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作文课堂教学

2024-05-06

改进作文课堂教学(精选十篇)

改进作文课堂教学 篇1

1 以生活为基础, 提倡原生态作文

生活是文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调查。

鲁迅先生《故乡》中雪中捕鸟中的动词之所以用得活灵活现, 这与他细致的观察密不可分。近年高考中的原生态作文, 之所以获得了高分, 也说明了阅卷教师提倡学生多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写作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多提醒学生观察生活, 并把观察的东西写成日记, 这样天长日久, 以后的作文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2 作文教学要突出个性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 只有真实的才是有个性的, 所以作文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体性思维火花, 注意观察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接受、传递、隐伏、巩固、创造等思维性行为, 从而迅速作出判断, 加以充分肯定, 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常处于活跃状态, 从而使个性永葆鲜明的特色。平时作文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爱好和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说实际, 表真情, 交流真体验, 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达到倾听与交流的目的, 就是好作文了。不一定要按什么命题、章法、主题, 选材等方面的限制而被动作文, 害怕触礁, 写起作文来就缩手缩脚, 走不出老师画的怪圈。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有的学生为应试要求的得分点而作, 有的为迎合教师的某种所好而撰……学生在忙于代他人立言的过程中, 失落了对作文而言最本质的东西———真情实感, 所以,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珍视学生个人真情实感,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有话要说, 说与别人不同的话, 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3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样, 兴趣是作文的先导, 也是习作成功的前提, 它能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因此, 在作文教学时, 教师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急于对学生进行作文技巧训练, 而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 教师应告诉学生, 习作就是写话, 写一段自己要说的话, 正如叶老说:“我手写我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方式很多, 如精心设计第一堂习作课,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范文导向, 充分利用教材, 不放过任何一个鼓励的机会, 挖掘身边琐事, 启迪写作的灵感, 把好作文收入优秀作文集子, 放宽评分标准, 多几种评分方式等, 通过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让其喜欢作文。

4 多鼓励, 灵活批改

学生写作文有一定的艰苦性,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 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 或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 那么, 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 特别是一些水平较差的学生, 甚至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教师要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一旦发现学生作文中有了毛病也不能在课堂上公开批评, 更不能挖苦, 而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让学生懂得如何改, 让学生容易接受。评阅作文应真诚地指出问题, 尤其对后进生要善于从他们的习作中找出优点, 加以鼓励。对于写得好的习作, 教师可采用表扬、当众宣读、张贴和向报刊推荐等形式, 使小作者感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前进的动力。

5活跃第二课堂, 拓展作文方式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 单靠语文教科书上几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活跃作文的第二课堂, 拓展作文的方式。如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田野写观察日记;采访工人、农民、解放军、劳模、英雄写采访录;有条件的把作家、英雄、企业家等请进教室作报告, 让学生写听后感;观看电影写观后感;学生自己编排设计黑板报、手抄报;班级定期开展征文比赛、读书交流会、小辩论赛、故事会、优秀作文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精神得到鼓舞。在活动中, 他们的自信、自主、热情、专注、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从而从害怕作文到爱上作文了。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作文观, 以全新的理念支撑课改实践, 为作文教学提供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摘要: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只有坚持以生活为基础,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个性,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活跃第二课堂方, 可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 篇2

张燕飞

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不重视实际,只注重形式;只注重书面表达,缺乏口语训练;无病呻吟。要根本解决这问题,必先从思想上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敢于在文中抒写个性,表达真情。惟如此,才能引起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作文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我想谈谈我内心想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远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是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传统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听,之后写。整个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写得当然绞尽脑汁。故课前要精心准备,创设各种写作情境,拓宽习作空间,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成为学生倾吐情感、记录生活的写作实践课。如此,他们有内在倾吐的需要,且不吐不快。老师只作引导,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力求说好。整个作文课轻松、愉悦。以上框架,教师作为设计者、帮助者、促进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生活、做人与作文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发展作文能力。

2、改革评价,激励参与,搭建互助共生作文交流平台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尤其严重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常常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学生既是作文的主体,也是作文评价的主体。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成功激励,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强化其作文动机,从而体验成功的欢乐。

①建立学生作文档案:学生的作文档案分三个部分:“说说我的心里话”、“我最得意的作品”、“老师伴我一起成长”。在“说说我的心里话”这一板块中,学生把自己对作文的兴趣、对教师的看法以及在作文方面的苦恼都倾诉出来,教师更了解他。在“我最得意的作品”板块,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作文、日记、随笔保存下来。教师根据平时的点滴,时时关注学生变化,抓住时机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把学生心理变化过程记录在“老师伴我一起成长”中。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点滴进步,增加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②设立佳作展示栏:将班级的黑板报作为展示栏,学生可以自主的、经常性的把优秀作文、作品展示。学校橱窗也开辟“学生优秀作文”栏目及时展示交流学生的好作文。

③汇编班级或学生个人优秀作文集:每个学生选一篇最优秀的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集,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成为交流园地。鼓励学生汇编自己的作品集,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版式,请家长、教师写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且从中体验成功。

3.优化习作评改过程,让学生自我体验反思

①自评自改。老师鼓励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写评语,在学生进行自评自改。让学生自主选择修改习作的时间,以此增强学生自评作文的自主性。

②互评互改。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同学互相评改,在亲密、友好的交流氛围中取长补短,形成修改新思路。

③小组评改。把学生按水平高低分成四至六人一组评改,小组的互相评改常常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深入反思,激发灵感。

④师生互评互改。注重教师的示范评改,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方法集中评改,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再次反思,注重让每一位学生自我感。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当然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要善于引导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进而热爱生活。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和表现其熟悉的社会生活。

⑴引导学生写身边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平淡无奇。写身边事,总“没有什么可写的”;即使勉强写出来,的确“平淡无奇”、无味。要善于开发学生学习、生活等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大胆结合班级、学校、家庭里的事进行创作。

⑵从“身边事”慢慢扩展,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表达其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指导他们调查、参观、访问、采访等,再搜集资料并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使学生目光不仅限于课堂小天地,可引导他们将目光扩展到整个世界,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将写作与火热现实生活结合,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并热爱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充实生活积累,使写作有丰富、新鲜而又永不枯竭的源泉。

如何改进作文教学 篇3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90-01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1、师评

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面批。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

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因材施评

高中作文教学改进策略探究 篇4

一、读写结合

1. 阅读课文, 获得写作启示。

当今语文教学在课文学习方面, 更多地关注“理解”而忽视“借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敏感地发现写作方面的可借鉴点, 引导学生揣摩, 反思自己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指导, 因其写作方面的经验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归纳, 这样的知识是建构起来的而非被动接受的, 因此比之教师空洞的“作文指导”有效得多, 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将一篇篇课文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文, 相当于将写作大师们请进课堂, 能够极大地提升作文指导的水平。笔者在勐腊一中语文教学中, 高度重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写法。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讨论要求———有的课文讨论开头与结尾,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的选材,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人称的确定,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的语言特点和功力,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一课一得, 引导学生学习写作。

2. 比较阅读, 获得多种构思。

比较思维能力培养, 是现代教育必然面临的课题。高中新教材无论是课文选择、编排还是课后练习设计, 都为“比较阅读”搭建了平台, 可见我国对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重视。由此得到启示:其一, 以一组课文为范文,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就同一素材写不同主题的作文。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其二, 作文教学可结合作文题, 提供多则材料, 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材料, 写同一主题的文章。笔者在勐腊一中任教时曾进行过这方面的作文指导实验,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引进作者, 体会读写关系。

这里所说的作者, 一是指文学大师, 二是指优秀的中学作文作者。之所以叫做“引进”, 是因为课文篇幅、篇目有限, 不可能囊括所有有利于中学生、适合中学生写作借鉴的文章。引进作者, 还能够扩大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将课本以外的好作品、好作者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自学, 揣摩大师名作和中学生优秀作文的构思、行文、布局、谋篇。联系作者们的成功之路, 体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要发挥教材以外优秀作者和文章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 善于组织, 把大量好文章引入课堂, 把更多的作者请进课堂。这种“引进”, 不应局限于“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辅以优秀文章的作者们的阅读经历和写作经验的介绍, 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读写的关系。在勐腊一中作文教学中, 笔者采用以下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组织学生推荐文章与作者, 全班分享, 讨论文章的选题、构思、行文;围绕一定主题的写作,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作学术报告, 介绍和解读优秀作者的写作经验。通过多种方式, 突破以往“学习范文、套用范文、借鉴范文”的陈旧模式, 通过课外范文的学习, 加深学生对读写关系的认识。

二、说写结合

1. 优化讨论, 锻炼口头表达。

说与写的关系密不可分, 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说与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活动, 但毕竟都是“表达”。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以达到与人交流的一种能力。然而, 作文教学长期“重写轻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问题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说到口头表达训练, 许多语文老师认为很难辟出专门的课时实施。其实,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 理应成为语文教师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 当前语文课内“交流讨论”, 关注得更多的是“理解、合作、探究”, 忽视了“交流讨论”包含着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意义。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在勐腊一中语文课堂讨论中, 既关注学生发言的内容, 也关注学生表达的形式, 从学生发言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进行扎实指导。另外, 高度重视在课堂发言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要求学生表达精炼、顺畅、中心突出, 这种良好的表达习惯正是学生写好书面作文的重要基础。这样, 将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渗透在自然而然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来促进学生书面作文能力的提升。

2. 口头作文, 训练思维敏捷。

长期以来, 中学作文教学偏向书面作文而轻视口头作文, 这一做法也许来自“应考思维”———由于中高考均考书面作文, 所以教师们只训练学生书面作文能力。其实, 口头作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也是训练学生在大众面前即席讲话的好形式。口头作文实质上是一种智力训练, 因为话说得是否准确、流利、动听, 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 把话说得中心明确, 首尾完整, 条理清晰, 通顺明白, 它不能像书面作文那样有充分的时间构思, 可以反复修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思维敏捷, 思路开阔, 而且要周密而有条理。一个简单的常识是, 一篇优秀的发言稿, 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口头作文的好处在于:作文展示省时, 作文评价及时。口头作文“当场评价、讨论、指导”的优势是书面作文批改无法做到的。这种“及时反馈”式的作文评价, 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意义远远大于书面作文长期存在的“滞后性评价”。在口头作文评价中, 教师思维的敏捷将成为学生的榜样。笔者在勐腊一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加大口头作文训练力度, 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学习或一定专题进行口头作文, 要求尽量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在学生展示口头作文的基础上, 教师当场评价和指导, 让学生在进一步整理口头作文的思路和语言的基础上, 由不同的学生继续展示口头作文。

3. 朗读作文, 分享写作经验。

通常, 学生作文仅仅在“作文讲评”环节由教师或学生朗读, 而且每次朗读的作文均由教师挑选。其实, 学生对作文的评价有其自己的观点和角度, 作文评价的主观性客观存在。因此, 语文教师按照成人标准挑选出的“优秀作文”或许在学生看来不一定是好作文。可是, 长期以来, 作文评判基本上是教师“一言谈”, “好作文”的标准由教师定, 这样一来, 写作经验的交流变成了教师对“优秀作文”的总结, 学生鲜活的思想和宝贵的写作感受不见了, 学生表达困惑的机会没有了。这样的作文评讲, 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更不用说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不动笔写作, 其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欠缺必然大大降低其评判和评讲作文的水平。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在勐腊一中的作文教学中,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只要学生觉得自己有经验要交流、有困惑要请教, 都可以朗读自己的作文, 与同学、老师共同商讨作文的改进或共同分享作文作者成功的体验。将评判的权力交还学生, 让学生们认真倾听同学朗读作文的基础上, 评价作文并说明评价的理由、挑选优秀作文、交流写作经验, 促成作文评价过程中的深度交流。

依照三维目标,改进作文教学 篇5

墨香阁 对以往的作文教学该是值得反思的时候了,新的作文教学样式该会是怎样的呢------在提笔想把近年来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探求付梓于纸上的时候,我的心灵再一次地震颤不已——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并实施作文教学质量评价的我来说,可谓是罪孽深重啊!我们从许许多多的孩子作文中,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儿童、少年特有的眼光与稚气,看不到敏睿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孩子们在每每代他人立言,用自己的嘴说大人的话,说报纸上的话,说《优秀作文选》上的话,他们的思想是那样的“成熟”与老气,他们的思路是那样的雷同与俗套;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的虚伪与世俗;他们的“生活”又是那样的“虚情假意与乏味”。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扪心自问一下:孩子们的思想哪儿去了?想象力哪儿去了?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哪儿去了?本能的创造力又哪儿去了?是否被我们为其获得高分而千方百计强求他们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而扼杀了的呢?反观我们所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命题作文范式,不难看出那是命题者主观企求的一种指令性作文,与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可谓是一个模式。它让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封闭的、伪圣的静态之中,直接制约着写作主体的个性情趣和独特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发挥。因此,作文教学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大革命”前夜,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打破那些陈腐的、落后的、僵化的、功利性的、制约孩子发展的模式化作文桎梏;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三维目标)构建起一套先进的、开放的、鲜活的、创新的、解放孩子思想与表达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来,以还作文教学本来的面目,变作文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一大乐事。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孩子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和强化写作主体的认识水平、思维质量、语言素质和写作能力。我们说,作文教学理应是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结果性目标),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和思想认识与品德情操的深化(发展性目标)三维立体动态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根据课程标准这一建构理论、目标体系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无疑理路清晰,方向明确,操作便利。我们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处理信息以及构思表达。其目的是以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们“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吐真情。”充分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孩子们纯真的思想,求得孩子真实的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情操。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终将使孩子们的作文变得写作的氛围和谐而轻松,写作的范围广阔而自由,写作的主题多向而不确定,写作的题材广衮而不定向,写作的语言富有童趣而真实,写作的形式不拘一格而又不落俗套。充满生气而富有活力。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理应让他们容社会以主体观照——你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是个大学府,社会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作文无一不对社会以观照。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及社会间的关系。学生的习作即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这种感悟与认识。唐朝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白居易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便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而真实地反映与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由于以往的作文教学体制的僵化,导致孩子们不能把这种社会认识作为写作的题材、反映的主题,反过来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社会认识的全面性、广泛性和深刻性,从而制约了学生叙说真话,直抒真情的可能性。我们一旦把校门打开,让学生走入社会去切身地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调查访问、记录随感,准能让他们写出对社会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并进而领悟作文的真谛。请看以下教师的命题将会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思路,给我们教师一个全新的理念。——“现代社会高度的文明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的方便和富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种种危害,损害了人们的生活„„请选择一种危害来写。”这一命题所涉及的社会范畴之广、学生题材选择之宽、所表现的主题之多是不言而喻的——交通的发达给人们带来了步行的不便,剥夺了儿童玩耍游戏的场所,增加了噪音,污染了大气;过度的放牧和滥砍滥伐,导致沙尘暴的频发和土地的沙化;高楼大厦的建成,使人们难以见到阳光;居住在高楼里的人相互难以交流,人际关系冷漠;商业的繁荣,霓虹灯、灯箱广告闪灼,这种光污染直接对人们产生危害;塑料袋的普遍使用,污染村庄、田野、河道;植物催生素的普遍使用催生了新一代青少年;城市化的迅速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土地荒芜,粮食产量减产,家庭成员难以相聚,产生亲情疏远;鳏寡孤残弱者,乃至下岗职工难以维持生活„„这类题材把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拉近了距离,使学生不再用一双单色调的眼睛来看待社会。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普通过上了富裕生活的背后,还有人们为此付出代价的一面。学生任选一组材料即可反映一个社会问题,表达出对社会的真实经历、体会、感受和对社会有质任的思考。有效地杜微孩子们那种具有惯性且定势了的假话、套话、大话、空话和虚情假意的所谓情感。从而训练了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自然,认识水平的提高,作文的质量也就提高了。因此,语文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去真切地感受社会的气候,领略社会的变迁,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与这个社会休切相关,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富有活力的习作来。《二十年商业生涯》、《拆掉柜台,走向市场》、《看脸色,话买卖》等几篇富有时代特色的习作,真实地反映了从事商业活动的母亲、阿姨、姑姑或亲戚、邻居从计划经济的“站柜台、使脸色”到市场经济的“走市场、笑迎客”的社会变迁及个人命运的变化;从封闭式的柜台式经营到半开放的仓储式经营,再到全开放的超市式经营,人们的思想、理念、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无疑这类题材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表达了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学生容社会主体观照,富有创意表达的真实习作。今天的孩子接纳自然的机率是否太低了点,王国 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仍然适用今天的作文教学“师蜘蛛而织帛缝补,从燕子而筑台造房,摹黄莺啼鸣而别十二声律。”(引《吕氏春秋》)人类依赖自然,师从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密不可分。从文学的角度讲,自然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大自然的魅力曾为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慕不已,曾有多少诗文大家留下了璀灿的诗辞文章。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对于人来说,一切景物又都赋于了人的情感。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走出家门,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学会观景移情,移情入景,变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诗采用了切割时空加夸张的手法把自己被流放赦回时的情思寄寓在景物之中,脍炙人口。诚然,孩子的情思与他们眼里的景物绝不能与文人墨客相提并论。但校校都以安全为理由,把学生禁锢在大自然之外,不沾自然之灵气,不吮景物之养料,何能变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于景物呢?某教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组游历本地山水的线路图,供学生双休日择景浏览:东临青山湖,西进大峡谷,南斯石花洞,北乃天目山。清凉峰峙大明山,千顷天池遥西湖,天目神目觅龙须,欲为结伴千般好,胜日寻芳在身旁,众生何不趁双休。这一招倒也灵验,双休日一到,父携子母带女,趁着大好春日,不少学生各各游历了本地的名山大川、天池溶洞,收获尤丰,感触颇深——“怀抱必胜的信念,登上高耸入云的清凉峰,望着绵绵群山和千山一碧的座座山峰,不禁暗暗叫苦。进,前面的路更长、更险,使人望而生畏;退,后面的路更狭窄、陡峭,叫人不敢回头探望。脚底板抽筋般的痛,划破的伤口淌着血。美景虽好,可乌云大片大片地压下来,那里顾得了观景。顷刻间,大雨倾盆,一家人钻进了一个天然的避雨崖洞。山上的雨比校园里的雨更凉、更大。当雨止后,我们一步一滑地爬下山来,鼻子打着喷嚏,伤口流着血,跑步进了清凉峰山庄。”(引小作者:张子衿)读完这篇小短文,不禁使我们想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我们的眼睛观察万物,则万物都看我之色彩;自然之美也无不能暗示生活。”小作者亲历攀峰的感触可谓至深至切:她观赏到高耸的山峰,领略到连绵的群山,目及到千山一碧的春象,领略到山里与城里不一样的瓢泼大雨,更体验到登山的艰难险阻„„有过信心,有过后悔,有过沮丧,也有过痛苦,情思与景物互相交融。文句虽然稚嫩,但毕竟是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感受至深的以身作文,以心立意。与鹦鹉学舌般地照搬照摹名人景象、他人之言有着质的区别。值得称颂,值得提倡。教材作为例子,它具有综合性的功能与作用,鉴教材以画蛇添足不失为作文教学的成功之举 美术上的“画蛇添足”纯属多余。而语文教学中的“画蛇添足”则不然,它能使我们用足用活教材,激起学生灵敏而深刻的思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体验,感悟出学文写文与做人的真谛来。固然,这一作文的隐性资源,也早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如何充分地挖掘并利用这一资源来进行“画蛇添足”,让学生变换新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体会社会、人生、世态和情事,作为作文教学新的增长点呢?方法也不外乎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寓言童话等。语文教材中不乏有着故事性强,人物命运悬,思维角度广的好作品。我们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就教材的某个或几个问题再度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见仁见智的探究,从而写出富有创新意义的佳作来。教例

改进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改革 方法 途径作文是小学语文

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在作文教学却成难点的诸多原因中有两点最为突出:一是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对学生素材的选择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作文内容往往宽泛空洞,前篇一律;二是作文指导针对性不强,无助于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作文很少成就感,形成应付敷衍等不良心理。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真正提高效率和质量,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 必须教会选择内容,积累素材

内容是文章的根本,决定文章的品位和质量,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从内容的选择入手。事实证明,作文差学生的通病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的搜集素材,提高精选内容,积累素材的能力。

1.1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就会多起来。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使学生学会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实现目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力的劳动或公益服务劳动等。这些劳动可以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可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进行督促鼓励,引导学生体会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如“帮妈妈拆毛线”、“改造旧衣服”等活动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做个好邻居”、“楼道里的故事”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还可指导学生确定目标进行定向观察,在一段时间内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可获取到许多富有特点的材料。

1.2加强阅读,强基固本:作文所需要的词语砖石、谋篇技巧等在很大程度上靠阅读来积累,阅读能架起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曲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阅读,以不断地开阔知识视野,学习优秀名篇的写作技巧,从根本上奠定作文之基。

2 必须螺旋渐进,由“扶行”到“放行”

有了生活素材,还要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能力。教师的指导应注意循序渐进,做到逐步由“扶行”到“放行”。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1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等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如在观察作文训练中,应组织学生在学校重点观察某一景物,并思考以下问题:此景在学校什么地方?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个景点四周都有哪些景物?参观后你的感受如何?这些问题是学生进行看的目标,目标的明确就避免了观察的随意性、使他们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

2.2示范指导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习作状态。可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可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可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可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等。

2.3习作要梯次渐进:要在审题、选材、表达诸方面应进行周全的考虑,分步让学生深入体会。如在写爸爸的作文时应采用多步选择的方法。一在生活日记中寻找关于爸爸的事例;二采用以说为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爸爸特点;三步选择能反映爸爸特点的事例;四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评点;五讲解教师的“下水文”,经过这样的步骤,学生写爸爸的作文质量会大大提高。

3 必须及时讲评鼓励,增强学生作文的成就感

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一要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给予热情的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打分时,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二是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习作实践,教师写出“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同写,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同时让学生评改教师的“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共评。三是定期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广播站、电视台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

如何改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7

一、改进教学模式, 强化作文的源头控制力

作文教学是作文写作的源头, 应在用好常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重点从两个方面改进:

1. 开展针对性作文教学

每次作文教学之前, 要根据作文训练点, 提前做好作文教学的相应准备工作, 比如, 每一训练点都要确定训练应该达到的目标、制订适当的指导方法、明确最佳的训练过程以及恰当的训练题目。如果某个训练点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应该有针对性地反复加以指导练习。

2. 开展趣味性作文教学

要增强趣味性,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作文。一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如, 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观察老师学生的生活, 走出校园观察街景风貌、风土人情;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身边的传闻编成小品表演给同学看等。二是教学时间即兴化。遇到特殊情况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即兴作文指导和训练。比如, 我们在上课时, 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刮大风, 下大雨, 冬天的第一场飘雪……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让学生尽情地去倾听观看欣赏, 然后指导他们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出来。这种情况下, 他们写出的文字往往是最真实、最生动的。

二、改进批改模式, 增强作文的信息沟通力

改进初中语文作文批改模式, 关键要抓好两点:

1. 构建多方参与格局, 让批改形式生动起来

实施多元化作文批改模式,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以教师为主体自己改。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 直接审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需要教师摒弃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惯性思维”, 针对训练点抓住关键批改, 纠正重点问题。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相互改。可以采取两人一组、好差搭配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人人表态的方式, 使学生面对不同意见学会倾听、增进包容, 在相互争论中运用、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三是以家长为主体配合改。针对当前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的现状, 邀请家长批改作文, 既能使家长参与教学过程, 又能使家长通过孩子的作文了解其思想情感、心理状况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 搭建起一个教师、家长、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

2. 突出特色, 丰富内容, 让批改评语生动起来

作文批语是作文教学继续的重要表现。写评语, 要结合当代社会变化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快的实际, 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写出声色, 写出滋味。一是写出文学文艺味。要有文采, 讲究形象思维, 善比喻, 会用典, 多用警言格局, 富有文学艺术气息。二是写出通俗易懂味。切忌高高在上、尽量通俗易懂、质朴自然, 让学生看得明白、接受得了, 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改进评讲模式, 放大作文的效应影响力

评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帮助学生写作水平实现螺旋式上升, 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挖掘作文中反映的深层内涵, 开发出连带效应。

1. 开放式评讲

开放式评讲在内容上, 重点是共同学习欣赏学生优秀作文习作, 集中讲解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通过公开讲评, 加深学生对优秀学生作文、常见问题的共性的认识理解;开放式评讲在方式上, 可以以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的形式, 每次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 让作者谈文章构思、谈主题提炼、谈谋篇布局、谈遣词造句、谈文法修辞, 让其他学生谈学习欣赏体会、谈修改意见建议,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在师与生、作者与听者的互动中扩大作文评讲效应。

2. 延伸性评讲

延伸性评讲的要义是, 在评讲一篇作文时, 除了评讲语文知识, 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作文的连带效应, 做到举一反三。一是向学科知识延伸。把社会科学常识、自然科学常识、日常生活常识融入作文评讲之中,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二是向思想情感延伸。言为心声, 行为心表。初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比较肤浅, 思想相对单纯, 作文是反映他们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重通过作文讲评, 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教育, 帮助他们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 培育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向社会评价延伸。对一些优秀作文, 应该积极向外推荐, 力争在各种媒体发表, 得到社会认可, 往往会对学生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现在的许多“少年作家”就是例子。我先后推荐学生的作文在《作文周报》《楚天都市报》《江汉石油报》等报刊发表, 也都收到极好的激励效果。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得呆板、学得肤浅、用得生涩, 迫切需要积极适应初中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成长的需求, 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相长。

改进作文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篇8

一、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创造作文的智力背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文是一种综合的智力活动,小学生写作文,需要创造哪些智力背景?我们可以从作家浩然的观点里得到启发,浩然认为:“生产必需的东西叫做生产资料;生活必需的东西叫做生活资料;作学问必需的东西叫做学术资料。”这种资料来源于两条渠道:“第一条是社会生活渠道,第二条是书本知识的渠道。”对第一条渠道此处暂且存而不论,现仅就如何开掘第二条渠道谈一些想法。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有智力背景的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老话道出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可“万卷书”从何而来,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校自然是寻求知识的摇篮,然而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人均图书拥有量太低。这样枯竭的“源头”,“水”从何而来?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单靠“等”,应该立足“创”,万卷书也许太遥远,但百卷书、十卷书总是可以实现的。如让班内学生不重复地每人购买一本书,订阅一种报刊,一年下来就会有上百种。

二、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放式作文教学,并非单纯地指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社会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让他们有感而发,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觉得有东西可写,写作便水到渠成。要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作文,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训练:

1. 引导学生有意观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作文过程最常见的模式,是由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构成的。如何把这种单纯注重教师教的作文教学,转移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来呢?我认为应突出“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的三个环节,在这三环节中,“写前指导”尤为重要。“写前指导”其实是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筛选,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实践或指导他们完成一定的活动,并强调活动的准备,活动的顺序、过程,活动的场面,人物表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经历体验。

总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去发现,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活动设计成学生喜欢参与、兴趣浓厚、活动后回味无穷的事。

2. 指导学生主动地借鉴,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可以借鉴名人佳作,也可借鉴教师的“下水文”,还可借鉴优秀学生作文,总之,在阅读他人作品中,学习范文的布局谋篇、写作顺序、表达方式、开头、结尾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提供“范例”,“范例”应是既接近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的作文水平。由于学生是带着“人家是怎样写的”心理来阅读,他们会主动地去发现,找出规律。如,小学课本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将小兴安岭的景色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来描写,他们便会模仿写《美丽的家乡》《美丽的校园》,文笔流畅,表述有序,有了内在动力,才会有所创造。

3. 倡导学生有所为而作,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写作文,我写作文是给谁看的?”对这一问题,也许至今我们也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因为学生为老师而作文,老师为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内容教作文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任务式”的教学带来的结果是“要我作”而不是“我要作”,使学生作文长期处于被动局面。高尔基说过:“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写作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写作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写作目的。动机是写作活动的原因,目的是写作活动的结果。但是,写作目的又常常是引起写作动机的诱因,对写作动机的激发、维持起支配和调节作用。可见让学生有所为而作,是解决“为什么写”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用笔参与交际。

学生面向实际,以一定的对象而写作,以传递思想、交流信息为根本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对象观与目的观,有利于作文动机的激发和作文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创造作文的智力背景,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服务的。在作文教学这个大系统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只是一个小系统,属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打好基础。

摘要:如何走出学生作文陷入的应试怪圈,只有改进现有的作文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意地观察生活,并主动借鉴他人作品,学习写作方法,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智力背景,观察,借鉴,创造

参考文献

[1]王德胜.改进作方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甘肃教育,2011(4).

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式 篇9

我们可以从生成论教学哲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两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研究,主要依据是:生成论教学哲学是从教育哲学的层次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学习心理学层面,挖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使得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创新性的教学中有理论根据,在逻辑关系上有依照性和合理性,实际操作上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通过分析比较教育类、构建主义类的文献,我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的经典教学成功案例与高中作文教学案例。这些文献分布于书籍、刊物、电子资料等材料中,内容庞杂,所以在做研究时,我们就要对文献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不仅要分门别类地进行阅读摘录、梳理组织,还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读书报告,为研究工作做准备。

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部分问题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内容,高中作文可以简单分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每一类型的作文都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发现题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最终写出立意深刻、文字优美、逻辑清晰的文章。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策略失误,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存在诸多问题。

1.一味地凑满字数而导致立意不清

在日常作文写作中,往往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写够800字。有的教师就会舍难取易,让学生用背出的几大段作文套话来凑字数,这样不仅大大地抑制了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大段的生硬文字也会让整篇文章立意不清,使得文章读起来是跳跃式的,没有层层递进的感觉。

2.只理解表层含义就开始动笔造成审题不明

初中阶段对作文的写作要求,都会清晰地罗列在开头,材料作文也会给出较为明显的暗示,只要根据给出的内容和信息,进行信息的整合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一篇作文。但是高中阶段,在作文的整体性、思维性、逻辑性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要求,给出的信息也往往是隐晦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发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作文都困难,更不用说进行深度的分析了。这时,有些教师会认为,既然有些材料作文给出的提示较为抽象,不能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到材料的真正含义,那就让学生直接看着表层的含义来写,就会拿出自己的“分析套路”,教学生在看到相关关键字时,就可以把整篇文章套上使用;看到半命题作文时,可以用自己之前写过相似的文章进行套用。很多学生都觉得这种办法高效、快速,自己不用怎么审题就能够将整篇文章写完。这就是在审题不明,只了解浅层次含义的情况下,给学生的思维套上了紧箍咒,也把整篇作文的写作变得机械化。

教育生成论在高中作文中的指导意义

1.教育生成论的内涵

教育生成论是一种人类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的产物,生成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其认为事物是没有固定的发展形式和发展模式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时无刻在进行演变和变化的。而高中作文教学也符合教育生成论的理念,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须要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其发散性思维和积极主动探究的思维。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理论,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作文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教育生成论对高中生写作的指导意义

高中作文教学本身是一种带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更是一个带有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如2016年高考中出现的“两个小孩儿”的材料作文,一幅图中两个孩子在考出不同分数的情况下,父母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表扬和批评的方式。这样的材料作文,考查了学生的思辨和观察能力,以及对给出材料的理解能力。简单来说,类似于“两个小孩儿”这样的材料作文,教师须要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材料中出现的画面、语句来进行判断和理解。这便需要学生将抽象的内容和信息具象化、动态化,让原本复杂难以理解的信息简单化,最终变成可以进行写作和论述的有效信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点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固定表示,现存的知识只是一种已被论证为真理的假设和解释,并不是唯一不变的。在高中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如何进行写作的单向过程,还是引导和指导学生在建立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身语言能力的组织、语言能力的扩展和应用,让学生不断巩固已有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生写作的指导意义

富有引导性、动态性、趣味性的高中作文教学为学生形成新的写作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机会。作文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能够合理运用自身掌握的语言能力。与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知识的汲取过程,在作文点评中使高中语文的知识对学生的生活和写作产生积极的意义,让成为能够转变学生现有固定知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教学环节。

完善高中作文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1.加强学生审题立意的思维模式训练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亮点和身边的优秀作文,通过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文章和信息,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思维模式训练。模拟一个题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写作大纲。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在进行思维模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所运用的方式和方法,不单单要将思维模式的训练融合进日常的教学当中,更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写作时,多思考、勤分析,对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完整、深入的理解后,再确定作文的立意。要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审题都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立意,建立初步框架,才会让整篇作文不偏离核心。

2.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要结合作文和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让能力有缺陷的学生,从背诵优秀的作文开始,逐步拥有自己独立组织语言的能力,把优秀作文中的可取之处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更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和理解语文中好词好句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展现最自然的学习状态,表现出彰显各自特色的语言效果。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传统思维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将一篇作文写得富有新意。

3.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课程资源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单向教学方式转向到一边教一边写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使教学能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服务。高中作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开放的管理体系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能力成为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积极地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有利于充分运用学校的基础教学资源,并优化自身课程资源,形成民主、创新、自主的教学氛围。

改进作文课堂教学 篇10

在提倡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形势下, 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中学生养成了为应试而作文的不良心理, 缺乏写作的主动性, 不利于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1) 腹中无货, 学生习作时语言匮乏。在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对事物缺少正确认识, 语言匮乏。因此,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词不达意, 枯燥苍白。追其原因, 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语言, 没能找到丰富语言的途径。 (2) 闭门造车, 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封闭在课堂上, 教师很少带学生到室外, 接触社会, 体验生活, 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缺乏兴趣, 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农村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学校举办的作文活动较少, 学生的习作得以发展的机会就不多。因此,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缺乏写作的兴趣。

2. 农村作文教学的天然优势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资源,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实现作文育人的教学目标。 (1) 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 促使学生迸发习作文思。直观的形象、具体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在习作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开拓自己的思维。农村的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 因此, 如画的大自然理应成为农村学生的写作源泉。 (2) 见证先辈的事迹, 从心底培养崇敬之情。人们都崇尚艰苦奋斗, 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 这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资源。老师可以把这种人文精神反射给学生, 学生会从自身的感性视角接受这些精神品质, 并产生崇敬之情, 还会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 引出深刻的反思。例如以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完全可以将家乡热土上的英雄事迹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提升作文的档次。 (3) 身处明丽的自然环境, 抒发真切的乡音情怀。农村的土地里, 随处可见稻花, 闻到阵阵清香;随时可以触摸溪水, 捕捉欢快的鱼儿。良好的自然环境会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相信一定会让同学们深深地觉得生在农村也是很幸福的。从而强烈地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培养他们的自豪感, 在进行相关主题的作文时, 会满怀激情地去面对作文教学。 (4) 放眼家乡的新变化, 抒发振奋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 放眼现在, 会不由自主地把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做对照。学生内心必定会存有一种深厚的振奋之情。 (5) 呼唤浓厚的乡情亲情, 书写淳朴的乡村民风。农村民风淳朴, 农村人特别重感情, 他们崇尚乡情亲情, 注重邻里和睦, 有尊老爱幼的好传统, 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等等, 同时, 农村还非常注重传统节日, 关于这些良好风俗的生动故事也屡见不鲜。

3. 提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 培养阅读习惯, 增强阅读能力, 为习作创造条件。阅读是写作的有益补充, 良好的阅读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生活、了解生活, 更为准确地产生情感共鸣, 更为便捷地与他人产生思想认同。所以, 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2) 依靠细腻心理, 感悟自然生活, 注重平时学习的有效积累。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应当拥有细腻的学习心理, 懂得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名言佳句, 随时积累作文素材。在课外阅读中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鉴赏美丑善恶,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阔学生眼界。

(3) 以现实为基础, 以课本为工具, 注重想象力的适时开发。立足于现实的想象才会有血有肉, 才会使想象变得具体可述。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 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 把握好课文内容, 让学生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作文训练。

(4) 注重经常性的鼓励,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教师应当注重适时的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树立学生对作文课的信心, 为他们的习作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但也流露出浓烈的艺术魅力, 它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学习教学理论, 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探索完善农村中学作文实践, 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努力让学生转变对作文的态度, 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使学生能在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进程中快乐练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汪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找矿勘探下一篇:二1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