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04-18

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精选8篇)

篇1: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内容提要】安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又是一个即将跨入老龄化的县市区。该县近几年来尽管养老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数量、规模、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各个方面都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积极探索科学的养老服务路子,以实现社会稳定,促进县域和谐。

【关键词】 养老服务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安仁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6.67%,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据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关于‚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规定,该县即将跨入老龄化地区的行列,是典型的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未富先老‛县市区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一家一户、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多样化的老年人口养老需求。如何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切实解决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是关系到全县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近些年来,该县养老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省老龄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精神,近几年来,该县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养老服务业社会化发展‛ 的总体思路,围绕着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运营机制市场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扎实推进发展养老服务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养老服务业纳入了工作议程,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将加快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6年,县政府转发了省发改委、省老龄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形成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异地互动养老、综合型养老与专业型养老相结合、城乡统筹协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此举为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证。二是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2006年及2007年,全县财政转移支付五保供养金为76万元/年,比2005年增加了近10万元。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供养标准也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五保供养标准统一确定为分散供养人平796元/年;到了2007年,又提高到人平840元/年的标准。三是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推进乡镇敬老院的建设,促进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的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将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列为了2007年的8件实事之一,继续充实和完善公办养老设施,重点办好农村‚五保‛人员和城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人员集中供养的敬老院和示范性、窗口性社会福利机构,到2007 年底,共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所,总占地面积47.6亩,投入改造资金31.44万元。改扩建后的敬老院生活用品齐全,院内有食堂、卫生间、浴室等基本配套设施,有猪栏、鱼塘、果园、菜园等生产基地,并配有文体娱乐设施。2008年,正在建设两所敬老院。

(二)养老院所大幅增加,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多元化养老院的发展,该县养老院所大幅增加,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据民政部门统计,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城市社会福利院1所,农村敬老院10所,集中供(收)养老人300多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8‰左右。养老院所比2006年增长20%,是2000年的3倍强。接待能力比2006年增长25%,是2000年的近4倍。

(三)从业人员增加,管理更趋规范

2007年底,安仁县11所养老院(福利院),有从业人员33人,比2006年增长31.6%,是2000年的3倍。院内管理人员都有较明确的分工,尽管还没有专业人员进入养老院(福利院),但该县利用有限的资金,在保证养老院(福利院)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从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由于安仁的养老院(福利院)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该县各乡镇养老院(福利院)采取医疗协议的方式,与本乡镇医院签订医疗协议,由医院对生病老人进行成本价检查和治疗。

二、主要问题

虽然该县养老服务业在十五期间有较大发展,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县养老院的发展仍然存在数量少、底子薄、从业人员 素质低、经费短缺、功能单

一、认识不足、管理缺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养老院所少,集中供养率低

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养老机构11所,集中供养老人300多人,集中供养老人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比例为6.27‰,大部分五保老人还是分散供养,自费寄养工作尚未开始。城市养老工作更是滞后,该县福利院只收养自费老人11名,仅占城市老年人口的0.4‰。

(二)经费严重不足,供养标准偏低

目前,该县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投入较少,导致城市养老机构经费有很大缺口。而农村,按照上级规定,五保对象供养经费来源有:省、市、县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五保户供养的资金;农业税中用于村级支出的资金;乡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和乡镇其他收入。然而,由于农业税已取消,乡镇基本上是赤字财政,连保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根本无钱安排养老院经费,也难以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入住五保户的低保收入和困难补助,以及下拨的维修费用,缺口要靠民政部门增加经费来维持平衡。而敬老院自身的果园、菜园等经营收入也仅仅维持自给。这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五保‛户的衣、食、住、医、葬等基本需要。个别地方甚至还要挤占或挪用五保供养经费,严重影响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由于经费缺口较大,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没法保证,其中津补贴这块需要院里自己创收来发放。目前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最高标准是840元/人〃年,集中供养的标准也不过是2760元/人〃年,仍低于城乡人均生活水平,基本生活都比较艰难。此外,目前,五保 对象尽管纳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的范围,但这两种救助制度起点高,且报销有限度。五保对象患病住院无论是起付线以下部分还是超过报销额度以外的部分都无力承担,五保对象难以真正享受到这些救助政策,老人生病基本上都是所在敬老院掏钱,这无疑给经费不足的敬老院造成沉重负担。

(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活待遇较差

安仁县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严重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养老服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严重影响了该县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作为被服务对象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县11所名养养老院(福利院)的33名服务人员,全部都是高中以下学历,没有一个正规医护专业人员,没有一名专业营养师。养老院从业人员与在院老人的数量比,从200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1:10,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量接近以前的2倍。2007年,从业人员月人均劳动报酬只有300多元,不足该县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由于服侍老人的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差,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盟,无法形成稳定的管理服务队伍。目前养老院的从业人员多为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基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无法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层次老人的需要。

(四)社会关注不够,观念亟待转变

一方面,传统的养老院和福利院是封闭的运作模式,人们很难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中转变过来,不少人仍然认为福利事业是政府和单位的事,甚至对从事养老服务业工作的人采取歧视态度,对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漠不关心。因此,现阶段的慈善行为大多都不是自发性的,而是由政府倡导、单位监督实施的, 这就导致了目前民众慈善行为的强制性和形式的单一化。另一方面,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上了年岁的老年人,对养老院和福利院认识不足,认为老人到‚两院‛养老,是大逆不道、有违传统的事情,除非是孤寡老人,否则都应在家里安度晚年,老人入院往往是无奈的选择。

(五)发展缺乏指导,行业管理缺位

目前,养老服务业的建立和运作不很规范,基本上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行业指导、监督管理以及行业自律等方面非常欠缺,没有制定具体的行业行为标准,也没有制订具体的收费标准,导致收费标准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因国家没有颁布行业服务标准,对服务的监管和纠纷的处理也很不规范。在行业管理上,工作机构处于多头管理,老龄委作为老年服务工作的协调部门,分别由民政局、政府办、老干局多家单位管理和指导,但工作人员都只2人左右,无法更好地处理老龄服务工作。

三、对策建议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适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政策的落实,要切实做好工作,解决相关相关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认识

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大力宣传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 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迫切需要;充分认识到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稳定和睦,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对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意义,真正关心、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引导,确保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政府要在制定规划、推动立法、完善政策、营造环境、培育市场、示范引导、加强监管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要尽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准入制度。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保障其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将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养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养老机构建设优先纳入规划,落实建设用地或提供相应的场所。

三是职能部门要各尽其责,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如民政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等措施,规范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物价部门可以制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解决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四是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线,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方向,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如按照就近、便捷的原则,在社区建设完善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老年人提供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并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居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分类指导,健全社会养老服务功能

要公平对待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为其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民办机构,要抓紧已出台优惠政策的落实,重点帮助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征地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要探索金融机构支持民间养老机构发展的途径;根据需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补助、贷款贴息和低收入困难老年人养老补贴等。同时,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入养老服务业,并在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优惠,不断壮大民办养老产业规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于公办养老机构,政府要把养老服务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养老福利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特别是要将养老基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使用。此外,要设立专项资金,在一些社会养老服务空白的贫困乡镇和民间机构不发达的地区,重点建设一批爱心护理院,专门为生活困难、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要保证公办老年福利院合理的费用支出,引导其面向贫困老年 群体提供服务,保障这些老年人的权益,解决不能由市场手段解决的问题,为民办机构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

(四)完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

在完善管理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福利院的管理制度。从以前的‚人盯人‛的管理模式转移到‚制度管人、管事‛。二是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有完善、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而且热爱老龄工作事业,安心本职,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人格魅力。三是要注意激励机制的运用。由管理者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并确保实施,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四是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消除员工思想意识中对福利事业的偏见,使其个人目标与福利事业目标逐步融合。

在提高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上,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与多种方法,加快培养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医学及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农村基层相关卫生护理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要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在岗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三是大力提倡社会互助。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和普通居民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篇2: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武穴市社区养老服务情况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出粗浅看法。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武穴市城区共有14家社区,居民户数33840户,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对象4965户,12368人,其中老年群体低保对象3059人,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按人均100元/人计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万元养老服务费,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区居民户数1326户,5026人,60岁以上老人502人,99户低保户中就有21户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丝旋社区居民户数4078户,人口15069人,低保对象321户,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体,低保对象,空巢老人达45人,以上两社区共同点人员密集,文化素质偏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为进一步摸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今年5月,我们对以上两社区老人进行抽样调查,共统计辖区老人16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岁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岁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并通过入户,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自理情况、现实生活照料情况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男、女调查人数比例及生活自理情况。参加此次调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调查数的49.09%,女性84人,占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有148人,占调查数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占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顾的5人,占3.8%;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区的有40人,子女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愿意赡养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赡养的有2人。

2、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照料老人情况。子女照料的72人,占调查数的43.63%,亲属照顾的5人,占3.03%,请钟点工照顾自己的有2人,占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占1.8%。

3、对当前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有10人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调查数的6.06%,不愿意入住的有32人,占19.39%,如螺丝旋社区孤老吴治国62岁,小儿麻痹症,他宁愿与其兄弟在一块住也不愿住进老年公寓,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约束,比较认同居家养老,这也符合世界通行养老方式。

4、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情况。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有10人,占调查数的6.06%,有文化娱乐方面要求的有11人,占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务的有6人,占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占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占3.63%,需要家政服务的有12人,占7.27%,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愿意自己买单的有5人,占3.03%。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挤出时间来陪父母,单纯指望他们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现实,一些年轻人则说,现在不少家庭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赡养4个老人,养育1个小孩,靠夫妻俩根本无法承担照顾4个老人的任务。他们也特别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能广泛推行。

二、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由于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从而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照顾老年人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低、中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现象,老人照顾老人困难很多。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将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已不大可能。随着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青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显而易见,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

2、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

3、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

4、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有“虚化”现象。为了照料较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5、社区养老服务“简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区没开展养老服务,即便是开展了,也是简便单调,仅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类体育设施适合青少年多,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医疗中心提供的也局限于平时的免费体检之类的活动。

三、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

1、抓教育,提高认识,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动性。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老年人对社区的依附性逐渐增加,因此,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迫在眉睫。首先,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据统计,武穴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9.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以上,且这种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现今,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对年轻夫妇根本无暇照顾4位老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依托社区就近进行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再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单一依靠政府进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无法适应需要,同时还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由之路。

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养老事业属于公共事业范围,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根据社区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进行旧城改造时,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一起规划,一并实施,一同检查验收。编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民政部门可与相关部门按照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今后社会福利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会保障重点加以关注的四大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工作人员薪酬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同时,建议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如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对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助或予以居家养老补贴;对高龄困难老人看病给予更高比例的报销;为残疾老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劳动服务站、阳光家园、文化室、活动室、老年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务范围,搭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3、抓服务,拓展内涵,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性。一是在服务对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个服务档案。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登记;对社区“4050”人员、社区服务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进行登记;对社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实行包保服务,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之间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三是在服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逐步推行“兑时券”补贴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兑时券”按标准发放给老人,由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兑时券”,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兑时券”,每月持“兑时券”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报酬,有效解决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

4、抓队伍,专兼结合,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配置专职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职业的服务队伍。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通过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建立“义工”制度。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三是成立互助组织。按照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则,成立老年人互助团队,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相互服务,既通过集体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

篇3: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数10.33%, 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增长了2.93个百分点。相应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5.05%增长到6.96%, 上升1.91个百分点。面对迅速增长的老龄化人口, 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需求, 据调查, 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不到老年人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 面对老年人口迅速地增长, 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1],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 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 就成为当务之急。

2 发达国家养老服务模式对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启示

每个国家的老年化现状不同, 通过研究发现这其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从建立初期到发展中期再到改革后期最终走向成熟, 都是顺应着所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的发展, 一一对应。

当今,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 养老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着各类制度相互融合、各种文化相互冲击的重大挑战[2], 要处理好老龄化问题, 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宝贵经验。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处理好解决好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首先要促使养老制度具有法制化、规范化。其次, 充分发挥市场对整个体系的协调作用。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之下, 充分鼓励民间组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参与, 在保证充分监督的前提下, 给予足够政策和经济支持。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改善我国养老服务整体现状。

3 改善我国养老服务现状的对策

3.1 保障老年人经济来源

在保证老年人有基本的经济收入方面, 我国有固定经济收入的老年人主要是国家公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退休的老年职工, 来源为退休工资。对于私企退休老年职工及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 但是国家一直在配合我国的国情与需要, 努力提高老年人收入, 出台一些列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如农村老年人每月发放几百元生活补助。只有老年人有自己的经济来源, 才能够自主选择想去的养老服务机构, 而不是一直被动选择。

3.2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体系

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 通过医疗和福利体系的建立, 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看的起病。健康问题是老年人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这一方面让老年人放心, 对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使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 均能获得门诊、住院等相关的医疗照顾和治疗。提高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品质, 丰富供给内容, 最终实现全国城乡普遍覆盖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体制[3]。

3.3 促进养老公共服务实现规模化

我国人口基数大, 老年人人口数量相对庞大, 而且老龄化速度很快,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若要很好地解决当前老年人养老问题, 必须加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规模化管理。做好老年人养老服务工作, 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从伦理道德上来讲, 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为养老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政府主导, 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 举办各种敬老、爱老、助老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充实老年人的空余时间[4]。

参考文献

[1]刘晓梅.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重构[Z].中国社会福利网, 2008, 12.

[2][美]皮特·皮特森.老年潮——人口老化的浪潮, 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M].台湾经联出版事业公司, 2000, 3.

[3]范文娟.我国养老福利服务社会化模式选择和体系重构[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5.

篇4: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机构;服务;大连市

一、各级养老机构现状归纳分析

1.大连市养老机构级别现状

所调研的大连工人养老院、大连西岗松山颐养院属于一级养老机构;甘井子区长久养老院、大连市中山区春和养老机构、大连市春阳养老院属于二级养老机构,一级养老机构的数量显著小于二级养老机构。

2.对于性质上为民营同时受到国家补助的养老机构服务的现状

这类养老机构性质上属于民营,但是由于所入住的成员的收入水平小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即一定程度上享有国家的补贴以及资助,因此这些民营的养老机构的性质又不再属于全民营。

这类养老机构的特征如下:首先,这些成员所属的群体大致包括以下三种:①身体上有一定残疾的;②有一定精神疾病的。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③没有子女和老伴的孤寡老人。其次,他们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最后,他们的医疗卫生服务偏差,缺乏专业的医疗团队。他们所谓的护工也只懂得照顾他们的吃和住,而对于医疗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或者学习,老人生病了也只能到就近的医院就医。

3.对于性质上为全民营养老机构服务的现状

这类养老机构的出资人为一个或者两个,对于各个全民营的养老机构,根据其出资人出资额以及针对的目标的群体,可以把这类养老机构分为高、中、低三档。第一,高档的全民营机构目标群体是收入或者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老年人。这类机构有统一规范的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生活上的需求,还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愉悦;这类机构甚至引用了国外的先进运营模式。第二,中等的养老机构的目标群体是退休的工薪阶层。这类机构的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比较重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运营管理模式比较传统。第三,低档的养老机构,目标群体为没有儿女的孤寡老人,以及收入比较低、没人照顾的老年人。这类机构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缺乏系统的服务体系,仅仅关注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二、大连市养老机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尽管近几年养老机构发展较快,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养老机构的界定、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等相关指标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养老机构的发展参差不齐,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2.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对于大连市性质为全民营的养老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起初的投资人的投入资本以及后期的经营收入;对于性质上为民营同时受到国家补助的这类养老机构,其资金来源少部分来自于国家的补助,但扶持力度不足,大部分还是来自养老机构所有人的资金投入与经营收入。

3.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大连市现存的养老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的教育水平不高,大部分的护工文化水平为初中或者以下水平,没有受过统一的培训,仅仅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少部分的一级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受过高等的教育,但是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接受了统一的培训。

三、促进大连市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形成可复制的行业标准以及的“标准的买卖”

何为可复制的标准?鉴于一级养老机构运营模式比较前卫和科学,可以形成自己整套的管理模式与标准体系,而二级养老公寓就可以选择性借鉴一级养老公寓的发展模式,来完善自己的经营。

政府的助力,有助于目标实现。第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较好的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第二,政府可以直接参与标准的买卖,即出资向发展较好机构购买这套标准体系,无偿或者有偿的卖给一些发展状况不是很好的养老机构。

2.鼓励民间资本介入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但国家财力有限,应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在财力支撑下,吸引民营资本。尽管当前养老产业市场化还处于探索和朦胧期,但是相信民营资本的投入能够拨云见日。

3.着手储备人力资源

在走访的过程中,经济学中,在劳动力市场,有个术语,叫做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摩擦失业。而在走访养老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以及养老机构,提供8000多一个月的薪金,可能仍然雇佣不到满意的雇工,究其原因,是劳动力供给出现了问题,应该是劳动力市场确实缺乏这样的人才,因此,国家在投入教育时,应该去注意设立这样的养老扶植学科门类,来储备这样一批人才以备后用。

四、关于助力大连市养老机构服务进一步提升的一些思考。

1.高瞻远瞩,提前预防

当前的中国,每6人就有1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国家推出了二胎制度,老龄化速度依然不会立刻减慢,几年以后,每6人中就可能有2个、3个甚至4个老年人,鉴于养老问题涉及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一个国家的养老问题处理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我们应该做到高瞻远瞩,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颁布相关的法律、做出相关的制度探索,形成可复制的标准),提早做好养老机构的制度完善工作,提前预防,避免社会问题出现。

2.老有所为,再创辉煌

(1)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生、老、病、死,而对于正处于“老”这个阶段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做出如下两个选择之一。

第一种选择,发挥余热,再创辉煌。年轻时,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比较高,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为社会创造过不可磨灭的价值;老年时,他们内心的激情丝毫没有减少,他们渴望参加各种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种选择,成为累赘,虚度终日。年轻时,他们文化水平,收入水平较低,同样为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而他们是为谋生而生活,生活比较单一,不太注意自身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

(2)养老机构如何助力“老有所为?

养老机构可以提供让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平台,比如,提供成立老年人合唱团、夕阳红大舞台、书法比赛等,并且参加社会巡演。让他们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为社会带来价值。

3.形成发展产业链,带来联动价值

老年群体是社会中一个重要而且数量颇多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他们也拥有各种需求,包括精神层面的和物质层面的,因此,养老行业不是单纯的一个孤立的行业,它是和其他与衣食住行相关产业联动的产业,如果能形成养老行业发展的产业链,无疑能够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岩,李玲.机构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7:47-49.

[2] 李晓静,娄凤兰.日本养老机构见闻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03:144-145.

[3] 李云凤.公办民营式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4] 刘晓梅,纪晓岚.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基于浙江省嘉善养老机构的调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02:23-27.

[5] 潘丰.国办养老机构运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篇5: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

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 “十三五” 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为56.1%、54.1%、47.3%和39.7%。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61.5%),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53.3%)。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医养结合重视不足,78.5%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68.3%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10.4%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

(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释放需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一是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位,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核心与重点,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二是加大服务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主要媒体,传播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信息及服务内容,以提高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和重要性认识; 三是平衡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意愿,扩大服务购买力,通过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二)提高质量,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服务对象精准化,通过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实现服务分类精准供给提供有效支撑;二是服务内容标准化,通过对养老服务内容重新定位,明确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的不同责任主体;三是服务组织专业化,将医疗健康类服务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是当务之急,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的组织和企业,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四是服务平台智能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在资源整合、服务转介、标准化评估方面的功能,引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技术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二是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具体标准,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四是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探索建立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以及相应的财政津贴等家庭养老政策。

(四)加快人才培养,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一是政府出台养老人才激励政策,培养服务人员的为老服务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二是建立服务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持续培训制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引领;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的力量,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四是明确服务标准,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规范化考核指标。

(五)改革创新,激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活力。一是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增强政策优惠导向,通过市场化机制使养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树立大社区、大整合、大服务的理念,以社区服务覆盖养老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在资源整合、服务生产与转介中的功能作用;三是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功能进行提升,推行 “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

(六)扩大社区参与,增强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一是进一步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力更生、老有所为理念,增强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帮助有意愿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贫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鼓励引导老年人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让他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

篇6: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山东省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庆军

崔传明

【摘 要】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村养老服务是我省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重要难题。随着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我省的农村养老服务也由传统的单一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向多种养老模式转变,它对维护我省的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改进我省的农村养老服务工作。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社会保障;老龄工作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探讨了“改善民生”的问题,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养老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建立,要基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把改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改善民生,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比例高、规模大的农村,民生问题更亟待关注和改善。迄今为止,山东省老年人口已占总农村人口的16%。十二五期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出现增长高峰,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1.78亿增长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预计到2015年山东省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923万,占总人口的19.7%。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达1000万人,80岁以上老人达到308万人。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老年人面临困难和问题,如生活条件差,健康状况不佳,不能自理,缺少资金等。自1991以来,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的模式”,山东省已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到2010年底,1065万农民加入了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00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去年年底,山东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51个县,覆盖率为36%。然而新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

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许多农村年轻人要在城市和城镇找工作,以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摆脱单一的农耕生活;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数目大大增加。这些老人独自留在家中,生活艰难。

1.1 来自精神和生活的压力

老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住在一起会担心年轻一代抱怨他们失能。有些甚至会遭受孩子的冷遇;更有甚者,有些老年人会受到孩子身体和精神的虐待。为了生存,他们不仅要耕地还要做家务。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当年轻的父母外出在城镇和城市里工作时,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他们年老的父母身上,他们要负责种田,做家务和抚养自己的孙辈。孙辈的安全、教育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些“空巢老人”。每年大量留守儿童的失踪、失学、死亡等情况,也是农村老人面临的问题并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精神压力。

1.2 无法生活自理

有些年迈的独居老人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他们的孩子结婚后,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会与年轻夫妇分家过日子。在分家早期,父母还比较年轻,还有能力做各种工作,生活上可以自给自足。但一旦到了晚年,他们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疾病缠身,没有工作,甚至缺少食物,没有钱购买日常用品,没有钱看病。同时,如果他们的年轻一代都不富裕,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那么这些老人的生活就会更加悲惨。应该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堪忧。部分农村老人无法自理,无法自主生存,这是国家政府需要解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决的重要问题。

1.3 很多年轻人不尽赡养义务

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在农村,政策却得不到完全彻底地贯彻执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在农村,一对夫妻有几个孩子的现象并不罕见。年轻时,夫妻竭尽全力抚养孩子,希望孩子在长大成家后赡养自己,但是当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推卸责任和义务,不愿意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孩子越多,推诿越多,孩子之间互相攀比,互相推卸责任。“推卸责任”已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不雅现象,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

1.4 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

针对老年人的侵权行为越来越严重。由于部分青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老年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使得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经济侵权行为(老年人不能得到来自他们的家庭或社会的援助),婚姻侵权(孩子不同意他们的再婚),财产侵权(孩子随意占据父母的房屋和土地),精神侵权(老年人没有孩子的陪伴或精神文化,他们会倍感孤独)。

应采取的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并且提出“在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方面要不断地取得成效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明确积极地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精神文化生活、空巢家庭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看法:

2.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基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结合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生活条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深入了解人口老龄化在山东省农村的发展趋势,特别重视农村老年群体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2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应逐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保护系统。统计显示,目前许多农村老人仍没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他们无法得到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非常广泛,山东省更应不遗余力地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确保解决农村老人的生活困难,使他们安度晚年。2.3 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

应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老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众支持的老龄工作方针”,首先要在整个山东省大力宣传老龄工作,例如,我们应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山东省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其次,我们要认真总结老龄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尊老、爱老的事迹,使每位老年人都得到爱护和尊重,得到社会的关心。第三,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为老人的生活服务,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2.4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意味着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每一个市、县和镇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老龄工作委员会或机构,要有人员、资金和办公室,以确保老龄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确保基层老龄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在每一个乡村建立最基层的组织,由村长牵头,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施。应高度关注农村老人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生活水平。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2.5 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不断满足农村老人的多种需求。

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完善高龄、失能、独居的空巢老人的信息平台,将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等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

2.6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以确保老龄事业快速发展。农村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事实上,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仍很贫困。应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首先,国家政府应该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老龄工作,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解决。我们应该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并逐步提高农村福利院、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待遇并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样大量的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的和谐社会。

结束语

总之,农村养老服务是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而且也需要来自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为农村老人建造温馨、有安全感的养老港湾。

【参考文献】

篇7:安仁县烟叶生产现状及发展探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环境条件、稳定的烟农队伍、规范的烟叶生产管理等均是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源头和基础。为了进一步有效开展烟叶生产工作,通过对烟农收入、种烟现状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探讨了我县烟叶生产的各方面因素的实际状况及其影响烤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烟叶生产发展的瓶颈,旨在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烟叶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组织管理能力、扩大烟叶生产发展规模提供依据。

一、烟叶生产的现状

(一)安仁县基本情况

安仁县位于郴州市北角,属中亚热带南部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降水分布均匀,且昼夜温差大,山地小气候特点明显,有利于烤烟干物质积累和生长发育成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宜烟土壤充足,安仁现有耕地面积41.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4%,其中适宜种烟面积大约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91%,耕地资源丰富,地层发育较齐全,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多系红、黄壤土、紫色土壤,土层深厚,结构良好,保水保肥性好。安仁县现辖21个乡(镇),228个村,人口总数39.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1万人,占总人口的11.16%,农业人口35.09万人,占总人口的88.84%。适宜的自然生态环 境,丰富的物质资源,优越的地理位臵,良好的烟叶生产发展环境,是安仁烟叶生产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烟叶生产布局状况

近三年来全县种烟乡镇稳定在16个,种烟面积基本稳定在1.6万亩左右,年烟叶收购量4.5万担左右。其中2010年种烟乡(镇)16个、种烟村58个,272个组,623户烟农,种烟面积1.376万亩,户均种烟面积22.09亩,200亩以下的种烟村33个;与2008年比,种烟村减少了18个,种烟户数减少329户,户均种植面积提高了4.54亩,种植区域趋向集中(以整合资源,发展优势集中区为主),烟农数量减少,规模化种植水平逐步提高。(详见生产布局表)。

(二)烟农结构队伍状况

据统计,全县整体烟农队伍年龄结构偏大,50-60岁的烟农占50%,40-50岁烟农占42%,40-30岁的烟农占8%;烟农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80%以上的烟农文化水平均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对烟叶质量要求的变化和技术的改进缺乏足够的敏感,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

此外,当前全县各乡镇均存在桂阳等外来烟农种烟现象,特别是竹山、清溪等烟区,优越的自然生产条件和当地政府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烟农种植的烟叶面积高达50%。

(三)烟叶生产条件状况

1、自然生态状况 我国著名的烟草生理专家刘国顺教授指出,生态因素是烟叶生产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烟叶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关系到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措施的复杂程度。气候和土壤条件一直是安仁烤烟生产的主要优势,但是同时也是制约烤烟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一是部分土壤板结,长期的冬季干旱和阶段性的春旱影响土壤结构;二是大田生产期经常出现低温、阶段性干旱现象,影响烟株正常生长发育。三是部分土壤养分状况不合理(PH偏低、有机质含量偏高或K含量低)。2010年通过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普查,全县PH值在5.5-7.0范围内最适宜烟草生长发育的土壤样本只有33.3%,PH值大于7.0的占15.43%,小于5.5的占51.25%,整体上土壤偏酸性,特别是竹山、坪上、清溪等乡镇土壤酸性范围较大;灵官镇和龙海镇烟区有机质含量偏高;全县主产烟区有61.73%的植烟土壤磷素含量比较低,特别是竹山乡有72.07%的植烟土壤处于缺磷状态;全县90%的植烟土壤为缺钾土壤,主产烟区土壤供钾潜力平均在中下水平,土壤钾营养的供给严重不足。

2、基础设施状况

2005-2010年,全县共修建沟渠498条,281公里,塘坝30个,机耕道5条3.481公里,提灌站1个,管网4.006公里,购进拖拉机、培土机、杀虫灯等烟草农用机械55台,新建密集烤房1244座,其中2005和2006年新建的152座湘密二号和8座湘密一号烤房设施损坏,可直接利用的密集烤房1084座,承烤 能力为2.17万亩(按20亩/座计算)。

3、技术队伍建设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烟叶基础工作逐年加强,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上下配套的技术推广体系。据统计,我县烟叶生产工作人员42人,其中站点生产技术人员共11人,按2010年生产面积1.376万亩计,正式职工人均负责1251亩面积的技术工作。

从2008年开始,烟叶生产技术服务采用业务外包的形式进行,县分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签订合同,服务费用按收购量进行计算,由服务公司聘用和管理烟技员,由县分公司对技术服务公司进行考核,2010年聘用业务外包技术人员45人,人均技术服务指导面积305.8亩,业务外包技术员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51.11%,大专以上学历28.8%。

(五)烟叶生产管理状况

随着质量管理体系和烟叶生产标准化体系的贯彻执行,全县烟叶生产管理进一步规范。烟草农用物资实行了代购分送制,增强烟农满意度;育苗实行专业化商品化集中育苗,提高了烟苗的集中度,便于管理,提高了烟苗素质,降低了劳动强度;烟叶生产实行阶段考核,加强了过程管理,及时纠正和预防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了烟叶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烟叶收购实行“当日收购,当日成包,次日调拨”的原收原调方式,进一步前移了质量关口,规范了烟叶收购流程的监管。

(六)烟农种烟效益状况

通过对烟农生产成本和收入的调查情况来看,全县亩均烟叶生产成本费用2320元(土地流转费100元、苗费20元、翻耕80元、肥料农药420元,煤电费500元、劳动用工费用1100元、其他100元),在正常年份种烟亩均毛收入为2550元左右,亩均纯收入为230元。家庭农场主要以扩大生产面积、烟叶规模化生产来增加种植效益;10-20亩的种烟大户主要以家庭劳动力盈利为主。

(七)烟叶生产社会环境状况

烟叶是安仁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烟农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县委县政府对烟叶生产高度重视,把烤烟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烟叶产业,2010年实行了县-乡镇-村-烟农税收共享政策(烟农30元/担),认真组织农业开发、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协调税收、审计、银行等部门的关系,造就了发展烟叶生产的有利外部环境。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烟农效益难提高,种烟比较优势不明显

近几年虽然对烟叶价格作了一些相应调整,烟农的烟叶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粮烟价格比、经济作物与烟叶价格比,烟叶的价格优势并未有太大的改变。通过对烟农生产成本和收入的调查情况来看,烟农收入水平不高,很难满足农民的致富奔小康的期 望。而随着当前粮食及经济作物价格的不断上涨,煤炭、农药、薄膜等物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种烟成本日益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已向着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林果、大棚菜、辣椒、大姜、草莓等经济作物都形成规模,且效益高于种烟。相形之下,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民更倾向于投入少、风险小、费工少的“享受型”种植项目。

(二)烟农结构不合理,有效资源得不到配置

烟叶生产能否持续稳定良性发展,烟农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当前全县外来烟农比例较大,本地烟农年龄结构偏大,烟叶生产劳动力流失严重。一是技术资源流失。老烟农大部分年事已高,青壮年劳力忙于外出务工挣钱,无暇也不愿学习烦琐的烟草种植技术,烟农技术队伍已经出现断层。二是人力资源流失。大多数农民都有外出务工的习惯,留守人员多是些老弱妇幼人员,他们无力担负起烟叶生产的繁重劳动。外出青壮年农民,每年平均收入高,与种烟费时费工、投入大、风险高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投入少、风险小、挣钱快的外出务工致富渠道。三是外来烟农队伍易受各项政策影响,队伍不稳定。

(三)生产管理难度大,生产技术未有效落实

烟区分散,管理难度增加。近几年,全县通过发展优质集中种植区,整合零星分散种植区,打造“万担乡、千亩村”工程,烟叶生产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2010年100亩以下的行政村23个,占种烟村的39.66%。对业务外包方的考核管理没有起到真正有效的督促作用,虽然对业务外包方实行了阶段考核,但往往是流于书面形式,不重实际,以致部分业务外包工作人员作风懒散、责任心不强,对烟农的各项技术指导未落实到位。

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缺乏有效的经验模式,未展现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坪上桥石和安平石基头虽成立专业合作社,但社员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不强,烟农对合作社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合作的意识、合作的能力普遍较低;合作社内部管理欠规范,合作社的运作大多停留在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四)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种植风险保障力度不强

烟叶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特别是受不利气候的影响,旱、涝、雹、病虫等灾害发生频繁,种烟风险加大。近年来,虽然烟草加大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部分烟区种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地方财政和烟农投入能力弱,烟水、烟路、烤房及烟站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烤烟生产发展的需求。

1、烟水工程建设方面。安仁盆地烟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增加了烟田排灌的难度。烟田干旱缺水和灌溉困难,不仅影响了后期晚稻的种植,同时也是制约当前我县烟叶生产发展的瓶颈。

2、烤房建设方面。现有烤房2.17万亩的烘烤能力远不能满足3万亩烟叶生产发展的需要;此外,有部分已建的烟水配套等 基础设施管护不妥,损坏较重,防洪抗灾能力较差。

3、烤烟种植保险存在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较低,保险理赔程序较复杂,保险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保险理赔金额远远达不到保障烟叶生产发展的目标。2007-2009。

三、发展思路

(一)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发展适度规模种植,集中连片打造亮点

土地合理流转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有效配臵资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建立稳定的土地流转制度,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

2、要由村集体对规划的种烟片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在加强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速土地流转与臵换机制的推行,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相对集中到优势大户中来,达到相对集中连片,以便加强管理和技术指导。

3、因地制宜,各规划片内的农户可根据各自实际,划分适宜烟田和水稻田,实行适宜烟田入股的形式进行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土地流转模式。

(二)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改善烟区和烟站环境,提高抗风险保障能力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提高烟叶工作整体水平、推动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全县重点要加强烤房、烟水、烟路的建设,破解“烟叶、烟区、烟农”难题;要加强站点仓储等硬件设施建设,降低农资损耗。

1、提高认知、积极参与、共同投资。烟基建设投资以烟草部门为主,烟农和地方政府也要积极筹资和投工投劳,主动参与烟基建设,提高老百姓对烟水工程认同、认知和参与度。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在实地勘查,充分了解烟区种植面积、建设条件(如地理、气象、水文等)及需求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重点种烟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项目布局。

3、管护结合、加强监督、责任到位。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受益、谁管护、谁管护、谁负责”的管理使用原则,对每个竣工验收合格项目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责任主体,并制定下发管护办法,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人员,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管护办法,有效地解决工程管护的问题,并不定期组织开展项目管护工作检查,全面加强建设项目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建设项目长期受益。

(三)以规范管理为主线,强化过程考核,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

一是梳理优化烟叶生产各项业务流程(物资管理、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烘烤、收购等),理顺各环节关口关系,贯彻执行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痕迹化管理,搭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平台,形成烟叶生产顺畅、高效运行机制。

二是对烟叶生产实行层次化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层层分解。全县成立烟叶生产考核专项小组,实行考核与绩效挂钩到站,由站点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

三是要以规范合同管理为源头,通过物资供应套餐面积和点兜核查等措施严格落实合同的面积。

四是强化烟叶生产过程管理,严格控制育苗材料的损耗 要建立农资产品进销存明细台帐。三是要及时消化库存,及时核销报损,降低农用物资损耗,提高资产利用率。四是重点抓好对育苗材料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对育苗材料的使用情况、折旧情况、账面价值等建立详细的备查台帐,育苗完成后及时回收保管。

(四)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大科技投入,落实生产技术

科技兴烟是烟叶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是烟叶生产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一是针对土壤的板结现象,首先要提倡冬翻晒垡,松碎土壤;其次要适当增加翻耕起垄深度或活性二次翻耕,提高耕作层,保证垄体质量。土壤板结,结构质地偏粘,耕层偏浅,制约了烟株根系的生长发育,影响肥料的有效性和烟株对养分的吸收,不利于烟株前期的早生快发和后期烟叶的正常成熟,增加了烟农田间管理的劳动用工。提倡备耕准备要在晚稻收割后及时进行。

二是针对土壤养分情况,要提倡平衡施肥,使用火土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技术员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状况科学进行技术指导,平衡施肥,过酸的土壤适量使用石灰,过碱的土壤注意施用农家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烟田,应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增施磷钾肥。

三是全面推广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和膜下栽培技术。根据气象资料,安仁3、4月份平均气温比桂阳烟区低1.3-1.9℃,气温明显偏低,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大覆盖栽培技术力度,促进烟株早生快发、提质增效。

四是加强其他烟叶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和引进力度,根据品种特性制定或改进栽培措施,使我县烤烟生产中对品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五)以烟农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培训力度,发展职业烟农

烟农是烟叶生产的主体,烟农队伍建设对烟叶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对烟农的培训是我们工作基础的基础,要想把我们现在 所掌握的烟叶生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让广大种烟从业者成为技术明白人。

篇8: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鞍山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鞍山市现辖1市、2县、4个城区, 有39个街道办事处, 300个社区, 总人口数347万人。鞍山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48.6万人, 占人口总数的14.01%, 分别比全国、辽宁省高出3.7和0.31个百分点;到2010年, 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53.96万人, 占全市预测人口总数的15.2%。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加, 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显著, 给鞍山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 加快了为老年服务的设施建设。

鞍山市不断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全市共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各种社会养老机构102所, 老年活动场所4498个, 老年学校30所, 建立了127个敬老爱老基地。鞍山市投入福利彩票资金1200多万元, 建成街、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项目149个, 室外体育健身广场120个, 形成了以街道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社区敬老服务体系。社区建立老年门诊116个, 老年家庭病床3600张。大力培育养老中介组织, 积极兴办民办养老机构。鞍山市制定了相应政策, 将民办福利机构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下放到了各个县 (市) 区, 积极鼓励民间福利机构的发展。2007年全市新增养老机构9家, 床位500张, 引进民间资本2400万元。对19家民办机构, 253名“三无”、低保、困难老人实施了民办公助。

2. 开展“敬老行动”, 老年事业发展迅速。

2006年, 鞍山市提出开展“敬老行动”, 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目标。经过两年来的实践, 鞍山市逐步完善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康复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 倡导“居家生活、社区养老、社会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情况, 建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老年大学, 争取实现每个社区有一所老年学校;加大力度做好老年维权工作, 组建了由268名老年人组成的义务维权监督员队伍, 社区普遍设立了维权接待站;全市发展老年志愿者近8万人, 组建了环保、社区、治安、法律援助等83支队伍, 成立300多个老年志愿者协会、分会。

3. 发展灵活多样的老年服务方式。

(1) 上门服务。采取定时上门服务方式, 服务人员由社区统一调配, 也可由服务对象自行选择。

(2) 日托式服务。主要依托民办福利机构对部分老人进行服务。

(3) 日间照料室服务。鞍山市已建立社区日间照料室41个, 由服务人员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按照标准设置, 拥有300平方米建筑面积, 有一定规模的绿化面积, 定员20人以上, 设有休息室、活动室、康复室、老年教育 (心理咨询) 室、阅览室、食堂餐厅、盥洗 (沐浴) 室等功能的场所。

(4) 代币券量化服务。采用代币券支付服务费用的办法, 让享受服务的老人有选择地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5) 自愿者参与服务。街道和社区发动社区自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借助社会力量, 拓展服务渠道, 完善服务内容, 开展优质服务。此外, 鞍山市各社区还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和生理需求开展了一些特色服务。例如, 铁东区通过建设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机构, 由政府买单, 通过发动志愿者等形式为“三无”老人、低保户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打造“10分钟”养老服务圈, 使社区居家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在“10分钟”内就能享受到良好的社区养老服务。

4. 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鞍山市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逐步建立起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专业化服务队伍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新型模式。目前, 全市已经建立街级养老服务中心15个, “四室一场”81个, 为285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各城区全面开展了由政府为“三无”老人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 使大多数“三无”老人的生活和养老服务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并将逐步扩大服务对象范围, 今后凡具有鞍山市城镇户口, 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包括“三无”老人、低保特困老人、有特殊贡献的老劳模、老优抚对象、高龄独居生活困难老人和有支付能力的公众老人) , 都将纳入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到2008年底, 鞍山市将完成居家养老不低于5000户, 全市80%的区、街、社区将建立起设施较为齐全, 功能较为完善的老年服务网络。

二、鞍山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不足。

一些职能部门、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和部分居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意识到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为主, 没有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 服务意识相对薄弱。对于老人需要的服务或老人想参与的社会活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于老年人的各类需求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 对社区养老需求状况的认识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差距仍然很大。社区主要关注作为民政对象的孤寡高龄困难老人;同时, 社区老年服务的方式以文体活动居多、以活动中心为主, 未深入到老人家庭。社区老龄服务的供给面和供给量与老人的实际需求差距比较大, 而且发展不平衡。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利用频度较低, 与他们需要社区提供服务的期望形成强烈反差。

3. 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鞍山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全市53家各类养老机构, 其中9家为公办养老机构, 其余均为民营。虽然养老机构中绝大多数为社会和个人兴办的, 但这些民办养老院却普遍经营惨淡, 平均入住率仅为50%, 情况最差的养老院入住率不足10%。据统计, 约有50%的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状况处于持平维持状态, 50%的养老院处于亏损状态。而公办养老机构养员源源不断。目前9家公办养老机构约有1200张床位, 入住率达80%~100%, 一些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床位紧张, 市民想要入住还需预约登记。

4. 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机制还不健全。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机制还不健全, 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支持。街道特别是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 社区养老专项经费缺乏, 上级政府每年向社区所拨办公费用需要完成包括计划生育、市容卫生、公共治安等在内的大大小小多达二十几项的各种任务。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5. 社区养老管理水平层次低。

(1) 社区养老资源缺乏整合和协调。

在涉老信息资源、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方面整合不足。社区中存在一些分散的、自发的和潜在的养老资源, 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 将其变为可调遣、可动员的资源。

(2) 社区养老事业缺乏规范性管理。

近年来, 鞍山市养老事业发展迅速, 新建了不少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 居家养老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缺乏规范化管理, 养老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

(3) 养老服务人员缺乏, 专业水平滞后。

养老服务职业化程度不高, 致使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服务人员临时性和流动性较大。目前, 大部分工作者是一些下岗人员, 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 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 个别的缺乏职业道德, 甚至缺乏必要的卫生常识和习惯。此外, 社区养老工作需要大量业余的志愿者支持, 缺少志愿者队伍大大缩小了社区养老的服务面。

三、鞍山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1.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1) 做好社区养老事业的规划。

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好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 并将它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利用社区基层管理职权和地缘优势, 摸查、掌握养老资源和需求者信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做到切实可行, 既考虑有效需求, 又考虑潜在市场, 既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又顾及服务对象的支付能力,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2) 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 加大对社区养老事业的投入, 保证每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建立社区专项养老基金, 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3) 健全法律法规, 提供政策支持。

进一步完善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托老所免税政策, 降低其成本, 从而能提供在同样的服务水平下价格低于市场价的服务。对于人均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而家庭中有收入者人均赡养老年人数量多于1人时, 托老所实行费用减半政策。

2. 社区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社会福利供给方式产业化, 由政府作为第三方为弱势人群从服务提供者那里购买服务, 以此扩大社会福利供给的规模;引入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重点培育, 从民政部门或社区服务中心中剥离出来, 使其成为社区服务业中的支柱性分支产业;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筹集模式和机构;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 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财政资助为辅、多方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设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 接受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捐赠,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服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3. 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相关文章:

安仁区域发展范文05-23

安仁县第一中学05-05

舟过安仁的诗意:舟过安仁改写成短文05-03

安仁烟叶生产范文05-23

舟过安仁古诗04-12

改写舟过安仁05-12

改写古诗舟过安仁04-09

舟过安仁作文800字04-17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04-22

舟过安仁250字作文05-01

上一篇:危险品运输车辆防火防爆管理规定下一篇:黑山县开展文化惠民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