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4-05-04

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用6篇)

篇1: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22号)精神,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现就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技

能人才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从实际出发,完善申报条件,扩大评价范围,进一步改进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加快形成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在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坚持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评价重点;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推动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衔接,扩大评价范围;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进一步改进评价的方式和办法,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评价实施上,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形成新的运作机制。

三、完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申报条件

除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正常晋升条件以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突破学历、资历、年龄、身份的限制,直接申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

(一)高级工申报条件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种)10年以上,经本职业(工种)高级工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技术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后从事本职业工作满3年或取得相关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且仍从事本职业工作的。

3.入学前持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班学生,可申报本专业职业(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技工学校毕业生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2年以上的。

(二)技师申报条件

1.持有本职业(工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本职业(工种)连续工作12年及以上且仍在本职业(工种)岗位工作,经本职业(工种)技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工种)连续工作满20年且仍在本职业(工种)岗位。

3.从事本职业(工种)满10年,能解决本职业高难度技术操作和工艺难题,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有较大突破或较大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万元以上,须有相应权威机构或技术评审机构的鉴定证书或有效证明)的主要参与者。

4.与申报职业(工种)相关项目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发明创造)四等奖以上、市以上三等奖两项以上、或获国家专利两项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5.在传授技艺、培养青年工人方面贡献突出,所带学员在市级一类技能竞赛中获前三名,二类竞赛中获第一名;或省级一类技能竞赛中获前六名,二类竞赛中获前三名;或全国一类技能比赛获前十名,二类技能竞赛中获前五名。

6.取得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且仍从事本职业(工种)工作的。

7.获得省级技术能手称号的。

(三)高级技师申报条件

1.与申报职业(工种)相关项目,获省以上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推广、应用二等奖以上或市一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2.从事本职业(工种)满15年,能解决本职业高难度技术操作和工艺难题,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或重大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万元以上,须有相应权威机构或技术评审机构的鉴定证书或有效证明)的主要参与者。

3.取得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且仍从事本职业工作的。

上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直接申报条件适用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

四、扩大高技能人才评价的职业(工种)范围

有市场需求但暂无国家职业标准确需开展试验性技能鉴定的,各市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应提出技能鉴定可行性报告报我厅审查,由我厅报劳动保障部备案。经审查同意后由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专家制定相应的大纲、评审条件和编制考核试题开展具体的鉴定工作。

五、创新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方式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直接认定和职业技能竞赛等为补充的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评价模式。

(一)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对于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采用社会化鉴定方式。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评、企业聘任的原则,实行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

评审相结合的考评办法。

(二)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对于在企业生产岗位或服务岗位工作,且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以及技术复杂、操作性强、企业急需及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技术技能型人员,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生产岗位要求,在企业内部采取工作业绩和现场工作能力相结合的评定办法。

(三)直接认定。对于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确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已被行业或企业公认达到技师、高级技师水平的,可由企业直接认定为技师或高级技师。

(四)职业技能竞赛认定。根据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制订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组织实施

(一)高级工的考评方式由各地、行业根据自身实际和现行规定在符合条件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组织实施,并根据各自权限核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技师、高级技师考评方式的实施。

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工作在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或行业部门组织,具备条件的技能鉴定所(站)负责具体实施鉴定工作。

1.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分为技能考核鉴定和综合评审。技能考核鉴定是按照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包括考核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评审是对日常工作表现和实际贡献进行考核,包括考核工作业绩、职业道德、技术革新、传授技艺、论文或技术总结评审答辩等内容。具体做法按现行规定执行。对年龄在50周岁以上,从事本职工作满30年的老职工以及已取得本专业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仍从事本职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等级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的,可免理论考试。

2.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由企业制定考评方案、考评试题,按隶属关系报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确认,考评职业(工种)已有国家题库,应在国家题库中抽取试题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劳动保障部门在确认同时对试题及企业是否具备考评条件进行审核,并报送省劳动保障部门备案。被确认的考评方案要在企业中张榜公布。整个考评工作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由企业组织实施。考评合格者按规定权限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直接认定。由企业制定直接认定的工作方案按隶属关系和权限报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工作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拟直接认定的条件、程序以及考评组的组成情况等。工作方案经审查同意后由企业组织实施。对拟直接认定的人员企业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后由考评组进行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技能情况,参加企业重大技改项目或课题攻关的情况,关键技术岗位工作经历,参加技能竞赛获奖情况,被授予技术称号情况等。考评合格者按规定权限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上述第2、3项评价方式适用于大中型规模企业。

七、加强高技能人才考评质量督导

各级劳动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切实重视高技能人才考评工作的质量。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规程》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委派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切实提高鉴定质量。

八、改进高技能人才的公布方式

要重视和加强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建设,各地要在核发技师、高级技师证书后一个月内,将技师、高级技师人员名单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报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备案,我厅也将在鉴定中心网站上予以公布和备查。各地也要加强本地区技能人才网络查询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库,为企业、社会和广大劳动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篇2: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冀劳社[2007]5号

关于印发《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现将《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贯彻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请及时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反馈。

二○○七年二月七日

附件:

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精神,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和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规范技师学院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发〔2006〕30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以下简称院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筹培养规划,充分发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

(一)统筹培养规划。根据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末全省高级技工将占技能劳动者的23%、技师和高级技师占6%,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划将统筹纳入到高技能人才规划中。“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扶持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建设,11个设区市应各建成一所以上设备设施优、师资队伍强、教学管理精、培养质量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到2010年,全省要建成高级技工学校20所,技师学院15所;“十一五”期间,各院校每年招收以高级技工及以上等级为培养目标的学员应不低于20%的增长率,到2010年,全省招生人数达1.7万人,在校生达4万人;“十一五”期间,院校开展技师、高级技师短期资格培训的人数应达5万人次。各设区市要根据以上目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院校培训资源现状,将院校建设列入当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发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对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加强教学督导,引导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二)提升院校基础能力。《河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通过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五项计划”,增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各地要抓住发展机遇,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将技工院校建设切实纳入当地“五项计划”中,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国债资金等经费支持,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性院校和实训基地,提高技工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要注重加强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师资能力、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品牌专业培养能力、教学模式开发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高技能人才相关基础工作的通知》(冀劳社办〔2006〕131号已转发),认真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精品建设项目”、“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项目”、“高技能人才远程培训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实训装备标准化建设项目”,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加强技师学院建设。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面向新生劳动力开展后备高技能人才学制教育的同时,承担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任务。随着技师学院地位的确定,我省技师学院的建立将由原来在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加挂牌子的形式,变更为正式审批设立。各设区市要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方针,把技师学院的建设纳入当地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主要通过整合、优化和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或其他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建设技师学院。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当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师资培训工作。

(四)规范技师学院管理。省劳动保障厅负责全省技师学院的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制定有关政策及设置标准,受理、评估技师学院的申请开办,承担省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办理技师学院学生注册、毕业前职业技能鉴定等事宜。各设区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辖区内技师学院的日常管理。

技师学院设立的基本条件为:办学规模达3000人以上,其中,高级技工及以上等级在校生占总在校生的40%以上(或达到1200人以上);培养技师层次的常设专业一般不少于4个,所设专业具有两届以上高级技工学制培养经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达到50%以上,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达到20%以上;开展企业在职职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培训每年至少500人次。根据以上基本条件,由省劳动保障厅将参照《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制定技师学院的设置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技师学院的规范名称一般为“XX技师学院”。在技师学院前,可根据院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特点冠以适当的限定词,但一律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际”、“国家”等字样,非省属院校也不得冠以“河北省”或设区市以外的地域名称。

(五)技师学院的评估认定。对现有技师学院,省劳动保障厅将于2007年4月底前组织专家依据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进行重新评估认定,符合条件的,报请省政府同意,并填写《技师学院备案表》(见附件),连同省政府批文复印件,一并报劳动保障部备案。对不符合条件的,可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时间的筹建期,再进行申报备案。2年后仍未达到相应条件的,将撤销其技师学院牌子。

今后我省行政区域内技师学院的设立(包括行业企业申请开办技师学院),均按照属地原则,由技师学院所在设区市劳动保障局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每年2月底或8月底前申报,由省劳动保障厅组织专家,严格按照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进行考察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劳动保障部备案。劳动保障部在收到申请备案材料后一个月内通过劳动保障部网站()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我省也将在河北劳动保障网上公布技师学院名单及开设的专业,为确保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各技师学院培养专业如有变化,需及时向省劳动保障厅报告。

二、明确培养目标,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六)院校的培养目标。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包括培养高级技工、培养预备技师和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培养目标主要依据招收对象的基础条件而确定。

1、培养高级技工。主要招收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对于电子商务等知识技能型职业(具体职业目录经研究论证后确定)可以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教育期限一般为2~3年。鼓励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同时,经向省劳动保障厅申报、核准后,积极开展高级技工培训。

2、培养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制教育期限不少于2年;对于知识技能型职业,可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不少于4年,也可以招收相近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学习期限为1~2年。

3、培养技师。学制培养技师的招收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生产服务一线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人员。脱产培训的期限不少于1年,半脱产或业余培训的期限不少于1200学时。

4、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培训。院校开展非学制教育的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培训,招收对象应符合相应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申报条件,培训期限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标准学时执行。

(七)深化院校教学改革。要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的方针,推进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围绕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探索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办学模式。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培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技术革新和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技师学院在探索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的同时,要调整办学方向,通过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的多种方式,逐步增加招收企业在职职工的比例,扩大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培养培训计划,对不具备开展职工培训能力的企业,要协助企业与院校建立对口培养、委托培训等形式的联系,多渠道增加在职职工的培养生源。

(八)启动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是以培养企业急需新技师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分阶段培训和考核为特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从2006年9月开始,各院校新招收各类技师专业学制学生,原则上实行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2005年及之前招收的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技师专业学生,按规定经过企业综合评审和业绩考核合格后,可发放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预备技师毕业前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知识考试将与学生的学期考试结合进行,技能操作考核由省劳动保障部厅依照国家职业标准组织实施,对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预备技师证书,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制定。预备技师证书由劳动保障部统一样式和编号,并提供查询服务。预备技师证书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为5年。预备技师在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满2年后(工作业绩突出的可适当缩短),可申报参加技师综合评审和业绩评定。合格者按规定核发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

(九)强化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各院校在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要把提高培养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按照《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提高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培养质量。要认真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执行规定的学习、培训期限,选用优质教材,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定期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创新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我省将尽快筹建由省政府主管领导及劳动保障、国资、财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省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河北省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对全省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的统筹和组织协调。各设区市也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负责当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的统筹和组织协调。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是:

1、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培训资源现状,制定本地区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制定激励政策和办法,健全完善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环境;

2、选择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作为参与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成员单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

3、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数、标准等需求信息,引导院校和企业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十一)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在继续完善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合作方式的基础上,还可采取以下合作模式:

1、共享师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院校师资,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院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生产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经考核评审合格,企业高技能人才可以转评或转聘为相应的技工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2、实行多元培养方式。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制学生,可以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及导师制、模块式、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允许学员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

3、强化实训实习。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实习可以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院校进行,鼓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企业要制定实习场地使用、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安全管理、联合课题攻关等项规定,并提供较为先进的设备设施,通过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制定激励政策,推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

(十二)制定和完善鼓励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密切校企合作,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高技能人才相关工作经费。积极协调物价部门,落实职业院校可按照高技能人才实际培养成本收取培训费用的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冀政〔2005〕14号文件关于“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在升学、就业方面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学毕业生同等对待”的政策落到实处。我省还将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完成情况、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毕业生就业率等为重点,制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考评奖励办法。各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各地要给予适当奖励,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篇3: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键词:技能竞赛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能手。然而,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以上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还很漫长。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加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随着国家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化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大师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提升竞争力的人才战略。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也已经成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目标是为北京市培养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学校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裁判、沟通,提升了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每年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竞赛获奖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学校不断探索以赛促培,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和现状

1.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

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行业企业生产与工作,考核职业的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竞赛交流职业技能。

2.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

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具体分为国家级、省市级、区县(地市级)和系统级、企业和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对获得优秀名次的选手,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比赛成绩均合格者,通过资格审核后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以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为例,自2004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北京市级电子信息类工种技能竞赛,举办了五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电子赛区的技能竞赛,举办了五届市级技工院校电子信息类技能竞赛。每届参赛人数超过2000人,每年有30%的选手荣获国家级、市级、系统级、企业级和院校级各类荣誉,双项成绩合格的选手同时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3.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在管理和培养方面仍存在问题

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与管理起步比国外晚,在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选手培养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竞赛评选上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缺少科学性。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1.高技能人才的涵义

在我国,高技能人才是指在一线岗位,具有超群的技艺、精湛的技能,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超强工艺操作水平,能解决工艺上和技术上难题的人员。以无线电装接工职业工种为例,高级工(三级)具有整机识图能力,能读懂整个工艺文件,能完成整机装配和检修能力;技师(二级)具有编制整个工艺文件的水平,有安装复杂整机和检修能力,具有质量管理能力,能够撰写培训计划并做师带徒培训;高级技师(一级)能够编制整个产品工艺和程序,对大型设备复杂整机有安装、维修和处理能力,能编写培训讲义并指导初中高级技术人员和技师,有质量管理过程控制能力,能协调生产部门、优化管理流程,具有生产管理能力。

2.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占比超过40%,而我国远远未达到该标准。以北京电控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例,仅占约20%,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凤毛麟角,远远不能适应高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企业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还不够支持,体现在不能完全保证培训时间、先进科学技术下的新技术培训缺乏以及培训经费占工资总额不到1%。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企业内训、师带徒、技能竞赛等方式,其中岗前培训占整体比例的70%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明显不足。

3.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普遍短缺。以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高级技师在企业中多为个位数,且年龄偏大,40岁以下青年技师更少,难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技师梯队。从学历上看,技术工人中高中以下文化学历占比80%以上,自学能力和攻坚能力明显不足,导致高技能人才的紧缺。

(2)企业以职工岗前培训等短期培训为主。企业为满足生產需求,招聘大量的农民工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岗前培训一周即能上岗。而高技能培训需要培训周期较长,企业更愿意高薪挖角,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内部培养。

(3)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显然还不够重视,激励机制迟迟不愿落实,人才培养激励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善,待遇不兑现又造成青年人缺乏进取心。有的单位虽然重视对首席技师的选拔,一旦选拔为北京市首席技师,就只重视首席技师创造的成果,对后期的培养和待遇却一拖再拖。

三、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通过技能竞赛,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职责之一,职业院校多年来通过技能竞赛,不断探索,将竞赛目标与课程体系、职业标准相统一,加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以赛促改,实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职业技能竞赛考察的是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技能竞赛与一体化课程教学相似,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来检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检验学生是否能按照工艺流程完成工作任务,达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即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赛促改,实现培养过程改革。职业技能竞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之一,职业院校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关键要看培养的过程。在教学形式上,既要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训设施和场地建设,还要重视加大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验室,感官上给予学生全新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勤动脑多动手,自己想办法解决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3)以赛促改,促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把教学要求与岗位能力有机结合,把学生素质与企业职业素质有机结合。在合理设置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获得荣誉的学生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建立起学生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2.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学校立足于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通过组织技能竞赛,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师资水平,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赛促建,规范技能大赛管理。学校成立了由党委牵头,教学、培训等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竞赛组委会,承担各项技能大赛赛事。由于有连续五年的组织大赛经验,学校制度化了大赛工作流程,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竞赛工作队伍。通过大赛学校各专业建设形成竞争态势,吸引名企与学校合作办学。通过大赛,使专业教师重视实训场地的建设,重视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训练,形成了以大赛为特色的专业班级和技能训练的新模式。

(2)以赛促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通过与企业交流沟通关键技术、互相合作,形成技能竞赛追求卓越的教育特色,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技术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得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近几年学校发挥技能优势承办了北京电控、航天军工等多家企业的技能竞赛。承办技能大赛使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双赢互利。一方面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参赛,职工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和技术练兵,部分职工获得技术能手荣誉,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通过参与大赛执裁,学习研究企业的新技术,提升了师资水平。企业通过大赛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通过组织大赛也得到企业的支持。

近年来京东方科技公司、航天三院下属13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战略协议,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参与企业岗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企业职工在历届大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得到这些企业认可,竞赛获奖学生与航天三院直接签订就业协议,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与企业人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3.通过技能竞赛,促进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体系紧密结合

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都非常重要,通过赛前训练,师生都得到锻炼,以赛代评,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评价模式,校企考评体系为学生打造出就业通道。

(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学校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思路。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可以检验学习成果,检验技能水平是否能达到企业生产的要求;教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学生获奖的同时也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笔者学校裁判梁自旺老师就是第十三届经信委技能大赛无装第一名的获得者,他指导的学生在第十六届技能大赛中获奖,也被企业提前预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一举两得,使学校专业技能竞赛的效益得到最大化,也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动力。

(2)以赛促培、以考代评,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了解掌握新技术、新产品,学校重视教学改革,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技能大赛,将教学与竞赛有机结合,以赛促改,以赛促培,形成技能训练的新模式。教师通过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探索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等新模式,提炼精髓、推进教学改革。学校通過技能大赛,为企业探索以考代评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推进企业内部考评与社会化考评有机结合。图1所示是笔者学校与京东方合作的新工种考评体系的建立过程。

新工种考评体系建立后,京东方组织了4000余人次的技能竞赛,以考代评,每个工种都有多名职工获得了二级(技师)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考代评缩短了职工的职业晋升通道,职工通过大赛直接获得了技术能手荣誉,企业也从中发现了技能型人才,使得人才可以进入企业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库。

4.通过技能竞赛,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学校承接了第十六届经信委职业技能竞赛部分企业的初赛,通过理论竞赛和实操竞赛,分别考核选手理论和实际应用水平。技能竞赛使职工在短期内全面提升素质,提升了技能水平。

四、小结

篇4: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办发〔2004〕28号),确保到“十一五”期末,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的奋斗目标,使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江苏又快又好地推进“两个率先”的需要,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各类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各地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等各类职业院校的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结合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产业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构建面向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从各类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中,建立一批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多对象的基地化培训。力争用1—2年的时间,在全省建立以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骨干、以一批运转正常的市级培养基地为基础和若干个覆盖200个以上主要职业(工种)的培训点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形成“人才培养基地化,基地建设网络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格局。省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硬件投入予以适当补助,对培养新技师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

(三)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成立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代表,以及有关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应根据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自办培训机构,联合举办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应接受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为合作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同时要选派好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合作院校共同组织好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教学,并做好学生实习的劳保和安全等工作。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费用,可以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对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四)积极推动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各省辖市应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集中财力在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好1—2个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体现公益、技能含量高、具有示范导向性、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

二、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地位

(五)扎实开展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认真制定培养规划。建有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鉴定所(站)的行业、部门和企业,要结合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的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提出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的标准,指导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并定期向相应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机关事业单位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并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技能人才队伍统计。

(六)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应依法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促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应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主管部门和技能人才工作部门的监督。各级政府应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企业申报技术改造项目、技术项目引进、参加重大工程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今后,企业在进行项目申报时,应同时编报与项目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配置情况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并按规定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七)强化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切实保障企业职工接受培训的权利。企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应自觉增强搞好职工教育培训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江苏省职工教育条例》等规定,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2%—2.5%的比例提取,其中一半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依法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及未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全额统筹该项提取,由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并将其中的一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统筹由地方税务部门代征,同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应征单位的名单和应征金额。具体征收办法由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八)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激励办法,鼓励和支持职工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根据企业需求和职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制订脱产和半脱产培训计划。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企业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被企业聘用在相应技能等级岗位的,企业可全额报销培训和鉴定费用。

三、进一步增强各类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

(九)加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实施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扶持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领域建成200个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十)加快省重点技师学院建设步伐。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4号)和评估细则要求,2006年在全省首批评定2—5所教学质量高、办学实力强的重点技师学院,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明确为相当于副厅级事业单位,原隶属关系、人员编制、经费渠道不变。“十一五”期末,全省重点技师学院的数量要力争达到8—10所。通过重点建设,使之成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承担职业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适应本地区、本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十一)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技工教育千名师资培养领航计划”。“十一五”期间,安排职业院校1500教师、技工院校50名教师参加出国研修培训,安排职业院校3000名教师、技工院校350名教师接受国内进修培训,组织职业院校1万名教师、技工院校600名教师参加企业顶岗锻炼。积极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参加技能竞赛和技能考核认定。鼓励职业院校教师申请评定第二专业技术资格。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到2010年,全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60%以上。

(十二)技工院校举办的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入学前为工作一年以上在职职工的毕业生,可不实行试用期,其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比照本单位同期参加工作的大专毕业生待遇重新确定。具体标准按原江苏省劳动厅、江苏省人事厅《关于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待遇的通知》(苏劳薪〔1998〕12号、苏人通〔1998〕98号)执行。

(十三)技师学院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协议签订,也可比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签订;经用人单位聘用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和户口政策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十四)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在职业院校开展国家级和省级职业资格认证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覆盖面。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试点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申请参加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该专业的理论考试。经认定的试点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并取得学历证书的,视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五)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在全省选择5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评价方式改革试点。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定等方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技术难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试点企业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岗位要求,对国家题库的考核内容作30%的调整。考核合格的,根据企业要求,可按规定核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出具统一的考核成绩证明,并列入职业技能鉴定统计。

对试点企业中技术复杂、操作性强的职业(工种),其一线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和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考评要素和内容,按照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以业绩评定为主的方法实施考核鉴定。对在技能岗位上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试点企业按高级工标准组织的技能竞赛,经所在市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应知、应会均合格的前三名选手,可直接晋升为技师职业资格(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试点企业5%的各等级优秀技术工人可提前3年参加高一个等级的考核。

(十六)推动高技能人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发掘高技能人才掌握的绝招绝技绝活,探索进行专项能力认证。组织对高技能新职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试点;对现代制造业中的主体职业(工种),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功能模块,分阶段进行高技能人才专项能力考核,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

(十七)充分发挥政府奖励导向作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规范有效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

(十八)建立健全技能等级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技能人才技能等级工资指导价位。企业在制定薪酬结构时,应充分考虑技能劳动者的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等因素,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企业在聘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应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在聘技师、高级技师参加境外培训、休假、疗养等,应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

(十九)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探索设立“首席技师”等高技能带头人职衔,培养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并给予相应待遇。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通过奖金等形式给予奖励。

(二十)进一步理顺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本价格形成机制。高级技工班、技师班学生的收费,仍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衔接同类高职院校收费标准的复函》(苏价费函〔2005〕136号、苏财综〔2005〕47号)执行。对举办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的各类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可按照各职业(工种)和技能等级的实际培养成本提出收费标准,经同级价格部门核定后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高级技工班、技师班学生的学费及经批准的各职业(工种)和技能等级的培训费标准应予公示。

(二十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专门窗口,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合同鉴证、社会保障关系办理、代存档案等“一站式”服务。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放开点名招聘高技能人才中介服务收费管理,由委托方与被委托方(职业介绍中介机构)按照省物价局苏价费〔2003〕416号文件有关规定,协议招聘、协商收费。积极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高技能人才在省内跨统筹地区流动,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基金按规定转移。已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企业,应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办理相应的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六、进一步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政策

(二十二)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省设立职业教育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及省重点技师学院建设。各省辖市要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选、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竞赛、考核和奖励等。各级财政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时,应将技工院校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二十三)落实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经费。根据省有关文件规定,各地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有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建设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没有落实的地区,要按规定落实;已落实的地区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十四)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它培训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外资参与兴办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凡通过政府部门或我国境内的非赢利组织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

(二十五)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组织推动和监督检查,并成立由组织、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贸、财政、人事、国资、地税、价格等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加的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协调,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各地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格局。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议事制度,每年至少会办、研究一次高技能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十六)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在省主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基础。

(二十七)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中办、国办的通知精神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规划好本地区、本部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定和出台贯彻落实的具体细则,省将随时通报各地的工作进展情况。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人事厅

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江苏省地方税务局

篇5: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沪工总经〔2008〕233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和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研究决定,在本市企业中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并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紧紧围绕本市“十一五”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任务,在企业中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进一步创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贡献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围绕“‘十一五’期末,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5%,到2012年将力争达到30%左右”的目标,在本市各类企业中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到2012年,本市制造业80%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施行首席技师制度;到2015年,本市制造业80%的大中型企业施行首席技师制度;首席技师“高师带徒”结对率达到100%;首席技师岗位津贴实施率达到100%。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市和区县局、集团公司树立一大批行业、职业和工种的技能领军人才;树立一大批岗位技能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努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层出不穷、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势头和氛围。

三、实施办法

本意见所称首席技师,是指本市技能劳动者队伍中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丰富实践经验,组织能力较强、贡献突出,在本行业、本企业、本专业(或工种)中影响较大,能够起到技能引领人作用并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首席技师的培养。要坚持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高精尖设备操作维修、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等岗位为重点,培养企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要紧密结合职业生涯设计,以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职工为重点,使培养对象能够迅速成为生产业务骨干;要特别注重培养一线的生产技术骨干,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要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注重搭建不同层次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平台,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习知识、钻研技能、奉献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

(二)首席技师的选拔。首席技师应具有技师职业资格3年以上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1年以上,目前在一线岗位上直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企业技术改造、引进高新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使用中,掌握关键技术,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能够排除重大关键技术障碍、重大安全隐患,消除质量通病,对提升产品质量有突出贡献的;

2、个人职业技能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市内同行业中处于拔尖水平,并在生产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3、刻苦钻研技术,具有绝招绝技绝活,创造了行业、企业公认的先进操作法,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出突出贡献的;

4、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双增双节、小改小革、节能减排等活动,多项成果获奖,经济效益显著,在创造发明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5、发扬团队精神,传技艺、带高徒,在组织攻关、培养技能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为提高团队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首席技师的选拔应坚持德才兼备、好中选优、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选拔对象的先进性和选拔程序的规范性。选拔对象必须经过公示,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具体选拔程序和选拔办法由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三)首席技师的管理与使用。首席技师实行企业管理、行业指导、市首席技师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首席技师由企业聘任,一般以两年为一个管理期,可续聘续任。要充分发挥首席技师的作用,注意把首席技师安排到关键生产技术岗位,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在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操作法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组织推进作用。要积极开展“高师带徒”活动,首席技师每人每年结对带徒不少于3人,在管理期限内帮助徒弟技能至少晋升一个等级,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四)首席技师的激励。坚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提高首席技师的地位,发挥首席技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技能人才争先创优。要在企业中实行首席技师岗位津贴,津贴标准一般不低于1000元/月。特殊行业、特殊工种开展以高技能人才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技术工作室、生产团队等工作的,可以参照首席技师制度享受岗位津贴;有条件的企业要为首席技师开展技术攻关提供资金、工具设备、场地、人

员等方面的支持。要积极为首席技师创造交流学习、培训考察、体检休养等条件。对于首席技师的非职务发明,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鼓励企业建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首席技师在管理期内,可根据企业需要和本人意愿暂不办理退休手续(可参照市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

四、具体要求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单位要站在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将组成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研究和部署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工作,做好指导服务、管理协调、总结表彰工作。从2009年起,将每两年在实施首席技师制度的企业中择优选拔表彰“上海市十大首席技师”,由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颁发证书,并给予相关待遇,具体选拔表彰办法另行制定。对于贡献突出的首席技师,优先授予各类荣誉称号。上海市首席技师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相关局、集团公司劳动人事部门要组建相应管理机构,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对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各企业要建立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会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构;要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制定本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及实施办法。企业行政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切实建立首席技师岗位津贴制度,努力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企业工会要积极主动配合行政,把推行首席技师制度作为深化职工素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积极开展“高师带徒”活动,大力宣传首席技师制度和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2、加强推进实施。各区县局、集团公司要切实发挥组织推进作用,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选择重点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加强典型引路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推行首席技师制度重点在企业。各企业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技师制度作为本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探索,认真实践,着力构建有利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环境,着力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争当高技能人才,使高技能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加强宣传总结。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首席技师的宣传工作,注重选树先进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首席技师及其团队在参与重大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攻关、带徒传技等生产、培训活动中的贡献和事迹,宣传首席技师岗位成才,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

篇6:劳保局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就贯彻落实《意见》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请您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愿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但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少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此外,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去年以来,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直接领导下,高技能人才工作司(局)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意见》在上报和审议过程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意见》的出台,是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指导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意见》强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将之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增强

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把这项工作的意义深化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的程度,提升到了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二是《意见》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意见》强调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作用,要求各级政府要把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强调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要求企业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积极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完善能力业绩与工资待遇相挂钩的收入分配办法。强调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要求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规范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强调劳动者的能动作用,鼓励技能劳动者参加培训和考核、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为劳动者实现技能成才开辟了广阔空间。

三是贯彻《意见》必将开创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企业提高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意见》共7个部分,19条。基本内容可概况为“11259”。

一个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一个工作目标: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

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二项基本任务:一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格局。

五大措施:一是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立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四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五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

九个方面政策:紧紧抓住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意见》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全面性。《意见》认真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国际高技能人才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成果,总结了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理论、机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的措施体系,内容基本涵盖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针对性。《意见》提出的很多政策措施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如对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企业提出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可直接操作。三是实践性。《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均来源于实践,是在各地探索出来的鲜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关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就是在上海、深圳等地实践基础上,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意见》提出,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制

度的内涵?

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是目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也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是新形势下加快高技能人才规模培养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作用,帮助更多的学校与企业从自发、松散式的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下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有序合作,《意见》提出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成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和院校代表、有关方面专家参加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推动本地区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合作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规范合作行为,指导、协调学校与企业发挥各方优势,加快培养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意见》在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政策措施?为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技能成才,《意见》制定了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是:一是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职工实现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二是要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办法。三是企业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从成果转化收益中,通过奖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奖励。

同时,《意见》强调,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的社会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一是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家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给予奖励。三是省级人民政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

高技能人才工作需要资金的保证。请问《意见》在这方面有什么重大突破?

《意见》强调,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各级政府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工作需要,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项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按规定合理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的使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国家安排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中,择优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包括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将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三是要求企业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自身没有能力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进行统筹,由劳动保障等部门根据当地职业培训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组织相应的培训机构提供培训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五是各类职业院校可按照高技能人才实际培养成本提出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后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

最后,请您谈一谈,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近期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当前贯彻落实《意见》精神,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提高对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部在文件下发不久,即召开会议并下发通知,对全系统学习和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提出要求。要求各地通过学习和研读文件,全面把握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形势、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重点掌握八个关键环节及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对做好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文件的贯彻落实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和贯彻实施意见,细化高技能人才相关政策。目前,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意见》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相关职责和任务,进一步细化措施。同时,启动了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就做好“十一五”高技能人

才培养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近期,还将就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及相关基础工作等制定配套文件。指导各地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抓紧制定贯彻《意见》的实施意见,细化操作办法,力求在中央政策框架下,实现更多创新、更大突破。

上一篇:学新概念英语必读下一篇:个人福利交个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