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

2024-04-16

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通用12篇)

篇1: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

读《反对本本主义》

杨振江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全文酣畅淋漓,言简意赅,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以及详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以自己微薄的功底,虽然认真研读了原文,但认识仍然非常有限。现在,我就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谈一点自己浅薄的体会。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一篇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著作,原来的题目是《调查工作》。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一些同志不注重调查研究和当时的中国国情,实际脱离只谈理论,一味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外国的革命经验。因此,毛泽东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调查研究的经验,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从思想上批判了教条主义,开辟了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开篇一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如一声断喝,鲜明地展示了文章的中心,再加上接下来的“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气势汹涌,掷地有声,短短十四个字近乎深恶痛绝的指出了对有些共产党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的愤慨。接着毛泽东同志强调了调查的目的所在,那就是解决问题。他指出,本本主义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我们需要本本主义,但是也要纠正脱离了现实的本本主义,勤于根据具体情况做实际调查,而不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要“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 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最后,他指出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强调了要注意的问题。为防止一个人做决定容易犯错,他强调“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并且“要亲身出马”,如同古代皇帝微服私访一样,深入群众内部做调查,同时“要自己做记录”,假人之手万万不行。这些在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反对本本主义》不仅适用于当时的中国国情,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及其深远的指导意义。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就一味奉行“本本主义”。他们遵循老师的安排,从不费心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只要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就能考得不错的成绩,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然而步入大学后猛然发现自己有种种不适应。没有老师的指导安排,没有固有的学习模式,校园生活也不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单纯简单。这样一味只学书本上的东西而不知道实际情况的人只能称作是庸人。在工作中,作为雇员,如果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一味遵循上级领导的安排,而不动脑筋,不去实际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不从实际出发解决根本问题,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强烈指责。作为领导人,如果只是墨守成规,遇事援引典例而不思实情,这样不作为的领导更应该受到重责。

《反对本本主义》中所提及的方法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都应做到理论

联系实际,以我们实际情况为中心,着眼于对当前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要学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像生活,和谐与进步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相信书中本无颜如玉,真正的玉右握在群众和实践当中!

以上是我读了《反对本本主义》之后的一点肤浅的体会,由于水平有限,认识难免有偏颇之处,请批评指正。

篇2: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这两句话早就耳熟能详,时常听到被人引用。但真正完整的读《反对本本主义》还是最近两天的事,下面就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浅薄的体会 《反对本本主义》写于1930年,是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他先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从反面提出观点,即有调查,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是从正面提出观点,即提出调查的重要性。他指出三种错误的现象:1不作调查,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2.一到就宣布政见指手画脚,纯主观地“瞎说一顿”;3遇到困难问题不能解决,请求调动工作。他要求领导工作者要去工作范围走走,“每事问“,也就是去调查。

接着,毛泽东就进入正题。批判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即本本主义和盲动主义。这里的“本本主义“指得是片面依靠教材而忽略实际情况的思想。这里的“唯心主义”是指离开实际调查而指导工作的思想。无论是哪种思想都是错误的,原因是脱离实际。他说我们学习马克思的“本本”,但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洗刷唯心精神。

然后,毛泽东说明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的原因,即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他说明如何进行调查,即不仅要调查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要调查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注意现在的革命情况,要了解农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则将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尔后,毛泽东指出调查的方式,即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反对“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的保守主义,强调,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最后,他陈列了调查的技术,即调查如何操作,技术如下:(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4)要定调查纲目(5)要亲身出马(6)要深入(7)要自己做记录

总之,毛泽东一直在强调调查,而且是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通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再简洁一点则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学习理论是用来为实际工作服务的。下面我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我家是农村的,基层见惯了“纯主观地‘瞎说一顿’”、“指手画脚的这也不对,那也有错的”事情。比如说前几年国家提倡退耕还林,本来是让河沟附近以及一定坡度的地方实行退耕政策。但有关部门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把大批农田

都种上树。而且种上树的土地不能再种植任何作物,否则不给补贴。然而事实是,在种上树的土地里夹种作物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由于经常翻土以及化肥的使用会对所种树的生长是裨益。但有关部门不经调查,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硬是不准夹种作物,记得有一年说是要检查,农民们为了拿到补贴愣是把夹种的未成熟作物给拔了。这两年政策变了,又要求把那些四五年前种下的树全都砍掉恢复成耕地,砍掉的树很是便宜,一棵就十多块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浪费了国家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不利于干群关系。如果当初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实行者能够到农村好好的做出正确的调查,实事求是,做好长远打算,这类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篇3: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

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无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

(一)对当时流行的教育目的反思与批判

对教育目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行着各种教育目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 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的观点

杜威引用卢梭本人对这一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自然、人和事物。我们的器官和能力的自发大发展构成自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发展构成人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人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走向同一个目的时,人才朝向他真正的目标。 (2) 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同时杜威认为“遵循自然”很容易被认为自然不仅提供开始生长的原始力量,而且提供开始生长的计划和目标,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自然和社会相对立,这一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2.“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提供自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即个人习惯于社会控制,天赋能力服从社会准则。 (3) 也就是说使儿童的心智社会化。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自然发展学说走入了歧途的地方;错误在于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使天赋能力服从的办法,而不是利用天赋能力的办法去获得效率。

3.“文化或精神修养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在这里所谓的文化,也是某种属于个人的东西;文化是培养观念、艺术和广泛的人类兴趣的鉴赏能力。 (4)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至少把文化作为某种有素养的东西,某种成熟的东西;当自然等同于粗野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相对立;当效率就是狭隘的行动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对立。但是当人们把文化视为某种纯粹“内在”的东西时,它就成为社会阶级分化的明确标志。杜威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社会所不容许的。

(二)依据的教育哲学

在经过对以上三个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后,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论。

杜威指出,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了圆满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5) 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他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教育哲学。我认为正是本着这样的教育哲学,杜威提出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即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6)

二、对教育无目的论的认识

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杜威眼中的教育也是有目的的。他自己曾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活动中。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的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祁尔德说杜威心中的教育目的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教育并非没有目的,教育“无”目的只是针对当前流行的各种教育“有”目的的批判。书中也提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乃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三点由成人决定的教育目的的缺点,这也正是杜威极力反对的这种目的的原因。

(一)强制性

杜威提醒我们,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由此可见,所谓教育的目的几乎全部来自于儿童外部,这种目的与其说是“目的”,还不如说是“命令”。因为,成人和儿童在身体、心理及对事物的理解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杜威承认:“成人的见识范围较广,对观察儿童的能力和缺点,决定儿童能力的强弱,缺点的大小,具有很大价值。” (7) 但同时,他也指出以成人的成就作为一种背景,把儿童和青年的活动放在这个背景中进行观察,这是一回事;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标,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8) 这种外来的命令,只能让儿童在高压下进行活动,完全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

(二)孤立性

我认为这种孤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内部各个阶段的孤立;二是目的与儿童活动的孤立。在谈目的的性质时,杜威说: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唯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同样,与儿童活动孤立的目的把儿童与环境隔离,杜威认为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除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程程序,这些程序又能检验、校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三)终极性

终极的目的是针对杜威所说的一般的目的而言的。杜威说:一个真正一般的目的,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所谓一般的目的就是对现在活动的领域进行广泛的观察。而成人所谓的目的,是把儿童的活动固定在一个范围内,这种目的会使儿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儿童在达到某个目的后,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了活动的进行。

杜威对这种外部强加的目的的看法是:在教育上,这些外部强加的目的的流行,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至此,杜威巧妙地将其“改造社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威眼中的教育还是有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所以,我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传统的教育目的“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实践中与我国的教育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借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如制定教育目的要注意自然与社会、“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结合、教育目的的灵活性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设计教育目的体系。再次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反对“外在”的教育目的,只是追求一种内外的统一而非分离。

摘要: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论”, 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 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 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 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目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篇4:读《民主反对资本主义》后感

在导论中,伍德从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的视角入手,致力于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来“界定从社会关系体系与政治领域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并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基础”。

她首先从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分离谈起,指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了反对封建制度,必然会将资本主义经济从政治中抽离出来,并赋予其基础性的地位。而斯密后的政治经济学家开始撇开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内容,而抽象地研究其“经济”之后,就出现了在概念上对“经济”和“政治”作刚性划分的永久化趋势,这样的分离长期以来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伍德进一步揭示“政治、经济两个概念的分离是专门用于勾画资本主义特征的轮廓,只对资本主义有效,不能将对它们的勾画与分离看成是历来如此的。”因为政治与经济概念上的分离,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特定的现实,但忽略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而且掩盖了资本主义现实的内在矛盾。

伍德通过对汤普森的论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反对那种取消历史特征的简化论的因果概念,也反对那种将经济的决定作用无限期推迟的概念。她还认为马克思在这里直接继承了把经济活动从社会中独立出来的思想,也是上了斯密的当。首先,她对这种政治与经济的分离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与政治的分离,更确切地说,是政治功能本身的分化,将分化出来的功能分別分配到私人的经济领域和国家的公共领域。这种分配将直接与榨取和占有剩余劳动相联系的政治功能,与那些更具普遍性和公共性目的的政治功能分离开来。”接着,她指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简单二分必然引起的焦虑:它无法解释价值观念以及文化道德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而在任何社会中,人类丰富多样的实践不能仅仅归结为经济实践。她强调构成生产方式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应同时体现在政治与经济逻辑中,即“‘经济’本身就是社会的—确切地说,它是由社会关系和实践构成的‘物质’观点。进一步讲,‘基础’—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不仅仅是‘经济的’,而且包含并体现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形式与关系中,这些不能被化为一个空间上分离的上层建筑领域。”可见这种“基础”其实就是具体化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这与她主张生产关系的逻辑“不是抽象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中,在生产领域之外的机构和实践中随处可见的可操作的历史原则”相一致。伍德就此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看作是由社会关系及其形式构成的一个连续结构,主张经济基础其实始终浸透在上层建筑中,不存在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基础与表象性的上层建筑的“上升中的顺序”,因为二者的分离将社会层面割裂开来了。她直接回到与社会意识相对的“社会存在”,而不赞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伍德放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而用“社会存在”笼统代替,与她将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理解为对历史过程经验性的描述是分不开的。但伍德绕开马克思容易被批评的预设的有价值倾向的批评视角,力图完成对历史过程本身的客观表述和纯粹科学的研究。她的“社会存在”要兼容理论的抽象与现实历史的具体:“它不单指生产方式作为一种非个人的‘客观结构’,而且还指人们在其中生活的方式。”伍德抓住了“生产方式”概念来谈论关系和过程,也将经济的抽象建立在历史的分析和社会的分析之上了,但她却无法完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布展。这就要回到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隐喻这一问题上。从文本分析来看,马克思是为了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客观颠倒,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路径,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后才使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伍德走向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统一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中。现代西方哲学反对本质主义,马克思也反对本质主义,其共同的理论敌人就是近代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但现代西方哲学走向了现象学及日常生活批评,马克思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观,即历史发生学的本质:历史发展的自身会不断剥离自身的假象,涌动出自身的本质。而回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层面,探讨历史本质怎样才能浮现在历史现象层面,这里就涉及到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这种历史辩证法建立在一种认同的基础上:即相信历史自身运动的意义,相信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现实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之上。然而,现实本身的运动有两种运动:一种是经验的运动;一种是内在矛盾的运动。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就是建立在现实本身内在矛盾运动基础上的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论。伍德的思路中没有马克思这种内生性的历史现象学批判的张力。她不赞同西方后现代的偶然性、破碎性,但又试图从日常生活中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路;她没有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工具,未抓住马克思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性的伸展,只是回到看似具体且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层面。她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没能给意识形态和人的意识一个合理合法的地位,她把理论空间拓展了一个新纬度,但却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其实在1848年欧洲革命后就区分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式两个概念,并实现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向观念拜物教批判的转变。马克思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指出两大拜物教的存在,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本身的本质结构就存在着自我的客观颠倒。他在历史本质层面上强调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但在历史运作层面,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作的历史现实分析中,他也从日常生活出发,看到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马克思的这种建立在分层阐释法基础上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是伍德等人远远无法达及的。

篇5: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在看《反对本本主义》之前,其实我对这一类名著的自主阅读并不多。潜意识里总觉得这些文章是枯燥的、抽象的。然而,在应老师进行原著选读的要求之下,我仔细地阅读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文,感觉获益良多。下面就简单地来阐述几点我的感悟。毛主席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并没有用多么深奥或冠冕堂皇的词句,相反,显得很口语化。在讲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时,他用了“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这样简短却响亮有力的话。完完全全地表达了调查的重要性,以及不经调查瞎说一通的严重后果。不留余地。他还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不但比喻贴切,而且浅显易懂。更容易令人接受,留下难忘的印象。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一个部分。“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犹如一声断喝,矛头直指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就是在今天,如果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深入实际调查就胡乱发言、随便决策,依然犹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

在文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本本主义”即为“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提倡切身实践,立足实际,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本本”就是说“上了书的就是对的”,书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指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反对教条,告诉我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书上的文字是死的,但人的思想是活的,只有真正的将实际拿来思考总结,才能得出利于当前情形的结论。这是这本书的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思想。站在实用主义立场,把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和技术性。

篇6: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毛泽东是近代史上的伟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当我翻开毛泽东选集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时,心情是何等的复杂.这篇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却又不失深邃和深刻。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发表的。那是正处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前期,共产国际内部所形成的“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我们党内先后出现了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革命形势,革命性质,革命道路和革命策略等问题上,都犯了“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特别是王明教条主义错误,几乎使党和革命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坚决抵制了国际国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了适合中国特点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问题。《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

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本本主义则是<反对本本主义>的中心思想<反对本本主义>这一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段话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又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条路线,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反对消极保守。其次,它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左”“右”倾错误的锐利武器。“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既反对把个人的局部经验绝对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又反对不懂得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只知背诵和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条的教条主义。再次,它为领导者转变并养成优良的思想作风指明了方向。“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针对有些领导干部不深入群众,不了解下情,对上级指示和书本上的理论一味盲目执行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开出了一剂药方:”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他还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似的调查,才能有“一朝分娩”似的迅速解决问题。现今,这一文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依旧重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学习其方法,以其思维方式去解决,思考实际的问题。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实践。毛泽东在很多会议上都曾告诫党的领导人要反对本本主义,他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张背到第十章,背的烂熟,而不懂的应用,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任何知识的掌握如果不能贯彻于实践,都将失去知识的本身价值。我们现在已经是大学生,应该树立一种自己思维的观念和意识,不能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简单机械的接受老师和书本知识的灌输,那种学习方法过于被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书本知识和老师讲解的迷信,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几乎从未考虑过是否老师和书本也可能存在错误,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就是“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一种体现,正因为这种机械的学习,我们的学习缺少自己的创新,缺少自己对知识自我升华理解,没有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仅仅是一种从书本到书本的过程。现在在大学,我们则必须改变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它就是一种自我思维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果我们还只是迷信于某本教材和某位讲授老师,那么我们绝对学不好我们的专业。大学的学习就应该是广范围的多层次的掌握知识,从不同角度的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参考和阅读各种书籍上的不同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不同中找到和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纠正和深化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大学学习中也需要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主观主义。我们必须抛弃教条主义,必须不停止在现成书本上的字句,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了,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老师不可能伴随你一生,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篇7: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在看《反对本本主义》之前,其实我对这一类名著的自主阅读并不多。潜意识里总觉得这些文章是枯燥的、抽象的。然而,在应老师进行原著选读的要求之下,我仔细地阅读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文,感觉获益良多。下面就简单地来阐述几点我的感悟。

《反对本本主义》这一文篇幅并不长,读完一遍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巨大的语言艺术魅力。这和我之前看过的文章的感觉完全不同。一般的论文或是名著,其语言总是给人一种学术地、专业的感觉,而且篇幅较长,因此难免让人觉得生涩难懂、枯燥乏味。而毛主席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并没有用多么深奥或冠冕堂皇的词句,相反,显得很口语化。在讲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时,他用了“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这样简短却响亮有力的话。完完全全地表达了调查的重要性,以及不经调查瞎说一通的严重后果。不留余地。他还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不但比喻贴切,而且浅显易懂。这些语言地运用,都让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读严肃的报告,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传授经验。更容易令人接受,留下难忘的印象。

其实在读完第一遍之后,我只是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但是对于其深层次的含义,还并未加以思考和领会。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精髓的真正理解,我是在之后的几遍阅读中才慢慢体悟到的。这篇文章虽然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但是对现在却仍然有着十分好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网友就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而盲目地对一件事情进行评判,惹得鸡犬不宁。先不说网络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就发表言论的每个个人而言,有不少的言论,就是没有经过调查便随意发表出来的。当事人可能根本不了解真相,或者说不了解完整的事实,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不清楚,就妄加评论,盲目跟风,怎么能不扰乱网络秩序。还有一些人,常常表达对政府不满,认为政府无用,对一些社会现象无所作为。但是真正去了解政府做了些什么的人又有多少。对事情真相缺乏了解,妄加揣测,断章取义,很有可能就对事件造成了反方向的理解,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越来越复杂。真的是“要

不得”!

整篇文章紧紧围绕“调查”展开。重点在于强调要了解真相,善于思考,通过调查检验真理,坚持真正的真理。包括在第三部分——反对本本主义中所提到的对上级指示的正确理解,也是这个意思。引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就可以理解为我们不能一味地崇尚书本,崇尚老师长辈。任何人的观点都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去检验那些“真理”。不论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还是生活上的处世哲学。我们都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只有符合实际的理论,才是真理。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更是需要培养自己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一碰到点事就盲目跟风,也不能一味保守、墨守成规、不求改变。我们需要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三观”,来检验前人所得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此外,我还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句话很有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去调查,就没有材料,就不能真实全面的了解问题,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只有调查了、了解了,我们的脑子里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各种素材。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躲在屋子里,多做调查,信息多了,办法自然就会有的。

篇8: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

一、《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及历史地位

《共产党宣言》于1948年2月发表, 是“正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正义者同盟”前身为“共产主义同盟”, 以侨居巴黎和伦敦的德国手工业工人为主要成员。该组织在组织上比较严密, 并富有国际性, 但长期被魏特林和卡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所控制。后来“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从现实斗争的挫折和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 于是他们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该同盟。因此, 马恩为该同盟起草了战斗纲领,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的第一次运用, 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次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成为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二、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封建主义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相对封建阶级来说是一个进步的阶级, 它摧毁了残暴的封建专制统治, 提倡自由平等人权, 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政治制度;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两位伟人用历史辩证法观点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性、缺陷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

(一)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有规律的经常发生

马恩详尽阐述了资本家的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 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 最大限度地榨取巨额财富, 而整个社会又提倡完全自由竞争主义, 由此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个人企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无序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生活消费资料购买能力相对缩小。由此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从而产生社会生产力的极度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 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 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 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 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这种危机的最终避免只有一个办法, 即用一个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二)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对立简单化

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 造成了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 他们为了谋取高额剩余价值, 不得不招募大量的雇佣工人, 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他们通过法律、权力、资本等等使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农民、妇女甚至儿童走进工厂, 为了生计而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遭受非人的剥削与压迫。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快速的增值中, 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却不断地积累、激化、对抗, 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三) 资本主义的发展锻炼了它的掘墓人, 即无产阶级的壮大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 即无产者。”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依附它而生的无产阶级在同一程度上也得到很大发展。在这资本家统治的社会中, 工人只有在找到工作后才能生存, 他们也不得不沦为商品, 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并被机器所支配, 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 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自尊。因此,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由最初的单个工人、到某一个工厂的工人、再到某一个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 随着工业的发展, 无产阶级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另外, 工人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中间阶级都是为了他们的生存作斗争。所以, 他们不是革命的, 而是保守的, 甚至是反动的。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影响和职业属性, 现代工人具有其他阶级所没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性, 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具有团体属性, 是一个最为先进的阶层。

三、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

马恩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是最为先进的阶级, 它担负着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使命, 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这一论断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他们还指出, 无产阶级若想获得胜利, 只有采取革命暴力这一手段, 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作为当代的共产主义者, 一定要坚持这一思想, 尽管在目前资本主义十分发达, 十分强大, 甚至在世界经济科技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 所以总的趋势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共产主义必然到来。这其中虽然有曲折, 有弯路, 或者是很漫长, 但是我们一定会最终获得胜利。其次, 马恩在这本著作中富有深刻的历史辩证法的思想, 我们要以此作为我们的方法论, 来研究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它将终身受用。

四、这一论断的局限性

当然,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 马恩的论述有些历史局限性, 如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胜利, 而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的国家反而容易获得胜利。具体有如下几点:

1.马恩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却忽视了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的力量。

2.马恩强调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后很快就进入了共产主义, 这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基点论述的。其实资本主义在它的生产关系容纳范围可对生产力进行相应调整, 阶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缓和, 进入共产主义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3.马恩强调和呼吁“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然而, 事实上, 现代的无产者因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等影响而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程度各异。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因此, 发展经济, 改善生存状况, 最大限度地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才是无产者的首要目标。因此, 全世界无产者离“联合起来”的日子还需等待, 或许共产主义那一天吧!

4.最后,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 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我觉得这样评价并不公允。现代工人的生存条件从绝对意义上说已经有很大改善了,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说明了现代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只能越来越好!

总之, 要辩证地看待马恩的这一论断,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理论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论断, 本文以历史实证分析方法来考究两位伟人作出这一论断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并阐明这一论断对于现实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参考文献

[1]卢肖文.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占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政治经济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71.

篇9: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关键词:活动 经验 地理 历史

一.活动中经验的意义

首先,要明白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位与作用,就不得不先搞清楚活动的意义。所以杜威开篇便明确了活动的意义:“一个活动所具有的意义是否无止境,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得见多少与活动相关的联系,并且在现实联系方面想象力的范围是无止境的。”[1]为了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杜威进一步通过知识与活动的关系揭示出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意义。因而他有了这样的表述:“当知识信息进入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了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时,无论这种知识是作为手段还是拓宽目标和内容,都会有启发作用。直接的洞见与被告知的知识就会融汇贯通起来。”[2]杜威这样确切的话语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初中时代的生物课,那时肥胖的生物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便搬来了一个成人实体大小的人体骨骼模型,并把它放在教室最前面,并配有相应的图解说明,虽然这与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但这却引起了我们不少的兴趣,每当下课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都会驻足观察,大家都感到这十分有趣。以至于当多年以后,初中生物课本上那些需要考试的死记硬背的名词几乎全都忘记了,而我仍然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骨骼的名称及相应的位置。从杜威的这一点上看,这着实切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就应对考试,多死记硬背,唯理论而理论,与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严重脱节。

由此,杜威便得出了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义:“随着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的能力的增强,我们的所作所为就获得了有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不再是瞬间之物,它获得了永恒的实质。”[3]对于杜威的这一论述,让我想起了叔本华在他的著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表述的一段话:“存在这一形态在时间上就是各个形态的先后继起,在空间上就是互为规定至于无穷的空间部分。“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4]这是多么天才而又直切本质的表述啊。个体经验正是在连续的活动的选后“继起”中实现了永恒的实质。在时间段上,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杜威与叔本华所表述的概念不同,但就这一点上来说,却道出了多么的异趣同工的妙处,同时也进一步地关注到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对这种动态的经验的重大意义的发掘总是误入歧图,这也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说:“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的阳光,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5]

二.以经验为中介,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阐明经验与历史、经验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再次厘清历史与地理的互补关系。杜威的表述是这样的:“除非‘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方向’这个观念只是一个荒谬可笑的借口,否则,作为课程的历史和地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必须在发展真正的社会性和理智性的经验中发挥普遍作用。”[6]而结合现实来看,我综合大多数当下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后得出事实却是:地理和历史应该作为现成的两门独立学科来教授。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即学生所学习的大量内容都是与日常经验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日常经验也不会通过获得各方面的联系来扩充它的意义,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生机活力也没有真实感,因为它与目前的活动没有关系。非常不幸的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脱节的现象是非常常普遍的。就好比历史的意义好比就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某个时间点,和某句史学家的结论性的定性,然后学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照背下来再复写在试卷上。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国的智者也说要“以史为鉴”,但这绝不是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活动可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并使学生尽可能的认识到这些联系。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前后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比较直接的个人生活接触面。虽然地理多强调物质方面,历史多强调社会方面,但这都只是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共处生活的强调而已。

三.经验与地理(空间)的联系

“在自然界的事实与社会事件及其后果相关联的方面,地理具有教育性影响。地理的经典定义就是,地理即地球这个人类家园的纪事。”[7]杜威认为,这个定义表达出了教育现实。杜威坚信,地理原本是一个可以唤起人的想象力的主题,甚至可以唤起浪漫主义的想象,地理分享着所有奇迹和荣誉,它们与人类的冒险、旅行和探险紧密相关。但要把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与人类的重要联系表达出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我联想到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看风水”这一传统。大到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动工,或是房地产新楼盘的开发,小到一栋民房的修建,都或多或少会请人来“看风水”。这是否具有科学性暂且不论,却不得不承认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如地质结构,房屋建筑的方向方位,采光性等。从这方面来说,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确实表达出了与人类的重大联系。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仅是為了应试的需要,把所学的地理学科知识在试卷上复述出来,这没有用,因为这些东西无法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这正如卡西尔所说的,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内化的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死的东西。所以杜威便明确的表达出:“追寻他们的前进路径就是扩充心智,这种扩充心智的方法不是通过把额外的知识塞进头脑,而是通过对从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意义进行重塑。”[8]

四.经验与历史(时间)的联系

在这段的开头,我不得不引用杜威的话来表达,因为杜威完全表达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看法。杜威说:“扼杀历史的生命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种种模式及相关事实割裂开来。”[9]有人说,过去的事件已经过去,不再与我们相干。但谁都知道的事实却是,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关键。历史应对的是过去,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的一种存在,而这个过去的时间里的存在却成了现在的由来。也正如列宁所说的,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当然杜威的本意并不是要我们去沉浸在一些过去的事件不能自拔,而是强调过去的历史事件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在隔离,否则将失去其意义。杜威同时强调了,在生活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了解智力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学习历史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历史会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这也形象的解释了当人们回望过去,反省历史中的错误时,人们也开始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比中在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而我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也正是有此用意,铭记过去,反省历史悲剧,而其结果是指向现在,指向未来的,共同维护人类和平才是最终的意义。

五.总结

“任何经验,不管第一眼看起来是多么的不起眼,通过拓展其被察觉到的各种联系的范围,都能估计出他的无限的丰富的意义。”[10]正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各种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外延伸,与自然和人两方面都有关联。而地理和历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两大资源,它们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维度上,去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趣的路径,最终让学生进入到历史和地理所讲述的广阔的世界意义中去。

参考文献

[1][2][3][6][7][8][9][10]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0-216

[4][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33

篇10: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即为“教条主义”,顾名思义,可以看出其是指思想僵化,只懂得按照书上说的做的意思,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指出“本本”就是说“上了书的就是对的”,书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书上的文字是死的,但人的思想是活的,只有真正的将实际拿来思考总结,才能得出利于当前情形的结论。这是这本书的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思想。

这本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理论成果,他不仅是一位作战技术精湛的军事家,他还是一位善于总结经验的思想家,他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验证了调查对于结论得出的前提作用。

书中着重强调了调查的重要性,指出不调查就发表意见的行为是野蛮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毛泽东正是从认识论的高度明确的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明确指出调查的重要性,反对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这不仅符合当时的部分党内人只说空话,迷信马克思主义有关书籍的内容,却不懂得从实际出发,和实际结合考虑的党内不良风气,同时也为现今我们社会上一些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会背诵书上条条框框的人更是一种即时的警言。

毛泽东选择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不同人所学习的情况为例,马克思主义固然是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但是科学的思想理论需要科学的应用方式,正如后人所见证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利用和错误使用,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国的增长正是错误使用的后果,从1927年的土地革命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前,左倾风潮对党中央造成了三次激烈的冲击,最主要的是1931到1935的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此次冲击中,毛泽东被排挤出党中央,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的民主,僵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端歪曲的解读,以至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王明等人虽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书籍,但是对于中国的现实状况,社会状况,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根本没有统一的理解。没有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没有调查何来的结论,没有对现实的正确认识,何来对科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及使用。这正是毛泽东通过这本著作所要表达的思想之

一。

很显然,官僚风气在当时就是社会的一大问题。毛泽东指出“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这种现象揭示了领导者所犯的本本主义的同时,也体现了领导人没有以身作则,没有很好的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显然他们根本无法解释,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深入调查,只有了解问题,了解现实,了解条件,才能找出解决方案的最好措施。

具体的来说,如何认清中国的现实,如何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这本著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然而,我们可以清楚的从书中看出,作者将其归于如何对待本本主义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正确的。1928年6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城市工作仍是重点,同时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1929年的中共六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力量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线明显与马克思的城市中心论相背离,然而两者本质上却是和谐。这条路线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实践中坚持贯彻这条路线,并且及时完善理论,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及时总结整理,获得合理的思想路线,为以后的战斗历程积累重要的数据。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提出表现了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合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注意到了社会经济调查的价值和当时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指出当时一些人所做的只是浮于表面的调查工作的问题所在,并给予具体指导,他指出:社会经济的调查需要注意各个不同阶层的人民的生活状况,并以调查农民成分为例,他认为不仅要知道自耕农,半耕农,佃农,更要知道贫农,富农,中农的数目。将要点指出的同时不忽略细节,这种细致而科学的调查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时代也无法湮没其具有的巨大价值。如其总结的调查技术:

(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

(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

(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

(4)要定调查纲目。

(5)要亲身出马。

(6)要深入。

(7)要自己做记录。

在总结理论的同时,毛泽东于《反对本本主义》中还总结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细节,是后人同样需要重视,深入学习的宝贵经验,尽管是作者于当时提出的方法,但至今仍然是人们调查问题的基础步骤,是针对问题,深入研究,获得结论的基本前提,此处再次体现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

这篇著作是毛泽东为我国留下的宝贵经验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辩证唯物认识论在实际中的生动运用和出色概括,同时,可以给以我们大学生重要的启示,让我们更懂得实践的意义,懂得调查对于结论得出的决定性意义,懂得只有结合现实对于正确借鉴前人经验的重要性。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于当今不懂得如何总结经验(学习经验也好,工作经验也罢)的我们,更像是领航员,把调查作为一项技能,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会发现它的神奇力量。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尚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这本著作正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肩膀。

篇11: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1000字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5月,它是为了反对当时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在当时,从1928年下半年开始,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其主要表现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六大”决议案。在当时,党的六大决议案中所规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我们党的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像“一朝分娩”。就是解决问题”。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断真是太对了,无论干什么事情,你不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那么,你就无法把事情办好,把工作干好,所以说,搞好研究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指出“离开实际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事实也正是这样,1933年9月,江西中央红军在胜利完成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之后,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中央红军未能打垮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没有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这句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是啊,无论是任何事情,你不深入实际去了解它,你就无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无法去下任何结论。所以搞好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直接参加变革它的实践,但是一个人不能事事都亲身去接触,去实践,那就必须依靠研究,也就是间接的实践,因为间接的实践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在当时,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情况,我们所需要得到的,是社会各阶级“现在的以及历史的盛衰荣辱的情况”,同时,“我们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仅在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斗争目的是要从民权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我们的任务第一步是,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发动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打倒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政权,完成民权主义革命。由这种斗争的发展,跟着就要执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这些伟大的革命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容易的,它全靠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它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

篇12:读反对自由主义有感

2012年3月24日,王校长特意给我们每个教研组都发了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反对自由主义》。读了以后心里确实有许多感想。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虽然写在几十年前,但是对我们当今的工作仍有许多的指导意义。如今,我们学校有许多工作还需要协调、整理,需要每个老师具有集体意识,大家应该听从学校的安排,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全力以赴认真工作。

文中提到,“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斗争和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积极力量同消极力量的斗争,社会也就不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力量不同反社会主义力量斗争,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具体到个人来说,就是需要发展自身有利于个人成长有利于国家集体利益的因素,而非以消极的懒惰的态度任己发展。

文中归纳总结了自由主义的11种普遍表现,很明晰地指出和分析了可能存在于党员身上的弊病。有的在我们身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说第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有时候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迂腐的书生气,对看不惯的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很好面对的现象,采取阿Q式的自嘲和漠然,一味认为别人在品德学识上有问题,却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正视听的旗帜作用。再比如第六种,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在我们身处的时代,不会有反革命分子言论等极其激烈的情况,但是,我,作为一个一名教师,有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的思想倾向,随波逐流,安于自己做一个“好人”,而没能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对自己遇到过的不正确的言行做及时的纠正。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言论的权利,行动的自由,但是这“自由”的度还是要好好地把握。自由主义出乎人的天性,在每个角落都有生长的可能性。反对自由主义,需要每个党员,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我,也必须加强自律,争取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反对自由主义》有感二

2012年3月24日,王校长特意给我们每个教研组都发了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反对自由主义》。读了以后心里确实有许多感想。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虽然写在几十年前,但是对我们当今的工作仍有许多的指导意义。如今,我们学校有许多工作还需要协调、整理,需要每个老师具有集体意识,大家应该听从学校的安排,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全力以赴认真工作。

文中提到,“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斗争和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积极力量同消极力量的斗争,社会也就不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力量不同反社会主义力量斗争,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具体到个人来说,就是需要发展自身有利于个人成长有利于国家集体利益的因素,而非以消极的懒惰的态度任己发展。

文中归纳总结了自由主义的11种普遍表现,很明晰地指出和分析了可能存在于党员身上的弊病。有的在我们身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说第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有时候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迂腐的书生气,对看不惯的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很好面对的现象,采取阿Q式的自嘲和漠然,一味认为别人在品德学识上有问题,却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正视听的旗帜作用。再比如第六种,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在我们身处的时代,不会有反革命分子言论等极其激烈的情况,但是,我,作为一个一名教师,有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的思想倾向,随波逐流,安于自己做一个“好人”,而没能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对自己遇到过的不正确的言行做及时的纠正。

上一篇:创设条件激励学生参与下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