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2024-05-08

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精选14篇)

篇1: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关于马克吐温

“道歉”声明

马克·吐温在一次酒会上答记者问时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记者将他的话公诸于众,华盛顿的议员们一定要马克·吐温

在报上登个启示,赔礼道歉。马克·吐温写了这样一张启事: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不妥当,而且 不合事实,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成: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不许侍奉二主

摩门教徒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主张一夫多妻制。一次,马克·吐温与一位摩门教就一夫多妻问题展开争论。摩门教徒说:“你能在《圣经》中找到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话吗?”

“当然可以,”马克·吐温说,“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鲸与作家

马克·吐温收到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的来信。写信人对这样一个问题颇感兴趣: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则有补于脑,那么要成为 一个举世有名的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很多的鱼才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他问马克·吐温:“您是否吃了很多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成。”

联想和说谎

作家把真人真事编成美丽的口头故事,要有丰富的大胆的联想。有一位专门在细节的起初性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经常指责马克·吐温说谎。马克。吐温挖苦他说道:“假如您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事,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您怎能说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 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他说话。您没有这种经验,而且也不可能有。在这一方面,您是一窍不通又要充内行的人。”

小错和大错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和大错误有什么区别。马克·吐温说:“说果你从餐馆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治梦游症

一天,马克·吐温听见好多人在谈论梦游症。其中有一个是远近闻名的梦游症患者。马克·吐温说:“我有办法治疗梦游患症。” 那患者十分高兴地恳求道:“先生,请您帮帮我治疗治疗好吗?”马克·吐温说:“那太简单了,你买上一盒图钉,睡前撒在床边的地上,准能治好你的梦游症。”

捉弄牧师

有一位牧师在讲坛上说教,马克·吐温讨厌极了,有心要和他开一个玩笑。“牧师先生,你的讲词实在妙得很,只不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见过。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在上面。” 那牧师听了后不高兴地回答说:“我的讲词绝非抄袭!““但是那书上确是一字不差。”“那么你把那本书借给我一看。”牧师无可奈何地说。

于是,过了几天,这位牧师接到了马克·吐温寄给他的一本书——字典。

必须站着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你来得很巧,”现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的喽?”“是的。”马克·吐温说。“您弄到票了吗?”“还没有。”

你可大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书与割草机

有一回,马克·吐温向领居借阅一本书,邻居说:“可以,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 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用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里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一针见血

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好多钱请人给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于是,这百翁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猜得出来吗?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马克·吐温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我没关系

马克·吐温在著名画家惠斯勒的画室参观时,伸手去摸了一摸一幅油画。惠斯勒装着生气地喊道:“当心!难道你看不出这幅画还没干吗?”“啊,没关系,反正我戴着手套。”马克·吐温答道。

篇2: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3、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4、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节省着使用它吧。

5、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呆过。

6、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7、真诚的朋友,良好的书本和沉睡的良心,这就是理想的生活。

8、我永远不会使用以可疑的方式得来的钱。

9、虚假的谦让一出现,真正的谦让就及时消亡。

10、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11、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12、如果我生下来就是八十岁,而慢慢长到十八岁的话,人生会更加快乐无穷。

13、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

14、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15、真理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节约吧。

16、狂热的欲望,会诱出危险的行动,干出荒谬的事情来。

17、巨大的财富具有充分的诱惑力,足以稳稳当当地起致命的作用,把那些道德基础并不牢固的人引入歧途。

18、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新办法想出以前,人们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19、从前有一句贺辞,非常美妙,像黄金一般宝贵:你向富裕的山上攀登的时候,希望你不会遇到一个朋友。

20、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21、政治家处理国务时,常考虑是否合乎礼节,而从不关心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22、保持健康的唯一办法是:吃你所不愿吃的东西,喝你所不爱喝的饮料,做你所不想做的事情。

23、不要离开幻想,一旦幻想消失,你也许可以继续安在,但生活将从此和你无缘。

24、希望好像一个家庭,没有它,你会觉得生活乏味;有了它,你又觉得天天为它辛劳,是一种烦恼。

25、我们应当感谢我们的恩人亚当。他使我们摆脱了闲暇的“幸福”,合多们获得了劳动的“罪孽“。

26、美貌和魅力原是两种要拿的东西,幸而不是所有的美女全都有魅力,往往是相貌平常的女人反而倒另有一种妩媚之处。

27、每一个人一生都有两种时候不应该投机冒险:一是他有本钱投机的时候,二是他干不起的时候。

篇3: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自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 德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马克思主义也在德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所以马克思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反动政府的思想也贯穿于德国工人运动整个过程之中。但是与此同时, 德国工人运动中滋生了拉萨尔派, 他们是典型的机会主义代表。他们不主张革命, 坚持运用改良或者宗派运动来进行革命, 甚至认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反动的普鲁士政府妥协求全。这是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所以在当时与马克思主义也形成了对抗。于是, 德国工人运动中分为主张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和主张革命的爱森纳赫派, 两派的长期对抗存在在当时严重阻碍了德国工人运动。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 俾斯麦开始打压工人运动, 拉萨尔派基于形势所逼, 不得不同意爱森纳赫派提出的两派合并的意见。统一之前, 马克思强调必须坚持马克主义原则。但是, 由于当时情况危急, 两派急于统一, 爱森纳赫派在双方拟定行动纲领时, 做出了妥协, 签订了一个充斥着拉萨尔派观点的行动纲领, 这使得马克思愤恨不已, 于是就他们拟定的行动纲领进行了批判,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里程碑, 它首次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并且基于当时实际, 运用发展的观点, 合理的将未来社会划分为三大阶段, 即文章中提到的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还不发达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个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 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发展的看问题, 科学的预测。

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国家阶段的划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的提出了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 进入共产主义之后, 共产主义又是由一个不怎么发达的第一阶段进入一个比较完善发达的高级阶段的过程。

1、过渡时期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 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过渡时期, 指的是从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了政权, 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发达共产主义社会这之间的时期。

2、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 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 恰好相反, 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 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2]“但是这些弊病, 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是不可避免的。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这不仅告诉我们,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过程, 而是从过去向未来发展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 共产主义也不例外, 它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 必然还带着某些资本主义的弊病, 如人们的劳动依然是为了谋生, 劳动分工依然存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依然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等等。但是这些只是遗留的问题, 社会的整体必然会向着共产主义更好的发展。

所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必然带有一些它固有的特点:首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水平较低。人们的物质没有得到满足, 人们的劳动主要还是为了谋生, 社会分工依然不公, 导致人们的收入分配上也出现了不公平;其次, 社会上层建筑欠发达。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发达, 使得相应的上层建筑也没有完善的基础力量。政治, 法律, 宗教, 文艺, 道德建设等等都处于欠发达的水平之上。最后, 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 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没有得到实现。

3、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4]

在这里马克思依然用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 社会是由过去发展而来, 向未来发展而去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是由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 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生活的需要, 真正的实现了“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首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人们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生活的需要, 生产物品的分配也是按需分配, 劳动分工消失。其次,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达, 上层建筑也相当发达, 宗教, 文艺, 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领域内非常和谐, 且富有勃勃生机。最后, 人们自身也实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划分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用辩证唯物主义中发展的观点向我们阐述了未来社会的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旧社会中发展而来, 向新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 并不是一个孤立不变的过程, 是对过去旧社会的“扬弃”, 在否定之否定中获得新社会的产生。这启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也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 必然遗留着或多或少资本主义的弊病, 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共产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路线。

2、道路是坎坷的, 前途是美好的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 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最高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要经过过渡阶段, 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才能到达, 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苦而漫长的, 同时还要不断的革新旧社会中不利于新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 不断发展新社会中需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这个道路是坎坷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途是美好的, 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 他明确提出未来社会要进过一个过渡阶段进入共产主义, 进入共产主义之后又要经过一个第一阶段再进入高级阶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划分也给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05

篇4:关于火鸡的趣事

美国总统“赦免”火鸡

这一传统据说始自20世纪50年代前的杜鲁门时代。有人说,这种说法可能来自于全美火鸡协会主席从1947年开始在每年感恩节都向白宫送火鸡的传统。也有人说,100多年前林肯总统就曾赦免了他儿子的一只宠物火鸡。但这些都无史实可考。

20世纪60年代在位的肯尼迪总统从未正式发布赦免火鸡声明,只在1963年11月19日,也就是22日他被暗杀前3天,要求手下不要宰杀别人送的一只火鸡。他当时说:“留着它吧。”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总统正式赦免火鸡始于20年前的老布什时代。乔治·W·H·布什1989年任总统时,开始正式在感恩节前赦免从国家火鸡协会收到的火鸡。那之后,总统在感恩节前赦免火鸡成为传统。

野生火鸡会飞

火鸡看起来又大又笨拙,好像不太可能会飞,更别说它能飞多快。但是据美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联盟介绍,在短途飞行中,一只野生火鸡的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89公里。但是家养的火鸡就不行了,因为它们是要被送上餐桌吃的,所以被饲养得太肥了。说到餐桌上的火鸡,你知道解冻一只火鸡需要多久吗?在冷水里解冻一只10千克的火鸡要11~12个小时,同样在冰箱保鲜层里解冻的话要5.5~6天。

粪便看雌雄

通过看火鸡留下的粪便就能知道这只火鸡是雌还是雄,因为雄火鸡的便便呈J形,比雌火鸡的更大更直,而且看起来更有螺旋状的样子。

野生火鸡在树上睡觉

通常我们看到的火鸡都是以橡子及其它地面的东西为食物,很难看到它们上树觅食的样子。但是火鸡喜欢在树上睡觉,而且因为视力差,它们一般在黄昏就睡了,天刚刚亮的时候又回到地面。

雄火鸡会变色

当雄性火鸡兴奋时,身上的血液向头部集中,就能改变颜色:一开始是白色,然后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青蓝色,最后是蓝紫色。雌性火鸡则不会改变颜色。研究发现雄性火鸡变色的缘由在于胶原纤维及血管的微观排列。当火鸡的血管膨胀和收缩时,胶原纤维间的间距会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了光波的分布,实现火鸡肉色的改变。如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表示,使火鸡在红、白、蓝三种色调间转换的同一原理还可被用于探测爆炸物。

火鸡吃石子

火鸡和其它鸟类一样,具有坚硬的嘴,叫角质喙,没有牙齿。这种嘴型使其很善于啄取食物吃,但却不能研磨食物。火鸡吃石子,不但不会影响鸡的消化,还可以帮助消化。火鸡吃进石子,其实就是为了把食物磨碎。事实上,火鸡有两个胃,即前胃和砂囊。没被嚼碎的食物被火鸡吞下后,先经过食道进入前胃,在其中储存一段时间,经过各种消化液的作用,食物变得比较软了。食物接着到达砂囊,砂囊将食物嚼碎方便肠、前胃消化。火鸡吃了小石子和煤灰后,就像麦子打到“磨盘”一样,将麦粒和米粒磨碎,有利于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

雄火鸡会咯咯叫

在英语中雄火鸡有个专属名词叫“gobbler”,意思为“咯咯叫的人或鸡”,正是由于只有雄火鸡会发出咯咯的叫声,才得了这个专有名词。每只雄火鸡在繁殖的季节里,发出的吸引异性的叫声都是独一无二的。雌性火鸡当然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只是它们叫出来的声音更像“咕咕”或者“啾啾”。

富兰克林希望将火鸡定为国鸟

1784年1月26日,富兰克林从法国巴黎写给女儿的信中表示,对美国国会决定使用北美特产白头鹰作为美国国鸟十分不满。他对女儿说:白天鹰懒惰、活得不坦诚,他认为秃头鹰鸟德不好,不配作为美国的国鸟。据分析,他更倾向于选用火鸡为美国国鸟。但大多数美国人嫌火鸡难看,最终投票选择了白头鹰。

以“Turkey(火鸡)”命名的地方

美国有四个地方以感恩节的主角 “Turkey(火鸡)”命名,其中以路易斯安那州的“Turkey Creek”最为出名,当地有440名居民。还有罗州的“Turkey”和亚利桑那州的“Turkey Creek”。宾夕法尼亚州也有两个小镇也带“Turkey”这个字眼,分别是“Turkeyfoot”上城和下城。

火鸡肉比鸡肉更健康

和其它肉类产品比较,火鸡肉蛋白含量甚高,但是热量和胆固醇是最少的;火鸡肉所含的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不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量的增加;其次,火鸡胸肉的铁含量也相当高,对于生理期、妊娠期和受伤需调养的人而言,火鸡肉是供应铁质最佳的来源之一。85克的鸡肉含有240卡路里,而同样重量的火鸡只有190卡路里。

篇5: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到:童年是美好的!打开记忆的闸门,我来寻找儿时的记忆吧!

小时候,我不懂事。不多每当我一看见大人手里多了许多钱的时候,他们就异常兴奋。(只看见贪财的人这样)于是,我在儿时,就对钱有了很多的认识。“红色的是一百元大钞,有点蓝蓝的是十元,紫色的十五元,金黄的是二十元„„”我开始背起我的“钱钱口诀”了。“出去玩一下吧!”我在心里想着,便一跑一跑的。突然,我的眼睛被什么迷住了。“哦!那个商店„„袋子里全是‘钱’哦!”于是,我虎头虎脑的向那飞奔过去。“老板,老板,这板‘钱’多少钱啊?”“小朋友,你喜欢哪一款啊?这些都只要一元钱

哦!”“这款,这款!”(当时我的口袋有一元钱)“哦!我有这么多‘钱’了哦!”我一边数着‘钱’一边大叫着。“哇!还有我喜欢的喜羊羊、懒羊羊图案呢!嘻嘻!快回家吧!”回到家,我便大叫着:“妈妈!妈妈!快来!我有300元‘钱’了哦!快来,我给你50元哦!”妈妈听到我的声音,觉得不对劲,急忙向我奔来。“嘉罡,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妈妈喘着大口气对我说。“‘钱’啊!你看,这是‘喜羊羊钱钱’哦!这是‘懒羊羊钱钱’哦!“哈哈!傻孩子!这不是真的钱啊!钱上面都印着毛主席啊!”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之后便号啕大哭起来,我伤心极了。

最后,关上记忆的闸门。我儿时是不是很傻啊?童年是甜甜的!我仍渴望不想长大!仍想停留在美好的童年里!啊!你真美!童年!

篇6: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童年趣事如点点繁星,数也数不过来,也如大海永不平息的浪花„„至今有一件事现在我想起,都要偷乐一会儿呢!

记得我四岁时,我在家里看电视,看到中途,“冷酸灵牙膏,想吃就吃!”广告一播出,我就呆住了,心想:啥?牙膏也能吃?于是,我一个劲儿扭着妈妈买冷酸灵牙膏,妈妈说:“买什么买,家里那牙膏还没用完,用完再说!”妈妈这话一出我天天早晚刷牙,每次都用得比豆子还大。嘿嘿,功夫不负苦心人,十天以后,牙膏用完了,妈妈也当然卖了冷酸灵牙膏。星期六,爸爸妈妈都加班去了,留下我一人在家。嘿嘿,机会来了,我心想。我便偷偷摸摸得溜进厕所,打开牙膏,挤了好多牙膏在嘴里,一嚼,咦?怎么舌头麻麻的?“呸,什么破牙膏,还想吃就吃呢!都是骗人的!”我嘀咕着。晚上,爸爸妈妈看到地上的牙膏,问我:“怎么了?”我老老实实地把事情说了一遍,爸爸妈妈听了以后捧腹大笑,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牙膏是不能吃的,什么想吃就吃,只是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度,而不是真的能吃。”我这才恍然大悟,牙膏是不能吃的。

现在想起,我都要独自偷乐一会儿。我那时候是多么傻呀,多么天真呀!

篇7: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我痴迷地望着书桌旁的小树枝,仿佛时光往回倒退了5年。

那是一个扎着两个小辫、穿着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那时,我5岁。隔壁的阳阳跟我约好,今天在树林里一起玩儿。我早早地就在这儿等了,用小树枝在地上画着、写着。

“点点,我来了!”哟,是阳阳!他急匆匆地向我跑过来。我急忙站起来,向他招手。

“今天玩儿什么呀?”我问。阳阳说:“我想好了。我当老师,你来当学生,我们玩上课。好不好?”“好呀好呀!”我点点头。“这个地就当黑板,拿什么当粉笔呢?”“这个呀!”我把小树枝递给阳阳,“小树枝嘛!”阳阳恍然大悟:“对呀!我怎么没想起来呢?”

上课了。阳阳在地上写了一个算式:2+2。阳阳指着说:“点点,你说等于几?”我思索了一会儿,说:“嗯„„等于2!”“不对!”阳阳一脸否定装。我不解地问:“那等于几呀?”“当然是等于1喽!”阳阳说。

“不对,就是等于2!”我大声喊道,“你瞧嘛!两堆谷子上再放两堆谷子,还是两堆谷子嘛!”阳阳摇摇头,说:“就是1,就是1!两堆谷子堆在一起,再把两堆谷子堆在一起,然后把这两堆堆在一起,不就是1堆

嘛!”“2!”“1!”“2!”“1!”“2!”“1!”我们吵来吵去,也没有正确的结果。“要不,我们找石头来算一下吧!”我提议说。“嗯,好主意。我去找石头。”

过了一会,阳阳捡了两个石头回来,我从身边拿了两个石头,放在一起。然后,我就开始数:“1,2,3,4。一共是四块石头!”“怎么可能呢?明明就是1个嘛!”阳阳叫道。我眼珠子一转,说:“我们换个问题吧!再纠缠下去,我就饿了。”阳阳想了一会儿,说:“那就„„1+1吧。”我笑了笑:“嘿嘿,等于2!”“你怎么知道的?”阳阳惊奇地叫了起来,“我都不知道呢!这是妈妈告诉我的。”一颗汗珠从我的头上流了下来„„

我和阳阳玩得好累,坐下来休息。我左顾右盼,说:“我给你弄个吃的。”阳阳说:“这里有吃的吗?”“你就看我的吧!”我蹦蹦跳跳地往树林深处跑去。在哪里,有我需要的材料。呵呵,阳阳,你就等着吃大餐吧!

过了几分钟,我把一些沙子和几块石头放在了阳阳的面前。阳阳问道:

“沙子?”“对。这些沙子是盐、糖、味精等,石头是猪肉。我们来做饭吧!”我先把石头堆在一起,把一些沙子撒在上面,这是“盐”。阳阳把石头打乱,是“铲子炒猪肉”。之后,我又撒了些沙子在上面,是“味精”。看到这儿,阳阳说:“现在不能放味精!”“能放!”“不能!会有毒的!”“就是可以放!”

我们一直吵到中午吃饭。“我回家喽!明天在这里继续玩儿!”我说。“好的!吃饭喽。”“吃饭喽!”说完,我们俩人往不同方向奔去,一转眼就只剩下影子了。今天发生的事,让人很难忘。童年趣事记录簿又过去了两页。童年真的是很有趣。上课、做饭随时都会发生争吵,但是争吵中都能看出我们小时的天真和幼稚。每当想起这一天时,我总会感觉自己那是是多么的幼稚。

篇8: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

长伟育克的思思主考义

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目的方面的认识不清, 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掌握好理论原理, 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 以致使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模式下, 受教育者仅仅被培养为恪守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认为, 有必要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 以提高哲学教育的质量。

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阐释社会问题中的哲学

马克思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 它“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今天, 要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就必须高度关注社会问题, 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作出深刻的理论反思。哲学应当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哲学如果远离生活、冷落生活, 社会肯定会冷落这样的哲学。

哲学教育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学习哲学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更不是为了考试得到学分, 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们强调理论联系问题。贯彻这个原则, 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哲理, 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命运的责任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尤其必要。但不应该把哲学教育搞成书斋里的教育, 经院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反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睿智和力量, 体现出时代精神。因而, 哲学教师不能只是熟悉教材, 还要关心社会的发展, 关心人类的命运, 应该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变化发展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能够正确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并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分析,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不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 对今日知之甚少, 对中国知之甚少, 这样的哲学教育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不相符的。

二、要善于把深刻的道理与通俗的表达结合起来

哲学的确深刻, 但哲学教育不应深奥不测。教师要根据对象的实际, 把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既要规范又要通俗的表达结合起来。第一, 教师对哲学理论要有深入的理解, 把哲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得越是深刻, 才越有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如果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缺少内心体会, 教学就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形。第二, 教师要把握学生可以接受理论的程度, 了解学生的兴趣, 知道学生喜欢的语言 (“时代的性格就是年轻人的性格”, 这往往表现为语言的使用) 。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生活语言”解析“规范有序的学术语言”, 即适当地采用非学术性的语词讲解学术性的内容。这种“用通俗的语言讲亲切的经验”, 使学生“喜闻乐见”, 并体会其中的哲理, 进而进一步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第三, 对事例要进行分析, 剖析事例的过程应当是哲学道理、具体科学理论、具体事例的有机结合, 要把哲学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经验语言融为一体, 绝不要搞理论加例子。例子的选择要有典型意义, 诸如社会生活的, 学生所学科学理论的, 学生自身的, 各方面都可以考虑, 但一定要典型, 要使学生既能够学懂哲学理论又能够学习分者认为, 案例教学是一个好办法。第四, 通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表面上可以很通俗, 实质上则应很深刻, 通俗是为了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通俗的表达既是生动活泼的又是严谨有序、发人深省的。切忌把课堂变成庸俗表演的场所, 切忌用耍噱头造所谓“轰动效应”, 切忌学生大笑之后却没有真正的收获。

三、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哲学教学之所以强调探究与研究, 主要是为了解决好三对矛盾:一是主客体的矛盾。师生互为主客体, 同时又是耦合主体, 共同指向认识客体。这个矛盾规定了探究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二,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矛盾。这个矛盾规定了探究的目的在于把哲学理论思想、方法智慧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使教育入脑入心。第三, 结论与过程、方法的矛盾。这个矛盾规定了探究过程的核心:提出思维中的矛盾, 解决思维中的矛盾。结论的形成是思维的过程, 是思维方式方法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前面说到教学要注重论证, 凸显思维过程, 但并非意味着只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论证, 而应是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的过程。哲学教学之所以最适宜于探究, 因为哲学思维永远是敞开的, 哲学问题是永远争论不休的。哲学教学之所以难于进行探究, 因为哲学理论非常抽象, 学生理论准备不足, 辩证思维方式欠缺, 学生长期养成的学习方式不习惯于此。

篇9:浅析马克思关于正义的说法

马克思 正义 自由 资本主义

一、马克思从工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的公平

马克思在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总纲中的详细阐释,使人们在工资关系中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面性”。工资关系中的第一个和也是更温和的方面在流通领域中体现,这里根据的是马克思的等价交换原则,一方付出劳动,相应的另一方付出工资工人出卖他们的商品——劳动能力——资本家通过工资的形式与工人交换,工资即工人出售的商品价值,这就是说,工资价值就是工人为了继续从事生产而维持他们历史的生存的消耗。马克思不厌其烦地宣称工人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是他们所出卖的全部等量的价值,因此,没有任何欺骗。工资关系的第二个也是更丑陋的方面同时显露在生产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工人的工作时间不得不长于再生产他们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必要时间,多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的价值。这就是说,他们将从事剩余劳动,由此,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被资本家作为利润占有。劳动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劳动力本身表现的及其出卖的价值。这两个方面在《资本论》的行文中轮流显露它们的差异特征,即工资关系的互补方面:在流通领域,平等的自由交换契约;在生产领域,无酬的数小时强迫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特征,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特征里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非公平性。

二、从市场商品交换的角度来看

资本家为劳动力价值支付费用,工人出售这一商品并获得同等价值的工资作为交换。但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工资关系不是一种等价交换。工人们仍然要付出一些东西:而不是出售,因为买卖已经结束,这是个人努力;这种个人努力是比工资价值更大的价值实体。同样的事情可以用其他的术语来表示。所出现的价值和资本的积累属于资本家吗?既是又不是。作为它的来源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因为资本家购买并支付了劳动费用;但是,这不是他(或她)本身的劳动,不是他(或她)额头上的汗水。如果你愿意这样认为,那么它是资本家所拥有的劳动,而不是资本家本身的劳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因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所制约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水平: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这种不平衡在其后的经济学著作中也有提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在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这就是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

三、马克思的平等主张

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如果不被严格地分为个人等份;即便是平等的劳动贡献,也不会或不会总是与此类同等大小的份额相匹配。这同样适用于社会正义或平等原则的每一个独立概念。如果分配是根据需要的标准进行的,做出同样劳动贡献的人、同样身高的人或同样星座的人就有可能获得不均等的资源。但是,如果分配是根据成绩或功劳的标准进行的,那么根据具体情况,那些具有相同需要的人或做出相似努力的人也会发现,他们的需要没有被平等地满足,或他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同等的报酬。这是公正和平等的哲学分析的真实性,在人们对独立标准进行说明之前,所涉及的正式原则实际上是没有用的。马克思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决定把需要而不是“个人天赋”作为决定性标准。无疑,他本人强调该标准的采用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不平等的个人待遇。从他批评分配标准的方式中,马克思本人就已经意识到它的存在。不管个人天赋,也不管其他的差别性特点,所有人的需要都被认为是在道德上相关的,因此,所有人的需要应平等地被满足。

四、结论

马克思明确反对资本主义的压迫、不自由以及本文中讨论的非正义。人们可能在解释该普遍矛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它解释清楚或证明它是正确的。相反,根据马克思的想法,它应该被视为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不一致性,被视为具有不太令人高兴的效果的不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在这一领域继续宣传原来的自相矛盾和困惑,而必须公开地对他们自己的伦理立场负起责任,详细说明、捍卫并完善它们。一种经过详尽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正义观根本不会是早熟的。即使如此,在马克思对所有道德热衷的否认中,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有益的冲动,并对其进行说明。马克思的理想对于人类解放、为获得物质先决条件(从历史观点上说,不可避免地将异化、不自由和非正义包括在内)而付出的相应努力和保证其实现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507页

篇10: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童年已经走远,可童年的记忆却没走远。

童年的记忆就像一片海洋,海底里有许多璀璨的珍珠。其中,最大颗,最饱满的那一颗珍珠,是我永久的回忆。

那时,我5岁,很懵懂的看生活中的事物。

爸爸那时,喜欢种花,我也很爱花。

一天,我正仔细的看那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花精灵们,却发现了一件“惊天秘密”。花儿的“脸蛋”上有一滴滴的“泪珠”。

花精灵们想妈妈了吗?难道它不喜欢我和爸爸为它造的家吗?对啊,只要是有生命的生物,离开了自己的妈妈,离开了自己居住已久的家,应该都会伤心的吧?

“我决定了!”我吼了起来,“我要当一回‘大英雄’,送小花儿回家找妈妈!”

我把花儿哭了的事告诉了爸爸,也把决定带花儿找妈妈并且送它回家的是告诉了爸爸。

我原以为爸爸会很感动,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温柔的说:“我的宝贝女儿长大了!”

谁知,爸爸做出了一幅哭笑不得的表情。我生气的对爸爸叫道:“爸爸,我是‘护花使者’,我是很伟大的!你居然做出这副表情来对待我这个‘大英雄’!”

爸爸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孩子,花儿不是哭啊。那是露珠,早晨的时候,天气是很冷的,所以呢,就会结成露珠。这些露珠就由风精灵们送到花儿的脸上。花儿很开心呢!它没有哭呢!”

我恍然大悟!

这就是我的童年趣事。每个人都有童年趣事,也许比我的更有趣。但是,这件事,既体现了我小时候的懵懂不懂事,又体现了我的天真。我还懂得了道理,就是爸爸对我说的话。

童年的记忆是甜甜的奶糖,只要轻轻的舔一口,那一份甜蜜就会永远的荡漾在心间。

我真不想长大啊,那甜甜的童年,那美丽的童年!我不想离开你!你真美,童年!

篇11: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趣事,我也是一样的。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我的童年趣事。

我现在是4年级的大姐姐了!就在我3年级下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童年趣事。这件是呢,说来话长,都是呢,我就和大家长话短说吧!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早就和同学约在义乌了!我到了义乌全部约好的同学都已经来到了义乌大门。然后我们又一起去到地铁---双龙站,凉爽的风吹拂在我的脸蛋上,炎热的阳光照耀在我的身上。那种美景想想都会让人迷惑,难道不是吗?接着,我们一起买了票,一起乘坐那长长的,像龙一样长的地铁去了龙城广场呢!

可是呢,我们下了地铁,但却不知道下了地铁到底该怎么走,才能走到龙城广场。于是,我们还是一直向前走,走啊走啊,我们都没有力气了!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在半路休息了一会儿。接着我们又走啊走啊,突然看到了一个游乐场,所以我们就进去这个游乐场玩啦!我们玩得可开心了呢!

我们进去那个游乐场,吓得惊呆!因为那里的建筑物好多呢,够我们在那里玩了呢!我们进了那个游乐场,我们玩了蹦蹦床、打地鼠、旋转木马„„我们在那里玩累了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我们一起拿出自己带的东西出来吃,每个人都带了好多好多东西过来吃呢!我们都一起分享呢!

吃完了午餐,我们一起又玩了起来,玩着玩着,到了下午时分了,已经是14点多了!我们在那时一起手牵手一起回去了地铁,回去了义乌。到了义乌,我们又一起在义乌里面逛了逛,买了一些“小东西”。我们买完你东西,各自回了家。我回家后还是那么的高兴呢!

这就是我的童年趣事!

篇12: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

晚上,大姑姑来我家闲聊,说起我童年的一件事,挺好玩儿的。

那是在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到大爷家去找表姐玩,看见大姑姑正在煮饺子,闻到香喷喷的饺子味儿,我有点馋了。大姑姑便问:“嘉霖,你信不信神?你要是信神就让你吃饺子。”大爷说:“你跟小孩子说这些干嘛?嘉霖,来,上坑等着。”可大姑姑说:“不信神就不准吃。”大姑姑整天张口不是神呀,就是仙呀。烦死了!我看见大爷已经把香喷喷的饺子摆在桌上了,我连忙说:“我信神。”大姑姑非常高兴说:“吃吧,好孩子。”我就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的小肚儿就鼓了起来,我说:“谢谢大姑姑。大姑姑说:”不行,你信神了,应该谢神。“我说:”我不信神了。"大姑姑生气地说:“你人不大,胆不小。竟敢骗神!”我说:“那又怎么样,神又不会把我怎么样。”大爷哈哈大笑,大姑姑气的干瞪着眼睛。

四年过后,大姑姑提起来不再那么生气了,说:“那时我认为嘉霖可气,但现在我觉得自己更可气了。”

篇13:关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生产劳动

时代的发展变化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发展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近几年, 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文章。归纳起来,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从价值源泉入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提出了物化劳动 (或生产要素) 参与价值创造;二是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 从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上拓宽劳动价值论的新境界。我针对这两种观点谈谈自己不同的看法, 并提出深化认识的思路。

一、对价值创造多元论的质疑

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 学术界有学者提出物化劳动 (或生产要素) 也创造价值, 甚至提出如果不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就“有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这种观点认为:“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原材料、零配件及燃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 也就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 那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1]

我认为这种深化认识思路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这种深化认识的观点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这种观点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观点是一致的。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另一种比较晦涩的提法。其意图是为了回避马克思已经批判了的“三位一体论”。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这种观点在试图说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时, 还得借助物化劳动的载体———生产要素 (机器等) 来说明。

(二) 此观点作为已破产的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说史上可以查证。

麦克库洛赫就是一个代表。在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时, 李嘉图的追随者———麦克库洛赫一方面坚持劳动创造价值, 但另一方面认为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积蓄的劳动即资本等生产要素。这样, 他表面上是维护劳动价值论, 实际上是否定了李嘉图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的内核。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积蓄劳动创造价值”的翻版。

(三) 物化劳动是已经物化为价值的人类劳动, 它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

马克思对此已有明确表述:“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 即活劳动。前者是存在于空间中的劳动, 后者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 后者现在的劳动;前者体现在使用价值中, 后者作为人的活动进行着, 因而还只处在物化过程中, 前者是价值, 后者创造价值。”[2]

(四) 这种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

马克思认为:“土地是财富之父, 劳动是财富之母。”即活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是创造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的, 但不创造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邓小平同志讲:“同样数量的劳动力, 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 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的巨大发展, 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力量。”邓小平同志讲这段话是说明科学技术在财富的创造或使用价值的创造中的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没有讲价值的创造, 这是很严谨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以此证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五) 物化劳动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 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概念符号。

这种概念化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的。从质上看, 它根本不具有创造价值主体的性质。从量上看, 已物化的劳动本身不仅不能创造价值, 反而其自身的价值量时时刻刻也在贬值。例如, 物化在机器中的劳动量, 随着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原来物化在机器的劳动量相对于技术革新后的劳动量是要打折扣的。这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的固定资本的贬值。

另外, 作为价值范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进行了说明和界定:“一切劳动, 从一方面看, 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的价值。”看来只有人类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离开了人类劳动的价值论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此,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是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前提。

二、价值一元论的前提下, 扩大生产劳动内涵存在的问题

目前, 理论界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 在坚持价值一元论的前提下, 对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似乎已达成共识。谷书堂先生认为, 解决“价值之谜”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他把社会正常劳动分为四类:物质部门的劳动、精神部门的劳动、各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在社会主义时期为满足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劳动 (包括党务部门、军警政法部门、基础科研和社会义务教育等事业部门) 。谷先生认为, 前三类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部门。卫兴华先生认为生产劳动应把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也加入进来。胡代光先生认为, 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的服务, 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方面的服务, 教育和新闻、广播、电视等信息方面的服务等, 从总体上说来, 这些部门的大部分劳动也需视为生产劳动。[4]

对这一认识思路我们同样不愿苟同, 原因如下。

(一) 这种深化认识观点在判断何为生产劳动的标准上是不相同的。

根据谷先生的观点, 教育是不属于生产劳动的, 而根据胡代光先生的观点, 教育可以视为生产劳动。没有同一的判断何为生产劳动的标准, 不仅不能解决“劳动价值之迷”, 反而会使劳动价值论之争更加混乱, 导致人们试图把一切人类劳动和商品生产劳动相等同的趋势。

(二) 用扩大了的劳动范畴内涵的价值论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论是不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

劳动价值论是从分析两种异类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定性开始的。例如, 1把斧子=2只羊。马克思认为决定商品这种交换比例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只能是人类的抽象劳动。该等式内在的规定性是1把斧子中隐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消耗和2只羊中隐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消耗是相当的。如果我们扩大了创造价值劳动的范围, 那么两种不同质的抽象人类劳动如何量化?岂不是更加复杂?这是违背科学理论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沿着假设条件越少, 基础条件越简单越明晰方向发展的。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能解释说明新的现象, 而且把旧的理论的科学内容包括在内。例如,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不仅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科学内核, 而且使唯物论和辩证法建立在了科学基础之上。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仅解决了微观粒子运动问题, 而且包容了解决宏观物体运动的理论。

(三) 用扩大了的劳动范畴内涵的价值论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论有损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任何一门科学, 随着研究对象的不同, 其各方面的性质都会随之而变。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物理学中讲, 一人提一重物体, 把物体相对地面平行运动时, 该人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 也即该人对物体没做功。但我们不能抽象地说该人没做功。实际上, 假如我们以人作为研究对象, 该人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则克服摩擦力做功了。这个简单的例子给了我们一种启示, 即对科学界定了的研究对象范围不能随便扩大和缩小, 否则其原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就会受到破坏 (比如, 将牛顿力学理论运用于微观粒子运动时就是错误的) 。因此, 对马克思科学界定了的生产商品的劳动范围不能随便扩大。

(四)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范畴也多次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从单纯的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出发, 实现在产品中的劳动, 更确切地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表现为生产劳动, 但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 则要加上更加切近的规定, 生产劳动是直接增值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采取实物的形式, 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 不作为价值组成部分加入某一商品”。[6] (P158)

三、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路

看来从价值源泉入手和在马克思原有的理论框架内用扩大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来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种思路都不那么可取。那么, 呕心沥血的老教师、老教授的劳动就不创造价值?潜心钻研的科技工作者就不创造价值?同样辛苦的第三产业职员就不创造价值?一心为公、全意为民工作的政府公务员就不创造价值?时刻准备为保卫祖国安全献出生命的人民解放军的劳动就不创造价值?……如果说他们的劳动不创造价值, 与理不通、与情不容。他们的劳动和物质生产者的劳动在质上或在具体的物化对象上或者说劳动对象上是不同的, 但在体力消耗上或在抽象劳动意义上是毫无差别的。他们工作在各个不同的部门是社会进步和分工的需要, 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 他们的劳动和物质生产者的劳动一样,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试想, 如果没有这些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 物质生产能正常进行吗?那么, 我们如何研究这两大类劳动的关系呢?

事实上, 非物质生产者的劳动替代了物质生产者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以外的劳动。虽然马克思认为这种非物质生产的劳动不创造商品意义上的价值, 但是他并没有否认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作用和必要性。“商品在流通过程中, 不生产任何价值, 因而也不生产任何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同一价值量发生了形式变化。……因此, 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 也不创造剩余价值, 就是说, 它不直接创造它们。但既然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 它就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由此看来, 马克思价值论所研究的人类劳动仅限于直接物化在商品上的劳动, 但同时也没有否认商品生产以外的有益社会生产照常运行的劳动的必要性和“价值” (注意不是商品意义上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非生产劳动者的服务的价值, 是由并且可以由决定生产劳动者的价值的同样方法 (或类似方法) 来决定。”由此看来, 对这种非物质生产劳动, 限于当时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形势, 马克思没有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 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 对此加以研究是历史的一种必然。非物质生产劳动相对于物与物交换内在规定性———价值 (物化劳动量) ———一点也没有增加, 即没有创造商品的价值。但该劳动间接地对价值量增加是有作用的, 对整个生产连续性运行是必要的、有益的。因此, 这种劳动虽不创造商品意义上的价值, 但却创造了它所服务对象上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非物质生产劳动劳动价值的论述, 我们可以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劳动也同样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也同样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他们劳动的物化对象或者说产品可能是有形的, 也可能是无形的, 其具体劳动就是提供某项具体服务。抽象劳动则凝结在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服务中, 如银行职员的劳动凝结在存贷业务中, 医生的劳动凝结在对病的诊疗中, 教师的劳动凝结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上, 等等。但是对社会生产无益甚至有害的服务业, 例如赌博、卖淫、贩毒等行业虽为某些人提供服务, 但绝不创造任何价值。

综上所述, 对马克思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应该把人类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商品生产劳动, 一种是为商品生产服务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创造马克思所述的物质商品的价值, 为商品生产服务的劳动 (不创造商品的价值) 创造社会意义上的价值。这也就是说, 深化了的马克思价值理论应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理论体系: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作系统论述) 和为商品生产服务的劳动价值论 (其自身理论体系, 以及其价值量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需要我们共同去完成) 。我认为, 按照这种思路去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既能丰富完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又不至于破坏马克思原有的商品价值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钱伯海.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J].经济学动态, 2001, (9) .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4]罗润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3) .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篇14:略论马克思关于人的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理论 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39-01

1抽象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把人的类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劳动。

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人是类存在物,并指出了人的类本质是人“白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人的劳动、实践。马克思通过把人与动物的多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与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人必须摄取食物,必须繁衍后代,也必须进行直接的生命活动,具有许多动物的属性,动物有时也在某些面表现出某种较强的能力,但这只不过仍然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动物的活动是顺从自然的本能活动,它只能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变环境。而人则不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则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活动有自我意识性:人不仅存在,而且知道自己存在;人不仅自觉地认识自我,而且还有意识地支配自我的活动。人这种理性的存在物其所进行的劳动、实践的过程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即是一种在对象中贯注自身目的的活动,以使“自在之物”(自然对象)变成符合人的价值需要的“为我之物”。人在劳动、实践中不仅使“自在之物”的形式发生改变,还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发挥人的能动创造性,以实现人的目的和自由。此时马克思那里的人还是属于抽象的存在,但由于把人与劳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离开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切劳动都将无从谈起,因而虽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仍是用抽象的“类”来界定,但其实在理解时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对人社会性、社会关系理解的意味。

2现实人

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所谓的“单个人”,即脱离现实社会的种种社会关系而存在的人。这种人不是现实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费尔巴哈眼里,人只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只是“类”,只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的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也就是说,费尔巴哈理解的人,被抽象掉了所有的社会规定,抽象掉了各种丰富的社会关系,成为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抽象物。所谓从“在其现实性上”的人就是指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不像是费尔巴哈那样抽象的理解的人,而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具有现实性的、生活于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此时的马克思对人的理论的研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人当作社会的人,把人性归结为人的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对旧人性论的巨大变革。马克思主张从人的社会属性中去找人的本质。反对把社会意识当作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人,既同把人性归结为自然属性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同把人性归结为某种社会意识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这一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里说的人的本质,是指人的具体本质,而不是指人的一般本質。因为人的普遍本性不可能说明不同历史条件中的人的历史性和差别性,不可能说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其次,这里说的社会关系,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关系。社会关系是纷纭复杂、多种多样的,人的本质只能从它们的“总和”中去寻找。抛开某一具体社会关系,或者说,从这一切关系的“总和”中去看。再次,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人所固有的,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变化的。

3阶级人

虽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明确提到要从社会性来考虑人,但是人与人的差别性以及这种差别性的社会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内在逻辑还没有得到明确的揭示,所以这样的现实的人还不是具体的人,还是类意义的人。只有实现把社会中的人具体化,把在这个存在在阶级社会中的人具体化,即把人纳入到阶级范围来考虑,才能揭示文明社会的阶级逻辑,揭示社会关系在文明社会的阶级内涵,揭示阶级斗争是文明社会运行的基本杠杆,揭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和趋势。

从《哲学的贫困》起,马克思开始自觉地把现实的人放在经济关系中,放在阶级关系中进行考察,在这时的思想中,人是阶级的人,阶级性是文明社会中人的一个基本的本质特性。一般性地讨论人与人的本质开始被具体地讨论人的阶级、讨论阶级及其关系所替代。人的问题开始被融入于阶级的问题中。在之后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明确地提出了文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阶级逻辑,明确地把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为自己的基本原理,把阶级分析方法作为自己特有的基本方法,并由此阐明自己的新历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人的问题进入了具体的层次———作为阶级成员的存在。从人的阶级性出发,便引出了革命的结论,即只有首先改变现存的社会关系,无产阶级才可以获得正常的人权;只有在阶级对立已消失的社会中,一切人才可享有自由与平等。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自由看作是未来的理想。他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此,马克思的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人的阶级性的研究。

4阶层人

上一篇: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下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