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武汉大学校训承载的“武大精神”

2024-04-12

敢为天下先——武汉大学校训承载的“武大精神”(共4篇)

篇1:敢为天下先——武汉大学校训承载的“武大精神”

敢为天下先——武汉大学校训承载的“武大精神”

陶德麟书写的武汉大学校训

珞珈山麓,东湖之畔。中西合璧,古朴典雅。历经沧桑,流风甚美。

百余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武大“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

武汉大学,历经3个不同时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校训。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朴诚勇”、国立武汉大学的“明诚弘毅”,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其底蕴一脉相承,而又闪烁着时代光辉。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自强学堂。他认为,“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便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诞生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匡时济世、奋斗不止的“自强”精神,成为武大精神的不竭源泉。

五四运动前夕,国立武昌高师校长张渲制定并亲笔题写“朴诚勇”校训,激励师生无伪、无妄、无畏,具有“质朴无华”的美德、诚信实干的品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1928年,李四光先生骑着毛驴,与林学家叶雅各一起,为国立武汉大学勘定了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的新校址。校长王世杰带领师生开展建校运动,“披荆榛,拓荒野,化荒郊为学府”(胡适语),建造美轮美奂的早期建筑,种植荫庇后世的玉树琼林。在武大校园里,树木树人,薪火相传,诠释了“明诚弘毅”的校训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抗战期间武大西迁四川乐山,一身学问的历史系主任吴其昌,身患重病仍坚持上课。他说,“战士当死于沙场,教授当死于讲堂!”终至病倒讲台,英年早逝。

在乐山,校长王星拱广揽英才,学校大师云集,在艰难困厄中谱写了热血救国、学术报国的辉煌篇章,武大跻身“战时四大名校”。当时在校的师生中,后来有12人成为院士。那段峥嵘岁月,浸透了一种永远感召武大人的精神力量。

武汉大学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是关于学者的“传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大学文学盛极一时,外文系的袁昌英、中文系的苏雪林和凌叔华三位女作家,被称为“珞珈三女杰”,享誉文坛。

20世纪40年代,同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的韩德培、吴于廑和张培刚被称为“哈佛三剑客”。他们是法学、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大师。

文学院先后聚集了一批现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杨树达、黄侃、郁达夫、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刘异、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高亨、冯沅君、朱光潜、沈从文等,声震四方;20世纪50年代,中文系学术鼎盛,教师队伍阵容强大,刘永济、刘赜、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等“五老八中”,闻名遐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武大学者即在《自然》《科学》上发表了8篇文章;如今,谭崇台、刘纲纪、冯天瑜、胡德坤、舒红兵、周叶中等知名学者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院士方阵”120余人挑起教学科研大梁。

校训精神孕育了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传统。

最近,博士生陆庆全破解了西药合成金属残留这一世界性难题。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发表后,不仅引得德国院士撰文点评,而且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无金属催化”的研究热潮。

武汉大学被誉为“创新人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之初,武大走在时代大潮的最前沿,老校长刘道玉率先推行学分制等一系列改革。2004年,武大首创以“质量”和“创新”为中心的研究生质量教育培养模式。今日武大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校训既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又陶冶了一代代武大人的理想情操和价值追求。现行校训延续传统又与时俱进,1993年,时任校长的著名哲学家陶德麟发动师生讨论,凝炼出八字校训后,镶于学校正门壁墙,成为师生座右铭;2013年镌刻于新建校门广场的校训石上。有声有形的武大校训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校友欧阳予以学报国,“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座军用核反应堆,完成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

桂希恩教授以行立德,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疫区调查,拉响了艾滋病在中国大地蔓延的警报。“一个教授的5年,将惠及整个民族500年!”

武大先后有100余人次参加了我国全部30次南极科考,鄂栋臣教授等数签“生死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多个中国和世界第一。

30年接力科考谱写“传奇”,他们勇敢挑战人类极限,这些感人的故事,正是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所承载的武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太多的名字值得铭记,太多的故事需要传承。现在校长李晓红对校训这样解读:办顶天立地之大学,育顶天立地之人才;树创新、创造、创业之精神。(

篇2:敢为天下先——武汉大学校训承载的“武大精神”

1 大学精神和校训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的, 被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这种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 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人的发展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 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大学精神表现在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等方面。

校训, 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 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 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 时间一长, 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 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 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 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大学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 具有学术性、稳定性、特殊性和时代性特征。

由于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所以, 对于新成立的高职院校, 可以将提炼校训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切入点。

2 从提炼校训入手培育大学精神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 由建校于1936年的重庆市涪陵农业学校﹑建校于1964年的重庆市第三水利电力学校和建校于1965年的重庆市第三财贸学校合并组建。为使学院真正实现由中专学校向高等学校的转型,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院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学院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的优良传统, 在充分研讨、广纳群智的基础上, 确立了“厚德、博学、强技、创新”的校训, 要求广大师生以厚德为做人之本、博学为人生之基、强技为生存之道、创新为发展之要。

“厚德”就是全院师生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基础上, 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对教育者、求学者提出要求。“厚德”反映了学院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 是学院每个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 也是对学院莘莘学子们为人、为学的训示。

“博学”是时代对师生最起码的要求。“博”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 才能兼容并包, 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 真正做到“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博学, 要求全院师生要在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 具有广博的学问。

“强技”, 即提高技艺、增强技能。“强技”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生应成为高技能专门人才, 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强技”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 也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立足社会, 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符合学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 广大师生不仅要自身上进, 在专业技术方面精益求精, 而且要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创新”就是破旧立新, 推陈出新。创新, 要求学院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广大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培育敢于创新﹑敢于发明的精神, 增强自己创新的能力, 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有必要将“厚德、博学、强技、创新”作为校训, 把品德高尚、善于学习、技能高超、勇于创新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3 培育大学精神取得的成效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确立校训后, 院领导与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 自觉实践“厚德、博学、强技、创新”的校训, 使校训真正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凝聚作用, 对建设特色学院起到促进作用, 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 逐步培育重庆工贸职院精神。

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的根本,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师德师风教育、高校教师任职资格培训、专家学者讲学, 广大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 提升了办学理念, 形成了热心爱教、潜心研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良好风气, 实现了由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的转型。通过鼓励教师提升学历, 选送教师到德国、澳大利亚、香港、国内的高校进修培训和到企业实践锻炼, 开阔了教师眼界,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激励教师开展科研教改, 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评定职称, 优化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年龄结构和专兼结构, 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的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学院确立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结合, 培养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育人目标定位,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 以迎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等次。学院实施学分制改革, 使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灵活、开放, 更加适应教学改革和市场的需要。学院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 按需培养, 按需开课, 按需施教, 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开展学生职业技能比赛,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逐步达到学生理论基本够用, 操作技能比较熟练, 就业市场非常需要的境界, 毕业生双证率达96%以上。

学院坚持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根本, 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两课”建设, 扎实推进“三进”工作, 充分发挥业余党校、团校的作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搞好第二课堂,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推进学生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育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学院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本理论、高超的职业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2010年1月,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荣获由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和重庆商报社授予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荣誉称号。

摘要: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从提炼校训入手培育大学精神,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训,高职院校,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文汇出版社, 2003.

[2]刘琅, 桂苓.大学的精神[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4.

[3]乔树桐.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4, (12) .

[4]郑付海.论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养[J].枣庄学院学报.2005, (4) .

[5]陈云涛.培育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大学精神[J].光明日报.2008-05-21.

篇3:中外大学校训精神的异同性比较

【关键词】校训精神 清华 哈佛 精神内涵

大学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政策,甚至是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国内外高校的校训,鲜明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

一、清华、哈佛的校训来源

(一)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既体现了清华人发奋图强、宽容豁达的内在品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厚德载物是一种包容万象的思想,它注重内在修养却不喜欢向外扩张,以温和与柔韧为主导;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向往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注重人自身的内在发展而忽视外援,力求自力更生。清华校训将两者融合所形成的精神,既有自身坚强的意志,也有包容的态度。就是表示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同时又要有宽容的态度,也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合二为一”的精神。清华校训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二)哈佛大学:“VERITAS”

哈佛早期的校训“VERITAS [1643]”、“ In Christ Gloria [1650] ”和 “Christos et Ecclesiae [1692]”,都带有浓厚的基督宗教色彩。美国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教育的事业的兴起,最终确定了“VERITAS”为校训,反映了哈佛大学追求真知、敢于创新的精神内核。哈佛大学以追求真理闻名,其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意为“真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哈佛精神的精髓。哈佛大学一句名言是:“不要以为自己的智慧很高,搞明白比高智慧更重要”。强调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坚持真理,才能让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哈佛校训启示人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盲从,探索问题要讲究方法,勇于开拓创新,通过不断的求知探索,取得个人事业成功。

二、两校校训比较

两校校训都是一个学校甚至国家精神的高度总结和融合,它都折射出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所传达的传播办学主张,影响规范师生言行以及激励鞭策师生奋进。却又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又形成了各大学特色与个性,在此以清华和哈佛校训为例加以比较。

(一)内容来源

中国名校校训来源主要有3个。一是引经注典,如“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所以有如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 二是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专家题词或校长训词,如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是源自林则徐写在墙上的自勉联。三是全校范围征集,湖北大学的校训“日思日睿、笃志笃行”就是这样产生的。

国外大学校训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引用诗文警句,如美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是引自贺瑞斯的一首赞美诗中的一句话。二是名人题词,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是当年埃兹拉·康奈尔创办该校时留下的一句名言。

(二)表现形式

我国大学校训大多句式工整,采用对偶或排比,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复旦大学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而国外大多数学校都以单句陈述的形式表现,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为“既学会用脑,也学会用手”。

(三)风格

中国大学校训和国外大学校训在风格上相差甚远,国外大学校训注重对真理的追求,对个体人文的关怀,对学术自由的呼唤,而中国大学校训注重对知识的追求,对个体道德的培养,对时事的关注与追随,同质、雷同化现象严重,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纲领的指导下的大学理念和文化追求的差异。

三、共通的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是凝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力量,而承接民族精神而来的校训精神则是凝聚全校师生的核心力量,也是全校师生不断发展,学校底蕴不断提升的力量源泉。名校得以形成,是因为它能够很好的贯彻其核心精神;而缺乏核心精神的学校,平庸缺乏质量。

校训精神是师生内里精神的力量源泉,而师生内心的品质又应当是学校校训精神发展的基石。大学在办校治学中,要培养德才兼备、品行兼优,内里拥有顽强奋斗、谦卑包容精神品质的学生,就需要充分发扬和挖掘学校校训的底蕴,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和良好校训精神文化的熏陶,使学校校训中所蕴含的精神逐渐融于广大师生的血液中,成为其内在所具有的品质,继而得以在师生自身周围扩展开来,影响和熏陶周围的人。

以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己任的大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传承怀有使命感。大学在张扬自己的校训中要正确处理本土与国际、单一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以构建和发展各具文化底蕴、能充分发挥功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精神文化,实现大学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建林.解读清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沙敏.哈佛校训[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3. 范绍云.哈佛大学[J].世界名校风采,2010,(10).

4. 贾永生.由外国著名大学的校训说起[J].教育艺术,2006,10.

5. 刘欣.中美著名大学校训精神内涵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篇4:煌煌武大,雄辩天下

煌煌武大,雄辩天下。短短的八个字,自由张扬,霸气外露。

在武大,辩论,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项事业;辩论队不仅仅是一个社团,更像是一支军队。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一群人个个手中拿着打印好的A4纸,边走边看,还不时地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几句。不用说,这是搞辩论的,在准备着他们的立论驳辩战场呢!在图书馆自习,研讨室的小房间里永远是人满为患的,不用想,这是搞辩论的,一定是为某一个攻盘争得面红耳赤,仔细听,房间里不时传来:“对方辩友你这逻辑很奇怪啊??”

凌波、戈雅、阿里巴bar,这些校内咖啡厅,一改咖啡厅不得大声喧哗的约定俗成禁令,更多的反而是默认的辩论合法化场所,除了谈情说爱的,只要是四五个围成一桌,面前摆着几个笔记本的,不用猜,必然是搞辩论的!

别的学校也会有辩论队,别的学校也会有辩手。但是我相信,绝对相信,他们没有一个星期之内疯狂训练11场辩论赛的经历。

武大的辩论赛不仅多,而且规格高,每年一届的“武汉大学唇舌烽火辩论赛”是校内公认的规格最高的辩论赛。由于其赛事都是每年十月份左右开始,正值秋风送爽之时,故而又名“金秋辩论赛”。一般来说,除非天赋秉义的大一新生,师兄师姐上金秋一般是约定俗成的惯例。所以,每年金秋就成了武大特有的“追星族”们看到自己心仪的辩手一展锋芒的最佳时机。

2011年的“金秋”,冠亚军的巅峰之决在文学院和动机院之间展开。文学院距离上次夺得冠军奖杯,已经是十年光阴,他们的四名辩手,都是已经进入校队的“前辈”。而动机院则凭借着一路走来的“全程最佳辩手”彭弼君也战得旗鼓相当。

那场决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由于门票是通过赠送的形式发出去的,很多同学为了弄到票,不得不在寝室掰指细算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看看谁可能有票。到最后也没弄到票的同学,一横心,索性下午2点在人文馆门口守候7点才开始的比赛,摆明了就是哪怕是站着我也要进去看!那天的人文馆真是热闹了,排队的同学三国杀的、谈天的、吃零食的,大家一边闹闹腾腾,一边却又规规矩矩地排着队,过路人看得哑然失笑。

无处不辩的武大,也无不可辩,辩题涵盖了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法不容情VS法亦容情、多啦A梦是大雄的损友还是益友?中部崛起是更应该依靠软实力还是硬实力???

矛盾吗?其实一点儿也不,探讨“法亦容情”是应该我们希望中国的法制能够更加完善;分析“多啦A梦是损友还是益友”是希望能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给青少年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影响;思考“中部崛起是更应当依靠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是因为我们想为中部的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点点滴滴都浸透着对国民命运深深的关怀。

武大的“辩”既有实践又重理论,也只有在武大,才会有一门课程叫做“辩论的实践与赏析”,而且还座无虚席,连走廊也站满了人。

现如今,武大和辩论到底谁影响谁多一点,谁塑造谁多一点,已无法细究,不过“辩、疑”已深深植入武大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授课重讨论,当班上恰好又有同学是辩论队“科班出身”的时候,那课堂氛围,怎一个热闹了得!比如我有一次在思修课上,老师让我们上台谈论一下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而我的一位队友说:“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倾斜政策已经有教育不公的嫌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就有藏族的同学站起来反驳说:“我们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如你们,如果非要让我们跟你们考一样的分数才行,那我今天根本就不能站在这里跟你说话了,这才是教育不公。”??于是,这一节思修课,就在时不时还能听到的“对方辩友”这样的专业辩论术语中过得格外快,到最后,老师才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为我们解释了国家的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含义。

而在这样一所辩论成风的高校中走出来的学子,也自然继承了喜欢质疑勇于质疑的精神,以及辩论中扎扎实实查资料,全面了解事情,避免以偏概全的辩证精神。

上一篇:爱党爱国演讲稿多篇下一篇:风貌改造总结范文