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024-05-21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共8篇)

篇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水平低

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初级职称教师多,中、高级职称教师少,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缺乏由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较低。

1.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差距大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而且,目前好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只是停留在有“双证”的层面上,多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存在明显差距。

1.3科研整体水平偏低,含金量不高

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科研资源有限,科研人才缺乏,没有专业的科研人才带头搞科研。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因此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如何搞科研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平时教学任务比较重,无暇顾及科研,到了该晋升职称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写几篇文章发表,造成文章质量偏低,含金量不高。

1.4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导致招生数量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1.5校企合作不完善,实践教学成效低

高职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好多知识在企业早已经不用,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好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配套设施缺乏等给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很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解决的对策

2.1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高职院校要给中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并实行“一带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提高。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改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是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要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三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双师”素质。

2.3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团队

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目前,普遍认为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2]。高职院校应该上上下下动员起来,树立科研强校的理念,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实施“教科研一体化”工程,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形成人人爱科研,个个作科研的良好氛围,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2.4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贴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岗位、职业群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要面向社会、面向地区、面向基层设置专业,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5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使学校所学及时用到工作实际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企业接受师生实践实习基地,发挥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工厂或企业的形式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更直观的认识,现在训练的就是将来工作中要做的,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注重师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抓机遇,在务实中做跨越,使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5年3月

我校是是所农村六年制完全小学,创建于1958年。我校在上级主管教语育部门领导,以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宫和学区具体指导下,我校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遵循质量强校,和谐理校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教师发展为保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促发展,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基本情况:

南庄小学现有学生57名(学前班10名),分为六个教学班。现有教师8人(含支教1名),小高职称5人,小一职称3人。本科1人,大专文凭3人,中专文凭4人。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校风建设。开展了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整顿,以改变学校因循守旧,工作邋遢,人浮于事,不思进取的工作局面。教师工作积极认真,学生学习踏实刻苦。良好的教风、学风已初步形成。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以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老师德思想觉悟提高了,工作热情更加提高。

2.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我校制定了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并通过理论测试、论文撰写及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对于新课程理念,学校通过会议、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

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要》以及县教育局有关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解析,明确课程实施标准与要求,分析目前课程实施中我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3.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每年选派了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的新课程培训,全体教师全员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暑期培训,所有班主任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网上远程研修。学校建立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新课程教学交流制度,每周进行一次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大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学校倡导儒雅之风,构建学习型校园,配备了教育图书,订购报刊杂志,让读书成为每位教师的

习惯。每位教师都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确定研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争做研究型、创新型教师。一新学年,学校将始终信守“给我一个孩子,还你一个才” 量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德育教育为主线,愉快教育为手段的综合教学模式,刻意创新.三、全力以赴,抓好教研教改工作: 1.教研教改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课堂授课水平的关键。要求教师备写导学案,不断加强业务进修,多次派老师考察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我校选派业务精炼、责任心强、具有开拓意识的老师,曹旺民、张锐等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学校努力为课改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课改设施,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其他教师积极投身课改,提前介入,为以后课改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2.积极构建“自主合作”和谐高效课堂。规范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作为教师常规考核的基本内容和学生课堂的基本要求,采取级部检查与学校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落实,从细节、从小事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落实“三个必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时间必须控制在20分钟左右、必须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必须有训练的时间。教学环节上要做到: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发展整体素质,教学过程要生动活

泼,教学关系要民主互助合作,教学方法要启发内化转化,教学语言要生动精练,教学环境要和谐愉悦共鸣,由此达到了知识教学、方法点拨、能力训练、情操陶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的多功能的教学效应。

四、改革评价制度,实施多元评价: 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如果不改变评价制度,那么课程改革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因此学校打破“以分论教”,只注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师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编制教师成长档案,建立名师培养机制,实施了“教师学业积分方案”,把过程考核与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让每位教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不同层次的名师。每个教师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每位教师都是独特的。

3.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新课程评价观。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实行等级制,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严禁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考核知识与考核能力相结合,平常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

试与口试相结合,注重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积极进行学生考试评价改革。

4.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每学期评选表彰“星级少年”。建立学生《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突出过程评价意识。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记录,体现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改变了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齐心协力,抓好安全全工作:

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在体育课、课外活动、课间我们要求教师随时跟班,严禁学生越轨活动,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交通安全是我校安全工作的重点。为做好交通安全工作,本期仍坚持“统一放学,统一护送,分段负责”的路队护送原则,力保交通叉口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努力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营养餐按时发放,保证每位学生,让学生吃上安全,放心的早餐。努力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在我校不发生大的流行疾病,加强校园及室内外卫生清扫。我校虽然在课程改革这片广阔的沃土上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现

篇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趋于多元化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管理归属, 即所有制性质, 它包括高等教育由谁举办、谁来投资、谁来办学、由谁管理、归谁所有等问题, 涉及举办主体、办学主体、管理主体即 (中央与地方) 政府、学校、社会几方面的关系, 也体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程度。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

1993年, 国家教委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首次对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设置标准、设置申请与审批、管理、变更与调整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首次通过法律的形式对社会力量举办高等学校给予了鼓励。整个20世纪90年代, 国家和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法律上的认可为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办学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力量自发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这些法律和规定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一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 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

二、高等教育结构适时调整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状态。它既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 也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学校的布局结构等。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体表现为:从内部结构来说, 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与创造性人才培养以及科技进步相适应;从外部来看, 高校合并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踏上了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而大学城的建设一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更加能够适应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 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强调科学合理

1. 学院制的确立。

学院制推行之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 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建立学院为相近学科的交叉、渗透、重组提供了机会, 并且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更新创造了条件。其次, 提高了高校办学效益。学院成为学校与学科领导的缓冲机构, 这维护了学科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 降低了高校组织结构功能失调的风险, 使高校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最后, 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学院制使高校内的系科之间重组, 拓宽了学科专业, 因而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较深的科学文化底蕴, 进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但学院制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第一, 学科的整合度不足。由于一些学院是由学系直接升格而来, 因而学科之间的整合不是十分充足。第二, 对学院的建立缺乏明确的标准。因而, 学院制仍有改革发展的空间。

2. 院校合并。

1994年, 在上海召开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形成了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八字方针与五种形式。八字方针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五种形式为:“共建共管、合并学校、合作办学、协作办学、划转地方政府管理”。具体形式灵活多样, 包括同属一个部委的高校与省级政府的共建合并;同一部委院校间的合并以及地方院校间的合并等。高校合并的优点是:首先, 打破了高等教育的条块分割, 增强扶弱, 并使高校的优势得到升值。其次, 改变专门院校过多, 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比例不合理的状况, 扩大了高校规模, 优化了高校的结构, 并有助于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最后, 院校合并也能促进学科的成长, 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但问题也同样存在:第一, 管理方面。不同院校有不同的管理理念, 合并后难以完全统一, 而且校区的分散化也给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组织机构的重组也会面临很多问题。第二, 经费方面。高校合并后, 摊子越铺越大, 对经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经济不发达地区聚集的部分高校难以从地方政府处获得确保正常发展的足够经费。

(二) 高等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追求区域化

大学城建设在我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 它以1996年深圳大学园区的建立为标志, 至2007年我国在建的大学城已经超过60个。大学城的兴起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大学城的类型主要有:投资型、研发型、新城型、新校区型以及区域功能提升型等。大学城的建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优化高等学校资源, 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一些大学城的建设规模过大,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 适龄人口数量的减少, 既存在生源不足的危险也面临运营经费问题。

三、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大胆尝试

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方面的改革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 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1993年2月,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 对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总体设想。1994年初, 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2003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并以评审的方式确立国家精品课程。2004年,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些规定和措施逐步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也呈现出明显特征:

(一)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趋向综合性

1. 革新课程体系, 开发国家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全国示范性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高校都开发了精品课程。

2. 积极研究国外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国内很多研究者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和考察, 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有助于完善我国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丰富高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另一方面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助益, 能够提升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使经济的发展更具理性。

(二)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高等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知识对象。教学内容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是时代的产物, 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反映。教学内容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我国高等学校中一些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并且更新速度缓慢。

2.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以教学方法为传递途径, 而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的策略、手段和措施等的总称。改革开放的深入, 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工具的介入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其向多元化、现代化以及特色化发展。

3. 教学管理。

如学分制。我国现阶段实行学年制与学分制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是一种不完全的学分制。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 能改变人们观念中对固存的学年制的看法。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提前或延长在校学习的时间, 甚至可以中断某一年的学习, 到社会去实践自己学到的知识, 在适当的时候, 返校继续学习。完全学分制的推行, 能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习者就业去向模糊等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态势趋向合理、优化。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域必定还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英杰, 刘宝存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建云, 周箴, 杨荣棠.同济模式——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3]周光礼, 张文静.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七年回望——一个政策评价框架的初步运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1

[4]陈向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J].比较教育研究.1997, 3

[5]曲恒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 6

篇4: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必须在专业设置、教材等方面作出富有个性的设置和改革,强化和突出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态势,从而使高职院校走向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办学理念和思路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明确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定位不够明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把握不够,导致院校的管理、教学环节的运行比较混乱,办学观念异变或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有些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一开始确定为坚定的走具有特色的高职高专道路,但随着高考人数的降低其办学理念转变成尝试升本。这样造成教学资源投入的偏離、教学计划的变化,影响了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向。另外,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大而全,即使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也不及时调整。有时又不顾办学条件和市场容纳程度,盲目开设新专业,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院校发展受到阻碍。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研究型、知识型人才,而是动手型高级技术人才,要求他们既要懂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把新技术、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的转变。所以,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针上,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和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地理位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专业设置却基本相同,特点不明显。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社会需求状况的调研,也不重视行业建议与科学有效地专业论证和预测,专业设置陈旧且严重脱离市场,没有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一些院校有时只从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增办一些“热门”专业,这样的专业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于是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又不得不频繁的调整或更换专业,随意性很大,专业建设更无从谈起。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学校仅仅在专业名字上做改变,但是专业的内涵、课程及相关内容都没有改变,这样的专业是不可能长久立足于社会的,对学校本身的发展也是相当不利。

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之前,先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对区域的产业发展、市场容纳能力、人才需求和规模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没有严谨的市场调研,专业设置相当于闭门造车。

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先设置一些稳定性较大的长线专业,打造自己的特色,努力创办精品专业;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围绕着精品专业,根据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灵活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依托基础好的专业和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来提高知名度,带动相关专业的延伸和发展。预测未来专业技术,超前建立一些新专业,譬如3D电影风靡一时,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多媒体制作或编辑的相关专业;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譬如某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当地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开设相关专业;对于冷门专业可以减少招生规模或者采取隔年招生的方式,以满足社会对这些特殊人才的需求。要以能力本位即按照岗位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对现行的专业或课程设置,要根据地方企业的要求经常做出调整,以保证其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专业结构与就业市场脱节,使毕业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的某些课程还在使用本科院校教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即使使用了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很多教材也是本科型院校教材的缩略本或者简单的删减,没有突出高职院校注重实践、紧贴地方经济的要求。有的教材内容陈旧,虽然是新出版的但与多年前的教材差异不大,没有反映最新行业发展和研究动态,不符合相应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高专教材总体上要以职业要求为准,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满足必需、够用就行,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讲清概念和知识点即可。专业课程教材要讲究知识的适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但要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还要符合工作逻辑、适应职业需要,以科技发展和生产工作实际为准则。为了适应知识更新可随时在教材中增补学术前沿内容,部分课程可以使用多媒体教材,方便增删修改、吐故纳新。企业一线专家和骨干对企业的需求了解最直接和深刻,可以聘请他们参与教材开发,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某些实践性环节,甚至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培训材料用于教学。

师资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学历层级上有所提高,但双师型教师偏少,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本身实践能力不强,对企业要求又知之甚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专职教师受聘后参加相关的专业协会以保证能及时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回到自己所执教的行业中去实践体验,不断了解当前市场状况,以保持所执教的技术、知识的先进性。教师的职称评聘,应该摆脱以论文和科研为主导,而应该注重他们在工程领域方面的成绩。另外,培育多媒体教学的师资队伍或聘请知名教授,利用多媒体开设网络讲座和教学,确保讲课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还可以将企业人员尤其是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的企业退休员工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实践经验带动教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

个性化职业教育应该摒弃教室和实验室分开的传统思维,把车间搬到教室里。在一个空间里,既有实践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计算机,又有理论教学需要的黑板、投影仪和连接Internet的网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准确、直观、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把学生多种感官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存储在计算机中,需要时直接发送给学生,避免学生因抄写板书而漏听或错听,以提高学习效率。当需要查阅一些数字统计时,可以立即登陆Internet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在适度的理论教学后,可以立即在实验设备上操作或者计算机模拟软件上运行,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验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校企在合作前要做深入沟通,在校企双赢的原则下制定相关合同,解决职责、成绩考核、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合作方面,除了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师资等方面之外,在教学中校正也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可以负责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可以把工作环境、制作流程等制成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校,也可以负责实训,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真正接触企业环境,参与到一线作业当中;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减少学校的投入,或直接利用企业车间、基地等为学校的实践课和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企业出资金、技术和市场,学校出场地、设备和人力,开展产品加工和制造,教师参与研发,学生参与加工,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如果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可以将员工送到职业院校再学习,所学课程则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提供给学校,做到校企互融互通;企业还可以捐资捐款、设置奖学金等方式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为人才培养服务。

要让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实际,在教学理念、专业设置、教材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和改革,帮助地方经济平稳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格局的形成,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已经明朗化,而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正是目前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人才,发挥好高职教育的作用,对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 作者单位:新疆职业大学

编校:王 姣

篇5: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近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的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现阶段进行的教师培训注重知识方面, 忽视了对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师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二,班级编制不合理。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美国,中小学每个课堂的人数是我国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很多教室同时也是实验室,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在我国,教师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很难控制课堂,这样,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验室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精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反映,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很多时候都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改革精神领会不透彻,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有的教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间的简单问答频繁,没有多大的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内学生以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 却很难与课堂知识密切联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师必要的讲授和板书却被取代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只是行为的参与而非思维的参与,是氛围上的活跃而非学习上的探究,并未真正落实教材中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有其政治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涉及科学上的问题,也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中充满着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针对前面提出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变当前教师的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培训授课的方式,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培训,让教师首先自己学会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透彻地理解新课程中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新课程中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否则,他们自己都不能把握好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来教学生?相应地,教师培训课堂的学员人数也要加以限制,尽量不要设置超过一百人的大课堂,保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参与。

第二,增加并落实教育投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学活动和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堂教学既有成绩有又效率。我国现阶段的大班教学很难照应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另外, 很多学校在进行理科教学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无法保证,几十个学生一起涌到实验室以后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实验资源,这样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大班的小班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国家要增大教育投资力度,切实将资金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完善实验资源和教学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第三,从实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生动多样,设计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和表演等等。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从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的处理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失误,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外国语学院 07级英语师范1班

篇6: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当前,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实现“三先”目标的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站在加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现建有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一所民办新世纪学校;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学校、供销学校、卫校等四所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学校。

市职教中心建于1985年,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9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8人,实习指导教师2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84人;校园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家电多功能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工艺美术室、家电实习操作车间、汽车维修操作间、钳工、焊接车间、烹饪操作间、缝纫车间等实验实习场所。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烹饪、电子电器、保安、焊接、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十余个专业,共33个教学班,在校生1299人。其中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被评定为徐州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生有89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9人,专科录取72人,除此以外,其它350名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就业率100%。

××职中建于1982年,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校园占地137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oeh多媒体教学网络、闭路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拖动实验室、家电七合一实验室、高速缝纫机实习室、烹饪操作室等实训场所。学校现开设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电子电器、电子技术、烹饪、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共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人。其中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定为××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共有130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11人,专科录取112人,剩余100名毕业生全部安排在上海、苏州等地就业。

××市新世纪学校作为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两年培养和输送出电子技术专业学生400余人,就业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约36000人,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00余人,与上级要求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差距很大,比例严重失调。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富民强市,争创“三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数量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多的培养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技师和复合型技术工人,才能不断满足我市工业化进程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市作为人口大市,每年都要新增10000余名劳动力,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就走上社会,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制约了我市的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市现有的两所职业中学---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省合格职教中心,但两所学校在校生总数不足3000人,且硬件设施不足,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难以担负我市经济发展对大批技术工人需求的重任,因此,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篇7: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方向

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阶段。传统上,人们都把教育只视为学校的问题,而现实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既是一个教育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因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化的问题。

当前,全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教育家们应立足于“未来就是现在的行动”这一信念之上,更新教育观念,从各种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构建21世纪的教育改革模式,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新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近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十年之后,这一问题依然不断引起争论。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常称为“三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素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培养具有较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当务之急是组织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师专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出一套高水平、规范化的、专为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使用的教材。邓小平同志1984年题词:“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信息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作用的学科。其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要达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因此,首先要求建设一支能熟练操作电脑,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人们一直沿用至今。小班化教学仍然是区别于个别化教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小班是教育组织形式的概念。小班教育是教育活动方式的概念。压缩了班额后教育活动获得了新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者进行活动的密度、强度和相互之间的交往程度得到了增强;也引发了教育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就我省的教育水平及财力物力条件,要全面实现小班化教育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三、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开创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爱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要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要在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局面。“兴趣激发热爱,热爱促进钻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黄河象》一文时,老师这样介绍投影片展示的画面:“北京自然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今天要学的黄河象的骨架,但为什么称它是黄河象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教师的导言设计了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对背诵第三段容易漏句畏难,老师把书一合声情并茂地背诵给学生听,令学生由衷佩服:啊!原来老师不是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教师又传授了如何速背的“秘诀”,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挖掘教材魅力,利用游戏、表演,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应用电教媒体„„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种激趣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与兴趣。拓展学习的内容,挖掘知识自身的吸引力。

其次要尊重差异,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将学生动态地分为“学有余力生”、“学习顺利生”、“学习困难生”,教学过程中将目标、提问、训练、作业、测试分层,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这样缩小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和尊重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针对课堂发言时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们采取了恰当的对策。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引发发言。尊重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学生发言时当好听众,活动时当好参谋,学生遇到困难热心帮助。课堂上没有挖苦、抱怨,有的是谆谆诱导,民主和谐气氛充满课堂。

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实践会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从小就培养了互助与合作精神,让他们知道好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习惯,例如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一些工具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加强小学生的开阔性思维。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这要求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四、教学与科研课题的促进。

教学离不开科研,科学素养的培养更不能没有科研,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探究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革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和实验学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进行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比如实验研究,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等。

五、现阶段小学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小学教育受升学主义的社会传统影响过深,过分重视知识传播,忽视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2.小学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突出,地域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靖远纺织希望小学 欧阳丽

2005.10.10

参考文献

1.王成,赵正元,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教育报。2.教育部教育司,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总序。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信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思考。4.李顺松,论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篇8:改革三十年与高等教育发展

基于大学的职能, 高等教育的作用发挥表现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是, 当其作用不能充分实现时, 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将受到严重的危害。因此, 只有高等教育能够独立自主地发挥作用时, 国家才可能解决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同时高教才可被称作强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三十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伟大的成绩。

(一) 奠定了人才培养基础。

从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来看,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 是1998年105万人的5倍, 高等教育总规模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 5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3%,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 高等教育聚集了数量巨大的优良教育资源。截至2006年, 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212万亩, 教学用房增加到2.7亿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 424亿元, 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时, 我国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 伴随高教进入大众化。普通高校教师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 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层次趋高、学科专业素质逐渐提高、职称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总体上, 教育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数量和规模的问题、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为今后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取得了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们学习前苏联设置了庞大的科学院, 承担全国的自然科学研究, 而高等学校基本上只搞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体制是不利于发展科学的。从1958年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邓小平提出大学应该成为“两个中心”的思想指引下, 高等学校逐渐发挥学科齐全、教授与研究生相结合的优势, 不断加大承担科研任务的比重, 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目前, 我国对科技的财政投入中大约有20%进入高等学校, 高校用这20%的投入做出了70%的成果。以“211工程”建设为例, 十年来成效显著, 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明显缩小。截至2008年, “211工程”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 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 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 SCI论文发表数增长了8倍,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 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近4倍, 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就科研中论文成果总体而言, 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11月14日发布了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结果显示, 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 我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继2005年超过德国后, 又超过了日本和英国, 仅次于美国。同时, 2006年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17.2万篇, 占世界论文总数的8.4%。总之, 以上成绩将使得高校在科研中具有持续发展的基础, 并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产。

二、改革是高教事业前进的动力

以“思想实践”与“实验室实践”作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 其发展主要依赖于人类能动性的发挥。我国高教成绩的取得与改革下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因此, 考察三十年改革对高教实践中各个方面的驱动将有助于廓清高教事业前进的具体动因和方向。

(一) 经济转型与发展依赖于技术知识的增长。

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发生改变时, 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将面临重新选择。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形成完善也是表现为渐进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与学校力量的不断回归替代政府控制的资源配置的过程;另一方面, 占世界1/5的人口与低于世界平均的资源, 区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 在全球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和求发展, 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与对核心技术的需求, 这些现状使得我国对自身技术的需求产生了迫切感, 高等教育强国成了必然选择。因此, 无论是理论上高教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是现实中经济的自主发展, 以高校为核心提升技术知识水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介绍, 2003~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10.4%的增长速度, 高于世界同期平均4.8%的水平。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9, 649亿元, 跃居世界第三位。同时如上文所述, 我国高等教育同期取得了重大成绩。这一状况表明了经济发展与知识增长的伴随性。以上情况说明, 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密切地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增长。这是对高教发展认识的基本前提。

(二) 收入与社会保障的改进提高了教育投资动机。

2007年9月18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宣布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 000美元, 达1, 100美元后, 2006年又超过2, 000美元, 达到2, 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国家收入的行列。这一状况是对我国教育需求在改革三十年来快速增加的最好注解。首先, 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层次化需求选择时趋向较高的精神层面;其次, 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解除了对教育投资的后顾之忧。因此, 改革三十年来收入与保障的改进成为高教发展另一个基本前提。

(三) 教育战略的实施保障了教育的整体推进。

就教育总体而言, 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发展和教育兴盛表明经济的崛起伴随着强大的高等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的教育战略即随着社会的转型而改变。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我国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此后, 国家持续实施了教育制度创新与教育科研力量培育的战略, 从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 出台了诸多规章制度, 为我国高等教育崭新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我国出台的教育法规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年8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 对高等教育管辖权、资源投入等进行了界定与规范, 而且从内容上看, 相关规定依次趋于合理化。因此, 教育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改革三十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于上文分析, 专业知识对经济增长支持的扩展、教育投资的加剧、教育战略的更新将是今后我国高教变革的基本格局。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与技术的需求将体现出新的形式, 高等教育将呈现出新的局面。高教资源的重组、高教的规范化、高教的人文化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基本选择。

(一) 经济转型与高教资源重组。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培养层次有限, 而应担负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又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 发展应用型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3%, 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时, 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 如类型重组、高校合并与重新定位, 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 学校注重个性和办学特色等。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即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但是, 就非普通高等教育而言, 存在重学历、轻知识技能传授的现象。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并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然而, 由于层次结构单一, 且仅为学历性的培训教育, 社会对其评价和认可较低。因此, 加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从多层次、终身学习的角度发展高职教育将成为现实选择。此外, 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下, 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样面临教育学习化和大众化的改进。总之, 随着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将面临资源重组的紧迫任务。

(二) 体制变革与高教制度优化。

当经济体处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时,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会随着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对比力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般而言, 随着政府主导力量逐渐被市场主导力量所替代, 市场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种转变不仅凸现了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 而且从侧面说明了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 对效率的追求。一个合理的“好”制度比制度中有道德的人更重要。教育制度公正表面看来是合理分配教育权利、机会、资源等教育益品, 但这种分配的标准只能依据个体发展的需要, 从根本上讲, 是尽可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制度公正的建设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其将从教育制度设计的公正、内容的公正、运作的公正和矫正公正进行系统地优化。

(三) 社会民主化与教育伦理发展。

社会民主化在我国体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 这不仅需要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完善的外在制度保障, 而且需要关注社会公众内在的需求和相互之间的融洽。但是, 在理性的管理和科学技术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文明后, 目前我国出现了人们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表现为一定程序的精神危机。同时, 通过教育改革的实践, 我们逐渐认识到, 教育质量的提高, 不仅要制定严格的学业标准, 更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面对目前出现的不和谐现象, 除了要短期内从态度上树立正确认识, 还需面向长远加强道德与伦理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并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此外, 还必须从抵制教育腐败、提升道德领导和改进教学伦理三个方面具体强化大学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李庆丰.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基于1997-2006年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之量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 2008.

[3]吴国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力量理论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顾明远.解放思想——30年成就斐然.中国教育学刊, 2008.

[5]蔡敬民, 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2008.

上一篇:会计自我评价200字下一篇:好朋友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