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小学发展分析

2024-05-03

民办中小学发展分析(精选6篇)

篇1:民办中小学发展分析

民办小学教育的发展论文

摘 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贵州作为我国的一个西部大省,其教育质量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贵州境内民办小学众多,本文主要以贵州省织金县金珠小学为例,探讨我国民办小学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笔者在支教中注意到得问题以及引发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民办小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办小学 教育 贵州省 金珠小学

一、金珠小学的简介

金珠小学是一所民办小学,是谢家寿校长一手建立起来的。从1988年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校长是用自己家的房子作为教学楼。为了让贫困的孩子有学上,谢校长用自己的储蓄和责任田作为办学的基础,费了很大的心血建立起这所民办小学。

二、金珠小学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问题——民办小学投入教育的能力不足

经过与谢校长的谈话,我们知道民办小学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校长自己的投资,还有一部分是教育局拨款。但这些钱不仅要用做修建学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还需要发给老师工资。所以,笔者看来,资金是民办小学发展的重大基础。贵州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使得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同时由于是民办小学,需要大量的资金,大多数民办小学是从学费中获取资金来发展,但由于金珠小学所在的珠藏镇经济落后,学生们交不起学费,只有校长自己来筹款,所以资金方面的获取还是有很大限制的。

(二)、民办小学教师的质量、稳定性及与公办学校教师地位不对等

经过了解,笔者了解到民办教师的工资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的,工资不固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很高,与公办的小学拿固定工资的老师相比要负责的多,金珠小学的升学率之高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民办教师的`稳定性差,而且一个老师会身兼多职,工作压力较大,社会也多多少少会出现“厚公办,薄民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民办教师会出现怠倦不满的情绪,这样会限制民办小学的发展。

(三)、社会舆论对民办小学的影响

在家访过程中,笔者也问及家长对于民办小学金珠小学的看法。家长普遍认为金珠小学的教育条件较好,老师的水平也高。珠藏镇有一所公办小学,家长说这里的教育条件不是很好,而且老师教课也不认真,因为他们都是拿固定工资的,积极性不是很大。而金珠小学不一样,他是校长一手创办起来的,老师的工资都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的,工资不固定,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同时这里的升学率也不错,有一定的声誉。这样有了家长学生的支持,会促进民办小学的进一步发展。

但有的家长也会对金珠小学有意见,甚至还说让我们不要来支教。这样情况下校长受到来自家长或社会的压力相比于公办小学校长就更大了。所以这些压力让校长的办学也会阻力重重,民办教育的水平也就难以提上来。而且社会的认同感较低,生源普遍较差,限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四)、民办小学与公办小学的教育地位不平等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民办小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办小学的教育地位是不平等的。民办学校在评优评先、奖教奖学、办学效益评估奖等方面,还未能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这就使得民办小学的办学压力大,积极性也会被挫伤。同时,在社会上也会出现公办学校不受民办小学学生的事情发生,这样会使民办小学与公办小学教育不衔接,给民办小学的教育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对民办小学的生存造成威胁。

三、对民办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据了解,织金县教育局因为金珠小学的规模已经达到建立成公办小学的标准,要将这所小学转变成公立小学,这样国家会给予更多的优惠与补贴政策,小学的教育水平会更高。

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金珠小学的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可是,民办小学不可能在发展带一定程度上都要转变成公办小学。笔者认为民办小学并不是公办小学的补充,民办小学对于加强教育的竞争力,促进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多选择性,丰富和完善教育体制有重大的作用。所谓加强教育的竞争力,与公办小学进行竞争,打破教育体制与结构的单一性,为教育增添活力,促进教育的改革与进一步的发展;所谓促进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多选择性,民办小学的出现给学生与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实际情况入学,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所谓丰富和完善教育体制,笔者认为民办小学的出现如同乡镇企业的崛起,乡镇企业的出现,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农村改革的成功。民办小学的出现也使得教育体制完善,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

(一)、加强平等地位,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给予民办小学和公办小学实际意义上的平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均衡化。没有平等,民办小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家长,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限制民办小学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需要加强宣传,改变人们的观念,贫困地区的民办小学并非是地方财政吃紧的权宜之计!它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要鼓励民办与公办学校的平等竞争,共同创新,促进教育体制的完善。

(二)、民办小学应当加强自身的建设

不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还是生源都要加强建设,加强管理。民办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可以进行多项考核与绩效考评,优化教师队伍,促使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设。

(三)、民办小学要打出品牌

品牌效应尤其重要,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才能促使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民办小学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创新才能突破已有的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加强资金投入

在资金建学方面,学校可以引进社会投资,是教育基础更加完善。毕竟资金一项对民办小学的发展就有很大的限制作用。而且在建学方面,处在贫困地区的民办小学可以与志愿者进行沟通与联系,让更多的志愿者到小学来,教授外面世界新鲜的知识,让孩子多与外界进行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孩子的视野,有利于贫困地区孩子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与当地的公办小学“结对子”,使得教育发展和谐化,丰富化。

四、对民办小学教育发展的展望

民办小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元素,加强民办小学的建设,对于教育体制的完善,社会和谐化都有重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相信未来的金珠小学,以及许许多多的向金珠小学这样的民办小学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篇2:民办中小学发展分析

一、浙江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宏观背景

浙江民办学校的崛起决非偶然,它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更归因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合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必然给社会的诸方面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民办学校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1.价值观念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使得经济和文化活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一价值取向逐渐为多元价值取向所取代,并通过各种各样、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方式广泛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教育方面政府行为的表现是,在努力办好现有公办学校的同时,允许和鼓励包括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社会认同方面的表现是,许多家长认为,不管什么类型的学校,只要能教好自己的子女、实现个人教育期望、让孩子有发展前途的就是优质学校。许多教师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不惜舍弃公职身份或户口关系,跨省跨市就聘于私立学校。办学者的动机更为复杂,或期望通过办学获取可观的经济回报,或为了圆旧时的教育梦,或旨在实践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想。上述诸多价值观,有的虽失于偏颇,但都是促进民办学校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2.建校资金的形成。

允许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并使民间资金得以壮大,是民办学校创办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的民营企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许多地区加快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温州、台州、义乌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营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中的主力军。这些私营企业凭籍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巨额的资金。但在近几年来,由于政策与体制优势的消解、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落后、产业与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突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等诸多因素,使许多私营企业陷入了困境,大量的闲置资金急于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渠道。在此背景下,一部分有识之士敏锐地观察到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教育产业的发展前景,纷纷投资于教育领域,或私人独资办学,或私人股份办学,或公私合资办学。据分析,浙江在1995、1996年分别有1.81亿和3.61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998年以后更达每年10亿元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私营业主的私人资金。

3.教育需求的驱使。

根据已有民办学校的生源构成,大致可分为三类群体:当地一般居民的子女、劳务输出人员的子女、流动人口的子女。这三类群体的形成,同样是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域特征分不开的。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渐次提高,全社会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家长对子女前途的期望值增加,智力投资成为家庭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民群众在强调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文化教育的高标准追求,要求接受更高的教育,选择更好的学校。但由于薄弱学校的大量存在,以及“划片就近入学”的政策,许多家长在“择校”无望的情况下只能将子女送进“高质量、高水平”的私立学校。其次,作为市场经济大省,浙江每年有大量劳动力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中游离出去,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并向外地转移。在外出人员中,有30%左右为夫妻同往,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老家。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以前主要是托付给老人或亲戚朋友,也有少数寄养在教师家中。但这种寄养的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多或少有一些负面影响,为此许多家长更希望将子女送进私立寄宿制学校。再次,作为商品流通大省,浙江每年还接纳了大批跨乡镇、跨市县和跨省份的长期流动人口。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的规定,这些流动人口孩子的入学问题理应由流入当地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解决。但由于当地学校容量的限制,许多地方出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在公办学校无法满足求学者需求的情况下,他们自然选择了同样需交费但不用托人情且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民办学校。

4.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

社会强烈的求学需求仅给民办学校提供了庞大的生源基础,而要使这种生源基础由潜在变为现实,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据统计,浙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94年起每年平均以9%、7%的速度增长,以目前水平为基准,我省居民家庭花l-2年的积蓄即可供奉一个孩子进入私立学校。而事实也是如此。在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小学的294名学生中,63.8%的学生家长为国有企业、全民事业的工薪阶层;又据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目前民办学校的生源成份,以父母职业为标准,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工人占28.7%,个体户占25%,干部占24.7%;后几位为企业领导占10.8%,知识分子占7.4%,企业雇员占4.7%,其它职业为10.8%,也即工薪阶层占76%以上。上述材料说明,只要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过硬,学生来源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二、浙江民办教育发展的教育背景

近20年来,浙江省的教育事业发展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为标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高标准追求相比,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投入处于低水平徘徊,使浙江省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材料,我国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1994、1995年分别只占GDP的2%和1.8%,不足印度的五分之三,为世界上比重最低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曾使人们对基本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事业快速发展的教育经费问题怀有极大的期望。但事实的结果与当初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纲要》确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实际的结果是全国在1996年仅为2.46%,浙江省更低:1993年为1.91%、1994年为1.76%、1995年为1.6%、1996年为1.61%,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又如“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而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是,1993年为17.97%、1994年为21.56%、1995年为20.24%、1996年为19.87%,已有两年呈负增长。再如,根据1996年年报统计,约有30%的县(区)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较上年呈负增长。此外,作为教育经费重要来源的各类教育费附加征收工作也连年不尽如人意,1996年实际征收13.12亿元,只占应征额41.4亿元的31.7%。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得不到有效保证,造成浙江省的教育发展水平位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位次不相适应。自1979年以来,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3.6%,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1996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人均水平列全国第三,属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然浙江省教育发展综合水平仅居全国的第13位,属中等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江苏省相比,浙江的人口数量约是江苏的63%,而1995年幼儿园数量及在园幼儿数仅为江苏的45%,完全中学的学校数约为江苏的40%,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江苏的55%和40%,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为江苏的72%。相比之下,差距十分明显。

2.高中段以上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巨大社会需求压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各级教育的入学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0年代末,全省初等教育的普及为初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则又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比较国内发达省市和中等发达国家的高中段教育发展状况,可以确定浙江目前的教育程度结构正处在从初中程度优势型结构向高中程度优势型的转变阶段。

目前,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将高中段教育列入义务教育范围。1994年,上海市即提出了“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的目标。相对而言,浙江省的高中阶段教育显得较为薄弱。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上徘徊在30%左右,直到1993年方达到40.3%,但同年全国的比例达52.9%。另据1990年的统计,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占每十万人口的比重仅为1039人,比全国平均数少136人;而平均每十万人口中拥有的高中(含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程度者也只有7006人,比全国平均数少1039人。1995年,浙江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5.8%,与中等发达国家(地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尽管90年代初期全省高中教育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校舍、教师、教学经费和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全省高中段教育已难以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全省高中段教育招生总数为27.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比上年仅提高3.l%。有限的教育资源已成为发展高中段教育的最大障碍。

3.薄弱学校的大量存在和校际质量差距的加大使教育热点问题难以根本消除。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并不意味着该阶段教育问题的彻底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教育投入的限制,我国的义务教育只能是低水平的普及,不仅是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只能维持在最低的运转水准上,就连大中城市也存在着大量的薄弱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教育质量差,导致一些毕业生的品德行为和学业水平差,社会信不过,家长不放心。为此许多居住于薄弱学校学区内的家长为了实现对子女前途的高期望值而被迫作了“择校”的选择,并使“择校”现象逐步成了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如果说薄弱学校的存在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平等性和强制性原则,并是造成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教育经费投向不合理(创办“示范学校”或“窗口学校”等)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倾斜政策则进一步扩大了本已存在的中小学同类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

4.公办学校因其僵化的办学机制而缺乏应有的活力。

公办学校在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虽已形成了一整套规范而系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但由于国家包得过多、管得过死,使之呈现出办学僵化的特点,难以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和法人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办学校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应试教育观念难以根治;二是办学无特色,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多方面需求;三是学校缺乏活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社会上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有偿家教、体罚学生、推销产品、索要礼物等师德问题日渐突出而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教育新热点。

上述四个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给民办学校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土壤。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办学校不仅仅是对公办教育的有机补充,更是对公办学校某些僵化机制的冲击与修正。

三、浙江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自1993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政策,坚持以灵活的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坚持以务实的措施引导办学的重点和方向。

1.指导思想上,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各种办学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的“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省政府和省教育厅还多次提出要把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作为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的增长点予以充分重现。

2.在办学主体上,允许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独立办学,或以股份形式合资办学,或与政府部门、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也可以按《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与境外企业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现有公办学校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少数学校实行“公办民助”、“国有民办”的改制试验。其中“股份制办学形式”对提高中小投资者的办学热情以及扩大单个学校的办学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3.在经费投入上,采用税前列支或税后利润返还。即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收列支予以返还,全额用于办学。民办学校还可以接纳社会捐资和学生家庭自愿对学校建校的赞助。此政策既体现了企业和个人投资办学的“公益性”性质,也是为了鼓励企业单位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对民办学校向学生家庭收取建校费这个一直有争议的做法给予政策上的认可。

4.在收费标准上,实行分类管理,备案制与审核制相结合的办法。即民办学校可以根据生均培养成本确定学费和住宿费标准。其中,民办小学、初中的收费标准,按隶属关系由市(地)、县物价、政财、教育部门审批;民办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及幼儿园的收费标准,由市(地)、县物价、财政、教育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民办高校由学校根据办学成本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报省物价、财政、教育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这一收费办法对于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发挥办学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5.在建设用地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并可以优先安排;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等有关规费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

6.在师资聘用上,可以面向社会自主招聘。鼓励公办学校教师调到民办学校任教;被全职聘用的公办教师和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外地生源的应届毕业生),其公职可以保留,也可由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其工龄连续计算;民办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岗位需要,参照公办学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自主设岗,自主聘任。同时,在征得原任教学校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聘用公办学校在岗教师到民办中小学兼课。上述规定,既维持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又使原先民办学校师资严重老化的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7.在招生问题上,实行自主招生。经有关机关审批,可以跨县、跨市(地)乃至跨省招生。学生在升学、参加考试和社会活动、学历证书发放、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平等的权利。

8.管理上给予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同时,逐步建立对社会力量办学的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对在社会力量办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9.积极支持民办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其校办企业可享受与公办学校校办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其所得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10.允许民办学校根据有关章程向审批机关请求解散,并在支付教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后将剩余财产返还或折返还举办者的投入。

此外,浙江省在办学重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置标准、督导与管理等方面也作了相应规定。这些政策部分已为《民办学校促进法》所采纳。

篇3: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民办教育,中小学教育,发展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方针、支持政策、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指明了方向。本文仅以中小学教育为观察区间, 探讨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分析新时期发展的问题, 试图在实践层面上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进程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央人民政府对公营和私营文教事业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造。1952年9月, 国家教育部发出指示, 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 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 改为公立。当时, 全国有私立中等学校1412所, 私立小学8925所, 接办工作到1956年基本结束。当年11月, 教育部发出《关于整顿和发展民办小学的指示》, 提出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 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 以满足群众送子女入学的要求。1957年6月, 教育部发出通知, 提倡群众办学。动员城乡居民和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院校、合作社等单位的员工, 根据需要、自愿和可能的原则, 集资兴办学校。196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会议, 提出改变国家对教育事业包得过多的状况, 中小学以公办为主, 民办为辅, 允许私人开办。“文革”期间, 民办教育遭到严重冲击。由上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一直支持、保护民办教育发展, 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所限, 民办教育发展缓慢, 基础比较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民办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 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 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举办本法规定的各类学校。从法律上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为普及义务教育, 尽快实现“两基”目标, 全社会掀起了兴办教育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 伴随着企业改制, 很多地方开始了办学体制改革探索, 一些公办学校转为国有民办学校。在保持学校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政府把学校交由有法人地位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 允许学校在招生、收费、校长和教师选聘及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参照民办学校的政策运行。国家对这种新型办学模式进行鼓励和支持。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 也可以实行‘民办公助’和‘公办民助’等形式。”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 “现有公办学校在条件具备时, 也可以酌情转为‘公办民助’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1997年原国家教委《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各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中, 可依实际情况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社会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等多种形式。”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指出:“社会力量办学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些法规政策对改革开放以后民办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支持、推动和保障作用。

由于改制学校享有民办教育政策, 按照民办教育办学体制运作, 特别是改制学校可以提高收费标准, 部分学校还享受公共财政支持, 为学校注入了充足的发展资金, 大部分改制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在这个背景下, 政府支持一批名校充分利用办学品牌, 开始“名校办民校”的探索。但是, 公办学校改制和名校办民校的发展模式, 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 形成教育产业化的倾向, 占用公共财政经费和公办学校优质资源, 造成教育资产流失等问题, 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之后, 国家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整顿和清理, 先后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对民办学校的界定、设置审批、社会力量办学扶持与保障、教师和教学管理、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民办学校监管、民办学校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到2010年, 全国共有民办普通小学5351所, 在校生537.63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259所, 在校生442.11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499所, 在校生230.07万人。民办教育在增加全社会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多样性教育需求、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改革教育发展方式、增强教育创新活力等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民办中小学教育呈现的新问题

1. 企业营利性办学带来不良反应

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的资产所有权进行了规定, 在土地、税费、财政方面对举办民办学校进行支持, 并允许投资者获取办学发展回报。在国家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民办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的现实下, 许多企业看好教育事业投资风险小、发展稳定、长效获益的优势, 激发了举办民办中小学的活力。但是, 由于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回报, 导致教育的公益性受到质疑;由于普惠性的民办教育政策并未对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进行区分, 破坏了公平性原则, 纵容了企业投资钻营、牟取利益的行为, 使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处于不利环境;有些地方政府对企业举办的民办学校实行政策、土地、税收、财政支持的同时, 采取教师全部从公办学校选拔抽调、教师工资保险从公共教育经费中列支、允许民办学校学生毕业升学对接名校等倾斜政策, 使本来就发展不均衡的公办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处境更加艰难, 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 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办学背后的责任转移和隐性违规问题

实施《纲要》各项战略目标, 特别是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城镇小区配套学校建设、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等, 需要巨大财政投入保障, 县级财政压力很大, 并没有能力实施重大建设项目。以校舍安全工程为例, 全国2009年启动实施, 到2011年底, 在经济发达的山东省, 有26个县 (市、区) 未向校舍安全工程投一分钱, 其他地区可想而知。于是政府希望通过捐资助学、出资办学、援建学校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 缓解公共财政困难。但是捐助公办学校, 企业并不能获得回报, 积极性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 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民办教育, 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优惠的激励保障政策, 激发了企业家投资教育的兴趣和愿望。但是, 这里隐含了一个问题, 即政府热衷于支持企业兴办民办教育, 掩盖了公办教育的短板, 对公办中小学师资、经费、场所不足等社会关切的问题消极应对, 实际上是一种推卸、转移责任的行为。此外, 有的地方政府无力改变薄弱学校, 擅自将公办学校进行拍卖, 转交企业办学, 变本来普惠性的免费义务教育为收费上学, 转嫁教育成本, 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3. 民办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规范

由于企业举办的民办学校, 在隶属上是企业的下属单位, 教育部门很难从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监督、整治、指导作用, 造成监管机制失范。从内部管理机制来看, 虽然学校建立了董事会, 但是董事会由企业董事长和股东控制, 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监事会, 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在企业管理模式下, 无论是教师、校长都被列入企业员工序列, 企业统一进行管理, 学校没有自主权, 教职工权利难以保障。从投入体制来看, 民办学校主要靠企业投入和收取学费来支持, 但企业控制学校财务, 不利于民办学校持续发展。

三、发展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1. 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并未对民办教育分类做出明确界定, 尽管《纲要》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但在当前国情下, 实际上很难对民办教育进行区分。从办学许可登记来看, 多数民办学校虽注明不要求取得回报, 但从投资者来说, 就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效益, 这种办学承诺与实质违约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 明确民办教育分类。对营利性学校, 坚持以企业经营性质注册, 其办学不存在合理回报问题, 要依法征税、严格收费价格、设定营利上限、实行自负盈亏, 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适当进行财政补助。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则应当按民办事业单位注册, 加大公共财政奖励性直补、享受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政策、合理派遣部分公办教师 (不能是全部) 、教师培训工资保险可按一定比例纳入政府保障、政府主导的社会捐赠优先供给、优先出租或转让国有资产, 办学结余必须全部纳入教育发展储备和学校教育支出, 不属举办者所有;出现亏损可以募集社会捐赠、政府发放教育券等形式进行补助抵偿。

2. 改革民办学校管理机制体制

尽管企业或者社会团体可以举办民办学校, 但民办学校并不依附于企业或者社会团体, 它是独立的法人, 民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不是企业的员工, 财务收支管理必须独立, 不能让企业掌控。学校应有自己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适合学校的管理机制, 不是企业统一管理。要加强民办学校董事会监管, 尽管法律上允许董事长由投资举办者担任, 但并不意味着董事长一人当家作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这里应当特别注意, 教职工代表的身份, 不能只有干部, 必须有普通教师和职工。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董事会构成的规定, 将“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的要求提高为“二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增加教师席位。必须成立学校监事会, 由法人代表、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家长委员会、社区代表、督学以及社会专业机构人员 (律师、会计师等) 组成, 对学校决策执行、办学行为和学校管理进行监督, 建立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权力制衡机制。另外, 政府要摆好位置、理顺关系, 既不能直接插手学校管理, 也不能把学校当作企业的附属机构, 交给企业管理, 要让民办学校从企业中真正分离出来, 保障学校自主办学权, 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管。

3. 改革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性支持

首先, 必须明确,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应当用于公办学校建设, 对民办教育可以设立专项发展基金, 从财政总盘子中单独列支, 不能从公办教育经费中截留、挤出。其次, 对民办教育财政性支持, 要变暗补为明补。采取办学奖励的形式, 对民办学校按照办学水平进行奖助, 并保证公平、公正。再次, 严禁公办学校附设民办学校或者与民办学校连体共享公共财政性资源, 防止教育资产流失、稀释公办教育财力。

4. 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

篇4:民办高校发展的原动力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 发展优势 原动力

[作者简介]谌飞龙(1977- ),男,江西高安人,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西 宜春 3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基于软优势的品牌战略发展研究”(批准号:06YB2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25-02

一、进入21世纪以来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

民办高校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其主要定位在培养社会急需的本科、专科层次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办学发展至今,获得了飞速发展(如表1所示),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表1原始数据进行多角度比较分析,可得到如下数据和结论:

第一,2003~2006年,民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1.15%、13.17%、14.06%、14.89%;从2004年起,全国普通高校数量年增长比分别为11.53%、3.52%、4.19%,而同期民办高校数量年增长比分别为31.79%、10.53%、10.32%。这三组数据表明,在数量上,我国民办高校在全国高校的比重逐年上升,以及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普通高校整体水平。

第二,2003~2006年,民办高校在校生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重分别为7.31%、10.47%、6.73%、7.69%;从2004年起,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年增长比分别为20.29%、17.12%、11.34%,而民办高校在校生年增长比分别为72.38%、-24.68%、27.21%。此三组数据表明,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这是国家政策调控的结果,而民办高校受此调控等因素影响,在校生占全国的比重以及在校生增长速度均出现强烈震荡。

与公办高校享受财政拨款不同,民办高校的生源规模是其得以存续的基础。然而上述分析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民办高校在校生规模在出现巨大波动的情况下却仍保持飞速发展。由此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在生源、师资、资金、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其飞速发展;二是民办高校飞速发展以及公办高校持续发展必然引发教育市场内多领域、多层面的激烈竞争,在这竞争格局中民办高校应如何创造竞争优势谋求发展壮大。其中,明确民办高校飞速发展的原因是正确推动民办高校持续壮大的基础。

二、民办高校飞速发展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民办高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独立颁发本科、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其部分学生与公办高校一样是以高考的分数线来进行录取的;另一类是不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其生源主要是以高考落榜生为主。众所周知,民办高校在生源质量、基础设施等显性因素及社会认可程度等方面远逊于公办高校,然而两类高校发展的事实却是民办比公办发展得更快,且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已经超过同层次公办高校。究其原因,这是民办高校外部宏观环境、内部软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教育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

据统计,在全日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中,应届或往届的高中落榜生约占95%,中专、职高毕业和部分放弃在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习机会到民办高等学校选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生约占5%。高考落榜生构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教育市场,这一市场在1999年持续大幅扩招以来,到现在仍有继续扩大趋势(见表2)。高考落榜生求学市场的强劲拉动是民办高校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

2003~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7%、19%、21%、22%,超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15%的标准,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民办高校自然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并寄予厚望:一是民办高校能解决政府投入不足问题;二是民办高校的应用型、职业化定位能解决经济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三是民办高校发展实践表明,近年来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开设了许多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对于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以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广开学路,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的多重功能和积极作用获得政府及社会肯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提到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扶植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民办高校飞速发展。

(三)民办高校创业者坚韧创业精神的强力支撑

民办高校的创办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人或合伙人,一类是民营企业。面对强大的公办大学,民办高校创业者必须冒险创业,这种坚韧创业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支撑着学校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办高校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渗透融化在校园文化之中,服务于学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这是民办高校能长期拥有的软优势。

(四)民办高校与生俱来的市场意识与市场化的运营体制

民办高校是民营经济的一种形式,具有天然的市场属性、灵活的运行机制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民办高校与就业市场紧密相连的特性是民办高校得以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最大的软优势。民办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是其内在优势之一。截至2007年5月,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院校27所,设置450多个本科专业,主要集中于一些社会热门专业(见表3)。而且民办高校专科专业比本科专业更为市场化。由此可见,市场导向是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性人才是民办高校办学的主要方向。

民办高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其另一内在优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最大的不同,除了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外,就是它能根据市场自主办学,自主招生,自聘教师,自主管理。市场化运营除了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招生紧扣市场发展外,还有办学资金筹集实行市场化,培养模式灵活自主,特别注重就业等。

三、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保证——挖掘独特软优势

有利外环境、内部软优势等因素推动了民办高校整体飞速发展,然而,当民办高校发展到更高层次,进入内涵式精深发展阶段,这些民办高校共性因素已难以保证民办高校个体持续发展。原因在于,以往民办高校作为整体向国家要政策的“合作”主导局面逐步演变成在国家统一、渐趋成熟的政策下民办高校内部个体间展开的在各领域、多层面以“竞争”为主导的局面。任何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获得持续发展都必须以独特软优势面对市场竞争。独特软优势是指一方拥有而其对手难以获取的非硬件优势,它具有非显性特征,需要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加以挖掘、识别。对民办高校而言,其独特软优势包括以下可能选项:第一,市场调查手段和市场化运营机制。跟进市场的专业设置有赖于民办高校深入市场调查,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及企业对专业岗位要求。品牌专业建设要能体现学科的系统性、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兴趣爱好的自助式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根据职业方向选择课程。第二,利于“差生改造”的教学管理制度。民办高校要正视学生主体为“落榜生”的事实,注意从中发现一些偏才、怪才,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建立开放而容纳差异、创新而不拘泥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开展低起点、多层次的教育训练方法,最大限度地将所谓的“差生”培养成为拥有一定特长的社会急需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文化。民办高校把创业教育也引进到教学当中,用创新创业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

除上述三者外,民办高校还可把人性化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社会性师资组合等视为自身独特软优势进行培育、挖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2006(10).

[2]王涛民.民办大学凭什么叫板公立高校[N].中国财经报,2006-08-12.

[3]赵一枫,姚加惠.如何奠定未来民办高教发展的现实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7-1-26.

[4]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7中国民办大学评价报告[OL].http://www.

cuaa.net/cur/2007mb/2007mbgxbg.doc,2007-05-21.

[5]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4-05-27.

[6]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5-07-28.

[7]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6-07-04.

篇5:南京民办小学分析大集合

【入学方式】

小学

公办热门小学:划分施教区,非学区生择校难度大

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规定,公办小学入学实施按户籍所在地划分施教区,学区内的孩子按规定入学,一些公办小学学区生不满尚有空余学额,学校可以招收部分择校生。近几年,南京教育部门对热门公办小学的择校控制越来越严,择校生比例逐年减少,最终目标要达到不超过招生名额10%。从去年起,南京各区开始试点热门公办学校空余学额公开摇号的方式,并且只有本区户口的孩子有摇号资格,例如鼓楼区的力小、拉小;秦淮区的五老村小学等,这样一来,想通过各种关系拿到热门公办小学择校名额的难度更大,尤其是跨区择校。

民办热门小学:不分学区均可报名,自主招生竞争激烈

南京目前口碑最好的民办热门小学主要有6所,分别为: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致远外国语小学、怡馨花园小学(夫子庙小学分校)、南京实验学校(一中分校)小学部。民办小学入学采取学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分区域,南京全市的学龄儿童都可以报名申请入学。从近几年热门民办小学的招生情况看,如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致远外国语小学等学校报名人数都达到千人以上,远远大于招生名额,学校会设置一定的门槛对孩子进行非考试性质的评价,因此想进入民办热门小学,机会对孩子来说是均等的,但竞争也相当激烈。

中学

公办热门初中:划分施教区,择校生比例逐年减少

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规定,公办初中入学和公办小学类似,实施按户籍所在地划分施教区,学区内的孩子按规定入学,一些公办初中学区生不满尚有空余学额,学校可以招收部分择校生。近几年,南京教育部门对热门公办初中的择校控制越来越严,择校生比例逐年减少,最终目标要达到不超过招生名额10%。从去年起,南京各区开始试点热门公办学校空余学额公开摇号的方式,并且只有本区户口的孩子有摇号资格,例如建邺区的南外河西分校、鼓楼区的二十九中致远分校、秦淮区的三中文昌初中等,想通过各种关系拿到热门公办初中择校名额的难度更大,尤其是跨区择校。

民办热门初中:不分学区符合条件均可报名,学校择优录取

南京目前口碑最好的民办热门初中主要有10所,分别是:玄武外国语学校、秦淮外国语学校、郑和外国语学校、东山外国语学校、南外仙林分校初中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初中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中部、南京实验学校(一中分校)初中部、求真中学(一中分校)、南京(大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等。

这些民办初中大多采取电脑派位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生方式,例如热门名校玄武外国语学校40%的招生名额电脑派位,限玄武区范围的孩子报名,60%的名额学校自主招生,面向南京市,从符合登记条件的学生中择优录取。因此,想进入热门民办校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公平竞争,但由于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学校自主招生名额,学校也会设置比较高的登记条件。例如,今年玄外的登记条件分两部分。一是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数外期末考试成绩全优,并连续被评为校三好生或优秀少先队员者;二是小学五、六年级语数外三门学科期末考试成绩全优,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1)曾获得区以上(含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者;(2)曾担任少先队大队长者;(3)参加数学、外语、信息编程竞赛区一等奖以上获奖者。

【收费情况】

公办热门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全免

根据教育部门政策,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不论是学区生还是非学区择校的孩子,只要进入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全免。

民办热门学校:学费较高,同时设置多种形式奖学金

随着近几年物价上涨,去年南京一批民办学校也相应涨价。民办学校没有政府拨款,要自己还建校贷款或者付房租、支付教师工资、更新教学设备等,这些都是需要从学校的学费里支出。据了解,民办学校学费均由物价等相关部门严格审核学校办学成本后批准。不少热门民办初中虽然收费较高,但也从学费中拿出一部分设置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如南外仙林分校、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东山外校、秦淮外校等,帮助家长冲抵掉部分学费。

【课程特色】

公办热门学校:按国家规定课程标准设置小学3年级起教英语

公办热门学校主要按照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标准设置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等,英语到三年级开始开设,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多一点拓展性的学习,需要自己给孩子报名参加校外的辅导班。

民办热门学校:特色课程多,一年级开始教英语

南京大多数民办热门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并且基本在一年级开始就有系统的英语课程。金中河西分校等拥有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孩子学习的衔接和连贯,该校还计划和一墙之隔的南京高职校合作,让学生可以每周到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室体验,将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南外仙林分校】英语教学在全国赫赫有名

南外仙林分校优质的英语教学在全国赫赫有名,小学部每周英语课达到7节左右,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英语课教材有四大类:朗文、牛津、典范和感知世界,有专业的外教上口语课。孩子上英语课时一个班分成两个小班,保证每个孩子有更多的被关注机会。学校还有很多特色课程,如陶艺课等,每年都有艺术节、体育节等六大节日。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数理创新思维课程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师资和教学质量深受家长青睐,小学开设数理创新思维特色课程,并且开设直接和中学对接的衔接课程。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幸福教育素质课程贯穿小学到中学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今年招生时吸引了1000多人报名,很多家长看中学校细致的教学管理,并且将以幸福教育为内核的素质课程贯穿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各个阶段。校长朱炎告诉记者,小学部有《阅读与演讲》课,每周都举行“精灵·秀”,让孩子大胆上台表达自己,学校计划在初中和高中开设相应“讲演”课程,每个学段的孩子都给他们一个可以秀出风采的舞台。

【致远外国语小学】开设英语分级阅读课程

致远外国语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每周4节,并且专门设置英语分级阅读课程,每周一到两课时,配套有趣的英语原版绘本故事书,从阅读中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

【怡馨花园小学】温馨校园开设多种特色课程

怡馨花园小学是个规模不大却处处充满温馨的学校,围绕温馨课堂为孩子们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如趣味数学、古诗诵读、读话写话等,其中趣味数学通过算24点等生活中的数学让孩子更加喜欢这门学科。今年学校还成为高尔夫运动推广学校,四、五年级每周有一节体育课,专业的高尔夫教练教孩子们这项绅士活动。

【班额设置】

公办热门学校:班额较大,有的班50人左右

尽管教育部门要求小学一个班不得超过45人,但一些南京的热门公办小学一般班额都比较大,一个班达到50人左右。近几年,南京一些小班化公办小学逐渐发展,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可,宁愿放弃每个班人数庞大的热门公办校,去上普通的小班化小学。

民办热门学校:小学班额控制在36人左右,初中45人左右

南京的热门民办校大多班额控制很好,尽管每年报名人数众多,但学校不会增加每班人数,既然收了家长高额的学费,也要提供给家长和孩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部分热门民办学校的班额情况,供参考:

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约40人/班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约36人/班

金中河西分校小学部约40人/班

致远外国语小学约34人/班

怡馨花园小学约40人/班

【师资对比】

公办热门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师资强大、稳定

南京第一梯队热门公办校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例如力学小学由著名爱国和平老人邵力子、傅学文夫妇创办,南师附小传承斯霞老师“爱的教育”理念。这些学校的师资强大、稳定,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拥有一批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优青,常常成为某个区域教育教研的领头人。

民办热门学校:年轻有活力,教师责任心和教学实力很强

南京的民办学校大多比较年轻,例如南外仙林分校、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等学校,既秉承本部的优质文化积淀,又寻求自身发展特色,充满活力。由于民办学校机制灵活,吸引了不少高学历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例如金中河西分校今年新招一名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化学专业博士后,学校看中这位老师的英语和专业背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民办学校的老师由于没有“铁饭碗”,危机意识强烈,竞争激烈,对学生付出更多,责任心和教学实力普遍很强。

【放学管理】

公办热门学校:下午两三点放学,不少孩子送校外“小课桌”

在公办小学里,基本上下午两三点家长就要忙着接孩子,很多孩子都是被直接送到外面的小课桌,或者是培训机构。一些学校为了解决部分家长的实际困难,实施“弹性离校”,开办了少部分托管班,每天有老师轮流值班,孩子可以在学校留到家长下班来接。公办学校的放学后托管班大多名额较少,有时几个年级合成一个班。

民办热门学校:放学后老师科学安排学习活动,吃完晚饭回家 南京的热门民办小学切实将学生放学后的时间科学管理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记者了解到,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致远外国语小学、怡馨花园小学等学校,都安排专门的老师管理放学后留校的孩子,并安排他们的晚饭,爸爸妈妈可以下班后再来接。

部分热门民办学校放学后学生管理的详细情况,供参考:

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每天下午3:55开始,学校统一安排学生作业辅导和丰富的活动,每个年级每个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安排,专门老师负责。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学校开设放学后“四点钟课堂”,周一到周四内容各不相同,老师带领孩子完成课业复习后,开设经典阅读,体育舞蹈类的瑜伽、健美操,打乒乓球,练习武术,沙画,航模,手工折纸等多种课程。

金中河西分校小学部:每天下午放学后各班班主任将留校孩子管理起来,按照科学设置的课程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除了辅导孩子课业,还有很多丰富的拓展课程,学校食堂还安排晚饭,孩子吃完晚饭回家和爸爸妈妈充分享受亲子时光就可以了。

怡馨花园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管理留在学校的学生,带领他们完成作业、复习和各种活动,5:00左右集体排队洗手吃晚餐,爸爸妈妈最晚可以6:30到学校接孩子。

【能否寄宿】

公办热门学校:没有寄宿,学生一律走读

南京的公办小学和公办初中都是实行按照户籍划分施教区、就近入学原则,因此没有寄宿条件,学生一律走读,因此一些非学区择校到热门学校的孩子,每天上学路程比较远,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不得不花钱就近租房。

民办热门学校:大多可以寄宿,专门生活老师管理

选择民办学校的不少家长考虑到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忙,孩子大多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在行为习惯和学习辅导上都存在不少问题。而送到学校寄宿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帮助孩子学会自理,有专门的学科老师负责学习辅导,基本没有后顾之忧。

12所热门民办学校的寄宿情况,供参考:

南外仙林分校:小学至高中均可申请寄宿,有校车接送。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至高中均可申请寄宿,有校车接送。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至高中均可申请寄宿,小学一、二年级学校不建议寄宿,学校有校车接送。

南京实验学校(一中分校):小学至高中均可申请寄宿。

南京(大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小学和初中):可寄宿。

玄武外国语学校(初中):没有寄宿条件,走读。

秦淮外国语学校(初中):没有寄宿条件,走读。

郑和外国语学校(初中):没有寄宿条件,走读。

东山外国语学校:初中、高中可申请寄宿。

求真中学(初中):没有寄宿条件,走读。

致远外国语小学:学校不建议小学生寄宿,以走读为主。

怡馨花园小学:没有寄宿条件,走读。

专家建议:选择寄宿,因人而异

篇6:民办高教的发展模式

现代的高等教育模式正向着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方向发展。

因此,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全日制学校、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等各种不同的办学模式共同发展起来。不同类型的学校已初具不同的功能侧重,不同类型的学校也有着不同的服务方向和培养目标。

但既便如此,仍未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有人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比喻为:“70年代没有桥、80年代独木桥、90年代公路桥、21世纪立交桥。”可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突破完全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正向着发生深刻变化的现代教育的方向发展。

模式之一:自考助学形式

80年代初,我国创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学考试给未能步入普通高校的有志青年和从业人员注入了自学的动力。为广大社会青年提供、创造了学习的园地。由于自考是国家面向社会的认定高等教育学历资格的考试,具有权威性、公正性,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吸引力,从而也带动了一批以自学考试辅导为初衷的民办高中后教育培训机构的迅速发展。这类学校多为省、市、区审批,统称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目前该类学校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2/3。由于上述学校的学员入学不受国家招生计划的限制,宽进严出,培养与考试相分离,所以形式灵活,也能推动民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教育学历体系扩展到社会。但就其考试的方法、内容、形式等仍需在实践中加强研究改进,不断完善。

模式之二:文凭考试形式

根据民办高等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并提出要求国家承认学历的愿望,为体现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从允许办学又要保证质量和水平的思路出发,1991年6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市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进行学历文凭考试的试点工作。

北京市于1993年开始在15所民办高校15个专业中试行学历文凭考试,1995年底首届毕业生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在北京市民办高校试点的基础上,该项试点相继扩大到辽宁、上海、四川、陕西等省、市的民办高等学校。

到1999年全国已有18个省、市开展了此项工作,学校数达370多所。文凭考试是学校办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又不同于完全的自学考试。它力图试验一种国家考试为导向,民办高校为依托,宽进严出、教考分离为特点的办学模式。在学校总体水平尚未达标时,为保护办学者、上学者的积极性,为坚持国家宏观教育质量的标准,采取国家、省级、学校三级考试的办法,对学生及学校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三级考试合格者,国家承认其学历。

实践证明,这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实践管理、对其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促其健

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模式之三:传统普通办学模式

1993年8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设置专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其标准需参照《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并指出:“民办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享有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等学校招收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纳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国家承认学历。”

1994年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了民办黄河科技学院。这是《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发布后,审批的第一所民办高校。1999年依法审批的国家承认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达37所。

2000年3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结果,教育部同意在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基础上建立黄河科技学院。值此,国家教育部批准该校为第一所由专科层次升为具有本科层次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

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包括审批: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省属本科高等学校以二级学院形式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学校。同年三月,教育部颁发《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审批高等职业学校权力的下放,将会使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有所增加。

模式之四:延伸办学形式

近年来,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二级学院”的办学模式。它依托现有的普通高校延伸办学,试行民办学校运行机制。“二级学院”具有相对独立的校区、独立核算,单独招生、编班,教学相对独立。学校用企业资金建校,以学费收入进行日常运转。这种形式,有利于建设初期的经费筹集,能以较快的速度建校,也有利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还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挖掘公立大学师资等潜力。

这种模式,体现了普通高校的智力优势、品牌效应(即多年来凝结的社会信赖感)与市场体制筹资优势的有效结合,且伸缩性较大。如: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二级学院”有可能脱离母体独立办学,也有可能办不下去,此时,母体可收回办学权、终止办学。但对其法人地位、文凭发放、条件要求等方面尚需不断认真总结。

上一篇:取经课下一篇:墙改办关于创建学习型实干型创新性单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