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

2024-05-13

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通用6篇)

篇1: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

保释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保释制度是指对被逮捕或羁押待侦查、审判的人提供担保后予以释放的制度。它起源于英国,是现代人权保障和无罪推定理念下的产物。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目前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借鉴一下保释制度对其进行改造,本文通过对英国保释制度的内容、优缺点进行介绍,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保释制度取保候审借鉴意义

保释制度是指对被逮捕或羁押待侦查、审判的人提供担保后予以释放的制度。它起源于英国,是现代人权保障和无罪推定理念下的产物。英国的保释制度主要包括保释的性质、保释的权力主体、保释的程序、保释的方式、违反保释义务的法律后果、保释的救济程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保释的内容

(一)保释的性质

在英国法中,从本质上说,保释被视为被追诉人的一项诉讼权利。根据无罪推定和人权保障理念,任何人在被确定为有罪之前,视为无罪。作为无罪的自然人主体,应该享有必要地自由,保释制度能较好的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

(二)保释的权力主体

保释的权力主体是指有权作出保释决定的机关或个人。根据英国法的规定,有权作出保释决定的主体主要有四种: 在英国保释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保释的决定主体主要有法官、警察、司法行政官和验尸官四种。

1.法官。法官是英国法中最主要的保释决定权主体。由于法官处于中立的裁判者地位,通常能够根据案情作出适当的决定,防止侦控机关为了方便自己侦控而滥用保释决定权的做法。

2.警察。警察作出保释决定有两种情形:一是在逮捕时由逮捕嫌疑人的警察作出保释决定;二是在逮捕后由羁押警察作出保释决定。

3.司法行政官。

4.验尸官。验尸官拥有保释决定权:在勘犯有谋杀罪,过失杀人罪或杀婴罪的案件中,如果先前没有签发逮捕令,验尸官应当对该人签发逮捕令。验尸官可以准予受该指控的人获得保释,被保释人应当在刑事法院出庭。

(三)保释的程序。

英美国家历来重视程序的作用,因而对保释制度也规定了较为完备的程序要求。从制度上看,保释制度的程序由申请、听审、裁定和救济四个环节组成①。

1.申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提出申请要求获得保释,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具有决定权的司法人员主动审查决定是否对其保释。

2.听审。一般是在保释申请被拒绝的情况下,由法官组织进行的一项审查确定是否应予以保释的活动,它听审不是保释的必经程序。

3.裁定。即法官在听审之后,对是否同意保释所做的一种决定,同意保释的,需要说明保释的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等,不同意的则要说明理由。

4.救济。是指当保释申请被不当拒绝或保释的附加条件不符合要求时,保释申请人可以通过复审、上诉等途径来救济自己的合法权利。①兰琴·从保释制度到我国取保候审———借鉴与完善

(四)保释的方式

在英国法中,保释因保证的方式不同被分为有条件保释和附条件保释两种。无条件保释即释放时不需要提供财产和第三人作为保证,也不需要提供其他任何形式的保证;而附条件保释则要求被保释人提供相应的保证后才准予释放的方式,具体包括财产保证,保证人保证,具结保证和其他保证形式保证。英国法主要规定了三种保释的保证形式:

1.具结释放。是指某人在法官或者治安法官面前签署的一种保证书或者承诺书,通过签署具结释放保证书,该人将保证自己实施或不实施某一特定的行为或者将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履行该保证书或承诺书的担保。

2.保证人担保。是指为他人履行债务或者义务负有法律责任并且在该人违约的情况下承担法律责任的人。保证人也可能向法官或者治安法官签署具结保证书,承诺如果被保释人未能履行其诺言,保证人将承担向法庭支付所担保数额的金钱的责任。在确定担保人时必须考虑其经济来源、品格和前科以及担保人与被担保人的接近程度。在担保人保释的情况下,法院应当决定可以约束担保人的保证金额,以及在法定的人员面前具结。根据保证人的告发可以撤销对被保证人的保释。如果某人不能提供保证人而已被监禁,治安法院可以应被监禁人或其代表申请在听取新的证据的情况下降低对保证人所要求的金额、免除保证人的义务或以其他认为合理的方式处理。

3.财产保。是指被保释人为免受羁押而提供财产担保,担保物通常是现金、旅行支票或者任何其他容易保管、在违反保释义务被没收时能够兑换成货币的有价物。”

(五)违反保释义务的法律后果

根据英国法的规定,被保释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法律后果,而具体的法律后果则由有权机关或个人自由裁量决定。具体而言,被保释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保释义务,将会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撤销具结保释并令其重新具结保释;

2.逮捕归案;

3.没收担保物;

4.构成潜逃罪或藐视法庭罪。

(六)保释的救济程序

为了保证保释制度的有效运作,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英国法还规定了较为详细的申请保释人对保释决定和控诉方对保释决定的救济程序。如果拒绝保释,应当说明拒绝的理由以便申请人能考虑向其他法院提出申请。申请保释人对保释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审或者提出上诉。如果控诉方对保释决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但是此种上诉只有在控诉方已经就不应准予保释作出正式抗议并且该抗议已经在准予保释前作出的情况下才能提起。

二、对保释制度的评价

刑事诉讼担负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任务,但是,惩罚与保护总是相冲突的,对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偏重就意味着对另一方面或多或少的削弱③。保释制度以保护被告人的自由与权利为侧重点,它为被告人在庭审前提供了较多免于羁押的机会,不仅在立法上倾向于保释的偏爱,而且设定了众多的保释方法,设立多种保释的途径与条件以降低被告人获得保释的困难,从而使较多的被告人获得了保释,免遭被羁押的痛苦。

首先,在完备各项保护性的措施的同时,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实现惩罚犯罪的任务和保护社会的安全。如在英国,保释必须坚持三项原则,即保护公众,保护证据,;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并规定了拒绝保释②②郭天武·论我国保释制度的建构

高 洁·保释制度的评析及借鉴 ③的三种情形,这些规定表明了个人权利不可以对抗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观念。美国对于违反保释条件的人加重制裁。逃跑、违反附加条件或在保释期间又犯罪的,不仅要没收保释金或担保物,还要处以刑罚,从而增加了保释方法的安全性。

其次,根据刑事政策的变化加强对保释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附条件保释的做法实际也反映了在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之间寻求平衡点的诉讼理念。

三、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存在重大问题,如立法不完备、司法解释不统一、适用方式单

一、保证金的收取混乱、适用程序不公正;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或措施对其支持力度不够等。取保候审制度在我国是作为一种强制措施来规定的,更多的是考虑办案的需要,对打击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

(一)从理论上看

1、在立法观念上认识模糊。把取保候审仅仅看作一般程序性措施。

2、在法律定位上颠倒。没有把取保候审看作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权利而是把它看作司法机关的权力。

3、在批准程序上随意性很大。办案人员在决定是否采取取保候审时,主观随意性很大,可以不陈述任何不予批准的理由,也不作答复。甚至无论被控方如何申请,办案人员都不予批准、不予理会、不作答复,石沉大海。

4、在救济程序上缺乏救济措施。“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但是现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不予取保候审的决定不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法律既没有规定救济的机关,也没有规定救济的途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申请人对上述办案人员的种种做法只有默默忍受的义务,而没有任何救济手段和措施。

(二)从制度上看

1、对取保期限的规定造成了实践操作中的混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都有权决定取保候审,但法律并没有规定12个月的期限如何计算,是三机关共享12个月,还是每一个机关各自拥有12月,不得而知。

2.人保和财产保两种形式过于单调,缺乏灵活性,而且对于保证金没有规定具体数额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操作。

3.保证金的管理混乱,缺乏监督机制。有些司法机关以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为借口对保证金予以没收,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保证金由公安机关统一管理,但没有形成一套相应的退还程序以及保障机制,公安机关收取保证金以后,想尽办法以保证金代替罚款,不予退还。嫌疑人由于害怕公安机关报复,也不敢主动要求退还。

4.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措,没有对保证人未尽到保证义务的惩罚措施。虽然刑事诉讼法只是规定了对严重违反保证义务的保证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刑法上并没有相应的配套,罪名对脱保的犯罪嫌疑人缺乏责任追究,使之无所畏惧。

四、借鉴意义

(一)树立权利保障理念

将立法思想围绕在如何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上来。立法思想应当实现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获得取保候审应当成为权利原则。

(二)制定完善的法律规定和程序规范

第一,把取保候审明确规定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这项权利不仅当事人自己能够行使,其近亲属与代理人也可以代为行使。明确规定司法机关审查取保候审申请的时限告知方式,并赋予申请人

复议、复核权。司法机关对决定不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应在决定书中说明不批准的理由,努力减少职权主义模式的弊端。

第二,对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应当做出更为明晰化的规定。采用列举排除的方式规定哪些情况部适用取保候审,同时还要明确所谓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标准。判断标准可以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有无曾经实施过犯罪行为的不良记录,以及是否存在继续危害社会或妨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全面、认真地确定。,还要加强调公安司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无罪推定、罪疑从无以及人权保障的理念,第三,还要实现权力机构内部的分工制衡。现行刑事诉讼法把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分别配属给了公检法三机关,而且三机关在各自的所参与的诉讼阶段都有独立的决定权,建议把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分配给公安机关和法院,让检察机关独立发挥监督职能,并且赋予其反对权,在必要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和法院说明采取该项措施的理由,检察机关认为理由不能成立,应当建议其在制定的期限内予以变更。

第四,取保候审适用方式的规范化,应当改革保证形式,引进具结释放的保证方式,也可以考虑实行有条件的双保制采取财产保时保证方式不只限于交纳保证金,其他有价值的财产也可用作担保。现实中的高额保证金容易导致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在完全平等的基础行使此项基本权利,因此需要有明确的保释金明细表,对刑法典中每个罪行的保释金额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五,关于违保的处罚应加以明确。可以由刑法加以规定,增设潜逃罪,与原来的罪行实行数罪并罚。最后,应当规定控辩双方对取保候审决定不服的救济程序。实践中,公安司法机关只要作出拒绝取保候审或者准予取保候审的决定就立即生效执行。取保候审申请人或者被取保候审人即使对公安司法机关的决定存在异议也无法获得救济。这不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及时纠正公安司法机关的不当取保候审决定。

面对摆在面前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理性分析审前羁押替代制度基本要旨的前提下,批判的吸收保释制度的合理内核,对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作若干修正,从而寻找出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治要求的问题解决方案。对取保候审的改革也不能仅仅是在这项制度本身上动动手术就期待它能解决我国超期羁押严重这一现状。对与其相关制度、规则和程序进行研究和改革,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中,从全方位进行改革,才有利于根治这一顽疾④。④于华江,魏玮·借鉴保释制度完善取保候审的若干思考—从英美国家保释制度变迁的视角

篇2: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

【本节导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天津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事件回放】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中国网2015年7月1日讯: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应到169人,出席155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主体内容】

一、深刻认识宪法的崇高地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党中央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之所以把宪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

首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爱国统一战线,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在我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和体现,构成了我国宪法的核心要义和主体内容。宪法确立的这些重大制度和原则,关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其次,宪法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具有极为广泛的、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治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最后,宪法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性和最高法源性。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都属于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总源头。因而,宪法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的重要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原则性、总括性、凝练性、方向性强,高屋建瓴、言简意深、内涵丰富。例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原则的根本要求,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渠道和形式来实现,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来保障,通过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来体现。

二、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对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是彰显宪法权威和尊严的有效形式。宪法宣誓制度,突出了宪法所具有的崇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并且让宪法的地位通过可视可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实行这一制度,对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信仰,增强遵守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宪法实施,确保充分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很有必要。

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国家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力来源,可以深刻体会到权力来源不是自己或他人给的,而是人民通过宪法所赋予的,宪法高于权力,宪法约束权力,从而荡涤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自觉做到珍视手中权力,依法行使权力,保护人民权利。不仅如此,通过宪法宣誓,宣誓者将忠于人民的承诺公之于众,从庄严的仪式中产生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在誓言的约束和激励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在全社会进行宪法教育,培育宪法精神。宪法的实施不仅要依靠国家机关的遵守和适用,也要依赖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和适用。而现实中,很多人对宪法的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应当加大宪法宣传教育力度,让人民了解宪法、认识宪法,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宪法宣誓仪式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宪法宣传教育,通过万众瞩目的就职宣誓,宣誓者和民众经受一次强烈的心理震撼,使宪法知识、宪法精神被广泛感知和接受,将尊重宪法、信仰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植根于人民心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法律知识:什么是宣誓?

宣誓,在古代个人起誓,群体盟誓,是最郑重的形式。在誓言接受者面前表明态度,并请接受誓言者监督,就是把对自己的监督和处置权交给誓言接受者。比如在缔结婚姻时对神发誓,就是请神见证和监督自己的婚姻,如果背弃誓言,就是在婚姻问题上欺骗了神。在作证言之前对法庭发誓,就是对法庭宣布自己证言的诚实,如果说谎,甘愿接受来自法律的相应惩罚。在加入党派及其附属组织时宣誓,就是把自己交给了党派及其附属组织监督和处理。因誓言的郑重属性,对人来说,只有针对人生中真正的大事、重大问题才会起誓。无关紧要、或者不够重大的事,不宜采用宣誓这种形式,否则有戏耍和不敬之嫌。

作为宣誓制度,在中国原生态政治土壤中就有基因。古代诸侯会盟、郊野祭祀,乃至婚丧嫁娶等都会有类似的宣誓制度,或缅怀先祖,或激励后人,都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种道德观的践行,更是一种来自于神鬼天命观的警戒和约束。宣誓在古代可以起到约束人心自觉守法的作用,同时也是民事诉讼审判中的重要证据。这是誓言的本质决定的。在文明古国中,对证人宣誓最为重视的要数罗马帝国,法律还将宣誓分为任意宣誓、强制宣誓和请求宣誓。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誓言”在罗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他们为着遵守誓言常是不畏一切困难的。

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誓言的接受者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更加使得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无论是从法律制度层面还是道德伦理层面都更加深入人心。

三、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成文宪法国家所采取的制度

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据统计,在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明确作出相关规定的有177个。

宪法宣誓制度在国外由来已久。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以后,很多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新加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南非等国宪法中均明确规定,官员任职前要进行忠于宪法的宣誓。

一般来说,宣誓者都是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公职人员,如国家元首、议会议员、总理或首相及各级行政官员、司法官员以及其他公职人员。美国宪法规定,除总统当选后执行职务前必须宣誓外,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和所有行政、司法官员,都应当宣誓拥护宪法;挪威宪法规定,国王执政时应立即向挪威议会宣誓;新加坡宪法规定,任何议会议员在议会宣誓之前,不得在议会中参加任何有关立法的议事活动。

宣誓地点主要分为两处:议会或者法院。受主权在民和议会政治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家宪法规定就职宣誓要在议会举行,以显示对人民的尊重,如意大利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于就职前,要在国会两院联席会上,宣誓忠诚共和国,并遵守宪法。约旦国王即位时,必须在国民议会会议上,宣誓尊重和奉行宪法并忠于国家。也有的国家受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精神的影响,他们的宪法确认在法院或法官面前进行宣誓,如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所有法官皆可受理宣誓事宜,但通常由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总统就职大典的见证人。

【延伸阅读】 把宪法刻在国家公职人员心上 2016-03-01 来源:法制日报

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新任命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源领誓。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见证了2016年1月1日《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进行的宪法宣誓。领誓者刘源,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此时此刻,触景生情,使人想起新中国宪法实施的诸多往事。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党和国家对这部宪法的实施非常重视。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说:“这个宪法草案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指出:“我们的宪法草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根本法„„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因此,他们在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的实施方面,就负有特别的责任。”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1982年宪法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强调宪法的国家根本法性质和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回顾30年来我国宪法实施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宪法实施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仅以立法形式将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而且还将所有国家公职人员纳入宣誓主体的范围。

宪法是国家公职人员必须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表明了国家公职人员在庄严的场合对宪法的一种郑重承诺,有利于增强其宪法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宣誓效忠宪法,对宪法产生内心的认同和良心上的约束,可以增强其对于宪法的崇尚,并让宪法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的引导。公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国家捍卫宪法尊严的努力;宣誓仪式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宪法教育,有助于公众更好地认知宪法,它与已经设立的国家宪法日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公众产生对宪法的情感寄托,进而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尊重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

宪法宣誓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安排。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只有让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刻印在心上,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理念,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宪法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篇3: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

(一)错误概念

错误是指表意人因误认或不知(区别于虚伪表示),而导致意思和表示不一致的情况。错误可以分为动机(目的意思的原因)的错误和法律行为的错误两类。

我国现行立法中的“误解”应与德国法上的错误作同一解释。我国立法中并没有“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表述,而是在合同法中以重大误解对错误制度进行了规定,主要体现在《民通意见》第71条。

(二)欺诈概念

欺诈是指故意使用隐满、歪曲事实或者编造虚假情况的手段欺诈他人,使他人陷入错误判断中而作出了与其内心真实想法不一致的意思表示。英美法系将欺诈归入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范畴,但是笔者认为错误与欺诈制度差别还是非常大的,错误制度中表意人认识产生错误是表意人与对方的非故意导致的;而欺诈制度中表意人认识产生错误是基于对方的有意而为之。

二、效力体现

(一)错误的效力

关于错误的效力如何,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是不同的。大陆法系中以日本和瑞典为典型,侧重保护当事人内心真实的效果意思,否定因错误作出的不符合其真意的意思表示,即将因错误而为的民事行为认定是无效行为,不发生民法上的法律效果。英美法系认为如果一方当事人正确表达,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一般性认识错误并且并没有引起严重影响当事人订立合同目的的实质性误解,那么,该合同不受一般性错误的影响而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存在影响合同成立的实质性错误的时候,合同的效力才受影响。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我国对于错误(重大误解)的效力原则上是可撤销的。但是有例外,即在表意人违反一般的注意义务、同一的注意义务时,不得撤销,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

(二)欺诈的效力

我国对欺诈效力的规定:1、当事人之间为欺诈行为的效力[1]欺诈人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时,另一方当事人享有撤销权;(2)如果欺诈人是合同之外的相关第三人,并且与此同时相对人根据一般人的尝试判断能够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所为的欺诈行为,那么,受欺诈人享有撤销权;如果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时并没有相对人,那么此时的受欺诈人享有撤销权(1)。2、欺诈行为对于第三人的效力,原则上,欺诈行为所订立的合同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可以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

三、欺诈与重大误解的区分

(一)欺诈与重大误解的一般性区别

1.错误制度与欺诈制度发生错误认识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由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所引起的;后者一般是基于自身过失产生的。2.对行为后果规定不同。在欺诈中不要求被欺诈者一定遭受重大损失;而在重大误解中必须要求被误解人具有重大损失。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对欺诈行为规定的比错误制度更加严格,主要是因为合同当事人或者合同之外的第三人为欺诈行为违背了平等的民法主体进行交易应遵守的诚实信用原则,如果不对欺诈制度进行严格规制,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滋生人人为了自己利益而想方设法进行欺诈订立合同的现象,长此以往对中国的频繁民事交易造成严重侵害。3.民事责任规定不同。合同当事人一方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若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形,属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但是在错误制度和欺诈制度下当事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存在显著区别。在欺诈制度中,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合同当事人在撤销合同后享有对欺诈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是他无权要求欺诈人承担其对该合同成立的信赖而产生利益遭受损失的责任;而在错误制度中,误解人应该对相对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错误制度和欺诈制度主要应从合同当事人双方内心真实想法与其外在表示是否一致这个方面来区分。错误制度所保护的法益更多的是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意识表示真实,这种规定体现了民法尊重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欺诈制度所保护的法益更多的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自由,对欺诈人进行严厉规制,有利于维护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不管是错误制度还是欺诈制度,他们的设立无非就是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的真实与自由,使社会形成诚实信用的风气,促进民事法律关系的形成,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四、保留欺诈制度的意义

错误制度与欺诈制度是民法中两个重要的制度,前者是对合同中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从而导致相对方遭受利益损失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后者是对合同中一方当事人或者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从而导致相对方遭受利益损失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愈加频繁的民事交易,欺诈制度更加重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自由即欺诈人承担责任是因为其侵害了表意人的意思决定自由。欺诈与其他意思表示瑕疵制度都是对意思决定自由的保护。

我国民法以意思表示为核心构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与学说,其中的法律行为法具有统帅所有其他的关于意思表示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欺诈制度,能够在民法之外对其他行为产生约束力。

若删除欺诈制度,当意思受到外来干涉时就无法利用现行立法来解决。此外,我们只要在法律上承认“过失的欺诈”,欺诈制度与错误制度就能基本保持在同一层次,这样就使得法律行为法保持了高度的内在一致。但是我们都非常清楚,在对相关理论探索还不够成熟以及对相关制度的构建还不完善的前提下,匆匆忙忙进行制度的增加与删减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民法中对相关制度的安排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的,有其合理的因素,所以,笔者认为应该继续探索民法中相关制度中隐藏的理论,在不具有更好的制度代替之前,维持制度的现状,保持其固有的惯性,这种思想对以后我国民法典的规范设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错误制度与欺诈制度都是对当事人意思表示与其内心真实想法不一致的行为进行规制的制度。两者的制度设计都是为了保护民事交往中当事人的意思自主的意思决定自由,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促成合同的有效订立,对频繁的民事交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制度,我国在错误制度之外设立欺诈制度有其特定并及其丰富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对我国民法相关理论探索还不够成熟且对国外民法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的前提下,维持民法中相关制度的现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海晶.我国意思表示错误制度的缺失与重构[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谭和平.意思表示瑕疵理论与立法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潘运华,张中成.论意思表示错误的法律行为之效力[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5]冉克平.民法典总则视野下意思表示错误制度的构建[J].法学,2016(2).

[6]梅伟.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的构造[J].环球法律评论,2015(3).

[7][德国]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篇4:评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公司资本制;法定资本制;折衷资本制;公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82-03

一、我国原有公司资本制度的缺陷

我国1993年制定的《公司法》以“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确立了以资本三原则和法定最低资本额为核心的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目的在于:规范现实中大量皮包公司存在,对市场交易安全构成的极大威胁;防止公司设立中欺诈、投机行为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保证公司资本的真实可靠。

然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不但没有达到充分保护债权人、维护交易安全的预期目标,公司虚假出资、抽逃资金,资本被掏空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严格恪守资本三原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对外融资、股东利益的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主要表现在:

1.过高的法定最低资本额要求。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但1993年《公司法》规定的法定最低资本额却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无疑抑制了公民投资的积极性,阻碍了公司的设立。

2.严格的资本确定制。设立公司时,出资人或发起人必须全部认足并缴足股款,公司登记机关才能予以登记注册,颁发营业执照,公司始得成立。这造成了资本的闲置浪费,不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在出资形式上,将股权、债权等形式的出资不当排除在外,并对实物出资实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尤其对无形资产出资比例规定过低,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严厉的资本维持原则。将公司对外转投资的累计数量机械地限制在公司净资产50%之内,公司发行公司债的累计数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限制了公司的经营自主权;禁止公司回购自己的股份,对公司进行以建立员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设置了障碍。

4.呆板的资本不变原则。对公司形式增减资和实质增减资不加区分,一律须践行债权人通知和债权人异议程序,造成公司增减资本困难,使得公司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

二、新公司法下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

面对法定资本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加快资本制度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发挥功效,已成为我国公司立法面临的紧迫问题。故此次《公司法》的修正,在对我国立法经验进行总结,并深入了解、研究公司资本制度发展演化趋势及其本质的基础之上,对公司资本制度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折中授权资本制的确立。修改后的《公司法》第2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其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第81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折中授权资本制的确立,兼顾了企业筹资的快捷、便利,解决了发起人筹资困难的问题;避免了公司资本的闲置,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同时也考虑到公司资本信用对外彰显以保护债权人的功能。

2.降低了法定最低资本额。新的《公司法》第26条第2款,取消了对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分门别类的规定,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统一规定为人民币3万元;第81条第2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法定最低资本额的大幅降低,一方面拆除了中小投资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障碍,有利于保持必要的市场竞争、繁荣经济,同时也与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适度的最低限额规定,有效避免因滥设公司可能衍生的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的高成本,同时公司拥有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可保障成立后的正常生产经营之需,避免了空壳公司的产生。

3.出资类型的多样化。新《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该条规定在明确了知识产权出资的同时,为其他财产出资留下了拓展的空间,实质上取消了股东出资形式的限制。既保障了股东投资的自由,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为投资行为扫清了障碍,又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为其充分利用潜在的投资资源打开方便之门,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与繁荣。此外,该条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放宽了对实物尤其是高新技术作价出资比例的限制,使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得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了资本效率目标,并将对我国高新技术的进步和高新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对公司取得、持有自己股份限制的放宽。相对于原公司法律规范对公司股份回购的限制,此次《公司法》的修改,无疑在该问题上迈出了重大一步。依第143条的规定,公司在下列情形中,可以收购本公司股份: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公司回购自己的股份有利于以较低的成本强化异议股东“用脚投票”的权利;有利于减少股东间“搭便车”的问题,促使股东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有利于控制自己公司的资本市场价格和企业的资金使用量,该规定还为通过开展职工持股,调动公司管理层和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合并和重组,开辟了一条便利的渠道。

5.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引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称“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是一项源于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是为了协调因股东有限责任制度被滥用而导致公司股东和公司债权人利益失衡,实现个案的实质公平。修订后的《公司法》引入了该项制度,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本条的设立,使债权人在出现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资金使公司不能清偿债务时,可以直接向负有责任的股东追偿,既对具有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的股东予以有效的惩治与警戒,也填补了资本三原则对债权人利益保障的不足,以事后救济机制构筑起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安全网。

6.注册资本检验制度的健全。在原有严格法定资本制下,资本确定原则未能起到杜绝资本虚增灌水,确保股东出资到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验资制度的不健全。由于我国社会中间力量缺失、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求得生存,以出卖虚假验资证明为业,使未达到资本限额要求的公司,可通过造假得以合法注册,严重地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和交易安全。在折中资本制下,如果没有发育良好的社会中介组织,由于管制的放松,有可能使公司的资信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如何对会计师事务所等验资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规范公司登记注册的程序,保证公司在对外关系中具有最基本的资信,是确保实现我国折中资本制目的、维护债权人利益、维护交易安全的关键所在。新《公司法》第208条,针对验资机构违反法律的规定,提供虚假验资报告、证明行为应承担的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特别作了规定,这对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培养、社会资信状况的提高,势必产生重要影响。

三、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评析

从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可以看出,我国公司资本制从以强制性规则为主,充分保障债权人利益为目标,以事先形式安排为模式的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向着以实现公司及股东自由决策为主体,以提高公司效率为目标,强化过程监督和事后救济模式的折中资本制度转变。这既是世界各国公司资本制度发展的趋势,也是对资本制之真实本质反思与回归的体现。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理念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使公司更广泛地筹集到资本而便利地设立公司,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商机,实现对效率的追求,还是最大程度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实现市场交易的安全?法定资本制的实践已证明,试图通过法定最低资本限额的设置,资本确立、维持、不变三原则的严格执行,来实现债权担保功能的结果,只能是预期价值与现实功效的背离。因此,将股东视为具备诚信的基础,给股东最大限度的自治空间,在公司设立之时,赋予其以最为简便的筹资方式,便利地设立公司;在公司运营中,体现股东对公司风险决策享有自主决定权,以便公司有效地抓住瞬息万变的商机,实现资本制度本质价值的复位——筹集资本与高效运营,是我们在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的。那么,在资本制褪去了债权保障功能之后,如何更好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有限责任的滥用,在股东权利与债权人利益之间实现最优的平衡呢?这需要在资本制度之外建立一个有效的债权保障机制,包括公司设立时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债权人根据披露的信息预期自己的利弊得失;公司设立后营运过程中有效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的机制,使债权人及时掌握公司资本的重大变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公司设立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债权人在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并将过度风险不当转嫁给债权人时能有获得救济的途径。

总之,《公司法》的修订,为我国公司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一步。相信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社会信用机制、责任保险机制、债务担保机制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在促进公司发展、保护债权人利益、实现整个市场经济良好运行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正华,彭春文.资本运营的商事法律保障[J].政法学刊,2003(6).

[2] 朱慈蕴.公司资本理念与债权人利益保护[J].政法论坛,2005(3).

[3] 任雪,李皓.中外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比较与启示[J].韶关学院学报,2004(5).

[4] 任尔昕,史玉成.论信用短缺时代的我国公司资本制度[J].政法论坛,2003(2).

Comment on the Meaning of Our Country's Company Capital System Reform

——A Concurrent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Items of the Company Law

WANG Yu

(College of Law, Central Finan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company capital i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that the company relies for existence and undertakes a responsibility outward and independently, having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guarantee of the company creditor benefits. But with the growing function of rational capital investment, the pension function of the company capital is reducing gradually; the company is limited in financing and management. Therefore, the capital system of all countries heads for loosing and agility. As the original company capit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exists many limitations, the emendation of the company law sets a solid step for the reform and consummation of the company system, and h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promoting company development, protecting the creditor benefits, and carrying out the whole movement with positive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company capital system;legal capital system;compromise capital system;company law

篇5: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

考试说明:考试时用快捷键(Ctrl+C)复制文本,(Ctrl+V)粘贴文本到答题页面的文本输入框中。

题目:试述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论述题: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结合,是近代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推进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孕育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要素,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写出民族复兴新史诗的同时,也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版本,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中国以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以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这个重大课题。试述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30分)

答案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的又一次划时代历史巨变。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过渡阶段,迈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得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民族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国力繁荣昌盛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歧视的国家,变成一个在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国家。这一切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坚实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有利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宽广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基本条件。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使劳苦大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伟大历史抉择,他不仅使得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迈入入了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也是世界史上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努力正一步步走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每一步;同时也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给予他们以鼓舞。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正真成为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篇6: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

【摘要】在我国进入全面转型的今天,“改革”成为日益常见的词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事业单位体制也在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认识到在这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本文将首先介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现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带来的财会工作的变化和影响,最后就如何开展会计制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改革

事业单位作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单位,其规模数量和运行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职能的实现和人民生活的质量提高。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会计制度此时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计量和报告的方法指引,而是一种可以发现事业单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合理配置有着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完善,这就要求,我国财政体系作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体系制度也必须和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其中,经过修订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事件。

总的来说,经过修改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继承了原有会计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又在会计核算方式、责权发生制会计基本假设和采取无报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做了调整和改变,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更加符合现实基本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可谓是成果颇丰,但是可以其作用基本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政府预算的透明度,进一步优化国家财政资源配置,使得事业单位更加满足公共财政的需求;第二,通过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质量、激发事业单位发展动力和活力,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本身的管理质量,更好发挥国家服务功能;第三,会计工作作为一种信息提供工具,其制度的完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供信息质量水平,为全民通过会计信息监督事业单位工作提供了可能。

二、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有的问题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适用范围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全国各大大小小的企业,是一种十分统一、普适的会计制度。但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仅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对于非国有事业单位在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存在争议。也就是说,一些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纳入企业财管体系的事业单位,不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和我国企业单位都需要遵守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相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存在问题。

(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基础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收入配比原则,所以绝大多数组织单位都是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但是直至今日,收付实现制仍是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反映事业单位真是的资产和负债状况,这是由收付实现制只反映当期现金流量的会计假设决定的。收付实现制只记载现金的收支,对于现金流量背后的实质经济活动是否繁盛考虑不足,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和实际经营状况相背离。自我国开始使用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十分完善和深入人心,而收付实现制将很有可能因其固有的限制阻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设。

(三)我国事业单位科目设置不规范

我国事业单位体系庞大、种类繁多,不同的事业单位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各有不同,所以各单位对设置本单位会计科目有着较大的自由权。虽然各单位的会计科目可以很好地记录本单位的经营活动状况,但总体上来说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缺少系统的规划。站在较高层级事业单位的统一核算的角度,各个单位的账务管理纷繁复杂、混乱不清,很难对事业单位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反映,也不利用从上到下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报表编制存在基础问题

企业的会计报告是单位对自身经营成果的一种总结,而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主要是对本单位某一段时间收支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一种书面说明。因为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所以现金流量的相关指标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并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企业按照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融资活动对企业的现金收支状况进行核算,但事业单位不进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很大程度上就很难把握现金收支的变化。此外,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过程中采用的会计基本等式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个等式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依据,不符合大家对资产负债表定义的理解。

(五)固定资产存在的核算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有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基金两种。其中,“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原值”相对应,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入账原值;“固定资产基金”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净值”相对应,反映固定资产在购买固定资产的预算金额。但是这种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统收统支管理的模式已经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尤其是政府财务预算和单位实际总支出不能保持一致的今天。此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折旧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成本不能完全的反映出来,也就是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得不到准确反映。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的变化和影响

经过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颁布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总体来说,本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新的明确和规划,尤其是会计核算范围、会计要素、资金预算管理和会计报表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整。经过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在会计处理时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全面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明确会计处理对象,增加会计要素

在本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新会计制度明确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处理对象就是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而且要求事业单位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分类管理。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处理对象的首次明确,具有非凡的意义。此外,为了克服原有会计资产负债表的固有缺陷,新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延伸,主要是增加了对负债和净资产的核算科目。至此,事业单位的核算对象不但得到了明确,而且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细化会计报表体系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事业单位采用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有着诸多不足的地方,于是新会计准则鼓励事业单位采用责权发生制,这样就可以克服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不足,为事业单位提供真实有效、客观全面的会计信息。除此之外,针对原有制度资产负债表存在的不足,新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应详尽说明资金的具体使用状况和负债状况进行说明。如此一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有会计制度的不足,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更加全面、科学。

(三)促进预算资金管理核算方式的升级

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企业财务工作的一环,会计核算的改善也会对单位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和核算方式造成影响,倒逼单位资金预算提升。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在单位的经营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下存在许多收支预算不合理、资金严重超支而没有调整措施或因预算过紧影响正常运营等等。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对原有的预算管理方式改善为核定收支、定项定额补助、合理弹性预算等预算方式。这样不但和会计制度的变革有效的结合起来,还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四、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提出的建议

(一)减少行业特殊制度,统一会计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体系庞大,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活动千差万别,用一套会计制度和核算科目不可能符合所有事业单位的核算要求。但是不同行业事业单位设置过多的特殊科目,既不利于高层级事业单位的统筹工作,也不利于其整体会计信息的科学、合理性。针对事业单位科目设置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该要求各单位以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其财会工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统一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对于因行业特殊性的有的特殊科目需求,应在不超出统一制度的原则之下进行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

(二)改进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本文第二部分已经介绍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种种不合理,而且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实现其职能的重要依托,其核算工作应该得到重视。在此建议事业单位在核算固定资产时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取消固定资产基金科目,引入折旧制度。即在单位购入固定资产时以其承担的支付义务为入账价值,在资产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假设进行折旧,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此外,以基础工程建设为主要活动的事业单位,设计相应的基建报表,更加合理的反映基建项目的真实的状况。

(三)持续改进事业单位报表体系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但是还有两个方面问题亟待改进。首先是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的缺失。即便事业单位十分注重现金收支状况,但是没有系统的资金描述,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总是不能很清晰的展现。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现金收支状况将现金进行分类描述,可以更好地反省单位的资金运行状况。另一个是资产负债的列式问题。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基本的会计等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即和权责发生制相对应,也能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行更好的列示。参考文献:

上一篇:汽车节目改版节目简介下一篇:猜猜我是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