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钓鱼

2024-05-26

小学生作文钓鱼(精选8篇)

篇1:小学生作文钓鱼

周六一起床,看到天气很好,我就央求妈妈带我去钓鱼,妈妈刚好不用上班,便满口答应了。

得到妈妈的允许,我立刻忙活起来,为钓鱼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找了一捆扎实的细尼龙线,挑了一根长细竹竿,还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到小区草坪的石块下寻出了几条小蚯蚓,用塑料袋装好。因为妈妈说过,那是鱼儿最爱吃的东西了。

三下两下吃过早饭,我便跟妈妈往钓鱼的好去处——龟角尾出发了。一路上,人可真不少:有爸爸妈妈带着小宝宝的,有爷爷奶奶领着小孙孙的,当然,也少不了像我一样扛着小鱼竿准备钓鱼的。

来到龟角尾,我和妈妈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串好蚯蚓开始钓鱼了。起先,我以为钓鱼很容易,想着将饵扔下去,鱼便会立即来咬。可是事与愿违,左等右等,感觉时间都过去好久好久了,还是不见动静,鱼儿就是不上钩。这时,身旁跟我同来的一位爷爷都已经拉上好几条来了。

看到这,我就更坐不住了,难过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怎么这么没用,一条鱼也没钓着呀?”望着我心急如焚的样儿,妈妈笑了,心平气和地说:“俊俊,别泄气,只要你耐心等待,鱼儿一定会上钩的。”听了妈妈的话,虽然我半信半疑,但还是不得不耐着性子地等待起来——因为我太想亲手钓上一条还是几条鱼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不多一会儿,鱼竿被什么东西轻轻地拉了一下,把我吓一跳。妈妈说肯定是鱼儿上钩了,我开心极了,赶紧扬起鱼竿,哇!真的!一条二十厘米左右的小鲤鱼随着鱼竿摔在了草地上,正使劲甩着尾巴,扭着身子,拼命想挣脱鱼钩呢!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谁叫它这么贪吃呢!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鱼钩上摘下,放进了小水桶。收拾好了,我又重新挂好蚯蚓,继续钓鱼……

中午,我和妈妈满载而归。这次钓鱼,我收获的不仅有鱼,还有耐心做事的道理。

教师点评:小作者按照“请求钓鱼——准备钓鱼——去钓鱼——钓鱼——感悟”的思路讲述了自己钓鱼的经历,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感悟深刻。

篇2:小学生作文钓鱼

一个夏天的早晨,小刚扛着鱼竿,提着鱼筐,拿着鱼食,来到公园的池塘边钓鱼。他轻轻地把鱼竿放入池中,再往池塘里洒了些鱼食,只见小鱼们都争先恐后地游过来抢食吃。这时,鱼竿微微颤动,小刚兴奋极了,站起身来提起鱼竿,叫到:“好大一条鱼啊!”太阳公公看见了咧开嘴笑了,柳枝上的鸣蝉瞧见了也欢快地唱起歌来,小刚的收获可真不小啊!又过了一会儿,他满载而归地回家去了。

篇3:小学生作文钓鱼

一、调动积累, 叙说钓鱼启示

五年级学生对钓鱼并不陌生, 《小猫钓鱼》的故事肯定烂熟于心, 不少人还有自己的钓鱼故事。新课伊始, 可引导说说知道的钓鱼故事, 也可说说自己钓鱼的故事, 并说说故事给人的启示。通过讲故事, 说启示, 构筑起“故事”与“启示”的联系, 为引导走进文本、把握故事、探究启示做好铺垫。一般而言, 学生多会围绕钓鱼本身谈感受, 说体会, 或者是要专心致志, 不三心二意;或者是耐心等待, 不操之过急;或者是享受过程, 无比快乐……无论怎样的故事, 也无论怎样的感受, 都可促使学生进入文本。

二、速读提取, 把握课文精要

学生叙谈故事和体会后, 当即激疑:钓鱼的故事有趣, 钓鱼的体会深刻。可见钓鱼能使我们明白不少道理呢! (板书:钓鱼的启示) 今天, 老师将带大家去感受另一个钓鱼的故事, 看看这个故事会给文中的“我”带来怎样的启示, 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让学生速读课文, 用几句话说说课文讲述的故事, 并知道故事说明的道理。这样引导,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由于有第一步的铺垫, 加之故事的“启示”有中心句点明, 学生一般多会采取“故事+启示”的方法概括: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 由于距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便要求“我”把鱼放掉。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为了训练概括能力, 自由概括后, 可让学生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钓鱼过程中, “我”的心情先后有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概括显示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接着, 让他们依据心情变化的线索概括内容:一个月夜, “我”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非常得意;由于没有到准许捕捞鲈鱼的时间, 父亲便要“我”放掉鲈鱼。“我”急切地追问原因, 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 “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从这个故事中, “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

三、精读感悟, 显化情理内涵

联系内容理解“启示”的丰富内涵, 这是本课阅读感悟的重点和难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中的“简单”与“很难”, 唯有从文中找到注脚,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是准确的;唯有从文本中找到场景, 他们对情理的理解才是形象的。而整体理解、深刻感悟的过程, 正是引领学生借助文本, 经历钓鱼的故事, 得到钓鱼的启迪, 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为此, 把握主要内容后, 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此刻, 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是粗浅的、零碎的, 但教师可准确把握学情, 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 进而抓住“钓鱼”部分, 围绕“难”字引导阅读感悟:

1. 揣摩心理, 显化父亲抉策的“难”。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 也是父亲的切身体会。钓上了鲈鱼后, 父亲和孩子“得意地欣赏着这条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而父亲“看了看手表”, 知道了没有到钓鲈鱼的时间后, “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见, 这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抉策。为此, 可抓住“看了好一会儿”启发思考: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呢?此时此刻, 他可能想什么呢?——联系上文, 揣摩心理:也许在犹豫, 钓到这么大的鲈鱼, 实在难得, 放了真是舍不得;可不放又不行, 毕竟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放掉是规矩, 不放就违规, 怎能不放呢?也许在想办法, 从钓鱼的过程父亲清楚地知道:孩子钓这条鱼费了功夫, 简单地让他放掉肯定不行。作为父亲, 应该让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 但应该怎么说, 他才心甘情愿地把鱼放掉呢?

引导揣摩心理, 既要让他们结合故事大胆想象, 又要加以引导, 让他们扣紧文本准确推测。揣摩中, 可相机渗透“子不教, 父之过;严是爱, 松是害”等名言, 让学生用上述名言叙述心中的想法。这样, 带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故事, 走近人物, 能促使学生和父亲思在一起, 想在一处, 学生便会明白:作为父亲, 在如何处理鲈鱼的问题上, 也曾认真思考过;如何教育儿子, 也曾细心斟酌过, 从而体会父亲的“难”。

2. 再现情景, 显化孩子放鱼的难。

放鱼对孩子来说, 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点呢?一是朗读中感受。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 先抓住重点词语, 揣摩父亲和孩子的心理, 由“急切”“大声争辩”, 体会孩子的意外和焦急、不满和抗议;由“平静”“不容分辩”, 体会父亲的坚决和果断、沉着和冷静。进而通过朗读表达, 再现情境, 体会情感。二是情境中感受。第8、9两个自然段概括写“我”跟父亲“商量”, 父亲“不容争辩”。“我”是怎么跟父亲“商量”的?父亲“不容争辩”, 会对“我”说什么呢?可让同桌扮演角色, 想象再现父亲和孩子争辩的情境, 进而让学生登台争辩, 共同评议, 并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争辩不成, 便“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 “我”怎么乞求?乞求不成功, 会用怎样的语气对父亲讲? (讨好、撒娇、侥幸……) 面对软磨硬缠的“我”, 父亲可能怎么说?如思路难以拓展, 可提供“没有……当然;没有……必须;没有……难道;不管……都”等句式, 引导想象争辩。此后, 可根据下列“剧本”, 让同桌再次表演, 从而活现现场情境。最后还可来一个师生同台表演:

【剧本】

孩子: (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乞求道)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不放没有关系的, 好不好啊?

父亲: (摇摇头) 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你钓到鲈鱼, 当然要放啦!

孩子: (拉着父亲的手讨好道)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们就不要放吧!好父亲, 你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父亲: (严肃地) 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你钓到鲈鱼, 必须放!

孩子: (心存侥幸)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不放不要紧的。下不为例就是了。

父亲: (手一挥)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 我们都必须把它放掉!

孩子: (无奈地) 好吧, 我……我……放。

父亲: (高兴地) 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这样凭借语言, 想象情景, 据理力争, 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到:为了留下鲈鱼, “我”是绞尽脑汁, 煞费苦心;为了严守规矩, 父亲是态度坚决, 立场坚定。如此引导, 学生语言理解不仅形象而且深刻, 语言表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情理感悟不仅具体而且形象, 这就达到了语言发展与情理感悟的融合。

四、拓展延伸, 升华学生感悟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叙述了“放鲈鱼”对我人生的引领,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其间空间无限广阔, 可引导想象描述:在人生的旅途上, “我”遇到了哪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面对道德抉择, 想起父亲说过的话, 我是怎样让道德难题“由难变易”的?让学生想象描述画面。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生活中的“鱼”可能是途中一个鼓鼓的钱包, 车上一个舒适的座位, 客户一次意外的宴请, 顾客一次不菲的回扣……拓展想象后, 可让学生参考下列开头续写:

大鲈鱼放回了水中, 而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 它一直引领着我在人生旅途中果断地进行道德的抉择。那是大学的一次考试, 这考试决定着奖学金的有与无和多与少, 我碰到了难题, 苦思冥想怎么也解不开。而这时, 同桌悄悄推了我一下, 这不是雪中送炭吗?……

篇4:小学生作文钓鱼

关键词 主动提问 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

《小猫钓鱼》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文中小猫钓鱼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费心地教小猫钓鱼,无非就是想让小猫能学会谋生的手段——靠钓鱼养活自己。对于小猫而言,钓鱼这项本领当然是要非学不可、非用不可的!我想学生学习,和小猫钓鱼一样,不过这里的“钓鱼”变成了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学会“提问”,只有善于“提问”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在学习上有所建树。要想我们的学生天天有“鱼”吃,不学会“钓鱼”是肯定不行的 。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与问》这篇文章中强调:“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因此,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则更为重要。看来,从理论上讲“小猫”的的确确要学会自己“钓鱼”!

一、老猫要“授之以渔”

要想学生不是漫无目的、天马行空式地提问,方法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提问:

1.寻根问底法。这种方法通俗一点地说就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事情总有个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根据事情的发展、结局,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李白为什么要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藍天的尽头,为什么李白还依然伫立江边?

2.探求详情法。这种方法是对文章作概括、简要的描述,作具体、深入的一种质疑,大都是对文章的中心句或过渡句进行提问。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过渡段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自然段的中心句提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3.利用矛盾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文章中前后相抵触的内容进行提问。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而小女孩的父亲却认为他很伟大。我们就可以根据矛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伟大的人呢?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的前半部分明明告诉我们彭德怀很爱他的大黑骡子,可是后来却把它给杀了。这篇课文的问题就可以这样提:为什么彭德怀要把他深爱的大黑骡子给杀掉呢?

4.寻找异常法。课文中常常有一些不同寻常、不依常规的内容和写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启发学生提问。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结尾有这么一段描述: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按常规,肖邦应该说把自己的遗体带回去,可是他却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去,这是为什么呢?

《安塞腰鼓》一文中共出现了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那就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文中会出现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呢?每一次的说法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要学生围绕文章的题目进行提问,如针对《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说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也可以直接根据书后的题目进行提问。

二、老猫要给小猫充足的钓鱼时间

要想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提问时间并且要让学生尽量参与回答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有提出疑难的机会。

《半截蜡烛》一文,在学完杰克拿烛台生火失败这件事后,我让学生说说这段中还有哪些疑问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事情失败了,杰克还要去柴房搬柴呢?这时,我让大家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其次,还应该让学生尽量参与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决不要“代而答之”,而要激发学生主动议论,认真剖析,借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含义。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学生质疑:很奇怪,为什么游客爬山这么累,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却感到很轻松呢?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要学生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原因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交流理出两点:⑴老人天天锻炼,而游客偶尔来之。⑵老人很喜欢这里以及这里的工作。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厚,很容易就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老猫要给小猫及时的表扬

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提问好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学习,兴趣越学越浓;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真的能做到一心一意地“钓鱼”,并把钓上来的“鱼”好好“烹饪”,然后把它及时地“消化掉”,那么我们这些“老猫”便真的可以放心了。

篇5:小学生作文钓鱼

一天,万里无云,春风佛面,小猫开开心心的在小河边钓鱼,小猫放下鱼饵静静地等着小鱼儿上钩。过了一会儿。忽然,小猫觉得鱼竿在往下掉,它感觉到很沉。马上就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把鱼竿拉上来。

小猫心里想:“一定是条大鱼吧!不然的话,不可能这么的重啊!”它很用力很用力的拉,终于把鱼竿拉了上来。原来,只是一只臭鞋子啊!小猫安慰自己道:“不管咋样,这也是我的一个劳动成果吧”!于是,它就把臭鞋子放在了草地上。忽然,鞋子一晃,从鞋子里跳出了三条小鱼,小猫吃惊极了!抓了抓脑袋想了想:咦!小鱼怎么会在臭鞋子里呢?哦!原来啊!小鱼把臭鞋子当成自己的家了吧!”哈哈!今天,我真幸运啊!于是,小猫左手拿着鱼竿,右手拿着小鱼,高兴地哼着小曲儿,开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想着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和妈妈一起分享自己今天的劳动成果。

篇6:钓鱼小学生作文

来到舅爷家,我们先做钓鱼的工具。舅爷从他们家后面砍了一根长竹子做鱼竿;再买一根钓鱼线和鱼钩;然后把废拖鞋的鞋底泡沫剪下一个小块做浮子,浮子的作用一是让鱼线浮在水面,二是用来判断鱼是否咬钩;再往鱼钩上面绑一截废电线当铅锤,它的作用正好跟浮子相反,是让鱼钩能沉下去,就这样一沉一浮,鱼钩就在水中间了;接下来是鱼饵,我和力力(舅爷的外孙)到潮湿的地方翻开几块砖头,就找到了很多蚯蚓。好了,准备工作做好了,出发。

开始钓鱼了,我先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再拿一个椅子放在那里坐下,爸爸帮我把蚯蚓穿到鱼钩上,我把鱼钩甩到远远的水面,以为那里有很多鱼,可是,还没有钓到鱼,我就差点掉到水里去了,我便换了个地方,站到小木桥上钓,爸爸也过来了,想不到的是小木桥竟然被爸爸压断了一根木头,我们差点全部都掉水里去了,这鱼也没法钓了。

钓鱼是很需要耐心的,看来我以后还得多钓钓。

篇7:钓鱼的作文小学生作文

我搬来一只凳子,把一个铃铛挂在鱼杆上,把饵料挂在鱼钩上轻轻地抛入水中,然后坐在凳子上专心地钓鱼。我等啊等,“叮铃铃”铃铛忽然响了,我赶紧把线拉上来,发现鱼饵没了,但一条鱼也没有,唉,真扫兴!我只好跑去问妈妈该怎么钓鱼,妈妈说:“钥匙铃铛微微地响时,先不要拉线,铃铛响得很厉害了再拉线!”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重新在鱼钩上挂一个鱼饵,然后耐心地等着鱼上钩,很快,铃铛响了,我吸取了教训,再等了一会,铃铛响得更厉害了,这时我赶紧拉线,果然钓了一条又大又肥的大胖鱼。我把它一甩,甩进了桶里。

篇8:小学生作文钓鱼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 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不当诱惑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 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直切主题, 质疑探究

(1)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引出课题。

(2)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钓鱼, 放鱼, 获得启示)

(3)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将“我”获得的启示画出来。

(4) 反复读读“启示”, 自主质疑。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教师在这里直接切入文章主题部分,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疑学习, 因为有疑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开始。对“启示”部分的思索与疑问也必然会引领着学生走向与文本更为深入的对话过程当中,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自读自悟, 读中解疑

1. 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 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

(2)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 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 找出理由。

(2) 学生先默读、自学, 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说理由。

(4) 鱼的极大的诱惑, 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 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 “我”虽然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之下, 无可奈何地放了鱼, 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 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写体会。 (3) 汇报交流。

(4) 分角色读对话。

(5)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 扮演“父亲”说服“儿子”, 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文章中, 父亲的话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在学生充分阅读交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在角色体验中入情入境, 而后再分角色表演这段对话, 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 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 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由此感受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

3. 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 34年前, 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 那么,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段, 找出相关句子, 读读, 谈谈体会。

(2) 课件出示句子:“但是, 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 读读这句话, 有问题吗? (2) 理解“诱惑人的鱼”, 讨论一下, 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3) 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 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 小结:正因为这样, 所以——— (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 可以说, 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 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 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对父子两人的对话有了深入理解之后, 通过读、思、议,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紧扣重点句深入探究, 体会文中“鱼”与“鱼”的异同之处, 突破教学难点)

三、联系实际, 内化升华

(1) 同学们, 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 遇到过诱惑吗?你们是怎样对待的?

(2) 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将怎样做?

(3) 再读启示, 铭记在心。

(4) 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 师生共读:“衡量真正的品德, 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卡尔·威特的教育》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有行为的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将教书与育人, 读书与做人, 读文与明理, 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读进去再走出来, 启迪学生的人生)

四、自选作业, 延伸拓展

(1) 根据文章内容, 写一句格言,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 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 收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 开个故事会。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为学生提供作业超市, 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六、板书设计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急切委屈

放鱼: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上一篇:立春是哪一天下一篇:高一青春笔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