”、“典型”等意思。通过研究模式,把事物的主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现出来,排除了事物次要的、非本质成分,归纳出一般规律,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模仿和理论分析。因此,模式研究近年来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

经过近百年的研究,监狱模式一词进入监狱学研究领域。人们对监狱模式的含义、常见类型以及在监狱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人们认识到了行刑理念、行刑目的、监狱类型、监狱模式、监狱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将监狱模式与行刑效果联系起来。但由于对监狱模式研究的方法论不同,在理论上历来观点不一。其中,下述三种关于监狱模式的理论观点,在方法论上各具代表性。

(1)克莱门斯·巴特勒斯的“目的—方式”说。美国监狱学者克莱门斯·巴特勒斯根據对美国监狱制度的研究,在其所著《矫正导论》一书中,从“目的—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康复模式、重新回归模式、新古典主义模式或惩罚模式等三种颇具代表性的模式②。

(2)米歇尔·福柯的“对象—方法”说。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从“对象—方法”的角度,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行刑模式”分类观点。他指出:“监狱被要求成为‘有益的,剥夺自由——法律对想象财产的征用——从一开始就必须起一种积极的技术作用,即对人进行改造。而为了进行这种运作,‘监狱机构诉诸三种重大模式,实行隔离和建立等级关系的政治一道德模式;把力量用于强制工作的经济模式,进行医疗和使人正常化(规范化)的技术一医学模式。这就是单人囚室、工厂和医院。”③

(3)郭明等人的“综合”说。我国监狱学者郭明等人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理念—目的—内容—方式”的角度,将监狱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行刑理念和行刑目的指导下,监狱对受刑人执行刑罚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刑方式和行刑内容④。据此,他们将在世界范围的监狱模式归纳为教育模式、康复模式、新古典主义的惩罚模式和改造模式。

上述三种代表性研究成果表述不同,但存在一定的联系。“目的—方式说”是最简略的表达方式,但包含了监狱模式的两个基本要素:行刑目的、行刑方式;“对象—方法说”将行刑目的建立在行刑对象的人性假设基础上,分别描述了针对“敌人”、“经济人”和“病人”的行刑方法。与“目的—方式说”相比突出了行刑对象特征,这一表述更为清晰具体;“综合说”在含义上综合了前两种观点,突出了行刑理念的主导作用,并且描述了行刑形式和行刑内容的实现载体:隔离监禁、教育感化、道德教诲、心理矫治等。使“监狱模式”的构成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三、监狱模式的概念和结构

从“监狱模式”的概念来说,笔者倾向于“综合说”。从此主张出发,关于监狱模式的内涵就清晰了。即监狱模式的前提是“一定的行刑理念”,依据是“特定的行刑目的”,具体表现为“行刑者”、“行刑对象”、“行刑设施”、“行刑内容”和“行刑方法”方面的总和。这些关键词勾勒出了一个关于监狱模式的立体框架。也就是說,一个完整的监狱模式应该包括刑罚思想、行刑目的、行刑方式、改造方式、管理制度、支持条件六个要素。

(一)监狱模式的概念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监狱模式是国家和社会在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行刑过程的系统策略或方法,它实质上是在一定刑罚理论或行刑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刑罚执行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可以使监狱执法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因此,所谓监狱模式是指监狱在一定刑罚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行刑目的,融合行刑方式、改造方式、管理制度和支持条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式。这个概念包含着下列具体特征。

(1)监狱模式具有系统结构。任何监狱模式都有一个独特的系统结构,涉及理念、目标、程序、支持条件等要素,是对行刑活动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系统概括。这些要素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断地作用于模式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从而形成监狱模式的全貌。“离开模式的系统性,就无法把握模式,也难以建构起模式”⑤ 。

(2)监狱模式具有示范作用。监狱模式是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对监狱行刑规律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一旦形成就具有示范性作用,可供人们仿效、借鉴,从而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这种示范性作用,对提高监狱行刑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监狱模式具有时代特征。任何一种模式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作为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监狱更不例外。在探索和构建监狱模式过程中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要不断更新其内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监狱必须不断地把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充实到行刑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和发展监狱的功能,彰显社会正义,将更多的服刑人员改造成为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

(4)监狱模式具有多样性。社会对其成员的素质要求是多元的,而服刑人员的缺陷又是形形色色的。这些缺陷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但更多时候表现在道德修养、思维模式和犯罪习癖方面。所以监狱模式的多样性是监狱应对监狱人口的复杂局面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多样化的行刑目的,就需要依赖多样性的监狱模式。对于监狱来说,没有哪一种特定的模式能够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服刑人员。因此,必须根据各自监狱服刑人员的结构特点和现有的支持条件,选择、探索和构建出不同的监狱模式。

(5)监狱模式具有实践性。监狱模式来源于监狱行刑实践,应用于监狱行刑实践,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在构建监狱模式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设计者的一厢情愿和价值判断,把监狱模式当监狱“公式”,而是应在现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总结自己和别人的实践经验,努力探索和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变式”。只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模式,才是行之有效的,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推广价值。

(二)监狱模式的结构

笔者认为,监狱模式不是“一种刑罚理念支配下的监狱行刑样式”那样简单,仅用“理念”和“行刑方式”是不能揭示一种监狱模式的本质属性的,也难以全面反映一种监狱模式的典型特征。一个完整的监狱模式应该包括至少四个层面、六个方面的要素(如图1—1所示),它是由价值要素—刑罚理念,导向要素—行刑目的,基础要素—行刑模式、关键要素—改造模式、规范要素—管理制度、保障要素—支持条件等构成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它是监狱运行过程中行刑方式、矫正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集合体。

(1)刑罚思想。监狱模式是一定刑罚思想的反映,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一种监狱模式将参与行刑活动的诸要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特定的程序展开,它反映了设计的刑罚思想。刑罚思想是监狱模式的灵魂,反映了监狱模式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特征。

(2)行刑目的。特定的行刑目是从特定的行刑思想中派生出来的。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就会确定各不相同的行刑目的。任何监狱模式总是为实现特定的行刑目的而设计的,行刑目标是监狱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它影响着监狱模式的操作程序和警囚的组合方式,也是行刑效益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3)行刑方式。行刑方式是监狱执行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的逻辑步骤和时间顺序。以占刑罚体系主体地位的自由刑执行方式为例,宏观上有监狱内的封闭行刑、监狱到社区的阶段行刑和社区内的开放行刑等三种方式。微观上包括收监、释放、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等活动的实施方式。

(4)改造方式。改造方式是在行刑过程中对服刑人员的身心施加系统影响的具体方法,西方监狱重视身心治疗,多采用行为矫正、心理矫治和宗教教诲的手段;而我国监狱更加关注思想改造,多运用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监管改造等手段。

(5)管理制度。刑罚执行是一项严肃的司法活动,为实现预期的行刑目的,国家必须用特定的方法对刑罚执行活动实施全方位的调控,而建立管理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形式与方法。实践中,管理制度通常由行刑管理制度、改造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组成。行刑管理制度包括收监制度、释放制度、减刑制度、假释制度、监外执行制度等;改造管理制度包括狱政管理、劳动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等。

(6)支持条件。任何监狱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任何监狱模式也就必然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监狱模式的支持条件一般包括政策、法律、监狱类型、监狱建筑、技术手段、警囚关系、公众心理等。

分析“监狱模式”概念和结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分清实践中监狱模式的所属层次。即使出现概念使用混乱的状况,也能够有标准来分门别类,减少同类问题无法在同一平台交流的窘况。因此,在实践和研究中,一个所谓的“模式”其名称和内容可能并不能完全包含上述六个关键要素,但可能集中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在对概念理解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现实中纷杂的“模式”按其体现的要素对照上面的框架各自归类。

例如,“监狱行刑观念模式”关注社会正义、犯罪预防和恢复性正义等刑罚思想,应属于宏观层次的监狱模式;“依法治监运行模式”、“监企分开运行模式”看起来主题宏大,但实际上体现的是监狱在管理和设置方面的管理制度,因此应属于“设计、管理”的微观层面;“劳动改造模式”、“罪犯心理矫治模式”、“5+1+1教育模式”,视具体语境,应属于“设计、管理”層次的改造模式或更具体的实施过程层次。仅从名称上看,这些不同层次的“模式”不具有可比性。如果要比较,则需要进行一定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应该是以该模式具体内容的阐释为基础的。

(三)关于监狱模式与行刑模式、监狱类型关系的探讨

监狱模式是关于监狱刑罚执行的系统策略,是对一所监狱在特定刑罚理念和行刑目的引导下的行刑、改造过程整体特征的简要描述,它与行刑模式、监狱类型这两个概念有关系,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

行刑模式是指执行机关将审判机关的判决和裁定付诸实施的活动方式。纵使从广义上理解,包含改造的内容,也无法涵盖管理制度、保障条件等要素。尽管具体行刑模式反映监狱模式在行刑上的特点,但行刑模式所要解决的仍然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现刑罚内涵的逻辑步骤和时间顺序,无法描述监狱运行的整体特征,因此只能是监狱模式中的一个基础变量或子模式。

监狱类型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监狱所做的分类。根据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主要是根据服刑人员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刑种、刑期以及人身危险性的程度,从有利于关押管理的角度,对监狱所做的形式上的划分。其直观的表现就是设置建筑模式及狱政设施存在较大差异的各类监狱,如女犯监狱、男犯监狱和未成年犯监狱,或者高度戒备监狱、中度戒备监狱以及低度戒备监狱。由于目前的设置标准比较粗放,所以监狱类型实际上只能关注监狱如何设置和管理的问题,是对监狱的形式分类,无法完整回答刑罚理念、行刑方式和矫正方式的问题,同样无法描述监狱运行的整体特征,因此监狱类型只能从属于监狱模式的“设计、管理层次”中的管理制度。

四、监狱模式构建的实践反思

监狱模式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合理地组织行刑目的、行刑方式、改造方式和支持条件等要素,最大限度地提高监狱的行刑效益,进而孕育中国特色的监狱运行新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监狱工作长期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监狱运行要素之间关系不尽协调,监狱在追求行刑效益的过程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之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仍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一)行刑目的明确,但行刑成效长期受支持条件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监狱工作的目标和宗旨是比较明确的,从20世纪50年代的“把绝大多数罪犯改造成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60年代的“要把绝大多数犯人改造得像溥仪那样,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80年代的“争取把绝大多数罪犯改造成为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守法公民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一直到90年代的“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虽然这些提法和表述带有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烙印,但始终没有偏离教育人、改造人这根主线。

(二)监狱运行的诸要素关系不协调,缺乏系统思维和系统构建

以监狱工作的前三个方针为例,“三个为了”方针表明建国初期监狱组织罪犯生产劳动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从政治上改造罪犯,又要为监狱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准备物质条件,实际上解决的是行刑目的的支持条件问题;“两个结合”方针是针对当时某些监狱偏重惩罚管制和劳动生产,忽视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提出的,强调的是改造手段之间的关系问题;“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方针是针对少数监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罪犯中搞超体力劳动的问题提出的,试图解决的是改造手段偏离行刑目的的问题。所以,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监狱建设实践表明,我国监狱在运行过程中长期存在目的、手段、和支持条件等要素之间的不协调的问题,我国的监狱制度是在不断破解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建立的,权宜性重于方向性、根本性和长效性,线性思维多于系统思维,因此不属于完整的模式化实践过程。

在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以来,司法部党组明确提出将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作为全国监狱系统跨世纪的发展目标。所谓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以现代化的监管改造设施和健全的狱政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改造的社会主义监狱。1995年司法部颁布了《关于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和实施意见》和《司法部现代化文明监狱考核评审细则》,明确规定了队伍建设、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活卫生、劳动改造、设施设备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标准和建设原则。创建活动加速了监狱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提高了监狱管理水平和改造罪犯质量,促进了监狱的全面建设,截至2001年,全国共有48所监狱被命名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

从现代化文明监狱规划和实施过程来看,充分体现了“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的系统论思想。从整体效果看,我国监狱以此为契机走上了模式化发展和整体推进的快速路。但在一些地区监狱的创建活动中,也存在着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诸如将创建过程简化为“照方抓药”式的设施装备达标过程;忽视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监狱在行刑目标和制度设计方面的不同要求;“硬件硬,软件软”等,这都是缺乏系统思维和系统建构的结果。

五、监狱模式建构的基本要求

实践表明,新中国监狱选择追求行刑效益的改造模式是正确的,但要意识到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尤其需要在预防论刑罚思想基础上确定行刑目的,探索有利于行刑目的实现的行刑方式、改造方式和管理制度,并建立起行刑方式、改造方式和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2002年底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司法部党组首次系统提出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要求,这是提高改造质量、提升监狱工作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标志着监狱工作由封闭转向开放、由神秘转向透明、由狭义改造走向广义改造,监狱工作将进一步由传统、经验、粗放向现代、科学、规范的方向转变。在我国罪犯改造过程中,除了继续强调传统的思想改造,已经开始倡导心理咨询、罪犯人身危险性评估等手段的应用。因此,未来中国监狱必然要摆脱单纯报应的安全模式,快速向惩防一体的质量模式转型。为此,监狱模式的建构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一)建构监狱模式应以监狱效能的优化为目标

无论对已有的监狱模式如何进行变革,都必须遵循合目的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行刑目的要素,只有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判断模式之是否可能,否则就会迷失建构的方向。就当前监狱的改革与创新的趋势而言,必须适应现代民主与法制理念,符合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发展方向,使监狱一切工作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而展开,达到监狱工作整体效能的最优化。

(二)建构监狱模式要尊重现实

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监狱模式,往往是基于该国的犯罪状况、历史传统、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在借鉴和改革之时,应当尊重现实,不可生搬硬套。既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现代矫正的理念、方法、手段,做到“洋为中用”,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人民群众对待罪犯的态度等因素对建立现代监狱制度的要求,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监狱工作的成功经验,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三)建构监狱模式要处理好“整、分、合”的关系

监狱模式不是单一要素的构成,在强调某一要素的同时,要从系统的观点,组织各种要素的结构与层次关系,从而保证模式的良好运行。具体而言,既要根据监狱运行的总体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又要从行刑、改造、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合理分工”,同时要对各要素、环节、部分及其活动进行“综合协调”,避免因分工带来的各环节脱节及横向协作困难等问题,以高效实现总体目标。这种对系统的“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的要求,就是整分合原则。

(四)建构监狱模式的关键在于兼容

模式论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科学模式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属性,通过不同的操作,各被一些实验所证实,因此形成了多个模型并存、相互竞争或对峙的局面,并最终导致更迭交替的发生。但是这种更迭交替往往“不可能由一个模式取代另一个模式,而只能由一个更高级的综合了各方优点的模式所取代”⑥。因此,在监狱模式建构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要关注各种监狱模式的特质差异,降低相互借鉴和重新配置中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这就需要考虑如进行协调使之有机兼容的问题。因此,从效果意义上判断,建构一种新型的监狱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兼容的水平。

注释:

①王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辨析》,载《中国职业技術教育》2010年第3期。

②参见[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著,孙晓雳等译:《矫正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4页。

③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7页。

④参见涂发中、郭明主编:《监狱学基础理论》,金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⑤李国志:《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参考文献:

[1]王平著.《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2]狄小华著.《冲突、协调和秩序》.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3]涂发中,郭明主编.《监狱学基础理论》.金城出版社,2003年版.

[4]郭明著.《中国监狱学史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5]孙小礼.《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2期.

[6]查有梁.《什么是模式论?》,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7]杨焕宁,王平.《中国监狱现代化的方法论选择》.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8]张晶.《改造罪犯科学化:基础、模式与建构》.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9]高文.《未来十年我们打造什么样的监狱?》,载《罪犯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1期.

[10]李忠源.《浅谈行刑社会化及其途径》.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1]何为民.《论监狱职能本质属性的回归及其他》.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2]彭春芳,辛国恩,吴新中.《罪犯改造新方法、新途径调查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5期.

[13]于爱荣.《现代性与中国现代监狱制度构建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0期.

[14]张庆斌.《对监狱有关基本问题——从监狱近代变迁进行分析》.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11期.

[15]江苏省监狱管理局课题组.《监狱工作“三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载《罪犯与改造研究》,2007年第3期。

[16]卢琦.《关于“把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的研究与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10期.

[17]李国志.《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18]王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辨析》.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期.

[19][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著.《矫正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作者简介:

篇5:论监狱发展

一、在监狱体制改革下,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监狱体制改革后监狱原有的刑罚执行职能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分开,独立运作,建立起新型监狱管理体制和新型监狱企业管理体制,强化了监狱单一的刑罚执行职能,彰显监狱工作主业。以法制规范国家的行刑活动,实现刑罚与改造活动的法制化,不仅是建立新型监狱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监狱履行监狱职能不可缺少的。监狱是刑罚执行和改造罪犯的场所,一切活动应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监狱工作法制化,就是把监狱的全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监狱用法律去惩罚与改造罪犯,用法律去统治和管理监狱,切实做到依法行刑,依法治监。监狱工作法制化是监狱工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从严治警的重要措施。

二、影响监狱工作法制化推进的症结

(一)刑事执行法律体系内部存在矛盾冲突

体制改革后,监狱职能单一,按照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责权明确、运行高效、制约有效的要求运行。目前,我国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是由监狱法及其配套的法规、规章构成,《监狱法》颁行已经十四年,内容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迄今监狱法实施细则或条例都未出台,规章以上层次的法律出现了“断层”和“缺项”,出现了法律空白点,使行刑法律总体上处于“粗看有法可依,细究无章可循”状态。现行监狱的刑罚执行工作,大多依据的是政策性、行政性的法规命令和少量的司法解释,是监狱民警对法律思想、法律精神、法律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他们长期从事罪犯管教工作的经验积累。但由于各地人文地理环境有别,监狱发展很不均衡,有的监狱管理机关围绕地方和本单位利益诠释法律,变通执行法律,容易使监狱工作披上行政或人治色彩,影响法律的公正性。

(二)执法队伍力量薄弱

第一,民警队伍是监狱工作的执行者,是惩罚与改造罪犯的职业性主体。加强民警队伍管理,一直是监狱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监狱民警的管理,我们只能一般适用《警察法》的规定,而无专门的关于监狱民警管理的专门内容。

第二,民警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不强。长期以来,监企合一的传统体制,形成了监狱功能的多元化,监狱民警既要懂监管,又要懂教育改造,还要熟悉生产经济工作等,注定了当前监狱民警队伍的现状多数是杂而不专。同时,为了解决监狱本系统内职工子女的就业安置问题,一度时期以来,在招考、录用监狱民警的过程中存在人为降低标准、降格录用的情况,监狱系统内部“近亲繁殖”的现象较为普遍,民警队伍素质大打折扣。

第三,监狱体制改革后,收支要分开,监狱民警的收入待遇不再与生产经营挂钩,如果同时国家全额保障不能到位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监狱基层民警要减少收入。当法律利益遭受经济利益的冲击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导致有些民警法制意识淡化,利用手中拥有的罪犯行政奖励权力和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方面为罪犯提供特殊照顾搞创收,出现一些腐败或违法现象。

(三)法律监督滞后

实践中,监狱法律的监督体系不健全,注重自上而下的监督和专门机关的例行监督多,而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大众媒体监督少;事后监督的多,事中与事前的防预性监督少等等,导致某些环节出现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关部门的监督制约职权较为笼统、抽象,尚未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具体化,缺乏应有权威,致使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的情况时有发生,得不到及时查处和纠正。

三、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的对策

(一)完善监狱法律法规,使监狱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首先,要修改和完善《监狱法》,解决《监狱法》调整关系不明确,一些法律条文表达含糊、不易操作的问题。出台《监狱法实施细则》,更加具体、细化,使之有明确执行和遵循的依据。其次,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在维护法律统一性的同时兼顾法律灵活性,坚决避免和纠正依靠经验、惯例和地方土政策做为行刑依据的不严肃做法,切实做到“依法”执法。第三,清理现行规章制度,针对目前罪犯考核、奖惩、减刑、假释等办法存在不统一的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和办法,增强执法的公正性、严肃性、有效性和时效性。第四,构造层次清晰、操作性强的监狱制度运行机制。(1)规范监管安全工作制度。从制度着手,建立一整套监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形成具有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考核的监管安全工作规

范;(2)加强教育改造制度建设。用制度规定教育改造必须达到定量的标准,用制度引导、组织实施教育改造工作;(3)加强罪犯分类制度建设,使每一个罪犯先分类后改造;(4)加强罪犯处遇制度建设,形成罪犯处遇的层次化、阶梯化、规范化。

(二)狠抓民警队伍建设,为监狱工作法制化提供素质保障

第一,要就监狱民警工作的特点、内容、性质、要求,制定专门的监狱民警队伍的管理规定。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监狱工作种类的不同,监狱民警的职业内容、职业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区别。要针对监狱民警的岗位差别,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监狱民警岗位分类制度,对岗位进行科学分工,实行专业化管理。

第二,通过集中法制宣传教育、外出进修法律业务、个人业余自学法律知识等途径,加强广大民警的法制教育和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引导监狱民警学习现代法律理念,使民警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不为金钱、人情、权势左右。

第三,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教育,进一步强化监狱法学、狱政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学习;采取长短期结合、定期不定期结合的办法,分期分批对监狱民警全部轮训一次,真正落实“凡进必考”、“凡晋必训”的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逐步实现监狱民警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努力实现监狱工作由传统、经验、粗放、看守型向现代、法制、规范、教育型转变。

(三)加强法律监督制约机制,为监狱工作法制化提供重要保证

加强对监狱执法工作的监督,惩治执法领域的腐败,是保证监狱民警公正执法的强有力措施,也是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的重要举措。

一要加强对监狱重大执法活动、重点执法单位和部门、关键和要害的执法岗位的监督。通过开展警务督察、纪检监察部门提前介入等方式,实施监督关口前移,发挥事前、事中防预性监督的作用;二要对刑罚执行中罪犯从收押到释放的全过程,监管改造中从会见通信、教育改造、生活卫生、劳动改造、考核评比到行政奖惩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尤其是在对执法主体和监督主体的分离的基础上,探索执法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分离,增加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核监督程序,有效地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现象;三要进一步实施和完善“狱务公开”。对涉及罪犯切身利益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计分考核、分级处遇等敏感环节,要坚持条件、程序、权限和结果的“四公开”,并在狱内设置狱务公开专栏和民警投诉信箱;对外可以定期召开社会执法监督员会议,开展致罪犯亲属公开信、邀请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犯属等到监狱参观,使刑罚执行置于有效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之中。

篇6:论监狱企业生产经营机制

摘 要:以“罪犯劳动改造”为宗旨的监狱制度设计奠定了我国监狱体系的现状:我国绝大多数监狱兼备监狱职能和企业职能。监狱的企业职能既为罪犯的劳动改造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监狱经费投入的不足。这种监狱运行模式由解放初延续至今。同一个监狱组织内监狱职能与企业职能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狱体系的特色之一。

关键词:“五统一”机制;“5S”管理机制;监企分开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监狱理论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在监狱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各级部门也在不断的努力着,不断的改革监狱机制,完善各机构的只能,以此促进我国监狱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作为监狱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监狱企业,其经营性质同样具有一定的漏洞,传统的政企合一的经营方式明显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需要我们不断的寻求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弥补传统经营理念中所存在的缺陷,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寻找进一步完善我国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的机制,以此来完善我国监狱管理制度。

一、“五统一”机制

“五统一”机制主要包括了统一对外接单、统一打板定价、统一安排生产、统一应收账款回收、统一物流管理。下面我们针对“五统一”机制进行具体论述:

(一)统一对外接单

统一对外接单主要包括了进行市场调查,联系生产经营业务;对客户资信进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生产规模、产品流向、诚信状况;根据考察情况,草拟合同;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展开洽谈,并签订合同;建立客户方案,落实专人管理,并做好客户档案保密工作。

通过统一对外接单可以对业务的源头进行统一把关,并且,通过统一对外接单可以对业务进行统一调度,提升生产经营业务的效率和准确率,进而提升生产效益,增加生产值,使得监狱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统一打板定价

统一打板定价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科市场部填写《产品打板定价表》(一式二份)的“产品信息栏”,与“样板”(或图纸样式)及打板所需原材料一并送生产科劳动管理部;劳动管理部根据产品质量和标准,组织打板人员测定“样板”生产所需时间;劳动管理部根据测得的“样板”单位劳动时间,结合产品批量、货期、难易程度、自有设备折旧、其它费用和市场情况等,并参考同类产品的社会单位劳动时间提出打板建议;劳动管理部将测得的单位劳动时间、建议价和操作说明等内容填入《产品定价表》的“打板情况栏”,自忖一份,返回一份给市场部。

通过统一打扮定价可以对企业内部相关物品进行统一管理,一改以往零散管理的现状,使得企业对物品的统一管理,使得财务状况更加详细,方便财务管理及商品管理。

(三)统一安排生产

统一安排生产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按合同约定,由生产科下发《生产指令》给生产监区;生产监区收到《生产指令》后,应即时填写《生产计划进度表》,报生产科备案;生产监区按照《生产计划进度表》,组织安排生产,如需延迟货期,必须报生产科批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生产科负责跟踪及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并协助生产监区在供料、质量、进度等方面与客户保持亲切联系,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统一生产安排可以使得企业业务开展流程更加的顺畅,而且在业务进行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业务的调整。

(四)统一应收账款回收

统一应收账款回收主要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生产监区以结算单结算应收账款,结算单经客户确认后,由客户法定或客户法定代表委托人(必须具有客户法定代表委托书)签名核实,结算单一式三份:一份交客户,一份交财务科,一份生产科留存备查;财务科应于每月结算日后两日内提供所有月结算客户《应收账款结算明细表》交生产科,由生产科负责组织应收账款回收工作;财务科收到加工款后,出具《应收账款核对回执》给生产科;现金结算客户由财务科确认收款后,方可收货;出现客户扣款的,必须由客户出具扣款说明及明细表,生产科按合同有关条款审核后,经客户与生产科领导签字确认,由分管生产副监狱长审批,统一在财务上核销。

统一应收账款回收可以进一步整合,不但方便了企业财务的管理,同时也可以使得业务的整体进行的更加的顺利。

(五)统一物流管理

统一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方提供的原辅材料统一由生产科物流仓库办理进库手续;物流仓库根据生产调度安排,将原辅材料发给生产监区。如来料数量较多,为减少车间内原辅材料堆积保持车间物品摆放秩序,各生产监区可根据生产进度到物流仓库领取需要材料,暂时不用部分存放在物流仓库;各生产监区产出的成品、半成品,经质量检验后,及时交付给物流仓库;物流仓库根据合同中货期要求组织成品、半成品出货。

物流管理是确保货物顺利通行的关键,同时也是确保企业货物正常运行的关键环境,通过统一的物流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流通,确保企业利润的获得。

(一)“5S”管理机制的起源及发展

5S的起源5S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1955年,日本的5S的宣传口号为“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当时只推行了前两个S,其目的仅为了确保作业空间和安全。后因生产和品质控制的需要而又逐步提出了3S,也就是清扫、清洁、修养,从而使应用空间及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了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

5S的发展日本式企业将5S运动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各种品质的管理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品质得以迅速地提升,奠定了经济大国的地位,而在丰田公司的倡导推行下,5S对于塑造企业的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被各国的管理界所认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5S已经成为工厂管理的一股新潮流。根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的公司在原来5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节约(Save)及安全(Safety)这两个要素,形成了“7S“;也有的企业加上习惯化(Shiukanka)、服务(Service)及坚持(Shikoku),形成了“10S”.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7S“、“10S”都是从“5S“里衍生出来的。

(二)“5S”管理机制的实施

5S是现场管理的基础,5S活动开展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企业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而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企业的各项活动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单单掌握了5S的基础知识,尚不具备推行5S活动的能力。因推行步骤、方法不当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项目中途夭折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掌握正确的推行步骤和适宜的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实施5S活动是一项长期、持续、有效的过程。而5S活动的推行工作是一个项目。在5S活动推行过程中应用项目管理,可以保证5S活动的顺利开展。

首先召开项目启动会议并成立”5S活动推行委员会“。由企业主要领导出任5S活动推行委员会主任职务,高级管理层的支持是项目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5S活动的推行步骤,在推行委员会的授权和支持下成立推行办公室,推行办公室同时也是项目办公室。有专职人员为推行委员会主任(项目经理)服务,主要的工作是协助主任(项目经理)达到项目目标,它对项目进行计划、估计、监控与控制、行政管理、培训、咨询和标准。在整个活动(项目生命周期)中,该办公室提供全部服务和支持。

5S活动推行工作项目计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原有的观念认为项目计划就是进度计划,整个活动按照进度执行就可以了。在推行工作中应用项目管理后明确,项目计划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进度计划,还有范围管理计划、范围定义、活动定义、质量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组织管理计划、资源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等。

企业对现场管理的要求是5S活动的推行方针和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范围管理计划并根据目标确定项目的范围。结合5S推行的步骤进行活动定义、活动排序和活动历时估算,WBS是工作中的重点。活动清单中一定要包含5S活动的宣传造势和培训工作,这样的目的是让企业的员工对5S活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培训的主要内容是:。5S的内容及目的。5S的实施方法。5S的评比方法培训的方式包括讲课、放幻灯片、放录象、到样板区或5S活动开展优秀的企业参观学习等等。通过培训,员工了解5S活动能给工作及自己带来好处,从而主动地去做,与被别人强迫着去做,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项目计划是5S活动实施的基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采用的方法和对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条件之一。推行委员会选择一个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作为样板区,全体上下大扫除,然后对地面进行修整、画线并对所有经过整理、整顿后的物品进行定置管理。定点摄影和红牌作战等方法积极配合,用检查表对结果进行检验。在5S活动中,适当的导入QC手法、IE手法是很有必要的,能使5S活动推行得更加顺利、更有成效。

样板区的现场管理水平达到了5S活动的要求标准后,将5S活动的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总结在样板区推广和实施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以样板区为模板,企业的所有区域推广实施5S活动,规范现场管理。

5S活动推广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创造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成果。项目的成果能够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遵守标准"的良好氛围。而且活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自信心。

5S活动推广项目可以由本企业的员工组成团队实施,也可以和有现场管理经验的咨询公司合作共同实施。一般的,为了保证5S活动推广的有效性,很多企业采用合作的方式推广5S活动。选择合适的公司推广,遇到的阻力较小,见效时间快,而且活动经验丰富。

另外,不同的企业,因其背景、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的不同,项目经理的权限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推行时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出现,在项目的各个阶段要根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可行的对策,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监企分开机制

监企分开的理性选择其可行性和价值追求无疑让人期许,但理论并不等同实际。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也未必符合中国实际。监狱的发展受制于国家的发展,监狱的文明程度也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监狱长期监狱职能与企业职能不分甚至企业职能超过监狱职能的现状,加之传统行刑理念到现代行刑理念的转变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监狱体制改革还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困境。

2003年1月,司法部部署监狱体制改革,提出“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改革目标,力图建立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新型监狱体制。“监企分开”是此次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根本解决监狱内在矛盾的一项关键举措。监企分开顺应监狱制度变迁的内在需求,有利于纯化监狱职能,建立现代监狱制度。如果监狱与企业不分离,监狱经费全额保障就无法实现,收支分开就失去意义,规范运行就难以施行。

从发展的角度探索监狱经济的运行机制。为使监狱充分行使专政机器的职能,规范罪犯生产,就必须寻求科学合理的监狱经济运行机制。监狱经济的运行机制是由监狱性质决定的,是监狱在改造罪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协调的经济运行方式。

(一)做好产业链的设计。什么叫产业链?简单而言,就是包括了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的连续产业链条。为什么打造产业链?答案是:降低成本;获得市场控制权;谋求尽量多的利润。产业链运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链条之间的连接,也就是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问题,良好的产业连接,既可以为罪犯改造提供多样的工种选择,又可以为罪犯刑释后提供暂时的工作岗位,既可以使企业运行中物料、能量重复利用,变废为宝,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又可以增加警察家属及职工可以选择的岗位数量。监狱系统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做好产业链的设计,明确企业之间的配合途径,明确企业种类和企业规模,明确企业发展思路和市场定位,做好企业间的协调配合,提高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利润率。

(二)监狱企业的运行必须采用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好处是确保公司的规范运行,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和极端的公司运作决策。由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监狱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于普通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既有利于监狱企业服务于监狱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和技术培训,又有利于监狱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效运行,既有监狱和监狱企业间的相互博弈,又有民主集中的决策制度,维护监狱系统的工作大局。

(三)监狱企业必须引入和培养懂管理、会管理的管理人才。无论是何种企业,人才始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只有有了懂管理、会管理的管理人才,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安排才能够符合企业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将国有资产做大、做强。管理人才的标志是肯于调研、肯于倾听、肯于分析、合理高效进行岗位设置和制度安排。

(四)监狱企业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可以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中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是一个企业运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企业制度安排是企业中人的积极性发挥的重要依据和凭借,通过分析企业在发挥人的积极性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调整或设计新的制度,不断提高企业中人的积极性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五)提高企业运行的信息化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标志,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企业监督调控人流、物流、财流的效率,随时掌控企业运行状况,快速了解企业运行各项参数,迅速做出企业运行决策,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根据监狱企业运营流程及应用需求进行设计,使实际的需求通过系统得到切实的满足,而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六)将安全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罪犯的生产安全是监狱机关的职责所在,监狱企业为罪犯提供改造和学习的岗位,“安全”理当成为监狱企业头上高悬的利剑,“万无一失、一失万无”是监狱企业耳边长鸣的警钟。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关注细节,制定科学精细的操作规程;提供操作规程的理论化教育,使罪犯理解操作规程的合理性;加强罪犯对实际生产操作的监督,提高操作规程的自动纠错水平。

四、总结

监狱企业生产经营机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久的、有计划的事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步,监狱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及实际需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监狱企业生产管理机制,以此推进我国监狱企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主谓一致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岗前安全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