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诗词鉴赏

2024-04-17

感春诗词鉴赏(共11篇)

篇1:感春诗词鉴赏

感春三首·其三的诗歌鉴赏

感春三首·其三

作品介绍

《感春三首·其三》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2卷。

原文

感春三首·其三

作者:唐·韩愈

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

柳枝弱而细,悬树垂百尺。

左右同来人,金紫贵显剧。

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

艳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

心怀平生友,莫一在燕席。

死者长眇芒,生者困乖隔。

少年真可喜,老大百无益。

注释

①跨:超越,胜过。

②刺剑戟:形容眼睛明丽,使人受到诱惑。

③燕:通“宴”。

④眇芒:同“渺茫”。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卷342_5感春叁首·其叁韓愈

晨遊百花林,朱朱兼白白。

柳枝弱而細,懸樹垂百尺。

左右同來人,金紫貴顯劇。

嬌童為我歌,哀響跨箏笛。

艷姬蹋筵舞,清眸刺劍戟。

心懷平生友,莫壹在燕席。

死者長眇芒,生者困乖隔。

少年真可喜,老大百無益。

篇2:感春诗词鉴赏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

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

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

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

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

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

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哺啜糟与醨。

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

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朝骑一马出,暝就一床卧。

诗书渐欲抛,节行久已惰。

冠欹感发秃,语误惊齿堕。

孤负平生心,已矣知何奈。

我恨不如江头人,长网横江遮紫鳞。

独宿荒陂射凫雁,卖纳租赋官不嗔。

归来欢笑对妻子,衣食自给宁羞贫。

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足劳精神。

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霜白趋埃尘。

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篇3:感春诗词鉴赏

一、解题步骤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m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在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词句突破

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概括主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1)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能捕捉到一首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5.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二、解题模式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对这些,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常常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一般应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向寻找答案。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又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2.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例1.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分析诗句+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阙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阙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简洁完美,切忌面面俱到。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第三部分,根据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的形象。

篇4:诗词鉴赏中表达方式的鉴赏

一般在鉴赏诗歌时 ,就表达方式而言,掌握描写和抒情,你就能够把握诗歌的命脉,你就能从表达方式这一角度去鉴赏诗歌。

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现常用于写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描。

就是精雕细刻的描写。描写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④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王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辛弃疾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王维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⑥点面结合 :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⑦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二、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四行的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和期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如:[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②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如: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

⑵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它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所作,借助咏石灰(的形成过程)的内在本质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写照。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緌,指蝉。)

篇5:感春诗词鉴赏

感春,感春戎昱,感春的意思,感春赏析 -诗词大全

感春

作者:戎昱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看花泪尽知春尽,魂断看花只恨春。

名位未沾身欲老,诗书宁救眼前贫。

篇6:感春诗词鉴赏

感春

作者:杜荀鹤朝代:唐体裁:七绝 无况青云有恨身,眼前花似梦中春。

篇7:感春诗词鉴赏

次韵感春五首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祁寒不可怨,天道自平分。

及尔春风来,四肢有余温。

丈夫力如虎,为人行灌园。

椒兰工壅蔽,未可怨芳荪。

寒鱼守穷辙,蒙橐荒恩。

篇8:感春美文摘抄

早晨睡饱梦足后懒洋洋地喝着或稀或粘的红豆粥,春天便是如此舒适。

我想着做各种各样的粥,煲各式各样的汤,炒许许多多菜肴,在早晨,端一份热腾腾的早餐坐在阳台,听鸟鸣和着微风,看绿叶迎着阳光,远处有清晰可见的青山,墨绿之中会透着新生的嫩绿;近处是初开的梧桐花,大片花瓣在赤裸的枝头快乐的摇曳。

从来不敢妄谈为中华崛起而闻鸡起舞,只是一直想着让身边重要的人活得更健康,我疯狂的热爱生活,岁月静好,于我,便是这世间最好的礼物。

这样的下午,淡淡阳光,浓浓欢喜,没有倦意,只有蓬勃生命力。虽然还有迷茫的未来不知所往,也幻想不出哪个窗口那盏灯会是我的归宿,然而此时此刻,心如流水,无波无浪的流淌,听见心跳如同水滴听见遇到石头的脆响,是生命的声音!你要愿意走出门,春天就如同一条不曾断不曾满的河流。

草丛中,嫩芽探出头亲吻明媚的阳光,它们懒洋洋地舒展着柔弱的身体,吸收太阳的温暖,风一吹,顷刻间便有如同垂暮的老人,左右摇摆战兢。高高的树枝上,原本光秃秃的枝丫也都冒出青青的嫩叶,青翠欲滴,是春日里最害羞的小姑娘,站在家门口时不时往外翘望,像似在等待哒哒的马蹄带回去年秋天里离去的可人儿,阵阵春风,轻拂过每一片叶子,均匀地分撒着春天的爱与希望。江边上,有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吸引着刚出巢的蜜蜂,一望无际的明黄映衬这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让人心头油然而生一阵喜悦。

对于时节,春色正好,对于我们,生命真好,趁着年轻和春光,带着微笑,幸福地体验生活追求梦想。昨天已经逝去,也许是紧张或者是无所事事,今天却正在路上,有爱的人有厌的人,喜怒哀乐不随他不随事,一颦一笑都视若珍宝,因为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如同你自己一般懂得欣赏你。

篇9:感春600字作文

落春茶这由头,貌似是绿天庵中传出来的。投一两朵茶花在泡开的功夫茶中,便是落春茶,也算是在春天才能喝到的时令茶品。初次品尝这香茗,竟没想到它是如此有魔力,竟勾起了我对大好春光的.一丝淡淡的哀愁。

轻轻呷一口落春茶,苦涩的味道在舌尖绽开,回过头来却发现还有淡淡的茶花香在舌齿上缠绵。多么好的味道,却只能在春天尝到,不过两三月罢了——春天也不过两三月罢了。大好春光也不长,不过数月;杨柳依依,春风送暖,梨花蒹葭,都不过数月。白云苍狗,或许春光已逝,只是迟钝的我并未发觉。一种名为惆怅的情愫在我心中滋生,落春落春,陨落之春。是否能品这茶时,春色便准备褪去了呢?

没有人会给我这答案。

一口一口地品着落春茶,感受着落入其中的春意溶在舌尖,流进心里化作惆怅的情感。我忽地想起黛玉葬花,她的心情是否同我一样?春光易逝,春花也易谢。落春茶中这茶花甚至更早夭折。纵然万紫千红,也经不住时光的打磨,春天一过便枯槁。再美的花也熬不完一个春天,春还没去便含着泪香消玉殒。不知这世间是否还有比亲眼见证红颜枯骨更可悲的事?冷漠如我,也有些感伤,甚至更多的是哀思了。

春天行色匆匆,我还行走在春色中,她却已经悄然收拾好行囊,纵然有千言万语也留不住她。我本是惜春之人,望着杯中的最后一小口茶水,我忽然不忍喝。茶花无力地躺在杯底,群袂还沾着几滴碧露,似乎也在因春景将逝而独自垂泪,与先前俏生生任君采撷的模样相差甚远。我的心中不断涌现出惋惜之情,愈想愈乱,裹上了沉甸甸的哀愁,我终究留不住春。

落春茶虽淳,只是意无情;

春光再妩媚,不过弹指间。

宛若白衣苍狗,白驹过隙,韶华云烟过,匆匆逝去。

最后一口茶终究没忍下心喝进口,茶花也不忍倒掉,它便继续兀自沉在杯底。

篇10:感春赋作文600字

春之可感,非由一端矣!盖以阴阳递变,消长有时。朔风止兮徐歇,春苔生兮始滋。日旸旸而向暖,雨沥沥而盈陂。麦才青而覆雉,水方软以游鹚。凫雏三五,在水之湄。草青青而始绿,木欣欣以发枝。花含苞而待放,山蕴秀以生姿。惠风摇荡,杨柳参差。黄莺啭树,紫燕巢枝。淑气温而未暖,和阳煦其方晖。或有牧童横牛,信口吹笛。声依依而袅袅,响迢迢而历历。喜春风之融融,乐春光之的的。

至乃风起而云敛,烟生而雷震。蛰虫惊兮雪消,禾稻泽兮雨润。春霖漫兮春水流,春草生兮碧悠悠。琼花满野,瑶草遍畴。蜂蝶戏蕊,雀鸟鸣喉。苔侵阶砌,花上阁楼。王孙出殿阙,纨绔易轻裘。或驾肥马,或泛画舟。姑吟咏以遣兴,聊欢笑以散愁。高歌桃林之渚,醉卧柳荫之洲。三晡不返,宵分未休。或乃金粉佳人,环佩才女。感春情之荡漾,下层楼以笑语。攀桃李以为俦,扑蛱蝶以为侣。眉争柳绿,面共桃红。齿动瓠犀,手挥玉葱。纤歌而白云遏,曼舞而红袖风。

若夫桃谢李飞,春日将归。梅子始黄,芰荷初肥。霏霏霖雨,殷殷震雷。感春之去,思心徘徊。乃有闺中怨女,客里游人。泪堕落英之土,梦回风雨之晨。问残红而不语,心惨怛而难申。空咨嗟以衔涕,转寂寞而伤神。遂乃葬花小苑,移步芳尘。愁萦翠黛,歌启绛唇。歌曰:春既暮兮伤岁华,愁风雨兮叹落花。春花落兮何时还,我心忧兮乱如麻。

篇11:感春诗词鉴赏

抬头看尽百花春,春事只三分。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

名缰易绊,征尘难浣,极目销魂。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

1.词的开头两句表达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阐述。(5分)

答:开头两句说的是春天行旅者的情怀:(1分)词人一路上看尽了盛开的各种各样的花,但十分的春光在自己的跟中和心里却只有三分,大部分的春光都被愁闷和烦忧所消解了。(2分)表达了词人漂泊行旅中的望春感伤之情。(2分)

(解析: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中有感于春的词作,在写法上,移情人景,景物不是完全客观地呈现,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所表达的情绪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2.“名缰易绊,征尘难浣”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词人写“清明插柳”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作用:交代词人远望前路黯然销魂的原因,点出了“客中感春“的主题思想。(2分)词人明知名缰利锁噬人毁性,却又摆脱不了它的羁绊和诱惑,“征尘难浣”又形象地、象征地写出人生行路难的`必然和无奈。(2分)目的:写“清明插柳”的目的是表达强烈的思乡念故之情。(1分)故乡明日插柳唯我不在,异乡明日插柳我该插向谁家?痛切之情该如何表达?(1分)

(解析: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赏析

这是一首在飘泊行旅中有感于春天的词。

春天,本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风和日丽,光明温暖,杨柳吐绿,百花盛开。由于大自然的绚丽,人们的心情也应朝气蓬勃,开朗愉快。但是对背井离乡、抛别亲人的行旅者来说,由于心情的悒郁,春光也为之减色黯然。“担头看尽百花春,春事只三分”,说的就是春天行旅者的情怀:词人一路上看尽了盛开的各种各样的花,但十分的春光在自己的眼中和心里却只有二、三分,大部分的春光都被愁闷和烦忧所消解了,这种感受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体味过,但用这样朴素、浅近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的,却似不多见。更突出的是“担头”二字,这不仅点出了抒情主人公身在旅途,而且体现出了行旅者的身分、境遇,他不是骑马游春的贵公子,更不是驱车、乘轿观光的显达者,而是一个肩挑一卷寒伧行李的穷书生,或者有一位小小的书僮替他挑着,那说明他也不过是家中略有薄产的秀才郎前往远离山中的京城求取功名。

下两句“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更进一步点明词人的境遇和行旅跋涉的艰辛。作者不从正面直说他的苦衷,而是借助一个意象群,从反面比喻自己在人生的路上的奔波:我不像那在明媚的春光中轻松欢快地飞翔的莺儿和燕子呀,它们相依相伴、互相追逐着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园里无忧无虑地飞来飞去,饱享春天的幸福,而我却是一步步、一天天在漫长的旅途中餐风饮露、昼行夜宿呵……

上一篇:绿荫场上作文下一篇:阿城镇中心小学防溺水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