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论文

2022-04-19

[摘要]吉林农业大学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理念对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进行了改造。引入生命科学理念与前沿教材,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论文 篇1:

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型转型探讨

摘要:2013年,我国教育部提出关于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转型的计划,2014年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初见成效。本研究主要介绍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必要性、原因、理解及认识和推进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所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应用型转型的依据。

关键词: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转型

通过对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这一阶段组织的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文件的学习、新乡市中粮集团的调研和学习以及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多次应用型转型学习与研究活动,发现,这些活动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转变具有较大影响,已初见成效。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或必要性

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和社会所求。从背景上讲,主要体现在:①转型是当前时代的特殊环境造成的。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使转型成为必然。社会整体转型使大学转型、教师转型和学生转型成为主要的课题和话题。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正是在这一转型的大背景下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大家思考和行动。②学生就业难是大学转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很难工作的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关注、教师和家长与学生考虑的焦点问题,因此,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十分必要[1-2],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也应紧随其后加快转型。

二、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原因

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提出“应用型和地方性”的教育理念,许多高校已付诸行动,在这一大背景下,新乡学院必须走建设应用型本科这一必然发展之路,其已经做了相关工作。例如,2014年本科评估期间,学院强调“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定位。而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的意义在于:①响应上级有关部门的号召,积极转型,早点转型,加快转型,适应转型。②可以学习兄弟院校有关教师、学校和学生管理的好的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集思广益,找准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早规划,早行动,做好顶层设计,付诸实施。

三、理解本科高校应用型的转型

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是国家的战略方针和发展大计,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把学院教育放在高等教育整体框架下考虑。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平原大学应用生物系,大部分教师在企业、林场、农场和食用菌养殖基地以及医药企业等锻炼过,有些教师还去过一些著名高校参观学习或攻读博士学位,学生也经常被安排去企业实习和锻炼,去植物园、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学习和参观[3]。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本科应用型转型比较容易。这是因为:①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有60%以上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②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学生“持证上岗”,因此,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会拿到各种上岗证件,为今后找到好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③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比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园林专业大学化学课程会结合能源、环境、生态以及新乡市水污染情况进行教学和研究,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会强调绿色化学和享受低碳生活方式,食品添加剂课程不但会结合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一些食品企业如娃哈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新乡市中粮集团等单位实习和锻炼,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本科应用型代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高校本科应用型的最重要内涵是学院所培养的学生要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服务地方和行业的有用的高级职业拔尖人才,让所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让社会和人民满意,因此,学院办学的落脚点是让社会满意和人民满意,坚定不移地走本科应用型的发展道路。本科应用型代表办学方向,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和民众,都应引起广泛关注。笔者作为新乡学院的一名生物教师,应更快地适应这种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的“2011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融入产学研的滚滚洪流之中,督促自己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认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4]。

3.对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的认识。(1)国家层面。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体系的背景结合起来,把新乡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放到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框架下考虑和认识,制订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方案去实施、改进和提高,结合新乡学院顶层设计开展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鼓励教师去基层锻炼和学习,将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实施和改革。(2)学校层面。对新乡学院而言,应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尊重学生选择,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进行新乡学院的顶层设计和应用型的内涵建设。例如,新乡学院将办学理念定位在“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将“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作为办学思想,将“开放、包容、求实、创新”作为学校校训,将“行胜于言”作为学校校风,鼓励教师敬业爱生、严谨笃学、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开拓创新,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向上、认真诚信。

新乡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符合国家2013年提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新乡学院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上会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厚重的文化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和培育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一个中心、两点突出、三类改革、四点着力、五种保障、六大战略,统筹兼顾,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加快转型,实现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精尖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职责。作为新乡学院的教师,应积极、认真、努力去做,不达目的不罢休,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转型改革的急先锋。(3)教师层面。对教师而言,他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还要将企业、林场、农场和社会结合起来[5],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教师发展、科研发展和教学发展作为任务积极实施,产生积极效果,实现最佳转型。(4)学生层面。对学校和教师来讲,应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定位,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实现全方位育人。让学生走出去,去企业和社会锻炼;把专家请进来,言传身教,使学生受益。

四、推进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

1.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1)调整专业结构。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教学观念,对新乡学院这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应在培养通用型人才上下大力气。而对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来讲,应对生物技术和园林本科专业的结构和课程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好的基础和找到好的出路。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2)注重专业课教改。在专业课教改方面,可以进行模块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微格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例如,食品添加剂课程可分九个模块教学,如:①绪论;②调色类食品添加剂;③调香类食品添加剂;④调味类食品添加剂;⑤调质类食品添加剂;⑥食品防腐剂;⑦食品抗氧化剂;⑧食品酶制剂;⑨食品营养强化剂。

2.积极走应用型道路。(1)注重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园林专业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科建设,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文章,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巧,提高学生适应职场和社会的综合能力[6]。(2)找准科研定位。对教师而言,应找准今后的科研方向,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如何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如何将科研与企业结合,如何将科研与学生结合,如何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如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省科技开发项目等,这是教师在今后转型中应考虑和努力的方向。(3)“双师型”教师的定位问题。“双师型”教师应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做些什么?这也是应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可以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教学[7],明显提升教学效果。(4)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对新乡学院和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来说,无论是管理干部、教师、教辅人员,还是学生,如何启动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今后转型应努力的方向。在学生中,可以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制图赛、技能赛、挑战赛、设计赛、创新赛和论文赛以及实验操作赛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

五、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所采取的措施

1.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新乡市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去向,加强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在生物技术、园林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三个专业上逐步建立“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育人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由生命科学技术11名博士成立博士教学科研团队,带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也使学生受益匪浅。

2.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2015年3月6日《新乡学院进一步推进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学习材料》的内容,探讨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如现代生物技术进展、烹饪与化学、化学与社会、园林植物与花卉欣赏、插花艺术、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书法理论与实践、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和中国花鸟画赏析与创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3.加强本科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努力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21个实验室和16个实习实训基地,购置设备500多台(套),总价值近千万元,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提高学生能力,适应未来个人发展的需要。

4.健全有效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1)培养高水平的教学精英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型转型的基础。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打造更多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转型。(2)监控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学校评教、督导组评教、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聘请校外教授和博士举办学术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4)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了解毕业生情况和社会需求,加速转型。

六、结论

经过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和这一阶段应用型本科转型文件的学习以及企业参观学习经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笔者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行胜于言”,不仅是学校的态度,也是教师的态度。在新乡学院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应做什么,如何做,想什么方法去做,为社会、学校、学院、企业及学生做什么,这都是我们今后应积极考虑和付诸行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一些思考[C].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四次研讨会上的发言,2014,11.

[2]顾永安,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研判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33):14-19.

[3]段艳红.高等院校《普通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158-159.

[4]张家年,范露,邱朝坤,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食品产业应用型人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312-314.

[5]熊运海,王大平.园林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152-154.

[6]段艳红.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改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57-359.

[7]张丽霞,曲丽娜,汪洋.生物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4):12394-12395,12398.

作者:段艳红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论文 篇2:

用现代生命科学理念改造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探讨

[摘要]吉林农业大学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理念对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进行了改造。引入生命科学理念与前沿教材,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关键词]现代生命科学理念 植物生产类专业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我国开设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为54所,约占本科院校的7.3%。其中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8所,华东地区10所,华南地区5所,华中地区7所,西北地区9所,西南地区6所。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主要有农学、植保、種子科学与工程、园艺、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等传统专业,在研究对象、领域和内容方面始终是我国普通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师资力量强、实验条件较其他专业优越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惯性”较强,形成了多年难以打破的思维方式和保守的办学理念,不能适应当今全球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学科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是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视野不开阔,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专业严重老化,仍然以传统的农科专业为主,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致使植物生产类专业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脱节,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农科专业在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很多地方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不尽快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将难以为继。

二、改革与创新传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一)生命科学前沿教材的引入

面向植物生产类专业等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选课时,我们主要考虑了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理论课体系中,从代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七大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纳米生物技术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0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教授。学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现代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基因克隆与DNA分析”(双语教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纳米生物技术”、“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等课程的学习,增加了他们对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家对本科教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和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培养“基础实、口径宽、大专业、多方向”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全面修订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现代生命科学理念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3+1”模式,即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素质拓展课程平台加上课外实践活动构成。(1)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外语、体育、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课程。(2)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或专业课程群)三部分。其中专业方向模块不得多于4个,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一般为6-8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根据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或社会需求方向等设置,目的是为实现各专业的特色办学、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空间。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还新增了“生命科学导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和“生物化学大实验”等生命科学类前沿课程。(3)素质拓展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学时为16、24或32(16学时为1学分)。设置此类课程内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我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传统农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基础课中增加“生命科学导论”,将部分专业的“植物学”改为“基础生物学”,以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在农业的广泛应用;(2)将专业的研究对象从“作物”拓宽到“生物”;(3)将专业课程从单纯的“种植”拓宽到“种植+加工+经营管理”的“农工商管”一体化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以适应现代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4)设置了反映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导论”等,以提升传统农学专业;(5)设置了面向县域经济的课程,如“农业推广学”,以适应面向农村和面向农民的人才培养;(6)开设了大量的相关选修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三、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是生命科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分期分批选派具有培养潜力、安心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承包”管理基地;(2)严格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学生实习和实践进行技能学习;(3)派出一批青年教师到北大、清华和中山大学进修生命科学前沿课程,到香港大学进修双语课程;(4)搞好新老教师的一对一式“传帮带”,对新分配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指定骨干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以老带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生产实践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三部分构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们狠抓了毕业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到招聘单位锻炼,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并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我们将实践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形成了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和综合发展的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使学生更贴近农业生产,更具有真实感,也使学生得到了全面锻炼。

(三)学生实践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多技能要求,试行“实训七环”模式,即实验课、实训课、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七环相联的全学程实践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实训七环”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1)增设“仪器分析”技能实训课,大四学生分期分批地进入学校“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高水平平台,让他们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培養好奇心和兴趣。(2)实施“实训七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在“实训七环”中,我们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其次,建立就业创业教育实训中心,充分发挥平台实训、实习、实验、创业大赛等在增强创业自觉性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和企业家为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通过典型的创业实践和一般的创业教育两种模式激励引导大学生创业。(3)加强质量监控,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大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多思考、多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状态转变;二是改进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教学,尤其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系统,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三是改革考试方式,加强质量监控,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把知识学会、学好,最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4)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四全计划”,即全体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地搭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把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学院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教育讲座,精心研究课程教材设置,努力将学生毕业后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与现在的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与学生以后的择业紧密相联,实行全体教职工总动员,与企业联系。

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多年以来,我们坚持现代生命科学理念,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方面,努力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得到加强,新增省精品课程10门,省优秀课程20门;另一方面,狠抓教学质量监控,开展质量工程项目活动,建设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2011年,我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中的园艺、植物保护、农学、资源环境科学4个专业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其中园艺学2008年被评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利用4个植物生产类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在科研方面,促进了植物生产类科研上水平,仅2008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23项,专利2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1项,SCI/EI收录论文的最高影响因子超过7。

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生命科学理念深入人心,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建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广适应”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升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共有50余名学生15次在国家和省级各类“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

作者:刘洪章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论文 篇3:

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刑法制度设计

摘要 克隆人是当代生命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一个挑战。从技术应用的目的上看, 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 与生殖性克隆 。从犯罪学角度来看,生殖性克隆人行为本质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刑法应将其入罪,并设计相应的刑法罪名以规制该种行为。

关键词 生殖性克隆人 犯罪

随着克隆技术的诞生,与克隆技术有关的各种伦理和法律问题也随之而至,生殖性克隆人行为便是其中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对生殖性克隆人持否定态度,有许多国家将生殖性克隆人认定为犯罪行为。

笔者认为,生殖性克隆人行为应当由刑法规定为犯罪,用刑法来规制这一行为。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架构起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大致轮廓。

一、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概念

凡故意将克隆的人类胚胎植入人的身体或者动物的身体的行为,即是生殖性克隆人犯罪。

二、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犯罪构成

(一)就客体而言,生殖性克隆人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生殖性克隆人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侵犯了国家对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克隆技术的监管制度以及人类的生命尊严(或者说是人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一方面,国家通过对动物克隆技术和治疗性克隆技术实施监管,可以有效地使现代高科技生命技术与当代伦理学相符合、与整个自然环境相和谐,使克隆技术这一尖端科技沿着为人类增造福祉的方向发展;生殖性克隆人则是对人类进化的反动,直接破坏保障人类与自然相和谐、技术与文明相促进的国家克隆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尊严(或者说是人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是人类整体所享有的神圣权利,每个公民都拥有自身基因特征惟一性、独特性的权利,生殖性克隆人技术则是对公民这一独有权利的直接破坏,这将导致生命关系的无序化,而“生命关系的无序化,将会导致社会的严重混乱”, 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生殖性克隆人的行为。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构成犯罪既遂所需具备的犯罪客观方面主要包括行为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或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的威胁,这种危害结果或威胁和危害社会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具体说来,犯罪既遂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结果犯的既遂。结果犯,是指以法定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的犯罪。简言之,其既遂只有在犯罪行为已导致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时才能构成。例如,故意杀人行为,被害人已经死亡;盗窃行为,财物已被窃为己有等。(2)危险犯的既遂。危险犯,是指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足以发生某种严重危害后果危险的犯罪。这种犯罪,即使严重危害后果尚未发生,也构成犯罪既遂。危险犯主要是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放火、决水、投毒、爆炸罪等。(3)行为犯的既遂。行为犯,是指以实行法定的犯罪行为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调剂那的犯罪。对于这些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行为,就构成了既遂,无需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例如,脱逃罪、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等。

笔者认为生殖性克隆人系行为犯,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生殖性克隆人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故意将克隆的人类胚胎植入人的身体或者动物的身体的行为,便构成犯罪。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如将生殖性克隆人看作为结果犯,则需产生法定的危害结果——产生出克隆人——才将此行为认定为犯罪,否则不认定为犯罪,这样便会鼓励生殖性克隆人的研究,因为在没有出现克隆人之前是不受刑法追究的;而如将生殖性克隆人看作为危险犯,因为现在克隆人还没有出现,所以究竟在何种状态下才算作出现克隆人的危险,将无标准衡量。综上,我们只能把生殖性克隆人视作行为犯,一旦有生殖性克隆人的行为,不管其是否已产生了危害社会的后果,我们都认为其为犯罪;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对生殖性克隆人的控制,使得动物克隆技术和治疗性克隆技术都沿着有利于人类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就主体来看,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生殖性克隆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科学技术,由于资金、技术及能力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其很难为普通公民所掌握。因此,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主体便不可能会是一般主体,而只能是那些掌握和利用或者有能力和条件掌握和利用克隆技术的人。显然,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具体来说,下列两种人都有可能成为该罪的主体:(1)从事动物克隆技术研究或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科研人员。因为从事克隆人工作,要求有从事动物克隆或治疗性克隆的技术背景,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动物克隆、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人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从动物克隆所引致的应用于人体的研究上来看,一个是治疗性克隆,一个是生殖性克隆人;由于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对象为人类早期胚胎,而这一领域的成熟恰恰是生殖性克隆人所需要的,因而不排除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技术人员因利益驱动而向生殖性克隆人突发袭击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动物克隆与生殖性克隆人所需要的并不是克隆的机理,而是大量的试验所累积起来的成果,因而从事动物克隆的人受到利益驱动而去从事生殖性克隆人的科研人员会大有人在。(2)从事动物克隆技术或治疗性克隆技术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这些法人或组织由于有条件掌握和利用动物克隆或治疗性克隆技术,也有可能会利用这些技术去从事危害社会的活动,因而也可以成为生殖性克隆人犯罪的主体。

(四)在主观方面,生殖性克隆人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并要有克隆出人的犯罪目的。

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可以发生在直接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各种犯罪中。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笔者认为,如果行为人的目的是克隆出人,追求克隆人的出生,并有从事生殖性克隆人人的行为,则此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行为人行为构成生殖性克隆人罪。如果行为人的目的不是克隆人,而只是通过延长治疗性克隆研究期限(我们假设目前所规定的14天毁胎期限对于治疗性克隆来说,时间太短,难以取得更大发展)的方法以取得更大成果,此时行为人的行为我们不认为是生殖性克隆人罪,因为行为人没有克隆人的目的,但因为行为人已经突破了治疗性克隆的时间界限,因此也就伤害到了可能有生命感知的人类早期胚胎,鉴于生殖性克隆人的敏感性,笔者认为也触犯了刑法,但究竟符合何种罪名或者是否应该加以新罪名 则不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内容。

三、生殖性克隆人犯罪在刑法典中的配置

生殖性克隆人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生命科技犯罪,很难并入到现行刑法典的任何章节中。我国有学者提出了“辅助生殖 犯罪”的概念 ,认为有必要在我国刑法典中设立辅助生殖犯罪(并认为该罪系一类罪),并在该类犯罪中设立以下几个罪名,如非法转让辅助生殖技术罪、非法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罪、代孕罪、从事代孕业务罪、生殖性克隆人技术开发罪、非法买卖受精卵、胚胎罪及非法买卖遗传物质罪等。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沿着这一思路来解决我国立法中的一些不衔接的地方,将生殖性克隆人犯罪也并入到辅助生殖犯罪这一类罪中,在将来刑法修改时作为独立的一节。□

(作者:法学硕士,山东英才学院文法学院教师,迄今已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生命法学)

注释:

治疗性克隆,是指从需要治疗的病人身上提取一些细胞,然后将该细胞的细胞核置入到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之中,重组的卵细胞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刺激之后,开始自行分裂增殖,直至形成一个早期胚胎(在任何时候,都不考虑把该早期胚胎接种到子宫里,这就排除了任何妊娠和孩子出生的可能性)。从这个早期胚胎中可以提取到对生命成长发育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经过相应的定向诱导发育的处理,便可以发育成病人需要的各种组织,由于再造的细胞及组织的基因与病人的基因相同,因而以往在器官移植中经常出现的排异反应的难题便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生殖性克隆人,其起始的步骤完全相同于治疗性克隆,即从某一供体身上提取少许细胞,然后将该细胞的遗传物质置入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之中,经过刺激后,重组的卵细胞开始自行分裂,直至形成一个早期胚胎。如果将早期胚胎植入受体的子宫内,完成受孕、发育和产子过程,就是达到了生殖性克隆人的目的。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体外培育的早期人体胚胎终止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而后者必须将在体外培育的胚胎移植入代孕子宫孕育成人,这种人体胚胎是无性生殖的产物。

倪正茂.科技法学原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第442页.

澳大利亚2002年《禁止克隆人法案》中,将“故意在体外培养一个人类胚胎时间超过14天(不包括胚胎发育暂停的时间)的行为”单独规定为一个独立的罪名。

生殖技术是指将在自然状态下性与生殖本来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方面分离开来,一个是将生殖从性分开的技术,这就是控制生育或生育调节技术,另一个是将性从生殖分开的技术,这就是辅助生殖技术。辅助生殖技术主要解决不育问题,主要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精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配子输卵管移植、代理母亲、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助孕、无性繁殖或人的生殖性克隆人等。参见邱仁宗、翟晓梅主编:《生命伦理学概论》,第57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刘长秋.浅论辅助生殖犯罪及其法律防范.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第4期.

作者:谭家宝

上一篇:控制银行承兑风险论文下一篇:航空食品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