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工业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工业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

未来的10年里,中国仍将处于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在这期间,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的改造下将全面升级,产品结构将不断提升,改造升级后的传统产业仍将会以较快速度增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精致制造”将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未来10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全国来看,中国刚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未来10年,中国仍将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重化工业化仍将深化发展,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但是从区域来看,目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东部地区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段。未来10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将加速,重化工业化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在2020年前后,中部、西部地区将先后进入工业化后期,2030年前后,中、西部地区将先后完成工业化进程。东部地区将在未来5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此后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上。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再重工业化”趋势,新一轮重工业化靠近沿海、靠近终端市场,这是因为,铁矿石、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以及钢铁、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产品主要依赖水运,为降低运输成本,钢铁、石化、造船、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的投资在上海、广东地区猛增,并在装备方面体现出大型化、现代化程度高的特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0)。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水平也逐步提高。现在中国有些工业行业的现代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大量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但是工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主要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离国际先进水平依然有巨大的差 距。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工业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水平提升的

关键(陈佳贵、黄群慧等,2009)。未来10年,中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是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过程中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来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速度将加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快速发展,并引领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为潜力巨大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 重大战略。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极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先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涌现出一批高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积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若干集群和产业积聚区。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此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

少,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有利于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技术、市场和组织(胜出企业)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尤其应当注意选择特定技术、特定产品和特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的方式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未来10年,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和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在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引导下,能克服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迎来高速发展,并引领中国工业未来的发展。

(三)传统工业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高新技术改造下,传统工业将全面升级.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维持快速度发展的势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将以快速进行,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提速,对于原材料、能源的

需求量仍将大幅上升,钢铁、化工、水泥、有色金属等传统原材料工业仍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中国巨大的原材料工业产品需求及其增长不可能主要依靠进口解决,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中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不能以不发展重化工业的方式解决,而是需要依赖于更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金碚,2010)。中国将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通过采用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性能与附加值。

未来1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和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持续快速增长,收入分配趋于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将显著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意味着对于消费品的质量、产品的个性化、安全性、便捷性等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消费品将不断升级。收入分配趋于平衡,意味着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会把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这些都会使得传统消费品工业需求规模仍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消费品工业,将在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改造下完成全面升级.

未来10年,传统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消费品工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给传统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很大发展空间,也给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提出了内在要求。传统装备制造业将在吸取信息技术、新材料、机械、电子、绿色制造以及现代管理等高技术成果,并将其优化继承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为传统工业提供用于柔性制造、绿色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新一代技术装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仍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2009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3亿

人,其中第一产业年末从业人数2.97亿人,占整个从业人数的38%。预计201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3.8亿人,其中劳动人口9.23亿人;2020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人,其中劳动人口为8.91亿人;未来10年,仍将有大量农业人口转为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还很低。

未来10年里,依然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除此之外,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上游供应商的有效供应链、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和保证、协调产品开发的能力和30年改革开放中基础建设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量出口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得天独厚的能力,已经形成并在未来10年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总体优势(朱为众,2009)。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教育水平、培训水平的提高可以把现有的经济潜力和劳动力质量进一步加以提升,将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竞争优势提供进一步的支撑。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不只是世界工厂,还将逐渐成为世界的消费中心,这将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未来10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持续、全面升级: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全面改造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将更为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提高产品的档次;更为注重品牌的培育,更为注重渠道优势的培育;将更加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注重技术工人的培养。未来,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面改造升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全面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未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的升级不只是体现在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内的全面升级,还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环节的快速增长。

(五)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加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将快速发展,将促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和服务开始出现融合的势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速。未来10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发展,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加深。随着大规模生产日渐普遍,单纯制造过程已经不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功能日趋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倾向。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过程结合得日益紧密,制造和服务相互渗透融合进一步增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和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10)。

未来10年,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加深,中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将快速发展,并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战略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态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 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逐步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获取更多比较利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发展市场,还具有开发市场需求的功能,对于企业开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 展将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产生直接的重要作用。

(六)区际产业转移将提速,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加快.

金融危机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能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明显加大,市场机制推动的产业转移开始明显增加。未来10年,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保等成本仍将快速攀升,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将加速进行。未来的产业转移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产业转移投资规模巨大,据有关方面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二是转移领域不断拓宽,产业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化。三是由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的零散迁移,转变为企业“抱团”的、产业集群式的整体性转移。四是交通运输条件较好、政府效率高和投资环境好的中西部省市,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势(李平、石碧华 2010)。

未来,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将加快。区域合作的领域和内容都会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合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区域合作机制将逐步完善,更有利于协调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多层次、多区域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区域合作和 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更有利于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

第二篇: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韩国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较为匮乏,同时也是一个战争多发的国家。但朝鲜战争后,韩国很快开始了工业化历程,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江汉奇迹”。2010年,韩国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经济增长率为6.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韩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跨入“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行列。韩国的成功固然与美国的援助有关,但更主要的是韩国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及工业管理体制。总结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并加以合理地借鉴,将有助于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经济第一,专家治国。1961年,政府采取“经济发展第一”的治国方略,特别重视专家、学者和经济官僚在经济、社会决策中的重大作用。为确保各项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千方百计地搜罗和延聘有真才实学的专家进入政府工作。韩国经济企划院是专家荟萃之地,其中的20%是经济学家,其他为政治、法律、公共管理和教育等各方面的专家。同时,为确保专家的相对稳定性和对政策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韩国政府建立了相应的有职有权的常设机构,如韩国开发研究院(KDI)、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和韩国国际经济研究院(KIEI)。这些咨询研究机构除为政府提供信息和咨询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即向政府各部门输送高级官员。

集权化政府经济决策体制。1961年7月,韩国政府修改了政府组织法,合并建设部、财政部预算局和内政部统计局,设立经济企划院,建立了集权化的政府经济决策体制。经济企划院是韩国最重要的经济决策和执行机构,负责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制定和处理全国经济事

务。经济企划院长官由政府中惟一的副总理兼任,在经济计划和运营方面,受国务院总理之命,统管和协调有关各部。因此,经济企划院成为韩国政府中地位最高、最强有力的经济主管部门,被称为“超级部”。由于该机构直接通过其长官向总统负责,不仅能对变化了的经济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迅速向上传递信息,保证了有关重大决策过程的集权性质,而且也有利于迅速地执行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经济企划院实行精英决策,其成员大多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留学归国人员,专家在制订政策方面享有很大的独立性或自主性。

批示性经济计划。韩国的经济计划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主攻方向。如:一五计划(1962--1966)主要推动工业生产面向世界;二五计划(1967--1971)的重点是继续扩大社会公用事业,着手发展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三五计划(1972--1976)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发展重化工业,促进产业结构换代升级;四五计划(1977--1981)基本目标是继续推行产业结构现代化,确立“自立经济结构”,推行社会开发和技术革新,加强出口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等;而五五计划(1982-1986)的目标是克服慢性通货膨胀,为新的经济大发展做准备。韩国的经济计划虽然对企业没有直接的约束力,但政府工作人员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主要通过各种温和的方式影响企业的行为,其中最经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经济杠杆,即通过金融、税收、外汇、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手段,保障国家计划的实施。所以韩国经济计划被视为与法国经济计划近似的批示性计划。

适时的产业结构调整。韩国政府能够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在美、日等发达国

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之际,韩国及时抛弃了过去所推行的进口替代战略,大力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进入70年代后期,韩国顺应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重化工业。80年代后,为适应出口日趋激烈的世界市场的竞争,韩国把“科技立国”作为其发展的战略定位,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为知识密集型产业。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韩国更加认识到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政府五年投资110万亿韩元,集中发展计算机等28个知识基盘产业及服务业。1998年金大中上台后,明确把信息产业作为重振国家经济的根本,成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信息通讯部,并提出到2002年以前进入世界10大知识信息强国的行列,2010年把韩国建成知识信息国家、信息技术领先和未来世界的中心国家。与此同时,韩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扶植中小型风险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这些措施都是以科技升级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使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2l世纪韩国的主导产业。

第三篇:“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和谐民主的师生观;互动双赢的过程观;探究实践的学习观;创新发展的质量观;以情境为载体,以实践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实施教学。同时,充分联系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全方位思考问题的品质;通过设置紧贴生活、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激发创造的灵感。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

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了解法国、美国、德意志等的工业革命概况。

通过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通过阅读、分析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今天东西方的差距有其历史根源。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前,大西洋沿岸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而通过17-18世纪同西欧国家争霸获得大量资本、广阔市场,所有这一切都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

以目录归纳法导入新课。既复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的影响,又引出本节课。

课文探究

问题情境1:让我们首先来到18世纪的意大利,假如你是1760意大利的工场主,为了开设一家工厂,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赚取更多的利润,去中国、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还是英国?你将如何决策?(学习资源:投影显示18世纪世界地图、课本、已有知识、教师)

(生)讨论、查阅、咨询并作答。

(师)兴办工厂,需要资本、原料、市场、自由劳动力、技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中国办工厂不可能,当时处于封建的清王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办厂困难;而且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最早开始殖民扩张,但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尼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但独立后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英国不仅较早地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而且具备发生工业革命的其他条件。

(投影显示)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师):这些前提和条件是怎样具备的?(学生归纳)

①雄厚的资本――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贩卖黑权。

②充足的劳动力――圈地运动,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涌入城市,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廉价的劳动力。

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丰富的本土资源和对广大海外殖民地的掠夺。

④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18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⑤技术基础――工场手工业的积累。

[总结]因为工业革命将首先在英国发生,学技术,开工厂,应首先英国。

问题情境2:到了1780年,你已经学习到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你准备在哪个行业开一间工厂?理由是什么?(探究资源:投影显示工业革命时的主要发明、课本、教师)

(生)讨论、查阅、咨询、发言。

(师)棉纺织工厂:因为棉纺织业有众多的先进机器,比如:珍妮机、水力织布机等;有来自印度和中国廉价的棉花。

问题情境3:到了1830年,你的儿子或女儿,准备投资再建一个新式纺纱厂,你会建议他(或她)在哪儿建厂?

(探究资源:已有的地理知识、课本、教师)

(生)讨论并作答

(师)交通便利,(轮船运输、火车运输已经发明)靠近能源的地方。

小结:1765年,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首先在纺织业开始,接着其他行业相继进行技术革命,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问题情境4:1860年,你准备寻找国外市场,你正考查法、美、德、日、俄、中;为了使你的新产品有绝对的优势,你打算向哪些国家出口?

(探究资源:已有知识、课本、教师)

(生)讨论、查阅、咨询、发言。

(师)法国:虽然法国有很多因素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高利贷资本发达;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法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为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领土不断扩张使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地理环境优越,使其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特别是采用和推广了标准化生产方法,使美国在19世纪中期也完成了工业革命。

德意志由于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统一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直到19世纪中期前后,俄国、日本等国才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国门已经被打开,海关掌握在英国人手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且市场巨大;洋务运动即将开始。

因此,向中国、日本、俄国、德国出口。

问题情境5:1860年,你的一位朋友和他的父亲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小乡村中,面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你的朋友认为工业革命给自己带来了机遇,强烈要求到城里打工;而他的父亲认为工业革命消极影响很大,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考虑,不让他到城里去,何去何从,请你出出主意?

(探究资源:已有知识、展示有关历史资料、课本、教师)

(生)讨论、查阅、咨询、发言。

(师)反对意见:工业革命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城市中的工人会受到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支持意见: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城市物质生活丰富;城市化初步实现;日常生活丰富、价值观念先进,和世界各地间的联系紧密;城市中更能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设计意图

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让师生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温故知新、深刻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及有关规律性知识。

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概括英国怎样具备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提高其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相关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文综观”。

在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班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并学会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教给学生全面、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小结

[由学生归纳]: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发展的?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练习

1、 必做:课后练习题。

2、 选做: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比较古代交通和现代交通。

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

作业

要求每位学生围绕“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要求附上答案。

设计意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 西安市庆安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

第四篇:关于促进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暨全县经济工作分析会议精神,根据县委十届五次全委会议筹备工作的安排,县经济局、商务局组建了调研工作组,围绕如何落实“工业富县”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深入各乡镇、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和工业

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3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确立了“工业富县”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增强经济实力的关键和缓解财政困难的主要途径,加强了对工业经济的领导,理清了工业发展的思路,完善了工业经济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和主要动力,全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健 全工作机制、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培植支柱产业、扶持骨干企业,走出了一条外引内联、矿电结合、工农互补的符合我县县情的工业发展路子,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快速、健康、稳步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以不争的事实彻底改变了**“谈工业色变”、“**不能办工业”的局面,形成了“**可以办工业,能办好工业”的新共识。主要表现在:

1、工业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末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0550万元,比2002年增长237 %,年均递增27.5%;完成工业增加值17170万元,比2002年增长168%,年均递增21.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14万元,利税总额3230万元,利润总额2069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90.5%、850%、847%;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103万元,比2002年增长702%。五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于全州县市的前三位。

2、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工业企业22户,包括:**金泰矿业有限公司、**东景矿业有限公司、鑫联麻业有限公司、博南茧丝绸有限公司、康源矿业有限公司、康华矿业有限公司、大湾塘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下河电站、北斗松香厂、浙龙松香厂、龙源石膏有限公司、昆明集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云南鑫鹏高岭土有限公司、云南三江水泥有限公司**分公司、龙街双堆子石膏厂、鑫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鑫龙燃料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安宁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大理三鑫矿业有限公司、城德利丰矿业有限公司、日泰硅业有限公司、腾达金属硅厂。其中招商引资企业20户。工业经济的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实力显著增强。

3、工业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出台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并完成了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工业在全县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拉动全县经济4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扭转了一直以来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低速低效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县上下发展工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业、干工业的良好氛围,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带动财政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9%。

4、工业规模经济加快发展,工业产业格局加快形成。2006年末,全县法人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5%,首次超过了个体工业,2007年达45.3%,工业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以小水电为基础的矿冶业、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三大产业加快发展,2007年产值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6%、20%、12%。投资700万元的苏屯工业小区一期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州级验收,“厂水工业带”初步形成并继续发展壮大,工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5、工业发展对财税增收的贡献取得历史性突破。2006年,全县直接和间接来自工业方面的财政收入达2096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0.8%,首次超过“两烟”,成为对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最主要的财政增长点和亮点。2007年工业对财政收入的直接和间接贡献达3106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5%。

6、非公经济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全县工业企业中,除电力公司和供排水公司属国有控股企业外,其它全部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在加快财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挑起了壮大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大梁,为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招商引资主要成就

自2003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初显成

第五篇: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国民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2011《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论坛观点综述

杜群阳,项丹,俞斌,李凯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本文对2011《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论坛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综述,这些观点涉及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出路,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方向和方法等方面。文章反映了国内青年学者围绕产业经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等问题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产业经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学术方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80X(2011)

2011年8月22-23日,2011《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3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单位的7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开幕式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虞晓芬教授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杰教授致辞。会议由专题报告会、分组报告会、编辑作者交流、企业考察四大版块组成。

专题报告会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李平研究员做“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主题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程惠芳教授做“浙江省146家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问题”主题报告;第二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研究员做“中国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方向”主题报告,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李海舰研究员做“改造我们的研究”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会分别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杜群阳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肖海林教授主持。

分组报告会设四个会场,分别由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郁培丽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永强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郑江淮教授、安徽大 [收稿日期] 20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创新型市场势力提升研究”(批准号71073143),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跨国创业导向与国际化绩效: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批准号71173195),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国际化企业的创业导向问题研究”(批准号10JDJS01Z),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追赶式海外R&D投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批准号2010C25040),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跨国公司纵向控制及我国企业应对策略研究”(批准号2010C25042)

[作者简介] 杜群阳(1976-6),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项丹(1988-3),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俞斌(1977-9),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凯(1982-10),男,山东胶州人,浙江工业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 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杜鹏程教授主持,并由陈艳莹、江飞涛、刘林青、沈红波、晏宗新、石军伟、杜群阳、汤吉军等作重点评论。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副社长高粮副编审主持了《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与到会青年作者交流座谈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考察了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和吉利控股集团。

一、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平就“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作了主题报告。他从“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工业发展水平评估、“十二五”工业发展趋势、产业政策评价四个方面对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规模从“十一五”初期的全球排名第四跃升为第二,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具有三大特点,①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突出,具体体现在:工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部门。②工业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地区差距有所缩小;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等方面。③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行业协会作用增强。

在阐述对工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时,李平研究员在以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工业增长为五大指标的工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十一五”期间,工业整体指数有所增长,绝大部分工业行业处于增长状态的重要结论。他指出,①从生产效率指标来看,2000年以来,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十一五”的前四年,相较于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工资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不断减弱。②从工业增长指标来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③从技术创新指标来看,工业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十一五”期间,拥有R&D活动的大中型企业数量以及大中型企业的R&D支出急剧上升;创新方式更加多样化,中国工业企业正处于由吸收创新向自主创新、由适用创新向突破型创新转型转变的过渡阶段,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外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引进应用;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加强,研发活动越来越成为工业企业常规化、长期性的经营活动;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工业企业专利数量、工业企业的技术成果市场转化能力等均有显著提高。但是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相较于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大国,中国研发强度仍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比较高,特别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仍然大量依靠外资企业和进口,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掌握不够。④从国际竞争力指标来看,中国出口产品日趋多元化,出口结构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市场结构多样化特征明显。⑤从可持续发展指标来看,中国工业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结构效应影响增强,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对工业节能作用突出;废物初次治理效果显著,循环经济快速发展。⑥从工业结构角度来看,“十一五”期间,装备工业增长迅速,工业结构“装备型”重工业化特征推动了工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工业结构调整处于 “装备化”向“高技术化”转型升级的阶段。

在总结“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李平研究员对“十二五”工业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他指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要素的价格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内需拉动工业增长作用增强。同时,李平研究员判断中国工业未来发展方向时指出,①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并且由规模扩张向深化发展转变。②先进制造业将加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加速转变是中国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一个

2 显著特点。③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现融合化发展的特征,实现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④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将全面提速,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

在产业政策方面,李平研究员总结了“十一五”的政策特征,①“十一五”中国产业政策呈现政策目标聚焦化、政策体系系统化、政策手段多元化的突出特征。产业政策目标聚焦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产业内结构调整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抑制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形成以产业结构政策为核心,产业组织政策、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协同发挥作用的政策体系;形成以引导手段、管制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三大产业政策手段,政策手段更加多元化。②“十二五”时期的政策走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到强,这一时期,中国产业政策将以推动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着眼点,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为未来产业政策的主线,形成既有统一顶层设计、又能适合区域差异化要求的产业政策体系,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协同推进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兼并重组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举的产业组织政策,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产业技术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江飞涛助理研究员就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交流。他指出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和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晋升体制,使得低价出让工业土地、牺牲环境和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成为地方政府竞争资本流入的重要手段,此类行为导致严重的风险外部化效应,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导致企业过度的产能投资、行业内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在土地产权、环境保护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艳莹副教授交流了论文“风险厌恶与国有寡占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她从缺少职业经理人市场、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目标多重性三方面研究了国有寡占企业风险厌恶倾向的成因,认为风险厌恶倾向使国有寡占企业面对成本风险时,价格和产量相对利润最大化值分别升高和降低,面对需求风险时,价格和产量均低于利润最大化值,两种情况都使国有寡占市场资源效率低下。她认为应建立国有寡占企业建立双重绩效评价标准,除了以效率为核心的一般性指标外,还要从重要供给目标的实现、紧迫危机的应对、市场运行秩序的改善、社会公平的实现等方面建立政策性指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郁建兴教授、沈永东博士研究生提交了论文“行业协会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类型及其实现机制”。论文认为行业协会对内职能中的“规划发展”、“设计研发”、“品牌创新”和“市场营销”,与对外职能中的“对外交流合作”、“与政府部门合作”等,构成了它促进产业升级的六个基本维度。“行业协会自身实力”决定了协会对内外部资源的汲取能力,“政府等其他机构”和“产业类型与产业地位”分别决定协会的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协会的资源汲取能力大小和内外部资源的多少决定其在产业升级中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强弱。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简泽讲师提交了论文“从国家垄断到竞争: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增长与转轨特征”,讨论了市场竞争的引入与增强对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他认为,一方面,市场竞争为在位企业提高生产率提供了激励,从而推动了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增长;另一方面,市场选择机制改善了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了总量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作为中国经济转轨的基本特征,从国家垄断向市场竞争的转变成为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

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余典范讲师将多国多部门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用于中国产业结构问题的分析,将产业结构效应分解为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三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产业关联特性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考察。他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产业关联的溢

3 出效应、乘数效应和反馈效应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问题在于成长性的缺乏,产业自生能力很差;产业在发展中的扭曲现象可能源于自生机制或关联机制,针对不同的机制扭曲需要不同的政策选择。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晓萍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江飞涛助理研究员提交了论文“干预市场抑或增进与扩展市场——产业政策研究中的问题、争议与理论重构”。论文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存在的所谓“市场失灵”,实则多是“政府失灵”或“制度失灵”,实施直接干预市场型的产业政策只会使问题更为严重。产业政策应当以维护市场竞争、增进市场机能与扩展市场范围作为基本取向。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徐小华讲师交流了论文“政府引导、市场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他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化进程是所有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政府引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中部地区显著低于东部和西部;第一产业比重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推动经济增长。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政府引导和合理干预、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措施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州金融学院周建安副教授提交了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他认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与金融市场的放大作用,南北经济差距将会长期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南北经济收敛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当南方国家经济中存在自主创新时,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宽松,金融市场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南北经济收敛;当南方国家经济中缺乏自主创新时,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严格,金融市场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南北经济收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秦敬云副教授交流了论文“我国经济增长率中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经济都将维持在10%左右的高增长率阶段,但2020年前后应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转折时期,因而经济增长率在之后出现急速下降的趋势,并在2030年左右下降到5%,进入低速均衡增长时期。

二、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惠芳以“浙江146家工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分析”为题,从浙江省在自身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始,以浙江省146家工业龙头企业为例,阐述浙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程惠芳教授指出,“十二五”浙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有:①浙江虽是经济大省,但是经济小省,资源支撑能力有限,资源和要素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②浙江省技术人才短缺,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对传统制造业产生较大压力。③浙江节能减排压力增大,能源持续供给的能力面临挑战。④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国际贸易条件变化,传统制造业出口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由此,程惠芳教授判断浙江工业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阶段,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资源型、低成本、低水平、低效应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这将对浙江政府和企业带来严峻挑战,资源和要素的支撑能力以及经济空间的拓展成为“十二五”的两大主要问题。同时,程惠芳教授特别指出浙江省工业企业增加值逐年下降的现象,数据显示,浙江的平均工业增加率逐年下降,达不到中国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增加值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产业或一种产品附加值的高低,是提高工业经济效力,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的关键问题。程惠芳教授判断,浙江省工业企业增加值逐年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能源和原材料主要靠调入,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以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为主。

在浙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面临资源有限、经济发展空间约束的背景下,程惠芳教授归纳“十二五”时期浙江大型企业发展趋势如下:①浙江大型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浙江的企业多数是由小

4 企业成长起来,近几年企业规模迅速扩张,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浙江可能会有2-3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②浙江企业成长速度加快,企业成长周期缩短。据统计,146家龙头企业平均成长期为20-30年,目前浙江企业已进入从创立起10年内就有能力成长为大型企业的阶段。③大企业集聚的趋势持续稳定,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创新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杭州、宁波、绍兴,并且服务业大企业与制造业大企业互动发展。④浙江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浙江是市场大省、贸易大省,贸易、房地产、重化工业发展迅速。

程惠芳教授通过对浙江146家产业引领作用明显、成长性好、经济效益突出的工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对浙江工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进行判断:①浙江企业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研发投入的强度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张。虽然目前浙江企业还未完全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但是趋势已经十分明显。②浙江企业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具备自主研究开发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核心技术的能力。调研表明,企业更加重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企业高度关注对核心技术的掌握。③浙江企业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动,双螺旋模式显著。多数工业龙头企业已经基本经历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完整的创新周期,基本形成动态创新体系,产品创新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④企业从重视资源要素的集聚向重视创新要素集聚转变,从重视土地、资源、劳动力投资向增加对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技术领军人才、与国际顶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体系的投资转变,企业对创新要素和储蓄体系的投入不断增强。⑤浙江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更加重视著名品牌建设,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和改善民生。

程惠芳教授表示,工业企业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与收益难以确定,特别是通货膨胀和要素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创新成本提高太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创新投资的风险增加。②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支撑力量不足,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规模不够,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③企业转型升级的领军型创新人才支撑不够,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成本大幅度增加。④转型升级的要素市场竞争不完善,在房地产高利润和资源投资高利润条件下,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动力和能力还不强,大量社会资本并未投资于技术创新,资本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⑤政府对企业著名品牌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⑥转型中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够完善。

最后,程惠芳教授指明未来浙江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方向,留待大家研讨,包括:①政府创新战略导向与现实市场需求不同步的矛盾。②发展新型战略产业与强化现有传统行业比较优势的矛盾。传统行业投资见效快,新型战略产业风险大,到底哪一类产业对目前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有效,需要深入研究。③持续提高劳动者收入与企业可持续盈利发展的矛盾。④增加创新投入与短期内提高企业效益的矛盾。⑤制造业企业规模扩大与资源能源供给支持的矛盾。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要素短缺的矛盾。目前浙江科技领军人才、技术人才、设计人才最为短缺,人才支撑不够。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丹鹭硕士研究生、郑江淮教授提交了论文“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国际代工战略——基于苏州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论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的海外背景即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从事国际代工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类型的企业从事国际代工受到企业自身特点的影响:制造业企业从事国际代工主要是基于成本优势;服务业企业决定从事国际代工的因素还包括资本密集度、企业家背景以及企业规模。生产最终品的企业,品牌构成其主要的竞争优势;生产中间品的企业,企业家的背景是从事国际代工的动力。竞争力强的企业,从事国际代工时会受到创新投入、技术密集程度、生产效率以及品牌的影响;竞争力弱的企业,企业战略较多受到

5 领导人个人的影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桑瑞聪博士研究生交流了论文“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论文指出,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突出,而国外需求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制造业集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而服务业集聚的工资效应为正,尤其在东部地区的作用最强;教育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工资的正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地区财政支持对西部地区工资的影响最小。因此,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规模、发展服务业集聚是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重要途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胡晨光讲师交流了论文“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分析框架”。论文提出了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源动力在于其要素优势的理论,认为这种要素优势以经济圈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要素禀赋“异质性”的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双重分工优势来源于嵌入于区域社会网络关系中的掌握核心技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力资本优势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技术资本、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优势;双重分工优势导致要素流动的“逆嵌入性”,促成了集聚经济圈的形成,决定和制约传统影响产业集聚的基本因素。

郑州大学经济学院周阳敏副教授,交流了论文“回归式产业转移的集群式转型升级:固始银针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案例研究”。他将固始银针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外出务工积累、回归固始设立生产车间、二次创业开办加工厂、企业转型升级创办现代化的企业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集群式发展等五个阶段。他认为,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固始银针产业转移的集群式转型升级具有成本低、阻力小、速度快、模式新、风险小等五个显著特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石军伟副教授交流了论文“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测算——基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论文指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效率在2005年前显著高于第

一、第三产业,近年来却明显下降,表明传统工业的发展改革遇到瓶颈,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同时,西部地区金融业的贡献效率下降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制约,房地产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最大,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待观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秦雪征讲师、尹志峰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孔欣欣副研究员基于对德阳灾后企业的调查,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特征:一是不同产业的可专利性以及获得的专利结构差异较大;在考虑专利申请的集中性后,产业的专利密度与研发密度呈现负的相关性。二是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创新动力与创新类型、创新的信息来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三是发明专利密度与企业规模呈倒U形关系;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密度随着企业规模增大而减小;四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可能获得政府的创新扶持。

三、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文嫮副教授交流了论文“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链变迁研究”,她认为近年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量发生如下变迁:第一,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链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市场规模的变化、交易成本变化、中间环节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制度变迁。第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链发生的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价值链总体创造的价值锐减;创意制作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整合,价值链变短;价值链各环节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网络营销和虚拟商品取代短信投票的收入;最后,价值链各环节利润空间的变化,播出环节的价值创造增加。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付文林副教授通过一个融入二元经济、价值链嵌入模式的特定要素模型,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在理论上为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化特征提供了一致性解读。他利用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面板数据,证明了中国目前较低的国际分工地位是造成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不仅要对劳动力市场工资形成制度进行干预,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整体产业的价值链攀升,提高国民经济的价值创

6 造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俞荣建副教授交流了论文“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结构、模式及其升级影响”。他认为,浙商代工企业嵌入的GVC治理,具有“关系导向、权力结构、价值治理界面、知识治理界面”等四维结构;存在“掠夺型、俘获型、伙伴型与市场型”四种模式;GVC治理对代工企业升级的影响具有结构性特征,代工能力的提升并不必然地带来关系租金份额的提升,“掠夺型”与“俘获型”模式中代工企业专用性代工能力的构建,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其被“套牢”的窘境。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宗文博士研究生交流了“全球价值网络与中国企业成长”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基于价值链条的四区段,即研发区段、制造区段、营销区段和营运区段,提出了横向升级,即价值链条上的升级,“一”字型成长模式;纵向升级,即价值网络上的升级,“1”字型成长模式和混合升级,即价值升级和价值网络升级同步推进,“十”字型成长模式。

暨南大学蒲华林副教授交流了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全球资源配置:原因、路径与组织模式”,认为在产品内国际分工逐渐盛行的时代,中国依据自己的要素禀赋主要参与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和低附加值的生产阶段或环节。因此,中国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是充分利用产品内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通过全球资源配置,逐步向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附加值的生产阶段或环节转变。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何小钢博士研究生交流了论文“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型: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业能耗与排放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高能耗与高排放强度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中国工业已实现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但2003年后集约型增长受到一定抑制。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最大,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次之;能源消费结构对减排具有重要影响,在减排政策中应重点关注。

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出路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郑江淮教授,交流了“中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背离之谜’”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迅速上升的情况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在相同人均GDP下的水平、明显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这一“背离之谜”的根源在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引发的“制造业成本病”,服务业产出增长明显受到规模保持递减诅咒,在制造业难以再扩张时,最终导致服务业与制造业劳动率低位徘徊,经济陷入全面停滞。要避免这一情况,必须改变资本投资驱动的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增加人力资本密度和生产者服务业外资利用力度等。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杜群阳教授交流了“跨国创业导向的相关研究评述”。论文在归纳创业导向及其维度、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跨国创业导向维度、海外子公司的跨国创业导向、跨国创业导向与国际化绩效、天生全球化企业的跨国企业导向等四方面对跨国创业导向的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从时滞因素、前因变量、中国情境等五方面展望了跨国创业导向的研究前景。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汤吉军教授交流了“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国有企业高管薪酬问题分析”的研究成果。论文从不完全市场结构角度探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高管与员工薪酬)和谐与冲突问题,认为解决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重点,一是要完善产品市场,打破产品市场垄断结构,允许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二是要完善要素市场结构,打破行政垄断和区域垄断,降低交易成本,允许生产要素区域间和国际间充分流动。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陈闯副教授交流了论文“研发组织结构对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影响的

7 实证研究”。他认为,将研发活动集中在公司总部的研发管理模式会明显增强研发活动中探索性活动的比例,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研发体系决策自主权的加大而变得更明显;将研发活动分散在各业务单元的研发管理模式会增加开发活动的频率,但这种效应在决策自主权大的研发体系中反而会降低;混合结构更加有利于组织在探索与开发活动之间取得平衡。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曹柬副教授基于演化博弈理论讨论了纯粹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制造企业运营模式演化过程,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绿色运营模式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纯粹市场机制的作用往往难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企业最终均采用绿色运营模式的演化结果;政府可以审时度势地采用检查策略、奖惩手段以及相关调整措施来推动制造企业绿色化运营战略的实施。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陶锋讲师、杨舜贤博士生、郭建万博士提交了论文“环境约束下中国火电行业技术效率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他们发现主要有四点:一规模技术效率是影响我国大部分省份火电行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沿海地区或煤炭资源丰裕的省份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二是市场化改革是火电行业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有助于提升发电行业技术效率。民营化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营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验证。三是煤运电联动机制对火电行业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四是小机组的大量存在损害了我国发电行业的技术效率,大型高效环保机组的建设可以提升火电行业技术效率。

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的晏宗新教授提交了论文“流通业的变革研究——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提出我国流通业变革的政策建议:一是要以虚拟价值为导向,发展流通金融服务业,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在发展虚拟经济过程所扮演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中长期规划,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流通产业的高端价值链创造。三是要建设流通产业数据系统,特别是要注重流通信用制度的建设。四是要建立高效而快速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流通行业实施实时监控,对危害流通产业发展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引导流通产业向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唐辉亮博士研究生交流了“企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该文献综述通过对企业转型和升级定义界定、模式、升级路径、影响因素文献进行梳理,指出现有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定义不明确、升级路径单

一、转型和升级混为一谈、缺乏对转型升级的衡量评价等。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米运生副教授交流了论文“互补性资产、双边依赖于要素契约的内生均衡”。他认为,农户互补性资产能生成如下双边依赖机制:互换抵押品等所形成的利益共享;企业退出给农户带来的非对称性损失、降低农户未来投资回报率等所形成的违约成本内在化。博弈双方合作下的利益共享提升合作意愿,策略性违约下的一损俱损抑制机会主义。通过双边依赖机制,互补性资产能抑制农户提租动机并解决资本被土地套牢、利润被地租侵蚀等问题,要素契约也因此而具有内生均衡性和可扩展性。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聪聪博士研究生交流了“投行网络拓展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出,较高的规模差异性、较低的功能互补性与较弱的小团体根治性将导致投资银行采取网络拓展行为;而投资银行的拓展行为对其绩效产生正负双重影响,在有利于其获取承销机会的同时,降低了承销项目的合作契合度。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杜龙政副教授,交流了论文“我国企业集团治理与创新转型关系初探”。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治理,正在由计划经济的“行政型治理”向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型治理”转型;建国以来的企业创新,经历了“生产型”、“市场型”和“技术型”三个阶段。市场环境下的“技术型企业集团”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需要在设计、工艺再造、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强化创新能力。

8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陈有华博士研究生交流了论文“债务融资与企业广告竞争行为”。论文研究了企业债务对其广告竞争行为的影响,得出企业初始市场地位高降低其广告竞争投入、企业负债多促进其广告竞争更激进、企业广告投入边际成本的相对大小以及广告投入的外部性影响企业广告竞争行为的研究结论。

五、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方向和方法

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碚,以“中国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方向”为题,比较直观地介绍了中国产业经济研究的状况。金碚研究员从苏东坡与佛学禅师之间的小故事引申出学术研究都是用心中已经存在的框架看问题的道理,即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首先要有最基本学术的假设,然后要有逻辑,用假定看世界。金碚研究员通过图形阐明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①概念假定。②提出各种假设,包括本体位假设、条件性假设、技术性假设。③在假设条件下推导出理论体系,形成理论框架、推论、假说等等。④在现实中运用、检验。既要能解释现实的科学,又要在历史过程中接受检验。⑤检验的结果是证实或者证伪。⑥对概念、假设进行反思、修改。

金碚研究员把学术成果的主要类型分为:①按导向性来分,分为学科导向、方法导向、问题导向。学科导向的论文沿着概念假定—进行假设—推导这一逻辑进行研究,进行基本的概念推理,发明学术的理论、假说。学科导向的论文较为前沿,朝着推进学科发展的方向发展,难度很大。方法导向的论文不改变学科的逻辑体系,但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和突破。问题导向的论文是用学科的工具、方法来谋求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应用经济学的实际问题。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问题导向类型。②按情境条件来分,可以分为一定情境假定前提下的成熟理论在相同的情境条件下和不同的情境条件下的运用。经济学的成熟理论来自于西方,但是西方理论的情境假设与我们不同,那么就有了在相同和不同的情境条件下,成熟理论运用的不同。举例来说,产业经济讲结构-行为-绩效,结构导致行为,行为导致绩效的理论框架是西方的,而在中国更重要的是机制的问题,机制导致行为,行为导致绩效。理论产生情境假设与研究对象的情境相同或者不同,也给学者创造了许多开展研究的机会。③按学术成果的论证过程区分,是完成了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证明还是仅仅是一种表达。证明是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难度比较大,而表达仅仅是阐明逻辑上的一致性。很多的论文混淆证明和表达,用了很多精细的数学公式,其实只是表达他的想法,不能证明。④按照结论分,分为众所周知的结论和出人意料的结论。众所周知的结论是该论文用了很好的表达方式,得出与常识一致的结论,这一类论文要求方法论要做得精致。出人意料的结论是该论文的结论与常识不一致,结论很吸引人,但是要做的扎实。

金碚研究员指出学术成果出现的常见问题,包括:①复杂的论述证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认识。有些论文通过复杂的论述把问题说复杂了,最后得到的结论仍是众所周知的认识。如果论文运用了更新、更严密的方法,或通过更精致的描述来证明都是可行的,但是仅仅是把问题说复杂意义不大。②用精致的数学表达形式获得了一个逻辑不甚严谨的结论。这种问题十分常见,数学的模型是加进去的,追求形式化。数学表达形式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最精致的,最不易产生歧义的。运用数学表达形式的目标是要把结论说得更严谨,有些文章反而更糊涂、不严谨,那么不如用文字来说清楚。③忽视情境差异,假设条件不成立。这在研究现实情境的问题中常常会出现。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情境假设,情境假设差异太大,假设条件不成立,不足以推导出结论。④推论逻辑不严密,看不出是在演绎还是在归纳。归纳和演绎两者有各自的要求和原则,不能混淆。目前,受传媒业的不利影响,论文经常出现用小概率的事件去推导出符合大概率的规律,这是常见的逻辑错误。学术研究应该关注大概率事件,很多对大概率事件的研究反而不够。⑤学术水平体现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在形式或内容上体现学术水平都有研究发展的前景,但中国产业经济学就目

9 前来看,在形式上突破难度较大,希望学术成果在内容上表现出学术成就性。

最后,金碚研究员就目前在现代学术的氛围和信息环境的背景下,学术界少有大家,少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状况,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的学术氛围以及信息环境比过去都要优越,研究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便捷,更多样化。但是有利有弊,信息环境的迅猛发展对学术研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少有大家,少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何趋利避害,提高研究质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海舰以“改造我们的研究”为题,从当前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开始,指出改造我们的研究的必要性。他把当前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概括为:①模型证明,工具至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数学方法、工具取得进步,但是经济学研究目前出现了一种不良的趋势,重视工具而忽视想法,本末倒置,即学术论文倾向于用一个众所不知的模型说明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过程复杂,结论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②过分崇拜实证研究。现在实证检验众所周知,大量采用,用实证检验来验证常识,很多理论实践已经检验了,再拿来进行实证检验。把实证研究方法当作未来研究方法,甚至最高研究方法,缺少理论的突破。③五重五轻,人云亦云。包括:第一,重发表轻实用,功利性研究,对发表的关注超过了对知识的追求,对职业的关注超过了思想的创造。第二,重证明轻发明,不是发现真理、发现思想,而是证明知识或是证明常识。第三,重模型轻思想,方法创新、思维创新都很重要,但是要以思维创新为主,不能本末倒置。第四,重规范轻创新,论文很规范,但是没有思想,规范化、模式化、格式化严重扼杀了创新。第五,重写作轻修改。

在学术研究坚持的导向问题上,李海舰研究员归纳出六大导向,包括:①问题导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文献中寻找问题,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做研究。②坚持三层分析,从数理分析,到机理分析,再到哲理分析,不能把数理分析作为唯一和最高的分析,应对分析方法进行延伸和推进。③融入国学。目前学术的研究理论基础都来自于西方,缺少中国元素,不能解释中国实际的问题。④回归定性,要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再从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形成循环。所有的定量分析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的。经济学、管理学的论文若不以定性分析为主,则必然影响思想的开阔性。⑤以制造思想为主流。⑥顶天立地。理论顶天、实践立地,要用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

那么怎样改造我们的研究呢?李海舰研究员给了我们四点建议,包括:①重视调查研究。应用经济学应用性强,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们要通过调查实践得出理论。没有调查不仅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没有调查不仅没有真知识更没有真学问。第一位是调查,解决现象问题,解决感性问题。第二位是研究,解决本质问题、解决理性问题。②重视创新思维。第一,追求异质化思维,突出个性,与众不同。第二,采用三段性思维,实现思维的延伸。第三,用三分法看问题,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多角度得到多观点。第四,拆墙式理论,把形神打通,数道打通,理论与实践打通。第五,运用曲线思路带动启发思维。③方式方法的合理使用。更好更有效的运用西方的模型,将工具与思想合为一体。本土化的问题通过规范化的方法,得到原创性的思维。④人格的独立。要坚持人格的独立,空间的自由,不要受生存压力、权威、权力的限制。

10

Thinking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y -An overview of Forum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y &

2011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y" young scholars conference

DU Qun-yang, XIANG Dan, YU Bin, LI Kai

(College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n overview of Forum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y & 2011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y" young scholars conference. The papers submitted by the young scholars involving Chines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upgrade, e industrial economy upgrade based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route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academic direction and method of industry economic, etc. 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latest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young scholars engages in the area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industries.

key Words: industry econom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academic direction

即时联系方式:杜群阳 13757169135 11

上一篇: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欣赏下一篇:中国古代诗歌常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