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2024-04-09

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共14篇)

篇1: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课题:平均数

教学内容: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42-43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的游戏运动会吗?体育老师给每个年级设计了不同的游戏项目,同学们玩的都特别高兴。

2、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他们套圈的情况怎样呢?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课件出示)

3、“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男生:6+9+7+6=28(个)女生:10+4+7+5+4=30(个)

4、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男生套中28个,女生套中3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女生中有人最多套中1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指名回答,追问:那怎样比才公平呢?

5、谈话::看来只看个别人的成绩,或不管人数只看总成绩都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现在4名男生套中28个,5名女生套中30个,就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想办法知道到底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2、提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3、“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移动套中个数多的方块补上套中个数少的,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的同样多)

4、提问:移动以后的每人7个表示什么意思?(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5、“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法。

6、“我们能不能列算式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板书:28÷4=7(个)

7、追问:28从哪儿来的?(4名男生套圈个数的总和,板书:先求和)

为什么除以4?(求4名男生的平均数,板书:再求平均数)

7表示什么?(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8、再追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套中7个?

9、提问:观察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10、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那么重要的规律,那你能根据这个规律来猜猜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引导:女生中套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是几个?那么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应在几和几之间呢?猜猜看。

谁猜得最准确呢?

11、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来看一看。怎样移?说一说。

12、列式算一算,板书:30÷5=6

追问:为什么除以5?

13、提问:现在你知道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14、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准确地知道了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第1题。

在每个小组桌子上放了三个笔筒,分别有5、6和7支铅笔,谈话:你能想办法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几枝铅笔吗?(小组活动)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说一说。(移多补少法、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谈话:这两种方法都能得出平均数,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2、第2题。

估计: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计算: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3、第3题: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一定安全。()

(2)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4、第4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31棵,第二天植树38棵,第三天植树39棵。(1)四年级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2)三天中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平均数)

2、我们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求平均数?

3、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4、读一读生活中的平均数: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5、拓展:思考题

篇2: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在假期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老师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好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要求:

把字音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诗句,注意正音。

3、学习生字“庐、瀑、炉、疑”,重点正音“瀑”。(学生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音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音节。

给生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理解“香炉”。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紫烟”在这里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色的?抓住“生”字进行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行朗读指导。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理解“飞”,说明什么?“三千尺”又说明什么?(课件演示:瀑布的壮观)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疑”,“落九天”说明什么?朗读指导。

3、简介作者:

你还知道什么?

简介诗人“李白”。

四、美读成诵

1、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教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挑战读:

学生站起来说自己要挑战谁?跟他赛读。

5、跟同桌互读。

6、齐背古诗。

五、书写生字

书写生字“炉、银、烟、流”,重点指导“流”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教学尤其如此,在这堂课中,我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虽然有老师随堂听课,但学生的积极性丝毫不减。如:生字教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诗句的含义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最后用有滋有味的声音展示自己对诗的感悟。课后,听课老师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上课怎么能有这样的激情?你们班学生的思维真活跃,朗读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情。有什么诀窍吗?”有诀窍吗?──有。有人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而我不是,我把它看成是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展现给学生的是我的生命──激情而又饱满!我用我的生命去解读、去唤醒、去激励、去鼓舞我的孩子们!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生命的绽放中读懂人生!老师──在你的心里真的装着孩子们了吗?老师──当你听到学生极其崇拜地叫你一声“老师”,你读懂这一声呼唤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背诵《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板书设计】

古诗的简笔画。(略)

【课后反思】

篇3: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飞机遇险的时候》《千里跃进大别山》“积累·运用七”

【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两篇课文、“积累·运用七”中的一首古诗和一篇略读文章。要求能理解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当堂积累一些句子和段落, 感悟写作方法;加强小组合作, 促使学困生跟上学习步伐。

【教学过程】

一、学文

1.学习《飞机遇险的时候》, 先“开火车”朗读课文。思考: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在飞机遇险的紧急关头, 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2.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 快速默读。思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0多天, 但课文重点写了什么时间?哪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出现?

(板书:狭路相逢勇者胜)

再读课文, 思考:“狭路”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情况?战士们是怎样勇敢作战的?战斗的结果怎样?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3.学习“积累·运用七”中的古诗。

“开火车”读。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么话?

读短文, 思考: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地质学家?

二、积累

1.透过云层, 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____, 好像____的大海。

2.飞机像__________, 沉甸甸地往下__________, 还失去了__________。机翼__________过一座座山峰, 眼看就要__________着山尖了。

3.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 还__________地鼓励她。

4.飞机__________升高了, 继续__________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__________。

5.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站起来, 从__________的机舱一头, 几步__________小女孩面前。

6.情况确实很严重, 大家__________地望着刘邓两位首长。

7.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上冲了上去, 大军像__________, 向西南方向__________。

8.他叮嘱旅长说:“要记住, 现在是‘__________’, 要勇, 要猛!”

9.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像__________。

10.春天的郊外美极了, 柳条儿在__________中__________, 麦苗在__________下__________, 小鸟在__________。还有那满山坡的鲜花, 像给山冈__________。

篇4: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关键词]情景导入 朗读 以读促思 以读促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65

【设计理念】

《检阅》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质疑;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

1.课前2-3分钟播放音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出示有关“检阅”的幻灯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博莱克截肢了。在这盛大的节日里,他究竟能不能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结果又会如何呢?快速浏览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观众是怎样称赞的?

3.在学生回答时,幻灯片出示课文的两个关键句: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夸赞的语气齐读这两句话。(板书:真棒)

(二)走进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1.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

(1)出示课件,请学生读这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

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小伙子是谁?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个小伙子是博莱克,说他棒是因为他的腿被截肢了,但他还能和健全的人走得一样,而且那么精神,那么整齐)(板书:博莱克)

让学生把博莱克在队伍中的表现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引导学生看图读文,站在博莱克的角度体会他的心情。再通过朗读博莱克的表现来展现这种心情。接着让学生想象:博莱克在训练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呢?

(3)出示课件: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平时训练中他( ),但他总是( )。看来,今天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他肯定在想( )“这个小伙子真棒!”

请学生仿照上面的句子说话,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深入文本,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一句。

(1)齐读: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顺势问道:这些小伙子又是谁呢?为什么他们也能得到这样的称赞?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知道这些小伙子是儿童队员。他们并没有因为博莱克残疾而歧视他,是他们给了博莱克这次机会。

出示课件,学生练习填空,体会队员们为难的心情。

小结:这可真是一件棘手的事。那现在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站在队员的角度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读好队长的话,学习儿童队长坚定的态度。指导朗读,体会他的善良与公平对待每个人的品质。

【设计意图:角色转换,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博莱克或那些儿童队员们,体会人物的心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补白文本:他的话刚说完,大家就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主意不错。”有的说:“我想博莱克一定行。”有的说……猜猜看,他们都还会说了些什么?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虽然博莱克( ),但队员们还是决定让他( ),因为大家觉得他也是一名( ),应该得到大家的( )和( )。

【设计意图: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感受队员们心情的变化,体会队员们同样的善良美好的心灵。】

再次想象:假如你是博莱克,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刻苦训练。生2:感谢队员们。生3:为班级争光……)

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体会儿童队员的做法是非常了不起的,达到了回归全文,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三)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1.读完课文,教师这样延伸:尊重残疾人是一种闪光的品质,博莱克在队员们的理解和帮助下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拼搏,创造了奇迹。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残疾人,他们在亲人和朋友的关心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音符。

接着出示“千手观音”图片及有关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照片,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身残志不残,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重要,但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更重要。

教师出示这段话,让学生齐读:“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为了同一片蓝天,让我们将心连在一起。”

2.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升华情感,坚定意志。

3.布置作业: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设计意图:运用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检阅

博来克 儿童队员 真棒!

篇5:第六册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第六册教学计划

王蓉芳

班级情况简析:

班级人数

上学期合格率

100%

上学期优秀率

本学期合格率指标

100%

本学期优秀率指标

上期差生率

本期转化率

经过五学期的学习,本班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已掌握常用汉字1002个左右,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查字典,能确定部首,检索汉字,看懂意思。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学会打电话、问路等应对用语。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能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懂得句子的意思。认识冒号。了解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连句成段的句子。已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开始学写毛笔字,能正确执笔,学会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养成了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好品德。初步知道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实践出真知,本班中有三、四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待这一学期进一步加强教育。

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教材把《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第三学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解成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每条线索又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难易程度和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一半已安排在第五册。余下的一半安排在本册教学。本册教材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这些训练点组成单元。各单元按教学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教材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序列如下表:

单元

阅读训练

习作训练

听说训练

查字典,选择恰当的意思

看多幅图,写一段通顺的话

记住要点,按顺序复述故事

根据词语意思,读准多音字

观察制作过程,写一段连贯的话

懂得用总起分述句子写一段话的方法

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听一段话,听出说话中的错误

读日记,了解日记的特点

写日记

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用总分句子写一段话

(一)听广播,说出主要内容

懂得用并列句子写一段话的方法

用并列句子写一段话

读出句子的语气

用总创始句子写一段话

(二)说一段放大,叙述自己的见闻

说说一段话(自然段)的意思

根据见闻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有围绕阅读训练点选编的课文3篇,1个习作训练和1个单元练习,第1、3、5、7单元还有1次听说训练和1篇选学课文。全册共有必学课文24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8次,听说训练4次,单元练习8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

本册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在各个单元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有的单元有相对集中的中心,如第一单元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第二单元是遵守纪律的教育;第三单元反映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第六单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七单元学习革命先烈,做革命事业的~人等。介第四、五、八单元,着重进行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每篇课文体现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相同,也是一种类型。

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掌握常用汉字256个。知道多音字要根据在词语中的意思确定读音,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用音序、部首方法查字典,能在教师指导下,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初步学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460个左右的新词,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能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3、铅笔字能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学写毛笔字,初步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篇6:第六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二)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本册共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调查周围环境,一个是回忆、了解父母的关心爱护,分别编在“爱护周围环境”和“可贵的亲情、友情”两个单元中。

(三)大量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四)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六)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三、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 200个字,会写1 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四、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识字是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其他渠道,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量的巩固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要继续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

(二)关于阅读教学

精读课文: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有两个:理解和积累。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培养对新鲜语汇的敏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要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讨论。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特别受感动或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自己的想象甚至是“突发奇想”;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6)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交流。

2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教材后附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

(三)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培养能力。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情境的创设,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可以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可以是表达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是思维水平的增强。总之,一堂口语交际课,要能体现出学生语言的发展过程。

3全员参与。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5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点。

6.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四)关于习作教学

1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

3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合作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多创造一些学生习作交流的机会。

五、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五学期的语文学习活动,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大部分同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但能读出自己的理解的同学不多,因此,加强朗读训练仍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另外,阅读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有待加强。

识字:本册教材识字量很大,同学们经过大量的识字,已经掌握了许多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能力强,词汇丰富,但陈海帆、蔡荣界杰等人识字困难大。

写字:学生的书写习惯好,书写大方、工整、清楚。但有少数几个人的作业不认真。写作:写日记每周写一篇,但有个性的日记少,一些比较好的都是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完成的,缺乏童区趣。主要是不会运用标点符号,有些句子不够通顺。

口语交际:平时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难上,其末通过测试,发现同学间的水平差异大,自信心强,语言面貌好,但交际的仪态有待加强。

六、采取的具体措施

1、课堂中重视识字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利用“我的舞台”树立书写的榜样,激发书写兴趣,写钢笔字分层次进行。

3、充分利用班级订阅的《小学生语文报》,《语文同步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扩大阅读量。另外,开展有趣的阅读竞赛活动,提高阅读兴趣。

4、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5、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

6、充分利用语文课、读报课、黑板报等途径,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7、结合教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第六册《小露珠》教案-教学教案

1、小朋友,你们见过小露珠吗?仔细地观察过吗?那咱们就走进大自然,细细地瞧瞧小露珠,一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小露珠图片)想说点什么吗?

2、导入课题:这么美、这么可爱的小露珠,想不想去大自然中找找它?那就让我们走进夜幕,去寻找小露珠的踪迹吧!

二、新授

(一)第一自然段

1、(课件演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打开书,再去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结合刚才的动画,仔细品味,怎样来读好这一段?

(从朗读中感悟到小露珠由小变大的艰难小露珠的可爱)

(二)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1、小露珠是那样可爱,小动物们都喜欢它(板书:小动物喜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相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请同桌挑选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读读,相互指导,争取读好它。

2、老师把小动物的经历拍成了动画片,可是来不及配上声音,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当配音演员的?

(鼓励其余同学:别泄气,评论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谁想当?我们都来当评论家,仔细看,仔细听,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论,看谁能戴上评论家的桂冠。)

3、全体参与评一评,指导读好“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三个词组,体会赞美之情。

4、创设对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你们见了我,会怎么向我问早?(走入学生中间,主动向“小露珠”问好,启发“小动物”“小露珠”主动问早)

5、小结:小动物们主动向小露珠问早,它们都喜欢小露珠,板书:因为它:(请生上黑板板书)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小动物们喜欢,花草树木也喜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细细体会一下。

2、交流。

3、指导朗读:小露珠的到来给花草树木带来了这么大变化,在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么有活力,有生机,同学们看:多媒体:花草树木)这么美丽,这么富有生机的景象你能读出来吗?试着读读。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形式)师简评。

4、创设写话情境:

(1)假如你是画面中的鲜花、嫩草,或者文中的向日葵、喇叭花,你能来赞美一下此时此刻自己的美丽姿态吗?

(2)现在老师就是画面中的一棵小草,先听老师赞美一下自己好吗?

我是一棵小草,我的身上沾满了一颗颗圆润的小露珠,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反射着霞光,就像一颗颗闪闪的小星星。它们让我更加美丽,更有生机了。(课件演示)

(3)这是老师对自己姿态的赞美,你们准备怎样来赞美自己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4)交流、评价。老师觉得他说得美极了。你最欣赏他说的哪句话?(比喻)

5、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花草树木在小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就让我们试着将这段背一背,把这美景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吧。

6、小结:小露珠的到来使花草树木变得如此的美丽,你认为小露珠仅仅是美在外表吗?还美在哪儿?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多媒体)天渐渐亮了,小露珠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慢慢地蒸发变小了,它的身子越来越轻,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它就要走了,就要向大家告别了。引读(多媒体):向日葵向它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吗?

2、那,让我们一起来挽留小露珠,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3、学到这儿,你们也一定喜欢上了小露珠了吧?那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小露珠好吗?(你可以把课前从课外资料中搜集到的一些赞美小露珠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也可以把搜集到的句子和书上的句子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小露珠。)

4、自由准备后交流。

三、总结

听着同学们的赞美,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赞美一下小露珠。(概括板书): 小露珠,小动物

喜欢你,植物喜欢你,因为你不仅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美丽外表,(板书:外表美),你更有一棵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板书:心灵美)

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象小露珠这样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四、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亲人,告诉。好,那老师向大家提个建议:你可以通过你喜欢的方式,例如:(朗读、背诵、写感想、绘画、唱歌、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板书设计:

小动物闪亮

喜欢小露珠透明外表美 圆润

篇8: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关键词:恐龙,教学,课堂,资源,知识,评析

本文分析的苏教版《恐龙》教学案例中, 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要秉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 并就恐龙的知识和学生展开交流, 以此来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起点, 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博物馆等渠道来了解有关恐龙的知识, 让学生感知知识是广泛存在的。

一、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不足

(一) 案例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将恐龙这一动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一次学生没有注重教师的问题, 又重新读课文, 第二次大家想积极发言, 教师却只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 就进行下一环节了。下课铃响了内容还没结束, 还停留在阅读课文内容的阶段, 匆忙之下随便叫了几个学生将后面的的内容讲述了下便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工作。

(二) 评析

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问题使得他们对这样的课文内容特别感兴趣, 阅读起来往往也是津津有味, 谈论起来更是有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当学生阅读文本时, 教师没有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恐龙的特点, 去亲手体验丈量恐龙的庞大, 去探究10亿年前恐龙的奥秘, 去发现认识恐龙时的惊奇与刺激, 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明自己的感受, 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牵绊, 本应充满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结果变成了简单地认一认恐龙, 找出简单的数据, 对小节内容进行简单总结。试想:这简单无味的问题怎能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探究式教学中缺乏正确合理的提问

(一) 案例

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先让学生自己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然后互相就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交流。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齐声说:“没有”!教师又继续询问:“真的没有不同意见?”聪明的学生认识到教师并不满意他们之前的回答。于是有学生回答:“鱼龙、翼龙不是恐龙。”教师随即将胡田田小朋友向教材挑战、向编者质疑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十分佩服胡田田小朋友的精神, 纷纷响应教师的引导, 要敢于质疑书本, 挑战权威。在讲到剑龙时, 教师就让学生将剑龙的剑板指认出来, 学生正确指认出来, 但是他没有理解教师想让他质疑的用意, 没有指认图中的错误。最后, 教师替学生说了出来。

(二) 评析

在新的教学史发展阶段对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大力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这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中能够、敢于提问变成了很重要的一个要点。虽然学生最后质疑了, 也解疑了, 可他们一直是被教师牵着的。学生的质疑没能真正深入课文, 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独特体验, 不能像胡田田同学那样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提出质疑, 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牵头的质疑是课堂中教师至上的表现。

三、教学与合作学习的形式缺乏多样性

(一) 案例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不同恐龙的特点进行学习, 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恐龙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将课本放下, 尽情地在舞台上扮演自己喜欢的恐龙。表演完后进行汇报。首先是包头龙兄弟, 他们介绍了包头龙好斗的性格, 然后教师让他们碰碰头以示友好便下了台;另外两组分别是三角龙家族、肿头龙家族与霸王龙家族, 学生介绍了两组家族的性格, 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搏斗, 结果三角龙家族和肿头龙家族把霸王龙撞翻在地, 使得所有师生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二) 评析

虽然活动的进行, 课堂氛围被调动起来, 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其中,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欢闹的背后还能看到什么呢?学生只对教师补充的恐龙进行了介绍, 忽略了文中其他的恐龙, 不够广泛。假扮恐龙进行自我介绍, 可以汇报各方面的内容:个人的、小组的, 可以介绍恐龙的样子, 也可以对恐龙的本领或生活习性进行介绍。还可以进行绘画, 或将恐龙的本领演绎出来。这个环节应该是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好时机, 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适时点拨, 使得合作交流缺少激情趋于平淡, 显得有些肤浅。这个案例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落实所谓的自主学习?

四、反思

(一) 为学生留自我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教师要坚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做到“惜句如金”,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自由地驰骋在文本中, 在互相交流中发生碰撞, 在诵读中得到尽情的展示, 帮助学生进入有效学习的最佳状态,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收获多元成功智能。

(二) 为学生设置有层次的挑战

在解放学生想象力,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的同时还要为他们设置一些有层次的挑战。让学生有兴趣对课文信息进行重组;丰富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学会大胆地放飞学生, 飞出自己的束缚, 飞出物化的课堂, 挑战权威, 对死板理解的误区提出质疑。

(三) 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选择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 做一个有主见会选择的人, 让他们能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 指引学生寻求语文知识大海中的宝藏, 帮助和支持学生学习和理解世界各种语文信息资源;与有益的网络世界进行链接, 收获丰富多彩的信息类语文课程资源。

五、结语:

总而言之, 作为人类灵魂的教师,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学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授新课程, 让学生学会读后进行思考, 从中受到启发, 并最终收获知识。把课堂教学演变成一个大舞台, 让学生尽情地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进行生命的对话,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最终获得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胡修喜, 陈红.苏教版 (中年级) 《恐龙》——教学实录及评析[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 (1) :34-36.

[2]孙丹.谁是课堂的主人?——苏教版第六册《恐龙》教学案例与评析[J].教育科研论坛, 2006 (3) :29-30.

篇9: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究竟”、“渐渐”说话。

3.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和种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从语句中体会人物在不同环境下说话时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1.师:大家见过飞机吗?大家见过水上飞机吗?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水上飞机。(出示水上飞机的图片)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师:谁来说说你读课题时产生的疑问?

二、抓住疑问,初读课文

1.读一读,想一想。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思考,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讲一讲。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水上飞机的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准生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4.说说生词的意思。

5.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读后进行评价。

四、指导书写生字

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生字。

1.认清字形。

2.书写注意点。

3.师范写。

4.生练写。

5.选出优秀作业全班交流。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指读课题《水上飞机》。

2.下面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它们吗?

货轮 究竟 迅速 救援 输送 求救

汲水 遇难 森林 茫茫 遥远 渐渐

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在茫茫大海上,小海鸥发现了什么?我们一起跟着小海鸥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回答)

(2)在小海鸥心里这条船奇怪在哪儿?(生说)(我们看看这条奇怪的大船)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加点词语。练习一下。(学生练读,指名读。)

(3)当小海鸥第一次看见这条奇怪的大船时,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读!

(4)这时,小海鸥感到非常——(好奇),你能读出好奇的语气吗?请大家试一试。(齐读这句话。)

(5)于是,小海鸥就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究竟”是什么意思?想问个究竟,就是想问个清楚,想问个明白的意思。

(6)练习用“究竟”说话。

老师这里有两句话,大家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7)我们一起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遍。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过渡:小海鸥想问个究竟,它是怎么问的,那条奇怪的船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至六自然段。(生读,师巡视)

我们再来读读它俩的对话。(逐句指导朗读)

(1)出示①“喂,船大哥,你好哇!”

(注: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上说话,应当怎样:声音响亮。)

②“你好!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

(注: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应该怎么读?)

③“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

(注:让学生仔细观察,结合句中出现的两个问号及提示语“吃了一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④“不,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学生自由练读,师板书: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指名读,这句话该怎么读?结合提示语“笑了”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读时加上表情。(练习对话)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分角色对话(语气、表情、动作),教师适时表扬。

过渡:小海鸥听了听,挺佩服他的本领,那么他到底有哪些本领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3.学习第七自然段。

(1)海上救护机有许多兄弟,我们来看看。(出示海上飞机图片)这些兄弟有哪些本领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我还有很多兄弟。有的……有的……还有的……扑灭森林的大火……。”(指名回答)

(3)指导取名:

你能根据它们的本领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吗?(附板书)

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海上战斗机……[参与战斗]

海上运输机……[输送物资]

海上灭火机……[扑灭大火]

(4)水上飞机就这几个兄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的作用)

那么可能还有哪些兄弟呢?同学们发挥大胆想象说一说。

(5)水上飞机的兄弟有很多,这段话连用三个“有的”介绍了他的兄弟及本领。我们在平时说话或写作时可以学着运用。老师这里有一段话,大家试着说完整。

(6)我们一起读第七自然段。

4.学习第八自然段。

过渡:他们正谈得高兴,海上风浪突然大了起来。水上飞机的机舱里响起了求救的警报。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问:水上飞机渐渐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渐渐”是什么意思?(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2)练习用“渐渐”说话。

(3)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听了海上救护机的介绍,了解了水上飞机,同学们肯定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大家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长大后就会发明出许多新型的水上飞机。

四、布置作业

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向家人和朋友介绍水上飞机。

五、板书设计

15.水上飞机

海上救护机 救援船只

海上战斗机 参加战斗

海上运输机 输送物资

篇10:语文第六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四班共有学生64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有优等生,但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自觉阅读.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

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四,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五,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课前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2,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民主,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课堂上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习惯的培养上,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二)补差意见:

1,找准后进生的后进点,因人制宜制定合理的补差计划.2,给后进生多创设机会,品尝成功,树信心.3,多与后进生谈心,多做情感交流.(三)学生学习兴趣,素质的培养

1,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引导.2,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能够及时调整.3,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六,周次起讫日期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时 间

教 学 内 容2月8日—2月10日 始业教育,《燕子》2月13日—2月17日 《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3 2月20日—2月24日 园地一,《翠鸟》2月27日—3月2日 《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3月5日—3月9日 园地二,《寓言两则》3月12日—3月16日 《惊弓之鸟》,《画杨桃》,《*想别人没想到的》3月19日—3月23日 园地三,《和时间赛跑》3月26日—3月30日 《检阅》,《争吵》,《*绝招》4月2日—4月6日 园地四,《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10 4月9日—4月13日 《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 园地

篇11:社会第六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的世界 共2课时

第二单元 人类文明的脚步 共6课时

第三单元 变化着的世界 共4课时

第四单元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 共10课时

第五单元 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地球 共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世界著名的山脉、河流和主要山脉的分布情况及它们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2、了解我国陆邻国家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名称和我国对邻国的一贯政策与伟大意义。

3、了解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增长情况。

5、了解科学家哥白尼、布鲁诺、伽俐略的事迹和三位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的伟大贡献。

6、认识世界四大文明区及了解其特点。

7、让学生认识蒸气机、电能、电脑的发展和应用。

8、日本、东南亚、欧洲西部、俄罗斯、美国、拉丁美洲、澳大利亚、阿拉伯、非洲、南极洲等地方的气候特征和资源状况。

9、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两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和奥运会等意义。

三、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科学文化推动进步。

第三单元:世界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

四、教练难点

篇12: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实验学校 凌军霞 唐宁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在一百多年以前,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所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但是一位普通的法国的士兵,一位爱国的士兵,一位默默无私奉献的士兵,用心血谱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课文写的就是在这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开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向那座房子开炮,而那座房子却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多么令人赞叹,多么令人震撼啊!

这个故事不长,全文以人物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并以对话为主贯穿全文。他们的对话完全是一个长官与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士兵之间简短的一问一答,文中在写对话的同时描述炮手的神态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形象地表现了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悟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本年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阅读,我设想通过充分地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感悟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默默奉献精神。

二、课前准备

1老师:课件、课文故事录音、VCD光盘、歌曲《奉献》。

2学生:搜集德法战争故事的有关图片等资料。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感悟炮手为了国家利益而默默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3、能够抓住文中士兵神态、外貌的描写体会炮手当时的内心世界。

4、展开想象,写一写炮手回到故乡后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对话描写和神态变化描写的句子,体会炮手当时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难点

想象炮手回到故乡后发生的事。

六、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引入新课。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然后看图,听课文故事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学习指南:自己找――自己拼――自己读――组内看图说生字――小老师考试――互说记字形(多种方法结合)。

2、小组根据学习指南学习生字词。

3、检查小组学习生字词情况。

(1)读词语。(抽读――齐读)(2)默写词语。

[点评:识字教学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环节设计较好地引导了学生自主地识字,充分地利用了学生资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使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1][2]下一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课文故事感人肺腑,炮手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在老师看来,他已经是一位英雄,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课文说他流泪了,说明他一定很伤心,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一定想知道吧?那么我们开始再读读课文吧。

2、想想、分组说说全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一位合作的好伙伴,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此设计教师让学生通过读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读中评议,评议中再读,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构建了交流的平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凸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自读课文,想想、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体现插图?是用什么形式来写的?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在对话中突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变化、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是这篇课文的表现特色,你能从这些地方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吗?

2、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文中对话及神态变化描写的有关句子。

3、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你感受到的炮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4、指导分角色感情朗读。

篇13: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今年有幸再次遇到这篇课文, 上课前夕, 在反复读课文之时, 忽然《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我是特种兵》中的“小庄”等形象在脑中一一闪现, 而后重叠, 最后幻化为一只翠鸟在脑海中飞过。我猛然意识到:翠鸟不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特种兵”吗?它的外形以及捉鱼时的精干形象与这些部队士兵中的佼佼者之间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生活中的特种兵们都很普通, 甚至一点儿也不起眼, 但是他们在对待事情上, 有着同样的专注与执着。翠鸟不也是一样, 普通的外表下藏着不一般的灵气和执着吗?

于是, 我便大胆地围绕“翠鸟就是一个特种兵”这个研读主题来设计教案, 并和我的学生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探寻。

一、聚焦“翠”字——是个兵

首先我们从课题入手, 拆解“翠”字:翠=羽+卒。鸟有羽毛, 故擅长飞翔。或浑身一色, 或色彩斑斓。卒, 死或士兵, 此处本人认为“士兵”的意思更贴切。故而“翠”字的表面意思为“有羽毛的士兵”。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 因为此刻翠鸟从小动物转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这一环节的成功为下面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颜色——善伪装

“翠”即“绿”,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翠鸟”理解为“绿色的鸟” (也许正因为翠鸟浑身绿色才得名“翠鸟”吧) 。首先我请学生找出它羽毛上的绿色, 同时研读, 结果呈现: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橄榄绿 (绿得深)

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翠绿色 (绿得鲜)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浅绿色 (绿得嫩)

通过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学生逐渐领悟到:三种绿由深到浅, 逐步过渡, 似一件眼下流行的渐变衣, 难怪作者用“鲜艳”一词来形容。“艳”:丰+色, 即丰富的色彩。再看课文插图, 还有哪些景物也是“绿”的?学生很快发现, 放眼之处满是绿色:山清, 水秀;青的草, 绿的树。在诸多绿色中, 绿色芦苇上停上一只同是“绿色”的翠鸟, 你作何感想?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绿”是翠鸟天然的保护色, 使水中的鱼儿不容易发现它的藏身之处, 这样小鱼就会在不自觉中放松警惕。于是, 老师便适时板书:颜色、善伪装。

一句话, 学生深深领悟到了:翠鸟不仅是一个“有羽毛的兵”, 而且是一个善用羽毛的丰富色彩伪装自己的“特种兵”。

三、抓住习性——善侦察

如果说翠鸟仅仅是徒有一身绿色的“迷彩服”干扰小鱼的视线, 还是没法捕到鱼的。这就需要它做好捕鱼前的准备工作——侦察敌情。第二自然段是描写翠鸟平时生活习性的一段文字。我告诉学生:或许它闲暇之余, 就喜欢自由飞翔, 喜欢放声歌唱, 但也有可能是“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我们不妨看一看。

出示:翠鸟鸣声清脆, 爱贴着水面疾飞。才见它飞起, 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我请学生拿起笔, 边默读边画出重点词语, 并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细读琢磨之后, 学生们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 这些字词背后的意图慢慢明朗。感悟如下:

一动不动——有耐心。任凭风吹日晒, 还是鸟语花香, 翠鸟一概置之不理, 一门心思都在这小小的鱼儿身上, 不为外界所干扰!

凝视——即注视, 十分专注地看着水面。日照下, 水面就像一面镜子, 闪着金光。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盯着水面, 确保无漏“眼”之鱼, 足以说明翠鸟不仅视力超好, 而且有极佳的耐心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一眨眼——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起飞到贴着水面疾飞再到停下的一系列动作, 就是在向我们展示它一流的飞行技术, 以及可以与刘翔相媲美的速度。

轻轻地——翠鸟体态小巧玲珑不假, 苇秆直径不粗也是事实, 而它却能在完成一连串的飞行动作后再度停下时, 苇秆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它的动作是这么轻盈, 似一只点水蜻蜓, 看得人瞠目结舌!

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 翠鸟的确具有特种兵的潜质和能力:有耐心、有眼力、有技术。

当我提出:可它为什么要边飞边清脆地叫呢?这一点学生们都没有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时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我以生活实例作为对比:当你在家中安静地写作业时, 忽然从窗外或门外传来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或优美动听的歌声时, 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的回答有三种:或不为所动继续专心作业;或迫于无奈留在家中, 但已经无法专心;或扔下作业马上跑出去看个究竟。可想而知, 最后一种可能性的比例最大。说到这里, 学生们逐渐明白自己就是水中的那条小鱼, 翠鸟就是窗外的锣鼓声。翠鸟边飞边叫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贪玩小鱼的注意, 引“鱼”出“水”。“贴着水面疾飞”, 不只是飞行技术的高超, 更是在做前期的快速侦察。当完成准备工作后, 翠鸟又耐心而专注地等待着鱼儿浮出水面。

一切都水到渠成, 一句话, 此时的翠鸟俨然一个训练有素 (选好目标, 找好最佳位置, 等待敌人出现, 以期一招制敌) 的侦察兵。

三、研读行动——善狙击

“特种兵”除了善伪装、善侦察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还必须是一名“狙击手”, 一个实实在在的“神枪手”, 枪法快、狠、准, 而且有耐心, 机警、专心。我们都知道翠鸟停在水边的苇秆上, 有时是休息, 更多时候是静候捉 (叼) 鱼。那么它捉鱼时像不像一个名副其实的“特种兵”呢?请你自读第三自然段, 找出相关词语或句子进行说明。

出示: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 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 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去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细细研读后, 学生们大部分都能从连续性的动词蹬、叼、贴、飞等字中概括翠鸟捉鱼时快、准、高。这远远不够, 我把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另外两句侧面描写。一阵沉默之后, 学生们终于有所发现。你看, 鱼儿深知露出水面来玩耍的危险性多高, 但终究抵挡不住内心的好奇与贪玩, 也抵挡不住外面精彩世界对它的诱惑。它做得十分谨慎, 心存侥幸只悄悄露了一下, 为了不引人注目, 用最短的时间吹了个小泡泡进行试探。可翠鸟更快, 透亮、灵活、锐利的眼睛立即捕捉到了这道一闪而过的“鳞光”, 一眨眼的工夫, 又尖又长的小嘴快速精准地叼起了水面上的小鱼。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之际, 小鱼早已成了翠鸟的口中食, 腹中物。相比之下, 小鱼只能甘拜下风, 自叹不如。

一句话, 翠鸟是个“当之无愧”的狙击手。学生们的眼神中分明流露出了对“翠鸟”的喜爱和敬佩之情。一切的一切都化成了孩子们声声的赞叹和美美的朗读声。

四、迁移练笔——享成功

翠鸟捉鱼固然可歌可赞, 可我更佩服的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强的描述力, 寥寥数语便暗藏了这许多的精彩画面和难忘瞬间。由此我联想开去,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之间, 都存在着如“翠鸟与小鱼”一般的关系, 强者都有“一招制敌”的绝招, 如猫捕鼠, 蛙捉虫, 狗拿贼, 豹咬鹿, 鹰抓兔……我越想越兴奋, 这是多么好的练笔机会, 放过岂不可惜?我强忍着内心的喜悦, 让学生自由选取描述对象, 从颜色、习性和行动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自己喜欢而又熟悉的动物, 用语言生动地再现这些动物之间激烈的较量, 然后写下来交流。这一切步步为营, 浑然天成, 有十多个同学几乎是一气呵成, 不费吹灰之力, 令人刮目相看!

篇14: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教学片断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书上习题的要求并独立完成,然后请部分学生口头校对答案。如果学生错误的人数较多,教师就向全班学生进行评讲,订正后就匆匆进入下一题的教学了。

教学片断B:简简单单,一带而过

对书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常常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就过去了,有时还会跳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机械性练习。

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看似完成了书上习题的教学,但其实只是完成了书上习题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教师只看到了书上习题所对应的算式和答案。

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上述现象的教学呢?我觉得教师对完成书本练习时有以下误区:错误地把练习看做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且快速完成的任务,忽略了练习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存在和对其进行适当的挖掘与利用。如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忽略了数学习题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数学习题中的育人价值,指的是数学题背后所隐藏的数学策略、数学问题分析方式等。

作为一名三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想结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中的部分习题,谈谈自己对教学数学习题背后育人价值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习题教学中需感悟类型

教材中有些习题的指向性较为单一或繁多,有时只是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有时却是众多类型的混合练习。这时教学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习题中出现知识点的类型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使学生从整体上产生认识,为全面认识这道题目在类型中的价值和对整个类型的分类打下基础。

1.在单一中联想类型

计算:344÷3。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的计算方法。

常态教学:完成计算并对除法的竖式过程进行校对、讲解,特别是对竖式对位和余数处理进行评析,忽略了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的整体感悟。

育人价值:本题只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教师可追问:“这道计算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的哪种情况?你能只改变除数,使它成为另一种情况吗?”

2.在繁多中梳理类型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和不够除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对比,巩固计算方法和注意点。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列式与计算,并对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评讲,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忽略了对三道题之间类型的沟通。

育人价值:对396÷3、396÷4和396÷6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种情况进行又一次的整体感悟和方法的巩固、对比。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不难看出,不论是单一中联想,还是繁多中梳理的情况,关键是教师心中不能只有题目,而应该引导学生对题目背后所隐藏的类型进行感悟。

思考二:习题教学中需渗透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不是由一道道习题简单组建而成的,每道习题中都存在着数学学科的灵魂——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习题时,要尽可能地向学生渗透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如:

题目本意:这是“乘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题中的数据能帮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复习数量关系并对计算方法进行巩固,缺少思想渗透。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计算中的连续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正比例。

通过观察盒数的变化来思考水彩笔总支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每盒水彩笔的支数不变,所以盒数扩大几倍,总支数也就扩大几倍。

思考三:习题教学中需突显策略

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的解题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数学的解题策略和策略的应用意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其实,每道数学练习题背后都有解题策略,关键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书上的习题,把其中所蕴含的策略让学生去了解、去感悟、去实践。

1.在观察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复习中的一道计算题,既能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又让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新的发现。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校对数据后简单交流发现,缺少对发现过程的展开。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对表格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的题目,对于表格中数据之间的发现,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数据的观察策略进行挖掘。

(1)横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挖的天数越来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则越来越多。

(2)纵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哪一列“挖的天数”乘“每天挖的米数”都等于“总米数”。

2.在列举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第六册数学练习册中的一道计算题,不仅能巩固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两根绳子剪去同样长的一段后相差的长度不变。

常态教学:学生完成后进行校对,对不会做的进行列式讲解,但学生不明白策略的由来。

育人价值:虽然学生会列算式,但真正理解其中内涵的并不多,关键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列举算式,理解变化内涵。

让学生对“剪去同样长的一段”进行数据列举,从而列出相关的算式,并运用列举的一个数据来求出答案。

如:假设剪去的长度为0.2米。

5.5-0.2=5.3(米) 3.2-0.2=3(米) 5.3-3=2.3(米)

在学生列出不同的数据后,让他们观察这些算式的结果,发现把列举的数据代入进去计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也就是说,剪去的长度无关紧要,关键是要一样长。

(2)对比算式,体会运算规律。

让学生从看图转移到观察算式上去,并利用算式间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这一运算中的规律。

对挖掘习题育人价值的思考:

教师是数学习题育人价值的挖掘者,要想把习题中的育人价值解读到位、实施到位,还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由表及里读习题

习题不仅承载着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习题中的基本内容,更应读懂习题的深层内涵。如对于书上的计算题,不能只看到它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一面,还需要解读出计算题背后的方法特点、类型归纳、算律渗透等。

2.由内而外读学生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习题中所体现出的育人价值,教师除了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对习题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等。

(责编 蓝 天)endprint

每册数学教材中除了相关例题之外就是习题,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先来看两个课堂练习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书上习题的要求并独立完成,然后请部分学生口头校对答案。如果学生错误的人数较多,教师就向全班学生进行评讲,订正后就匆匆进入下一题的教学了。

教学片断B:简简单单,一带而过

对书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常常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就过去了,有时还会跳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机械性练习。

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看似完成了书上习题的教学,但其实只是完成了书上习题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教师只看到了书上习题所对应的算式和答案。

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上述现象的教学呢?我觉得教师对完成书本练习时有以下误区:错误地把练习看做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且快速完成的任务,忽略了练习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存在和对其进行适当的挖掘与利用。如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忽略了数学习题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数学习题中的育人价值,指的是数学题背后所隐藏的数学策略、数学问题分析方式等。

作为一名三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想结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中的部分习题,谈谈自己对教学数学习题背后育人价值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习题教学中需感悟类型

教材中有些习题的指向性较为单一或繁多,有时只是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有时却是众多类型的混合练习。这时教学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习题中出现知识点的类型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使学生从整体上产生认识,为全面认识这道题目在类型中的价值和对整个类型的分类打下基础。

1.在单一中联想类型

计算:344÷3。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的计算方法。

常态教学:完成计算并对除法的竖式过程进行校对、讲解,特别是对竖式对位和余数处理进行评析,忽略了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的整体感悟。

育人价值:本题只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教师可追问:“这道计算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的哪种情况?你能只改变除数,使它成为另一种情况吗?”

2.在繁多中梳理类型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和不够除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对比,巩固计算方法和注意点。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列式与计算,并对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评讲,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忽略了对三道题之间类型的沟通。

育人价值:对396÷3、396÷4和396÷6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种情况进行又一次的整体感悟和方法的巩固、对比。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不难看出,不论是单一中联想,还是繁多中梳理的情况,关键是教师心中不能只有题目,而应该引导学生对题目背后所隐藏的类型进行感悟。

思考二:习题教学中需渗透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不是由一道道习题简单组建而成的,每道习题中都存在着数学学科的灵魂——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习题时,要尽可能地向学生渗透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如:

题目本意:这是“乘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题中的数据能帮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复习数量关系并对计算方法进行巩固,缺少思想渗透。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计算中的连续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正比例。

通过观察盒数的变化来思考水彩笔总支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每盒水彩笔的支数不变,所以盒数扩大几倍,总支数也就扩大几倍。

思考三:习题教学中需突显策略

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的解题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数学的解题策略和策略的应用意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其实,每道数学练习题背后都有解题策略,关键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书上的习题,把其中所蕴含的策略让学生去了解、去感悟、去实践。

1.在观察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复习中的一道计算题,既能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又让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新的发现。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校对数据后简单交流发现,缺少对发现过程的展开。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对表格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的题目,对于表格中数据之间的发现,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数据的观察策略进行挖掘。

(1)横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挖的天数越来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则越来越多。

(2)纵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哪一列“挖的天数”乘“每天挖的米数”都等于“总米数”。

2.在列举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第六册数学练习册中的一道计算题,不仅能巩固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两根绳子剪去同样长的一段后相差的长度不变。

常态教学:学生完成后进行校对,对不会做的进行列式讲解,但学生不明白策略的由来。

育人价值:虽然学生会列算式,但真正理解其中内涵的并不多,关键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列举算式,理解变化内涵。

让学生对“剪去同样长的一段”进行数据列举,从而列出相关的算式,并运用列举的一个数据来求出答案。

如:假设剪去的长度为0.2米。

5.5-0.2=5.3(米) 3.2-0.2=3(米) 5.3-3=2.3(米)

在学生列出不同的数据后,让他们观察这些算式的结果,发现把列举的数据代入进去计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也就是说,剪去的长度无关紧要,关键是要一样长。

(2)对比算式,体会运算规律。

让学生从看图转移到观察算式上去,并利用算式间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这一运算中的规律。

对挖掘习题育人价值的思考:

教师是数学习题育人价值的挖掘者,要想把习题中的育人价值解读到位、实施到位,还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由表及里读习题

习题不仅承载着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习题中的基本内容,更应读懂习题的深层内涵。如对于书上的计算题,不能只看到它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一面,还需要解读出计算题背后的方法特点、类型归纳、算律渗透等。

2.由内而外读学生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习题中所体现出的育人价值,教师除了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对习题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等。

(责编 蓝 天)endprint

每册数学教材中除了相关例题之外就是习题,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先来看两个课堂练习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书上习题的要求并独立完成,然后请部分学生口头校对答案。如果学生错误的人数较多,教师就向全班学生进行评讲,订正后就匆匆进入下一题的教学了。

教学片断B:简简单单,一带而过

对书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常常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就过去了,有时还会跳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机械性练习。

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看似完成了书上习题的教学,但其实只是完成了书上习题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教师只看到了书上习题所对应的算式和答案。

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上述现象的教学呢?我觉得教师对完成书本练习时有以下误区:错误地把练习看做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且快速完成的任务,忽略了练习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存在和对其进行适当的挖掘与利用。如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忽略了数学习题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数学习题中的育人价值,指的是数学题背后所隐藏的数学策略、数学问题分析方式等。

作为一名三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想结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中的部分习题,谈谈自己对教学数学习题背后育人价值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习题教学中需感悟类型

教材中有些习题的指向性较为单一或繁多,有时只是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有时却是众多类型的混合练习。这时教学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习题中出现知识点的类型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使学生从整体上产生认识,为全面认识这道题目在类型中的价值和对整个类型的分类打下基础。

1.在单一中联想类型

计算:344÷3。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的计算方法。

常态教学:完成计算并对除法的竖式过程进行校对、讲解,特别是对竖式对位和余数处理进行评析,忽略了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的整体感悟。

育人价值:本题只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教师可追问:“这道计算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的哪种情况?你能只改变除数,使它成为另一种情况吗?”

2.在繁多中梳理类型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和不够除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对比,巩固计算方法和注意点。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列式与计算,并对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评讲,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忽略了对三道题之间类型的沟通。

育人价值:对396÷3、396÷4和396÷6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种情况进行又一次的整体感悟和方法的巩固、对比。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不难看出,不论是单一中联想,还是繁多中梳理的情况,关键是教师心中不能只有题目,而应该引导学生对题目背后所隐藏的类型进行感悟。

思考二:习题教学中需渗透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不是由一道道习题简单组建而成的,每道习题中都存在着数学学科的灵魂——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习题时,要尽可能地向学生渗透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如:

题目本意:这是“乘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题中的数据能帮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复习数量关系并对计算方法进行巩固,缺少思想渗透。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计算中的连续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正比例。

通过观察盒数的变化来思考水彩笔总支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每盒水彩笔的支数不变,所以盒数扩大几倍,总支数也就扩大几倍。

思考三:习题教学中需突显策略

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的解题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数学的解题策略和策略的应用意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其实,每道数学练习题背后都有解题策略,关键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书上的习题,把其中所蕴含的策略让学生去了解、去感悟、去实践。

1.在观察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复习中的一道计算题,既能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又让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新的发现。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校对数据后简单交流发现,缺少对发现过程的展开。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对表格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的题目,对于表格中数据之间的发现,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数据的观察策略进行挖掘。

(1)横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挖的天数越来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则越来越多。

(2)纵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哪一列“挖的天数”乘“每天挖的米数”都等于“总米数”。

2.在列举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第六册数学练习册中的一道计算题,不仅能巩固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两根绳子剪去同样长的一段后相差的长度不变。

常态教学:学生完成后进行校对,对不会做的进行列式讲解,但学生不明白策略的由来。

育人价值:虽然学生会列算式,但真正理解其中内涵的并不多,关键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列举算式,理解变化内涵。

让学生对“剪去同样长的一段”进行数据列举,从而列出相关的算式,并运用列举的一个数据来求出答案。

如:假设剪去的长度为0.2米。

5.5-0.2=5.3(米) 3.2-0.2=3(米) 5.3-3=2.3(米)

在学生列出不同的数据后,让他们观察这些算式的结果,发现把列举的数据代入进去计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也就是说,剪去的长度无关紧要,关键是要一样长。

(2)对比算式,体会运算规律。

让学生从看图转移到观察算式上去,并利用算式间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这一运算中的规律。

对挖掘习题育人价值的思考:

教师是数学习题育人价值的挖掘者,要想把习题中的育人价值解读到位、实施到位,还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由表及里读习题

习题不仅承载着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习题中的基本内容,更应读懂习题的深层内涵。如对于书上的计算题,不能只看到它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一面,还需要解读出计算题背后的方法特点、类型归纳、算律渗透等。

2.由内而外读学生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习题中所体现出的育人价值,教师除了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对习题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等。

上一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小体育教研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