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紧自己的灵魂作文

2024-04-11

拥紧自己的灵魂作文(共10篇)

篇1:拥紧自己的灵魂作文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螂般拥向英文歌CD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满布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了一份沉重的哀思……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人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特缈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诺恿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凉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翻开线装书本,淡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一一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

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

篇2:拥紧自己的灵魂作文

生命,是在逆境中成长,或是在逆境中失去自我。爱莲,爱它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永远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沾染其他,在逆境中不受谁的干扰,勇敢,倔强的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喜欢简爱,无论其他人多么不认可,无论多么像异类,她始终没有出卖过自己的灵魂,她始终勇敢而坚强。如她所说——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

或许如今的我们,可以不手外界的影响,干扰,在这个世界天真快乐的活着,只是因为我们接触太少。只是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外界的残酷,疯狂,只是因为,年少的我们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想懂。

人,终究是要长大的,学会自己安排事情,学会处理一切所谓的意料之外。或许我们会变得不堪,变得冷酷,变得开始收容这个世界不美好的那一面,开始讨好,开始迷失自己,开始找不到方向。

我们都天上的星星,我们都想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拼命挣扎,努力。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自己,选择利益,金钱,或是其他一切。

不知什么时刻,我们开始学会隐藏自己,我们开始逃避自己,为了什么,不得而知。我喜欢自己,那个有着我独特气质,有着自我风格,从不逆来顺受的女孩。

我讨厌自己,那个被众人注视着,在拥挤人潮中被遗弃的女孩。我从来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自己,独立独行,或是被所有人喜爱的乖巧形象。

正如简所说,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终究还是不希望永远带着假面活下去,活得平平凡凡,普普通通,每天,麻木,笑脸,比起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我想,我更加向往的,是在那个真实的世界,做我自己。

喜欢简,她永远都知道自己想要的。即使荣华富贵就在眼前,她仍没有出卖灵魂,高傲离去,她是一个真正活着的人,有着独特的思想,独特的灵魂,从不赠与他人。是的,灵魂,是一生最贵重,也是最容易丢失的。而我,是否能够做到,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只是有一个信念,不要把自己弄丢。

篇3:真实是作文的灵魂

关键词:作文,真实,体验人生

【摘要】针对中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虚假材料问题, 本文提出了“真实是作文的灵魂”的观点, 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 提出了两点思考:其一是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其二是要我们的学生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灵, 去丰富生活体验。

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江苏) 》对顾/“表达与交流”这样表述:“.能考虑不同的

目的要求,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

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并且要求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

最近布置了一篇作文“那件事, 我还

在想……”有些同学写的事让人啼笑皆非。一同学写上学路上有座小木桥, 后来小木桥被洪水冲走了, 一个老爷爷就在水中接送他们几个学生上学放学, “就这样,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一送就送了三四年。”这样的情节让我想起去年曾有个报导:“摆渡教师”王勇义务接送学生20年不要一分钱, 倒有几分类似。但是这种情景毕竟太少, 而且在我们江苏, 有木桥的地方不多, 就是有, 也一定不在上学的路上, 如果上学的路上有, 也一定不会让你独行。这种嫁接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些假。还有一同学写一老奶奶, 与儿媳不和, 不让碰孙子, 被送到养老院, 每天孙子放晚学的时候就偷偷地出来看孙子, 有一天看到孙子过马路时摔了一跤, 她就飞奔过去, 这时候一辆卡车呼啸而过, 老奶奶被撞飞出去, “溅出串串梅花”, 这时我冲过去, 听到奶奶的的呢喃:“不要告诉她”。且不说养老院到小学的距离以及老奶奶的“飞奔”, 也不说这个“梅花”的比喻是否合适, 就是这个呢喃, 真是让人感觉十分戏剧化。

学生的这种作文现状, 我想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自己缺少生活体验, 生活内容单一,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缺乏观察和发现生活的意识。即使发现到了一些东西, 但流于表层, 却没有自己的思考, 也就显得较肤浅, 不能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 文章才缺少深度。其次课外阅读面狭窄, 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受影视作品的影响, 他们把读来的看来的进行机械地组装, 不能进行很好地内化, 盲目的为了完成作文而完成作文。当然在人文精神缺失、实用主义占主流的今天, 难免导致功利性写作。

作文的真实, 是广义的真实, 既包括事件的真实, 也包括情感的真实;既倡导写现实的真实, 也主张写想象的真实。也就是说, 你所写的这件事既可以是真实的发生在你身上的, 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你嫁接过来的, 但是这种你所传达出的必须是真实的情感, 让读者感觉这确实是一件真实发生了的事。必须明白:真实才是作文的灵魂。

在这样一个理念的指导下, 要教导我们的学生, 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写作目的, 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考试, 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 而是“我手写我心”是自己真性情的流露, 写作可以陶冶情操, 塑造人格, 提高自身素质。写作能力的高低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袁枚曾经说过:“文以情生, 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孔子也说:“有德者必有言。”每一篇作文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 只有人格真诚的人, 才会使别人

正确地理解自己, 让自己与外部世界达成一种和谐和沟通。

其次, 我们要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灵, 去丰富生活体验。学生的作文的虚假并不是有意为之, 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明白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 永远都是写作的源泉, 也是作文最大的材料库。积累生活, 就是通过增加一个人的信息量、信息结构、知识状况, 人的精神或心智状况等等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包括直接生活的体验, 和间接生活的体验。间接生活主要靠平时的阅读。要善于从书本中汲取写作的素材。让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理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从《师说》中感悟学习的途径, 从《赤壁赋》中懂得挫折后的洒脱, 从《相信未来》中获得信仰, 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衷心报国却为奸人所害的岳飞、面临国破家亡不得不颠沛流离的李清照、一心报效国家却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 同是面临国家飘摇的爱国人士, 自己境况的不同从诗作中体现出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灵, 设身处地地以情相待。心理学上有一种“移情”术, 教我们把情感代入他人, 站在他人的立场, 深刻体验他人的情感, 感同身受, 我们才能明白他人的欢乐和痛苦, 才能真正地为情所动。并把这种情感内化, 成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中才能自然及时融入, 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一篇文章的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传达的主体情感的真实性, 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于人, 一切矫揉造作只会扼杀文章的生机。假如没有真情实感, 写作行为也就失去了它的目的性。如果一篇文章情感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 那么, 读者就难以通过作品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就不可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我们要让文章成为真情的袒露而不是虚情的矫饰, 让我们的文章感动自己, 进而感动他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人间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 但也决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遗传, 后天的教育, 师友的熏染, 时代的影响, 都是酿成大同中的小异的原因。原因这么复杂, 又是参差错综地来的, 这就形成了各人不同的思想、情感。那么, 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 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 让我们用真情实感赋予文章以生命。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论选》:孔子《论语.宪问》,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第11页.

篇4:拥紧自己的灵魂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

名师点评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每个民族的灵魂又不尽相同,‘就因为有了这属于不同特征的民族之魂,才有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本文中的小作者能从母语的角度来发出“拥紧自己的灵魂”的呼吁,实在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警醒啊。

篇5:让自己的灵魂做主作文

星期六,我和妈妈凌晨去东边散步,走着走着,我听到了“嗡嗡”的声音。我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她也听到了这种声音,我和妈妈来到了声音的源头。我们扒开草丛一看,有成群的蜜蜂在采蜜,这个画面让我和妈妈大吃一惊。

有许多像蜜蜂一样不辞辛苦、勤劳的人,比如:环卫工人。我们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那些比我起得早的环卫工人,他们不畏辛苦地把地上的垃圾一点一点地扫干净,所以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多么清新。

蜜蜂不仅勤劳,而且它还非常忠诚。

有一次,我去养蜂厂游玩。那里面有许多养蜂箱,箱子里的蜜蜂传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声音很好听。我又来到了蜜蜂工作的地方。饲养员把箱子里的蜜蜂都放出来,那些蜜蜂像重回自由一样去采蜜。采完蜜就回来,它们从不乱飞,也许就是对饲养员的忠诚。

篇6:拥紧自己的灵魂作文

与文字结缘,应该是从小学开始吧。从小喜欢摘录文章,精心挑选美观的本子,一笔一划抄写好词好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文受到老师夸奖,也被学校广播朗读。曾经写作是渴望得到认可,现在却渐渐地爱上了它。它成了我的习惯,像呼吸那么平常,每天都要重复。

学海无涯,我与它一直都未曾离开彼此。慢慢地我把输出转为输入,每天坚持阅读,享受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虽然读的书很杂,小说,散文,游记等,包括近年兴起的公众号文章,也会进行碎片化阅读,每种类型的文章,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书的厚度在增加,人生的高度也在不断提升。「耐得住寂寞的人以后才不寂寞」留一段无人打扰的时间给自己,让我学会与自己的内心相处。

十分敬佩能坚持每天写作的人,很多人都认为这过程很累。的确,对文字要求苛刻,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构思和打磨。累是必然的,但当全身心投入,集中注意力去写作,是精神的放松,心灵的享受,会感觉乐此不疲。

在读书的年纪,释放压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写作。那时的写作只停留在私人日记层面,也从未有机会发表文章,但我从未停止记录。我把个人的经历,晴雨不定的情绪记录在本子上。一个个画面像一块块拼图,拼成了现在的我。

文字的力量不可估量,在追梦中容易迷失自我,而若能从文字中找到心灵寄托,有一份淡定从容的态度,便能找到前进的方向与支撑。一个遇事不惊,懂得思考的人,在摇摆不定的小船中,心也不会漂浮无依。如果人生是一场自我修行,那文字的作用便是指引和启迪。我想,写作的好处之一就是,它给予了我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写作还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给了我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虽然计划表很满,我会见缝插针,给写作预留时间。内心积攒的东西,都渴望得到释放,但我并不擅于说话。写作能让我很自然地表达,于我是纯粹的,是打从心里的喜欢。它让我向内打开自己,向外看到世界。

在自媒体工作了一段时间,有很深体会。很多自媒体写的推广文,为了抓住眼球,根本谈不上文章,他们忽略质量,更关注流量。自媒体的时代终究会过去,但写作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令人终身受益。能被沉淀下来的,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

写作的路上并不孤独,至少还有文字陪着我。

在每一个我想找人说话的夜晚。

篇7:净化自己的灵魂美文

每个人都有洗刷不清的罪恶,我们都是戴罪之身,我们在罪恶的环境中成长,在泥潭中滚爬,滚爬之后我们的`身体溅满了污点,这罪恶的污点与我们一起成长,甚至将我们带进了罪恶的深渊。我们有意或无意间把这罪恶的思想在不经意间又随处发泄。因为我们的罪恶之身连累了多少无辜的人群。也因我们的贪娈和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们,正在祸害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惊醒吧,善良的人们,此时此刻赶快净化自己的灵魂。

赶快洗刷我们的罪恶身体吧,我们的心灵和灵魂需要一次彻底的净化。

净化自己的躯体,还人类一片宁静,给世界一个温馨和平吧。

篇8:用想象塑造作文的灵魂

想象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观察活动中, 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边观察、边分析、思考、想象, 这样, 帮助学生提高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 写出的文章内容更充实, 表达的感情更真挚, 更感人。如进行“写出景物的特征”写作教学之前, 可组织学生观察具体的景物, 如一盆花, 一幅画等, 然后练习。学生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 自然写不出生动的文章。可能只是直观的描述.有的学生这样写:“这盆花颜色真多呀, 白的红的淡红的都有。”还有的学生这么写:“这幅画多美啊, 远山苍翠, 秋水潺潺。”这些学生也观察了, 他们看到了眼前具体的景物。但我们读了觉得干巴不生动。经过老师的引导, 他们可能写得更具体, 但也仅满足于细致的描绘。这就是学生在观察时, 没有动脑筋思考, 没有进行想象的缘故。写景物, 若只是停留在一般现象的叙述和枯燥的记录上, 文章就像个瘦弱的婴儿, 仅有几根骨头支撑, 缺少血肉, 显得十分干瘪。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充分的想象, 由眼前景而至心中景, 由言中意而至言外意, 由相关的景物而想到相应的诗文与精神, 文章才能有充实的内容深刻的内涵。

在课文阅读中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想象丰富。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 充分发挥挂图、幻灯片、课件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另外, 阅读文章时, 引导学生积极启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借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 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事、物等, 从而产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的感觉。如在阅读《阿房宫赋》一文时, 当读到“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二川融融,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勾心斗角”这些句子时, 可启发学生想象, 仿佛自己此时就置身于阿房宫, 面对着壮丽的建筑, 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以及作者由此及彼生发道理的写法。

在自由写作中培养想象能力

所谓自由写作, 就是不受时间、不受内容及写作方式限制的一种练笔形式。日记、随笔、杂感、游记、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均属于自由写作。例如有的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 既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 又拓展想象的空间。例如《陈奂生上城》一文, 开始陈奂生心疼自己的五元钱, 愤愤地说:“我是半夜里来的呀!”那最后陈奂生又会怎样做呢?会怎样说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 教师可把文章的最后部分压缩作为续写的开头, 让学生延续故事情节, 想象陈奂生会有怎样的语言、神态、动作。然后再进行续写练习。学生续写的过程, 就是创造想象的过程。

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或内容进行想象作文, 这样有助于与原文对照, 加深对文章中心的体会, 也能激发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改变原文的种类有:改变故事情节;改变人物的环境;改变人物的个性等。

借助电教、多媒体手段培养想象能力

多媒体网络技术把音乐、图像、文字集于一身, 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 感觉真切、自然, 甚至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 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在作文教学时, 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 促进了学生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写作的要求, 把特定情境和气氛运用CAI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 诱发学生写作动机。让学生边欣赏美景边联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 从而降低学生再现作者意境的难度, 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联想能力。

篇9:文化——团队的灵魂

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同样, 没有文化的团队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团队。

梦想决定命运, 文化决定发展。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而使生命更有意义;一支团队应该实现一支团队的梦想, 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文化在团队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正如《亮剑》精神中所阐述的:一支队伍是有自己气质的, 这种气质决定着团队的发展。

文化也好, 气质也罢, 是自上而下开展的。在团队中要提倡什么样的文化, 那么团队的领导就应该首先具备并且倡导这样的文化。

团队能否做大、做强, 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个团队是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优秀的文化作支撑。有优秀文化支撑的团队, 就会培养出一支团结协作、精干高效的团队, 这个团队必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良好的团队文化可以使团队成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 这样, 团队成员会彼此信任, 且有共同目标, 在这样的氛围下, 团队的创造性和潜力会得到极大的激发, 业绩当然也会显著增强。

文化就如同人的价值观, 它的存在决定了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动向和行为。团队亦是如此, 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是团队文化的核心。

唐浩明在小说《曾国藩》中写道:“要办大事, 就得有很多人;人多了, 就要有组织;要维系这个组织, 就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价值观就是一个团队的共同信仰, 共同的目标就是团队共同信仰所要达到的天堂。

所谓共同的价值观, 是指团队全体成员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是团队成员关于目标或信仰的共同观念和看法, 共同的价值观是解决团队中矛盾、争论和冲突的关键。事实上, 一个团队在其成长历程中只有形成所有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才能缔造完美的团队。因此, 团队要全面建立自己的文化, 共同价值观的确立首当其冲。

“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 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 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 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杰克·韦尔奇的名言。

篇10:“敢·爱”的灵魂

英菲尼迪全球总裁约翰·德·尼琛。

《现代企业文化》:英菲尼迪目前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情况如何?未来又有何规划?

约翰·德·尼琛:我们2014年第一个季度在中国的销售增长是非常快的。2013年和2012年相比, 销量同比增长54%。2014年度第一季度和2013年同比增长153%。英菲尼迪整个增长是属于提速的一个态势。

而2014年的策略是要扩大经销商网络, 因为我们觉得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们打算今年年底之前, 由目前67家经销商扩展到80家经销商, 同时还能够保证每个经销商有好的利润水准。明年我们将推出一个英菲尼迪的紧凑车型, Q30, 就相当于Q50的更低级别的车型。它是我们与戴姆勒奔驰共享平台研发的。

另外我们现在也正在考虑一个可能性, 就是研发出一个全新的专门为紧凑车型和跨界车建立的平台。并且这个平台上的车型将有可能共同生产。目前, 我们已经沟通到比较深入的阶段。应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 我们就能够跟大家分享关于这方面的一些信息。同时, 未来关于英菲尼迪和奔驰共同进行生产的计划也在研究之中。

对于未来, 我们对动力总成的计划是, 为英菲尼迪旗下各种车型生产各种不同排量和形式的发动机。同时我们这个计划也为混合动力做了准备。

《现代企业文化》:您是否认为未来针对消费者情感方面去营销, 是英菲尼迪在豪华品牌市场取得更大份额这方面一个努力的方向, 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步骤?

约翰·德·尼琛:关于什么是豪华品牌, 我相信它不光是有核心产品以及核心产品所代表的比如非常高的质量以及很好的科技, 非常好的性能以及非常优秀的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究竟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一些非物质价值。这也就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以及他认为品牌价值究竟在哪里。

对于英菲尼迪而言, 我们的品牌价值就是深植于优秀的产品本身, 第二个, 当然我们也对这个价值有一个自己的认知, 也就是究竟英菲尼迪是谁, 我们是谁。所以我们做市场宣传的时候, 不光是要让中国消费者对于我们英菲尼迪的品牌首先进行熟悉, 这就包括我们要告诉他们究竟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平台上生产的, 我们采取了哪些先进科技, 而更重要的, 如果我们想和竞争对手有所区别的话, 必须要注意到情感方面的一些需求。

因为毋庸置疑的是, 现在市场上所有的豪华车, 都是非常好的产品。我对于我们所有的这些竞争对手都很尊重。但是, 我们和他们的不同之一, 就体现在对于品牌的认知方面。作为豪华车方面, 我们是一个挑战者。在这里, 我相信除了我们的产品和科技本身, 使我们不同于宝马、奥迪以及奔驰的其中之一, 就是我们关于情感方面的关注。

《现代企业文化》:您提到“敢·爱”这一品牌理念。请问您对“敢·爱”这一品牌理念如何解释?

约翰·德·尼琛:作为最感性的豪华汽车品牌, 我们在2 0 1 4年提出了“敢·爱”这一品牌理念, “敢”意味着勇于坚持、在探索中前行;“爱”则涵盖各种美好的情感, 是人性真、善、美的表现。

《现代企业文化》:目前大家非常关心, 英菲尼迪国产以后, 国产和东风合作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可以透露一下吗?

约翰·德·尼琛:东风集团在我们心目中, 是中国最强有力的汽车集团之一。加上考虑到他和我们日产公司长期合作的关系, 我们选择东风是非常合理以及合乎逻辑的选择。所以我们要珍惜和东风的合作关系, 使得英菲尼迪在市场上占得一些先机。

上一篇:优秀通讯报道范文下一篇: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个人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