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为桥_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2024-04-22

以赛为桥_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通用4篇)

篇1:以赛为桥_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赛为桥 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作者:薛静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03期

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大量前沿科研成果和新兴生产运行方式在电力行业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普及,对身处企业一线的技能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强化技能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建设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各电力企业纷纷行动,探索实践多种途径,加快人才培养和选拔步伐。

电力行业自2000年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制度,对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在工作实践中,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抓手之一的职业技能竞赛,业已成为培养选拔技能人才的一个有效平台和重要方式。如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决赛,获得个人前三名的选手都具有年轻、学历高、学习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心理素质好的特点,通过行业竞技平台,将直接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第一名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参赛选手呈现出技能高超、素质全面、年轻有为的总体趋势,他们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特别是精湛的技艺与娴熟的操作,充分展示了平时学习努力、培训到位、岗位成才电力技能人的风采。

实践表明,通过行业技能竞赛的推动,能够扎实促进企业对各专业高级技能骨干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与培养工作,“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集中力量,通过逐级选拔机制集中一批素质能力很强的骨干人才,加大培训力度,获得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多方面提高,在国家、行业竞技平台上切磋技艺、锤炼意志,就能够成为企业乃至行业的业务“领头雁”,对企业高技能队伍的培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牵引和示范作用。其一,有助于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业以才兴,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涌现,对推动全行业进一步营造崇尚知识、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必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二,技能竞赛引导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在竞赛中适当地融入岗位前瞻性要求,体现出行业未来人才需求趋势,能够引导企业做好人才贮备培育工作;其三,技能竞赛创新行业人才选拔机制。通过技能竞赛,更多的人才从比赛中脱颖而出,增强了人才评价机制的刚性要求,减少了人为的随意性,也发挥了榜样的示范效应。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电力职工展示风采的大舞台,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影响深远,成效显著。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等重要平台的作用,以赛为桥,促进行业高技能人才健康快速成长,为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2:以赛为桥_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关键词:以赛代训,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

一、“以赛代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背景

会计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与实际财务工作操作缺乏整合性, 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工作时的业务操作, 学生普遍缺乏岗位操作能力。 同时, 又因为会计核算往往是企业最核心的商业秘密, 出于安全的考虑企业很难直接向在校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财务会计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而高仿真的会计技能竞赛恰好可以弥补这些缺憾。当前, 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充分利用技能竞赛对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促进作用, 以赛代训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且效果显著。

二、会计专业“以赛代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会计专业在探索 “学岗对接, 梯度培养”的道路上, 总结工作经验, 尝试走出一条以技能竞赛为平台,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几年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我校会计专业“以赛代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阶段性实践中, 年度技能达标赛是主要平台。 在技能达标赛中, 会计专业的技能项目根据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原则, 建设了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的递进式专业技能竞赛单元, 按照不同的年级段设计了三个层次拾余项竞赛单元, 主要有:数据录入、初级会计分录比拼、会计电算化操作、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编制、EXCEL在财务中的高级应用、手工报税等。

1.数据录入: 高效的数字录入能力是出纳放和银行柜员等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当前银行系统的技能考核等级要求中达标级标准为:不带小数, 击键速度120键/分钟;带小数, 击键速度100键/分钟, 错误率小于3%, 要求盲打, 指法正确。 我校会计专业学生中2012级新生已有部分学生达到达标级以上水平。 在掌握快速、准确的小键盘录入的情况下为今后传票录入、票证、卡号录入快速上手打好了基础。 同时提高了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 加快实现了会计专业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目标。

2.初级会计分录比拼: 主要是针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训练学生将单一经济业务串在一起加以处理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利用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过程中, 通盘考虑经济业务前后之间的数据关联性, 各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数据的钩稽关系。 此项目对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提高考证通过率大有帮助。

3.会计电算化操作: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使用用友U8.72软件, 参赛选手在局域网环境下通过操作金蝶K3、用友U8等财务软件完成包括“填制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凭证审核、记账、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等多项竞赛任务, 主题明确, 考核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 成绩由自动评分系统生成, 直观明了。

4.财务报表编制及分析: 比赛内容和主题紧紧围绕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顺序展开, 为夯实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方式、流程和市场竞争机制, 为后期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5.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 内容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利用EXCEL的基础功能, 如数据录入、公式函数及简单的数据透视表、图表功能等, 快速地进行数据分析, 为管理决策服务, 提高工作效率。

6.手工报税: 比赛要求学生根据实际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纳税申报, 主要训练学生对税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7.会计沙盘模拟:学生自主组队, 队内成员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赛过程中必须将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在新的实践中, 比赛内容包括年度销售、生产、财务等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 沙盘模拟的过程是与他人沟通、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的集中展现, 能充分培养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交流和谈判能力、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组织能力、群众满意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团队沟通与合作等能力。

技能达标赛让我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技能方面找到了切入点,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起到了极大的触动作用。 会计专业老师可以通过技能达标赛的窗口, 充分利用比赛内容、评判标准和比赛结果的反馈, 分析当前我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把握改革的方向, 明确改革策略, 从而极大地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三、“以赛代训”强势助推会计专业建设

“以赛代训”在引导会计专业建设方向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赛,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 团队精神、班级凝聚力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 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了, 同时, 学院在行业和企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了,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我校会计专业目前已开展了校内专业技能竞赛, 组织全体会计专业学生参加, 但系年度竞赛时间跨度大, 比赛频率有待提高, 今后日常教学中, 实训项目可以以团队形式组织比赛, 增强学生的竞赛意识, 强化常规技能训练。 我院会计专业在2016年“税友衡信杯”全国税务技能大赛预选赛中名列全国第一, 并且连续两年参加宁波市大中专院校学生珠算技术比赛, 获得一项个人一等奖、一项个人二等奖、一项团体二等奖、一项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每次竞赛后组织进行反思, 为教改提供了依据。

四、结语

我校会计专业“以赛代训”的步伐刚刚开始, 还有许多不足和缺陷, 下一步应进一步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强化常规训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激发师生的参赛热情, 真正做到“以赛代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 最终培养出真正掌握最新会计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事会计、出纳、审计、税务、评估等第一线岗位的会计类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星辰, 郑敏.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20) .

篇3:以赛为桥_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评价;优化;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评价氛围

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人才价值取向,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人才评价制度曾左右着中国过去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政治经济方向。古代中国的科举制为社会烙上了“官本位”价值准则,导致传统社会成为人治社会,至今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比如由于“官本位”的意识作祟,我们习惯于给科学家“封官”。一旦科学工作者取得了重大成果,我们的组织部门立即给他“加官进爵”,以示重用和提拔。科学工作者的官可能越当越大,当官的感觉也越来越妙,但创造灵感却远走高飞。

社会普遍认为只要有学历或职称的就是人才,学历或职称越高,人才的身价也就越高。反映在用人方面就是不少企事业单位在录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过于重视文凭和职称证书。同时,一些单位在人才的提拔和调配方面,长期摆脱不了论资排辈的老习惯,而一旦得到某种职位或职称,就基本成了“铁饭碗”。 长期以来,以学历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深蒂固,而对广大技能劳动者的作用却没有足够重视,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严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这使许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他们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

推进产业升级是我国"十一五"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产业升级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和科学家,需要一批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技艺精湛、技术过硬、创新进取,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大批爱岗敬业、技能高超的“能工巧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全社会要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视高级专家的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像关心高级专家的成长那样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我们要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要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价值的习惯做法。增加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程度,变暗箱操作为阳光工程,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真正确立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二、构建立体的人才评价体系

1.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对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采用社会化鉴定方式。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高技能人才评价要发挥企业内鉴定的优势,充分尊重企业在其鉴定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技能人才评价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调动院校鉴定的积极性。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职业院校和企业分阶段培养和考核的工作机制,即高校毕业生在校通过准高级考核,取得预备技师证,到企业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满两年后,经所在单位认可,即可申报参加技师考评。探索突破资历的直接认定方式。大中型企业在实践中可探索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方法评比、命名表彰、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相互沟通的、立体型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于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确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已被行业或企业公认达到技师、高级技师水平的,可由企业直接认定为技师或高级技师。

2.发掘人才的真实潜在价值

人才评价指标在设计选择时要有所侧重,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才评价指标选择时不能千篇一律,要体现出行业特点、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要求。国家和各省、市应建立人才测评中心,在人才测评中心,组建一支以测评专家为主体的专门化人才测评队伍。人才测评中心及测评队伍受同级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领导,但独立行使具体测评的权利和义务。同级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要尊重其测评结果,采纳其人才测评与选用的意见。人才测评要规范测评内容、技术、方法、程序等,努力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测评中坚持用国内外较先进的人才测评技术与我国传统有效的人才评价方法相结合,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多视觉多层面多维度评价的形式,合理选用调查、走访、座谈、履历分析、结构化面试、演讲、答辩、创造力测验、心理测验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技术、情景模拟、计算机人机对话、系统仿真技术等技术方法,注重考查人才的综合素质、智商、情商、能力、实际工作经验、职业倾向素质等,对人员各项素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立体化的评价。

3.引进社会评价机制

党政人才要把群众是否认可、拥护作为重要的衡量尺度,看其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由市场行业来认可评判,看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业绩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专业技术人才是业内认可和社会认可,看其发明创造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功效。

“群众认可”。众人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是否人才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有一个民主评议的过程。评价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落实好群众对高技能人才和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考核评价工作中扩大民主、反映民意。

“行业和出资人认可”。在人才测评工作中,考核人才要以能力和业绩为中心,只有从以学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才能真正让“行业和出资人认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革除人才评价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行为,让人才在公正、公开的竞争土壤和选拔环境中脱颖而出。

“社会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评价工作已从原来在单位内部、系统内部进行,走向了社会化评价。社会评价机构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科学化,评价过程的透明度,评价的公正、合理,体现了评价的社会化,其结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工作要得到社会和业内的认可,还可引入社会专家评审机制。请社会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具有独立性,没有利害冲突,可以保证客观公正,能够鉴别成果真假。

三、保证人才评价质量

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建设,评价是一套程序,有一套规则体系,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在人才测评领域,至今尚无"行业标准”。人才评价中的违纪、人治、缺乏规范等都是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的表现。

第一,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公开发布高技能人才评价的申报条件、考评时间及场所、组织实施流程。在核发技师、高级技师证书后,将技师、高级技师人员名单在鉴定中心网站上予以公布。各地各部门要设立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监督专线举报电话,认真调查了解群众举报的问题,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加强对鉴定中心运行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培育一批管理运行规范的示范性评价鉴定中心,优化各项制度和规范,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链,细化从申报、制卷、鉴定、发证各个环节的鉴定操作流程。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控制鉴定流程,减少主观因素。建立程序化鉴定督导员制度,通过公开招聘和邀请建立督导员队伍,有效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监督力度。

第三,提升鉴定中心的综合运作能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加快开发技师、高级技师考评题库,进一步扩大国家题库的职业覆盖面。加强高级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完善鉴定条件,提升鉴定中心软硬件设备。运用计算机,现场随机抽题,模拟操作,微机评分。强化科学管理,规范运作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国家引导并规范人才测评行业的发展。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资格认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现在从业人员的素质。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建立测评机构注册、审批制度,培育和发展人才测评市场。对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要严加查处。加强技术专利保护,查处各种盗版测评软件在市面盛行。制定相关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保障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

四、理性面对人才测评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选择人才主要是“学历+工作经验”,并且非常依赖面试。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不依靠人才测评来选拔和任用人才。垄断性体制约束、测评专业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薄弱、专业人才紧缺以及测评工具落后、游戏规则不明等是我过人才测评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才测评业本身缺乏过硬的技术水平,大多数软件都只是简单的“舶来品”,没有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常模”和评价体系。测评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中国人才测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其次,人才测评缺乏和实践的联系,中国目前缺少职业评估的标准,这使得人才测评的结果不能和职业类型很好对应。一些测评机构没有把测评的结果用于就业指导,他们没有与相关的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没有在人才与工作单位中起到沟通作用。再次,对人才测评存在误区:以人才测评代替人事决策;对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期望过高或认为测评无用;把测评软件作为测评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志。

综上所述,高技能人才评价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我国升学制度也不尽合理。但人才评价必将对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建立、人才市场发展生强大的推动力,将对我国正在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体系,促进科学人才价值观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凌文辁,方俐洛.心理与行为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47-270.

篇4:以赛为桥_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关键词:技能竞赛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能手。然而,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以上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还很漫长。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加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随着国家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化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大师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提升竞争力的人才战略。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也已经成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目标是为北京市培养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学校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裁判、沟通,提升了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每年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竞赛获奖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学校不断探索以赛促培,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和现状

1.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

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行业企业生产与工作,考核职业的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竞赛交流职业技能。

2.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

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具体分为国家级、省市级、区县(地市级)和系统级、企业和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对获得优秀名次的选手,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比赛成绩均合格者,通过资格审核后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以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为例,自2004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北京市级电子信息类工种技能竞赛,举办了五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电子赛区的技能竞赛,举办了五届市级技工院校电子信息类技能竞赛。每届参赛人数超过2000人,每年有30%的选手荣获国家级、市级、系统级、企业级和院校级各类荣誉,双项成绩合格的选手同时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3.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在管理和培养方面仍存在问题

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与管理起步比国外晚,在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选手培养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竞赛评选上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缺少科学性。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1.高技能人才的涵义

在我国,高技能人才是指在一线岗位,具有超群的技艺、精湛的技能,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超强工艺操作水平,能解决工艺上和技术上难题的人员。以无线电装接工职业工种为例,高级工(三级)具有整机识图能力,能读懂整个工艺文件,能完成整机装配和检修能力;技师(二级)具有编制整个工艺文件的水平,有安装复杂整机和检修能力,具有质量管理能力,能够撰写培训计划并做师带徒培训;高级技师(一级)能够编制整个产品工艺和程序,对大型设备复杂整机有安装、维修和处理能力,能编写培训讲义并指导初中高级技术人员和技师,有质量管理过程控制能力,能协调生产部门、优化管理流程,具有生产管理能力。

2.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占比超过40%,而我国远远未达到该标准。以北京电控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例,仅占约20%,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凤毛麟角,远远不能适应高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企业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还不够支持,体现在不能完全保证培训时间、先进科学技术下的新技术培训缺乏以及培训经费占工资总额不到1%。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企业内训、师带徒、技能竞赛等方式,其中岗前培训占整体比例的70%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明显不足。

3.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普遍短缺。以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高级技师在企业中多为个位数,且年龄偏大,40岁以下青年技师更少,难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技师梯队。从学历上看,技术工人中高中以下文化学历占比80%以上,自学能力和攻坚能力明显不足,导致高技能人才的紧缺。

(2)企业以职工岗前培训等短期培训为主。企业为满足生產需求,招聘大量的农民工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岗前培训一周即能上岗。而高技能培训需要培训周期较长,企业更愿意高薪挖角,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内部培养。

(3)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显然还不够重视,激励机制迟迟不愿落实,人才培养激励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善,待遇不兑现又造成青年人缺乏进取心。有的单位虽然重视对首席技师的选拔,一旦选拔为北京市首席技师,就只重视首席技师创造的成果,对后期的培养和待遇却一拖再拖。

三、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通过技能竞赛,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职责之一,职业院校多年来通过技能竞赛,不断探索,将竞赛目标与课程体系、职业标准相统一,加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以赛促改,实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职业技能竞赛考察的是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技能竞赛与一体化课程教学相似,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来检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检验学生是否能按照工艺流程完成工作任务,达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即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赛促改,实现培养过程改革。职业技能竞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之一,职业院校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关键要看培养的过程。在教学形式上,既要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训设施和场地建设,还要重视加大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验室,感官上给予学生全新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勤动脑多动手,自己想办法解决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3)以赛促改,促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把教学要求与岗位能力有机结合,把学生素质与企业职业素质有机结合。在合理设置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获得荣誉的学生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建立起学生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2.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学校立足于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通过组织技能竞赛,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师资水平,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赛促建,规范技能大赛管理。学校成立了由党委牵头,教学、培训等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竞赛组委会,承担各项技能大赛赛事。由于有连续五年的组织大赛经验,学校制度化了大赛工作流程,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竞赛工作队伍。通过大赛学校各专业建设形成竞争态势,吸引名企与学校合作办学。通过大赛,使专业教师重视实训场地的建设,重视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训练,形成了以大赛为特色的专业班级和技能训练的新模式。

(2)以赛促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通过与企业交流沟通关键技术、互相合作,形成技能竞赛追求卓越的教育特色,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技术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得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近几年学校发挥技能优势承办了北京电控、航天军工等多家企业的技能竞赛。承办技能大赛使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双赢互利。一方面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参赛,职工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和技术练兵,部分职工获得技术能手荣誉,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通过参与大赛执裁,学习研究企业的新技术,提升了师资水平。企业通过大赛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通过组织大赛也得到企业的支持。

近年来京东方科技公司、航天三院下属13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战略协议,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参与企业岗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企业职工在历届大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得到这些企业认可,竞赛获奖学生与航天三院直接签订就业协议,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与企业人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3.通过技能竞赛,促进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体系紧密结合

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都非常重要,通过赛前训练,师生都得到锻炼,以赛代评,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评价模式,校企考评体系为学生打造出就业通道。

(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学校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思路。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可以检验学习成果,检验技能水平是否能达到企业生产的要求;教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学生获奖的同时也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笔者学校裁判梁自旺老师就是第十三届经信委技能大赛无装第一名的获得者,他指导的学生在第十六届技能大赛中获奖,也被企业提前预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一举两得,使学校专业技能竞赛的效益得到最大化,也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动力。

(2)以赛促培、以考代评,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了解掌握新技术、新产品,学校重视教学改革,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技能大赛,将教学与竞赛有机结合,以赛促改,以赛促培,形成技能训练的新模式。教师通过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探索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等新模式,提炼精髓、推进教学改革。学校通過技能大赛,为企业探索以考代评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推进企业内部考评与社会化考评有机结合。图1所示是笔者学校与京东方合作的新工种考评体系的建立过程。

新工种考评体系建立后,京东方组织了4000余人次的技能竞赛,以考代评,每个工种都有多名职工获得了二级(技师)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考代评缩短了职工的职业晋升通道,职工通过大赛直接获得了技术能手荣誉,企业也从中发现了技能型人才,使得人才可以进入企业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库。

4.通过技能竞赛,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学校承接了第十六届经信委职业技能竞赛部分企业的初赛,通过理论竞赛和实操竞赛,分别考核选手理论和实际应用水平。技能竞赛使职工在短期内全面提升素质,提升了技能水平。

四、小结

上一篇:四达时代集团公司 公司介绍下一篇:关于心连心、促和谐”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