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2024-04-14

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精选8篇)

篇1: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篇2: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如何理解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如何理解实现“中国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和梦想。“中国梦”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共同为这一目标共同奋斗。所以实现中国梦事关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切实利益,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篇3: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那么, “中国梦”的目标与我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包括实现“现代化”以及过去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目标表达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一、“四个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的提出

毛泽东主席在1953 年最先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现代化的国防的国家建设思路, 这是“四个现代化”提出的最初雏形, 当时, 这个提法对宣传我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54 年, 周恩来总理在我国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 1958年,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目标, 成为毛泽东完整表述“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历史记载。

1964 年12 月, 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 我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周恩来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向全世界做了宣告。从此, “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响彻世界的中国声音。比较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遭到重挫,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程中出现了中途的历史性停滞。

1978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在解放思想之后重新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的共同目标。

1987 年, 党的十三大胜利召开。本次会议历史性地确立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围绕经济、政治和文化提出了到21 世纪中叶,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国人所追求和实践的目标表达。

二、实现“四个现代化”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脉相承

“四个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十三大上确立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的“现代化”, 与老一辈之前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适应时代, 用新的话语来凝聚人心, 号召国人努力奋发, 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用邓小平的话说, 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创造了历史性的瞩目成就。同时,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建设中也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特色和首创。

比如, 中国农村基层实践成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建设中的租赁制、承包制等一系列大胆实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两个不等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理论成果, 都体现了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指引下的伟大成果, 成为世界上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

三、“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理解

十八大召开之后, 习近平总书记和新的政治局常委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 参观完展览, 习近平总书记随即做了讲话,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总书记从历史的维度讲述了中华民族孜孜追梦的历史成就以及历史的沧桑和梦想。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即到建党一百周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建国一百周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百年梦想。“中国梦”与“两个百年梦”相辅相成。通过顺利实现“两个百年梦”逐步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现途径是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强调的“三个自信”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要求的“四个全面”。中国梦的实现依托于“两个百年梦”的实现, 中国梦与实现“两个百年梦”的目标和内涵是一致的。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梦”的实现一脉相承

“中国梦”的实现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最终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围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很多历史性的探索和尝试。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典型的判断和历史定论:几十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二大, 我们确立了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大, 我们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简单概括为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国家的建设, 即到20 世纪末, 我国初步实现小康,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之后的十年, 中国人民按照“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大胆改革实践, 到20 世纪末期初步实现了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水平。

党的十六大上, 党中央豪迈宣布,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前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格局发展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直到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国共产党又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并进一步做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战略构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 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做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强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 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与早期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相比较, 当前我们正处于三步走的第二步, 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三步积极奋斗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致, 一脉相承。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两个百年梦”的过程,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伟大实践, 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篇4: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K=昆明航空,L=李都)

K:当下中国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关键词?为什么?

L:说点正面的,“诚实”吧,因为这是中国人当下最需要的。

K:从薛蛮子到李开复到潘石屹最近的接受央视采访,您对一系列大V事件如何看?

L:我个人不太关注这方面的事,对于这些娱乐化,目的性的公众事件我个人的兴趣也不是太大,薛蛮子的事情我觉得人品谈不上,这也不会影响我对他们的看法。

K:您認为这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是什么?

L:一种政策上的信号,对网络进行清理。因为微博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对于政府来说可能需要一些引导或驾驭。但总的来说,微博的出现还是让我们前进了一大步。

K:您微博粉丝量多少?

L:3000多左右。

K:您平时比较关注和转发什么类型的微博?

L:娱乐性和公益性的居多。因为对我个人来说,微博还是用来娱乐的东西,我比较喜欢原创性的东西,我微博书写的文字集结成的一本书《@李都》十月即将出版。另一方面我觉得微博的力量真的很大,我三岁多的外甥曾经走失过,当时让孙冕为我转发了这条微博,得到了很大反应,微博转发量短时间就有数万,全国各地都有人帮助我们,虽然最终虚惊一场,但事后几天仍有电话打进来提供相关信息。所以之后也会特别关注这种类型的微博。

K:出现了这些事情,您认为会不会影响到人们对敏感事件的关注度?

L:别人不敢说,但对我个人来讲,有些许吃惊,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

K:您认为作为一个大V应该如何来管理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L:看他们个人的目的,我当然不能引导他们什么,如何被他们影响还是要看个人自己的判断能力。

K:其实同样的事情在国外也发生过,马丁-路德-金的妻子曾将丈夫的一系列性爱录像带送交法庭,但是法庭觉得这是马丁-路德-金的私事,和他所从事的事业无关;而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也曾发生类似的事情,他嫖妓、背叛妻子的一系列事情被曝光,但是这也没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在中国却成为遏制一个人的法码,您对此怎么评价?

L:公众人物都需要一个公众形象,但中国人总是将自己压抑太深,总喜欢表现自己光亮的一面,长久以来,人们也就难以接受尤其是一个公众人物不好的一面。实际上人本就应该是完整的,完整的就是有好有坏的。

K:唐慧和梦鸽,两个都是“上访妈妈”,您怎么看待这两位上访妈妈以及她们背后的事件?

L: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基层不作为的问题,而是所有腐败在基层已经无法控制了。所以才会有“上访”这一现象,这是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单从母爱方面来讲,我觉得这两个女人都还是伟大的,说到“上访”,就是我们普通民众难以把握的东西了。

K:对比两件类似的事件,两个妈妈,却完全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命运,你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L:我父亲去世后我才更多意识到亲情是这样的重要。所以单纯从母爱上来讲,两个妈妈都是要救孩子,就这一点来说都是伟大的,但是后者却凌驾在了法律公平正义之上,从整个事件来看,这一家人很让人失望。这就是特权利用的问题。

K:有一条微博前阵子很火,是写给梦鸽的,是说其实把李天一送上法庭的是梦鸽自己,您对此怎么看?

L:从之前李天一打人事件来看,这个孩子是缺乏管教的,从整体的事件来看,也反映出了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像这样危害性比较大的一面。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保护儿子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有个度和一个正确的途径。

K:两个女人,两个孩子,两种命运,一贫一富,一个不畏强权,一个利用强权,你如何看待这背后的两种母爱,或者家庭教育?

L:唐慧我觉得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她的这个事件甚至有可能会被写入史册里面。梦鸽的话单从母亲的角度来说我也能理解她,但从整个事件来看,中国的特权问题已经暴露得很明显了。李天一这类人享受到的特权真不是一般的大,导致一些年轻人太缺乏管制,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太健康成份。大部分的中国母亲也都是伟大的,但梦鸽的对孩子的爱却超越了该有的范畴,她把这种母爱凌驾到了道德之上。

K:今年,有媒体报道称鲁迅的文章又退出中学语文教材,您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L:我觉得删不删鲁迅是一个问题,但是删了以后用什么来取代又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K:这对人们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L:鲁迅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体系,一个时代,删除他的文章,是对我们历史、文化、视野的一种削减。历史我们不该多作评论,但首先还是要多多了解,视野上都接触不到更别谈影响了。

K:对鲁迅退出中学语文教材,您是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

L:我个人来说是不支持删的。虽然资讯发达,但如今我们的历史却越来越近了,我们的视野也越来越窄了,如果一个年轻人不知道鲁迅,我觉得也是中国的一种悲哀。我父亲那代人就能接触到一些历史博大或糟粕的一面,至少还有个视野。但现在从视角上来讲被削减的太多了。

K:您认为,鲁迅为什么会退出语文教材?是不是真如官方所说是因为鲁迅过于深刻?

L:我觉得鲁迅是代表那个时代的一个很强烈的符号,鲁迅被删我觉得是担心的太多了,而且低估了現在年轻人的判断能力。

K:删除了鲁迅,让学生失去了对鲁迅和鲁迅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您认为学生会不会就此失批判教育和批判精神?

L:先不管鲁迅的精神怎样,首先从视觉上来说我觉得就很失败,人应该是有一个很广泛的视角,毕竟鲁迅还是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如果连他都容不下,那么我们还能容下什么,又还能把什么放到今天的教科书里面。再说鲁迅的精神,他还是一个历史伟人,不管他说什么,总是有人站出来发出一些声音。对于年轻人来说,删不删鲁迅是你无法阻止的,但是看不看是你的问题。历史是绕不过去的,即便是被删除了,作为一个正常的读书人,还是应该去了解历史了解真相。除了课本,其实我们也还有很多了解此类中国文化的途径。

K:成都一女孩考上大学,而其父亲却不让她上大学,理由是读书无用,您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L:如果是孩子自己也愿意,毕竟她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了,那没什么的;但如果是父亲用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想法那我很不赞同这种做法。大学这件事情真的是中国人唯一的出路,没有办法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大学是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的一个出路,我要通过大学才能找着工作,有了工作才能结婚生子,这一辈子是一条线的,中国人现在很难跳出这条线,这个是很悲哀的。

K:读书无用论,对于这样的观点,您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L:也许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很多东西是今后生活中用不到的,但就大学这段非常宝贵的时间来说,它很自由,你不用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东西,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你自己想了解,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K:您认为读书最大、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L:读书首先是开阔眼界,但最重要的是读书能使人认识和找到自己,我自己喜欢读小说。我们平时可能难以了解和表达的一部分自己,通过读书我们就可以把握得到。

K:人们说,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送礼时,各大商场各大品牌更是打出“谢师礼”这样的口号来号召家长、学生给老师送礼,促进消费,您对此怎样看?

L:一大部分都是物资的浪费,礼品特别是吃的,多到根本用不到或用不完只能扔掉很浪费。领导家的月饼过了中秋节后可能需要叫卡车来运走,现在“礼”在中国的概念里面已经变的非常扭曲了,就是利益的交换,利益的象征。从目的上来讲,如果是很功利性的那我不支持,但像我们以前给老师亲手做的小贺卡以谢师恩,对老师表达尊重的就可以。

K:有代表提议把教师节从10号改为28号,孔子诞生日,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比如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就不赞成,您对此怎么看?

L:这个没有太大所谓。从感情上来讲是无伤大雅的,但也没必要太过于符号化。

K:您觉得把教师节改到孔子诞生日,对教师队伍的一个自身言行素养能不能起到一些熏陶作用?

L:记得有一次,我去曲阜,那里所有的餐厅都在卖“孔府豆腐”,就说是孔子最喜欢吃的豆腐,然后我吃完以后发现其实就是普通的豆腐。中国人太形式了,总要赋予一些东西上去,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几千年了这样的味道是怎样继承的?这只是一个噱头的东西,而中国太多的东西都是在走这样的噱头,仔细想想,在尊孔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了解孔子,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东西?我觉得没有必要符号化。从中国人的情感上来说,把28号改为教师节也算合情合理,但是并不代表改了之后教育水平就提高了,整个思想道德就上升了,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形式,有时候内容还是应该大于形式。

K:您觉得如何避免或杜绝家长学生送礼教师收礼的问题?

L:如果要说送礼、红包这样的事情,那么医院就更可怕了。医生是救人,教师是树人,其实两者是有共同点的,都是去“拯救”一个人。一旦这两个事情都被目的化以后,我觉得是很可悲的,除了体制问题,当然这也是个人为人自律的问题,至少孩子是无辜的,多看看孩子那单纯的眼睛来拷问自己吧。

K:就在近段时间,一些打击“造谣”事件和一些人的新闻,几乎在所有玩微博的人或者关注时事的人都变成了惊弓之鸟,您对此如何评价?

L:我们已经失去了最有力最可靠的判断渠道。

K:您觉得造谣的成本是什么?

L:利用一种社会的公众导向,加上中国人的劣根性,没有主见,喜欢跟风,人云亦云。

K:一个女孩就因为听说某个地方某条街死了一个人,然后发了一条询问是否死了个人的帖子,结果就被抓了,本来这个小女孩只是怀疑和质疑,您觉得如何区分造谣和怀疑这中间的关系?

L:政府在开发这种平台时应该有个清晰的步骤和思维,监管机制应当更成熟些,现在这样的氛围是很不健康的。凡事不该过于偏激,什么都一竿子打死。还是应该回归到一个理智的有秩序的状态。

K:于坚老师最近在《南方周末》撰文说“这是一个怀疑主义蔓延的时代”,身边的一切都变得不可信起来,您觉得这根源是什么?

L:媒体不自由,社会正处于变革期,贫富悬殊大,人们内心不安情绪的积累。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一个可信的公允的机制,以此来给人们一个判断的渠道。

K:这样的时代是好还是坏?

L:从物质上来讲,现在物质丰富,没有战争,我们也与世界同步。但从精神上来讲,人们走得太快了,修养和素质都跟不上了。总的来说大家还是太物质化了,埋头快速向前奔跑急于奔命,这种奔跑是无序慌乱的,但却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如今中国人的信仰也破碎了,内心缺乏可以管制自己的东西。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都会在一定阶段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经历过了,当中国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停下来思考反省,当然,这必将是惨痛的。

K:打击造谣,您认为会不会从另一个方面造成“全民失语”的状态?就是变成大家都不敢说真话,因为人人自危。

L:如果造成了“全民失语”是很可怕的,简直就是文字狱。

K: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谈中国梦,您对此怎么看?

L:之前只是在昆明街头看到这种“大土妞”的形象,后来以了解才发现是全国统一形象,从设计上来说和奥运福娃有得一拼,从数量上来讲就是“亿万土妞闹中华”了。不说概念,就形象上来讲我觉得是不能代表中国形象的。

K:您理解的中国梦是什么?为什么?

篇5:论如何理解和实现中国梦

摘要: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坚信我们为之共同奋斗就能实现的信仰。就要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持之以恒做事态度,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关键词: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

0.引言

近段时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中国梦,那到底什么是中国梦呢?继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之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阐释了“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震撼、催人奋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战略研判和美好期望。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有梦想,13亿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对“中国梦”的解读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1.1.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梦是经过长期酝酿、有坚实依据、可盼可及的蓝图之梦。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超越了中国的国家层面。在国际上,中国梦也是世界梦。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 1 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此都明确了中国梦有利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总书记应时、应势提出了中国梦。1.2.本质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 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1.3.意义

“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意义。“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中国梦”将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中国梦”为中国全球化合法性发展提供国际化的话语证明。

2.“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联系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了三个梦:天下梦,国家梦,个人梦。天下梦就 是大同梦,国家梦就是强国梦,个人梦就是幸福梦。这些梦是互为前提,彼此成全的。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个人、民族与国家共同奋斗、共同进步、共享成果、共赴荣光,这就是我们梦想的特质。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3.如何实现“中国梦”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3.1.“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我们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

其次,要做到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后,要做到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牢记党的的教诲,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成功、托起自己的梦、托起中国梦。3.2.“他们”需要做点什么

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共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的繁荣昌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理想,祖国富强是我们的梦想,是人民幸福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形成共识,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伟大“中国梦”每个公民都必须固守本职,汇聚力量。要深刻认识到“个人梦”的实现是“国人梦”实现的基础,为切实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作用。每个人都真正用自己的双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13亿双手才能足以托举“中国梦”。

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营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优化“梦境”。任何组织、个人,没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都不可能顺利实现美好蓝图。在内,3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要有一只优秀的干部队伍、优良的干部作风作保障;在外,虽是“中国梦”,但一个国家要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只有与各国形成友好的合作关系,走中国国际发展路线,进一步稳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从而促进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深入打造实现伟大中国梦内优外净的“圆梦”环境。

参考文献

[1] 崔璨.《如何理解和实现中国梦》.中华励志网. [2] 徐治彬.《“中国梦”的八个基本特征》.人民网.

[3] 邵全慧.《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调研报告》.百度文库.

上海师范大学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中德)本科1班

篇6: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坚持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事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要实现这些、做到这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国家一切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归根到底靠“实干”。没有“实干”,写在纸上的东西无论多么美好动人,终究无法成为现实。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实干”。“实干”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任何物质财富都是通过人的“实干”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人类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家庭幸福、百业昌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基本标志。通过“实干”,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增强社会的物质实力,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之道;脱离“实干”的“空谈”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能是空话。

第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靠“实干”。“实干”是一切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其一,社会的一切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必须依靠精神文化生产者通过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实干”来创造;“空谈”只能制造误国误民的“精神垃圾”。其二,“实干”是“实干精神”生成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实干精神”是反映“实干”的需要和规律,并在实干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各精神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担当、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精神,不怕挫折、攻坚克难的精神,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精神,等等。实干精神,人们只有在“实干”的历练过程中才能够创造它、理解它、珍惜它、升华它、享有它,“空谈”是与实干精神格格不入的。其三,“实干”是塑造健康人格、培育“中国精神”的园地。“实干”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对于个人来说,“实干”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立德励志、享受人生的根本途径,是“立德、立信、立言”之本。对于社会来说,“实干”是引导观念、涵养精神、弘扬文化、凝心聚力的根本途径。

篇7: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有一段话使我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在我个人看来,一个人的梦想就是通过追求自己的理想,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不论梦想的大小,目标的高低,或者奉献的多少,至少它必须是正面的、向上的,能够给予自己、给予这个社会“正能量”,这样既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社会。我的个人梦,有自身的健康快乐,有家庭的和谐幸福,有事业的蒸蒸日上,也有对未知将来的一些美好憧憬。

篇8:如何理解习的中国梦

近些年来,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 英语在国际交流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进而我国的高职学校对英语教学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词汇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的学习中, 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 指导学生高效率的开展英语学习工作, 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质量, 确保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实现良好的词汇学习效果。下面就可理解性输入的具体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可理解性输入

可理解性输入是一种输入假设, 其主要以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为研究的对象, 深刻的剖析了学习者学习和理解语言的整个过程。可理解性输入强调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学生单纯与一些语言资料打交道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对相应的语言资料进行输入性理解。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用词汇造句的过程中, 学生仅用自己以及学习过的词汇造句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学生加强对词汇的理解, 并且将新的词汇应用于造句中, 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可见, 在词汇的学习中, 教师通过应用可理解性输入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词汇学习过程, 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质量, 确保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二、可理解性输入对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作用

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用可理解性输入相关理念开展教学工作,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然吸收包括词汇在内的英语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 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面针对于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可理解性输入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输入性的理解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词汇, 这与学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同。因此, 通过有效的应用可理解性输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水平。当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 会对词汇进行逐个剖析, 逐个理解, 这样一来, 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质量, 对学生的词汇学习非常有利, 实现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

2.有助于学生自然吸收包括词汇在内的英语知识。鉴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也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进而在高职英语的学习中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希望通过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实现日后的良好发展。而学生通过利用可理解性输入的相关理论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 自然吸收包括词汇在内的英语知识, 有利于词汇数量的增加, 更有利于词汇的习得, 从而有效地使显性的语言知识变成下意识自动、迅速、轻松处理的隐性知识, 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有利,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3.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 提高词汇运用能力。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通过运用可理解性输入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词汇的积累, 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确保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性。在词汇的学习中, 一般通过直接输入和间接输入两种方式学习, 而就间接输入而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自主的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章来获取相应的词汇信息, 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该词汇的具体应用环境, 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三、可理解性输入在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鉴于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应用优势, 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效的指导学生科学的应用可理解性输入理论, 以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质量, 确保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词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输入大量语句块。所谓的语句块主要就是指利用相应的英语词汇进行造句, 并且造出多个句子, 有助于学生对该词汇的及时输入。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本堂课实际的词汇教学内容事先准备好需要输入的语句块,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 将一个词汇采用几十种语句进行表达, 使学生了解到该词汇具体的应用环境, 有助于打破学生词汇学习的定向思维, 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此外,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创造语句块, 并且教师应及时的判断学生所创造的语句块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 教师应及时的指出, 以确保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实现最佳的词汇学习效果。

2.科学的选择英语词汇学习的辅助材料。众所周知,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 学生单纯的依靠记忆和背诵的方式是无法将词汇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的英语语言中的。因此, 学生需要在阅读、写作、听力等内容的学习中加强对词汇的应用, 并且在阅读、写作、听力中进一步积累词汇量。因此,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科学的应用相应的辅助材料, 这也是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中的重要的指导意见。在选择相应的英语词汇学习的辅助材料的时候, 教师应确保生词控制在整个材料单词总数的30%以下, 如果选择的学习材料的生词量过多, 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 也不符合可理解性输入的具体要求。因此, 通过科学的选择学习词汇的辅助性材料, 能够保证学生词汇学习的质量, 使学生通过可理解性输入, 实现良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顺利进行。

3.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 教师还应该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学生只有长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熏陶, 才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词汇的内涵, 也才能够提高词汇的运用水平。根据可理解性输入理论, 通过创造英语语言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对词汇的可理解性输入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 尽量在课堂上多说英语, 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 并且用英语阐述新单词的含义等等, 以确保学生最佳的英语词汇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于可理解性输入对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作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了解到, 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 由于词汇难度大, 加之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打好词汇基础, 导致学生词汇学习效率较低, 在词汇学习中困难重重, 影响到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而教师通过应用可理解性输入的理论对学生的词汇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能够确保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积累词汇, 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认识到可理解性输入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进而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 确保最佳的教学效果,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夯实的词汇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跃平.可理解性输入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2 (01) :113-114.

[2]范小莉.可理解性输入与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J].重庆学院学报.2008, 10 (12) :139-140.

[3]杨宁, 邢家伟.口译中的可理解性输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11 (02) :224-225.

[4]曹永梅.可理解性输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2, 02 (36) :14-15.

[5]马由馨.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浅析可理解性输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 (11) :129-130.

上一篇:陈仲举言为士则翻译下一篇:除湿和制冷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