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2024-04-10

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精选8篇)

篇1: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这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教学难点:教师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标签

八上历史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1、近代交通:19世纪初,西方发明

、,后来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

2、近代通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①近代以来

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创办

,后来,中文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

。③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自学引导】

一、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想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有谁?

2、鸦片战争时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是谁?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著作?其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是谁?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著作?书中有哪些进步观点?有何历史作用?

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阅读132~133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是谁?请概述他的贡献?

2、近代著名化学家是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三、完成下列表格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成就简表

课堂小结

近代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是个备受列强凌辱和蹂躏的国家,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抵制外来的侵略,在近代史上,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滇越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凇沪铁路 2.20世纪上半期,在制碱工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詹天佑

B.李四光

C.侯德榜

D.茅以升 3.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4.严复翻译的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四洲志》 D。《天演论》 5.魏源和严复的主张的共同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长处,改变中国的现状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详系细介绍西方的著作是:()A.《海国图志》 B.《四库全书》 C.《天演论》 D.《四洲志》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主张?他写的著作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是谁的主张?他的译著是什么?同他观点相同的派别是什么?

三、简答题

列举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板书 1.铁路 2.制碱 3.近代思想

篇2: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恩格斯说:“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嫉妒。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所述的现实与下列哪一类文学的产生密切相关()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社会主义文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恩格斯所述的现实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密切相关。

【答案】 A 2.1969年,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是()A.托尔斯泰 B.拜伦 C.贝克特 D.巴尔扎克

【解析】 1969年,贝克特因《等待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答案】 C 3.下列作品属于诗歌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是()①《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②《等待戈多》 ③《唐璜》 ④《西风颂》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等待戈多》是戏剧,故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 D 4.下列文学作品与其对应正确的是()①《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悲惨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③《战争与和平》——“近代的《伊利亚特》” ④《等待戈多》——“荒诞派的经典之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是《人间喜剧》。

【答案】 D 5.下列不属于拜伦、雪莱相同点的是()A.都是英国人

B.都是浪漫主义诗人

C.用诗歌创作和坚决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全欧的民族民主运动 D.把诗歌创作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拜伦、雪莱两位作家的比较分析能力。对于比较类题目,关键要找到比较点,如拜伦和雪莱可从经历、作品影响方面找相似点,从文风方面找不同点。

【答案】 D 6.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解析】 从时间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时期。从题干“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可知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强调个人感 1 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相符合。

【答案】 A 7.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两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 ③都是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 ④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不同文学流派特点的对比分析能力。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所以①③是两种文学流派的共同点,②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8.下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相同点是()

A.揭露社会问题

B.表现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C.鼓吹暴力革命 D.崇尚理性主义

【解析】 《巴黎圣母院》和《战争与和平》分别是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A项是其共同点。

【答案】 A 9.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雪莱的《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主要反映了()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解析】 浪漫主义作家表现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美好未来,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

【答案】 A 10.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拜伦的代表作,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这主要是说()A.拜伦的功绩与拿破仑一样伟大

B.拜伦和拿破仑同样都坚决反对封建专制 C.拜伦和拿破仑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D.拜伦塑造的英雄式人物和拿破仑一样 【解析】 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拜伦利用他手中的笔赞美了自由和平等。

【答案】 C 11.歌德说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主”;鲁迅坦然承认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以及“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有人称他的一部诗体小说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他”是()A.巴尔扎克 B.拜伦 C.薄伽丘 D.海明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参加希腊民族解放战争,拜伦的最后一部长诗《唐璜》未完成。但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气势宏伟,批判锋芒犀利无比,被誉为 “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答案】 B 12.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说的作家是()A.巴尔扎克 B.雨果 C.司汤达 D.歌德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位作家作品的了解程度。从材料提取信息“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可以判断该作品是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十日谈》

材料二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

材料三 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支蜡烛;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给她的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刮走;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钞。葛朗台的吝啬渗透到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这种吝啬的可恶在于贪得无厌地赚钱。

——《欧也妮·葛朗台》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作者的什么主张?这反映了什么时代精神?(2)指出材料二、三作品的风格特点。

(3)“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请结合材料二、三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文学艺术的状况,回答时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内容与文学特色,再认再现史实。

【答案】(1)主张: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2)材料二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材料三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3)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欧洲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英国诗人拜伦的代表作,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他塑造的“拜伦式英雄”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孤傲、倔强、狂热、浪漫„„

材料二 爷爷的遗体用货车运到离雅斯纳雅波良纳六俄里左右的查雪卡火车站。„„当 我们的马车经过乡村时,发现许多人走到街上。当然,与聚集在火车站和铁道两旁的成千上万的人相比,他们毕竟还是为数不多的。看来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因而把前来参加护送灵柩的大学生专车中途拦住,在灵柩护送队伍必经的沿途两旁,出动了骑警,如临大敌。

——《回忆祖父列夫·托尔斯泰》

材料三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件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当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风闻自己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竟做了一个“荒诞”的举动,马上躲到一个小山庄里去了。最后在政界人物的劝导下同意接受此奖项,又以身体缘故,没有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1)材料一中的作品属于哪种风格流派?该流派兴起于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试从其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角度分析。

(3)你喜欢贝克特的作品吗?请简述理由。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注意从题干所给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后,理由要充分。

【答案】(1)流派:浪漫主义。背景: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人们普遍感到失望、不满,反映在文化领域,是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2)托尔斯泰的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该类作品注重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对人们反抗黑暗的沙皇专制统治具有激励作用,故“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

(3)喜欢,因为其作品反映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工业社会压抑下,人们苦闷、迷惘的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给人们以警醒。

篇3: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第7届世界草莓大会于2012年在北京昌平举办,首次走进亚洲,来到中国。大会的综合展示部分由国际草莓产业展、国际草莓风情展、草莓科普文化展、中国草莓科技展和草莓日光温室展5个部分组成。草莓科普文化展馆是一个融草莓技术、草莓景观、历史文化、科普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力图构建一个互动式的草莓体验场馆。展馆位于综合展示区的中心位置,由5个室内总面积约18 400m2的温室组成。展馆分为第一展厅:草莓大道展区;第二展厅:草莓天瀑展区;第三展厅:育苗工厂展区;第四展厅:科普文化展区和连廊等4个展厅。

2 科普文化展馆展示设计理念

世界草莓大会科普文化展的展示主题为“绿色科技、时尚互动、产业创新、合作发展”,科普文化展馆在设计理念上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并结合展馆自身特点,归纳出科普文化展的设计理念。

2.1 简洁直观的展示手段

农业展示设计的重点在于能否最直观的传达农业产品和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因此,在科普文化展馆的设计理念上,要求以简洁直观的设计手法贯穿始终,并能直观的体现出各个展厅的主题。展馆设计以大会目标、主题及特点为依据,客观展示农业展品的真实信息,诠释各展厅农业展品的核心价值,避免任何背离展品内容的设计倾向和手法,最终真实完整地展示农业展品的科技含量与培育成果。

2.2 红绿交融的展示构想

红色和绿色将作为科普文化展馆的两大主题。红色代表新鲜艳丽的草莓,绿色代表生态与农业。作为草莓大会的重要展馆,草莓和生态是本展馆在设计中需要融合贯通的两个关键要素,把这两个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也是做活、做好本展馆设计的关键之处。其设计重点在于能够使观众感受到“红”、“绿”交融的美妙,以及草莓作为生态水果之一所拥有的独特视觉展示手法。

2.3 色彩化的视觉引导

红、黄、绿、蓝作为主色调打造各展厅的主题色彩以及连廊连接各展厅入口的视觉映像。以不同颜色的飘带为载体,反映出各个展厅的所拥有的特质:红色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第一展厅,代表热情,象征第一展厅作为首歌展厅热情洋溢的迎接四方来客;黄色的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第二展厅,代表活泼,与第二展厅垂直变化的草莓天瀑给参观者带来的多变感受主题相符合;绿色的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第三展厅,代表生机,象征第三展区作为育苗区所带来的生命与生机;蓝色的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蔚蓝的第四展厅,代表希望,与第四展厅高科技和多媒体的主题符合,展厅内的各类多媒体电子展示了草莓未来的发展与人们对它的期望。

2.4 地域文化的融入

作为草莓大会的东道主,中国元素,尤其是北京地方的特色元素,将成为展馆设计必不可少的元素运用。长城、剪纸等既中国又国际化、符号化的图形语言和草莓元素共同营造出本展馆多元化的展示氛围。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者在欣赏草莓以及草莓文化的同时,能够体验北京特色的农业展会所带来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

2.5 生态展示的视觉震撼

视觉震撼是农业展会所需要获得的感官效果之一,通过生态化的视觉震撼效果,使观者能够留下非同凡响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处理草莓展示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途径的生态展示效果,并考虑能否带给参观者前所未有视觉震撼。首先,大面积的草莓栽植手法将被运用,使用大面积鲜红色的原生态草莓植株采取不同的排列组合会获得较好的视觉冲击。其次,草莓的悬吊栽植技术使“草莓天瀑”的创意获得可能性,“草莓天瀑”通过大面积的草莓悬吊栽植使参观者能够走入草莓种植箱的下方,向上仰望“草莓天瀑”,获得非凡的视觉感受。

3 各展厅概念设计

3.1 连廊概念设计

连廊在整体以轴线进行对称布局,轴线从南向北延伸,从“大草莓”吉祥物开始,至“小草莓”指示牌结束,连廊中间设休憩区及展示牌。

在连廊的入口处,巨大的3.7m高吉祥物配以向上延展的草莓叶片灯箱旨在使游客一进连廊能够产生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1所示。连廊的中段设计为休憩区,休憩区顶棚采用张拉膜结构,整体采用波浪状造型,给人轻灵通透之感。在休憩区的背面,设置了高低错落的十字型广告牌,体现现代感的同时,能够使游客获得更多的视觉角度阅读信息。在连廊的尾端,草莓形指示牌起到视觉引导的作用,指示离开展馆的方向,并且和入口处的草莓吉祥物景观相呼应,使整个连廊成为一体。

4个展厅的入口处理上,各门廊的正立面色彩以各自展厅的主色调基础。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写数字的运用体现草莓大会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门廊侧面醒目的数字能够达到视觉引导的作用(图1)。

3.2 草莓大道展区概念设计

草莓大道展区设置在本展馆的第一展厅,主要划分为草莓种植区、大门入口处、服务区、互动区以及休闲区等5个区域,并且使用象征“热情”的红色作为第一展厅的主色调。

展区入口以中国标志性符号——长城为载体,草莓大会标志以灯箱形式展现,整体造型微拱,如同一条巨大的绿带。大门中间入口前的广场上放置了大会标识,以4个景观柱为背景,标识上长城图形与大门长城造型相呼应,强调了大会主题,见图2。

展区入口后方为展厅的主要展示空间,宽阔的“草莓大道”两旁展示了层层叠叠不计其数的草莓植株,参观者在切身观察草莓种植的同时,可以在此充分体验草莓大道所带来的震撼效果,见图3。

3.3 草莓天瀑展区概念设计

草莓天瀑展区设置在本展馆的第二展厅,展区划分为百变天瀑、草莓天瀑、主入口处、次入口处、休闲广场、服务区和休憩区7个区域,展区入口为重点设计区域。

草莓天瀑展区使用代表着“活泼”的黄色作为第二展厅的主色调,与第二展厅的“百变天瀑”概念相吻合。百变天瀑展区内部使用悬吊机械把草莓种植箱悬吊至空中,观者穿行于草莓种植箱底下,红色的草莓果实如天瀑般垂吊在种植箱上,尤其壮观,可谓“草莓天瀑”,见图4。

草莓天瀑展区在入口设计上采用流线型,基础部分运用垂直绿化体现生态主题,入口中间嵌着圆环形中国青花瓷围绕大会会标,展现中国的瓷器文化。左右两端入口旁分别各排列三块中国剪纸屏段,并运用与草莓色彩相同的红色,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抽象为特定的元素进行运用,见图5。

第二展厅次入口的概念设计中,使用挂绳遮挡住展厅内悬挂的草莓,使观展者不能第一时间看见悬挂的草莓,营造神秘感。顶面垂置了大小不一的圆形吊顶,强调了入口所在。与此同时,为了与整个展厅的风格相符,也为了体现大会绿色的主题,休憩区的座椅设置了原生态的防腐木座椅,表达了以人为本和亲切自然的设计理念。

3.4 组培与育苗技术展区概念设计

组培与育苗技术展区设置在第三展厅,绿色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展区内新生的幼苗相符,作为展区的主色调。

展厅划分为种苗培育区、组培展示区和主入口处3个区域。育苗展区强调其科普性与科技感。因此,入口处以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展示草莓育苗知识视频,让游客能够在参观前对草莓培育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由于是育苗展区对卫生要求的特殊性,展区内育苗空间和参观空间使用玻璃护栏隔离。进行组培及育苗的工作人员进入育苗空间之前需要消毒,以免带入细菌伤害幼苗,因此在入口两边设置了消毒间。第三展厅入口区顶上同样垂置了主色调彩带,与前几个展区统一,形成整体。展厅内,在参观道路两边设置了以绿色为底色的大会旗帜阻板,阻挡游人进入育苗区,既能美观,又能引导游人游览,如图6所示。育苗空间内部则以简约直线条排列方式种植草莓,游客能够直观的观察新生草莓嫩芽姿态以及的高科技化的草莓培育过程。

4 结语

第7届世界草莓大会科普文化展馆展示概念设计既注重农业展品的生态化展示,又以现代多变的展示手段展现出最新的草莓科技以及丰厚的草莓文化。展馆设计在空间、生态、文化和种植技术展示等方面,均在努力的进行探索,并致力于显示草莓作为生态农业展品的特殊展示手段和体现现代农业展示空间的特有魅力。

参考文献

[1]韩斌.绿色景观与展示设计[J].装饰,2000(6):144~145.

篇4: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本案例出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包括三课内容(十七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十八课《现代文学和美术》、十九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二、教学目的

知道现代著名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分析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精神,树立为我国经济发展而努力的意识。

授课类型:初三复习课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几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

1、第一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图书。

2、第二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图片。

3、第三组:爵士乐和好莱坞影片的资料。

4、第四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和克隆技术的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分别体现那些主要内容。(学生集体回答四块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一是引起学生兴趣,初三课堂相对比较枯燥,出示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引起学生兴趣。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课前心中有数。

【出示目标,自主学习】

多媒体出示复习目标:

1、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2、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3、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4、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后,记忆要点,并且要在黑板上书写展示,其他同学要给予批阅量化打分。

学生活动:学生依照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并记忆,准备展示。

【自主展示,量化评价】

1、教师课前将复习目标中的知识量化分值,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学生板书,每生板书展示一题,每题100分,错一处,扣一分。

2、教师点名先让6名学生上教室的三块上板书展示自己所复习的6个量化知识要点。

3、其他学生可以自主上台对每个展示题进行批阅打分。

下面是教师把四个大目标的量化成10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别展示:

1、写出著名文学作品及作者,那一国?2、写出著名艺术家、代表作、国别?

3、写出爵士乐的起源、特点?4、写出好莱坞影片的类型?

5、写出三次科技革命时间?6、写出三次科技革命标志?

7、写出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工具?8、写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9、写出第一次科技革命影响?10、写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

下面是学生批阅的问题:(举出部分)

1、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美国,学生写成法国,批阅学生改正,批分99分。

2、写出爵士乐的起源是非洲、特点是即兴表演。学生写成既字,批分99分。

3、好莱坞影片的类型有喜剧片、西部片、警匪片等七种,学生写出三种,批分96分。

4、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学生写成60年代末,得99分。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学生漏写了括号中的两处,得98分。

最后,教师指出展示中的要点,从书写、准确度、改正技巧、上讲台的心态等多方面评价所有参与的学生。

【重点探讨,理解记忆】

教师提问:哪个展示内容错误最大?

学生:三次革命的影响。

教师:那位学生能很快记忆这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记忆的?

学生1:把三次革命的影响合起来比较记忆。

学生2:找出这三次影响的规律。

学生3:三次科技革命都是对生产力(经济)有影响,对政治有影响,抓住这个核心就好记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每一次科技影响,并划出学生所说的规律。

1、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2、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使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阶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而推动(世界经格局的多极化)。

教师让学生根據这个规律再次巩固知识。

教师:课中先表述对生产力(经济)有影响还是先对政治有影响?

学生:对生产力(经济)

教师:为什么每次都先是对经济的影响后是对政治的影响?

学生:因为经济决定政治。

教师总结:所以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带动经济的飞跃,进而对政治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青少年要从小热爱科学,树立科学意识,努力学习,为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拓展演练,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中考真题演练。(题略)

2、让学生小结概述本节知识。(略)

四、案例分析

1、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本课开头采用多媒体出示图片,马上引起学生浓烈的兴趣,同时学生很快就了解了本课要复习的主要知识,并且学生对照图片,直观形象,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理解。

2、量化评价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中教师把知识量化,以分数考核学生,特别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学生容易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好的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同时也有利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很好的实现生本课堂。

3、复习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本课中教师将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有比较有分析,学生掌握更容易、更深刻。初三复习不能简单重复,就应将知识分体系整理,分块复习,提高效率。

4、探讨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本课中面对繁多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篇5: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源自于西方,但是中国文化属于东方,这二者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真的能融合一体吗?其实现在企业管理科学主要是如何运用“以人为本”,将人的潜能挖掘出来,让企业的员工发挥最大的效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以人为本”一词的完整提法最早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但此时仍停留在工具论的层面上,离近代的管理科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在21世纪的时候“以人为本”在升华,充分显示了东西方在人本理念上的融合。以人为本上升到国策的层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升华,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本”观念的深人人心。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这个“以人为本”还应具有另一层面的含义。我认为就是“人缘”,世界华人利用华商之间形成的网络进行经营,即运用“人缘”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华商网络以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神缘为纽带,这“五缘”的本质具有东方特质的关系。通过“五缘”形成的华商网络是一种社会网络,它可以提供情感、服务、伙伴关系、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世界华人的成功是因为华商网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系。

我觉得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科学化,合理化,其实主要还是看他的管理理念是否符合对象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开办的企业不管是中国人开设的还是外国人开设的必须要符合中国的文化,同时具体的管理措施还应该符合,该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否则再强的企业都会面临瓶颈。

篇6: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XX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篇7:7第课现代科学与文化

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科技战略的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1949年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制定实施十二年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许多知识分子回到祖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②“文革”时期,科技事业遭受严重破坏。③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技事业迎来新的春天。1985年,中央做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6年,制定并实施“863计划”。④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⑤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2)“两弹一星”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国和苏联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力量。②含义: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③成就: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④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

(3)载人航天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年开始,“神舟”号飞船进行了4此成功的无人飞行。①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经过21小时飞行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②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实现绕月飞行,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三次飞跃。中国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载人航天飞行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中国航天迈进“探空时代”。历经37年的时间,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70年)、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和月球卫星成功绕月(2007年)。③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翟志刚出舱活动,实现了中国人太空漫步的梦想。

(4)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受到启发。①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②意义:国际上把这一发明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和“东方魔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③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8年8月20日,据CCTV报道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平均达900公斤,两亩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相当于过去三亩的产量。

(5)“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年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2.“双百”方针及经验教训”

(1)提出

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学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③贯彻“双百”方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其中,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④意义:“双百”方针正确处理了政治与学术、文化艺术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长期方针。④巨大成就: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电影艺术生机勃勃;戏剧园地百花争艳;学术争论热烈。

(2)曲折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政治批判扩大到学术领域,知识分子被错化成右派。“双百”方针被扭曲,“样板戏”独占舞台(“文革”时期:“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②“文革”结束后,迎来文学艺术的春天。1979年,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3)经验教训

①贯彻“双百”方针,才能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正确处理好科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尊重科技和文艺的客观规律;③坚持“二为”方向,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开创基业时期

①制定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③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④确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位为首要任务。⑤结果: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即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业余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逆转曲折时期

①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②十年“文革”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大中学校停止招生,工厂停止招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工农管理学校,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学制缩短。

(3)新时期的教育

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领导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12月16—18日,570多万人参加高考),倡导尊师重教。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③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④《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的颁布,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⑤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⑥2007年秋季开始:江苏率先全面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2008年秋季开始,国家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篇8:现代营养科学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本文从现代营养学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角度,以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政策制定为重点,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概要论述。

1 树立营养科学理念,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食物中获取人体生长与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确保健康的首要条件,也是“人人享有健康”基本人权的主要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如何吃得科学、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文明,已成为一个令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食物供应显著好转,膳食结构逐步调整,营养需求基本满足,营养状况不断改善。但由于饮食不科学、膳食不平衡、生活方式不适当,导致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并存,与饮食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呈现明显上升的势头。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全国成人超重与肥胖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和6000万人,血脂异常患病与高血压患病人数均达到1.6亿人,糖尿病患病人数为2000多万人,而且这些慢性病都已出现低龄化趋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儿童营养不良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达17.3%,低重率为9.3%;10岁男、女儿童的身高分别比城市矮5.4cm和5.6cm,体重分别低5.2kg和4.6kg。今日的儿童应是新一代的现代农业建设者,如此健康状况怎能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更令人堪忧的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居民高达70%,再加上诸多慢性疾病的上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新形势下“病从口入”造成的“东亚病夫”会不会重现,值得深思!

营养科学是实践性强、应用广、与国民生活最贴近的大众科学。针对上述问题,各级政府要树立营养科学观,大力倡导科学饮食,宣传普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年版)及相关营养知识,消除“营养盲”,并从儿童抓起,培养科学的、文明的饮食习惯,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确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与模式,以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2 按照现代营养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体营养的需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是一个拥有总人口13亿人,乡村就业人口占70%,人均耕地仅0.1hm2,食物资源相对紧缺,且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情下,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食物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仍然是今后农业长期承担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按照现代营养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体营养的需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必然选择。

2.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物消费既是人们的生理需要,又是一种经济行为

我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将相关的消费结构、食物结构、营养结构、技术结构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加以科学引导,以便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营养源,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

目前营养学研究证实的人体必需营养素和食物成分有42种(包括氨基酸9种、脂肪酸2种、碳水化合物1种、矿物质15种、维生素14种、水1种),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些营养素如何在膳食结构中合理地组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2008年1月由卫生部发布、中国营养学会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食物划分为谷物与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以及纯能量食物(植物油、淀粉、食糖、酒类)五大类,并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提出了成年人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从而形成了以10条膳食指南为主体并加以量化的较为理想的膳食模式。这对于正确引导食物消费、改善居民营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2.3 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

《指南》强调“谷类食物是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便宜的能源”,其供能比例应占人体每日摄入总能量的55%—65%,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类食物250—400g。与此同时,《指南》还指出目前粮食加工与消费中存在的主要误区,一是片面追求大米、白面越白越好,二是城市居民谷物供能比下降至49%(其中大城市降至41%)的非合理范围。前者造成谷物营养成分的大量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粮食供应紧缺的局面;后者导致膳食结构的偏离,引发一些慢性疾病。《指南》的上述要求,不仅从营养学角度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方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而且指出了合理利用谷物资源、扩大杂粮生产的必要性。营养学家的这一阐述,同农业专家强调狠抓粮食生产、人均400kg不可少的论断是一致的。事实上,除个别年份外,目前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徘徊在380kg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这充分表明粮食问题的严峻性。

2.4 优化奶业结构,加强大豆食品开发利用

《指南》建议成人每天饮奶300ml,摄入大豆30—50g或相当量的豆制品。众所周知,除人奶外,牛奶是世界公认的“接近完善的食品”;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化学物质。但是,2002年全国人均每日仅摄入奶制品27g,而豆制品与干豆类仅分别为11.8g和4.2g,近20年来徘徊不前,甚至出现下降势头,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扭转。针对奶业现状,2007年9月国务院已颁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今后,除牛奶外,还要积极开发营养丰富的水牛奶、羊奶等,以优化奶业结构。目前,大豆产业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多年来大豆产量徘徊在1600万t左右;二是豆油生产能力猛增,年进口大豆3000万t上下;三是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四是产业发展方向有待调整。从营养科学角度看,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40%,应大力加强大豆食品的开发利用,不应过分偏重油用方向,特别是城乡居民2002年日均摄入烹调油达42g,已超过合理摄入量25g的68%,因此《指南》提出“减少烹调油用量”的明确要求。至于说到用大豆生产柴油问题,这是不符合国情的,更是不妥的。长期以来,大豆被认为是低产作物,而实际并非如此。在采取适宜的高产栽培条件下,大面积达到3000kg/hm2以上的产量是完全可能的,而高产优质杂交大豆品种选育的新进展,显示出突破单产3500kg/hm2以上的潜力,至于小面积超高产实验,早已创造出5000kg/hm2以上的记录。从优质、高产的方向看,大豆的蛋白质产量比水稻、小麦、玉米高20%—30%以上,且质量优异。再从环保角度看,大豆系豆科作物,也是一种节能型环保作物,可固氮60—75kg/hm2,节省化肥400—600元。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大豆的故乡,这一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产业,应科学地“定位”,并通过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2.5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优化肉类生产结构

成人的日推荐摄入量为:鱼虾类50—100g,畜禽类50—75g,蛋类20—50g。这是综合对比分析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特点,针对部分城市居民猪肉食量过多,为预防心血管等疾病而提出的,而且在其排序上体现了引导消费者做出适当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动物性食物生产持续地大幅度增长,2006年水产品产量5290万t,禽蛋2946万t,肉类8051万t,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从而为城乡居民营养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营养价值看,鱼类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8%左右,脂肪平均为5%,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蛋类的蛋白质含量为12%左右(全蛋),是经济方便的优质蛋白质来源。禽类含蛋白质16%—20%,牛羊肉为20%,而猪肉仅为13.2%,且脂肪含量最高达18%。2006年,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占65%,禽肉占20%,牛肉占10%,羊肉占5%。总的看来,按照《指南》的建议,今后城镇居民应适当降低猪肉的摄入量,以便进一步优化肉类生产结构。从资源合理配置和防病保健考虑,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强草原与淡水资源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

2.6 蔬菜水果和薯类生产向优势地区转移,增加花色品种和精细加工

《指南》推荐成人每日吃蔬菜300—500g,其中富含维生素的绿色、红色、橘红色、紫色等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每日200—400g;薯类每周吃5次左右,每次50—100g。大家知道,蔬菜含水分多,能量低,富含植物化学物质,是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重要来源;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而马铃薯、甘薯则是各具营养特点、深受大众喜爱的食物,且产量较高、耐贮运,有利于在抗灾中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国蔬菜、水果和薯类生产有了很大发展,2006年人均产量分别达到430kg、131.5kg和130kg(鲜重)。今后,居民必需的这些产品同其它食物一样,要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逐步向优势地区转移,并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增加花色品种和精细加工,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其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创汇的作用。在水果生产方面,应结合经济林的营造,利用丘陵、坡地种植果树,以节约耕地资源。

2.7 限量饮酒,节约粮食资源

成年男性一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不超过15g,孕妇和儿童青少年应忌酒。据2002年调查,45—59岁中年人每天饮用酒精5—10g,可能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但我国是一个酒类消费大国,城乡成年居民饮酒率达22.4%,其中城市和乡村男性分别达到43.3%和41.8%,酒精消费量分别达到每天26g和29.1g。而大量饮酒,可影响几乎所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引起肝脏中毒。酿造1kg白酒需要2—4kg粮食,全国为此消耗粮食达1000万t以上,而要增产这些粮食是十分不易的,因此今后应倡导生产果酒,适当消费低度酒,并革除过度劝酒、酗酒等陋习,以节约粮食资源。

2.8 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生产与合理消费

在我国,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内市场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应是一主体。在我国农业面临人口不断增长和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运用现代营养科学来正确引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包括食物生产在内的农产品生产与合理消费,已成为一项正确的最佳选择。从国际经验看,以美国为例,长期以来农业部把人类营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作为一大重点,并在科研、教育与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农业部主管下,半个多世纪以来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先后实施国家学生午餐计划、学校早餐计划等10多项。2005年为此拨款500多亿美元,仅学校午餐、早餐计划的受益学生就达3700多万人。这不仅拉动了内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而且从孩子抓起,改善了居民的营养与健康。这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

3 在现代营养科学指导下,制定相关农业政策

营养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一支重要支撑,在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鉴于目前营养人才十分缺乏,营养知识尚未普及,作为第一步应从政府宏观管理方面大力加强。

(1)尽快制定《中国人民共和国营养法》,保障营养事业的稳定迅速发展,指导13亿国民的饮食消费,加强和完善农业、食品工业、商业、餐饮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市场规范管理。

(2)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要“在提高全民营养认识的基础上,注意营养安全,确保所有的人们都能持续地达到营养充足”。为此,要把“食物营养安全”纳入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之中,作为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以避免类似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的再次发生。

(3)把营养素含量及其组成作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一项内容,并按有关规定,在农产品及其加工标签中予以标示,并进行监督检验,以增强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4)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手段,通过育种、栽培、养殖和营养强化等途径,提高农产品和食品中的营养价值。为此,要大力加强这一领域的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以便在有限人均资源基础上开辟更广阔的营养源。

(5)在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以及科技入户等有关活动中,要把传授营养基本知识列入其中,以便提扫除“营养盲”,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和消费,开源节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食物资源。

(6)在各级党校课程设置中,把现代营养科学列入其中,以提高领导干部的营养观念,充实营养知识,推动营养工作发展。

(7)在中央和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中,配备营养师或公共卫生人才,分管营养相关业务,并加强与卫生、教育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8)以农村和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为重点,实施学生营养餐、学生奶和大豆行动计划等专项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农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A].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6.

[2]孙政才.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A].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67-374.

[3]蒋建平.食物、营养与现代农业发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102.

[4]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2-40.

[6]陈君石,韩蕃璠.新营养科学浅析[J].营养学报,2006,28(6):461-467.

[7]蒋建平.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与模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8-57.

[8]邓富江.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满足人民肉食需求[J].农产品加工,2008(4):4-5.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英语下册下一篇:课下作业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