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研究生几年

2024-05-20

剑桥大学研究生几年(精选9篇)

篇1:剑桥大学研究生几年

类型:机械工程工程硕士(本硕连读)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机械电子工程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工程技术学 学位

Mathematics(数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数学硕士(本硕连读)

Mathematics(数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数学与统计学硕士(本硕连读)

Mathematics(数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硕士(本硕连读)

Physics(物理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物理学硕士(本硕连读)

篇2:剑桥大学研究生几年

总是不忍去回忆从前,我深信那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凝望着大学生活只剩下模糊的倩影,心情不由变得沉重起来。大学这几年,承载着青春流年太多的故事,太美的回忆,有欢笑,也有忧愁。

一部青春励志电影中有这样一段独白,被定格的笑容那么灿烂,永远不会改变,不会老去,不会随着记忆的变淡而褪色,永远保持在发生时的状态。是的,那一天,因为有室友的陪伴,我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日。不在乎烈酒在胃里灼烧得有多难受,也不在乎身上被奶油涂抹得有多邋遢,脸上都洋溢着深深的情意和永远的幸福。

时间的自由支配,却又让人明知故犯地堕落了。不是在被窝里,就是在电脑前,其余的,都只是生活的附属部分。我喜欢把大学生活理解为远离于残酷现实之外的避难所,而思想上的觉悟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实践。

曾经不齿于唇的陋习,而今偏偏染上;曾经深恶痛绝的事情,而今偏偏爱上。曾想浊而不染,不料随波逐流,也曾怀疑是意志不够坚定,后来才发现是孤独不堪忍受。没有谁甘愿被群体遗弃,哪怕意志再坚定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于没有什物的世界。在一个谈论游戏的群体里,完全插不上一句话,便有一种被遗落的感觉。虽然并不喜欢,甚至有些厌恶,却还是为了融入群体,产生共同话题而纵情于网游。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虚拟的网游世界里溜走。

大概是生活在这个讽刺的世界,太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了。不是我们安于现状,只是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又或者,是在规避一个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在时间的空隙里,我看见了青春逐渐老去的影子。

后来,我意识到,浮躁是因为没有把心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于是我要下定决心要做真实的自己,改掉了懒床的习惯,也逃离了游戏的世界。我想,我们总得为自己,或者别人,做点疯狂而有意义的事情。也许并不完美,至少不会留下遗憾。哪怕青春终究是拿来祭奠的,却也不要在逝去时穿着白色的丧服。.而幸福的是,我还有勇气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喜欢了她两年,被人质疑,遭人嘲讽,依然无怨无悔。她的男朋友远在他方,我只是默默地陪在她身边。在风雨中一起走过长江大桥,在图书馆一起看书学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遵守我们的约定。她说,每年冬季都会为我织一条围巾,我觉得很温暖。我说,她在这座城市的日子里我都会陪伴着她,她的脸上推满了笑容。

后来,约定被我无情地打破。她落泪了,给我写了一封信,并希望我们还是好朋友,而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因为真心付出过,而这段友情的本来模样从一开始就不纯粹。再坚持,伤害和折磨的只会是三个人。于是,我决定离开她的生活,此后不再联系,虽然很不舍很心痛,我依然不曾后悔。

不知道那一天,在热闹的人群中遇见她的时候,她心里在想什么,我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在她眼神里看不见半点意外,或者别的什么情

绪。我也没能吐出一个字眼,似乎都忘了致以问候的微笑。就这样擦肩而过,不知道她有没有回头,至少我没有回头的勇气。半个小时后,我又思忖了良久,还是猜不透当时她脸上的表情,还是听不懂当时我心里的声音。我又开始怀疑,那是不是我喜欢而熟悉的她,又或许刚刚的遇见只是我幻想出来的场面。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在我生命里曾有这样一个女孩,陪我走过一段旅程。

蓦然回首,已经离开很久了。每天还是会习惯地进入你的空间,幻想着寻觅一些与自己有关的记忆。却发现,多了些与别人有关的说说,与别人有关的日志,与别人有关的照片,以及别人温情亲昵的留言。总是设想着自己是故事里的主角,心里却在隐隐作痛,不由得敲出一连串的祝福语,又默默地删去,也默默地删去了访问记录。

后来,我遇见了现在的她。我有了名分,我是她的男朋友。因为不想再错过,我知道人生没有如果,一切的错过或遇见都是生命的完美演绎。你能够拥有的或不能奢求的,若非今生,便于往事.曾经的挚友,都已经渐行渐远。偶尔有以前的同窗来看望,竟是喜不自禁。有时拿起电话,却纠结是否该打给他。害怕只是些嘘寒问暖的语言,害怕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说,害怕从此不再一个世界。我想,小心翼翼地维系或许不及落落大方地放手。

有些人,无须刻意联系,时间会替你筛选;有些情,无须执意维系,生活会帮你取舍。时隔数年,再见也不会尴尬,已是最大的难得。时隔数年,聚首仍满心欢喜,本是最大的快乐。时隔数年,相遇还嬉笑怒骂,当是最美的时光。.大学这几年,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不少。也许,得到的代价总是与失去有着某种暧昧不清的关系。在失而复得,得而又失之间,思想的深刻领悟才是时间给予青春最好的礼物。

大学这几年,曾取得了工作上的不少荣誉,曾不顾一切去旅行,曾认真喜欢过一个人,曾整夜不休打过游戏,曾为了生活卖过苦力,因为经历过,拥有过,付出过,得到过,没有什么遗憾。

大学这几年,隐约领会到了人情世故,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许多东西你不去争取,没人会替你争取。至于未来,我只想简单作罢,借用父亲那句话:人生数十年,简简单单才是真!

作者:周磊

专业:11级编辑出版学

篇3:近几年国内可视化管理研究

关键词:可视化管理,可视化,管理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管理手段演进到可视化阶段。可视化管理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实现内部信息的可视化、使企业管理流程更加直观。管理可视化给现代管理者提高对工作进程的了解和控制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使管理者及时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和工作流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说,可视化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是管理者引导各行各业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有力武器。

二、近几年国内可视化管理的研究领域

近几年,国内关注可视化管理的专家学者逐渐增多。以前的相关文献只是提出可视化管理的设想,至于具体怎么实施,通过哪些技术实现可视化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面向网络、计算机技术、各个具体领域的可视化管理等具体问题。国内现今对于可视化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相关理论探讨。

主要是针对可视化的原始定义引申出各行业可视化管理的相关定义,以及在各领域实施可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李堂军,冯陈雷[1]提出了企业可视化管理是将企业的管理战略规划、生产计划等转化为图形及图像信息通过计算机显示并进行处理。彭长清,魏大鹏[2]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得出了在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可视化管理的方法及具体措施。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面临新挑战新转折点时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创新方法。赵霄[3]通过对5家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指出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可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文[4]通过对我国电力环境和TPM的应用现状分析,阐明了运用TPM核心思想实现设备可视化管理的必要性,强调引进TPM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和方法,是组织持续改进的需要,是增强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须,并指出企业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是推行TPM的关键。黄昭锐[5]对业务质量可视化管理的概念作出阐述,并以案例说明可视化管理方法在中国移动集团中的试点情况。

2、各领域实现可视化管理的技术研究。

林华治[6]可视化管理应用现状作出分析,重点阐述了RFID技术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管理的优点。吴立国,王青马波[7]提出了一种基于JMX架构,融合了基于企业权限映射模型的安全机制、JSF(Java Server Face)的新型远程作业可视化管理框架,实现了灵活的系统组件动态配置。刘琼,崔首领,邓超[8]等在分析了协同质量管理是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必须,把看板管理理念以质量看板的形式引入到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质量活动中,研究了J2EE技术体系下协同质量看板系统的实现可视化管理的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杨怀卿,张丽[9]使用bind+My SQL+PHP实现了DNS系统的可视化管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DNS系统的管理难度,同时也降低了管理员的专业技术要求。李陵,张秀山,方堃[10]采用基于交互式3D可视化组件Contact的网络规划、管理和分析方法,实现对海缆的前期规划、三维可视化管理以及故障点定位等基本分析功能,满足海缆敷设规划、分析与管理基本需求。龚冬梅[11]基于LabWindows/CVI软件开发平台,实现直观、形象的大型仪器设备可视化管理。崔永丰,邢存恩,范丽[12]采用Auto CAD作为支撑平台,运用VBA对通风系统进行开发研究,实现了通风系统参数在矿图中的适时更新和可视化管理。

刘家军,缪俊,姚李孝[13]等人基于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网络,采用自主的软硬件设计,选用超声波测距的方法检测接地线的挂接状态,并使用了串口摄像头对检修作业现场进行图像采集,通过MC55模块以GPRS方式传送监控和图像数据,实现了电力检修作业挂接地线远程监控的需要,实现可视化管理。

武小松,李水良[14]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Map X控件与Visual Basic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制作城市道路交通标识可视化管理系统,为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标识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马运超,孙晋海[15]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景技术,采用Visual Basic和Arc GIS技术进行设计开发,实现了体育设施的可视化管理,为体育设施管理部门对体育设施的动态管理和评价提供了科学实用的管理手段。刘海,张怀清,林辉[16]使用C#和Mogre为开发环境,设计并实现了融合森林对象模型、生长模型、森林环境模型、GIS数据等为一体的交互式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的可视化平台。刘平[17]通过Visual Basic 6.0和Access2000开发工具开发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自动检测系统,实现了其可视化管理,此系统对规范定量包装商品的市场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李海庆,殷国富,彭必友[18]通过结合X3D,通过应用实例表明,系统架构具有交互性、可视化的管理特性,改变了过去单纯通过文字或二维文件进行信息管理的模式,对企业的虚拟化制造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3、实际应用。

梁启章,齐清文,梁迅[19]基于大型拖拉机作业特点,构建了双山基地的精准农业可视化管理平台,该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提供了卫星与航空遥感、近地面视频监测、土壤测定、小型气象站等手段及时获取作物长势、肥力、水分、病虫害、草害、成熟度以及天气等信息,采用可视化管理方法支持施肥与其他田间管理的决策;同时建设了综合性农业数据库,研发了可视化机械作业进程管理与计划自动编制软件。刘秀花,白峰青[20]运用现代数据库可视化管理技术,对长期以来咸阳市的水质、水量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提出了咸阳市水资源管理可视化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设计方案,建立了咸阳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和快速化。

三、可视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1、没有形成系统的可视化管理。

国内对可视化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可视化管理体系结构。目前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各个领域中比较核心的一块,并未在整个领域和行业中实现全面可视化管理,尤其是在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供应链可视化管理方面,与国外的管理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现有可视化技术整合。

可视化管理是管理过程的可视化,因行业领域的不同,它没有固有的系统结构或模型可以继承,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缺乏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时甚至忽略研究所在的整体性和技术的可实现性。将现有可视化管理技术进行综合也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可视化管理的手段被整合之后,它们必须能为管理需求提供支持或是克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3、评价。

科学的可视化管理需要有一种结构来评价其效用,但由于可视化管理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形成可以参照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可视化管理进行评价指的是衡量人们通过可视化管理达到管理目的的效果和满意度。可视化管理环境比一般管理系统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因为复杂的数据关系,图像关系,繁复的显示图像、数据以及探究式和交互性查询与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结合,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可视化管理评价系统。

四、可视化管理的未来展望

从发展上看,由于可视化管理具有以往管理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实现管理者随时关注工作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可视化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可视化管理作为智能化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它在供应链、建筑施工、矿井管理、军事、企业资源计划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研究成果的应用真正使人类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随着可视化管理应用领域的扩展,可以预料,未来将产生可视互联网。

篇4:剑桥大学研究生几年

跟时尚一样,电影的潮流也是几年一个轮回,《我的少女时代》带领观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追忆了懵懂情愫之后,《垫底辣妹》又聚焦青春的主旋律—升学。以学渣逆袭为主线,扎扎实实地给了观众一记《龙樱》式的感动。就算它情节老土,煽情意图明显,还是燃得我数度“老泪纵横”。难怪有人说,早几年看到这部电影,说不定能考上更好的大学。

该片的真人原型女高中生工藤沙耶加,作为女子高中里一块“华丽丽”的朽木,学力相当于小学四年级,不仅成绩垫底,连常识的匮乏也是“奥特曼级别”的。幸运的是,这样一个什么都爱就是不爱读书的学渣,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坪田老师。也不知老师是哪来的慧眼,看出了一头黄毛、穿露脐超短裙的非主流妹纸的潜力,并且以“庆应大学帅哥多”为诱饵,怂恿她报考。梦想就像个天大的笑话,反射弧慢半拍的妹纸抱着玩票的心态,就上了“鸡蛋碰石头”的道。

坪田老师的补习班,专为回收其他补习班看不上的差生而设,再不济的学生他都能看到闪光点,对症下药。喜欢漫画的,就用《幽游白书》打比方;喜欢追星的,就用偶像做诱导;对待浓妆艳抹的辣妹工藤,他以卸妆当做答错题的惩罚……除了这些迂回战术,他还不断提供心理暗示,“如果没有目标的话,就不会被别人期待”,“把目标定低,就会一直走下坡路”,一来二去的鸡血,使差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得以重建。从来没有大人待他们以如此诚意,他们惯于被人踩在脚底还能笑谈“别人说我是垃圾”的内心,突然因期待而有了担当。

电影通篇讲的逆袭,是用不信邪的努力扳动世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工藤小时候遭受校园欺凌,学校老师息事宁人,妈妈却毅然选择转学。报考庆应大学,老师嘲讽她痴心妄想,她那帮 “不良”朋友愣是拱得老师立下裸奔的赌注。被爸爸寄予厚望的哥哥被压垮了,还要摧毁她的信心,“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的,别再追逐愚蠢的梦想了”,妈妈还是一根筋地掏空家底,填补补习费的无底洞……被群嘲的梦想突兀而尖锐,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不是扇在自己脸上,就是扇在瞧不起自己的嘴脸上。影片有一点特别真实,能令人幡然醒悟而奋发图强的,往往不是醍醐灌顶的顿悟,或许仅仅只是赌气和争气。唯有成功,才能打全世界的脸,必须成功,才是对瞧不起自己的人和规则施以最完美的“复仇”。

这其中有彷徨、动摇、焦虑、疑惧、压力山大,还有一场场关于孤独与空虚的心战。为庆应大学奋斗的一年,不是工藤一个人在战斗。坪田老师说,我改变了你的人生,但你努力的身姿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追梦的工藤就像发光体,电影的几条副线都围绕着她而收束、聚拢。因为工藤,老师更加笃信“没有没用的学生,只有没用的老师”。妈妈青春期所缺乏的尊重,加倍补偿给女儿后得到了圆满。恶形恶状的傲娇父亲,沉迷于儿子的棒球梦之余终于抬起眼睛正视了女儿的努力,铲着积雪开车送她去考场。片中有一句台词反复说,“一定有别样的世界在等着你”,没错,这个世界不只是工藤的,也属于他们每一个人。

每一部励志电影都是一次“偷渡”自我的投射。对于弱者的逆袭,观众从来就没有抵抗力。因为青春所包容的天真斗志,是每个人的情结。工藤在今后的人生中,也许会发现每一份努力都冲着回报而去的机会越来越少,热血随着年纪的增长也会渐渐冷却。所以相较于戏剧化的成功,更让我感动的是她拥有过这样的一年,不计前嫌,不问后事,完全豁出去,打了背水一战的一场战役,度过了孤注一掷的一段人生。所谓失败者的飞翔,更多的意义在于,它让生命的体验变得完整。比起为了梦想遍体鳞伤,抱着“我的人生也就那样了”而没入芸芸众生,更值得追悔终生。

篇5: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前景

未来几年里,还有哪些缺口专业?热门专业有哪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机构,未来专业设置应该如何规划呢?女性人才就 业状况前景如何呢?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和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提供的相关材料,独家发布高校就业趋势预测:总劳动力富余 ,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 ,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 。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第一产业: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是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1220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

学好一门外语让你受益匪浅

著名的麦肯锡(Mckinsey)公司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既有技术背景又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将有很大需求。我国将大量需求善用外语沟通的高端技术人才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职的中年技术人员缺乏语言优势,在校大学生虽然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是普遍缺乏流利的外语会话能力,这也是高端人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

综观国外,美国的挑战者(Challenger)公司预测美国将来就业状况也提到了外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美国国际型大公司今后都需要会外国语言的人才,这样才能派往世界其他各国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国际化运作。其首席行政官预计只会说英语的人将无法申请更不可能得到类似工作机会。

因此,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外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取得书面高分上。特别是研究型高校要加强外语教学,把培养目标放在让学生能流利说好一门外语,外语语种并不限定为英语,但要达到流利对话程度。

专家热门专业预测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大量需要如下人才: 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核电、航天工业、制造业专业方向。

在前不久进行的浙大06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上,仅仅中广核一家单位就招聘了40多名学生,其他不少单位都表示相关学生有多少就要多少,这些专业的学生明显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航空航天专业和制造业前景看好。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已经发射升空成功。接下去走出太空舱进行地面活动,建立空间站直到空间站对接,赶上世界一流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投入。过去,优秀的大学生不愿意到航空航天部门工作,因为条件艰苦收入低,但是目前已经大大改善。航天科工集团在京单位就招了1151人。据中国航天集团人力资源部介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中航集团职工的收入比国内同地区的收入水平高得多,而中航骨干人才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制造业发展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从发展的眼光看,把“世界车间”打造成“世界工厂”势在必行。制造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这些都是研究型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向。

选修外语女生是男生的2.5倍研究生女生多于男生

根据调查,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占总人数的43.95%,理工科背景的女生比例更低一些,以浙大为例,的调查数据显示女生人数占33%左右。但是相对于男生,女生在应聘和继续深造上受到一些歧视,用人单位和导师往往更喜欢男生,造成了一些女性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自信不足。从国际化背景看,女性就业其实更有优势。以美国的状况来看,目前美国女性白领已经大大增加,女性获得大学学位的比例已经超过男生,女生在大学中选修外语的比例比男生高2.5倍,读硕士的比例也很高。据预测,在2010年以前,美国60%的大学毕业生将是女性。

篇6:中国石油大学近几年分数线

通信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以及石油类的,谢谢你最好是不要考通信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还是考石油类的,我是石油大学的大四学生,感觉通信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不怎么样,实力很弱。石油当然很强,330多点就可以了。谢谢你了,但是我不是石油专业的,要是考石油应该很难吧?

通信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以及石油类的,谢谢你最好是不要考通信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还是考石油类的,我是石油大学的大四学生,感觉通信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不怎么样,实力很弱。石油当然很强,330多点就可以了。谢谢你了,但是我不是石油专业的,要是考石油应该很难吧?

篇7:剑桥大学研究生几年

◎2013

1.自我介绍(1分钟),介绍所就读的中学(0.5分钟,英文)

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对这句话的看法是什么?

3.你是想当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4.针对组里其他人的回答而进行提问

5.几位被面试者中哪位能胜出

6.如果你来举办自主招生怎么进行

7.给几个关键词“理想”“人民”“传统”,说自己看法

8.如果你开一家中餐店,怎么和肯德基和麦当劳竞争

9.说说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英文)

10.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11.用英文说中国的传统节日

12.用英文说应对污染问题的措施

13.如果你要带三本书到一个孤岛上去呆一段时间,你会带哪三本书?

14.作为女性,将来你可能会面临工作和家庭的选择,你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家庭?(需用英语回答)

15.你为什么选择浙大?(需用英语回答)

16.理科和文科哪个更重要?(需用英语回答)

17.如果你是主考官,你认为你所在组里的哪三位考生能获得面试优胜?

18.如果你来负责浙江大学的自主招生,你打算怎么做?

19.当你和父母发生矛盾时,你该怎么办?

20.到浙大是来学什么,打算做些什么?

21.等你退休时,你会去做什么?

◎2012

1.如何向小学生解释„椭圆‟这个形状?

2.工业界是否也出现了„转基因‟现象?

3.让你设计一个学校,你会设计成大房子,还是小房子?(需要用英文问答)

4.你怎样理解国家、城市等层面的政策,对设计的影响?

5.设计应该怎么样帮助小孩理解事物?

6.谈谈你心目中,什么是美?

7.鸟巢、水立方、2008年奥运火炬,这三样东西哪样最能代表中国?

8.人工饲养的动物放归野外后,很多动物不适应野外生活。如果你是一位规划设计师,你通过什么办法来避免这样的问题,你会如何保护动物?

9.如何理解大生意和小生意?(需要用英文问答)

10.如果你是个设计师,你会为富人做设计,还会为普通人做设计?(需要用英文问答)

11.如何理解各层面的政策对设计的影响?(需要用英文问答)

12.设计师如何帮助小孩子理解事物?(需要用英文问答)

13.设计和环保是什么关系?(需要用英文问答)

14.你想选择的专业是什么?

15.你的优势和劣势?

16.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17.你的特长是什么?(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

18.你生活的当地有什么景点或特产,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19.怎么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初中生介绍“椭圆”?

20.电磁波的应用?

21.看一个圆、两个圆的图形,你能迅速联想到什么?

22.鸡蛋里为什么也会出现三聚氰胺?

23.中国内地为什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24.学英文的作用是什么?

25.钱钟书当年高考时语文和历史分数很高,接近满分,数学和英语分数却很低,都没及格,但是最终还是被清华录取了,你怎么看这个事?

26.你想成为乔布斯吗?

◎2011:无领导小组试题 11组聊信仰

◎2010:无领导小组试题面试环节,每组约为7-11人,按校分组。首先是简单自我介绍,然后是阐述观点。

部分面试题包括:

从手机、三农、德与思、美国四个词中任选其一做3分钟评论。

(英文试题)若你准备出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些话题,从哪些方面进行策划?2010年房价是涨还是跌?

佛山优势有哪些?

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上海迪斯尼的利与弊。

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正说历史与戏说历史。

高学历与高素质。

附:清华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领军计划”面试题

清华“领军计划”考生在该校三教参加面试,每位考生面试时间大约15分钟,有三个老师提问,一共需要回答三至五个问题。“领军计划”初审时比较严格,参加测试的大部分考生都会享受加分。结果预计元旦前公布。以下是2014年清华领军计划部分面试题:

1、怎么看待单独二孩政策?

2、谈谈对节假日安排的看法,有什么建议?

3、怎么看待社会公平?

清华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自强计划”面试题

结构性参考题目:

提问:在你的同龄人中,当有些同学在为上学、吃饭、治病乃至整个家庭的生计发愁时,另外一些同学则在享受美味的食品、穿着流行的服装、接受各种优质的教育培训。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不公?

追问:你心目中的社会公平是怎样的?是否能够实现?若能实现,简要阐述实现的方法;若不能实现,请说说为什么?

自由提问参考题目:

请讲一个你的经历中体现你“自强”的故事。

你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何规划?将来想从事何种职业?

你认为自己的家乡至今仍然贫困的原因是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

你曾经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

考察点:

篇8:剑桥大学研究生几年

孙静认为,执政是政党掌握和行使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为。执政活动总是处在一定的执政环境之中。执政环境是借用了社会学和生态学的概念,指政党执政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和条件。执政环境从不同方面制约着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影响着执政效果[1]。

宋协娜指出,当人们提出研究“执政环境”命题时,在时空结构上是侧重社会环境的研究,在理论适用上主要是借助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范式,以及借助一般环境理论的运用和研究[2]。可见,执政环境是集社会环境理论、一般环境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及政治学理论等学科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概念。

二、执政环境是执政党执政的社会生态系统

闫安、任彦认为,执政环境是执政党所处的执政地位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这种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是一种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执政党的“生态环境”。作为执政党,正确认识和把握执政环境,对于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3~4]。“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种自然作用与条件的总和,执政环境并不仅仅是指执政党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是各种自然、非自然环境的总和,故把执政环境概况为执政党的“生态环境”比较单一,缺乏全面性。

三、执政环境是执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小莉、苑花提出:执政环境是党执政理论建设系统地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5]。

黄象品等所著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环境》一书中指出执政环境是执政系统中重要的执政要素,它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依据。专著从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党执政的自身环境等层面依次展开,强调执政环境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指出应抓住战略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黄明哲、吴丽芳指出,所谓执政环境,即对执政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执政环境既是一个动态的内部环境,又包括执政系统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执政方式,执政目标,执政能力,执政形象等等;外部环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以及国际环境。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执政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执政目标的实现和执政绩效的提高。并且,执政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6]。

执政党的执政系统主要涵盖执政能力、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要素,执政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可以促进执政环境的改善;优化执政环境的同时,也是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四、从环境和执政两个概念来理解执政环境的涵义

徐伟认为,执政是运用政权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的活动,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就是指党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活动的外部生存条件[7]。

西南大学硕士生杜井冈认为,所谓环境,就是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执政环境指的是存在于执政党周围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执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或条件的总和[8]。

杨松菊认为,环境就是以人类和生物体为中心事物的背景,我们党的执政是指既要执掌国家政权,同时还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掌理国家的政事。执政环境就是指相对于执政党及其执政活动而存在的、并且对执政党的存在和发展及其执政活动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外界条件和执政党内部现状的总和[9]。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加工的自然因素的总体[10]。《辞海》解释“执政”为“掌理国家的政事”。执政环境即相对于执政党而言,是指执政党掌理国家政事过程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总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则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包括党所处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也包括党自身的组织与运行环境,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与党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条件总和。

五、从执政环境的构成要素来看,执政环境是世情、国情与党情的总和

祝福恩认为,执政环境是指执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的内部外部的条件状况。从宏观上说,是指世情、党情和国情;从微观上讲即一个党组织所处的空间[11]。

詹培民、王文波认为,执政环境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处的周围情况的总和。概括来说包括世情、国情、党情[12]。

王长江认为,执政环境是政党执政后的周围环境,指的是执政党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的客观状况。有时也包括党内状况。换一种说法就是世情、国情、党情及其变化[13]。

李忠杰认为,中共共产党的执政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现状和外部影响与力量的总和及其发展趋势,即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状况及其执政的国内、国际环境现状与发展的趋势的总称,简称为党情、国情与世情[14]。

雷厚礼提出执政环境是指构成执政党执政的各种主客观和内外部因素。包括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运行的规则、信仰、宗旨、理念、纲领、政策、作风,以及保证党的各级组织运行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与执政相关的因素[15]。

徐伟、杜井岗等学者分析执政环境也都将其归结为世情、国情与党情的总和。这是从执政环境的构成要素来分析,以此可对执政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包括国际执政环境、国内执政环境与党内执政环境。

综上所述可见,“执政环境”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侧重于“环境”,表现为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受到它所处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侧重于“执政”,表现为执政党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所处的环境具有认识、适应并改善的能力,上升到执政系统层面,即要求执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优化执政环境。

从执政环境的外延来看,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处的周围情况可以分为“世情”、“国情”与“党情”。“世情”主要是指执政党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文化环境、国际生态环境、国际军事环境等。“国情”主要是指执政党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国内环境的总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特点。“党情”即执政党的党内环境,从执政党自身情况出发,包含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的队伍数量、党性程度、执政水平等方面的内容。执政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与“党情”是相互交融、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作为执政环境的外延内容,在执政系统下,共同影响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同时,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对执政环境具有优化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国内形势深刻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社会等改革进入攻坚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当前最大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必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优化国际、国内及党内的执政环境,推进祖国统一与现代化建设,并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6]。

摘要:近几年,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执政环境的涵义深入研究,认为执政环境是综合术语,是社会生态系统,是执政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执政、环境息息相关,是世情、国情与党情的总和。执政环境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受到它所处的各种情况的影响与制约,并对所处的环境认识、适应与改善。

篇9:近几年我国广播史研究概况浅析

关键词:广播史 研究

作为一门以中国广播的创建、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我国的广播史研究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国的广播史研究无论从关注点到方法、理论都有不少新的突破。本文的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与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为基础,以广播史为主要筛选关键词,难免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一、通史与宏观叙事

近年来,关于中国广播通史与宏观叙事的著作相继涌现。其中包括一些通识类、介绍性的通史。如赵玉明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郭镇之主编的《中外广播电视史》,乔云霞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史》,陈卫平主编的《中外广播电视简史》。在这些著作中,作者都沿着一定的主线以通史的方式对中国广播电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介绍。其他专著方面,在《中国广播电视图史》中,赵玉明以通史为线索,用600余幅图片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①陈尔泰在其专著《中国广播史考》中,对中国广播史上的诸多疑问进行了翔实的考据与论证,并形成了一些结论。②在《中国广播发轫史稿》中,陈尔泰则从技术、人才贮备及20世纪20年代中国境内的广播电台、节目设置、重要人物等几个角度对中国广播创始初期的状况进行了立体式的研究。③

论文方面,顾亚奇以“公共服务”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中国广播电视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1949~1978年)、探索期的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1978~1992年)及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1992年至今)。④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当下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面临的难题形成的深层次历史原因有了系统的认识,并对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广播电视与公共广播电视分营模式有所启示。

广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政治的变迁可以作为广播史断代与分期的一个节点。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批学者集中对中国广播60年来的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黄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从规模、事业发展、人才建设等六个总结分析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成就,并以五个“坚持”阐述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经验。⑤黄炜则在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宣传创新还不够,发展还不平衡,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依法行政和管理能力还不强,内容产业还不发达。⑥涂昌波从政策演化的角度对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60年作了梳理。他将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的政策演进分为三个阶段:政策初创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政策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和政策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每一阶段的社会背景、广播电视政策、实践及效果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⑦何镇飚则从广播电视发展的功效角度对60年来的广播发展史进行了回顾。通过对史实的梳理,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在构建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政治昌盛文明、引发经济繁荣与引领文化产业体制创新、维护国内社会安定与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提高国民素养及丰富文化生活等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⑧庞亮从视听工具变迁的角度对60年来中国的广播事业发展进行了梳理。庞亮认为,这种发展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真实写照。⑨

二、专题史

中国广播史专题史研究的多角度推进是中国广播史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拓展的重要表现。近年来,我国广播专题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播节目、广播产业及广播的语言语体等几个方面。

1.广播节目。申启武在阐释广播节目形态、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从中概括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变与发展的“碎片化、互动化与多元化”等特征,进而得出结论:坚持“受众本位”和广播的媒介特性与传播规律是广播新闻节目革新与发展的未来方向。⑩段勃则以大量的史实与统计数据为依据,归纳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电视中调查性报道的产生发展历程,并指出调查性报道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节目品格为广播电视媒体赢得了公信力,未来依然空间广阔。艾红红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历次国庆直播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以此对今后的广播国庆庆典直播进行了展望。

2.广播产业。关于广播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播广告方面。罗萍用恢复与快速崛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挑战与稳定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繁荣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将中国广播广告恢复后的30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除了梳理了大量史实,罗萍还认为广播广告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张国才从政策变迁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广告的规制进行了分析。他将广播广告规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行政规范化阶段(1978~1994年)、开始法制化阶段(1995~2003年)、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阶段(2004年至今)。此外,他还对目前我国广播广告规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3.广播历史人物。历史是人的历史,广播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政治领袖的重视与广播人的奋斗,甚至在某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个人的作用是巨大的。陈尔泰在其专著《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中对刘瀚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并借此就其对中国广播创建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秦瑜明考证了被BBC喻为“中国第一个广播记者”的陆铿的生平及其组织的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现场直播的细节。赵玉明、贾临清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从技术支持、新闻宣传、节目设置、国际交流和尊重传播规律等五个方面就周恩来对中国广播事业的贡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結。贾临清通过《对广播事业局的工作指示》解读了刘少奇广播思想中的群众视角。庞亮对梅益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并通过梳理其文章和讲话对梅益的广播观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陈文清对中国体育比赛实况解说的奠基人张之的生平及工作历程进行了梳理。

nlc202309030215

4.广播的语言语体。语言与语体是一种变化发展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及其思想的软坐标,广播也不例外。中国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带动了广播节目语言语体的深刻变化。李佐丰、赵均、张武江以广播语体为纲,以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目,回顾了广播语体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历史,梳理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总结了之前的研究成果,为广播语体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谱系基础。关世申、关月认为,中国的广播语言在30年中经历了内容上从空泛到充实,语态上由高调到平和,风格上由模式化到个性化,传播方式上由单向到互动的变迁,指出当前广播语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姚喜双将时代背景、政治思想变化及播音员队伍人员组成进行了有机整合,对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形成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还总结了解放区新闻播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姚喜双将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形成分为要素生成期、系统雏形期和系统形成期,并从中挖掘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系统形成的规律性。

5. 其他方面。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历史节点,抗战广播史的专题研讨会也如期举行,相关成果于2006年整理出版。其中收录抗战广播史论文19篇,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台的广播宣传、国民党及其在各地方的广播宣传、广播在“二战”中的作用及日伪在占领区的广播宣传等专题内容。2010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中国广播》杂志刊登了一系列座谈、访谈与老广播人的回忆录,为广播史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料。赵玉明与陈尔泰就广播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庞亮对人民广播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考证。通过文献考据、对广播性质进行辨析,他认为江西苏区的红色中华新闻台并非媒介意义上的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起源于延安。王春莉以舆论导向、主持人、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专业化、品牌战略、资本运营、学习型团队等关键词作为参照系,考察了30年来中国广播的深刻变化。张斌分三个部分回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年来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历程,突出其“自己走路”的特色与风格,并借此对中国人民广播事业70年来的改革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李慧玲对农村有线广播在20世纪50~80年代的发展及90年代后的衰落进行了归纳。汪英在其博士论文《上海广播与社会生活互动机制研究(1927-1937)》中从广播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近代上海广播引入的外在基础和内在条件,以广播媒介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播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及其机制调适过程的论述,揭示广播是在与社会互动中发展自身并产生一系列社会效果。

三、地区史

地区广播史是中国广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少统一的广播事业管理体制,因此不同地区的广播电台在事业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方电台在节目上对所在区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地方史的编纂成果不少。其中包括《山东广播电视发展史》(三卷)、《厦门广播电视史略(1935~2007年)》、《岁月留声60年,广东电台简史(1949~2009)》、《岁月如歌,足迹: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编年史》、《银川广播电视简史》等都以简史的形式对各地广播事业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记录。

论文方面,白利君以1992年西安广播的全面改革为起点,对当代西安广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刘爽认为,从历史时期界定,当时吉林省的行政区划,各广播电台党政隶属关系,广播电台的历史沿革等四个方面来看,吉林省在解放战争时期,即1945年8月到1948年10月,中共创办的广播电台只有长春新华广播电台、吉林新华广播电台和延吉新华广播电台等三家,而并非目前广播史学界认为的八家。柴志明、林勇毅、徐洲赤、汪洋用史实与数据回顾了浙江农村广播6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浙江农村广播的需求、作用及发展思路作了详细的分析。广州地处华南,在晚清乃至民国史上都属于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广播事业向全国发展的重要一站。赵巧萍以抗战前后广州的广播事业为对象,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州广播事业的发展状况,也借此考察了广播事业与中国政治环境的关系。李慧玲在其硕士论文《建国后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简史》中按照政治史分期将这段历史分为创业(1949~1965年)、动乱(1966~1976年)、改革(1977~1991年)和全面发展(1992~2004年)四个时期,并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期湖南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情况、农民媒介拥有情况、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设置和内容以及广播电视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周东华论述了陕北红色广播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奠基起到的重要作用。李海和王文华考证了张家口(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从创办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始末。

四、广播史学理论

广播史学理论的研究对于广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在广播史学的构建方面,李煜反思了治中国广播电视史时应该注意八个方面,即要重视专题史与史料建设,要处理好史实与史论的关系,要处理好事业史和节目史的关系,要注意音像版的建设,要重视广播与电视史研究的平衡,要注重地方广播史的研究,要处理好对内广播与对外广播的关系,要处理好新闻广播与娱乐广播比重的关系。陈尔泰以《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卷)为例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广播史学批评的现状,并就广播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申启武和安治民系统梳理了中国广播研究90年来的脉络,并对90年来我国广播研究发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起步于1920年的中国广播研究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缓慢起步、曲折前进、恢复繁荣和逐渐成熟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三大突破、三大延展和三大瓶颈的发展特征。

广播史的史料建设与史志编纂是广播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佐禹从重要性、对策与数字化的角度对广播史志资料搜集整理与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又专门针对广播史志资料的数字化应用的现状和类型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在广播史志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樊娜认为,档案数据库建设对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将起到加强保护、拓展空间和扩充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作用。刘书峰在其博士论文《广播电视志理论与实践初探》中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广播电视志为研究对象,吸收借鉴了广播电视学、方志学的相关理论与成果,对广播电视志的编修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又从我国内地编修广播电视志的历史和现实入手,以方志学和广播电视理论基础为指导,以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编辑出版的广播电视志书篇目为主要研究对象,阐明了广播电视志编目的原则、做法以及现状和分歧。此外,刘书峰还从专业志与新史学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地方广播电视志在编纂方法与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指出,从表面上看,广播电视志与当前史学研究中的新史学、年鉴學派和区域社会生活史有若干相似之处。事实上,虽然广播电视志表面上是反映微观、“下面”、地方的社会史,但仍逃脱不开作为宏观、“上面”、国家的政治史性质。广播电视志本身不是新史学和社会生活史,对广播电视志的研究和评价应该还原到其所在的时代、地域和社会状况中去。

nlc202309030215

在广播史学史方面,王文利在其专著中以政治史为依据按照四个历史时期总结了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历史。在广播史方面,他历数了各个时期的研究人员、期刊、机构以及研究状况。

五、几点思考

近几年我国广播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首先,从整个学科来说,点、线、面都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其中,“点”指的是专题史,“线”指的是区域史,“面”指的是通史与宏观叙事。在深度上,广播史理论的研究也有不少建树。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共出版了23部关于中国广播史方面的专著,而2001~2005年5年间相关专著只出版了9部。可以说,整个广播史研究在已有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其次,从各个板块来说,都有不少新的突破。在通史与宏观叙事方面,与以往以通识性、介绍性的教材为主的方式逐渐变为研究专著的数量显著增加,研究的问题也更加细化和具体,大量新史料与图片资料应用其中。在专题史方面,涉猎的范畴也有所增加,不但囊括了广播节目、广播产业甚至还研究了广播语言语体及广播思想史、广播与社会生活。其中,广播语言语体涉及学科交叉,开阔了广播史研究的视野。梅益广播思想史的研究可谓广播史学界第一部基于一手资料系统、全面、深入的广播人思想史研究专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播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将当前史学界的研究热点社会经济史引入广播史研究之中,让人耳目一新。在地区史方面,各地的广播史研究百花齐放并继续向纵深推进,质量数量都得到显著提升。广播史学理论的研究更是异彩纷呈。不但对广播史学史进行了梳理,对广播史学的基础——史料建设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还对广播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广播史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广播史的研究在相关行业史的研究中尤其是与电视史的研究相比体量还比较小。研究问题的广度、从业人员及学术成果的数量还比较有限。其次,虽然中国广播史的基本学术体系已经确立,但研究的点、线、面还不丰满。不少研究成果仍然属于通识性、介绍性的著作,对不少具体问题的论述还不充分、系统、深入。第三,部分研究的政治痕迹过于明显,对于研究对象本身的论述稍显单薄,尚未形成比较独立的广播史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广播虽然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发展也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发展的深刻影响,但广播史的研究应该反映的是广播的创建、发展及其一般规律,要在进入政治话语的过程中适度地跳出来。不止要站在意识形态叙事的角度,更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广播史。第四,广播史研究的史料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第五,研究方法上还需要更新。在西方史学界,从19世纪20年代起年鉴学派偏重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就逐渐成为主流。在我国史学界,经济社会史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也逐渐引入并逐渐发展。但在广播史学界,引入相关方法进行的研究还非常少。很多研究还偏重广播事业与广播本身,缺少在一个宏观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历史情境中对广播与历史进行具体的、细微的、互动的考察。

当然,相关问题的存在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空间。相信在广大广播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广播史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

(本文编辑:宁黎黎)

注 释

① 赵玉明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图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②陈尔泰 《中国广播史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③陈尔泰 《中国广播发轫史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④顾亚奇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三个历史阶段》,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第121~122頁。

⑤黄勇 《论新中国六十年广播电视的发展道路》,载《现代传播》,2009年第6期,第1~4页。

⑥黄炜 《60年来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7期,第30~32页。

⑦涂昌波 《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发展政策演进》,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第10~15页。

⑧何镇飚 《媒介强国论:广电传媒60年强国路径与逻辑研究》,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第12~15页。

⑨庞亮 《寻找声音和图像的足迹——新中国成立60年来视听工具的发展与变化》,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10期,第38~41页。

⑩申启武 《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第76~79页。

段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中的调查性报道》,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第36~37页。

艾红红 《中央电台国庆直播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8期,第20~22页。

罗萍 《我国广播广告30年》,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第45~46页。

张国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广告规制的发展与问题》,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第43~44页。

陈尔泰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秦瑜明 《大记者 大手笔——陆铿与中国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第160页。

赵玉明 贾临清 《周恩来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贡献》,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3期,第75~77页。

贾临清 《试析<对广播事业局工作的指示>的群众视角——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 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2期,第87~89页。

庞亮 《试论梅益的广播观》,载《中国广播》,2008年第9期,第44~48页,也可参见其博士论文《梅益广播电视宣传思想研究》。

陈文清 《记新中国体育比赛实况解说的奠基人——张之(上)》,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8期,第22~26页;《记新中国体育比赛实况解说的奠基人——张之(下)》,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9期,第21~23页。

nlc202309030215

李佐丰 赵均 张武江 《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第70~83页。

关世申 关月 《改革开放30年与广电语言的变化》,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5期,第35~36页。

姚喜双 《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形成的动因》,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8期,第67~69页。

姚喜双 《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的形成及特征》,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6期,第70~72页。

姚喜双《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研究启示》,载《语言文字研究》,2007年第3期,第30~37页,或参见其博士论文《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

参见《中国广播》,2010年第5~12期“人民广播70年”专栏相关内容。

赵玉明 《再谈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上)——与陈尔泰同志商榷》,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第131~137页;《再谈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下)——与陈尔泰同志商榷》,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第134~140页;陈尔泰,《关于中国广播史若干问题的讨论——兼答赵玉明教授》,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12期,第122~129页。

庞亮 《关于人民广播事业发源于江西苏区说之商榷》,载《中国广播》,2008年第5期,第46~48页。

王春莉 《三十年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概念》,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2期,第27~29页。

张斌 《“自己走路”三部曲:从中央台看中国广播改革创新的历史沿革》,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第53~56页。

李慧玲 《农村有线广播的历史和现状》,载《青年记者》,2007年5月(上),第55~56页。

参见汪英的博士论文《上海广播与社会生活互动机制研究(1927~1937)》。

白利君 《当代西安广播小史》,载《新闻知识》,2006年第2期,第49~52页。

刘爽 《中共建国前于吉林省到底创办几家广播电台辨考》,载《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4期,第142页。

柴志明 林勇毅 徐洲赤 汪洋 《浙江农村广播60年:现状与思考》,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第16~18页。

赵巧萍 《略论抗战前后广州的广播事业》,载《今日南国》,2009年第4期,第181~182页。

参见李慧玲的硕士论文《建国后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简史》(湖南师范大学)。

周華东 《陕北红色广播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作用》,载《理论导刊》,2010年第2期,第98、107~108页。

李海 王文华 《张家口(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始末》,载《中国广播》,2010年第12期,第43~47页。

李煜 《治中国广播电视史要应对的八种关系——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第139~141页。

陈尔泰 《中国广播史学批评构建:以<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卷为例展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申启武 安治民 《中国广播研究9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申启武 安治民 《九十年来我国广播研究发展特征分析》,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35~140页。

佐禹 《广播电视史志资料搜集整理与利用》,载《记者摇篮》,2007年第12期,第48页。

佐禹 《漫谈广播电视史志资料的数字化应用》,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1期,第53~54页。

樊娜 《档案数据库建设对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影响》,载《档案管理》,2010年第6期,第80页。

参见刘书峰的博士论文《广播电视志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国传媒大学)。

刘书峰 《论首轮广播电视志的篇目设置》,载《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1期,第20~23页。

刘书峰 《试论专业志与新史学的关系——以广播电视志为例》,载《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7期,第18~21页。

王文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简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民主法制建设如何得到加强?下一篇:高中感恩老师为话题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