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2024-05-05

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通用12篇)

篇1: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莲花山公园钓鱼。池塘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像一片可爱的森林!我心里感叹:多美的一个地方啊!

我搬来一只凳子,把一个铃铛挂在鱼杆上,把饵料挂在鱼钩上轻轻地抛入水中,然后坐在凳子上专心地钓鱼。我等啊等,“叮铃铃”铃铛忽然响了,我赶紧把线拉上来,发现鱼饵没了,但一条鱼也没有,唉,真扫兴!我只好跑去问妈妈该怎么钓鱼,妈妈说:“钥匙铃铛微微地响时,先不要拉线,铃铛响得很厉害了再拉线!”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重新在鱼钩上挂一个鱼饵,然后耐心地等着鱼上钩,很快,铃铛响了,我吸取了教训,再等了一会,铃铛响得更厉害了,这时我赶紧拉线,果然钓了一条又大又肥的大胖鱼。我把它一甩,甩进了桶里。

那天,我钓了许多又大又肥的鱼,不但收获了又大又肥的鱼,还收获了笑声。

篇2: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等爸爸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我迫不及待的拿起鱼杆,挂上爸爸特制的鱼食,一个漂亮的甩杆,鱼漂在空中划了一个长长的弧线,稳稳的.落在了鱼池的中央。然后我坐在椅子上耐心的等待。

我两眼死死盯着鱼漂,生怕鱼儿偷吃了,溜之大吉。等了一阵,水面还象一面镜子那么平静,没有一丝丝的波纹。这时我有点坐不住了,爸爸已经掉上了一条大鱼,我心里就更加着急了。鱼漂怎么还不动呀,鱼儿都跑到哪儿去了?不行,我一定要坚持,于是我的双眼又死死的盯住鱼漂。动了!动了!我叫到。我使劲一提,鱼儿上钩啦!我兴奋的大声叫到,我钓上了!我钓上鱼了!这是我第一次掉上的大鱼。我可得意了。

篇3: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一、调动积累, 叙说钓鱼启示

五年级学生对钓鱼并不陌生, 《小猫钓鱼》的故事肯定烂熟于心, 不少人还有自己的钓鱼故事。新课伊始, 可引导说说知道的钓鱼故事, 也可说说自己钓鱼的故事, 并说说故事给人的启示。通过讲故事, 说启示, 构筑起“故事”与“启示”的联系, 为引导走进文本、把握故事、探究启示做好铺垫。一般而言, 学生多会围绕钓鱼本身谈感受, 说体会, 或者是要专心致志, 不三心二意;或者是耐心等待, 不操之过急;或者是享受过程, 无比快乐……无论怎样的故事, 也无论怎样的感受, 都可促使学生进入文本。

二、速读提取, 把握课文精要

学生叙谈故事和体会后, 当即激疑:钓鱼的故事有趣, 钓鱼的体会深刻。可见钓鱼能使我们明白不少道理呢! (板书:钓鱼的启示) 今天, 老师将带大家去感受另一个钓鱼的故事, 看看这个故事会给文中的“我”带来怎样的启示, 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让学生速读课文, 用几句话说说课文讲述的故事, 并知道故事说明的道理。这样引导,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由于有第一步的铺垫, 加之故事的“启示”有中心句点明, 学生一般多会采取“故事+启示”的方法概括: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 由于距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便要求“我”把鱼放掉。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为了训练概括能力, 自由概括后, 可让学生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钓鱼过程中, “我”的心情先后有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概括显示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接着, 让他们依据心情变化的线索概括内容:一个月夜, “我”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非常得意;由于没有到准许捕捞鲈鱼的时间, 父亲便要“我”放掉鲈鱼。“我”急切地追问原因, 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 “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从这个故事中, “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

三、精读感悟, 显化情理内涵

联系内容理解“启示”的丰富内涵, 这是本课阅读感悟的重点和难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中的“简单”与“很难”, 唯有从文中找到注脚,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是准确的;唯有从文本中找到场景, 他们对情理的理解才是形象的。而整体理解、深刻感悟的过程, 正是引领学生借助文本, 经历钓鱼的故事, 得到钓鱼的启迪, 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为此, 把握主要内容后, 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此刻, 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是粗浅的、零碎的, 但教师可准确把握学情, 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 进而抓住“钓鱼”部分, 围绕“难”字引导阅读感悟:

1. 揣摩心理, 显化父亲抉策的“难”。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 也是父亲的切身体会。钓上了鲈鱼后, 父亲和孩子“得意地欣赏着这条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而父亲“看了看手表”, 知道了没有到钓鲈鱼的时间后, “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见, 这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抉策。为此, 可抓住“看了好一会儿”启发思考: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呢?此时此刻, 他可能想什么呢?——联系上文, 揣摩心理:也许在犹豫, 钓到这么大的鲈鱼, 实在难得, 放了真是舍不得;可不放又不行, 毕竟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放掉是规矩, 不放就违规, 怎能不放呢?也许在想办法, 从钓鱼的过程父亲清楚地知道:孩子钓这条鱼费了功夫, 简单地让他放掉肯定不行。作为父亲, 应该让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 但应该怎么说, 他才心甘情愿地把鱼放掉呢?

引导揣摩心理, 既要让他们结合故事大胆想象, 又要加以引导, 让他们扣紧文本准确推测。揣摩中, 可相机渗透“子不教, 父之过;严是爱, 松是害”等名言, 让学生用上述名言叙述心中的想法。这样, 带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故事, 走近人物, 能促使学生和父亲思在一起, 想在一处, 学生便会明白:作为父亲, 在如何处理鲈鱼的问题上, 也曾认真思考过;如何教育儿子, 也曾细心斟酌过, 从而体会父亲的“难”。

2. 再现情景, 显化孩子放鱼的难。

放鱼对孩子来说, 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点呢?一是朗读中感受。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 先抓住重点词语, 揣摩父亲和孩子的心理, 由“急切”“大声争辩”, 体会孩子的意外和焦急、不满和抗议;由“平静”“不容分辩”, 体会父亲的坚决和果断、沉着和冷静。进而通过朗读表达, 再现情境, 体会情感。二是情境中感受。第8、9两个自然段概括写“我”跟父亲“商量”, 父亲“不容争辩”。“我”是怎么跟父亲“商量”的?父亲“不容争辩”, 会对“我”说什么呢?可让同桌扮演角色, 想象再现父亲和孩子争辩的情境, 进而让学生登台争辩, 共同评议, 并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争辩不成, 便“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 “我”怎么乞求?乞求不成功, 会用怎样的语气对父亲讲? (讨好、撒娇、侥幸……) 面对软磨硬缠的“我”, 父亲可能怎么说?如思路难以拓展, 可提供“没有……当然;没有……必须;没有……难道;不管……都”等句式, 引导想象争辩。此后, 可根据下列“剧本”, 让同桌再次表演, 从而活现现场情境。最后还可来一个师生同台表演:

【剧本】

孩子: (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乞求道)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不放没有关系的, 好不好啊?

父亲: (摇摇头) 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你钓到鲈鱼, 当然要放啦!

孩子: (拉着父亲的手讨好道)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们就不要放吧!好父亲, 你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父亲: (严肃地) 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你钓到鲈鱼, 必须放!

孩子: (心存侥幸)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不放不要紧的。下不为例就是了。

父亲: (手一挥)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 我们都必须把它放掉!

孩子: (无奈地) 好吧, 我……我……放。

父亲: (高兴地) 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这样凭借语言, 想象情景, 据理力争, 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到:为了留下鲈鱼, “我”是绞尽脑汁, 煞费苦心;为了严守规矩, 父亲是态度坚决, 立场坚定。如此引导, 学生语言理解不仅形象而且深刻, 语言表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情理感悟不仅具体而且形象, 这就达到了语言发展与情理感悟的融合。

四、拓展延伸, 升华学生感悟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叙述了“放鲈鱼”对我人生的引领,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其间空间无限广阔, 可引导想象描述:在人生的旅途上, “我”遇到了哪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面对道德抉择, 想起父亲说过的话, 我是怎样让道德难题“由难变易”的?让学生想象描述画面。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生活中的“鱼”可能是途中一个鼓鼓的钱包, 车上一个舒适的座位, 客户一次意外的宴请, 顾客一次不菲的回扣……拓展想象后, 可让学生参考下列开头续写:

大鲈鱼放回了水中, 而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 它一直引领着我在人生旅途中果断地进行道德的抉择。那是大学的一次考试, 这考试决定着奖学金的有与无和多与少, 我碰到了难题, 苦思冥想怎么也解不开。而这时, 同桌悄悄推了我一下, 这不是雪中送炭吗?……

篇4: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 主动提问 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

《小猫钓鱼》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文中小猫钓鱼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费心地教小猫钓鱼,无非就是想让小猫能学会谋生的手段——靠钓鱼养活自己。对于小猫而言,钓鱼这项本领当然是要非学不可、非用不可的!我想学生学习,和小猫钓鱼一样,不过这里的“钓鱼”变成了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学会“提问”,只有善于“提问”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在学习上有所建树。要想我们的学生天天有“鱼”吃,不学会“钓鱼”是肯定不行的 。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与问》这篇文章中强调:“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因此,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则更为重要。看来,从理论上讲“小猫”的的确确要学会自己“钓鱼”!

一、老猫要“授之以渔”

要想学生不是漫无目的、天马行空式地提问,方法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提问:

1.寻根问底法。这种方法通俗一点地说就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事情总有个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根据事情的发展、结局,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李白为什么要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藍天的尽头,为什么李白还依然伫立江边?

2.探求详情法。这种方法是对文章作概括、简要的描述,作具体、深入的一种质疑,大都是对文章的中心句或过渡句进行提问。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过渡段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自然段的中心句提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3.利用矛盾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文章中前后相抵触的内容进行提问。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而小女孩的父亲却认为他很伟大。我们就可以根据矛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伟大的人呢?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的前半部分明明告诉我们彭德怀很爱他的大黑骡子,可是后来却把它给杀了。这篇课文的问题就可以这样提:为什么彭德怀要把他深爱的大黑骡子给杀掉呢?

4.寻找异常法。课文中常常有一些不同寻常、不依常规的内容和写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启发学生提问。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结尾有这么一段描述: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按常规,肖邦应该说把自己的遗体带回去,可是他却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去,这是为什么呢?

《安塞腰鼓》一文中共出现了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那就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文中会出现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呢?每一次的说法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要学生围绕文章的题目进行提问,如针对《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说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也可以直接根据书后的题目进行提问。

二、老猫要给小猫充足的钓鱼时间

要想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提问时间并且要让学生尽量参与回答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有提出疑难的机会。

《半截蜡烛》一文,在学完杰克拿烛台生火失败这件事后,我让学生说说这段中还有哪些疑问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事情失败了,杰克还要去柴房搬柴呢?这时,我让大家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其次,还应该让学生尽量参与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决不要“代而答之”,而要激发学生主动议论,认真剖析,借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含义。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学生质疑:很奇怪,为什么游客爬山这么累,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却感到很轻松呢?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要学生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原因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交流理出两点:⑴老人天天锻炼,而游客偶尔来之。⑵老人很喜欢这里以及这里的工作。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厚,很容易就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老猫要给小猫及时的表扬

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提问好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学习,兴趣越学越浓;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真的能做到一心一意地“钓鱼”,并把钓上来的“鱼”好好“烹饪”,然后把它及时地“消化掉”,那么我们这些“老猫”便真的可以放心了。

篇5:小学生作文—有趣的钓鱼

星期五晚上,爸爸问我儿子;"这个周末你准备去那儿玩呢?”我慢条丝理的回答以前我们总是去那些公园呀什么的,最后回到家,还不是跟你们上班后回来一样累。不如我们这次就去钓鱼吧。”这时,妈妈走了过来,说:“钓鱼倒是挺不错,可是这些鱼竿呀,鱼饵呀,我们家可没有。”爸爸听后,得意洋洋地说:“咱们家是没有,可爷爷奶奶有。”

最后经过投票,我们一致决定这个周末去钓鱼。

早上,我们早早就去想爷爷奶奶借了鱼竿和鱼饵,然后直奔郊外。

郊外到了。我一下车就急冲冲的.抓起鱼竿,拿起鱼饵,直向河边跑,爸爸和妈妈也跟了上来。等他们到河边,我早已准备好鱼饵,使劲一扔。不过我力气太小,只扔到离河中心还有好几米远的地方。爸爸看了看我,没说什么,只见他没使多大劲儿,鱼线就在经过一条完美的弧线后,直直的掉进河心。而妈妈比我还差劲,好几次都差点把鱼竿扔进河里,最后还是爸爸帮了她。

在钓鱼的时候,我钓了很久,连一条鱼也没钓到,于是我干脆把鱼竿扔在地上,用手到河里去抓。这不,一条鱼儿从水里浮了出来,我连忙用手去抓。可鱼不但没抓到,还被喷了一脸水。

这次钓鱼多么有趣呀!

篇6:钓鱼的磨练小学生作文

今天下午,我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几篇文章后,便去找李鑫钓鱼了。

我们约好去甘棠桥上钓鱼,于是带着渔具来到目的地,打好窝后就开始钓了。过了十分钟左右,我的鱼浮开始动了,因为河里的水十分清澈,我能看见几条小鱼在咬鱼饵。突然鱼浮猛地往下一沉,我想:看你今天还能像其它鱼一样,逃出我的`手掌心吗?可事事都不都是那么尽如人意。过了一会儿,我把鱼钩往上提,却发现鱼钩上什么也没有了。我只好重新穿上鱼饵继续,没一会儿鱼浮往下一沉,一眨眼的功夫,鱼浮上来了,我立刻把鱼竿往上一提,看见一条小草鱼上钩了,可还没等我提到岸边,鱼便“扑通”一声落入水中了。我想:今天我怎么这么晦气呀。以后好几次,结果都是如此。我一怒之下,便立刻收竿走人了。

篇7:钓鱼的乐趣小学作文

我在钓鱼,我一次又一次的抛鱼线、安鱼饵,可就是钓不上鱼,把我都快给急疯了!我干脆把鱼竿一甩,在一边吹泡泡玩,让妈妈钓去!

吹了一会,我还是想钓鱼,又把鱼竿给拿了回来。我这次换了个大一些的鱼食,抛了出去,过了一会只看见四个浮标变成三个了!两个!一个!没了!!我一下子把鱼竿给抬了起来,好家伙!抬都抬不起来!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把它给抬起来,这么大,大概有两斤吧!

我又把上好鱼饵的线给抛了出去,这回我又钓上了一条鱼!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只是一条小鱼,但我还是很高兴。

然后我突然发现了一只小鸟横掠过水面,绿色的背,赤褐色的腹部。咦?这不是翠鸟吗?好像是为了证明我的话一样,翠鸟又贴着水面飞了过去。这次,跟它走得,还有一条一寸长的小鱼——在它嘴巴里呢!

篇8: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 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不当诱惑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 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直切主题, 质疑探究

(1)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引出课题。

(2)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钓鱼, 放鱼, 获得启示)

(3)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将“我”获得的启示画出来。

(4) 反复读读“启示”, 自主质疑。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教师在这里直接切入文章主题部分,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疑学习, 因为有疑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开始。对“启示”部分的思索与疑问也必然会引领着学生走向与文本更为深入的对话过程当中,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自读自悟, 读中解疑

1. 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 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

(2)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 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 找出理由。

(2) 学生先默读、自学, 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说理由。

(4) 鱼的极大的诱惑, 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 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 “我”虽然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之下, 无可奈何地放了鱼, 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 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写体会。 (3) 汇报交流。

(4) 分角色读对话。

(5)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 扮演“父亲”说服“儿子”, 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文章中, 父亲的话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在学生充分阅读交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在角色体验中入情入境, 而后再分角色表演这段对话, 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 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 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由此感受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

3. 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 34年前, 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 那么,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段, 找出相关句子, 读读, 谈谈体会。

(2) 课件出示句子:“但是, 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 读读这句话, 有问题吗? (2) 理解“诱惑人的鱼”, 讨论一下, 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3) 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 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 小结:正因为这样, 所以——— (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 可以说, 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 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 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对父子两人的对话有了深入理解之后, 通过读、思、议,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紧扣重点句深入探究, 体会文中“鱼”与“鱼”的异同之处, 突破教学难点)

三、联系实际, 内化升华

(1) 同学们, 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 遇到过诱惑吗?你们是怎样对待的?

(2) 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将怎样做?

(3) 再读启示, 铭记在心。

(4) 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 师生共读:“衡量真正的品德, 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卡尔·威特的教育》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有行为的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将教书与育人, 读书与做人, 读文与明理, 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读进去再走出来, 启迪学生的人生)

四、自选作业, 延伸拓展

(1) 根据文章内容, 写一句格言,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 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 收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 开个故事会。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为学生提供作业超市, 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六、板书设计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急切委屈

放鱼: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篇9:小明钓鱼的小学作文

夏天的一个早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小明穿着一件短袖罩衫和一条黑裤子,拿着鱼竿,提着水桶和一张小凳子,带着一只小狗欢欢来到小河边钓鱼。

来到小河边,小明把小凳子放在地上。他坐在凳子上,心里想:“今天我一定要钓一大桶鱼回家去,让爸爸、妈妈和我,还有欢欢吃一顿美餐,吃剩的话说不定还可以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呢!”开始钓鱼了,小明在系着绳子的鱼钩上放了一块鱼饵,然后把鱼钩和鱼饵投入水中,耐心地钓鱼。

过了好一会儿,见没鱼上钩,他就厌倦了。突然,一只蝴蝶飞过来,在空中翩翩起舞,好看极了!小明放下鱼竿,朝蝴蝶跑去,想要抓蝴蝶,小明跟着蝴蝶跑呀跑呀,跑到蝴蝶飞走时,小明已是汗流浃背。过了一会儿,他才想起鱼还没钓呢,连忙跑回来。

小明做的.一切都被一只老螃蟹给看到了,老螃蟹十分气愤,决定惩罚小明。于是,螃蟹把一只破鞋放在鱼钩上,自己跳进去。小明坐下后,拿起鱼竿,觉得沉甸甸,以为一定是一条大鱼,心里正乐着呢!谁知一看,吓呆了,竟然是一只破鞋,连小狗欢欢也十分惊奇,“汪汪!汪汪!”地大叫起来。小明一听,更加生气地说:“叫什么叫,有什么值得让你这么惊奇!”

小明心里正沮丧着呢,脑子灵机一动,想:这只破鞋这么大,说不定还有什么意外收获呢。他就把手伸到鞋里去抓抓看有没有,可是,意外收获倒是没有,意外“惊喜”就有——螃蟹咬住了他,小明的手指被夹出血了,急得直掉眼泪,他曾听人说过被螃蟹夹住后应该把手放在有水的地方,螃蟹自然松开。小明赶快照办,算是有病乱投医。可是这螃蟹死死地夹住不肯放,把小明的手夹出许多血,简直清水染成红水。过了好一会儿,螃蟹才松开,小明连忙跑去包扎伤口。不错哦

篇10:小学作文《钓鱼的启示》

小学作文《钓鱼的启示》

两年前的一个下午,父亲同往常一样,带着我去洪湖公园钓鱼。

那天,烈日炙烤着大地,鱼儿在水中游弋,显然炎热的天气让它们觉得不安,时常浮上水面吐泡泡。几位大嗓门蝉先生大叫着,向人们倾诉着燥热的烦恼。但炎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人们钓鱼的热情,人还是同以往一样多。

我和父亲坐好后,急忙支一把遮阳伞,整了整渔具。然后父亲递给我一根钓竿,一碗饵料。我装好鱼饵,举起钓竿,把钓线抛出老远。现在,只剩等待了。

时间滴答滴答过去了,蝉也不知叫了几回,可我还是一条鱼也没钓到。我久久地凝视着空空的水桶,心里沮丧极了。水桶中一层薄薄的水,映出了一张忧郁的面孔。忽然,对面一位阿姨钓到了一条大鱼,她顿时眉飞色舞起来。我的心一点点收紧了。又过了一会儿,那边也钓上来一条大鱼,我羡慕的目光又不由自主地移了过去……

过了许久,平静的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缕缕阳光辉映着湖面,使水面镶上了一层斑斑驳驳的金子。一尾鳞光闪闪的`大鱼跃出水面,在金光下显得格外绚烂。我一声惊呼,随即,“啪”地一声落下,击碎了我热切的目光。我停止张望,目光重新回到了钓竿上,只见它剧烈地抖动着,彷佛被人向前拉拽着,“哗啦,哗啦……”我像考试得到了可喜的成绩一样兴奋,原来收紧的心一下子放松了。我使劲拉着钓线,一个大家伙跃往半空,画着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篇11:郊游钓鱼的小学作文

1郊游钓鱼

星期天,爸爸和他的朋友去郊游,我对爸爸说:“我也要去!我也要去!”爸爸说:“好好好带你去。”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妈妈说:“下雨不要去了。”爸爸说:“风雨无阻都要去!”我问爸爸:“为什么呀?”爸爸说:“因为暑假快结束了!这是最后一个星期天,所以就带你去玩一下咯!”五辆汽车浩浩荡荡地到达目的地。

哇!好大的瀑布啊,到了瀑布他们有的在钓鱼,有的在玩水。我本来想去钓鱼,可是那位叔叔说:“鱼的力气比你大,一会儿鱼儿把你拉到水里去了,那就不是你钓鱼,而是鱼钓你了!”听了这句话我再也不敢钓鱼了。之后乖乖地在旁边看他们钓,哇!鱼杆动了,有鱼要上钓了,一会儿真的有一条大鱼钓上来了,我高兴极了,叔叔说:“赶快把鱼放进鱼笼里吧!”晚饭时我看见服务员端来一碗鱼,呀!这不是叔叔钓的那条大鱼吗!我连忙夹了一筷子尝了尝,啊!你不知道这鱼有多鲜多嫩,好吃得实在无法形容。

这一天真开心!

2郊游钓鱼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海门东山公园玩。

我们进去一看,里面全是好玩的游戏。我们先玩了过山车,我们又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老虎,狮子,还有蛇。有好多动物呀。我们又走到鱼池旁边,好多人在钓鱼。我跟爸爸拿起钓竿也跟着一起钓鱼。钓了好几条小鱼,眼看天色不早了,我们就回家了。

3郊游钓鱼

花红了,草绿了。丁丁,童童和佳佳一起去郊外游玩,丁丁带上了捕捉蜻蜓的.网,佳佳带上了钓鱼的鱼竿,童童带上了他心爱的小狗,出发了。

不多一会,他们来到一个森林里,森林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儿,偶尔,还会看到几只小动物。他们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小狗迫不及待地跑到溪边去喝水,忽然,小狗吐了出来,原来小狗喝水的时候,把一条小鱼喝进去了。童童又看了看小溪,发现溪里有许多鱼儿跳来蹦去,快乐极了!佳佳正好抓住这个机会,拿出鱼食和钓鱼竿,还有一个大盆子,准备钓鱼。他把鱼食钩在钩子上,然后,使劲一甩,把线甩了出去,丁丁和童童在一旁专心自志的看着。不多一会线开始往下动了,佳佳便使劲一拉原来是一条又大又肥的鱼,佳佳高兴极了就把鱼放在盆子里,小狗看见了,高兴得又蹦又跳,它一不小心跳到了盆子里,闹的大家都哈哈大笑。丁丁看见了一只蜻蜓,赶紧拿出网来悄悄地走了过去,不料!小狗在一旁汪汪的叫了起来,把蜻蜓吓走了,童童在一边哈哈大笑。

到了晚上,丁丁,童童和佳佳带着他们各自的东西,高兴的回去了!

4郊游钓鱼

今天是国庆节,我们好多人一起去游玩。早上8点钟,我们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就出发了。

我们先去凤凰山庄钓鱼,来到鱼塘边上,看到岸边已经有很多人在钓鱼了。我和弟弟赶紧去拿鱼竿,开始钓鱼了,我先把鱼饵挂在鱼钩上,再把鱼钩轻轻地放到水里,耐心地等鱼上钩,可是我一条鱼都钓不到,我们就不钓了。开始烧烤了,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来玩做菜的游戏,我在旁边指挥,还有几个当厨师,我的弟弟在放调味品,好像跟粉刷匠一样,好玩极了。可等菜上桌,大人们还说挺好吃的,我们觉得还是自己当了一回大厨师了。

这次郊游玩得好高兴啊!

5郊游钓鱼

今天上午,爸爸妈妈带我去郊游,我们乘坐汽车,经过一片树林,来到了紫薇山庄。一进山庄,就看见很多汽车,来玩的人真多啊!我看见这里有很多月季花和紫薇花,好美啊!

爸爸拿出钓鱼杆到河边钓鱼去了。我和妈妈准备去爬山。我们走到森林里,森林里到处一片清凉,上山的路很小,很难爬,我在妈妈的鼓励下,终于爬了上去。但是,爬到半山腰就没有路了,我们只好返回了。爬山真好玩。

篇12: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一) 了解苏州大学生群体接触新媒体、参与“钓鱼岛争端”事件传播与讨论, 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的动机、认识与观点; (二) 剖析大学生的媒介选择与使用与其线上行为、线下活动、态度立场、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关系; (三) 研判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活跃度与其行为、态度、认知的相关性, 探究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认知重大国内事件或国际事件的影响。

课题组结合苏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钓鱼岛争端”事件的各种进展, 确立了调研题目并设计了调查问卷, 设置了性别、学历层次、年级和专业类别四道基本信息题, 以及大学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关注、信息获取的方式, 大学生线上线下的参与情况、态度立场, 大学生对钓鱼岛历史的认知和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在“钓鱼岛争端”事件认知的影响等九道选择题。调查问卷编制完成之后进行了预调查, 对个别表述不清的题目和选项进行了删改, 提高了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调研问卷定稿后, 调研组以苏州辖区内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国际教育园两座大学城为调查对象区域, 抽取了两片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1],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 累计发出调查问卷503份, 成功回收调查问卷501份, 回收率为99.60%, 其中有效问卷数为501份, 有效率为100%。

1 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初步分析

1.1 从信息获取方式的角度看

苏州大学生对重大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较高, 他们主要通过商业性门户网站、微博和社交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就“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而言, 苏州大学生群体对其“高度关注”、“一般关注”和“偶尔关注”的占比分别为37.0%、52.2%和10.2%, 而“不关注”的比例仅为0.8%。经统计计算, 苏州大学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关注程度的样本均值处于“高度关注”和“一般关注”之间, 这表明苏州大学生群体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是比较关注的, 体现了苏州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意识。此外, 调研组加入“性别”、“学历层次”、“年级”和“专业类别”四种变量, 对关注程度的差异分别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仅有“性别”对“关注程度”具有显著性影响, 男生在“高度关注”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换言之, 男生对此事件的关注度高于女生。

从“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相关信息获取方式的统计结果来看, 在可以复选的情况下, 绝大多数苏州大学生通过“上网”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占样本总数的97.6%, 其次为“看电视” (38.1%) 、“读报” (17.0%) 、“听广播” (9.2%) 和“读杂志” (7.4%) 。“上网”这种方式的使用比例已经明显多于“看电视”、“读报”、“听广播”和“读杂志”。可见,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得到了绝大部分大学生的青睐, 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此类信息的主要渠道。相较而言, 电视、报纸、广播和杂志等大众传媒却受到了大学生的冷落, 在大学生那里大众传媒变得不那么“大众”了。

那么, 苏州大学生又是通过哪些网络平台和渠道接触“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各种资讯的呢?统计发现, 在可以多选的情况下, 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苏州大学生通过“商业性的门户网站, 如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微博, 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搜索引擎, 如百度、谷歌等”和“社交网站, 如人人网、朋友网、开心网等”四种最主要的路径来浏览和获取相关信息, 它们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72.2%、52.5%、50.1%和49.9%。相比之下, “QQ好友推送或亲朋好友的邮件推送” (33.9%) 、“传统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 如人民网、新华网” (25.4%) 、“各类论坛, 如自己学校的BBS、天涯、猫扑等” (22.7%) 、“国家官方网站, 如外交部、国防部网站等” (14.2%) 和“港澳台等境外新闻网站或外国新闻网站” (8.3%) 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冷遇。

1.2 从线上线下行为的角度看

苏州大学生能够合理表达爱国热情, 有明确的角色身份定位。苏州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相关信息后, 大多数 (86.8%) 学生选择“继续关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相关信息”, 也有一部分学生则选择转发或发表评论, 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0%和19.6%。与此同时, 选择“对某些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例如PS某张照片或者视频恶搞”进行戏虐和解构, 抑或选择激进愤青式的“参与攻击相关涉日网站”的学生只占了极少数, 两者合计的比例为5%左右。这组数据表明, 绝大多数苏州大学生在网上的行为还是比较理性的, “静观事态发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赞成票。

与线上的“继续关注”、“转发”、“评论”形成呼应的是, 苏州大学生在线下非常积极地“与同学和亲友谈论此事”, 这个选项的个案百分比高达86.7%。此外, 选择通过“抵制日货”、“参加学校、班级等组织的各种讨论会”和“参加合理的爱国游行抗议”来释放不满情绪和合理表达爱国热情的比例也很高, 分别为32.9%、21.2%和14.5%。而“张贴各种宣传口号、横幅和标语等”和“冲击日在在华企业、涉日团体, 向在华的普通日本人表示愤怒”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苏州大学生的认同, 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极少数行为, 比例仅占2.9%和2.0%。这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苏州大学生在线下的活动行为也是趋于理性的, 并没有表现得很激进和偏执。

1.3 从立场和态度的角度看

苏州大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务实, 对网络偏激的言论保持了较强警惕。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中苏州大学生的态度, 问卷对“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适当关注, 适当讨论”、“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走上街头, 合法抗议”和“登岛示威, 宣示主权”分别设置了5个评分量级:“1”——“非常反对”, “2”——“比较反对”, “3”——“无所谓”, “4”——“比较支持”, “5”——“非常支持”。对于“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态度的支持均值为“1.60”, 可见苏州大学生对这种态度还是十分反对的。而对“适当关注, 适当讨论”和“努力学习, 报效国家”的态度的支持程度处在“4”与“5”之间, 可见苏州大学生对这两种态度是比较支持的。而对“走上街头, 合法抗议”和“登岛示威, 宣誓主权”的态度的支持程度在“3”左右摇摆, 说明大多数苏州大学生对这两种态度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另外, 经卡方检验, “性别”、“学历层次”、“年级”和“专业类别”四个变量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态度的支持度均没有显著性影响, 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此事件态度的支持度不会因性别、学历层次、年级和专业类别的不同而不同, 彼此之间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性。

就苏州大学生对“中国政府应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措施评价”这一问题, 调查问卷同样给出了5个评分量级:“1”——“很不给力”, “2”——“不太给力”, “3”——“一般”, “4”——“比较给力”, “5”——“很给力”。统计结果显示, 对中国政府应对措施评价的均值为3.01, 处在“一般”这个选项附近。大多数苏州大学生选择了“一般”, 共有235人, 占样本总数的46.9%, 而选择“比较给力”的占了样本总数的22.8%, 对应对措施非常满意 (4.8%) 或非常不满意 (6.7%) 的只占了少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家的立场和大学生的态度还有一定距离, 并非完全吻合而一致。

现考察“性别”、“学历层次”、“年级”和“专业类别”四个变量对中国政府应对措施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 男生的评价均值高于女生;专科、高职学生的评价均值高于本科学生;大一学生与大四学生的评价值高于“一般”, 而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对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评价值均处在“不太给力”与“一般”之间;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评价最高, 为“3.27”, 处在“一般”与“比较给力”之间。理工类大学生的评价稍高于“一般”, 但文科大学生和医学类大学生的评价处在“不太给力”和“一般”之间。

对于中国官方言论, 苏州大学生最支持的是A“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占了问卷总数的87.4%, 而B“公布领海基线, 是国际通用的主权宣示办法”、D“日本的‘购岛’行动是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的严重伤害, 也是对国际法的严重践踏”和E“美国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应该保持中立”的支持人数也超过了问卷数的50%, 只有C选项“当前中日关系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 完全是由于日方罔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非法‘钓鱼岛’造成的”稍微低于平均水平。

对于网上某些偏激的言论是否引起大学生的支持, 调研组也做了相关调查。如表9所示, 对于网上言论, 有一部分大学生支持的是选项A“中日必有一战, 武力收复钓鱼岛的时候到了”, 占了问卷总数的45.3%, 也有一部分人不支持打仗, 选择了C选项“不要为了钓鱼岛打仗”, 而选项B“宁可华夏遍地坟, 也要杀光日本人”和E“满大街的日系品牌汽车都应该被砸掉”的言论显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仅占8.1%和3.4%。这表明, 苏州大学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表现出了高度的务实, 对网络偏激的言论保持了较强警惕。

1.4 从对历史与现实认知的角度看

苏州大学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复杂性有一定认识, 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对大学生理解热点问题有明显的帮助。对于钓鱼岛历史, 大多数苏州大学生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中最了解的是B“《马关条约》中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 给日本”。A“明朝初, 钓鱼岛等岛屿就已属于中国版图”与C“1945年日本战败, 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也被大家所熟知, 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近代钓鱼岛的历史比较熟悉, 而对钓鱼岛的当代历史D“美国把‘钓鱼岛’送给日本”、E“1972年周恩来提出将钓鱼岛问题搁置待日后再解决”和F“1978年, 邓小平表示, 钓鱼岛问题可留日后慢慢解决”了解甚少。

针对“网络信息对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改变程度”这一问题, 调查问卷设置了5种评分量级:“1”——“模糊了”, “2”——“没有改善”, “3”——“说不清”, “4”——“一定程度上加深”, 5——“极大加深”。统计结果显示, 理解和认识改变程度的均值为“3.98”, 接近“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钓鱼岛争端’的理解和认识”。从表11中也可以看出, 选择“一定程度加深”的大学生最多, 占了样本总数的57.1%, 而选择“模糊了”的大学生最少, 只占了样本总数的1.8%,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接收的各种信息“极大加深了对‘钓鱼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占样本总数的26.2%。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性别对理解和认识的改变程度有显著性影响, 男生的改变程度高于女生, 均值分别为“4.07”和“3.90”, 说明各种信息的获取对男生的影响大于女生。再者,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专业类别对理解和认识的改变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艺术类的改变均值最高, 为“4.17”, 理工类和医学稍高于“4”, 三类均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钓鱼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而文科和其他处在“说不清”和“一定程度加深”之间, 说明改变程度没有另外三个专业大。另外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学历和年级对理解和认识的改变程度的p值分别为0.977和0.483, 均高于0.05, 说明学历和年级对理解和认识的改变程度影响不明显。

2 重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及对策

⑴单单依靠网络, 大学生不能获得网络热点事件的足够信息, 应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使用实现社会教育和自我学习。如第二部分所示, 苏州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使用网络完成“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信息获取, 但是, 是否在使用网络的同时还使用了其他传统媒介, 这对大学生在网络热点事件上的信息获取与自我学习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这部分的研究分析中, 调研组根据“是否只通过上网获取信息”把大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只使用网络, 另一类是既使用网络, 也使用至少一种传统媒介。

基于“信息获取方式”对大学生线下行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假设, 调研组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证明, 大学生使用不同媒介获取“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相关信息对其线下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 即是否只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对“是否继续关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信息”、“是否就相关议题在网上发表评论”、“是否会对某些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以及“是否会参与攻击相关涉日网站”具有显著性影响。多渠道获取信息有助于大学生持续关注“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相关信息。换言之, 大多数只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的大学生相对更不愿意对相关议题发表评论, 也不愿意进行二次加工, 更不会去攻击涉日网站, 大家并没有依赖网络而产生不良影响, 且能够合理表达爱国热情。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 调研组发现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大学生对中国政府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应对措施评价有显著性影响。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取信息, 多数大学生都认为中国政府应对措施“一般”。其中, 认为“很不给力”和“不太给力”的大学生中, 只通过上网获取信息的学生人数多于其他学生, 而选择“比较给力”和“非常给力”的比例小于其他学生, 说明单一的通过上网获取信息的方式降低了学生对政府应对措施的满意度。

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2010年底) 等数据, 我们发现:在当时中国4.57亿网民, 与全国总人口13.7亿相比, 约占1/3。其中, 上网发帖、回帖的, 占网民数的31.7%, 占全国总人口的10.6%。也就是说, 约一成中国人经常在网上发声, 他们构成“网络舆论”的民意基础。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评论的比例达到19.10%, 其中通过网络和其它传统媒体获知信息的大学生更有23.50%在网上发表评论。和全国网民的平均情况相比, 大学生在网上发言的欲望更加强烈, 而从多种媒介渠道获取信息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这充分说明, 单单依靠网络, 大学生不能获得网络热点事件的足够信息, 但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使用实现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

⑵自媒体对大学生在“钓鱼岛争端”上的认知、行为及态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应该利用这一重要载体引导大学生舆论。考虑到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都比较普遍的情况, 调研组在此把大学生分为两类:一类被定义为web2.0时代“自媒体的积极使用者”, 即同时选择微博和社交网站作为浏览路径的大学生;另一类为其他的普通网络使用者。通过这样的分类, 调研组试图强化两种web2.0时代的网络平台, 考察同时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的大学生在网络热点问题上是否具有某种共性。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可得结论, 自媒体使用的积极程度对大学生采取的线上行为A“继续关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各种信息”有显著性影响。不管以何种浏览路径, 大多数学生都愿意继续关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各种信息, 占了有效样本总数的86.4%, 其中, 自媒体的积极使用者继续关注相关信息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 说明自媒体的积极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更有积极性。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可得结论, 不同的浏览路径对大学生采取的线上行为B“转发看到的信息到微博或者各种网站上”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另外, 会转发相关信息的大学生占了少数, 为有效样本的32.7%。其中, 自媒体的积极使用者转发相关信息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

上述一系列数据表明, 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和社交网站, 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及态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我们应该在自媒体上投入更多的引导力量。

⑶大学生对“钓鱼岛历史”的了解程度, 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热点问题上的历史和历史观教育。针对调查问卷中关于“钓鱼岛历史”的了解程度, 我们把每个选项设置“1分”, 一共六个选项, 总分为“6分”。根据统计结果, 在总的有效样本中, 样本均值为“3.33分”。其中, 男生得分均值为“3.47分”, 高于女生的“3.20分”;本科生的得分均值为“3.36分”, 高于专科、高职的均值“3.29分”;文科生的得分均值最高, 为“3.43分”, 艺术类学生得分均值最低, 为3.15分。按照性别、学历层次和专业类别来比较, 虽然从统计上看差别不明显, 但是男生对“钓鱼岛历史”的了解还是多于女生的, 本科生还是高于专科、高职学生的, 文科学生还是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

我们发现, 越是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历史掌握得丰富, 大学生对政府采取的应对策略的评价就越高。从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是, 本科二年级学生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历史掌握最少, 因此也对政府的立场倾向于认为“不给力”。对此,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了高中, 高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态度立场取向有比较大的影响。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社会, 随着对国家、社会的亲身体验越来越多, 其对国家在重大问题上的态度也体现出更多的认同。

同时, 我们以“钓鱼岛历史”的知晓程度分别与前面的“是否只通过上网获取信息”和“是否自媒体的积极使用者”分别做交叉分析。根据t检验结果, p<0.05, 差异显著, 说明不同信息获取方式对“钓鱼岛历史”的了解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大学生比只通过上网获取信息的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钓鱼岛的相关历史。

注释

上一篇:我有一个想法作文400字以上下一篇:红色冲刺体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