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2024-05-10

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共6篇)

篇1: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理解

通过党课学习和党课书籍的阅读,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建设一个怎么样的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

首先,确立这样一个当的性质,是切合我们当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也是符合要求的,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由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和历史使命决定,也是我们党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党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个论断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党的本质属性。其一,它指明了党的阶级性,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其二,它指明了党的先进性。即党不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般组织,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种界定从质的规定性上把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任何政党区别开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明确宣布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并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这一性质。随着改革快乐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尽管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之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仍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我们党在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十六大党章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分析新世纪我们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和各种风险考验的,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具有的性质所作出的科学结论。对党的性质的这种规定,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它将党的奋斗目标、宗旨和执政使命融入党的性质,实现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统一。

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不懈地充当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保持其先进性。

篇2: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xxx09机设1班

本门课共五讲,从11月1日开始到11月8日结束分别有林老师习老师赵老师等几位老师给我们讲党的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等内容。第一节课上林老师首先就给我们讲了党的纲领以及课程的安排,后面林老师又讲了入党要求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准入条件及要求。到第五节课赵科老师的中党考试课,我知道了入党条件及要求,了解了学校党员现况,学习了学校积极分子·推优的原则和方法,明白了党员责任义务。

通过这次中级党校的学习,我接受了党的教育,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使我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坚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将实现,使我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核心。在生活中,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对党章的学习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更加端正了入党动机,让我对入党有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认识,明确了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时刻要求自己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让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的提高,同时坚定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此刻,我深刻体会到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与和谐。此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应该做到不断

创新,与时俱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体会共产党员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励自己。与时俱进,用良好的作风,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来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创佳绩,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严于律己,多做贡献,勇于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在学习和工作中以共产党员为榜样,拥有宽阔的胸怀和宽阔的眼界,拥有高的思想境界和高的觉悟。

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学来说,端正入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中级党校的学员,我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会不断向党员学习,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真正党员应做到的事,决不给组织丢脸。我也有一些缺点,但在党组织的教导下,在理论知识的不断修养中,我有决心改正这些缺点,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举起自己握紧拳头的右手,面向党旗,庄严的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我愿做那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中的一块铺路石,用毕生的精力闪烁出自己的光芒。

中级党校虽然结束了,但我深知我入党的道路还很长,我会坚定不移地、不怕吃苦地为人民服务,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先锋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觉悟,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最后,我时刻准备着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争取早日在思想上入党,进而在组织上入党。

此致

篇3: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图式 (schema) 是表征人类一般知识的一种心理结构。图式的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 (Kant, 1781) 的著作。他阐述了图式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图式被运用于解释与认知存在紧密联系的语言习得过程, 尤其是阅读理解过程, 并由此诞生了图式阅读理论。这种理论将阅读解释为读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与材料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该理论, 读者在自下而上解读文字信息的同时, 还需不断运用已有的图式自上而下地对这些信息进行预测、否认、证实或完善, 直至最终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图式阅读理论为阅读研究及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语言教学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 为提高语篇阅读质量、读者必须具备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并将其运用于阅读过程之中。在该思想的指导下, 美国认知学家奥斯贝尔 (Ausubel) 在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阅读前导 (Advance Or ganizer) 这一概念, 并对其作了研究和推介。他建议在阅读之前, 以书面文字形式向读者提供所需的背景知识 (Ausube1960) 。后来的研究者在奥斯贝尔研究的基础上, 用实验方法进一步证实了阅读前导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在国外, Anderson (1977) 、Rumelhart (1980) 、Carrell (1987) 、Chen&Graves (1995) 、Shen (2004) 、Erten&Razi (2009) 以及Hudson&Keraro (2013) 用实验方法证实了阅读前导在语篇理解中的辅助性和有效性。在国内, 亓鲁霞、王初明 (1988) 研究发现:作为影响理解过程的因素, 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比语言能力更重要。鲁忠义、彭聃龄 (1990) 研究了图式在故事理解中的加工机制。李平、齐萌 (1999) 通过实验证明阅读前导训练能提高语篇阅读效果。鲁忠义、王哲 (2003) 研究了英语议论文图式训练对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申昭华 (2013) 通过实验证实了英语记叙文图式训练阅读前导对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然而,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不难发现:既有研究对图式影响阅读理解机理的揭示, 主要探讨的是阅读前导在记叙文和议论文阅读理解中的效果, 尚未发现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阅读前导对ESP阅读理解影响的报道。为了弥补空缺, 笔者尝试通过实验, 考察多媒体“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形式的阅读前导, 对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将对ESP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及针对不同题材的专业文献采取“量体裁衣”的教学提供依据。

1.1 研究假设

1) “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能提高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

2) 与“文本型”课件阅读前导相比, “视听说型”课件阅读前导对专业文献阅读效果的辅助作用更为显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为保证被试对象的同质性,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从浙江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自愿者中筛选的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135名大学生。此时他们刚刚进入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 已有了一学期的专业英语学习经历。这135名学生按简单随机方法平均分为三个实验组, 三个实验组被随机指定为实验组A、实验组B以及控制组C, 三个组各45人。为保证实验效度, 在测试前两天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说明。其目的是建立受试者和课题组教师的合作关系;强调本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测试成绩不计入期末成绩, 但与此同时恳请他们在阅读理解测试中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验由课题组老师 (也是专业英语课任课教师) 和学生年级辅导员、共同组织完成。

2.2 实验程序

为探索多媒体阅读前导对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的影响, 采取量化的研究方法, 以“视听说型”课件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 对ESP专业文献进行图式阅读训练, 考察多媒体“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 对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本研究基于阅读前导有利于增进阅读效果, 并且在不同阅读前导之间存在差异的假说, 将阅读前导分为“视听说型”课件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形式, 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和控制组C, 以分子生物学专业文献为阅读材料, 在实验组A、实验组B分别接受以上两种不同阅读前导后, 按显著性标准为:P<0.05, 测试阅读效果, 分析其差异的显著性。以观察多媒体“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是否能弥补专业背景知识缺省对阅读理解造成的不利影响, 帮助学生建立ESP阅读理解的概念框架, 进而对ESP阅读效果产生影响。

2.3 阅读材料

本研究阅读材料“The cell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adjust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 cell”选自Bruce Alberts等 (2008) 主编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细胞分子生物学》一书。文章阐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 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 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 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 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

2.4 多媒体阅读前导材料构建

2.4.1“视听说型”课件的设计思想和操作程序

“视听说型”教学课件的构建, 试图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多样化地表现与所读专业文献“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调节细胞的动态平衡”有关的背景知识, 为学生建构ESP阅读理解的概念框架, 弥补专业背景知识缺省对阅读理解造成的不利影响, 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使之与新知识的结合创造条件。为此, “视听说型”课件包括两个部分:1) 用Flash Player播放器播放以Flash制作的与所读专业文献相关的14个专业术语的三维光影效果的动画片。2) 播放与所读专业文献相关的视频剪辑《细胞分化, 衰老和凋亡》作为阅读前导训练材料。“视听说型”课件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播放视频剪辑前, 提出与此相关的三个问题, 并逐一投放到课件演示屏上, 告知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剪辑后, 要求他们结合所看视频剪辑回答问题。这三个问题有助于学生预测所读专业文献的脉络结构。

2.4.2“文本型”课件的设计思想和操作程序

本研究为了突显“视听说型”课件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形式而非内容的差异性, 因此, 在设计“文本型”课件时采用了与“视听说型”课件内容完全一致的素材, 只是将其制作成一个“文本型”演示文稿课件而非多媒体“视听说型”课件, 以测定“文本型”演示文稿课件阅读前导和“视听说型”课件阅读前导对专业文献阅读理解的效果。为此, “文本型”课件构成如下:1) 把“视听说型”课件中以Flash制作的与所读专业文献相关的14个专业术语的三维光影效果的动画片转换成文本材料供教师讲解学生阅读。2) 把“视听说型”课件中的视频剪辑《细胞分化, 衰老和凋亡》的英文解说词以及理解视频剪辑的三个问题, 转换成“文本型”演示文稿课件形式供学生阅读理解。告知学生在阅读英文解说词后, 将要求他们结合所读英文解说词回答问题。

2.5 测试过程

测试时间为2014年4月18日, 两名ESP专业英语教师被安排在指定的教室, 分别以多媒体“视听说型”课件和平面的“文本型”课件对实验组A和实验组B进行阅读前导图式训练, 实验组A和实验组B阅读前导图式训练时间大约为20分钟左右, 控制组C未接受任何阅读前导图式训练, 随后对三个组进行了限时15分钟的阅读理解测试, 阅读材料为一篇850字左右的专业文献“The cell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adjust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 cell”, 阅读理解题型为10个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合计10分。测试过程中两位主试负责被试的答卷情况, 同时负责控制考场纪律等变量, 确保实验的严格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每组包含45个样本, 总共样本135个。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阅读理解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组A, 实验组B与控制组C阅读理解测试结果分布如图1、图2、图3, 统计特征见表1。

图1、图2、图3和表1显示:实验组A的45个测试样本平均成绩为8.2889分, 标准差和标准误分布为1.1798和0.1759, 其中:最低分6分, 分布次数为3;最高分10分, 分布次数为8, 极差为4分。众数和中位数均为8分, 分布次数为13。根据英国统计学家鲍莱 (A.L.Bowley) 的分位数法计算偏度为-0.162, 峰度为-0.810。实验组B的45个测试样本平均成绩为7.4444分, 标准差和标准误分布为1.1785和0.1757, 其中:最低分6分, 分布次数为11;最高分10分, 分布次数为3, 极差为4分;众数和中位数均为7分, 分布次数为14。鲍莱 (A.L.Bowley) 分位数法偏度为0.531, 峰度为-0.423。控制组C的45个测试样本平均成绩为6.4222分, 标准差和标准误分布为1.0333和0.1540, 其中:最低分5分, 分布次数为10;最高分9分, 分布次数为1, 极差为4分;众数为7, 分布次数为14;中位数为6分, 分布次数为13。鲍莱 (A.L.Bowley) 分位数法偏度为0.218, 峰度为-0.514。

由图1、图2和表2可见, 实验组A、实验组B平均成绩高于控制组C, 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 (见表2) 可知, 查F分布表, 5%显著性水平下, F0.05 (2, 134) =3.06, 很明显, 此时有F=30.650>>F0.05 (2, 134) ;1%显著性水平下, F0.01 (2, 134) =4.75, 显然, 此时也有F=30.650>>F0.01 (2, 134) , 表明实验组A、实验组B与控制组C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支持了研究假设多媒体阅读前导对中国学生ESP阅读理解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视听说型” (实验组A) 和“文本型” (实验组B) 课件两种阅读前导是否能提高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 通过方差分析 (表3、表4) 可知, 查F分布表, 5%显著性水平下, F0.05 (1, 89) =3.94, 很明显, 此时有FAC=63.750>>F0.05 (1, 89) , FBC=17.160>>F0.05 (1, 89) ;1%显著性水平下, F0.01 (1, 89) =6.90, 显然, 此时也有FAC=63.750>>F0.01 (1, 89) , FBC=17.160>>F0.01 (1, 89) , 从而, 表明实验组A、实验组B与控制组C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支持了研究假设”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 能提高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

而为了了解”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对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 文章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 (表5) 可知, 查F分布表, 5%显著性水平下, F0.05 (1, 89) =3.94, 很明显, 此时有F=11.539>>F0.05 (1, 89) ;1%显著性水平下, F0.01 (1, 89) =6.90, 显然, 此时也有F=11.539>>F0.01 (1, 89) , 从而, 表明实验组A与实验组B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支持了研究假设与“文本型”课件阅读前导相比, ”视听说型”课件阅读前导的辅助作用更为显著。

4 结果解释与结论

4.1 结果解释

4.1.1“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

本次实验的统计数据表明, 阅读理解测试中接受阅读前导训练的实验A组和实验B组学生成绩显著优于没有接受阅读前导训练的控制C组学生。这说明”视听说型”和“文本型”两种阅读前导对ESP专业文献阅读效果的辅助作用显著。它们通过提供未知图式的方式弥补了专业知识缺失对阅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中, 受试者所读专业文献中词汇具有鲜明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语域特征, 其含义往往与它们在其它语境下的常用含义有所差别, 例如:peripheral airway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s.要理解这句话, 如果学生只知道“airway”, “differentiation”, “line”在一般语境中的常用含义即“空中航线”, “区别”, “路线”等意思是无助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的。学生还需具备这样的先知图式即“airway”, “differentiation”, “line”, 在细胞分子生物学语境中分别是“气道”, “分化”, “系”, 等意思。这种普通词汇常用含义在专业语境中术语化的特点往往对学生准确理解专业文献造成障碍, 成为语篇理解的难点。而实验A组和实验B组的学生, 在”视听说型”和“文本型”阅读前导训练中, 通过观看以Flash制作的与所读专业文献相关的专业术语动画片, 或通过“文本型”演示文稿向被试直接提供所需专业术语的图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知识结构上的缺失。使原本抽象的专业术语具体化, 含混的概念得以澄清。因此, 当实验A组和实验B组的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调节细胞的动态平衡”时被补缺的专业术语图式得以顺利激活, 从而增强其语篇信息加工能力, 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而控制C组的学生在无任何阅读前导训练的情况下, 阅读时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知识来辅助新信息的理解和吸收, 阅读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4.1.2 与“文本型”阅读前导相比, “视听说型”阅读前导对专业阅读效果的辅助作用更显著

本实验发现, 接受”视听说型”阅读前导训练的实验A组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水平显著高于“文本型”阅读前导训练的实验B组。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 ”视听说型”图式训练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构成立体的更加直观的语境, 加快读者头脑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 加速心理图式的重构, 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要求。即学习并不是完全从无知到知, 而是将新信息融入重组心理图式, 是新旧语境结合吸收的“认知过程”。“视听说型”课件结合所读文章主题让学生观看《细胞分化, 衰老和凋亡》视频剪辑, 帮助学生激活大脑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概念网络。借助声像展现了人是如何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又是如何分裂逐步形成大量的功能不同的细胞。在发育过程中, 细胞是如何恰当地诞生, 又是如何恰当地死亡的。这段视频剪辑所创设的真实情境使抽象的专业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以提供未知图式或激活已有图式的方式, 弥补了“文本型”演示文稿课件缺乏直观感, 立体感和动态感的缺点。再着, 比较两种课件, 语境的语篇组成方式也各有差异, 由于“文本型”演示文稿课件中视频剪辑的英文解说词中描述性的语言占很大成份;而在”视听说型”课件中由于画面、图像和声音的辅助, 视频剪辑的英文解说词很大部分采取对话的语言, 这就使得”视听说型”阅读前导与“文本型”阅读前导相比在创设言辞性语境加深对专业术语解释上更胜一筹。

5 结论

本次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图式阅读理论通过阅读前导指导ESP阅读理解的有效性。阅读前导这一阅读辅助手段给我们的启示是:1) “视听说型”和“文本型”阅读前导不仅能弥补专业背景知识缺省对阅读理解造成的不利影响,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ESP阅读理解的概念框架, 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2) 在提高ESP阅读理解效果方面“视听说型”阅读前导显著地优于“文本型”阅读前导。因此, 在ESP阅读教学中应鼓励专业英语教师在阅读准备阶段使用多媒体构建“视听说型”阅读前导并以各种方式保证读者拥有与所读专业文献相关的图式, 消除专业背景知识缺省对阅读理解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摘要:文章基于图式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视角, 采取随机试验设计方法, 考察多媒体“视听说型”和“文本型”课件两种阅读前导对学生ESP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 “视听说型”和“文本型”阅读前导不仅能弥补专业背景知识缺省对阅读理解造成的不利影响,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ESP阅读理解的概念框架, 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水平;2) 在提高ESP阅读理解效果方面“视听说型”阅读前导显著地优于“文本型”阅读前导。

篇4:对武术中国属性的深层理解与反思

【关键词】武术;中国属性

TheDeepUnderstandingofandReflectionontheChineseNatureofWushu

CHENNan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AnyangPolytechnicCollege,AnyangHenan,455000)

【Abstract】InordertomakepeopleunderstandtheChinesenatureofwushusoastoinheritandpromotetheheritageofwushu,thispaperresearchesintotheChinesenatureofwushubymeansofliteraturereviewingandlogicalreasoning.ItupholdsthatwushuoriginatesinChinaanddevelopsinthecontextofChina'suniqueregionalculture.Duetoitsprofoundculturalbearingcapacity,wushuhasbeencreditedasChineseMartialArts,nationaltraditionalsport,NationalSkill,andnationalquintessence.

【Keywords】Wushu;Chinesenature

武术在原始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生存斗争中萌芽,历经中华民族悠悠历史长河不断演进,逐渐走向成熟。中国武术向来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于世,从而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我们所谓的“国粹”、“国术”的时候,不难发现武术这一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正在被淡化而走向弱势的边缘,武术发展现状的低迷与它所拥有的厚重中国属性正在失衡,并且这种不平衡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武术自然又理所当然地被冠以“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的称号,因此它的中国属性也无可非议、顺理成章。正由于武术巨大的传统文化承载力和它典型的民族代表性,我们理应让其充分而现实地得以继承和发扬,让其在华夏子孙中薪火相传。鉴于武术发展现状的低迷,武术发展期待一次革命性的改进。笔者认为规范并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是发扬中国武术的关键。

一、对武术中国属性的深层理解

(一)武术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

武术“非武非术”,而是一个承载中华5000年古老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华夏文明的“活化石”,蕴涵了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社会的思考结晶,及中国人追求的完美的生命本根与人生境界。如中国武术历史研究者陆草所说:“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承载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法思想等,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1〕。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向武术的渗透,使武术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等。刚柔、动静、虚实相辅相成,寓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不仅丰富了武术的技法,而且也促使武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这也正是中华武术阴阳五行思想精华之所在。

以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武术中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尤为明晰。老子学说的主体思想是:“反者道之动”,并由此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挥,演绎出并列不当、虚实、动静、刚柔、曲直、强弱的辩证思想。而中国武术中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刚柔并济”等理论无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最好体现。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他认为只有进入不受任何现实关系规定限制的境界,才能“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径而不能寒,疾需破山而不能切,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达到生死不惊,万物不介于怀的境界。庄子的这种思想恰恰是中国武学最高境界的真实写照,中国武学追求摆脱招式技能等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除武技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和感受能力。

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武术中也有着深刻体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说:“有文事者,必须武备。”讲求“仁、义、礼”的儒家哲学,大大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与核心。儒家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把德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武术则有尊师重道、未曾习武先练德之说,把武德、礼仪作为习武练技的基础与前提。

中医学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武术则与中医学同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其优点在于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以及由此演化出的“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武术则将中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武术与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相辅为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一些拳种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二)武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

对于我们本民族而言,社会的进步不应该是断裂的,文化的历史是不能够中断的,传统文化需要延续,这已经不是人们是否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抉择: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如上所述,武术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始终伴随着民族文化的更新而发展,它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已经为中华民族烫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武术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内涵本身已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武术技术的存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而对武术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核心要义则是技术之外的文化。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大空间形成,历史赋予它的是中国文化载体的职责,因此中国武术应该是中国国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武术一直是公认的“中国符号”,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武术从李小龙开始借助于电影媒体,以四部半功夫片把中国功夫挂满世界荧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功夫片时代,从此功夫片这一受众人喜爱的片种便风靡世界,并借此向世界人们宣扬中国武术。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以动画的方式,借用中国武术的题材在全球范围内上映《功夫熊猫》,其居高不下的卖座率不仅仅是制作精良所致,更是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中地位的有力证明。随着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受并深入研究中国武术,黄发蓝眼的西方人开始源源不断地远赴中国习拳练武,近年来在各类武术比赛中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的出现已屡见不鲜,在他们眼中武术源自于神秘而古老的东方民族——中国。

不可否认,各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武技,他們民族的武技也都不同程度承载着他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然而,值得肯定的是不同民族的武技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一定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西方的拳击,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等。这也恰恰说明武术之所以称为“中国武术”的内在原因——它代表着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对武术中国属性的反思

(一)武术发展状况与其中国属性有失衡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遭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世纪初被西方现代性文化所中断,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面临重重困境和总体危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直困扰着20世纪的学术思想。”〔2〕对于中国武术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而言,它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文化发展上的困境。中国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更换生存土壤,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西方强势体育文化残酷地冲击着原本纯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武术,中国人习武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均发生了转变。满载着传统文化的传统武术神圣的殿堂突然在短短几十年间被西方体育文化弥漫的环境近乎无情地摧毁,沦落到被冷落、置换、遗弃的境地。“跨过20世纪的门槛来到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人在追求西方奥林匹克的路上走了很远的时候,他们渐渐发现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武术的民族文化身份渐趋模糊起来,甚至濒临着‘丧失’的危险。”〔3〕中国武术今天的发展,近乎被边缘、被削弱到了乡土故园的境地,人们总在怀念着昔日中华武术的辉煌,也总是时而沉浸在对它的眷恋与叹惜之中。

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地球村的不断缩小,任何文化都无法回避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的惨烈碰撞中,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着近乎完全被“他化”的局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文化正在被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推向偏离传统的边缘,它所导致的认同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发展中最突出的时代问题。在众人对竞技武术的一片褒贬混杂的斥责声中,在对即将逝去的传统武术的扼腕叹息声中,中国武术已经处于茫然的生死抉择路口。国人面对武术“中国属性”流失所滋生的对这种文化的忧伤乃至焦虑则已经无法掩饰。历史的推进犹如一股无法征服的洪流,在摧枯拉朽的同时,也淹没了部分宝贵的文明。正是因为中国武术抗拒不了历史的变迁以及对“他者”效仿的命运,在与西方体育这个他者的碰撞中才渐渐地迷失了自我,使得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分裂,产生了深刻的身份认同焦虑。认同的危机,这是一种远比物质匮乏更为尖锐和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规范并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是发扬中国武术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塑造下一代的重要手段,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作为锻造人、发展人的学校教育,由于其广泛的普及性,它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自然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主要作用。

对于中国武术教育问题,尽管党和政府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并三令五申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武术教育”,让武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学校武术教育在一个全面西化的体育教育场域里“惨淡经营”。“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在学校实现普及……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已列入学校教育当中,但武术教育却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武术教育现今的存在,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存在,并没有按文化教育的规律占取应有的体育教育份额。

学校教育通过塑造下一代,从而把握祖国的未来,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理应借助学校教育这一有利的平台切实得以继承和发扬。鉴于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弱势现状,我们应重新反思,扪心自问:除了极少数高校开设专业武术课程以外,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究竟缘何被外来的各式体育项目排挤、淡化、放逐,以至于徘徊于学校教育的门口,迟迟未能真正意义上进入我们的课堂?

三、结语

武术之所以被冠以“中国武术”、“国术”、“国粹”的头衔,完全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它在中国辽阔大地上土生土长,与丰厚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给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演化和发展,脉脉相传。武术已经历史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否认其实实在在的中国属性。针对当前武术发展状况与其中国属性之间的失衡态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进行一次武术教育的革命,以充分发挥武术在育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栋.中国武术承载中国文化的活化石〔J〕.华人世界,2009,(3):40-41.

〔2〕程相占.中国文艺界论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裂变〔J〕.江苏大学学报,2003,5(3):6-10.

〔3〕宋丽.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文化认同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41-46.

篇5:对中国梦的理解

中国梦的提出背景

“振兴中华”这句话,最早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他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我们党成立以后,承担起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对民族复兴作了大量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最响亮的一句话。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人们所熟知,一直是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励志警句。

中国梦,民族复兴,为什么能够凝聚中国人民,凝聚中华民族?

外国人往往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人搞发展的劲头为什么这么大。这首先要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近代以来又很悲惨,受尽屈辱,这个反差太大了。习近平同志说,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一个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首推汉唐。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现在世界上还把中国的语言文字称作汉语,把中国学称作汉学,可见它的影响。在唐朝的时候,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又强大又可亲的形象。强大而可亲,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是治国的理想境界。当时是时清海宴、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

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邓小平同志讲过这段历史。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明朝中叶大约是在1500年前后的时候。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描绘了明朝衰落的情景。他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认为,这不但是明朝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转折时期。当时西方已经过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起来了。特别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西方世界发展速度加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了这个历史。这正是在明朝中叶的时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名的《世界通史》里,把世界史划分为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也说明这是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近100年,但是二者的目的和理念完全不同。这样,中国就开始落后了。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当时,英国已经过

光荣革命,跑在了最前面。法国经过宗教改革,开始了启蒙运动。原本落后的俄国也在1698年开始改革,赶上了世界发展潮流。恩格斯称彼得大帝是“真正的伟人”,能够顺时而变。而清朝却不了解世界的变化,以为自己很强大,思想僵化保守。康熙也喜欢西学,但不是作为强国之道学的,他不理解其中的新思想,固守自己那套旧的东西,认为西方的东西不过是奇技淫巧。中国当时的落后,并非国力不行,而是理念的落后,是生产力性质的落后。大清帝国与欧洲先进国家在认识、眼界、气势上,已经不能相比。大清虽大,也只是囿于一隅,而那些被称作“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着眼于全世界了。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人真是在做梦,找不到出路。毛泽东同志诗曰: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但是抗体战争的胜利,国共内战的胜利,改革开放的成功,经过170多年的奋斗,现在是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梦的意义

要深刻理解中国梦,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当今时代结合起来。中华民族不仅是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民族,而且也是为人类的福祉善于追梦的民族。从史前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理想的民族。5000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贯穿其中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夙夜在公、前赴后继,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腔情怀,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青云之志,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与豪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与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灿若星辰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中,我们不妨举出四位“中国梦”的杰出引领者,他们分别是——孔仲尼、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我们可以理出一条从原始的中国梦到今天的中国梦的路线图,追寻着这个路线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传承、善于包容、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善于在逆境中奋起的民族。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

懈追求和探索,选择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出了具有自己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道路。历史和时代也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中国人民的中国梦。

中国梦对我的意义

中国梦固然是包含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但是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大口号下,如果没有每一个小小的百姓的梦想的实现,那么那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雄壮的中国梦口号下,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其实都弥足珍贵并且与整个国家的中国梦紧密联系。

对于一个普通大学生而言,中国梦意味的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是可以对全世界傲然宣布“我是一个中国人”的强大底气。当我们看到身边一个个人都急匆匆地考着托福雅思,掂量着去美国还是去英国,都急不可耐地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视为一种骄傲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建国大业》播出后,演员名单一个个后面都标着其他国家的名字的时候。我希望的是,大家停下匆匆的步伐,收一下远眺的目光,其实看一看我们自己的国家,她也一样可以很好的。当祖国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是逃离这里还是留下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我相信,当每个人都心怀一个中国梦,并且相信它,努力地想要实现它,那么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能实现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篇6: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始终遵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至此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 1

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先秦书法: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虽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书法艺术应当是于汉字的萌生同时的。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看,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从商代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字体和字形的演变虽然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但是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愈加丰富起来,这就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汉代书法: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书法由篆书变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东汉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章草、行书,楷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行草和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玺印、瓦当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魏晋书法: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楷、行、草诸体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书、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时期。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南北朝书法: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唐代书法:“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五代书法: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

宋代书法:宋代,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但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为后人称道,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亦独树一帜,对后世书法有较大影响。

元代书法: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楷、行、草书方面。虽各有其妙,但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这种以楷、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明清书法:明清时期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书 3

体以行书、楷书居多,但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而篆、隶、魏体作品几乎绝迹。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名家,但纵观两朝,书法艺术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上一篇:施工给监理的所有资料下一篇:工程部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