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活化教学

2024-05-13

课堂生活化教学(通用8篇)

篇1:课堂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沈应忠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就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操作性、实践反思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今天是星期一,我正在七年级上第二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超市购物》。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市几大超市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超市。突然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了一声:“我昨天和妈妈去过了!”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去过的说自己和谁去的,买了什么什么好吃的东西,没去过超市的看着去过超市的同学,目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一看,这下课可没办法按原来的备课计划上下去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继续我的课堂教学,但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兴致勃勃地问了一声:“去过超市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十四位孩子有八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一位同学从兜里拿出了一张超市的会员卡说:“老师,到超市里买东西用会员卡可以便宜一点,其他小店里不行的。”我接下去就让去过超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出了超市里各个区里有什么货品;有的说出了货物的会员价与普通价的不同;有的说出了超市是开架售货的,可以向营业员咨询的;还有的说超市里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其实是刷卡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了自己知道的。

我随后问了一句:“现在让你们到超市里购物,你们会吗?”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几个去过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在超市里购物了。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讲讲超市购物的流程。“谁能说说超市购物的过程?”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动脑筋想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小杰被我叫起来回答,他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不同的吗?”话音刚落,又有学生举手了,孩子们对超市购物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了。例如:“要拿购物篮或是购物车。”“要用会员卡,可以便宜。”“刷银行卡可以不付现金。”“要自己看东西的说明,检查东西的好坏。”“超市里可以用代价券的,我爸爸给我用过的。”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智力虽然有缺陷,但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也是很不错的,生活经验也有许多累积,只需要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就能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团结协作。想要让智障孩子回归社会,就必须把他们放进社会这个大课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对同学们宣布了一项新活动:“明天我们班组织 去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小兰忍不住大声说:“我要买好吃的。”小丽立即说:“我要买薯片。”……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兴奋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明天的购物每位同学可以花五元钱,你们要合理地用好这五元钱,购物回来要讲讲自己购物的经过。”小晨就问了:“我可以和小兰合起来买东西吗?那样可以买我们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可真会动脑筋,我及时表扬了她,并告诉他们:“可以和同学合作。”这下几个要好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商量合作了。这节课在兴奋与期待中结束了,可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感受。第一,部分学生有购物经验本不在我的本教时备课安排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暴露了我课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按我的意图学词识字一步一步地实施,但效果肯定会打折。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学习课文上的“超市购物”变成交流生活中“超市购物”,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通过突发事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并通过后续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向生活无限延伸,尽量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以期获得宝贵的实践能力。使整堂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学校都大力提倡,何况对于缺乏生活实践能力的智障学生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不是非常好吗!我想: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我们的智障孩子孩子,生活圈比较狭窄,学校一般也是进行封闭式管理教学,学生的知识构筑比较简陋,让他们的语文、生活和学习相互融合,齐步并进,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找准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让生活永远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必然更精彩。

第三,我们对智障孩子进行“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肯定是要为智障学生的生活服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那么,将“生活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生活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教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这些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执教者要怎样把生活的这潭活水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得好好斟酌。在《超市购物》教学中,我安排的“谈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

2011年5月获嘉兴市特殊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篇2:课堂生活化教学

洛龙中学

银令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新目标的宗旨和特点。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是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它要有理论的引导,在实践中验证,它不同于机械化生产,故得失必然共存,喜悦与困惑相伴。

一、知识生活化

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二、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三、方式生活化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3: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世界是指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 是人生的过程, 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这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 也是一个关系的世界。没有人生活的世界是个死的世界, 人离开生活世界也就失去存在的条件。因而生活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不可缺的, 同时他也是课程的本源。

一、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基本点

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政治, 把生活经验政治化, 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观念。因此, 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点:

1.日常生活课堂化

赞科夫认为, 课堂上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相似”。《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也指出:“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课堂活动, 从而在教育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因而政治课堂上的生活, 首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 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把教学归于实践, 归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现实生活学生化

我们认为, 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 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他生活有所不同, 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因而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 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生活, 正如赞科夫所言, 课堂上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

3.可能生活学生化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 “给生活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下的定义。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育, 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

二、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1.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

我国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 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 他们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 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 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 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

2.学习政治前已具备一定量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堂是一门生活的科学, 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 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 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 特别是高中政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3.当前中外有关的理论研究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认为, “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 而不是“较大的白鼠”, 因而“学生是一个有目的, 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他们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 只要视他们为活动的主体, 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叶澜教授也指出:“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高中政治课堂化的方式

人在生活世界中是以理解体验的方式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 通过人与他人, 人与自我的交往来达到人格的自我构建的,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体验、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 强调在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 如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来理解知识, 在交往中达到情感的融通。学生把合作意识带入生活中以适应越来越强调合作的社会。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关照生活实际, 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体验学习则给予学生相应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的空间, 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 使其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当然这几种学习方式不是并列而行的, 而是交织在一起的。

新课程倡导的这些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要载体, 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理解、体验、反思等不同方式的整合, 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建构。

高中政治“生活化”的途径

1.时事点评

2008年在我国将举办的奥运会主体育馆称为“鸟巢”, 它是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他的建设方案公布之后, 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明自己的各种想法。对此, 我班甲乙双方同学也有不同的认识。甲方同学认为, 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如果脱离国情, 铺张浪费办奥运是十分有害的。乙方同学认为,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一次豪华高档次的奥运会, 包括斥资巨大的体育场所, 来刺激消费增加就业, 不会有什么负面的作用, 甲方担心是多余的。现在请你当评委试对双方的观点进行点评。学生就分别从我国的国情和国力, 我国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的利益,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 交流各自的看法, 表达共同志向。事实证明, 把握时代脉搏, 永远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政治课学生是比较喜欢的。

2.辩论会

在学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这一内容后, 我班就选定“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是否有好处”与“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是否有积极意义”的论题进行辩论赛。先就这一命题,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法律和首先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等内容, 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 并阐述理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 一位女学生日前看了一则报道, 感人至深、令人反思。南方某大学一名工友收入并不丰, 却先后主动为77名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在校免费午餐。这77名学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竟然没有一名受助的学生前去看望或写信感激过这位好心的工友, 这使我们对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积极意义提出质疑, 何以德育诚信教育收获不了诚信,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 树立正确的观点。

3.专题讨论

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课时, 笔者引用一段诗意般的材料导入, 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你用母亲般的温暖拥抱着我们, 您用父亲般的胸怀呵护着我们, 斗转星移, 您带领着中国革命走过了80年光辉历程, 您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您是伟大的!您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希望!在您八十诞辰之际, 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呈上自己的厚礼, 不用蜡烛, 不用蛋糕只有一曲心中的歌——党啊, 我们热爱您!”接着, 以上述材料为主题, 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试进行分组讨论, 畅所欲言。通过回忆中国近代史, 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

4.调查采访

在教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 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 采访当地相关领导干部和社区居民, 调查本地水质变差的真正原因, “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 比如:你对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详细概念知不知道?你们认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人们对河水进行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了吗?有没有试着改变水质, 如制止他人向河里倒垃圾或劝告他人, 不要向河里排污水等等?采访回来后, 大家又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 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 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 运用调查资料, 并结合有关内容讲清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以记者采访形式来感悟教材内容, 创设一种氛围, 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五、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构建了“列举生活事例—提出政治问题—进行课堂活动—形成政治知识 (可循环) —知识应用”的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生活实际出发,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 通过学生观察、想象、参与、汇报交流、小组讨论, 课堂竞赛等课堂活动, 强化了政治知识。

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思考等活动,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了表现个性的机会, 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从学生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变成了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课堂上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激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在活动中掌握了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践调查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融为一体, 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 让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课堂生活化教学

摘要:小学生因受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认知浮浅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对数字感知枯燥无味、缺乏兴趣、想象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数学充满畏惧等心理问题,这也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大教学难题。随着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理论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教学 生活化 促进 高效化

“生活化的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它特别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出发,并能从生活中构建出数学模型,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一过程被数学教育工作者用“生活化数学”一词加以概括,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生活化数学教学,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感悟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生活对数学的需要出发,从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出发,去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内涵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的必要途径。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作为抓手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的必要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的强心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上课好动又贪玩,注意力很难较长时间集中。对于平淡无味的数学学习以及重复性的计算不感兴趣,严重者有烦躁现象。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导入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力求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能够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定会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兴趣,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我要学我想学,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可以这样设计:“你们知道我们人体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圈,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生活经验,而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的载体

教学内容的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事例作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的生活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使用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教师不能受现有教材的束缚,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千克和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每人带两袋盐。这样的教学素材中就包含了多个数学信息,需要学生从中去发现、提炼。每袋盐500克(包装袋上有标明),两袋盐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学生将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亲身感受到“1千克”到底有多重。这样学生又可从两袋盐中感受到“千克”与“克”的关系。况且盐又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材,人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它,这样学生也能从中感悟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练习生活化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练习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的生活化,就需要教师大胆地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的局限,创造性地设计练习题目。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让学生从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享受成功的体验,发展自我的能力智力。

课后练习设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充分认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的方法,感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提高利用数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后,可以布置“我是理财小专家”这样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到银行去搜集资料,整理数据,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各种利率。以自己的压岁钱为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如:自己的这笔钱什么时候才会花,会闲置多长时间,以怎样方式存钱最划算等)进行模拟储蓄、取钱,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最后再写一个简单的“理财感悟”进行全班交流。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学生于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成了有源之水,成为了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途径和有力保障,广大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将生硬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场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活力与生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变形象为直观,变抽象为具体,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充分赋予课堂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体味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既要忠实于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要把教材内容和生活中的“活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用的书”,让数学的“生活化”有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篇5: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等,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时代化的课程资源,实施富有生活情趣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目标生活化

罗素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坚守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来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哲学部分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避免无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地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给学生讲清就了事。

二、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认为新教材已充分体现知识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和普适性的知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补充和整合。

例如,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四、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就要求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模拟场所和实践场所,即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作业生活化

篇6: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线教师仅仅停留于激趣设疑的肤浅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为此,教师应发掘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策略,包括目标生活化、知识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过程生活化、交往生活化、过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等,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时代化的课程资源,实施富有生活情趣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目标生活化 罗素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坚守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来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哲学部分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避免无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地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给学生讲清就了事。

二、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认为新教材已充分体现知识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和普适性的知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补充和整合。

例如,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四、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就要求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模拟场所和实践场所,即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作业生活化

篇7:课堂生活化教学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生活情景构架分析,创造性地运用“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模式开展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一、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

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本身即是生活,教与学是其基本内容,因此可叫课堂教学生活。课堂教学生活既是学生人生特定时期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还原课堂的这种生活本性。另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又还原到生活中去”。

应该承认,当前学术界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上述含义还有诸多争议,但本文无意于这些争议的辨析,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思考,课堂教学生活化还是不应该排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笔者称之为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生活化,本文以下所提到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也仅在此意义中使用。

从上述界定出发进行推论,笔者认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生活中去,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以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奇妙和乐趣展现原理概念的内涵和原理概念所蕴藏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意义,

二、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解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教育的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①将教学与生活融合,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来理解、感悟学习的内容,建构新的意义系统。

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提出“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④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

⑤综合相关文件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而就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而言,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课堂模式的再创造

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教学的创生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景构架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积累材料和案例等。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全面接触,可以找一些学生正式交流意见,也可以尽心问卷调查,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一方面在大量的日常观察中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积累能与学生中产生共鸣、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典型材料和案例。另一方面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脉搏,与学生共喜、共怒、共哀、共乐,才可以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奠定真实的生活基础。

其次,开展课堂教学生活情景构架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境构架分析主要是要让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实现链接,它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各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如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可用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材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可在哪些环节把课本的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问后学生会怎样理解,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这些细节,达成“从书本知识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到“从现实生活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到“从教学对象的生活视角理解学内容”的转变,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教师意欲引导的生活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两者之共同基础上。

第三,需要创造性的运用“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一基本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生活导入,也就是导入新课时紧贴生活。与一般的教学导入不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强调尽量考虑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和例子导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学分析是这种模式的关键,在教学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把课前搜集的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本的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把中学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实际理解概念原理的知识性,体验概念原理所蕴含的价值观意义,从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生活回归是这种模式的意义归宿,它主要是把在教学分析时生成的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全面解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一基本模式只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式,对于每一个课堂而言,决不是简单地套用这个模式,而是要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进行内容与教学流程的创造性设计,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教师本课堂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真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经验的意域中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感悟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意义。对于不同的课堂而言,这没有固定的流程,须根据不同的课堂实际来进行创造,下面是一个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仅供思考。

在上初一思想品德课“成长不烦恼”时,我们尝试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生活案例导入。

案例一:本来活蹦乱跳的小李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爱搭理同学,有事也不愿跟人讲,不愿参加文体活动,经常独自闷坐、发呆楞神。

案例二:玲玲都初一了,可胆子极小,遇到什么事情都害怕,不敢见客人,一说话就脸红心跳、头上冒汗,常常在睡梦中惊醒,天黑就不敢出门了,在他的头脑里总好象面临别人的侵害,随时都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案例三:小明平时功课也不错,也挺知道用功学习,可就是怕考试,一到期末考试,紧张的睡不着觉、吃不下东西,甚至参加不了考试。考场上,感觉自己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其次,教学分析。

介绍案例之后,可紧接着提出问题:

(1)为什么这些同学身上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

(2)你有类似的体验和困惑吗?

(3)如何消除这些困惑?

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把案例、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讨论分析。

可把所教的班级分成若干组,安排一组思考一个问题。考虑到初一学生临场语言组织能力较欠缺的问题,可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写下来。接下来,学生们一般都会积极回答问题,比如针对案例一出现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发言,提出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克服自卑心理或注意劳逸结合等解决办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他们利用课本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教师还要进一步针对上述三种案例的分析、讨论情况,结合课本知识归纳出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现象,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第三,回归生活。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通过布置实践应用,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如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下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轻松的课后小任务:观察你周边的同学,看看他们是否存在心理不健康的现象,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比一下他们是怎么样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的,要求观察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可由若干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事后,同学们便会指出很多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并提出很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一些同学可能回主动向家长、老师和知心朋友讲讲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了解你或者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一些同学会把一些不方便讲出来的事情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可以重新回归生活,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此外,还可以安排读一读、听一听等课后作业,让同学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归生活,知识的作用与魅力便自然形成与学生的意识中。

注释:

[1]高云.《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甘肃教育》,

[2]《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5

篇8:课堂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英语课堂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等理念的具体化, 它适应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的心理特征。那么该如何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一、善于挖掘教材, 有机渗透异国文化

小学英语的话题涉及名字、年龄、家庭、日期、时间、天气、颜色、节日等多方面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

1. 教材生活化。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胖瘦、爱好、性格等许多方面。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式。如“My name is...”“I’m from Chi-na.”“I am eleven.”“I am quiet.”“I have long black hair and black eyes.”“I like singing.”等等。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因此家庭成员、职业、居住状况、家居摆设等都是学生急于了解的教学内容。每一项内容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如, 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来学习家庭成员, 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 并互相进行交流。如“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policeman.”“This is my mother.She is a teacher.”“This is me.”等等。

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在这个大家庭里, 他们可以学习、生活、运动, 可以结识很多好朋友, 认识许多老师。校园的许多设施:fountain, slide, playground, computer room, library, language lab, multimedia room等, 都是学生很想学到的语言。当然, 可以结合他们的学校生活学会更多的词汇和句子, 比如“Miss Ye is our English teacher.”“I can run.”“It’s time to go home.”等等。

2. 渗透异国文化。

教师若能进一步挖掘教材, 从教材主体入手向学生渗透异国文化 (诸如异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 , 将使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有增无减, 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教谈论天气:“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时, 我让学生了解, 在英美国家, 见面寒暄语句通常是谈论天气, 而不是我们常说的:“你吃过了吗?”学生听后饶有趣味, 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这一交际用语。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这一句型时, 我告诉学生, 在西方国家, 年龄属于个人隐私, 不可轻易发问, 对女士更为忌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一次在教“厕所在哪里?”这一句型时, 我有意提到“Where is John?”相当于“Where is the toilet?”。学生在捧腹大笑中知道了外国人的语言习惯, 也体会到活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跨文化意识。

二、活用教材, 学以致用

应充分利用教材, 并跳出教材, 找准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把英语当成一种活的、真实的、可交际的语言来学。

1. 善于模拟真实情境。

真实的语境是快乐学习的根本。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 课上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创设情境。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使其置身于喜闻乐见的情境中, 加强语言的训练。而且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等多种形式中模拟真实的情境, 调动多种感官, 能寓教于乐,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欲望。

如在学习“Christmas Day”这课时, 老师可在圣诞节那天进行教学, 精心布置好Christmas tree, Christmas gifts, Christmas food, Father Christmas等, 并渗透有关圣诞节的语言及文化, 然后让学生学唱歌曲“Merry Christmas”, 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 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

又如教生词: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杨柳依依、知了高叫、稻穗弯腰、雪花飘落等镜头。这样一来, 学生就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掌握了新单词。

2. 利用角色扮演, 模拟生活情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在四年级上学期Unit 6有关职业单词时, 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 学baseball player做棒球运动员动作, 学farmer做农民种地动作, 学nurse做护士打针动作, 并让学生进行问答:“Is he/she a driver/farmer/doctor/...?”再如学习三年级下学期Unit 4第一课时“Do you like peaches/oranges/...?”等句型时, 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水果头饰, 创设了一幅“活生生”的果园图, 让学生分别扮演Miss Li和Yang Ling摘果子, 课堂上, 学生们认真扮演Miss Li和Yang Ling, 争着表演这一短剧, 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 寓教于乐。

3. 合理利用真实情境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直接的信息, 教师可适当把握时机, 合理地加以利用。如在教“Is everyone here today?Where is he?”这课时, 我发现班上真有一位学生缺席, 就自然引出句型:“Is everyone here today?”。学生自然回答:“No.”紧接着教授“Where is he?”其他同学回答他在家里, 也许生病了, 也有可能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没有烦琐的讲解, 凭借真实情境, 教材内容的引入水到渠成, 学生也易于接受。又如在教“Welcome back to school.”一句时, 句子长, 单词难度较大, 理解起来比较费事。我就利用这是开学来第一课的好时机, 边说边用手势, 化难为简。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环境, 使其真实可感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 表示想象内容的很少。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同一内容, 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所以, 教师在教学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等类别的单词时, 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而对于smile, cry, happy, sad, sun, moon, run, jump等单词, 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环境, 使之形象化、真实化, 能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电教媒体, 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具体化、形象化, 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起学习的情感, 迅速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电化教学手段由于具有浓厚的审美与情感色彩, 因此能将教学信息强烈而鲜明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的心灵激荡, 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 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例如:新教材入门的开始, 悠扬动听的音乐伴随耐人寻味的学生朗诵, 同时放映幻灯片, 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结合起来, 在老师的启迪下思索。比如在教学单词big, small, long, short时, 我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和周围的物体, 谈谈“What is long”, “What is short”等。这样一来, 学生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对于一些难进教室的教具, 比如有关Our school的教具, 我们除了运用图片、课件等方式展示外, 还可以课前让学生自制有关的学具, 让学生利用塑料泡沫、纸箱等材料设计一座大楼, 包括art room, computer room, TV room, music room等, 这些自制道具不但可以在新授教学内容时用, 而且可为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模拟情境提供方便, 并且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如用简笔画辅助英语教学, 具有简便、经济、快速等优点。它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 形象化的课堂板书形式, 把教师讲解的抽象知识, 尤其是教学中重点和疑难问题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概念、辨析词义的异同、进行句型操练及语音的学习, 起到化难为易、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如在教story时, 先画出tree, 再画出drum, 最后画出rooster, 边画边跟学生对话, 唱顺口溜:公鸡rooster, 站在tree底下, 正在打drum。这样的看图说话, 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发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又快又牢。

四、扩充信息容量, 使思维得以拓展

课堂上给学生加以适当的信息量是社会信息化的一大趋势。针对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征, 教师要善于吸收新信息, 为课堂注入“活水”。如在教一些国家名称:China, America, England, Japan时, 我适机扩充一些国家人文景观、地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中国有长城、天安门;美国有自由女神像;英国的大本钟;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 又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更有助于他们对于这些单词的记忆。又如在教young一词时, 我随机扩充“雅戈尔”;在教nice一词时, 我又让学生联想广告词中的“纳爱斯”。再如在教单词“dragon”时, 我让学生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中文中多褒义, 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表达邪恶的事物而且含贬义。因此在汉语中把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称为“四小龙”, 其对应的英语却是“four tigers”。这样教学新知识, 易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 产生亲切感, 体验成功感, 又很容易进行知识迁移, 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简单易行, 关键就在于坚持, 使其成为常规。每次作业后, 我都及时给予他们评价, 哪怕是口头表扬或奖励“”。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 要把任务设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 即i+1 (跳一跳能够得到的地方) , 才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提高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综上所述,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 实现课堂教学的游戏化、情景化、活动化、生活化, 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做中学”。使小学英语教学真正地做到“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英语, 在学中找到乐趣, 在玩中学到知识, 走向成功之路, 小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实际、人的兴趣出发, 以生活、活动为着眼处, 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为主要目的, 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点, 让学生敢于尝试, 用于实践, 达到生活即学习、学习即实践、实践即收获的终极目的。

摘要: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体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教学理念,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英语, 教师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从善于挖掘教材, 有机渗透异国文化;活用教材, 学以致用;优化教学环境;扩充信息容量;使英语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生活再现英语等方面来探索生活化英语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真实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第1版.

[2]孟银华.浅谈如何丰富小学生的英语课外知识.中小学教材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 .

[3]王瑛.用“四化”连起ABC.英语周报.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 .

[4]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第5版.

上一篇:食品安全检测制度下一篇:保险行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