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

2024-04-16

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精选8篇)

篇1: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

努力创设参与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雍陌小学 肖燕颜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一定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假如没有实实在在的参与,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才能随着提高。

一、 创设问题氛围,激发参与动机、参与思考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

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所以,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它具有很大的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趣的拼图”时,通过以下四组活动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滚一滚”,请四位小朋友按顺序分别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顶端,观察一下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滑,会有什么情况出现。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接着,我让学生“堆一堆”,让学生动手把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进行堆一堆,充分让学生去操作,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领悟、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然后让学生“摸一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口袋中的不同形状的物体,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最后,让学生“搭一搭”,在美妙的音乐中,让学生们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把刚才拿的.物体搭一搭,看能搭出什么东西来。这样学生可以边讨论、边琢磨、边试搭,你拼一块我搭一块,从中可以锻炼出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创设讨论、交流氛围,引导动手能力,培养参与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

养学生的讨论、交流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离开了正确的参与方法,知识热闹的、形式的在一起进行表面的讨论、交流,不真正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可让学生觉得交流是发自内心需要的情境,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参与,进行讨论、交流。

三、创设成功氛围,感受成功喜悦,激励再次参与

每个小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成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的确成功的体验有着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动、动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停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注意有效的创设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参与的能力,以满腔的热情进行学习。

篇2: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

[摘要]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如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要创设学生参与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要提供学生参与舞台。

[关键词]音乐 热情 环境 评价 舞台

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一、激发参与热情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才能。当然作为最初的意趣取向,它不能代替才能,但如果有了兴趣,而且能把“兴趣”向“乐趣”的高级心理层次发展,使学生在潜在能力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使学生有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机智巧妙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执教《海滨音诗》一课时,恰好学生刚上完体育课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然后打开音响,海浪、海鸥的声音由小增大缓缓而出。接着用平静的语言引导他们想象在一望无边的大海边,感受迎面吹来的海风。于是同学们就有了一次最认真最投入的倾听。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经常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新授课之后给学生留一些自由编导、自己表演的空间。如上一学期自行编导的音乐小短剧《鸭子拌嘴》,学生自行分成两组。他们有的充分利用教室的地形安排了大鸭子和小鸭子的家,有的对服装和道具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还有各种小动物的头饰等都制作的精制而巧妙。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女同学根据这首乐曲《鸭子拌嘴》的内容改编成这个小剧本,还担任旁白的角色,其他同学也扮作各种小动物都参与进来了。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个个激动得满面红光,那种成功的感受就像演员得到了奥斯卡奖。

二、创设参与环境

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前提。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除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外,还必须依靠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加以渲染调控,情境教学是渲染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有五种途径:语言描述情境、数字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实验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结合运用,学会自觉“调温”,教师应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气氛中。如在上《雨花石》这一单元时,在导入部分,我用了学生们喜欢看的动画Flash《自古英雄出少年――小萝卜头》,适时地提出一个假设:“试想一个这样的画面,小萝卜头还活着,身穿妈妈改小的囚衣站在你的面前,你能为他做什么?”学生的情绪更高了,有的同学说小萝卜头没有出过监狱的大门,我会带着他去玩遍各个风景点,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和享受阳光,有的同学说我要买好多的铅笔给他,这样他就不用在地上用小石头写字了,甚至还有的同学说带他去吃肯德基、麦当劳给。在接下来《蝴蝶飞呀飞》的歌曲欣赏中,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参与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熏陶。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受了熏陶就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评价。只有通过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适宜的时机,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评价中,有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自我评价是以描述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与比较,由学生提出评定的等级与特长认定,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与评定,使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活动不断反思,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客观看待自己、亲身实践、自我改进的过程。相互评价是在学生互评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同学的优点、长处,强调对他人音乐表现的描述和观察,强调自我反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上,学会赞美别人,与人为善。这样,自评、互评与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当评价使教师、学生、家长等互相达成共识时,他们便会互相交流、合作、激励,不仅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而且增强了自我尊重感和责任心。

学生直接参与对自己、对同学音乐活动和成果的评价,不仅确立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艺术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学生评价时,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外,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如学生上课情绪如何,能否在音乐课上积极体验和模仿;能不能自觉自信地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音乐知识和技能等。

四、提供参与舞台

在学校重大活动、节日庆典、竞赛活动中,都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是小部分优秀苗子的“专利”,大部分学生却无法参与。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要给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如把考试变成音乐会或个人技能比赛,学生们自主选择可吹、可拉、可弹、可唱,可以一人独演,也可以双人、多人合作演出,评委和主持人都由学生自己担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现场,体验情趣,体验成功。有些同学的音乐表现力差,可以与同学共同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比赛,促进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为学生提供参与舞台,要求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主体参与是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主动参与是体现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全体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如特长生应承担“领”的任务,领奏、领唱、领舞,给大家指挥、伴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安排简单易“学”的活动,像敲打击乐器的简单节奏等,决不让这部分学生在一旁观望,置身与活动之外。

篇3: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活动,人文气息,导入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的感悟数学的真谛呢?这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呢?

笔者主要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感受数学文化氛围,感受生活.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反思

一、“点燃好奇之心”是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的法宝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产生各种好奇心理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具有满腔热情和迫切愿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便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探索、观察和思考.从而通过尝试各种创造性的思考,自主完成了这个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个似乎与他们的已有经验相冲突的事实;我在教《等比数列》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如果一张纸可以无止尽地折下去,那么要折多少次才能厚到超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一百万次”、“一千万次”、甚至“上亿次”……事实上,只须51次即可!简直不可思议,它引起了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感受兴趣,感受文化.事实上这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整节课的氛围很好,效果也很好.

二、“创设自主探索教学情境”是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的关键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索新知识,寻找新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气息”,从而缓解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函数图像时如探索函数的图像.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共同探索,教师首先运用GSP设计函数的图像,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制作,改变a(a>0)的值,使图像动起来,图像的单调性有什么变化?当a=0时图像是什么?(变为直线)如果再使a的值为负数,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单调性又如何?通过此实验教学能让学生较生动地领略到动态变化过程,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此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单调区间和函数的奇偶性),然后用单调函数的定义来证明.实践证明,使用GSP进行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式”的学习环境,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园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的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到玩数学,带来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导入新课,会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会大大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营造宽松讨论氛围”是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的核心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这样一种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中认识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精心设计问题,积极营造宽松讨论氛围.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总之,学生现在喜欢学数学,与实验教材的新颖、现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然,也与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有关系.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因材施教,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让每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4: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

关键词:统一;效应;思想转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86-01

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比较强烈的,因为从总体上讲他们是风华正茂的一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在其中分享快乐,进行创造是他们的青春活力的显现。但是,德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个班级少数对德育活动持观望或冷漠的态度的学生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德育活动的整体效应,这也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对这些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以引出不同的解决方法。针对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激励机制,促进其思想转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对“尖子生",做到“扬"和“抑"的统一

学习尖子往往会成为班主任有意或潜意识的保护对象,我们通常注重其作为学习带头人的典范作用,而忽视其潜在的德育功能。从心理分析上看,学习尖子生通常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由此产生了自傲的两极化心理特征。所谓自为,指他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过程中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创新意识,所谓自傲,指他们作为学习尖子而极易滋生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不合群和听不得反面意见。应该说,尖子生自为的心理倾向是值得弘扬的。这种自为由学生的自发经由班主任的创设条件加以整合可以上升为自觉,可以并塑造新一代中学生的开拓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尖子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其自傲的心理倾向则是需要抑制并加以转化的。尖子生的虚荣心和不合群往往为多数学生所厌烦,往往使其成为以我为中心的孤芳自赏式的人物,这不仅会淹没其潜在的德育功能,而且会成为班集体德育活动中的一个惰性因素。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尖子生来讲,其自傲的心理尤为突出,如任之膨胀,便会走向事情的反面,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起作用的“二八律”告诉我们,在班级居少数的尖子生对班集体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但是当他们不仅是学习尖子而且也是德育活动的积极成员时,才会对全班同学产生有说服力的正面影响。在工作实践中,那种将尖子生保护起来,把德育活动留给成

绩差的学生承担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积极创设条件,弘扬尖子生的自主精神,以鞭策全体学生,转化其自傲离群的情绪因素以促使其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学习带头人和德育主体的双重作用。我班某一学生在学习上刻意求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但这种精神如果不表现在班集体的活动中去,就只能像他远离其他同学的行为表现那样,属于他个人的财产,不能产生强有力的德育效应。为此,我安排他在以“中学生的品质”为题的主题班会上作了有关探索精神的专题发言。并以他为骨干成立了学生自学辅导小组,开展了每周一

次的自学辅导活动。这样,就打破了尖子生和其他同学间的心理障碍,促进了团结互助的班风,克服了尖子生的孤傲倾向,使他们成为班集体活动中积极一员,并在其中发挥了学习带头人和德育主体的双重作用。

二、对“中等生",善施“皮格马利翁"效应

中等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中等地位使他们不自觉地产生了团体自我封闭的心理以及自我

保护的倾向。有人认为,中等生的性格大多内向。我们认为,他们的内向是受其团体心理所驱动而在集体活动中不愿露面的某种情绪特征,而不是性格的内向。恰恰相反,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显得十分活跃。因此,中等生也存在着心理倾向两极化的特征,即消极与活跃并存。如缺乏积极有利的引导,其活跃的一面极易受制于其团体封闭意识,在班集体活动亦表现为消极观望、亦步亦趋、随潮起伏,等等。而实质上,处于先进与落后之间的中等生是最易分化的。表面上的沉闷封闭锁不住其内心澎湃的激情,行为上的亦步亦趋掩盖不住其追求进步的愿望,他们都有着克服落后、超越自我、趋同先进的进取意识。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中等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掌握中等生的共性的前提下,仔细研究中等生的不同个性,发挥其所长、克服其所短,因时、因地、因人地创设条件,打破其封闭或半封闭的团体心理,

解放其被压抑的奋发精神,充分调动他们参加班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这对于在全班形成团结与竞争相统一,严肃与活泼相协和的优良班风,开展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并产生德育整体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想法,作者在工作中注意寻找突破口,抓住中等生中的几个重点学生(他们对周围学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创设激励机制,促进其思想转化,调动他们参加班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如我班某一学生唐某,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总是感到别人瞧不起她,这种无形的思想包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总是战战兢兢,蹒跚而行,不愿意参加班集体活动。由于她物理学得较好,我跟物理老师密切配合,在心理和学习上给她以较多的指导,并推举她参加了全市中学生物理知识竞赛,她一举夺得二等奖。这对她无疑是一种肯定、一种鞭策。从此,她放下了包袱,轻松愉快地走进了班集体活动中。我班另一学生李某,脑子灵、口才好.在校学生会举办的辩论会上,我推举他为我班代表参加了辩论,这是一种对他的期望,他成功了。以此为契机他成了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并带动其他同学开展了为校食堂定期打扫卫生等有价值的德育活动。这一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为各项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对“后进生",抓外部环境,促思想转化

不少班级都有若干品学相对落后的后进生。后进生的形成固然有其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是长时期地被部分师生所忽视,缺乏班集体的温暖和及时恰当的教育引导却是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毕竟,后进生作为学生,其主要生活环境是学校,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他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教育工作者如对他们关心不够,或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同学中对他们的错误态度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极易助长他们特有的自卑、孤独、愤世的畸形心理。每当看到某些后进生走上错误的道路,我们总有一种极为强烈的负疚感和痛惜之情。对待后进生,我

们需要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关爱,要为其创设一个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

根据我班两个后进生都是住校生的特点,我跟生活老师密切配合,首先在创建文明宿舍上做文章。生活老师费了不少心血,把两个后进生分散到品学兼优的学生居多的宿舍,使其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班上,我致力于创建良好班集体的活动。有了这两个外部条件作保证,我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化差生的内部动因上来。须知,差生的思想内部有更为激烈的斗争,他们的心同样赤诚,他们的血同样是热的,他们如久缺雨露的禾苗,更渴望我们去发现,去扶植、去浇灌。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差生的某种特长和思想上的闪光点,在班集体活动中及时创设其自我表现的情景,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孤独的畸形心理,产生自我肯定的心理倾向,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进而生发出对班集体的爱,以培育其对德育活动的主动参与意识。如我班学生黄某动手能力强,善修电器。国庆晚会上,录音机出了故障,他及时修好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从此他成了我班的“电工”,时刻关心班集体的发展。

总之,我在工作中感到,班集体德育活动中教育作用和整体效应的源泉在于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主动意识是我们一项紧迫而持久的任务。一方面,德育活动的展开有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而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意识的产生和培养有赖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动。创设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化,便是这种活动具体形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方法修养,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

篇5:多表扬激励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学生毕竟是孩子,想出来的做出来的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再小的主意,再小的事情,也可能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因此,我在把班级管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不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不错过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

我们与墙报标志相结合,在某方面表现好的要发标志,集够五个标志上墙报一颗星。同时,在班内设立各种奖章,如:学习章、礼貌章、阅读章、卫生章、纪律章、文明章、助人章等。让小管理者们可以为在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发放奖章,定期评比上墙表扬。鼓励学生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在班内对管理者我们也有各种奖励机制。如评选“点子大王”、“最佳班干部”、“最佳部长”、“我们的榜样”等,利用班队会活动课组织同学们进行管理经验的交流,谈体会解困惑,使同学们在自我管理的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他们意识到了责任。自信、自强的种子开始萌芽,班集体产生了无比强大的创造力和亲和力。人人参与、人人平等、人人进步、人人提高。一向懒散的毛永豪同学毛遂自荐当了负责开关教室门窗“门长”后,是那么的尽职尽责,每天放学后,我再也不用担心门没人锁了。(以前,我要天天去检查)因为有一个负责的“门长”。当了“门长”的他对自己的学习也有了自信心,成绩在不断提高。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成了班级真正的主人,他们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干部毛遂自荐、轮换制。班级日记大家轮流记,每人记一天(三年级“我想长大”;四年级“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五年级“五·一的每一天”);班队会由文艺部组织课大家共同参与,轮流设计,形式多样,办的有声有色,不再依靠老师。“卫生部”、“安全部”成功地为全校各班举行了两次班会观摩课(《争当环保小卫士》、《让安全永恒》)深受领导老师们的好评和同学们的喜爱;班级的板报定期有人更换,红领巾广播站的开播也不用班主任插手,班级的活动课,丰富多彩。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兴趣小组活动,代表学校参加乒乓球、象棋比赛均夺冠,这些活动课的参加,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班申办学校特色班——“学生自我管理特色班”取得一定成绩,通过学校的验收,被评为学校“特色班级”。

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精心呵护与经营,看到班级的废纸被同学们扔掉,“卫生部长”唐忠巧主动提议收集废纸变班费;谭思阳家里困难,“爱心部”组织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帮助她。“六·一”活动时,谭帅威同学主动提出收集塑料瓶,把杂物集中扔掉,既保护了环境卫生又增加了收入,雨天同学们主动在门口设门垫。学习部的同学们开展“一帮一”、“最佳搭挡”、“学习竞赛”等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班没有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像这样的事举不胜举,而设有一件是在教师的指挥操纵下完成的。记得有一次我出去学习,临走前由于学校开大会没来的及告诉学生,第二天我找人给同学样捎去一封信。我没有向同学们提要求,当时我也很担心,可当我回来时,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我不在时要比我在家表现的更好。是呀,他们的集体观念增强了,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低年级老师有事喜欢找我班学生,学校有事也喜欢找我班学生做。因为,他们没有班主任的带领一样能做好。一些老师说:“你班学生真招人喜欢。是呀,这样的孩子组成的集体怎能不团结上进。

如今,这些学会自我管理,能把班级日常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的孩子们已经进入了中学的大门,他们都能毛遂自荐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他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因为,他们潜能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

篇6: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

——在钱营中心校教研活动上的发言

太各庄小学吕国成我们中心校本月的教学活动主题是“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学校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展开了研究与实践,来进一步打造我校“实”与“活”的教学特色。实际上我们自上学期以来,我校各学科教学遵循“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努力实现 “实”在基础,务实课堂,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活”在生成,用活资源,激活方法,使学生获得生动性的发展;实现快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

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情感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

一。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娱乐、满足等会让学生增加信心,促进其产生新的活动动机;反之,如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使其产生畏缩心理而害怕参与。所以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诱导、评价,非常重要。如在诱导学生读书或回答以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要婉言引导,不讽刺、挖苦,不训斥、指责。如:“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可惜没想好,再想一想,好吗?”利用这些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眼神、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上进心、成功感,从而焕发新的参与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以便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知活动。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站在讲台上,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教师总是营造最佳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

问题的伙伴,亲密的合作者,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引导学生寻求参与。

寻求参与是指通过教师的开启作用,开课3-5分钟的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各种感官积极活跃,渴求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的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校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经常运用游戏引入、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激情导入、质疑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四年级刘文霞老师施教的《夜莺的歌声》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都知道的故事《小兵张嘎》的图片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了解一位与张嘎同一时代年龄相仿,为了正义和和平而战的外国小朋友。在这个小朋友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想读课文的欲望。这就是激情导入。再如赵晓荣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一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这时学生质疑“小壁虎的尾巴哪里去了?”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探究的情境。

三、挖掘训练点,引导学生探究,焕发新的参与动力。

探究参与是课堂学习中学生深层次学习的体现,属于学习展开阶段,表现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1)结合学生质疑设计探究点。主要是指学生依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时,教师结合学生问题设计探究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结合教学要求,设计探究点。例如:王贤老师施教的科学课“金属热胀冷缩吗?”首先取一个铜球让其刚好通过小孔,其次就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还能通过小孔吗?这时学生都纷纷欲试,都想亲自试验一下,最后让学生亲自尝试对铜球进行加热,看能否通过原来的小孔。学生通过

自己的实验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点。比如在施教《夜莺的歌声》一课,小夜莺在回答德国军官的问话时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所答非所问,小夜莺为什么这样回答?这样都可以引领学生探究,焕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力。

(4)结合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比如:董爱玲老师今天施教的《英语课》就抓住了训练点,利用猜测验证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她拿起一把彩笔,让学生用英语猜一猜有几只,这时学生就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刘玉凤老师施教的《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将除法算式制作成小鸟的头饰,让小鸟找家,学生都积极的参加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四、提供机会,体验成功,引导学生创造参与

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来。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创新的基础。设计练习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一题多变、多解、多串、多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创造参与是学生高层次的参与过程,学生不能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理解步步深入。在今天的这几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体验成功而激发参与意识的”如:科学课中“让学生亲自实验不同金属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和拓展作业中让学生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开展小创作活动”等都是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来激发求知欲和参与的积极性。再如:二年级数学课中设计了“小鸟回家”的小游戏,也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出正确结果后才能成功的回家等等。都说明老师们在给学生提供机会,体验成功,引导学生创造参与。同时,由于小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为什么?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追问,反问,联系实际法等),渗透教学思想(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等),贯穿整个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便于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念。儿童的创造力一旦被成人所欣赏,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总之,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就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教育资源,精巧设计环节,加大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历练,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获得正确地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在“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不一定准确和完善,还有许多需要商榷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课时是不是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很多就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多的使用激励性语言是否就真的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等,还有待于以后研究和讨论,也希望在座的领导和同仁给于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篇7: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矗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故意出个小错误让学生抓住等,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兴趣盎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重点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

1.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以解答,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过过生日吗?

每年一次的生日总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父母、亲人的.关怀,可是小明今年八岁了,却只过两个生日,是爸爸妈妈忘记了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令学生兴趣大增,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

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教师要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计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释疑中学习新知。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先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后,再计算一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接着问学生:“商不变的性质是怎样概括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引入新课,给除数添上小数点变成小数,“现在题目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不能将除数变成整数来解决?想想用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探索,不知不觉在问题情境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3.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正是通过操作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通过三次实验,让学生动手折纸操作,分别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验证,发现三个内角都能组成一个平角,使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结论。又如,在《实际测最》这一节中,有多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就需要学生去参与、去体会,步测和目测法只有在实践中去运用,才能学得巧、学得好。

4.热烈争论,创设情境。

儿童好胜心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争论中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得到提高,领略到深层次思维的乐趣。

在教学中,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积极开动脑筋,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例如,在学完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方程之后,书上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并且A+B=100,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一开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表示自己找到了答案,结果都被别的同学一一否定了。学生争论多次后,我却悄悄地在黑板上写出另一等式:A+B=10,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正确答案。

我便因势利导地启发:“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运用这条规律,你现在能解这题了吗?”一般地,两个数的和是一个定数,那么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这两个数相差越大,它们的积越校学生由意见的不一致到意见的统一,热烈的争论气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掌握好参与的时机,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

时机掌握得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提示矛盾,导入新课,还应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要创造好参与时机,多方设计,步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境之中,切不可匆匆而过,过早结论。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始终在课的全过程中,注意抓住参与时机,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围绕“数方格--操作--演示--归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一开始,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环节的参与,为研讨公式做好了铺垫。接着,通过操作演示,想办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学生兴趣高涨,并积极思考: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境中,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最后在验证中进一步理解了公式,在练习中运用了公式。

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目标

篇8:创设情境教学 促进学生参与

关键词:创设,情境,诱导,激发,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创设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实例巧设问题,诱导学生参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特征,而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性,这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觉得枯燥,难以理解,甚至无所适从。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那么一方面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有所用。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它们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举了一个实例作为导入,朱熹公园有个圆形的大花坛,我们知道园林工人在造花坛前,首先要在地上画圆打样。如果你是园林工人怎样在地上画圆呢?必须用到哪些工具?这个问题一经出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马上进入思考与讨论之中。接着教师顺势出示“花坛”图,让学生当一回工人,可以自己选择操作工具(钉子、彩笔、细绳、木棒等),合作画圆,由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上板操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联系前面的实例理解什么是圆、圆心、半径、直径?它们在作图中各起了什么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效果显著。

二、结合实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参与

现代心理学认为:操作实验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教学时,如果结合操作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验,那么一方面学生乐于参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请生认真观察圆后问:有办法量出你们手中圆的周长吗?当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再算一算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固定不变的数,叫圆周率,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在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计算出了精确的圆周率的值。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的精密计算深感佩服,又为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自豪,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三、通过对比,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参与

有比较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收获。对比是探索事物的联系与区别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对比得以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之中,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不同的解法:1.利用单位换算,转化成整数,再按照整数除法计算。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扩大成整数,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3.利用商的变化规律,先把除数扩大成整数,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再把商扩大扩大相同的倍数。三种方法让学生对比: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哪一种方法最方便、通用?通过对比后就会发现:第一种方法有局限性,即被除数和除数一定要带有单位行;第三种方法很容易发生错误;只有第二种方法才是最方便、通用的。这样通过对比引发思考,通过思考去发现、去总结,才能理解深刻,从而把所学知识融入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四、制造悬念,引发好奇,激发参与

欲望是创造的前提,一个人有了欲望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急于了解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推动其积极开展探索活动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产生认知困惑,从而拨动思维之弦。在教学中有意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探寻“为什么”。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我跟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请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是几,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告诉你们它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吗?”然后学生随意举例,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他们结果,再让学生验证。这时已经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老师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你们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吗?一石激浪,学生顿时就活跃起来。可见,我们在教学时,适时的设置疑问,让学生因疑生趣,因疑诱思,激发参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竞争情景,激励学生参与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发竞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当地设置竞争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竞争中体验成功的情感。比如在教学中经常设置竞争: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看哪一位同学回答的又清晰又准确?男同学难道不如女同学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和表现欲望。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总之,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课而异,就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只要情境适宜,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林.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基础教育,2012.8

上一篇:未来的桥下一篇: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