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企业法律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随着依法治企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石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管理水平出现有效提升,但现行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员工法律意识缺乏等问题仍是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短板。企业应加强对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认识和构建,全员展开法制教育宣传,推动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风险防控企业法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险防控企业法律论文 篇1:

企业资产证券化之信用风险防控的法律探析

摘要: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风险防控的法律分析,主要指对证券本金及投资收益到期按时、足额支付可靠性的判断,在遵循防控基本的风险水平基础上扩大企业资产证券化规模。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可以扩展基础资产的规模和类型,完善各方利益主体的法律权责体系,实现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法律;信用评级;风险防控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信用风险分析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以企业未来现金收入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行为,作为架构性融资的资产证券化制度,其主要的特质在于原始权益人与特殊目的载体间的风险区隔,即创始机构通过风险隔离方式将资产信用风险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同时使特殊目的载体获得对该资产的权利。

信用风险发生的原因,可以从经济运行大环境和企业经营小环境两方面探讨:首先,社会经济呈现良好态势时,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降低总体违约风险,而某一项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发生下滑时,该产业的预期前景和盈利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行业经济震动带来的违约可能性大大提高;其次,公司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不善、无力偿债的特殊事件,是构成信用风险发生的另一大原因。

基于以上对于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资产支持证券的债务人发生信用风险的相关分析也可以遵循以下思路:第一,原始权益人和基础资产的宏观行业特征、产业前景及盈利能力的分析;第二,原始权益人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履约能力分析。信用风险的判断及资产证券化主体的权责体系构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资产,一方面是对原始权益人持续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原始权益人的债务人的信用水平、现金流支付机制及以上流程的法律结构搭建等方面的分析;另外一方面当然就是固有的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技术的应用及管理人的管理职责对基础资产盈利能力的保障作用分析;第二,信用评级,也就是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由权威机构给出某款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情况评定,从而给投资者以信用风险的预期。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资产可以产生稳定的、可预期的现金流。由于企业未来现金收入主要依赖于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与行为,与企业信用和资产信用均密切相关,特别是资产信用。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以资产的信用替代了企业的信用。自2005年8月中金公司发行第一笔基于CDMA 网络租赁费收益权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起,目前通过专项计划发起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达到了12笔。产品范围包括了高速公路收费权、能源收益权、设备租赁资产、BT 项目、网络租赁权、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收益权、销售费用收益权等。

信用是渗透于资产证券化全过程的,没有信用评级,没有信用增级,资产证券化就失去了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因此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关键一环就是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包括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和政府信用环境。从资产证券化的法学本质上看,其离不开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法律制度作为理论基石,将原本存在于特定主体之间缺乏流动性的债权资产,转化成资本市场上具有良好流通性的证券。通过法律制度,实现法律意义上的“真实出售”,完善破产隔离制度,探索信用评级体系,利用现有法律法规发掘合规的信用增级技术,建立健全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发行人、管理人、托管人、原始权益人的权利义务规定,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是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3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意味着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由试点业务开始转为常规业务,同时也对以往一直存在着的可能使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放大并传递的诸多操作环节进行了法律结构上的固化。

二、基础资产角度的信用风险防控

随着《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颁布实施,信用风险防控的法律制度逐渐健全起来,理解、运用好相关规则,将为企业扩大资产证券化的施用范围、拓宽企业资产融资路径提供更有利的法律规则支撑。

(一)适合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类型及其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应该说,《规定》在对发行人和专项计划的法律约束方面已初见效果,“真实出售”与破产隔离等资产证券化的关键性要素都在该规定中得到制度化的固定。而在基础资产现金流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对中国适合证券化的企业未来现金收入资产进行了梳理和分类(见表1)。这也印证了前文述及的基础资产的一般特征,即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稳定的现金流能力。

(二)进一步扩大基础资产范围——从信用风险防控角度看

《规定》在第八条第二款明确了“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是企业可以进行证券化操作的基础资产,而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目前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还很有限,绝大部分都是《规定》中的“企业应收款”和“基础设施收益权”。而这些仅有的项目来源又往往都是国有独资大企业或出于垄断行业地位的企业。

据了解,监管部门已基本达成共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基础资产,初步目标锁定在五类资产池,分别为:水电气资产,路桥收费和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市政工程及BT项目资产,商业物业的租赁资产,企业大型设备租赁、金融资产租赁资产等。除了上述五大类资产,还可以尝试对房地产、版税、专利许可收费权等资产进行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与进一步扩大基础资产范围、推动资产证券化朝纵深发展是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之一。

若要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企业资产证券化,帮助企业搭建兼具流动性和低成本的融资平台,就必须探索企业未来现金收入的信用风险分析机制,借助法律规则的规范性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对企业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分析、管理人职责与信息披露的法律约束。

(三)从《规定》看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防控

1.关于基础资产的界定

首先,在基本属性方面,基础资产在《规定》中是指符合法律法规,权属明确,可以产生独立、可预测的现金流的可特定化的财产权利或者财产。其次,明确了目前证监会允许的基础资产的范围,即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同时《规定》还保留了“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这为进一步扩大基础资产的范围、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提供了法律支持。最后,《规定》要求按照保护基础资产安全的要求,履行批准、转让登记等手续,这为资产支持证券的宏观监管、信息披露,以及实现“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提供了制度支持。

2.原始权益人

《规定》中有关原始权益人对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的防控设定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原始权益人不得侵占、损害专项计划资产,应当履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和相关协议的规定或者约定移交基础资产的职责;第二,保证基础资产合法、真实、有效;第三,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无重大财务和法律风险,无重大违约记录等。《规定》对于原始权益人进行了多角度的风险把控。特别是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原始权益人的条件中,将“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明确下来,并在第二款规定:上述特定原始权益人,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应当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提供合理的支持,为基础资产产生预期现金流提供必要的保障。应该说,《规定》的这一条表述直接的迎合了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的稳定现金流能力的基本要求,从制度上为信用风险的防控进行了法律铺垫。

3.管理人职责

第一,《规定》第二十条“管理人应当履行的职责”中第一项规定:对相关交易主体和基础资产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一方面要求管理人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从投资人权益保护的角度,对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能力、基本信用水平、债务人履约能力、政策环境等各种事关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尽职调查,保障投资者正当合理的知情权,维护公平安全的交易环境;另一方面作为《规定》的职责规定,在赋予管理人调查职权的同时也使其在出现风险的时候向投资者承担责任。《规定》在第四十二条明确了这种责任的承担。

第二,《规定》完善了管理人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在第三十七条特别提到了在年度资产管理报告中应当包括“基础资产运行情况”。此外,《规定》在第三十九条还将“基础资产的运行情况或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发生重大变化”列为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发生的应当向投资者披露的情况。这就为管理人持续性的资产关注职权和义务提供了法律支持。

三、构建有益的信用评级制度

(一)信用评级制度的必要性和目前相关制度发展现状

资产证券化安全价值的重要体现是靠信用等级实现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信用等级产生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投资者根据证券被赋予的信用等级而作出投资决定,不但可以免除了发起人推介费用,而且在证券的评级级别情况下,可以以较其他的融资方式更低的利率发行证券,可以大大减少发起人的融资成本。信用是渗透于资产证券化全过程的,没有信用评级,增级资产证券化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光辉。

我国信用评级系统中还有许多问题,主要有评估系统分散、评估机构多元、市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评估机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数量不足等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准入门槛低,在市场竞争机制影响下,信用评级别收费形式把评级机构和受评对象的利益结合一起,无法客观反应资产盈利能力。其次,一些评级机构所采取方法比较片面,如忽视风险因素,将净值增长率作为判断基金绩效的唯一标准,没有考虑风险性和流动性因素;有些方法是搬用外国的数理分析,没有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再次,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尚不健全,与全球投资绩效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最后评级出现难以避免的误差。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的法律分析

《规定》在第十五条明确规定:资产支持证券可以由取得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资格的资信评级机构(以下简称资信评级机构)进行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此外,规定在第三十九条第二项中规定,当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发生不利调整时,管理人应当向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进行披露。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制度的重要作用和基础规则。资产证券化揉合了债权、担保、证券等诸多法律制度的“优秀基因”,从合规性角度审查评级要素,总结了应该遵循的思路,见表2。

前文对企业基础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进行过法律视角分析,这其中,资产法律归属、权属的完善性调查是企业信用评级的考量指标。此外,信用评级分析还应进行追溯考察,即对基础资产对应经营性资产的安全性进行法律分析,评估基础资产债务人的合同权利义务,审查合同项目,分析违约概率,对违约责任的规定进行利弊分析和漏洞填补,保证原始权益人资金安全性。基础资产现金获取能力与基础资产有关的合同履行密切相关。

在信用评级过程中,交易结构的法律风险分析也非常重要。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法律调查的延续,它对基础资产转让、买卖过程中的法律权利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真实出售”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宫少林.企业资产证券化前沿[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黄荷懿.我国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之探析与完善刍议[J].法学杂志,2010(10).

[3]秦亚东,杨健.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J].当代法学, 2009(02).

[4]甘勇.美国资产证券化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 2005(03).

[5]高永深.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关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分析[J]. 河北法学,2008(0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作者:闫柯

风险防控企业法律论文 篇2:

国内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浅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依法治企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石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管理水平出现有效提升,但现行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员工法律意识缺乏等问题仍是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短板。企业应加强对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认识和构建,全员展开法制教育宣传,推动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石油企业 法律风险 防控 机制

一、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发展现状

1.1 石油企业法律管理的制度分析

目前,国家对于石油企业的管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国家安全、经济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和消费者保护。第一,有关国家安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对石油的储备和定价进行严格把关,有效保障石油能源供应;国家应急管理部依照《矿山安全法》和《安全生产法》规范和监督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第二,有关经济安全方面,国家能源局和自然资源部主要是对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益负责,共同确保石油企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第三,有关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从石油的勘探、开采、储备再到输送,都有相关部门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负责。第四,有关消费者保护方面。《反垄断法》和《反不当竞争法》对石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 石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新形势

就石油企业自身而言,一方面,企业资产规模增大,管理链条拉长以及销售范围扩大,并且产生大量的对外交易活动,使得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石油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加之一些石油企业员工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导致企业内部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就国内情况而言,在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大背景下,对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等方面实行更加严格的约束和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发展,石油企业在国内外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进行,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管理水平已经有所提升,集中表现在有关石油企业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明显减少。但是,由于目前石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模式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导致现行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2.1 对法律风险缺乏全面认识

目前,石油企业的法律风险愈发复杂,但大多数石油企业仍然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对于法律风险的防控,还存在依靠个人经验和判断进行处理的现象,既没有完整的处理法律风险的流程和机制,也无法展开专门的风险识别功能。这就导致了现行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对于风险防控的认识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缺乏系统性。

2.2 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系统的法律风险防控理论体系,难以构建行之有效的机制。其次,石油企业法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有所欠缺,有时无法有效地处理法律风险;最后,企业无法有效地对法律风险实现主动的控制,缺乏预防能力。

2.3 法制宣传工作缺乏实效

对于法制宣传工作不够重视、普法宣传的形式过于单一、授课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等现实问题导致法制信息普及存在滞后性。

三、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3.1 确保系统、全面地认识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第一,提升全员的法律素质,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建立健全法律工作问责制。实行对法律风险防范管理的年度考察制度,由有关法律责任部门和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对整个企业的各部门和单位组织近一年来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制情况进行检查和总体评估。第二,建立法律风险防控的责任制度,强化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将“风险防范,人人有责”作为首要原则,将风险防范职责划分到各个部门,并且将每一项防范工作细化到具体的岗位,由个人或团队负责,形成明确的“以岗定责,归责到人”的防范责任体制,增强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权威性。第三,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完整性,强化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构建组织严密的框架,以“总体指挥-分管部门-具体人员”为基本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框架,从主要负责人到总法律顾问再到法律事务机构和具体法律项目人员,形成有组织,有执行,有监督的严密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方式,使得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做到保障企业各个层级的有效运转。

3.2 有效地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健全石油企业风险防控机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法律人员需要全程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防控机制。法律的风险来自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目前面临的新挑战,法律人员需要全程介入才能够起到抑制风险的发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第二,建立全面的企业风险防控机制。首先,结合石油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和外部的环境,研究和确定每个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再次,根据已经确定的风险点,结合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分析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具体法律风险防控流程,并且以企业效益为导向,明确重点和次重点的具体风险防控流程;最后,调动企业内的各部门和单位以自身业务特点为基本原则,建立自己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与联系,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的全面受控。第三,建立能够高速、有效地處理法律纠纷的机制,加强对具体方面的管理,不断地完善制度。

3.3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宣传教育机制

就石油企业而言,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根本之所在。因此,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实现全体员工能动学法,自觉用法能够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构建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一,正确引导法制教育,制定科学的学习内容。从石油产业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员设置的不稳定性,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法律法规内容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第二,创新法制教育的方式。随着石油企业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法制教育已经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的规律和特点,在工作形式,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创新普法教育方式。第三,加强与其他企业法律知识的交流。就法律事务和法律内容,与其他的石油企业进行交流,以此来丰富自身处理法律事务的经验,以达到互相借鉴和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佳,Thompson Paine: 现行中国石油行业管理体制法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5).

[2]马清彪,加强石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思考,《当代经济》,2011.

[3]向清,石油行业垄断及法律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2).

作者:李江巍

风险防控企业法律论文 篇3:

基于法律风险防控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法务管理分析

摘要:通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面临各种法律风险,基于风险导向展开法务管理工作可规避法律风险。本文简述企业法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基于法律风险防控为导向,提出提高法务管理认知、完善法务组织、制定防控体系、开展信息化管理等策略。

关键词:通信企业  法律风险  风险防控  法务管理

通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的管理,其中法务管理为重要部分。当前,通信领域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同时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逐渐呈多元化特征。因此,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加强法务管理力度,制定出风险防控导向下的管控措施,促使企业科学决策,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一、企业法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基于企业管理功能,法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规避通信企业风险,及时解决法律纠纷,作为处理危机以及预防风险的重要工具,法务管理的主要形式是打官司。传统上企业认为法务部门消耗的成本较高,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由于企业对法务管理存在片面性认知,导致法务部门在执行相关法务流程并且提出法律风险的预防建议时被认为是吹毛求疵。在通信企业中,经营目的为获取利润。企业利润不但来源于业务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管理方面。良好的管理可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利润。通信企业的法务管理重点内容应立足法律风险,同时考虑到企业实际法律需求,保障具体的管理工作有效性,防控法律风险,并为企业创造出利润。

创造利润为法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企业的决策层角度来讲,在法务管理部门的建议下,可保障通信企业按照合乎法规的方式展开经营,规避企业决策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防止决策失误造成经营成本增加。其次,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法务部门在工作过程对相关文件和工作方法展开审核,发现其中的法律风险,及时纠正通信企业产生的违法行为,防控风险的同时,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当通信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发生法律纠纷时,法务部门可利用起诉、应诉等法律手段,及时追究其责任,亦或是使通信企业免于赔偿,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控制法律纠纷,减少企业利润损失[1]。

二、基于法律风险预防导向下的企业法务管理策略

(一)提升通信企业对法务管理的认知

通信企业要提升法务管理水平,规避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一方面,通信企业应提升对法务工作的认知,转变传统观念,深化领导人员以及各部门员工对企业法务工作的认识,加大力度建设法务部门,不断提升其工作质量,获得其他部门及领导的认可。通信企业的领导人员应提高对法务工作的认识,明确法务部门的重要地位,促使其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发现企业内部实际法律需求,正确指导企业各项法务工作。基于通信企业潜在法律风险产生的法律需求展开管理工作,保障法务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企业的不同组织部门也应提升对法务工作的认识。当前通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不断转变管理模式,通过法务部门对各项决策和工作方法进行审核,才能做出科学决策,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因此,企业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应转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法务部门虽然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但是也可帮助企业正确决策,规避法律风险,进而创造出更高的利润。通信企业只有加大力度重视法务管理,才可更好地防范经营风险,保障领导者科学决策,执行部门正确落实。深化通信企业全员对法务管理的认知,提升风险防控意识,促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

(二)聘请法律顾问完善的法务组织

在通信企业的法务管理中,法律顾问为企业合法经营、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企业法务组织完善的必要条件。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仍然存在重效益、轻管理的现状,导致企业存在法律风险。因此通信企业在管理過程中,应引入法律顾问,并建立专项制度,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健全法务部门、法律顾问、合法经营、科学管理、依法维权等法务制度。同时还应将法律顾问在通信企业中的地位加以明确,重视其在企业董事会以及委员会等机构工作中的参与性,并将其归于企业核心人员,辅助决策层展开战略决策。发挥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提出合理意见,防止通信企业制定决策存在法律风险。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由通信企业聘请专职法律顾问,全面负责企业的法务工作。当企业决策存在问题时,可直接向法人汇报,保障其核心地位,对决策展开严格的法律把关。此外,为保障法律顾问工作的规范性,还应制定出具体的权责制度。例如:允许法律顾问参加企业董事会、大型会议、重要谈判等,并且法律顾问在法务部门具有预算控制以及人事任免等权利,提升法律顾问地位的权威性[2]。

在完善通信企业的法务组织方面,可使用纵向管理组织模式。由法律顾问为主导,建立起上下联动的管模式,全面统筹通信企业中的各项法务资源,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制定出全面的法律风险预防体系。例如:通信企业可结合当前市场竞争形势,创新法务管理模式,建立“企业法务中心”以及“法务管理总部”等,实施全面管理,对企业内部的法律事务与相关人员统筹安排和管理,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三)制定风险防控体系

为提升通信企业的软实力,应以法律风险的防控为导向,制定出全面的风险预防体系。长期以来,通信企业中的法务工作主要内容是结合企业实际面临的法律事件,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但是通信行业的竞争逐渐激烈,企业竞争不但由科技和资本等硬性条件决定,同时法律风险的预防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法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应为强化风险的防控。通信企业应立足自身需求,从长远发展角度,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遵循“提前预防、控制事中、解决事后”等工作原则,制定出完善的防控风险体系。同时结合企业业务特征以及外部环境,制定风险控制流程。在法务管理过程,将具体措施应用到企业各项管理当中,动态掌控通信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增强企业对风险和识别、控制以及管理等能力。

(四)加强通信企业信息化法务管理

当前,通信企业各项业务逐渐扩展,因此,需要专业的法务管理团队展开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面临的工作信息量大、范围广,同时法务管理工作周期较长,因此具体工作较为复杂。在此背景下,需要创新企业的法务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搭建管理平台。在信息化的管理下,可将已有的法务成果加以固化,不断积累相关数据,提高法务人员对各项成果的使用效率。既能保障工作质量,还能提高法务管理效率。及时更新各种法务风险信息,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沟通的工作局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可围绕企业知识产权、合同管理以及法律纠纷等不同的业务制定出管理子系统,在系统中录入相关法务信息,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监控。完善风险防控系统的建设,搭建风险防控平台。建设法律资源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收集相关法律制度,同时建立企业资源库,将各个系统在管理平台上共享,促使管理过程各部门高效沟通、协调办公。此外还可购买法律管理相关软件,辅助法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信企业的法务管理工作利于企业正确决策,为企业创造利润。随着企业经营范围逐渐增加,面临的法律风险类型也越来越多。通信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对法务工作的认识,完善内部法务组织,提前制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才可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效果,促使法务管理发挥实效,提高企业软实力,创造出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宪.浅谈企业法务诉讼能力提升策略[J].法制博览,2019(19):142.

[2]尚军莉.分析法务管理职能对企业战略实施的作用[J].纳税,2018,12(23):142.

[3]卜言彬,杨艳,陈婷.企业法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8,2(05):79-82.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莆田分公司)

作者:郑赛君

上一篇:经济新闻特点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经济增长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