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陆小学教科工作总结 黄石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04-17

下陆小学教科工作总结 黄石教育科学研究院(精选3篇)

篇1:下陆小学教科工作总结 黄石教育科学研究院

下陆小学教科工作总结

我校自2005年9 月两校合并以来,经历了整整一年的磨合期,学校许多工作都在调整、摸索中,因而学校对科研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校边研究开展工作。学校科研室围绕教育局工作部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完成各项工作,现作以下总结:

首先,对科研工作,我校领导重视,教师全员参与,科研课题覆盖面广。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兴校意识,学校成立了教育科研小组,校长张昌元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校长——教科处、德育处、总务处——课题中心组——教研组——教师”的教育教研网络。同时制定制度确保落实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我校成功申报了《学科渗透德育方法与效果关系研究》、省教研所《校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德关系》,湖北省重点课题《黄石地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及教育干预研究》的子课题《改革语文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三个课题覆盖了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师参与面极广,同时,我校还申报了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学校依托三个课题开展新课程研究,开展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培训活动。确立了大目标后,我们围绕课题开展了以下工作:

1、学校组织大型教学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研究的目标,探讨的素材,积累研究的资料。在2005年10月,学校组织多位老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并与老鹳庙小学开展了“手拉手”送教活动;在2006年4月拜请赵班胜老师,邀请黄石市教研室各学科的教研员、教学专家来我校视导;在2006年5月25日,面向下陆区开展了一次下陆小学开放日的活动,邀请区教研室领导及专家、各兄弟学校的老师以及一百多位家长参加这一活动,走进课堂中,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意见、提想法。此次活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研讨,我校共有十一位老师承担了公开课,涉及到语文、数学、语综、劳技、科技、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既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也为全体教师创设研讨新课程理念的氛围,同行、家长的交流为我校《学科渗透德育方法与效果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素材,催生了其他课题的产生。同时,我们收集到了很好多的校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如:《拍手歌》、《八耻八荣七字歌谣》、《三句半》、《新三字经》,诗歌《和端午》、《五月五》、《端午草悼屈原》等。

2、以教研组为教研主阵地,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平常工作中,由教研组长组织安排教研活动,将老师平日里讨论交流中发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来进行研讨,将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融入到教学之中,解决教学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切实做到以课题带动教学,以课题研究带动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我校各教研组有着各自的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确立研讨的内容,老师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畅所欲言,将平时教学产生的各种想法进行交流、归纳、梳理,以达到共识,同时将大家共同发现的问题,提交教科室进行学校组织的每月一次的研讨活动。如九月份数学组开展了一次研讨课,十月份程艳娉老师针对课题《改革语文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上了一堂问题研讨课,深入研讨了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如何予以评价,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老师针对这节问题研讨课,围绕这一问题开展大讨论,形成共识,从中吸取经验,发现问题,并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活动。而就在昨天下午,黄丹老师针对《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关系》上了一堂问题研讨课后,三个课题组的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展开了大讨论、交流、研讨,大家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更多地则是对问题的反思,如在这一节课中包含了低年段的识字、朗读、写字三大主要支点,做得再好,似乎也只能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如何正确地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如何在低年段教会学生识字方法,使学生在高年级不再死记生字,而能有方法识记生字呢?而《改革语文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则在这节课中探讨大量的鼓励是否会让学生对鼓励性的语言失去新鲜感?同时,各位老师就这节课对当前流行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提出了探讨、质疑。对老师们讨论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科研室要求各位老师针对这节问题研讨课,进行反思,分工协作,写一篇典型的案例,将组织开展的“两个一”活动落到实处。就在这种研讨氛围中,我校各课题活动都在扎实地向前推进。《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关系》的课题已在网上上传了阶段性小结和下阶段工作的实施计划,并且有多位老师的文章在网上发表,而《学科渗透德育方法与效果关系研究》的课题已完成了阶段性实施计划,并且蒋文老师的文章已被省校本网采用。

3、以学习促研究,以研究促发展,是我们围绕课题研究做好的第三件事。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室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就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明确了这点,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确保学校老师出外学习的活动开展。本学年,胡秋秋、尹佳语文学科去武汉参加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展示活动;数学老师陆光明去宜昌秭归参加了湖北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美术老师夏晓去湖南岳阳参加中南六省中小学美术课评比活动;舒天红老师去荆州参加了骨干教师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数学学科由黄小燕老师去武汉参加了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展示活动;陈小玲老师去黄冈参加了湖北省(鄂东片)教育科研培训会;许元英老师去宜昌参加了校本研究培训活动等多位教师外出学习。同时在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的二次学习,使全体教师共同受益。学习的老师返校后,胡秋秋、尹佳、黄小燕各讲了一节示范课,陈小玲、许元英、陆光明、夏晓、朱桂萍老师学习后向课题组成员作了学习汇报,并带回了详细的学习资料,舒天红老师写了一篇学后心得体会并发表了黄石日报上。参加区、市级培训学习共达

人次,分别是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音乐、英语等。

经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去年12月份通过了市教科处考评验收,今年3月正式授牌为黄石市实验学校。并且市教科处为了加强实验学校的管理,在黄石教育研究中心网页上开辟了实验学校基地专栏,建立了实验学校网页。并拿出了学校网站建设实施方案,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教育科研工作的加强不仅为我校锻炼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还使一批科研型教师脱颖而出。有8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5位教师被区教研室选送参加市级优秀语文教师和优秀数学教师评选。

学校在各项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教科研经费十分的紧张,制约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学校课题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等一系列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努力工作。

篇2:下陆小学教科工作总结 黄石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6年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006年我们始终把“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作为治校方略,把“扎实教研,务实教研”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石,倡导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事业和人生的平台。学校发展步入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教育科研成果丰硕。

一、学校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学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加强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兴衰系于教科研。我校成立了教科研领导小组和学术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建立了学校、教导、教研组为骨干的教育科研网络,把教科研工作落实到实处。组建教育科研三级管理队伍。

1、教科研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华先端,成员:黄治干、夏伶俐、杨祖送、胡前进。负责课题的评定工作。

2、教育科学学术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华先端,成员:黄治干、夏伶俐、杨祖送、胡前进、华秋梅、刘淑琴。同时建立了教科室,专门负责教育科研常规管理。

3、教研组管理。由各教研组长组成。组建了教育科研的研究队伍。成员均为兼职研究人员。

二、组织学习,更新观念

2006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以下课改文章:

1、《走进新课程》

2、《新课程标准》

3、《六步教学法一般论》

4、《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念》

5、《课改困惑30条建议》

通过学习,全校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教学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课改”实验班和课题实验班成绩更加优秀。

三、制订计划,认真落实

1、学校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2003年申报的课题《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被市教科所批准为市级重点课题。2005年被市教研中心批准为市级“十一五”课题。学校根据课题审批书,积极做好课题开题,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制订了《课题组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等管理办法。围绕课题积极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编撰了阶段性成果集。其中课题研究报告《“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自学、自探、复习、作业、改错”阅读模式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获市级二等奖。

2、为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校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订阅多种教育科研资料;对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及时进行奖励;保证“课题、人员、时间、奖金”四落实;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举办培训班等,充分调动了全校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科研活动情况:

(1)学校对实验班的教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育科学知识培训,做好“课改”年级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今年方贵珍、杨军、徐丹、杨祖送、华秋梅老师分别参加了市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英语学科的培训。学校以解决“课改”中教师的困惑,开展学习以《课改困惑30条建议》为内容的校本培训。

(2)华先端老师的《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及《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说课早我校推广,在每个教研组都安排六步教学法的探讨课,落实课题目标,学校中青年教师做到人人改革课题。参加学校《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开展每位教师讲1节课改研讨课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每周教师观看教学课堂实况2次展开研讨学习。

(3)通过学习,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好,在期中测试中课改实验班学生语文、数学及格率都达到达90%、优秀率60%以上。

(4)诵读“国学”,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和优秀品德。学校在全区率先开设了校本课程,每班一周安排两节课在全校统一诵读“三字经”、“增广贤文”、“七十首优秀古诗文”、“中华美德格言”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情操。

(5)开展“两个一”活动。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结合学校课题《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今年我们开展了“两个一”活动,即一节问题研讨课、一篇主题研究案例。问题研讨课采用的是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进行研讨。由陆杨老师对《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一课,围绕“课前自学——启发学习——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六个阶段进行多轮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后一轮在前一轮的反思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教研组的研讨中,大家坦言诚谏、直说利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同成共长。整个研讨活动中还邀请省级学术带头人华先端校长参与其中,予以分析诊断、指导引领。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一举两得。通过研讨,执行者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一篇主题研究案例,围绕课题《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开展每位教师讲1节“六步教学法”课改研讨课活动。写出教学案例,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分析教学得失。

四、总结经验,硕果累累

科研创新出成果,成果推广促发展,2006年,我校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建学质量,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加特长的学生。2006年我校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市、区级竞赛,22人次在获黄石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区级获奖42人次。蔡芳等7位同学的作文在市级报刊发表,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有5名学生在区级获奖,1名学生在市级获奖。同时,我校还定期举行各种数学竞赛、想象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各班都利用下午的10分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有诗歌朗诵、娱乐游戏等节目,全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教育科研工作的加强不仅为我校锻炼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还使一批科研型教师脱颖而出。我校共有华先端老师的《谈农村小学校长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陆杨老师的《给语言一双美丽的翅膀》等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11人次在区、市级以上的论文、案例和优质课的评比中获奖。

学校通过“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讲堂为学堂,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重视了教育科研,优化了课堂教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下陆区前茅。

黄石市下陆区长乐小学

篇3: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话语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表明,“反思”之于“经验”和“研究”之于“教育”,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藉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但是,是否“研究”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学的“研究”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研究”和“教学”之间如何保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应该承认,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理的承认与接受;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操作性、价值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仑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地赞扬教育研究,结果“研究什么”依然是中小学教师的困惑,“怎样研究”同样让中小学教师倍感迷茫。研究范围或者过于笼统,缺乏确切的含义,研究无从下手;或者过于宽泛,抓不住中心,甚至出现一些“空题”。教师并不能完全把研究中的概念性解说和诠释转化为对教学这一复杂过程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教育科学研究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导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导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承认产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当涉及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评价这些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几乎是一片空白。

“任何的教育学活动都是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问题是教育学活动的对象,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规定着教育学活动的性质。”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教育学视野里的活动和行为,首当其冲应该完成对“问题”的观照而非“课题”的统计,理所当然应该完成对“价值”的解释而非“数值”的赋义。事与愿违的状况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教育科学研究”往往会追求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客观性,这或许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学现象(事实)而非教学问题,过多地接受了专家的理论导航而非考虑一线教师的生存背景。诚然,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些学科都有其独立的研究群体,他们对本领域的认知程度远高于非本专业人员,当他们想要以此来阐释与教育相关的某一问题时,当然也就显得新颖且有力度。目前教育科学研究无视一线教师的存在时有发生,一线教师对专家而言永远处于低层面,教师只能跟着专家走,却从不能有所批评和指导。直白地说:一线教师不可能与专业研究人员相提并论。

较为明显的是,近年来,有一些“海归”派教授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问题的反思中来,他们深刻的洞析力确实指出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让我们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们几乎都是在“西方方法论”的范畴来讨论的,搞“课程论”的,研究的也是现当代、后现代的课程理论,不会给具体的学科教学什么新的意蕴;搞“教学论”的一般也只奢谈“泛教育”的问题,对现在的教师教学鲜有涉及;有的基本上只举“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例子,似乎其包含了其他所有学科的思想品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这些领域里搞了几十年,成果累累,已经“修炼”到了“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境界,用他们的涵养或者学历、职称来解释一下一线教学中相对应的问题,当然就是驾轻就熟,其中的道道也够一般的教师琢磨一些时候了。而现实中的一线教师,没有像他们深厚的底子,也没有他们所享有的时间、精力、资源与兴趣(或利益)的需要。于是,大家对“教育科学研究”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于“老死不相往来”。于是,人云亦云、趋之若骛的心态共同将“教育科学研究”推向了空中楼阁。

如此,教育科学研究必然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骛”,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理论与实践的“钟摆”现象似乎不断地在提醒诸位:教育科学研究与其说是“做”出来的,不如说是“写”出来的!脱离教育教学实际何以美其名曰“教育研究”?何以保证研究的有效性?事实上,教育科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科研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真正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洋溢着科研的性质和色彩。因为,“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成果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妄想依靠“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经验,栖息在“养心斋”中,掩卷于“象牙塔”里,足不出户,闭门造车,远离教育教学实践,如此炮制的结论或形成的教育、教学理论非但不能成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还有可能误导教育,造成教学的“硬伤”。或许,教育科学研究者们的潜意识里正在不约而同地卸载某种“CPU”,对教师及其教学之“生活世界”、“实践智慧”和“科学精神”的遗忘正是造成教育科学研究苍白无力、积贫积弱的根源。

上一篇:初三有关关爱的作文散文下一篇:员工规章制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